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条件(上)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相反,法国人是最不希望战争持续的。
一方面碍于法、俄同盟,法国随时可能卷入这场战争,但是和英国一样,法国目前根本不具备在亚洲和中国这样一个帝国进行战争的能力。除非法国牺牲所有国力来同中国作战。但这显然不可能,因为法国‘永远的敌人’是德国!
另一方面,俄国过渡的牵扯近亚洲和中国的战争势必会消耗俄国甚至是法国自身的实力。这必然将影响欧洲的战略格局。要知道,法国人之所以会和俄国签订攻守同盟,主要原因就是想要依靠俄国的陆军力量在东线牵制德军。一旦这个战略目标达不到,那么在欧洲的陆地上单独面对德军对法国陆军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法国政府在俄军阿拉木图战役失利之后,立即照会俄国政府,要求俄国无论如何要尽快从亚洲脱身。甚至法国政府做出了暗示,可以通过贷款的方式来帮助俄国承担一部分战争债务。当然,贷款的利息将会前所未有的低。
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军事动态也提醒俄国,再不从对华战争中抽身,就可能在09年彻底失去塞尔维亚。而失去塞尔维亚,就意味这俄国的南部斯拉夫计划彻底破产,俄国也将彻底失去进入地中海的机会。
这显然是俄国所不能接受的。
为此,俄国必须准备同奥匈帝国和德国的战争。这场战争毫无疑问是将会是史无前列的惨烈,为此,俄国必须集中他全部的军事力量。
和中国的两场战争已经让俄国失去了三分之一的陆军和海军,如果战争持续进行下去,还不知道要失去多少。也许,俄国将获得最终的胜利,但是尼古拉二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看到。
因为在对华战争中的失利,东部的芬兰和波兰的局势愈加不稳,国内的反对势力也越来越活跃。经济形势也在恶化。尼古拉二世有些后悔在内乱结束后立即就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他认为,如果自己再晚两年,等国内更加稳定一些,经济形势更加好转后再发动对华战争,其结果一定不是现在这样。
尤其是法国已经不耐烦了。
如果没有法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俄国一定会崩溃,而法国和英国已经明确表示,不会再继续支持俄国人在远东的军事行动了。
用张伯伦的话说:“英国的每一个便士,都必须落在最能够发挥价值的地方,而这个地方肯定不是亚洲!”
就冲这一点,俄国也无法再将战争继续下去了。
8月21日,再也支撑不下去的考尔斯克向王世珍投降。同一天,王占元军攻克了塔什干。
中亚的局势已经糜烂,西伯利亚也处在被动防守的状态,俄国虽然仍然有着数以百万计的士兵,但一方面这些士兵的征召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如果继续从欧洲抽调兵力,那么其核心利益必然受到毁灭性打击!
德国和奥匈帝国正在积极展开游说,并且可能在未来一两个月内安排代表团访问中国。毫无疑问,两国希望中国能够在东方进一步牵制俄国。
无法了解到中国和德、奥两国是否已经取得了沟通和共识,但是能看到的是,奥匈帝国已经开始在巴尔干增兵。
在夏天的时候,塞尔维亚曾经因为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一事准备和奥匈帝国兵戎相见,虽然这一事件最终因为俄国深陷东方,无法给与塞尔维亚以必要的军事支持而告终,但奥匈帝国明显不想就这么算了。
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增兵,目的可能有两个,一是塞尔维亚,二是罗马尼亚。不管是那一个目的,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大臣们都知道,这必然会损害俄国的核心利益。一旦俄国失去巴尔干,那么所有上代沙皇和大臣们所为之奋斗几百年的成果将一夜之间付之东流。
这一事件成为压垮俄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尤其是当俄国得知中国政府增派了十个步兵师前往迪化后——实际上真正过去的是7个师,而且章高元的主要任务是为了稳定新疆局势和巩固新疆的建设,并不直接参与对俄作战——俄国人终于坐不住了。
10月17日,经过连续的艰苦谈判后,俄国首席谈判全权代表维特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授权下签订了《中俄纽约条约》。
《条约》中规定:
自1908年以前俄国利用军事威胁、欺诈等手段所获取的中国领土全部归还中国;
中俄两国的东部边界以勒拿河(图伦以东)、萨彦岭为界,北部则沿勒拿河到北纬六十度线入海(雅库茨克以南),中国的西部边界以巴尔喀什湖西岸为界,向北延爱古斯河、楚克里特河至喀尔曼岭(塞米巴拉金斯克以南)、纳雷姆山至阿尔泰山、萨彦岭(比斯克以南),向南则沿巴尔喀什湖西岸延伸,沿莫尔根河、阿什布鲁尔河、安集延直到兴都库什山;
废止俄国政府同中国政府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承认中国对朝鲜半岛、九州岛、吕宋岛、兰芳共和国和南华共和国的绝对统治权力,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中国内政和上述地区事务;
赔偿战争款项一亿四千万英镑(后经过英、法的协调——以放弃在华利益为条件——减少为八千万英镑,并且可以以粮食、原油或铁矿石等原材料支付);
中俄谈判尘埃落定的消息传来之后举国沸腾!这是自满清入主中原以来——甚至倒退到明朝中叶荷兰人占领台湾以来,第一次在取得对西方列强的战争胜利之后所签订的对中国有利的条约。
这一条约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影响远不是中日战争和第一次对俄战争所能媲美的。
中日战争虽然签订了条约并且取得了战争赔款,但是当时很少有人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威胁。虽然在战争前期日本取得了一时胜利,但大多数中国人——包括全世界人——都会相信清政府很快便会还以颜色。至于朝鲜和琉球,那本来就是中国的。
而第一次对俄战争压根儿没有签订条约。
重塑民族自尊心一直就是载湉有意无意推动的,碰上这种好机会自然不会放过宣传的力度。这也是为了接下来展开对英国、法国的谈判的一种压力。此时对英谈判中利益最大地海关权力回收问题已经接近收官,但而租界和香港殖民地问题英国人依然态度强硬。
其实也不需要朝廷做什么推动,这样的大事件本来就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毫无例外,所有报纸都铺天盖地的在宣传《中俄条约》。相应的,关于收复中国租借权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最终挑起了国人对英国地仇视。
在上海、天津、北京、广东等中国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学生、工人开始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或是演讲。莫里循在《泰晤士报》上对此发表了极为悲观的报道,称如果大英帝国不在在华租界和香港殖民地的问题上予以让步,中国人对英国的仇视情绪“将演变为一场灾难”。
“中国刚刚打完一场现代化的战争,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地军事力量早已不是六十年前那么好欺瞒,英国政府的强硬态度势必会将中国推向德国的怀抱,由此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便是大英帝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将会在欧洲爆发战争时直接受到中国这个正在崛起的帝国的威胁。”
莫里循在《泰晤士报》上地报道在英国民间引起了巨大反响,但载湉并不想把英国逼到绝路上。
“彻底的倒向德国并不符合我们的利益,我们应该在欧洲的矛盾中游刃有余的活动,既不靠近德国,也不靠近英国。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将来的竞争中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对于目前谈判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有选择性的坚持。”
英国驻华公使华尔身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年,他最理解目前中国的状况。他认为可以分两个部分和中国进行谈判。
“海关问题已经无法挽回。事实上如果不是对赫德本人的感激和信任,清政府早在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前就可以收回海关权益了。至于租界和香港问题,也许我们可以放弃租界,而是香港问题暂时拖延下去。”
阿斯奎斯接受了华尔身的建议,最终英国放弃了所有的租界权益和其它在华利益。而清政府则允许英国以租借的形势保留香港港口,作为英国远东舰队的一个驻泊地和贸易*******至于法国方面,因为在中俄战争中法国所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以及曾经发出的‘对华动武’的言论,清政府在谈判中的态度自然要强硬的多。
毫无疑问,法国不得不放弃了一切在华权益。但是法国政府还是联合英国政府为俄国盟友做了一点儿贡献——他们促使清政府同意减少了一部分战争赔款。并让清政府同意从现有的占领区撤军。
是的,在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做出了一定的让步。西伯利亚第一集团军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撤兵并撤出了坎斯克,一直退到下乌金斯克以东,让出了图伦以西约四百公里的土地;西伯利亚第二方面军也从尤尔加和巴尔瑙尔撤军,同样让出了大片的被占领土。
事实上,之所以和俄国的谈判能够进行并且谈判了这么长的时间,主要原因就是英、法两国的干涉。
英国和法国既向俄国施压,迫使俄国不得不低头,放弃其在远东和中亚的部分领土,同时承认战争赔款;另一方面,也通过经济和军事压力,迫使中国政府接受其一系列条件。
收回列强的一切在华利益,废除不平等条约是必然的,但是正像载湉所说的,中国不可能彻底的倒向德国——至少是现在——所以清政府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
香港问题只是一方面,事实上英国政府也清楚,清政府要想夺回香港只不过是分分钟的事情。以现在中国的海军实力和陆军实力,英国的远东舰队已经不可能再像七十年前一样用武力压服中国了。现在香港的存在只不过是清政府对世界的一种表态。
这一表态只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中国依然是英国的朋友,进而,也可能是法国的朋友。
德国和奥匈帝国在整个秋季始终在想方设法的想要让中国和俄国的战争继续下去。为此,他们不惜大肆许诺。同样的,英国和法国想要挽回中国人的心,也不可能不作出一些态度。
第一就是为中、俄条约背书。
英、法两国在《中俄纽约条约》上签字,其中的意义本身就代表了愿意为俄国承担部分责任。而且还代表了两国也承认中国对朝鲜半岛、九州岛、吕宋岛、兰芳共和国和南华共和国的绝对统治权力。这一点无疑使中国真正成为南亚的第三方势力,成为和英国、法国平起平坐的殖民帝国——而不像1902年那样,只是英国的跟班儿。
第二则是对华贷款。
打仗是要花钱的,而且要花很多钱。俄国人已经穷的买裤子了,那几百吨黄金已经抵押出去一半儿了,在想从他们身上割一刀肉不现实。但是八千万英镑是绝度不够为这场战争买单的,更加不可能挽回中国人的心。
德国和奥匈帝国为了让战争继续下去,曾提出过愿意以无息的方式向中国政府提供两亿马克的贷款,并另外提供五亿马克的低息贷款。
而英、法想要战争结束,所提供的条件只能比德国和奥匈帝国高。
相反,法国人是最不希望战争持续的。
一方面碍于法、俄同盟,法国随时可能卷入这场战争,但是和英国一样,法国目前根本不具备在亚洲和中国这样一个帝国进行战争的能力。除非法国牺牲所有国力来同中国作战。但这显然不可能,因为法国‘永远的敌人’是德国!
另一方面,俄国过渡的牵扯近亚洲和中国的战争势必会消耗俄国甚至是法国自身的实力。这必然将影响欧洲的战略格局。要知道,法国人之所以会和俄国签订攻守同盟,主要原因就是想要依靠俄国的陆军力量在东线牵制德军。一旦这个战略目标达不到,那么在欧洲的陆地上单独面对德军对法国陆军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法国政府在俄军阿拉木图战役失利之后,立即照会俄国政府,要求俄国无论如何要尽快从亚洲脱身。甚至法国政府做出了暗示,可以通过贷款的方式来帮助俄国承担一部分战争债务。当然,贷款的利息将会前所未有的低。
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军事动态也提醒俄国,再不从对华战争中抽身,就可能在09年彻底失去塞尔维亚。而失去塞尔维亚,就意味这俄国的南部斯拉夫计划彻底破产,俄国也将彻底失去进入地中海的机会。
这显然是俄国所不能接受的。
为此,俄国必须准备同奥匈帝国和德国的战争。这场战争毫无疑问是将会是史无前列的惨烈,为此,俄国必须集中他全部的军事力量。
和中国的两场战争已经让俄国失去了三分之一的陆军和海军,如果战争持续进行下去,还不知道要失去多少。也许,俄国将获得最终的胜利,但是尼古拉二世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看到。
因为在对华战争中的失利,东部的芬兰和波兰的局势愈加不稳,国内的反对势力也越来越活跃。经济形势也在恶化。尼古拉二世有些后悔在内乱结束后立即就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他认为,如果自己再晚两年,等国内更加稳定一些,经济形势更加好转后再发动对华战争,其结果一定不是现在这样。
尤其是法国已经不耐烦了。
如果没有法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俄国一定会崩溃,而法国和英国已经明确表示,不会再继续支持俄国人在远东的军事行动了。
用张伯伦的话说:“英国的每一个便士,都必须落在最能够发挥价值的地方,而这个地方肯定不是亚洲!”
就冲这一点,俄国也无法再将战争继续下去了。
8月21日,再也支撑不下去的考尔斯克向王世珍投降。同一天,王占元军攻克了塔什干。
中亚的局势已经糜烂,西伯利亚也处在被动防守的状态,俄国虽然仍然有着数以百万计的士兵,但一方面这些士兵的征召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如果继续从欧洲抽调兵力,那么其核心利益必然受到毁灭性打击!
德国和奥匈帝国正在积极展开游说,并且可能在未来一两个月内安排代表团访问中国。毫无疑问,两国希望中国能够在东方进一步牵制俄国。
无法了解到中国和德、奥两国是否已经取得了沟通和共识,但是能看到的是,奥匈帝国已经开始在巴尔干增兵。
在夏天的时候,塞尔维亚曾经因为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一事准备和奥匈帝国兵戎相见,虽然这一事件最终因为俄国深陷东方,无法给与塞尔维亚以必要的军事支持而告终,但奥匈帝国明显不想就这么算了。
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增兵,目的可能有两个,一是塞尔维亚,二是罗马尼亚。不管是那一个目的,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大臣们都知道,这必然会损害俄国的核心利益。一旦俄国失去巴尔干,那么所有上代沙皇和大臣们所为之奋斗几百年的成果将一夜之间付之东流。
这一事件成为压垮俄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尤其是当俄国得知中国政府增派了十个步兵师前往迪化后——实际上真正过去的是7个师,而且章高元的主要任务是为了稳定新疆局势和巩固新疆的建设,并不直接参与对俄作战——俄国人终于坐不住了。
10月17日,经过连续的艰苦谈判后,俄国首席谈判全权代表维特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授权下签订了《中俄纽约条约》。
《条约》中规定:
自1908年以前俄国利用军事威胁、欺诈等手段所获取的中国领土全部归还中国;
中俄两国的东部边界以勒拿河(图伦以东)、萨彦岭为界,北部则沿勒拿河到北纬六十度线入海(雅库茨克以南),中国的西部边界以巴尔喀什湖西岸为界,向北延爱古斯河、楚克里特河至喀尔曼岭(塞米巴拉金斯克以南)、纳雷姆山至阿尔泰山、萨彦岭(比斯克以南),向南则沿巴尔喀什湖西岸延伸,沿莫尔根河、阿什布鲁尔河、安集延直到兴都库什山;
废止俄国政府同中国政府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承认中国对朝鲜半岛、九州岛、吕宋岛、兰芳共和国和南华共和国的绝对统治权力,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中国内政和上述地区事务;
赔偿战争款项一亿四千万英镑(后经过英、法的协调——以放弃在华利益为条件——减少为八千万英镑,并且可以以粮食、原油或铁矿石等原材料支付);
中俄谈判尘埃落定的消息传来之后举国沸腾!这是自满清入主中原以来——甚至倒退到明朝中叶荷兰人占领台湾以来,第一次在取得对西方列强的战争胜利之后所签订的对中国有利的条约。
这一条约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影响远不是中日战争和第一次对俄战争所能媲美的。
中日战争虽然签订了条约并且取得了战争赔款,但是当时很少有人认识到日本对中国的威胁。虽然在战争前期日本取得了一时胜利,但大多数中国人——包括全世界人——都会相信清政府很快便会还以颜色。至于朝鲜和琉球,那本来就是中国的。
而第一次对俄战争压根儿没有签订条约。
重塑民族自尊心一直就是载湉有意无意推动的,碰上这种好机会自然不会放过宣传的力度。这也是为了接下来展开对英国、法国的谈判的一种压力。此时对英谈判中利益最大地海关权力回收问题已经接近收官,但而租界和香港殖民地问题英国人依然态度强硬。
其实也不需要朝廷做什么推动,这样的大事件本来就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毫无例外,所有报纸都铺天盖地的在宣传《中俄条约》。相应的,关于收复中国租借权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最终挑起了国人对英国地仇视。
在上海、天津、北京、广东等中国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学生、工人开始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或是演讲。莫里循在《泰晤士报》上对此发表了极为悲观的报道,称如果大英帝国不在在华租界和香港殖民地的问题上予以让步,中国人对英国的仇视情绪“将演变为一场灾难”。
“中国刚刚打完一场现代化的战争,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地军事力量早已不是六十年前那么好欺瞒,英国政府的强硬态度势必会将中国推向德国的怀抱,由此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便是大英帝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将会在欧洲爆发战争时直接受到中国这个正在崛起的帝国的威胁。”
莫里循在《泰晤士报》上地报道在英国民间引起了巨大反响,但载湉并不想把英国逼到绝路上。
“彻底的倒向德国并不符合我们的利益,我们应该在欧洲的矛盾中游刃有余的活动,既不靠近德国,也不靠近英国。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将来的竞争中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对于目前谈判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有选择性的坚持。”
英国驻华公使华尔身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年,他最理解目前中国的状况。他认为可以分两个部分和中国进行谈判。
“海关问题已经无法挽回。事实上如果不是对赫德本人的感激和信任,清政府早在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前就可以收回海关权益了。至于租界和香港问题,也许我们可以放弃租界,而是香港问题暂时拖延下去。”
阿斯奎斯接受了华尔身的建议,最终英国放弃了所有的租界权益和其它在华利益。而清政府则允许英国以租借的形势保留香港港口,作为英国远东舰队的一个驻泊地和贸易*******至于法国方面,因为在中俄战争中法国所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以及曾经发出的‘对华动武’的言论,清政府在谈判中的态度自然要强硬的多。
毫无疑问,法国不得不放弃了一切在华权益。但是法国政府还是联合英国政府为俄国盟友做了一点儿贡献——他们促使清政府同意减少了一部分战争赔款。并让清政府同意从现有的占领区撤军。
是的,在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做出了一定的让步。西伯利亚第一集团军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撤兵并撤出了坎斯克,一直退到下乌金斯克以东,让出了图伦以西约四百公里的土地;西伯利亚第二方面军也从尤尔加和巴尔瑙尔撤军,同样让出了大片的被占领土。
事实上,之所以和俄国的谈判能够进行并且谈判了这么长的时间,主要原因就是英、法两国的干涉。
英国和法国既向俄国施压,迫使俄国不得不低头,放弃其在远东和中亚的部分领土,同时承认战争赔款;另一方面,也通过经济和军事压力,迫使中国政府接受其一系列条件。
收回列强的一切在华利益,废除不平等条约是必然的,但是正像载湉所说的,中国不可能彻底的倒向德国——至少是现在——所以清政府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
香港问题只是一方面,事实上英国政府也清楚,清政府要想夺回香港只不过是分分钟的事情。以现在中国的海军实力和陆军实力,英国的远东舰队已经不可能再像七十年前一样用武力压服中国了。现在香港的存在只不过是清政府对世界的一种表态。
这一表态只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中国依然是英国的朋友,进而,也可能是法国的朋友。
德国和奥匈帝国在整个秋季始终在想方设法的想要让中国和俄国的战争继续下去。为此,他们不惜大肆许诺。同样的,英国和法国想要挽回中国人的心,也不可能不作出一些态度。
第一就是为中、俄条约背书。
英、法两国在《中俄纽约条约》上签字,其中的意义本身就代表了愿意为俄国承担部分责任。而且还代表了两国也承认中国对朝鲜半岛、九州岛、吕宋岛、兰芳共和国和南华共和国的绝对统治权力。这一点无疑使中国真正成为南亚的第三方势力,成为和英国、法国平起平坐的殖民帝国——而不像1902年那样,只是英国的跟班儿。
第二则是对华贷款。
打仗是要花钱的,而且要花很多钱。俄国人已经穷的买裤子了,那几百吨黄金已经抵押出去一半儿了,在想从他们身上割一刀肉不现实。但是八千万英镑是绝度不够为这场战争买单的,更加不可能挽回中国人的心。
德国和奥匈帝国为了让战争继续下去,曾提出过愿意以无息的方式向中国政府提供两亿马克的贷款,并另外提供五亿马克的低息贷款。
而英、法想要战争结束,所提供的条件只能比德国和奥匈帝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