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跌宕(2)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弭德超等人刚刚回府,处置他们的圣旨便下来了,一众文官面面相觑,不知道赵光义这是在打什么哑谜。
直到西夏战况被曝光,文官们这才知道,原来弭德超竟然兵败至此!
一时之间,大宋朝堂的风气为之一变,再也不复平时的安静祥和。
半个时辰内,参劾弭德超的奏折便像是雪花一般,纷纷飞到赵光义的案头,其中大部分人都请求将弭德超斩首示众。
这一类人里,又以左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府尹李符最为激进,直接要求在紫宸殿大朝会上审问弭德超,让他将西夏的大事小情当着所有人的面说清楚。
对于这一类奏折,赵光义看过后,并没有马上回复。
事实上,对于屡屡坏事的弭德超,赵光义也是深恶痛绝,但正如弭德超所说,赵光义在军方并没有多少嫡系,若杀了弭德超,无异于自断臂膀。
可若是不杀的话,那帮文官实在是有够烦人的,而且若是此事不能圆满解决,赵光义定然会被冠上任用小人的名声,这对于一向好面子的赵光义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赵光义急的火气上升,却始终找不到办法解决,弭德超已经犯了大错,若是包庇他,势必会和文官们反目,可若是放任文官们处置他,自己苦心维持多年的军方平衡就会被打破,到时还不知道要生出什么乱子。
赵光义没想到,自己的一道圣旨竟然引起了这么大的波动,让一直讲究温良恭俭让的文官们如此反对自己,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打脸。
要知道,作为皇帝是有权利圣心独裁的,圣旨便是他们的意志,一般情况下是没有臣子敢反对的。
可此时大宋的文官们却几乎全部反对这道圣旨,根本就是在用一种遮羞的方式反对他这个皇帝。
虽然赵光义不认为文官们有动机造反,但笔杆子可是掌握在他们手中,一旦今日之事被写进史书,赵光义将势必会成为一个笑柄。
作为一个皇帝,你发的圣旨被大部分官员反对了,这不是笑话又是什么?是你不得人心还是你的圣旨发的太弱智?
实际上,文官们之所以这次如此不给赵光义面子,是有起因的。
遥想前年北伐之时,赵谷制定好了北伐计划,四路大军同时进攻燕云十六州,弭德超却轻敌冒进,致使朔州城失守,数万大军死于非命。
当时,朝中就有人参劾过弭德超,但北伐最后还是胜利了,燕云十六州全境收复,他也算是有些功劳,加上赵光义宠信他,参劾一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再说上次西征,弭德超又中了埋伏,致使十万大宋军队覆灭,大宋险些因此结束西征,大损颜面。
文官们那一次也曾参劾过他,但赵光义存了心想让弭德超立功,在军中建立威望,因此将此事按了下去。
文官们也能理解赵光义的用心,毕竟军中的老将们都是太祖赵匡胤的嫡系,赵光义想要发展自己的势力也是情有可原。
但文官们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所谓事不过三,加上这次被人赶回开封,弭德超已经犯了三次大过错,难不成文官们还能继续放任他不成?
这便是文官们不肯罢休的原因,似弭德超这样的人,已经不能用废物来形容了,而应该用坑货来给他命名。
纵观弭德超领军的这三次大战,因为弭德超的失误而损失的大宋军队足足超过了十五万人,再加上十万西夏降兵,大宋竟因为他便损失了二十五万大军。
这可是二十五万个活生生的生命啊!
自古文死谏武死战,若是文官们眼见弭德超犯了这么大的错误,却装作什么都不知道,那定然是不可能的。
一场针对弭德超的风暴在开封城中渐渐卷起,势大力沉!
腊月初六日朝会,李符第一个提出了审问弭德超,引得满堂大臣真相呼应,赵光义脸色铁青,有心逼退文官们,又忌惮自己的名声,只得在心里暗骂了弭德超几句,装作身体不舒服回到了后宫。
然而事情还没完,大臣们散朝之后,不知是谁有心或是无意的说了一句话,竟转眼之间就在开封城内流传开了。
这句话的原话是这样的:我观今日之弭德超,比起唐玄宗时的杨国忠更要误国误民,而当今陛下之所作所为和唐玄宗何其相似,亲小人远贤臣,也不知大宋的国祚是否能有大唐那般深远,真叫人心里发凉啊!
说出此话的到底是何人,已经无从考证,但此人所说的话却几乎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官员们听到这话自是暗中琢磨,想要表示赞同,又怕得罪了赵光义,百姓们却没这么多弯弯绕绕了,直接就在大街上、酒楼里、住宅内议论开了。
此时,弭德超兵败西夏的消息已经流传开了,百姓们对于屡次致使士兵无辜惨死的夏国公自是埋怨不已,去年西征朝廷无粮,还是跟百姓们征收的粮食供给前线,可却换来了这样的结果,百姓们心中不舒服是可想而知的。
尤其是此次跟随弭德超西征的士兵们的家人,更是得知消息后,嚎啕大哭起来,更有老父老母丧子之后,承受不住打击直接昏死过去,有的人自此便没有再醒来。
一时之间,十五万个战死士兵所在的家庭皆是一片素裹,愁云惨淡。
不少血气方刚的战死士兵的家属跃跃欲试,想要讨回公道,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商量着,出谋划策。
他们作为这个国家的子民,能让自己的亲人上前线打仗,并非是不顾大局之人,对于自己亲人的战死他们也都有了一些准备,他们也曾想过自己会受到朝廷的抚恤文书,但他们的亲人并非是在战场上被人正面杀死,而是死于统帅的无能,死的莫名其妙,这就让他们不能容忍了。
我们的亲人可以死,可以一对一被人杀死,可以一对一百被人围死,可以一对一千被人淹死,但绝不能被人冤死!
弭德超等人刚刚回府,处置他们的圣旨便下来了,一众文官面面相觑,不知道赵光义这是在打什么哑谜。
直到西夏战况被曝光,文官们这才知道,原来弭德超竟然兵败至此!
一时之间,大宋朝堂的风气为之一变,再也不复平时的安静祥和。
半个时辰内,参劾弭德超的奏折便像是雪花一般,纷纷飞到赵光义的案头,其中大部分人都请求将弭德超斩首示众。
这一类人里,又以左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府尹李符最为激进,直接要求在紫宸殿大朝会上审问弭德超,让他将西夏的大事小情当着所有人的面说清楚。
对于这一类奏折,赵光义看过后,并没有马上回复。
事实上,对于屡屡坏事的弭德超,赵光义也是深恶痛绝,但正如弭德超所说,赵光义在军方并没有多少嫡系,若杀了弭德超,无异于自断臂膀。
可若是不杀的话,那帮文官实在是有够烦人的,而且若是此事不能圆满解决,赵光义定然会被冠上任用小人的名声,这对于一向好面子的赵光义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赵光义急的火气上升,却始终找不到办法解决,弭德超已经犯了大错,若是包庇他,势必会和文官们反目,可若是放任文官们处置他,自己苦心维持多年的军方平衡就会被打破,到时还不知道要生出什么乱子。
赵光义没想到,自己的一道圣旨竟然引起了这么大的波动,让一直讲究温良恭俭让的文官们如此反对自己,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打脸。
要知道,作为皇帝是有权利圣心独裁的,圣旨便是他们的意志,一般情况下是没有臣子敢反对的。
可此时大宋的文官们却几乎全部反对这道圣旨,根本就是在用一种遮羞的方式反对他这个皇帝。
虽然赵光义不认为文官们有动机造反,但笔杆子可是掌握在他们手中,一旦今日之事被写进史书,赵光义将势必会成为一个笑柄。
作为一个皇帝,你发的圣旨被大部分官员反对了,这不是笑话又是什么?是你不得人心还是你的圣旨发的太弱智?
实际上,文官们之所以这次如此不给赵光义面子,是有起因的。
遥想前年北伐之时,赵谷制定好了北伐计划,四路大军同时进攻燕云十六州,弭德超却轻敌冒进,致使朔州城失守,数万大军死于非命。
当时,朝中就有人参劾过弭德超,但北伐最后还是胜利了,燕云十六州全境收复,他也算是有些功劳,加上赵光义宠信他,参劾一事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再说上次西征,弭德超又中了埋伏,致使十万大宋军队覆灭,大宋险些因此结束西征,大损颜面。
文官们那一次也曾参劾过他,但赵光义存了心想让弭德超立功,在军中建立威望,因此将此事按了下去。
文官们也能理解赵光义的用心,毕竟军中的老将们都是太祖赵匡胤的嫡系,赵光义想要发展自己的势力也是情有可原。
但文官们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所谓事不过三,加上这次被人赶回开封,弭德超已经犯了三次大过错,难不成文官们还能继续放任他不成?
这便是文官们不肯罢休的原因,似弭德超这样的人,已经不能用废物来形容了,而应该用坑货来给他命名。
纵观弭德超领军的这三次大战,因为弭德超的失误而损失的大宋军队足足超过了十五万人,再加上十万西夏降兵,大宋竟因为他便损失了二十五万大军。
这可是二十五万个活生生的生命啊!
自古文死谏武死战,若是文官们眼见弭德超犯了这么大的错误,却装作什么都不知道,那定然是不可能的。
一场针对弭德超的风暴在开封城中渐渐卷起,势大力沉!
腊月初六日朝会,李符第一个提出了审问弭德超,引得满堂大臣真相呼应,赵光义脸色铁青,有心逼退文官们,又忌惮自己的名声,只得在心里暗骂了弭德超几句,装作身体不舒服回到了后宫。
然而事情还没完,大臣们散朝之后,不知是谁有心或是无意的说了一句话,竟转眼之间就在开封城内流传开了。
这句话的原话是这样的:我观今日之弭德超,比起唐玄宗时的杨国忠更要误国误民,而当今陛下之所作所为和唐玄宗何其相似,亲小人远贤臣,也不知大宋的国祚是否能有大唐那般深远,真叫人心里发凉啊!
说出此话的到底是何人,已经无从考证,但此人所说的话却几乎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官员们听到这话自是暗中琢磨,想要表示赞同,又怕得罪了赵光义,百姓们却没这么多弯弯绕绕了,直接就在大街上、酒楼里、住宅内议论开了。
此时,弭德超兵败西夏的消息已经流传开了,百姓们对于屡次致使士兵无辜惨死的夏国公自是埋怨不已,去年西征朝廷无粮,还是跟百姓们征收的粮食供给前线,可却换来了这样的结果,百姓们心中不舒服是可想而知的。
尤其是此次跟随弭德超西征的士兵们的家人,更是得知消息后,嚎啕大哭起来,更有老父老母丧子之后,承受不住打击直接昏死过去,有的人自此便没有再醒来。
一时之间,十五万个战死士兵所在的家庭皆是一片素裹,愁云惨淡。
不少血气方刚的战死士兵的家属跃跃欲试,想要讨回公道,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商量着,出谋划策。
他们作为这个国家的子民,能让自己的亲人上前线打仗,并非是不顾大局之人,对于自己亲人的战死他们也都有了一些准备,他们也曾想过自己会受到朝廷的抚恤文书,但他们的亲人并非是在战场上被人正面杀死,而是死于统帅的无能,死的莫名其妙,这就让他们不能容忍了。
我们的亲人可以死,可以一对一被人杀死,可以一对一百被人围死,可以一对一千被人淹死,但绝不能被人冤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