第277章 临沂公的大手笔
推荐阅读:注视深渊、篮坛少帅、联盟之魔王系统、绝地之传奇归来、网游之神级村长、成全、一枪致命、落地一把98K、纵猎天下、英雄联盟之全能天才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谢晋还真没被一个黄毛丫头如此挑衅过。
他瞪着瀛姝,逼得瀛姝直应他的瞪视,他感觉到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莫名就觉得有些心慌,摔茶盏是外强中干的行为,谢晋顿时意识到了他的怒火源于心思被猜透,王斓的这个孙女,的确具备胆识。
“王驳非,你敢否谏言,让陛下允准我所请的疾医入昭阳殿为夫人诊脉?”
王斓字驳非,但此一表字乃是入仕之后所得,谢晋更常称他为仲君,此时以驳非谓之,当是挑明疑他对于子姜事件至少是先知而瞒了,恐怕更怀疑的是他即是始作俑者,王斓也是有苦说不出。
天知道他也是近日才知道的实情。
而且这实情还是他猜测的,他总不可能直接质问皇帝陛下是滞真的授意皇后投毒导致谢妃不孕,如果他早知确凿……必然会谏言陛下忌防事漏,至少应该把经手的宫人灭口了。
“陛下信任柳太医。”又是瀛姝接过话锋:“不过柳太医毕竟为外臣,甚至连针炙望色都必须假手于医女,医女的医术又自来会被质疑……”
“老夫凑巧没有这样的成见。”谢晋打断了瀛姝的话:“我想荐予夫人的疾医亦为医女,且尤其擅长妇人之疾,更巧合的是她有一个学生中女史应也有过数面之缘,正是司寿仙药房的坐诊疾医申不移。”
瀛姝怔了怔。
杜昌杀妻案,还多得“小神医”申不移告诉她发觉杜娘子常被殴打,使得她更加怀疑死者其实不是费氏而是杜昌的发妻,没想到她破获这起市井间发生的命案,跟什么接触,原来也一直被谢晋监视。
“郡公有此求,陛下必允。实则陛下也极遗憾夫人膝下无亲生骨肉承欢,再兼子姜事案发作,陛下料得虽然夫人不曾听信离间之辞,然郡公因为外臣,难免会生疑窦,郡公既然有心求证,陛下也愿打消君臣之间的嫌隙,且倘若郡公所请疾医真能治愈夫人的疾患,皇族能添血脉,为社稷之幸。”
谢晋此时也不再客气了:“但愿如此。”
其实谢妃有无子嗣,所生子嗣能否得储,已经不是谢晋关注的重点,他相当清楚哪怕宫中再添一位八皇子,且八皇子还有陈郡谢为臂助,多半也无法和成年的皇子们较力,陈郡谢不是必成为未来君主的母族,相比当年冒着兵败于北赵的风险,也完全可以相助皇帝削弱贺、郑二姓的权势,但绝对不能愚忠皇族,可以失败,但不能忍受沦为弃子的耻辱。
虞氏,区区寒庶,虞氏女根本没有母仪天下的资格,如果皇帝真的授意虞皇后毒害他陈郡谢的女儿……那他宁可坐视太子党和江东贺争个你死我活,无论谁胜谁负,都不能损及陈郡谢丝毫。
王斓没转回头去看瀛姝的神色,他比谢晋更加了解陛下。
他知道哪怕皇帝陛下真对谢夫人投毒,其实也绝对不会摒弃陈郡谢的党族,谢晋低估了陛下,也低估了太子,太子自幼如履薄冰,其实也类同陛下当年深恐陷入九王夺位的劫祸,至少太子必然清楚放任一姓门阀权倾朝野的殃患,即位之后,当谢、贺、郑三姓已经臣服王命,朝堂的局势又会改变,不管范阳卢氏是否会自恃后族野心膨胀,太子一定明白只有平衡各大门阀的威势才能使皇权增固。
也只有陈郡谢,才足以掣肘范阳卢。
当年他没有让自己的女儿应选内廷,其实根本不是因为堪知陛下对女儿并无爱慕之情,着重考虑的是如果连他临沂王氏的女儿也入宫,恐怕就连王姓的族人也会力取后族之位,这大不利于时局的安定,他已经虑及了后果,结果还是没能阻止他的兄长意图举兵谋逆。
如果不是陛下待临沂王氏以情义,家族也遭灭顶之灾了。
从那时起,他才真正决意忠事陛下。
谢晋自负,且的确为了巩固东豫的江山贡献甚巨,因为王斓也很体谅谢晋此时的心情,读圣贤书,并非皆能达圣贤志,门阀政治其实已经根深蒂固,对皇族的篾视甚至可追溯到济末时期,夏侯政权,武帝因枭雄奠基,而夏侯一姓之所以能够称霸自立,其实也少不了门阀世族的扶助。
武帝所重用的智臣,谏阻武帝杀济帝而自立,不是因为尽忠于轩氏皇朝,而是情知武帝还远远不能取而代之,是尽忠于武帝,因此才谏言务必持续“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号。
然而武帝之子,最终还是废济而立洛,便后司空辅以洛朝太尉之位逼宫废幼帝,虽然走了个交政于神宗之后的过场,可其实也延续了叛篡之行,司空辅执政时期,诸多门阀只能依从,然而毕竟不会心服。
只靠一代霸主所建立的皇权,注定根基轻薄,门阀政治于是正式粉墨登场,也确为乱势所趋。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不是现实才生的乱况了。
谢晋通《易》,然而生逢大争之世,他又为宗族之长,肩挑着数千族人的安危荣辱,虑事怎能完全无私?王斓如今也是宗族之长,他才能够体谅谢晋的顾虑。
谢晋和当今圣上之间,还没有建立足够的信赖感。
“伯君可知,当初我为何扶助陛下?”王斓问。
这是一件很秘密的事,他从来没想过告诉任何人,除了王节,也不是他告诉的,而是王节悟到的,在王致谋反之前王节就悟到了,他于是才坚持把王节留在了建康,他看着王节就像找回了一切久远的记忆,他想法很多,但并不擅于表达,他觉得他和所有的家人都格格不入,直到祖父去世之前才告诉他——琅沂王的未来得靠你。
过去的琅沂王氏,如今的临沂王氏,其实没有清晰的分割线,可琅沂在他的有生之年应当是回不去了,随着北齐改琅沂为临沂,现在他的地望也已经更改了,辉煌的落幕,他不再求一姓的复兴,他看到的是门阀政治如果不衰,那么华夏九州也许真的不能再获新生了。
“仲君赐教。”谢晋已经心平气和。
“百姓,原为贵族,今为布衣。”
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
谢晋茫然。
“我曾与白川君闲谈,白川君言铸刑书于鼎,使子民皆知律法,时人却以礼崩乐坏驳之,可依然无法律法的宣广,此乃时势所需。而我等门阀世家时今所知之经义,不能用以教化民众,正如从前子民,不知律令只知服从官衙,逆而不知其罪,屈而不知蒙冤。
伯君为识见之士,当真认为愚民之政足以安邦治世么?诚然,我并不以为当今陛下乃大能之君,足以改革锐新,颠覆创制,可陛下确为仁德之主,伯君想想,大豫已多久不逢采纳良谏的君主了?”
“仲君乃近臣……”
“伯君又何尝不是近臣呢?伯君主中正之事多年,所荐良才陛下难道没有纳用,伯君所提倡的政令,陛下难道没有施广?陛下曾多次在朝议时,信纳伯君的倡议,驳斥贺遨党徒的对谏,伯君真的以为陛下仅仅只是欲用伯君之威,打压贺遨等族么?
陛下是先有了判见,纳良谏,而驳谬说,陈郡谢的崛起,其实并非是因为权术所趋,陛下虽非霸主,但能辨忠奸、明益害,甚至于陛下之所以如此信重白川君,其实也是深佩白川君的识见。
伯君,你可曾设想过数千载后,天下将有何等格局?”
“白川君如何说?”
“贵庶无别,公学倡广,甚至不再有君臣之分。”
别说谢晋大吃一惊,就连瀛姝都瞪大了眼。
“其实早有先贤提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就有如不管是至尊至贵抑或至卑至贱,无一能逃生老病死,就有如沧海可为桑田,桑田也许会将再次为沧海所没,这是自然轮回,人力何能挽回?世间生灵,皆受雨露恩泽,本无贵贱之别,只是如今的百姓还不懂得这样的道理,然而民智不会一直愚钝,正如我等这样的世族,不也受惠于铸刑书、广经传?我等的从前,一如贫苦之现时,交而替复,我相信有朝一日的确会有民众不拜君王,官吏起步贫微的势况,伯君或许不信,然陛下相信。”
这是大势所趋。
“仲君,你还是想劝我交让大中正的权位。”谢晋说。
“陛下是想整肃中军,如果伯君不舍权位与郑备达成妥协,陛下其实也无奈何,不过郑备妥协,不代表贺遨也会妥协,然而陛下绝不会让贺遨权倾朝野,届时伯君以为,谁会坐享渔翁之利呢?”
“郑备。”谢晋心中清明:“我知道子姜事件闹发,陈郡谢与长平郑绝无握手言和的可能……”
“陛下若真有意重用郑备,我今日也不会来访了。”
瀛姝看了眼祖父的背影,姜还是老的辣!!!
“我不是不能让位给崔琰,只不过子姜事案一闹,郑妃未受惩处,皇后当然更加不会受到牵连了,我不似仲君,对太子早有扶立之忠,我的顾虑相信仲君也能理解。”
听谢晋这样说,瀛姝不由又生感慨,谢晋果然也是“老姜”,竟然料中了陛下最初有意的是让崔琰主中正事,其实要说来,谢晋既然明知陛下并没有易储的想法,料到这回趁着贺遨冲他发难,陛下会顺水推舟让太子享渔翁之利这不算什么稀奇的事,可相比起崔琰而言,范阳公更有资格继任为大中正,可谢晋却能准确点出崔琰……他也是深谙帝王心术了。
诚然,卢、崔二姓多少年来都是荣损与俱的关系,随着婉苏被册太子妃,此二家族也必然都会成为太子的股肱之臣,无论是卢远,还是崔琰,其中一人主中正事都对太子大大有益,然而未来太子登位,唯范阳卢才是皇后的本族,当今圣上不得不考虑外戚权重把控朝政的隐患,重用崔琰,其实就是为了让太子将来有利用崔氏一族掣肘外戚的余地。
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局势的变幻,两姓之间的荣损休戚也会产生微妙的酵变,这当然也得靠当时天子实际的运筹,而就连瀛姝也不得不承认,司空北辰在如何平衡卢、崔二族在朝堂之上的权重这点上,他的举措并没有失当。
可是谢晋没有料到,因为蜀州平叛一事发生了意外的变故,使得陛下赢得了彻底整肃中军的绝佳契机,而要使贺遨党放松警惕,不至于挫毁陛下整肃中军为将来皇权大统打下坚定基石的计划,最适当的举措便是提升江东阀族的整体实力,贺遨党也属江东阀族的阵营,贺遨根本没有威望使士官诚服,敬他为大中正,相比由属于北方世族群体的崔琰权掌评定士官,至少陆靖任事大中正更加符合江东阀族的利益,而且并不一定那么有利于东宫。
瀛姝以为祖父会告诉谢晋陛下的主张,用以打消谢晋的顾虑。
却听她家祖父大人道:“今日我带来了王氏一族的宗门符,可交伯君代管。”
瀛姝大大的愕然了,抬头紧盯着祖父的后脑勺。
宗门符,便即一姓宗族的最高荣誉,乃是宗族成员中官位最高之人所佩的官符,官符一般而言都会在交任时为朝廷收回,也只有位高权重,且过世时仍然极受君主敬重的人,才能够享获君王赐以留符为念的殊荣,比如临沂王氏,虽然有不少先祖都获得了此项殊荣,可唯有创立“光明堂”这一堂号的祖先王弘,他不仅官拜司徒,甚至在逝后被追封为相国,天子素服以吊,王弘的留符,就成为了现在临沂王氏的宗门符。
宗门符对于一宗一姓而言,有如皇帝的玉玺。
简而言之,谢晋手持临沂王一族的宗门符,不仅可以决断将某个王氏子弟除族,甚至还可以宣告撤除“光明堂”此一堂号,给予临沂王氏奇耻大辱。
王斓将宗门符交给谢晋为抵押,就如把整个家族的荣辱都交由了谢晋掌控!
谢晋接过了宗门符。
“于今之后,我陈郡谢氏必与临沂王氏齐心协力,临沂王氏忠事于豫主,陈郡谢氏也敢以生杀荣辱为注,废小私、从大势,若毁今日之誓,则非我谢晋一人,陈郡谢世世代代子弟皆必失信于祖宗,生不入祖庙,死不葬族茔!仲君放心,尔族尊符晋必妥存,仅以十年为期,若晋死,则由晋之子孙日后跪还。”
谢晋还真没被一个黄毛丫头如此挑衅过。
他瞪着瀛姝,逼得瀛姝直应他的瞪视,他感觉到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莫名就觉得有些心慌,摔茶盏是外强中干的行为,谢晋顿时意识到了他的怒火源于心思被猜透,王斓的这个孙女,的确具备胆识。
“王驳非,你敢否谏言,让陛下允准我所请的疾医入昭阳殿为夫人诊脉?”
王斓字驳非,但此一表字乃是入仕之后所得,谢晋更常称他为仲君,此时以驳非谓之,当是挑明疑他对于子姜事件至少是先知而瞒了,恐怕更怀疑的是他即是始作俑者,王斓也是有苦说不出。
天知道他也是近日才知道的实情。
而且这实情还是他猜测的,他总不可能直接质问皇帝陛下是滞真的授意皇后投毒导致谢妃不孕,如果他早知确凿……必然会谏言陛下忌防事漏,至少应该把经手的宫人灭口了。
“陛下信任柳太医。”又是瀛姝接过话锋:“不过柳太医毕竟为外臣,甚至连针炙望色都必须假手于医女,医女的医术又自来会被质疑……”
“老夫凑巧没有这样的成见。”谢晋打断了瀛姝的话:“我想荐予夫人的疾医亦为医女,且尤其擅长妇人之疾,更巧合的是她有一个学生中女史应也有过数面之缘,正是司寿仙药房的坐诊疾医申不移。”
瀛姝怔了怔。
杜昌杀妻案,还多得“小神医”申不移告诉她发觉杜娘子常被殴打,使得她更加怀疑死者其实不是费氏而是杜昌的发妻,没想到她破获这起市井间发生的命案,跟什么接触,原来也一直被谢晋监视。
“郡公有此求,陛下必允。实则陛下也极遗憾夫人膝下无亲生骨肉承欢,再兼子姜事案发作,陛下料得虽然夫人不曾听信离间之辞,然郡公因为外臣,难免会生疑窦,郡公既然有心求证,陛下也愿打消君臣之间的嫌隙,且倘若郡公所请疾医真能治愈夫人的疾患,皇族能添血脉,为社稷之幸。”
谢晋此时也不再客气了:“但愿如此。”
其实谢妃有无子嗣,所生子嗣能否得储,已经不是谢晋关注的重点,他相当清楚哪怕宫中再添一位八皇子,且八皇子还有陈郡谢为臂助,多半也无法和成年的皇子们较力,陈郡谢不是必成为未来君主的母族,相比当年冒着兵败于北赵的风险,也完全可以相助皇帝削弱贺、郑二姓的权势,但绝对不能愚忠皇族,可以失败,但不能忍受沦为弃子的耻辱。
虞氏,区区寒庶,虞氏女根本没有母仪天下的资格,如果皇帝真的授意虞皇后毒害他陈郡谢的女儿……那他宁可坐视太子党和江东贺争个你死我活,无论谁胜谁负,都不能损及陈郡谢丝毫。
王斓没转回头去看瀛姝的神色,他比谢晋更加了解陛下。
他知道哪怕皇帝陛下真对谢夫人投毒,其实也绝对不会摒弃陈郡谢的党族,谢晋低估了陛下,也低估了太子,太子自幼如履薄冰,其实也类同陛下当年深恐陷入九王夺位的劫祸,至少太子必然清楚放任一姓门阀权倾朝野的殃患,即位之后,当谢、贺、郑三姓已经臣服王命,朝堂的局势又会改变,不管范阳卢氏是否会自恃后族野心膨胀,太子一定明白只有平衡各大门阀的威势才能使皇权增固。
也只有陈郡谢,才足以掣肘范阳卢。
当年他没有让自己的女儿应选内廷,其实根本不是因为堪知陛下对女儿并无爱慕之情,着重考虑的是如果连他临沂王氏的女儿也入宫,恐怕就连王姓的族人也会力取后族之位,这大不利于时局的安定,他已经虑及了后果,结果还是没能阻止他的兄长意图举兵谋逆。
如果不是陛下待临沂王氏以情义,家族也遭灭顶之灾了。
从那时起,他才真正决意忠事陛下。
谢晋自负,且的确为了巩固东豫的江山贡献甚巨,因为王斓也很体谅谢晋此时的心情,读圣贤书,并非皆能达圣贤志,门阀政治其实已经根深蒂固,对皇族的篾视甚至可追溯到济末时期,夏侯政权,武帝因枭雄奠基,而夏侯一姓之所以能够称霸自立,其实也少不了门阀世族的扶助。
武帝所重用的智臣,谏阻武帝杀济帝而自立,不是因为尽忠于轩氏皇朝,而是情知武帝还远远不能取而代之,是尽忠于武帝,因此才谏言务必持续“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号。
然而武帝之子,最终还是废济而立洛,便后司空辅以洛朝太尉之位逼宫废幼帝,虽然走了个交政于神宗之后的过场,可其实也延续了叛篡之行,司空辅执政时期,诸多门阀只能依从,然而毕竟不会心服。
只靠一代霸主所建立的皇权,注定根基轻薄,门阀政治于是正式粉墨登场,也确为乱势所趋。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不是现实才生的乱况了。
谢晋通《易》,然而生逢大争之世,他又为宗族之长,肩挑着数千族人的安危荣辱,虑事怎能完全无私?王斓如今也是宗族之长,他才能够体谅谢晋的顾虑。
谢晋和当今圣上之间,还没有建立足够的信赖感。
“伯君可知,当初我为何扶助陛下?”王斓问。
这是一件很秘密的事,他从来没想过告诉任何人,除了王节,也不是他告诉的,而是王节悟到的,在王致谋反之前王节就悟到了,他于是才坚持把王节留在了建康,他看着王节就像找回了一切久远的记忆,他想法很多,但并不擅于表达,他觉得他和所有的家人都格格不入,直到祖父去世之前才告诉他——琅沂王的未来得靠你。
过去的琅沂王氏,如今的临沂王氏,其实没有清晰的分割线,可琅沂在他的有生之年应当是回不去了,随着北齐改琅沂为临沂,现在他的地望也已经更改了,辉煌的落幕,他不再求一姓的复兴,他看到的是门阀政治如果不衰,那么华夏九州也许真的不能再获新生了。
“仲君赐教。”谢晋已经心平气和。
“百姓,原为贵族,今为布衣。”
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
谢晋茫然。
“我曾与白川君闲谈,白川君言铸刑书于鼎,使子民皆知律法,时人却以礼崩乐坏驳之,可依然无法律法的宣广,此乃时势所需。而我等门阀世家时今所知之经义,不能用以教化民众,正如从前子民,不知律令只知服从官衙,逆而不知其罪,屈而不知蒙冤。
伯君为识见之士,当真认为愚民之政足以安邦治世么?诚然,我并不以为当今陛下乃大能之君,足以改革锐新,颠覆创制,可陛下确为仁德之主,伯君想想,大豫已多久不逢采纳良谏的君主了?”
“仲君乃近臣……”
“伯君又何尝不是近臣呢?伯君主中正之事多年,所荐良才陛下难道没有纳用,伯君所提倡的政令,陛下难道没有施广?陛下曾多次在朝议时,信纳伯君的倡议,驳斥贺遨党徒的对谏,伯君真的以为陛下仅仅只是欲用伯君之威,打压贺遨等族么?
陛下是先有了判见,纳良谏,而驳谬说,陈郡谢的崛起,其实并非是因为权术所趋,陛下虽非霸主,但能辨忠奸、明益害,甚至于陛下之所以如此信重白川君,其实也是深佩白川君的识见。
伯君,你可曾设想过数千载后,天下将有何等格局?”
“白川君如何说?”
“贵庶无别,公学倡广,甚至不再有君臣之分。”
别说谢晋大吃一惊,就连瀛姝都瞪大了眼。
“其实早有先贤提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就有如不管是至尊至贵抑或至卑至贱,无一能逃生老病死,就有如沧海可为桑田,桑田也许会将再次为沧海所没,这是自然轮回,人力何能挽回?世间生灵,皆受雨露恩泽,本无贵贱之别,只是如今的百姓还不懂得这样的道理,然而民智不会一直愚钝,正如我等这样的世族,不也受惠于铸刑书、广经传?我等的从前,一如贫苦之现时,交而替复,我相信有朝一日的确会有民众不拜君王,官吏起步贫微的势况,伯君或许不信,然陛下相信。”
这是大势所趋。
“仲君,你还是想劝我交让大中正的权位。”谢晋说。
“陛下是想整肃中军,如果伯君不舍权位与郑备达成妥协,陛下其实也无奈何,不过郑备妥协,不代表贺遨也会妥协,然而陛下绝不会让贺遨权倾朝野,届时伯君以为,谁会坐享渔翁之利呢?”
“郑备。”谢晋心中清明:“我知道子姜事件闹发,陈郡谢与长平郑绝无握手言和的可能……”
“陛下若真有意重用郑备,我今日也不会来访了。”
瀛姝看了眼祖父的背影,姜还是老的辣!!!
“我不是不能让位给崔琰,只不过子姜事案一闹,郑妃未受惩处,皇后当然更加不会受到牵连了,我不似仲君,对太子早有扶立之忠,我的顾虑相信仲君也能理解。”
听谢晋这样说,瀛姝不由又生感慨,谢晋果然也是“老姜”,竟然料中了陛下最初有意的是让崔琰主中正事,其实要说来,谢晋既然明知陛下并没有易储的想法,料到这回趁着贺遨冲他发难,陛下会顺水推舟让太子享渔翁之利这不算什么稀奇的事,可相比起崔琰而言,范阳公更有资格继任为大中正,可谢晋却能准确点出崔琰……他也是深谙帝王心术了。
诚然,卢、崔二姓多少年来都是荣损与俱的关系,随着婉苏被册太子妃,此二家族也必然都会成为太子的股肱之臣,无论是卢远,还是崔琰,其中一人主中正事都对太子大大有益,然而未来太子登位,唯范阳卢才是皇后的本族,当今圣上不得不考虑外戚权重把控朝政的隐患,重用崔琰,其实就是为了让太子将来有利用崔氏一族掣肘外戚的余地。
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局势的变幻,两姓之间的荣损休戚也会产生微妙的酵变,这当然也得靠当时天子实际的运筹,而就连瀛姝也不得不承认,司空北辰在如何平衡卢、崔二族在朝堂之上的权重这点上,他的举措并没有失当。
可是谢晋没有料到,因为蜀州平叛一事发生了意外的变故,使得陛下赢得了彻底整肃中军的绝佳契机,而要使贺遨党放松警惕,不至于挫毁陛下整肃中军为将来皇权大统打下坚定基石的计划,最适当的举措便是提升江东阀族的整体实力,贺遨党也属江东阀族的阵营,贺遨根本没有威望使士官诚服,敬他为大中正,相比由属于北方世族群体的崔琰权掌评定士官,至少陆靖任事大中正更加符合江东阀族的利益,而且并不一定那么有利于东宫。
瀛姝以为祖父会告诉谢晋陛下的主张,用以打消谢晋的顾虑。
却听她家祖父大人道:“今日我带来了王氏一族的宗门符,可交伯君代管。”
瀛姝大大的愕然了,抬头紧盯着祖父的后脑勺。
宗门符,便即一姓宗族的最高荣誉,乃是宗族成员中官位最高之人所佩的官符,官符一般而言都会在交任时为朝廷收回,也只有位高权重,且过世时仍然极受君主敬重的人,才能够享获君王赐以留符为念的殊荣,比如临沂王氏,虽然有不少先祖都获得了此项殊荣,可唯有创立“光明堂”这一堂号的祖先王弘,他不仅官拜司徒,甚至在逝后被追封为相国,天子素服以吊,王弘的留符,就成为了现在临沂王氏的宗门符。
宗门符对于一宗一姓而言,有如皇帝的玉玺。
简而言之,谢晋手持临沂王一族的宗门符,不仅可以决断将某个王氏子弟除族,甚至还可以宣告撤除“光明堂”此一堂号,给予临沂王氏奇耻大辱。
王斓将宗门符交给谢晋为抵押,就如把整个家族的荣辱都交由了谢晋掌控!
谢晋接过了宗门符。
“于今之后,我陈郡谢氏必与临沂王氏齐心协力,临沂王氏忠事于豫主,陈郡谢氏也敢以生杀荣辱为注,废小私、从大势,若毁今日之誓,则非我谢晋一人,陈郡谢世世代代子弟皆必失信于祖宗,生不入祖庙,死不葬族茔!仲君放心,尔族尊符晋必妥存,仅以十年为期,若晋死,则由晋之子孙日后跪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