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大楚820 > 121、白公胜

121、白公胜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公元前479年七月,白公胜和石乞二人精选三百死士扮为军士,将俘获的战利品运往楚都鄢郢,在通过楚都城门时候,遭到守卫拦截,告知需要解除军队武装才可入内。

    白公胜命人向楚惠王和令尹子西通报:随他而来的军士皆为忠义英勇之士,枕戈待旦、寐不解甲,如果解除他们武装,他们宁愿一死。请求不解除武装进都城奉献战利品。

    或是太过于相信白公胜,也或许是压根没把白公胜的力量放在眼里,楚惠王和令尹子西脑子一热,下了一道让自己追悔莫及的命令——允许这些死士带戎觐见。

    从古至今,能够带剑履上殿觐见君王的大臣都是心腹中的心腹,而白公胜当时的身份仅仅只是一名边防将领,让一名守将带领手下配剑面见楚王,还是需要极大的冒险精神的。

    于是,白公之乱便从这道作死的口谕开始了。

    楚惠王和令尹子西为了筹办这次庆功会也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的,基本上大夫以上的官职人员全部到场,大夫们也不顾烈日当空,兴高采烈涌入宫门,想一睹为快这位战胜了吴军、曾经的费太子(太子建)之子的真容。

    白公胜没有令众大夫失望,在隆重的军礼仪式中,他驾着驷马战车缓缓穿过宫门,朝着大殿走去,身后三百军士目光冷峻,身批大红战袍,手按腰间佩剑,押解着战利品鱼贯而入。

    军容整齐,步伐稳健,举手投足间一股凌厉萧杀之气直面而来,在场人员无不暗暗点赞,但很快他们将切身体会到这只由死士组成的军队的恐怖。

    进入大殿,白公胜环视一周,看着楚国军政核心人物齐聚一堂,露出了胜利的微笑。他望着阶梯之上的楚惠王,没有叩拜,也没有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只是冷冷的看着——

    “如果没有费无极谗言,如果没有大夫们的不作为,如今高高在上的,应该是我吧!”

    没有多余的言语,在喜气洋洋的大殿中,公子胜双臂一挥,三百死士就如同经过演练一番,迅速控制住殿中所有人员,包括楚惠王。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所有兴致勃勃的人顿时鸦雀无声,他们心中明白,公子胜要篡位了。

    令尹子西后悔莫及,质问公子胜:“楚国待你不薄,你为何这样?”

    公子胜冷笑一声:“家父与您同为王子,情同手足,但沉冤多年,大仇未报,皆是你等罔顾国法、受郑贿所致,今日我要杀了你等,以政治清明,为父报仇。”

    当众揭穿令尹子西受贿行为,令其颜面尽失,子西又因自责用人不当,让楚国遭此浩劫,愧对先王百官,无颜以对,便“以袂(袖子)掩面”,引颈就戮。

    公子胜人狠话不多,持剑上前,刺死令尹子西,血溅朝堂。

    司马子期见令尹子西惨死,不愿束手待毙,挣开束缚,夺得兵刃,大叫一声:“以前在云梦我替昭王挡过一刀,以勇猛护得昭王安危,今日我也要用手中利刃护得社稷周全。”

    力竭而亡。

    刺死令尹子西、司马子期二人后,公子胜大仇得报,顿感轻松。但十年仇志一朝得报,复仇的快感也很快消解于复仇成功的刹那,一股空虚感也油然而生。

    复仇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得到快感和一种仪式似的成就吗?

    唐代柳宗元曾在《复仇驳议》里说过:“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死而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

    复仇是守礼、是行义、是人类的天性,是人进化出来的“优秀”品质之一,不要用“老天会来收拾他”这样的鬼话来安慰自己。

    只有真正热爱生命的人,才会深刻心底复仇的信念。若你自爱,就应当牢记在心,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刻着报还的信念。

    因为,复仇是清算自己的命运,是对自己的救赎。

    面对落针可闻的大殿,他也有点手足无措:父亲大仇得报,在天之灵必已欣慰,自己也“守礼行义”了,但接下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是个大难题?总不能回家继续做自己的白公吧。

    正在犹豫时候,石乞提醒道:“白公,该焚烧府库了。”

    和石乞不同的是,石乞是阴谋家,而公子胜一心复仇,从没想过颠覆自己的国家。公子胜回过神来:“不行,烧掉府库没有积蓄,楚国以后拿什么养活这么多人?”

    “那么就杀掉楚王吧,不然事情越拖越久,就不会成功了。”

    弑杀二卿已无可能位列庙堂,如果弑君,只怕死后亡灵也不得安宁,白公胜明确表态:“不行,弑君不祥。”

    石乞着急跳脚了,政变不是心血来潮、三分热度,而是蓄谋已久、处心积虑,靠的就是心狠手辣、一击得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是一名合格的阴谋家所为。于是,他指着楚惠王开导公子胜:“要不先这样吧,您先把楚王杀掉,自己为王,然后像治理白县一样治理楚国,用恭敬来事奉神灵,用仁德来治理百姓,励精图治之时自会有神灵庇护,如何?”

    白公胜想了想,还是觉得不妥,但他做了一个让步:将楚惠王囚禁在高府,由石乞亲自看守。

    石乞总算明白了,白公胜不想篡位,而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政由己出,待时机成熟,再费君自立。再加上白公胜自己本身也是属于公族,血统、法统上没问题。

    在自己羽翼还未丰满,实力还未强大之前,白公胜“挟天子”这一招完美解决了决定权力合法性的问题:有楚惠王在,白公胜就代表朝廷,虽然真正“令诸侯”是不可能的,但是对卿大夫的下属官僚们可不一样,相当于向他们摊牌——是跟朝廷一体,还是“委身从贼”地方对抗中央。

    接下来的事情应该说是很顺畅的,白公胜利用楚惠王颁布了一系列政令,畅行无阻。这些政令甚至被后世史学家(郭沫若)分析是“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一次革命(苗头)”,有新的时代意义。更有人为白公胜平反,认为如果白公胜当政,楚国也许会朝着统一六国的方向发展。

    我还是保持自己意见——历史没有如果,不多不少,现在刚刚好。

    复仇便是复仇,快意恩仇即可,不需要粉饰,不需要诋毁。

    正当白公胜为自己建造的政治架构感到满意的时候,忽然有一天,看管楚惠王的石乞带来一个不好的消息——楚惠王不见了。

    就在白公胜大刀阔斧、改革新兴势力冲决旧的奴隶制生产关系之际,大夫圉(yǔ)公阳凿开墙垣,派一名宫女救出了楚惠王,将其秘密送进了其母昭王夫人宫中,扮为一名厨房杂役躲避起来。

    白公胜雷霆大怒,满宫寻找,毫无下落。他严守楚惠王失踪的消息,决定另辟蹊径,命石乞用武力将叔叔子闾“请”来,准备逼迫子闾做楚王。

    子闾不甘摆布,毫不畏惧,对白公胜骂道:“如果我想做楚王,十年前昭王就五次让位于我,何必等到现在?如果您让我做楚王的初衷是安定楚国,整顿王室,对百姓加以庇护,这是我所希望的,岂敢不听从您的命令?但是您滥杀忠良,一意专谋私利来颠覆王室,置国家于不顾,我宁死不从。”

    白公胜见这一招不管用,迟疑了一下,“遂杀之”,然后在石乞建议下,决定自立为王。

    楚国顿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周边国家也对楚国蠢蠢欲动。

    在国家发生危难时,总会有人挺身而出。

    一位在新蔡休养的、已年愈七旬的老人坐不住了,当他得知白公胜发动政变,与石乞袭杀令尹子西、司马子期、子闾等大夫于朝堂,劫持楚惠王后,便对身边的人说道:“白公胜这个人属于剑走偏锋侥幸胜利,其才望不足以震慑朝堂,如果再滥杀无辜,便一定惹得百姓怨声载道。”

    这个人就是曾经与孔子论政的叶公沈诸梁。

    但楚惠王在白公胜手上,谁也奈何不了。

    他一直在等待时机。

    当他从楚大夫管修(后被杀)口中得知楚惠王还活着、只是下落不明的时候,他决定率方城之外的楚国精锐赶往楚都勤王,力挽时局,拯救楚国于危难。

    虽然白公胜血洗楚宫,但他在白县的口碑还是为其在公族和国人的心目中加分不少,尤其是他仿效齐国田氏“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的惠民政策,达到了和田氏一样“民归之如流水”的效果。

    对百姓来说,谁当政都不所谓,只要居朝者心系民众、政风清平、社会和谐即可。从古至今,百姓所期待的,便是安居乐业,有尊严的活下去。

    虽然叶公沈诸梁兴兵勤王,也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因为不管是楚惠王、还是白公胜做楚王,对百姓来说只是换了一个人而已,所以叶公沈诸梁起兵路上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尽量争取民众支持,有一个小故事也反映出他的谨小慎微:

    叶公沈诸梁行军途中遇见一个人,这个人说:“您的头盔呢?国内的人们盼望您好像盼望慈爱的父母,盗贼的箭如果射伤您,这就断绝了百姓的盼望,为什么不戴上头盔?”

    于是,叶公沈诸梁戴上头盔。

    前行不久,又遇上另一个人,这个人说:“您为什么戴上头盔?国内的人们盼望您就好比盼望丰收一样,如果百姓见到您的面,就知道不至于再有生命危险了,人人有奋战之心,还要把您的名字写在旗帜上在都城里巡行,但是您把脸遮起来以断绝百姓的盼望,不也太过分了吗?”

    于是,叶公沈诸梁又脱下头盔前进。

    通过戴盔或者脱盔这一个小动作,表明了以叶公沈诸梁为代表的当权者能够虚心采纳民众建议的态度,充分体现了叶公一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广泛联系群众、虚心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的执政为民的理念。

    对于这样的一个政党,百姓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拥护呢?

    叶公之师有民心归附,锐不可当,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犒劳义师,所遇之敌无不望风披靡,纷纷归降,不多时便来到鄢郢北门之外,攻克只在旦夕。

    突然,东边烟尘滚滚,万马嘶鸣,叶公沈诸梁定睛一看,原来是白公胜心腹大将箴尹固率部属前来增援。

    这是一只不久前刚打败吴军的军队,战力强悍、作风严明,叶公沈诸梁一看这仗势,不仅倒吸一口冷气——打不过。

    孙武曾经说过,“善攻者,先攻其心,后攻其城。攻心者,智也;攻城者,力也。以智服人,持久;以力压人,暂短”。叶公沈诸梁决定使用攻心战,劝说箴尹固归降。

    他走上前,劝箴尹固道;“令尹、司马都是有大功于楚国的贤臣,没有他们,楚国哪能复国?白公胜暴虐无道,杀害忠良,是为不贤;你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是为不忠。如今你‘弃德从贼’,安能保你安全?”

    箴尹固看着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叶公,不带头盔立于众军阵前,气定神闲、举重若轻,一副胜券在握之态,又见身后威风凛凛、众志成城的将士,也暗吸一口冷气,电光火石之间便愉快的做出抉择——愿鞍前马后,听叶公之调遣。

    于是,叶公和箴尹固率部日夜不停围攻鄢郢。

    按照之前的做法,白公胜自立为王后,确实可以发号施令,接受效忠了,他也准备大展宏图,推行自己的改革。

    然而,此时的楚国内政不再是蛮荒时期的单纯仅靠力量左右,而是辅以礼法道德的强力禁锢,不懂得礼法道义,是要民心所背的。

    比如,有一个叫做庄善的楚人,听说白公胜称王,便辞别母亲赴难,到了楚都门口,“刎颈而死”,以死明志。(《新序·义勇》)

    义军队伍中有一个叫做申鸣的前锋,是楚人都知道的孝子。白公胜就用兵去劫持他的父亲,并告诉申鸣说:“你归顺我,我同你分享楚国;你不答应我,你的父亲就要被杀。”

    申鸣流下眼泪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现在是国君的忠臣;我听说,吃谁的饭要为谁而牺牲,接受俸禄,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现在我不可能做我父亲的孝子了,但我还能做国君的忠臣。”其父被杀。(《说苑卷四·立节》)

    白公胜自幼吴国长大,礼化程度不高,也不可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自己称王后也惊奇的发现,带来的三百死士也不愿再跟随,所剩无几,于是便开始自我放纵,整日在王宫饮酒作乐,不问政事,当然,也没有政事可问。

    守城将士更是戒备松懈、无心恋战,叶公之师很快攻入城内,白公胜和石乞见状,携家人奔到山中躲藏。

    年幼丧父,跟随伍子胥东奔西走受尽磨难,寄居吴人檐下;忍辱负重几十年,回到楚国鞠躬尽瘁,只为为父复仇;如今一朝发难,又被推上风间浪头,仅不到一月,便落得如此下场。

    哀默大于死心,不久,白公胜自缢而亡。

    韩非在《韩非子》中,将白公胜列为同齐田恒、宋子罕、鲁季孙意如、晋侨如、卫子南劲、郑太宰欣、周单荼、燕子之等“上逼君,下乱治,援外挠内,亲下以谋上”的结党营私叛逆之臣。

    但不管世人如何评说,他大仇得报,快意恩仇,又有什么遗憾呢?

    白公胜死后,其族人逃亡秦国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后代以“白”为氏(姓)。若干年后,白氏出了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他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平生大小七十余战,无一败绩。

    在伐楚之战中,他为先祖白公胜复仇,攻陷鄢郢,四处找寻白公胜之墓准备妥善安置,结果遍寻不到,一气之下将历代楚王陵寝之地(夷陵)焚烧殆尽。

    他是战神——武安君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