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东征高句丽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三国之谋伐
到章武十九年末,化名为徐正的东北将军徐荣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其余又有太常蔡邕,于章武十九年八月病逝。镇南将军武安国,于章武二十年初病逝。平西将军杨奉,于章武二十年四月病逝。
最近五年内,去世的开国高级将领和高级官员,达到了十余人,年龄基本都是在50-80岁之间。
特别是武将,因为早年战场出生入死,一身伤病。晚年多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高级将领就病死了七八人,中高级将领,像中将少将级别,已经死了二十余人。
目前还健在的九虎上将有臧霸、张辽、高顺、黄忠、赵云、牵招,其中年龄最大的是黄忠,今年已经七十二岁,年龄最小的是张辽,五十一岁。
其余臧霸、高顺、赵云、牵招等人都在五十到七十岁之间,像高顺就比吕布小两岁,比刘备大三岁,今年已经是六十三岁高龄。
整个朝堂内部的高级官员和高级将领的形势趋于老龄化比较严重的现象,唯一的好消息是中坚力量比较充足。
在将领方面有许褚、郭淮、文谡、徐盛、吕蒙、丁奉等一批30-40余岁的中层,文臣方面,如诸葛亮、司马懿、庞统、徐庶、马良、杨修、陈群、陆议等这批人也在成长。
因此以现在的情况看,倒也不用担心大汉老一批人去世之后,会出现断层。只是如今和平年代,没有战事打响,想要快速晋升也不容易。
唯一在之前战乱当中有军功,中后期晋升较快的就是许褚、文谡二人了,如今许褚补了上将衔,文谡则是中将。
不过严格来说,许褚也不算年轻一批的将领,因为他只比张辽小一岁,今年也五十岁了。
历史上许褚于公元227年病逝,享年57岁,现在也许能多活几年。
到章武二十年下半年,大汉国力再上一层楼,一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粮价跌落到了谷底,人民百姓生活富足,曾经那种饿死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
正所谓“谷贵伤民,谷贱伤农”,粮价过低也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因此朝廷最近几年也在出台一系列政策,平稳粮价。
比如在南方产粮地区开设工厂,吸引劳动力参与进去,减少种田人口,增加工业与制造业人口。
其次是陆续把南方的产粮地区继续往东南亚推移,因为后世越南、老挝有一部分沿海地区是大汉的领土,叫做交趾郡、九真郡以及日南郡。
大汉便在这些地方继续开疆拓土,把当地人吸纳为汉民,然后开垦田地,扩大稻米生产,等到这里的粮食产业成型之后,就把两湖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粮食产地减少,转种经济作物。
这在经济学上叫做产业转移,国内的粮食产量已经非常充足,因为大汉目前人口不像明清时期有几亿,所以在高产作物的帮助下,生产力是成倍提升,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而多余的人口如果继续从事农业的话,粮食产量会过剩,丢在仓库发霉也是浪费。因此还不如把这部分人口转移到工业和制造业领域,继续增强工业与制造业。
早在十多年前,陈暮就已经计划好了产业转移。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他就先在全国推广高产作物,等到粮食产量暴增,再把农业重心往南推。
北方的土地大部分则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比如美洲棉花、玉米、红薯、桑、麻、豆等,用于纺织业、喂猪的养殖业等等,发展农业经济。
等到现在南方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地步,开始溢出的时候,农业重心也就会继续往南推移,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去。
不过目前只是一個开始,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两湖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依旧会承担着国家主要产粮地。
等到十多二十年后,东南亚的开发成型,那么两湖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将会逐年进行减产,预计五十年后,整个国家的粮食可能两成来自东南亚,其余则分散至国内其它地区。
别看只是两成,但也是个惊人数字。而且现在东南亚就是大汉的后花园,也是自己国内领土,目前主要开发地区为后世越南的河内区域,大概是大汉一州之地。
以一州之地供养全大汉两成的粮食,差不多相当于宋朝太湖流域的地位,就可以知道东南亚地区在未来百年之内,为大汉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当然。
东南亚确实是后世最好的水稻生产地区。
但水稻本来就只有南方人喜欢吃,北方人更喜欢吃小麦制作的面食。
现在大汉的经济和工业重心在北方,如果粮食产区一路往南移,对于北方人来说,显然有些不公平。
毕竟水稻是管饱,可北方人不爱吃呀。国家富裕之后,人民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这一点陈暮也考虑过。
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地区。
作为后世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东北的黑龙江黑土地可是一块肥得流油的宝。
现在被夫余、挹娄两个原始部落一样的国家占据,显然是有些暴殄天物。
因此从很早之前,他就对东北虎视眈眈,想要把这些国家吞并。
但之前是时机不对,东北地区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后世很多南方人以为东三省离北京很近。
然而从湖北武汉到北京直线距离大概是1000公里,而从东北哈尔滨到北京1200公里。
在汉朝更不用多说。
汉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洛阳,经济和人口重心在河南跟河北,能够控制幽州地区,也就是后世河北承德、唐山以及辽宁省都不容易,更别说打到吉林和黑龙江去。
因此在唐朝李世民灭高句丽之前,东北都不通中国。甚至即便是唐朝灭高句丽,也仅仅只是勉强控制,真正融入要到明清时期。
现在后世的东北三省当中,一半辽宁省和一半吉林省被高句丽国占据。
历史上它曾经与曹魏集团发生过战争,曹魏攻破了高句丽都城丸都城,高句丽王东逃到沃沮,曹魏以为高句丽已经灭国,因而罢兵回朝。
结果高句丽卷土重来,重建了丸都城,一直到唐朝才被灭掉。
而另外一半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则分别被夫余国和挹娄国占据,因为过于偏远,除了偶尔内战或者跟高句丽以及西部鲜卑打打之外,其余时间都是正常发展。
这些年来陈暮对东北确实有想法,但奈何没什么机会。
不过随着最近几年京杭大运河的全面开通,再加上蒸汽船只的流行,不管是从青州前往辽东半岛,还是从幽州过去,都方便了许多。
以前从临淄去辽东半岛,坐船得好几天时间,而且当时汉朝的船只技术也不利于海上航行,容易迷失或者遇到风浪。
现在情况好了不少,如果从洛阳出发,船队到临淄只要一天时间,再从临淄到辽东半岛,只要半天时间。
而且还有另外一个好消息,那就是临淄和涿县发展之后,辐射了三韩半岛以及东北辽州地区。
这些地方逐渐繁荣昌盛,吸引了不少高句丽人、夫余人、挹娄人、秽貊人、沃沮人前来生活,东北土著部落百姓并不抗拒成为大汉的一部分。
想也知道。
现在大汉对于民族融合政策非常宽松,周围少数民族愿意融入的,往往都会给予优厚条件,让他们享受跟汉朝百姓一样的对待。
更何况如今汉人在医疗、教育、生活、饮食、居住上享受的资源远不是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土著可以相比。
与其在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沿岸渔猎为生,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还不如南下去辽东进厂打工来得安逸。
另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随着大汉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对于原始部落来说,就是一种降维打击。
社会差异的巨大化,会导致渔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会加强。
就好像农村人口大量减少,是因为务农带来的经济收益非常低,进城打工的收益是务农的好几倍。
那么农村人就会蜂拥涌入城市,成为所谓的农民工,自然也就会成为一种趋势。
后世无数人向往去美利坚,不也是抱着这样的心理吗?
所以现在辽东地区其实吸纳了大量的东北各国人口,在民族融合方面,并没有产生很大的问题。
这样一来,如果朝廷决定拿下东北,至少在民心上,不用担心成为阻碍。
于是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情况下。
陈暮暗中筹备夺取东北的计划。
章武二十年初,临淄火器局开始大量打造火器。
为了保持竞争力和火器更迭速度,防止出现清朝那种火器僵化的局面,朝廷在各州都设立了国企兵器制造公司。
每十年六大军区就会更新一批火器装备,而对这些火器的要求也会日益增加。
如果青州兵器装备制造公司的研发更迭速度变慢,那么各个军区的订单自然也会流向那些设计更先进的武器制造公司,不去临淄下订单。
这无疑会让青州兵器装备制造公司增添几分危机感,从而更着重于武器的研发和设计工作,从而保证技术的领先。
后世各国都是这个套路,不算新鲜。不过至少目前来说,青州的火器装备还是最先进的,各个军区进行装备采购的时候,也会优先考虑临淄的火器制造。
而为了夺取东北,首先进行火器批量装备的自然是东北军区。
东北军区设立在辽东郡,辐射范围是辽州、韩州、以及大汉目前控制的倭奴岛,范围大概在后世内蒙赤峰、通辽、辽宁省、朝鲜、韩国以及日本九州岛。
火器更迭也需要循序渐进,很多士兵才从冷兵器时代转换到火器时代,根本不适应,因此东北军区五万人,只装备一万五千火器军。
其余三万五千人,由步兵、弓兵、骑兵、水军组成,目前主要集中在辽东郡、乐浪郡一带,针对的谁自然不言而喻。
高句丽东川王也忧心汉朝会攻打他,因此不仅禁止高句丽人去汉朝生活,还在边境陈设了不少兵马。
实际上因为离辽东最近,高句丽的社会发展程度远高于夫余和挹娄,他们已经到了封建社会,有自己的文字、语言、习俗,在集权上也高于夫余和挹娄这两个部落国家。
只是此时的东北条件确实比较恶劣,冬天零下二三十度是常有的事情。生存比较艰难,也让高句丽不容易灭了这两个国家,双方才一直相安无事。
但高句丽一直对北方的夫余和挹娄以及南方的三韩地区采取小规模军事行动,如果没有大汉的话,它也算是个东亚小霸主了。
到了章武二十年年中,不管是粮草还是武器装备,东北军区都已经准备充分,接下来就要开始为夺取东北做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原来的东北军区总督军是公孙瓒,大将军衔,与关羽张飞陈暮地位相当。
前些年他病逝了,东北军区的总督军就开始实行轮流制度。
最早的时候陈暮只设置了四大军区,分别是扬州的东南军区,辽州的东北军区,蜀州的西南军区以及关中的西北军区。
后来因为要讨伐鲜卑人和匈奴人,占据漠南地区,也就是内蒙的草场,于原州设立北方军区。
等到西域出乱子之后,西北军区移至凉州,又于洛阳设立司隶军区。
六大军区除了司隶军区属于中央主力军,由刘备和三名大将军共同控制以外,其余军区的总督军三年一轮换,而今年东北军区刚好是赵云轮值。
对东北这几个部落国家还用不着举国之力,因为火器时代以及蒸汽轮船时代到来的缘故,进攻高句丽也没李世民时期那么艰难。
唯一要考虑的就是天气因素,毕竟东北地区天气寒冷,李世民几次征高句丽失败,也跟天气较差的原因有很大关系。
因此前期的筹划工作持续了很久,一直等到装备齐全之后,陈暮才最终决定对东北的高句丽动手。
章武二十年,西历220年,大汉公历360年五月,夏季最好的时候,大汉内阁次相之一的荀攸,坐船亲往辽东郡,正式开始筹划对高句丽的进攻。
荀攸到了之后,在赵云的陪同下检查了全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意志。
这一批士兵早已经不是当初跟着刘备打天下的士兵,士兵们多是90后,也就是西方公历190年后生人,年龄在20-30岁之间。
他们生长的年代倒是四处打仗,但成年后就已经天下太平,因此多没有见过血,也没有战场厮杀过。
但军中的中层军官骨干可都是战场老兵,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40岁左右居多。
在他们的训练下,新兵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非常不错。
而且由于这些年生活条件比较好,北方多有肉食,一个个也是十分健壮,比四十年前黄巾之乱时,各路诸侯都征瘦弱不堪的饥民入伍为兵丁好了太多。
确定了军队战斗意志之后,荀攸又总结了军情司在高句丽刺探到的情报,认为高句丽国被四面大山环绕,想强攻并不容易。
唯一的道路就是顺着马訾水,也就是鸭绿江一路东去,直扑高句丽的老巢丸都城,打一个直捣黄龙战术。
但高句丽显然也清楚这是外界攻打他们的唯一道路,所以在沿途布下重兵,硬攻不容易。
当然。
这里说的不容易是指面对沿河的城池。
正面对垒即便不靠火器,光大汉精良的装备也能一万灭掉几万高句丽军。
可高句丽应该也不傻,不可能野外跟大汉的军队硬碰硬。
所以强攻的话可能会比较耽误时间,大汉朝廷是希望在夏季结束之前灭了高句丽,而不是要拖延太久。
事实上高句丽的军队拢共也就两万多人,历史上毌丘俭征高句丽,只带了步骑一万人,高句丽两万多人的军队直接被灭了一万八,可谓是不堪一击。
但即便如此也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高句丽灭掉。
而朝廷是希望在三个月内结束,因此荀攸思考半响,决定正面佯攻,吸引高句丽的主力,然后从辽山一路绕后突袭,直接杀到丸都城外。
具体进攻路线也很简单,汉军佯装从玄菟郡、乐浪郡以及马訾水三路共击高句丽。
这三路也就是后世从我国东北辽宁的沈阳市,辽宁省的丹东市,朝鲜的平壤市,翻越长白山、鸭绿江进攻吉林省集安市。
而实际上斩首小队大概几千人会从玄菟郡东面的辽山小道,直插高句丽的后方的纥升骨城一带。路线为后世沈阳市——梅河口市——通化市——桓仁县——集安市。
如此一来,高句丽的军队主力肯定被汉军主力吸引,疏于防范身后的敌人,此事绕道后方,突袭丸都城,则高句丽必破。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与邓艾偷袭阴平有异曲同工之妙。
赵云欣然采纳了荀攸的计策,开始实施。
大汉章武二十年六月,朝廷东北军区以高句丽国王禁止国人来汉务工为由,悍然入侵高句丽。
,三国之谋伐
到章武十九年末,化名为徐正的东北将军徐荣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其余又有太常蔡邕,于章武十九年八月病逝。镇南将军武安国,于章武二十年初病逝。平西将军杨奉,于章武二十年四月病逝。
最近五年内,去世的开国高级将领和高级官员,达到了十余人,年龄基本都是在50-80岁之间。
特别是武将,因为早年战场出生入死,一身伤病。晚年多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高级将领就病死了七八人,中高级将领,像中将少将级别,已经死了二十余人。
目前还健在的九虎上将有臧霸、张辽、高顺、黄忠、赵云、牵招,其中年龄最大的是黄忠,今年已经七十二岁,年龄最小的是张辽,五十一岁。
其余臧霸、高顺、赵云、牵招等人都在五十到七十岁之间,像高顺就比吕布小两岁,比刘备大三岁,今年已经是六十三岁高龄。
整个朝堂内部的高级官员和高级将领的形势趋于老龄化比较严重的现象,唯一的好消息是中坚力量比较充足。
在将领方面有许褚、郭淮、文谡、徐盛、吕蒙、丁奉等一批30-40余岁的中层,文臣方面,如诸葛亮、司马懿、庞统、徐庶、马良、杨修、陈群、陆议等这批人也在成长。
因此以现在的情况看,倒也不用担心大汉老一批人去世之后,会出现断层。只是如今和平年代,没有战事打响,想要快速晋升也不容易。
唯一在之前战乱当中有军功,中后期晋升较快的就是许褚、文谡二人了,如今许褚补了上将衔,文谡则是中将。
不过严格来说,许褚也不算年轻一批的将领,因为他只比张辽小一岁,今年也五十岁了。
历史上许褚于公元227年病逝,享年57岁,现在也许能多活几年。
到章武二十年下半年,大汉国力再上一层楼,一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粮价跌落到了谷底,人民百姓生活富足,曾经那种饿死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出现。
正所谓“谷贵伤民,谷贱伤农”,粮价过低也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因此朝廷最近几年也在出台一系列政策,平稳粮价。
比如在南方产粮地区开设工厂,吸引劳动力参与进去,减少种田人口,增加工业与制造业人口。
其次是陆续把南方的产粮地区继续往东南亚推移,因为后世越南、老挝有一部分沿海地区是大汉的领土,叫做交趾郡、九真郡以及日南郡。
大汉便在这些地方继续开疆拓土,把当地人吸纳为汉民,然后开垦田地,扩大稻米生产,等到这里的粮食产业成型之后,就把两湖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粮食产地减少,转种经济作物。
这在经济学上叫做产业转移,国内的粮食产量已经非常充足,因为大汉目前人口不像明清时期有几亿,所以在高产作物的帮助下,生产力是成倍提升,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而多余的人口如果继续从事农业的话,粮食产量会过剩,丢在仓库发霉也是浪费。因此还不如把这部分人口转移到工业和制造业领域,继续增强工业与制造业。
早在十多年前,陈暮就已经计划好了产业转移。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他就先在全国推广高产作物,等到粮食产量暴增,再把农业重心往南推。
北方的土地大部分则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比如美洲棉花、玉米、红薯、桑、麻、豆等,用于纺织业、喂猪的养殖业等等,发展农业经济。
等到现在南方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极高的地步,开始溢出的时候,农业重心也就会继续往南推移,转移到东南亚地区去。
不过目前只是一個开始,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两湖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依旧会承担着国家主要产粮地。
等到十多二十年后,东南亚的开发成型,那么两湖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将会逐年进行减产,预计五十年后,整个国家的粮食可能两成来自东南亚,其余则分散至国内其它地区。
别看只是两成,但也是个惊人数字。而且现在东南亚就是大汉的后花园,也是自己国内领土,目前主要开发地区为后世越南的河内区域,大概是大汉一州之地。
以一州之地供养全大汉两成的粮食,差不多相当于宋朝太湖流域的地位,就可以知道东南亚地区在未来百年之内,为大汉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当然。
东南亚确实是后世最好的水稻生产地区。
但水稻本来就只有南方人喜欢吃,北方人更喜欢吃小麦制作的面食。
现在大汉的经济和工业重心在北方,如果粮食产区一路往南移,对于北方人来说,显然有些不公平。
毕竟水稻是管饱,可北方人不爱吃呀。国家富裕之后,人民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这一点陈暮也考虑过。
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地区。
作为后世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东北的黑龙江黑土地可是一块肥得流油的宝。
现在被夫余、挹娄两个原始部落一样的国家占据,显然是有些暴殄天物。
因此从很早之前,他就对东北虎视眈眈,想要把这些国家吞并。
但之前是时机不对,东北地区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后世很多南方人以为东三省离北京很近。
然而从湖北武汉到北京直线距离大概是1000公里,而从东北哈尔滨到北京1200公里。
在汉朝更不用多说。
汉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洛阳,经济和人口重心在河南跟河北,能够控制幽州地区,也就是后世河北承德、唐山以及辽宁省都不容易,更别说打到吉林和黑龙江去。
因此在唐朝李世民灭高句丽之前,东北都不通中国。甚至即便是唐朝灭高句丽,也仅仅只是勉强控制,真正融入要到明清时期。
现在后世的东北三省当中,一半辽宁省和一半吉林省被高句丽国占据。
历史上它曾经与曹魏集团发生过战争,曹魏攻破了高句丽都城丸都城,高句丽王东逃到沃沮,曹魏以为高句丽已经灭国,因而罢兵回朝。
结果高句丽卷土重来,重建了丸都城,一直到唐朝才被灭掉。
而另外一半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则分别被夫余国和挹娄国占据,因为过于偏远,除了偶尔内战或者跟高句丽以及西部鲜卑打打之外,其余时间都是正常发展。
这些年来陈暮对东北确实有想法,但奈何没什么机会。
不过随着最近几年京杭大运河的全面开通,再加上蒸汽船只的流行,不管是从青州前往辽东半岛,还是从幽州过去,都方便了许多。
以前从临淄去辽东半岛,坐船得好几天时间,而且当时汉朝的船只技术也不利于海上航行,容易迷失或者遇到风浪。
现在情况好了不少,如果从洛阳出发,船队到临淄只要一天时间,再从临淄到辽东半岛,只要半天时间。
而且还有另外一个好消息,那就是临淄和涿县发展之后,辐射了三韩半岛以及东北辽州地区。
这些地方逐渐繁荣昌盛,吸引了不少高句丽人、夫余人、挹娄人、秽貊人、沃沮人前来生活,东北土著部落百姓并不抗拒成为大汉的一部分。
想也知道。
现在大汉对于民族融合政策非常宽松,周围少数民族愿意融入的,往往都会给予优厚条件,让他们享受跟汉朝百姓一样的对待。
更何况如今汉人在医疗、教育、生活、饮食、居住上享受的资源远不是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土著可以相比。
与其在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沿岸渔猎为生,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还不如南下去辽东进厂打工来得安逸。
另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随着大汉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对于原始部落来说,就是一种降维打击。
社会差异的巨大化,会导致渔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会加强。
就好像农村人口大量减少,是因为务农带来的经济收益非常低,进城打工的收益是务农的好几倍。
那么农村人就会蜂拥涌入城市,成为所谓的农民工,自然也就会成为一种趋势。
后世无数人向往去美利坚,不也是抱着这样的心理吗?
所以现在辽东地区其实吸纳了大量的东北各国人口,在民族融合方面,并没有产生很大的问题。
这样一来,如果朝廷决定拿下东北,至少在民心上,不用担心成为阻碍。
于是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情况下。
陈暮暗中筹备夺取东北的计划。
章武二十年初,临淄火器局开始大量打造火器。
为了保持竞争力和火器更迭速度,防止出现清朝那种火器僵化的局面,朝廷在各州都设立了国企兵器制造公司。
每十年六大军区就会更新一批火器装备,而对这些火器的要求也会日益增加。
如果青州兵器装备制造公司的研发更迭速度变慢,那么各个军区的订单自然也会流向那些设计更先进的武器制造公司,不去临淄下订单。
这无疑会让青州兵器装备制造公司增添几分危机感,从而更着重于武器的研发和设计工作,从而保证技术的领先。
后世各国都是这个套路,不算新鲜。不过至少目前来说,青州的火器装备还是最先进的,各个军区进行装备采购的时候,也会优先考虑临淄的火器制造。
而为了夺取东北,首先进行火器批量装备的自然是东北军区。
东北军区设立在辽东郡,辐射范围是辽州、韩州、以及大汉目前控制的倭奴岛,范围大概在后世内蒙赤峰、通辽、辽宁省、朝鲜、韩国以及日本九州岛。
火器更迭也需要循序渐进,很多士兵才从冷兵器时代转换到火器时代,根本不适应,因此东北军区五万人,只装备一万五千火器军。
其余三万五千人,由步兵、弓兵、骑兵、水军组成,目前主要集中在辽东郡、乐浪郡一带,针对的谁自然不言而喻。
高句丽东川王也忧心汉朝会攻打他,因此不仅禁止高句丽人去汉朝生活,还在边境陈设了不少兵马。
实际上因为离辽东最近,高句丽的社会发展程度远高于夫余和挹娄,他们已经到了封建社会,有自己的文字、语言、习俗,在集权上也高于夫余和挹娄这两个部落国家。
只是此时的东北条件确实比较恶劣,冬天零下二三十度是常有的事情。生存比较艰难,也让高句丽不容易灭了这两个国家,双方才一直相安无事。
但高句丽一直对北方的夫余和挹娄以及南方的三韩地区采取小规模军事行动,如果没有大汉的话,它也算是个东亚小霸主了。
到了章武二十年年中,不管是粮草还是武器装备,东北军区都已经准备充分,接下来就要开始为夺取东北做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原来的东北军区总督军是公孙瓒,大将军衔,与关羽张飞陈暮地位相当。
前些年他病逝了,东北军区的总督军就开始实行轮流制度。
最早的时候陈暮只设置了四大军区,分别是扬州的东南军区,辽州的东北军区,蜀州的西南军区以及关中的西北军区。
后来因为要讨伐鲜卑人和匈奴人,占据漠南地区,也就是内蒙的草场,于原州设立北方军区。
等到西域出乱子之后,西北军区移至凉州,又于洛阳设立司隶军区。
六大军区除了司隶军区属于中央主力军,由刘备和三名大将军共同控制以外,其余军区的总督军三年一轮换,而今年东北军区刚好是赵云轮值。
对东北这几个部落国家还用不着举国之力,因为火器时代以及蒸汽轮船时代到来的缘故,进攻高句丽也没李世民时期那么艰难。
唯一要考虑的就是天气因素,毕竟东北地区天气寒冷,李世民几次征高句丽失败,也跟天气较差的原因有很大关系。
因此前期的筹划工作持续了很久,一直等到装备齐全之后,陈暮才最终决定对东北的高句丽动手。
章武二十年,西历220年,大汉公历360年五月,夏季最好的时候,大汉内阁次相之一的荀攸,坐船亲往辽东郡,正式开始筹划对高句丽的进攻。
荀攸到了之后,在赵云的陪同下检查了全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意志。
这一批士兵早已经不是当初跟着刘备打天下的士兵,士兵们多是90后,也就是西方公历190年后生人,年龄在20-30岁之间。
他们生长的年代倒是四处打仗,但成年后就已经天下太平,因此多没有见过血,也没有战场厮杀过。
但军中的中层军官骨干可都是战场老兵,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40岁左右居多。
在他们的训练下,新兵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非常不错。
而且由于这些年生活条件比较好,北方多有肉食,一个个也是十分健壮,比四十年前黄巾之乱时,各路诸侯都征瘦弱不堪的饥民入伍为兵丁好了太多。
确定了军队战斗意志之后,荀攸又总结了军情司在高句丽刺探到的情报,认为高句丽国被四面大山环绕,想强攻并不容易。
唯一的道路就是顺着马訾水,也就是鸭绿江一路东去,直扑高句丽的老巢丸都城,打一个直捣黄龙战术。
但高句丽显然也清楚这是外界攻打他们的唯一道路,所以在沿途布下重兵,硬攻不容易。
当然。
这里说的不容易是指面对沿河的城池。
正面对垒即便不靠火器,光大汉精良的装备也能一万灭掉几万高句丽军。
可高句丽应该也不傻,不可能野外跟大汉的军队硬碰硬。
所以强攻的话可能会比较耽误时间,大汉朝廷是希望在夏季结束之前灭了高句丽,而不是要拖延太久。
事实上高句丽的军队拢共也就两万多人,历史上毌丘俭征高句丽,只带了步骑一万人,高句丽两万多人的军队直接被灭了一万八,可谓是不堪一击。
但即便如此也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高句丽灭掉。
而朝廷是希望在三个月内结束,因此荀攸思考半响,决定正面佯攻,吸引高句丽的主力,然后从辽山一路绕后突袭,直接杀到丸都城外。
具体进攻路线也很简单,汉军佯装从玄菟郡、乐浪郡以及马訾水三路共击高句丽。
这三路也就是后世从我国东北辽宁的沈阳市,辽宁省的丹东市,朝鲜的平壤市,翻越长白山、鸭绿江进攻吉林省集安市。
而实际上斩首小队大概几千人会从玄菟郡东面的辽山小道,直插高句丽的后方的纥升骨城一带。路线为后世沈阳市——梅河口市——通化市——桓仁县——集安市。
如此一来,高句丽的军队主力肯定被汉军主力吸引,疏于防范身后的敌人,此事绕道后方,突袭丸都城,则高句丽必破。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与邓艾偷袭阴平有异曲同工之妙。
赵云欣然采纳了荀攸的计策,开始实施。
大汉章武二十年六月,朝廷东北军区以高句丽国王禁止国人来汉务工为由,悍然入侵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