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汗位之途(三)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蒙古帝国自从经历了耶律楚材的哪次上课,从窝阔台时代起,就已经开始起用汉人。但是,这些汉人的地位并不高,还不如西域的色目人,只能排在第三位,充当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僚属。
咱们的有些儒生,还是有远大志向的,他们始终抱着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在这片东亚的土地上,这个“国”、这个“天下”,到底是谁的,儒生们经常按他们的需要来解释,自己也经常把它弄得很混乱。
姚枢就属于这类人中间的一个,他字公茂,原籍柳城,生长在洛阳。窝阔台为汗时,由他人保荐,当了燕京行台的郎中。但他很快因不肯与上司同流合污贿收钱财,而弃官退隐于辉州(现河南辉县)。不久,忽必烈听到了他的名声,就派人把他请去,这个时候,蒙哥还没有登上汗位。
姚枢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在忽必烈登上帝位的过程中,至少两次给予老忽极其重要的指点。
“宪宗即位,诏凡军民在赤老温山南者,听有世祖领之。世祖即奉诏,宴群臣,酒罢,遣人止枢,问曰:‘顷者诸臣皆贺,汝独默然,何耶?’对曰:‘今天下土地之广,人民之殷,财赋之阜,有加于汉地者乎?军民吾尽有之,天子何为?异时廷臣间之,必悔而见夺,不若但总兵权,供亿之需取之有司,计之上者也。’世祖大悟,曰:‘此吾虑所不及者。’乃以闻,宪宗从之。”
蒙哥即位之后,下旨汉地的事务由忽必烈全权处理,老忽开宴与众人庆贺。但酒后,他把姚枢留了下来,并问道:“刚才兄弟们都很尽兴,只有你好象兴致不高,怎么了?”姚枢就告诉老忽:“如果要论地广民富,当今天下有超过中原的吗?现在连兵带民好处都被你得到了,蒙哥他不就变成瞎忙了吗?以后只要有人在他面前给你下点药,他必然会后悔,把这都收回去。还不如光抓兵权,想花钱从官府里拿就是了,这才是上策。”
老忽恍然大悟:“高,是咱想简单了。”他立刻找蒙哥,蒙哥同意了他的请求。
姚枢其实非常清楚,虽然中原久经战火,民生凋敝,但如果论蒙古帝国所辖疆域的富庶,这里还是第一。他更明白,蒙古人也好,色目人也罢,他们中绝大部分到这里来,不是为了什么治理天下,而是搜刮财富来了。忽必烈把这一切都揽在手中,别人会不眼红?
儒生们更不是不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要不然他们怎么会一直压制武人?姚枢这是在告诉老忽,为了将来的大业,现在做人要低调。
从这里完全可以推断出,这个时候,儒生们已经在帮忽必烈谋划如何得到帝位。姚枢的担忧,不久就得到了证实。
蒙哥即位的第六年,忽必烈在汉地已经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而且他还大肆重用儒生,这就必然导致了一些蒙古贵族的不满,同时也使得蒙哥有所警觉。
元史《姚枢列传》记载:“或谗王府得中土心,宪宗遣阿蓝答儿大为钩考,置局关中。以百四十二条钩考经略宣抚司官吏,下及征商,曰:‘俟终局日,入此罪者惟刘黑马、史天泽以闻,余悉诛之。’”
宪宗七年,果然有人给蒙哥进言:老忽在中原太得人心了,您需要防备啊。蒙哥就在关中设立了审计署,任命阿蓝答儿为审计署长,根据一百四十二项条款审查各级官员,包括随军贩运的各种商人。并且他还下令:“审查完毕后,有问题的人,除了汉军的两个元帅刘黑马和史天泽需要上报外,其它的可以就地诛杀。”这明显是找茬,而且显然是要对付忽必烈。
“世祖闻之不乐。枢曰:‘帝,君也,兄也;大王为皇弟,臣也。事难与较,远将受祸。莫若尽王邸妃主自归朝廷。为久居谋,疑将自释。’”
忽必烈不高兴是肯定的,可能还很愤怒。但姚枢劝他要低头:“蒙哥既是君又是兄长,大王您是弟弟、是臣,这事不能和他太较真,如果您因为这和他疏远,那您就是在给自己找不自在。咱看你还不如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回草原,做久居状,他的疑心自然也就消了。”
“世祖初难之,后思之数日,乃谓枢曰:‘从汝,从汝!’时宪宗在河西,闻之不信曰:‘是有异心,’曰:‘来,诈也。’及世祖见宪宗,相持泣下,竟不令有所白而止,因罢钩考局。”
忽必烈开始还拉不下脸来,可是经过反复权衡,终于还是听从姚枢的劝告,放下身段携全家至草原。他的做法,蒙哥还开始不相信,认为其中有诈。可是等忽必烈真的来了,结果亲情战胜了理智,连老忽的辩解都没听,直接就把所谓的审计署给撤了。
如果你认为姚枢不过是在帮助忽必烈谋图帝位,那么《元史》中还记载:“枢又请置屯田经略司于汴以图宋;置都运司于卫,转粟于河。”姚枢早在蒙哥当政的时候,就已经建议在汴梁设立屯田经略司以作为进攻宋帝国的准备,为了便于利用黄河转运粮食,他同时又建议在卫州设立都运司。
可是这个富有远见的姚枢,同样有宋人的背景,他到底算哪一边的?为什么后人很少指责他呢?
1257年,蒙哥决定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他命忽必烈率军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儿、李等人攻两淮,牵制宋江淮地区的兵力。又命另一大将兀良合台自云南出兵,经广西北上,从侧背攻击南宋。这个兀良合台的儿子,就是在焦山击败张士杰、刘师勇,后来灭南宋的蒙古军两大统帅之一的阿术。蒙哥自己则亲帅蒙古军主力攻四川,准备在夺蜀之后,顺江东下,于第二年和诸路大军会师长沙,直捣临安。
这个战略多半还是借鉴三国时晋先灭蜀、后灭吴的路数。但蒙哥决没有想到,这次进军对他来说,是一条不归之路。
自1258年下半年率军入蜀以来,蒙哥一路摧枯拉朽,所经之处无不望风披靡。但是,在钓鱼城下,他遇到了一生真正的克星。
南宋和蒙古的对抗,主要集中在三个战场:一个是荆襄地区,另一个是江淮地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四川。四川的重要性就在于,一旦失去,将使对手能够顺流而下。
窝阔台去世后,由于蒙古内部的争斗,无法对南宋发动大规模攻势,宋帝国借此机会,对各个战场的防御进行了积极地调整。也就在窝阔台去世的第二年(1242年),为了扭转四川的不利局面,巩固长江上游地区,宋理宗派遣名将余入蜀。
《宋史余传》中记载,余曾言:“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偏必至于激,文武交激,非国之福。”
余曾对理宗皇帝说:当今天下的世家杰出子弟、科举考试出来的士人、乡村里的豪杰,只要一从军,就被认为是粗鄙之徒、樊哙之流。愿陛下对天下文武之士一视同仁,不要有偏向,偏,必然导致双方矛盾的激化,这不是国家之福。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帝国当时还是有很多慷慨豪侠之士的,他们不是不愿意报效帝国,但帝国掌权者的态度、社会习俗的看法,却使这些有热血的人心冷。
在有些人眼里,武人很粗,没错,很多时候就是“细”好看,但如果要是把腰也弄得像墙头草那样细,哪就是在扯淡了。
当时的情况是,从理宗宝庆三年至淳二年,十六年间,朝廷共任命了“宣抚三人,制置使九人,副四人”,但这帮废物却弄得整个四川号令不一,百姓民不聊生,各地各自为政,形势大坏。直到听说余入川,川地人心才稍微安定下来,开始有定居的意思。“东、西川无复统律,遗民咸不聊生,监司、戎帅各专号令,擅辟守宰,荡无纪纲,蜀日益坏。及闻入蜀,人心粗定,始有安土之志。”
受命于帝国危难之际的余,带着十年收复全川之地的目标,“愿假十年,手掣全蜀之地,还之朝廷”,在四川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在这其中,播州冉、冉璞兄弟起了重要作用。
余入川后认为,“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于是就设立了招贤馆。冉氏兄弟听说后跑来,“居数月,无所言”。这两人混了几个月,觉得不掏点东西说不过去了,于是单独请见余。
“‘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以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冉氏兄弟说:“咱兄弟吃您的、喝您的,啥事也不干,让您被人看笑话了,但咱们也是想给你一些和别人不同的见解。从眼前的西蜀形势考虑,关键是在迁合州城吧?”
余闻言大喜,拉着两人的手:“俺一直有这个感觉,只是不知道该咋办而已啊。”
这两人就又说道:“蜀口之地要讲险要,没有超过钓鱼山的,如果合州迁到哪里,再派上合适的兄弟屯粮坚守,它远胜十万大军。成都平原是守不住的啊。”
余随后就上奏朝廷任命这两兄弟全权负责此事,但所有人均反对,“命下,一府皆喧然同辞以为不可”。
“怒曰:‘城成则蜀赖以安,不成,独坐之,诸君无预也。’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
余很有魄力,他怒斥众人:“钓鱼城建成,蜀安,不成,责任我来担。”在他的坚持下,最终修筑了以钓鱼城为核心的十余个山城堡垒,这些城堡均依山设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既做为各地的官署,又能屯兵聚粮,互为声援,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
但余的强势,却使他得罪了当地的权贵,云顶山统制姚世安勾结当时的丞相谢方叔等人,造谣中伤余。理宗宝元年(1253年),理宗召余回朝,余闻此消息十分不安,七月,突然死去,也有人说是服毒而亡。川民闻听莫不像失去父母。“宝元年,闻有召命,愈不自安,一夕暴下卒,或谓仰药死。蜀之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
我们的帝国总是干这样自毁长城的鸟事。但余的心态,实际上是反映了岳飞的遭遇,给帝国武将带来的阴影。
钓鱼城之战,从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开始,打了半年。蒙古军屡攻不下,期间蒙哥暴跳如雷,但就是拿这个小小的山城无可奈何。
而钓鱼城在主将王坚及副将张珏的指挥下,不仅击退了蒙古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他们还于某日将两尾鲜鱼及蒸面饼百余张抛给城外的蒙古军,并投书称,即使再守10年,蒙古军也无法攻下此城。
横扫欧亚大陆、骄横的蒙古将领不忍其愤,坚持强攻坚城。但大军久屯于坚城之下,后期又值酷暑季节,军中疟疠、霍乱等疾病流行。《元史》载,蒙哥于六月患了病,七月死于城下。
蒙哥在钓鱼城下的败亡,其后续影响十分巨大。
首先,兀良合台一路,这时已经攻至潭州(今长沙)城下。蒙哥的失败,使得三路会师的计划落空,宋帝国就此又延长了20年之久。
其次,它使蒙古人的第三次西征行动停了下来。1252年,蒙哥遣其弟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旭烈兀先后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半岛等地,并准备向埃及进军。埃及闻讯,举国震恐,倾全国之兵欲与蒙古军决战于巴勒斯坦。但在获悉蒙哥死讯之后,旭烈兀只留下少量军队继续征战,自己率大军东还。结果剩下的蒙古军因寡不敌众而被埃及军队打败,最终未能打进非洲。而后,忽必烈上台,蒙古再度陷入内争,蒙古帝国的大规模扩张就此停止。
因此,钓鱼城之战的结果改写了整个世界中古史。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独钓中原”的美喻,在世界史上,也获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上帝折鞭处”。
蒙哥的死,无疑是对蒙古帝国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在儒生们看来,这对忽必烈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赐良机。
蒙古帝国自从经历了耶律楚材的哪次上课,从窝阔台时代起,就已经开始起用汉人。但是,这些汉人的地位并不高,还不如西域的色目人,只能排在第三位,充当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僚属。
咱们的有些儒生,还是有远大志向的,他们始终抱着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在这片东亚的土地上,这个“国”、这个“天下”,到底是谁的,儒生们经常按他们的需要来解释,自己也经常把它弄得很混乱。
姚枢就属于这类人中间的一个,他字公茂,原籍柳城,生长在洛阳。窝阔台为汗时,由他人保荐,当了燕京行台的郎中。但他很快因不肯与上司同流合污贿收钱财,而弃官退隐于辉州(现河南辉县)。不久,忽必烈听到了他的名声,就派人把他请去,这个时候,蒙哥还没有登上汗位。
姚枢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在忽必烈登上帝位的过程中,至少两次给予老忽极其重要的指点。
“宪宗即位,诏凡军民在赤老温山南者,听有世祖领之。世祖即奉诏,宴群臣,酒罢,遣人止枢,问曰:‘顷者诸臣皆贺,汝独默然,何耶?’对曰:‘今天下土地之广,人民之殷,财赋之阜,有加于汉地者乎?军民吾尽有之,天子何为?异时廷臣间之,必悔而见夺,不若但总兵权,供亿之需取之有司,计之上者也。’世祖大悟,曰:‘此吾虑所不及者。’乃以闻,宪宗从之。”
蒙哥即位之后,下旨汉地的事务由忽必烈全权处理,老忽开宴与众人庆贺。但酒后,他把姚枢留了下来,并问道:“刚才兄弟们都很尽兴,只有你好象兴致不高,怎么了?”姚枢就告诉老忽:“如果要论地广民富,当今天下有超过中原的吗?现在连兵带民好处都被你得到了,蒙哥他不就变成瞎忙了吗?以后只要有人在他面前给你下点药,他必然会后悔,把这都收回去。还不如光抓兵权,想花钱从官府里拿就是了,这才是上策。”
老忽恍然大悟:“高,是咱想简单了。”他立刻找蒙哥,蒙哥同意了他的请求。
姚枢其实非常清楚,虽然中原久经战火,民生凋敝,但如果论蒙古帝国所辖疆域的富庶,这里还是第一。他更明白,蒙古人也好,色目人也罢,他们中绝大部分到这里来,不是为了什么治理天下,而是搜刮财富来了。忽必烈把这一切都揽在手中,别人会不眼红?
儒生们更不是不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要不然他们怎么会一直压制武人?姚枢这是在告诉老忽,为了将来的大业,现在做人要低调。
从这里完全可以推断出,这个时候,儒生们已经在帮忽必烈谋划如何得到帝位。姚枢的担忧,不久就得到了证实。
蒙哥即位的第六年,忽必烈在汉地已经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而且他还大肆重用儒生,这就必然导致了一些蒙古贵族的不满,同时也使得蒙哥有所警觉。
元史《姚枢列传》记载:“或谗王府得中土心,宪宗遣阿蓝答儿大为钩考,置局关中。以百四十二条钩考经略宣抚司官吏,下及征商,曰:‘俟终局日,入此罪者惟刘黑马、史天泽以闻,余悉诛之。’”
宪宗七年,果然有人给蒙哥进言:老忽在中原太得人心了,您需要防备啊。蒙哥就在关中设立了审计署,任命阿蓝答儿为审计署长,根据一百四十二项条款审查各级官员,包括随军贩运的各种商人。并且他还下令:“审查完毕后,有问题的人,除了汉军的两个元帅刘黑马和史天泽需要上报外,其它的可以就地诛杀。”这明显是找茬,而且显然是要对付忽必烈。
“世祖闻之不乐。枢曰:‘帝,君也,兄也;大王为皇弟,臣也。事难与较,远将受祸。莫若尽王邸妃主自归朝廷。为久居谋,疑将自释。’”
忽必烈不高兴是肯定的,可能还很愤怒。但姚枢劝他要低头:“蒙哥既是君又是兄长,大王您是弟弟、是臣,这事不能和他太较真,如果您因为这和他疏远,那您就是在给自己找不自在。咱看你还不如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回草原,做久居状,他的疑心自然也就消了。”
“世祖初难之,后思之数日,乃谓枢曰:‘从汝,从汝!’时宪宗在河西,闻之不信曰:‘是有异心,’曰:‘来,诈也。’及世祖见宪宗,相持泣下,竟不令有所白而止,因罢钩考局。”
忽必烈开始还拉不下脸来,可是经过反复权衡,终于还是听从姚枢的劝告,放下身段携全家至草原。他的做法,蒙哥还开始不相信,认为其中有诈。可是等忽必烈真的来了,结果亲情战胜了理智,连老忽的辩解都没听,直接就把所谓的审计署给撤了。
如果你认为姚枢不过是在帮助忽必烈谋图帝位,那么《元史》中还记载:“枢又请置屯田经略司于汴以图宋;置都运司于卫,转粟于河。”姚枢早在蒙哥当政的时候,就已经建议在汴梁设立屯田经略司以作为进攻宋帝国的准备,为了便于利用黄河转运粮食,他同时又建议在卫州设立都运司。
可是这个富有远见的姚枢,同样有宋人的背景,他到底算哪一边的?为什么后人很少指责他呢?
1257年,蒙哥决定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他命忽必烈率军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儿、李等人攻两淮,牵制宋江淮地区的兵力。又命另一大将兀良合台自云南出兵,经广西北上,从侧背攻击南宋。这个兀良合台的儿子,就是在焦山击败张士杰、刘师勇,后来灭南宋的蒙古军两大统帅之一的阿术。蒙哥自己则亲帅蒙古军主力攻四川,准备在夺蜀之后,顺江东下,于第二年和诸路大军会师长沙,直捣临安。
这个战略多半还是借鉴三国时晋先灭蜀、后灭吴的路数。但蒙哥决没有想到,这次进军对他来说,是一条不归之路。
自1258年下半年率军入蜀以来,蒙哥一路摧枯拉朽,所经之处无不望风披靡。但是,在钓鱼城下,他遇到了一生真正的克星。
南宋和蒙古的对抗,主要集中在三个战场:一个是荆襄地区,另一个是江淮地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四川。四川的重要性就在于,一旦失去,将使对手能够顺流而下。
窝阔台去世后,由于蒙古内部的争斗,无法对南宋发动大规模攻势,宋帝国借此机会,对各个战场的防御进行了积极地调整。也就在窝阔台去世的第二年(1242年),为了扭转四川的不利局面,巩固长江上游地区,宋理宗派遣名将余入蜀。
《宋史余传》中记载,余曾言:“今世胄之彦,场屋之士,田里之豪,一或即戎,即指之为粗人,斥之为哙伍。愿陛下视文武之士为一,勿令偏有所重,偏必至于激,文武交激,非国之福。”
余曾对理宗皇帝说:当今天下的世家杰出子弟、科举考试出来的士人、乡村里的豪杰,只要一从军,就被认为是粗鄙之徒、樊哙之流。愿陛下对天下文武之士一视同仁,不要有偏向,偏,必然导致双方矛盾的激化,这不是国家之福。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帝国当时还是有很多慷慨豪侠之士的,他们不是不愿意报效帝国,但帝国掌权者的态度、社会习俗的看法,却使这些有热血的人心冷。
在有些人眼里,武人很粗,没错,很多时候就是“细”好看,但如果要是把腰也弄得像墙头草那样细,哪就是在扯淡了。
当时的情况是,从理宗宝庆三年至淳二年,十六年间,朝廷共任命了“宣抚三人,制置使九人,副四人”,但这帮废物却弄得整个四川号令不一,百姓民不聊生,各地各自为政,形势大坏。直到听说余入川,川地人心才稍微安定下来,开始有定居的意思。“东、西川无复统律,遗民咸不聊生,监司、戎帅各专号令,擅辟守宰,荡无纪纲,蜀日益坏。及闻入蜀,人心粗定,始有安土之志。”
受命于帝国危难之际的余,带着十年收复全川之地的目标,“愿假十年,手掣全蜀之地,还之朝廷”,在四川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在这其中,播州冉、冉璞兄弟起了重要作用。
余入川后认为,“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于是就设立了招贤馆。冉氏兄弟听说后跑来,“居数月,无所言”。这两人混了几个月,觉得不掏点东西说不过去了,于是单独请见余。
“‘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以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冉氏兄弟说:“咱兄弟吃您的、喝您的,啥事也不干,让您被人看笑话了,但咱们也是想给你一些和别人不同的见解。从眼前的西蜀形势考虑,关键是在迁合州城吧?”
余闻言大喜,拉着两人的手:“俺一直有这个感觉,只是不知道该咋办而已啊。”
这两人就又说道:“蜀口之地要讲险要,没有超过钓鱼山的,如果合州迁到哪里,再派上合适的兄弟屯粮坚守,它远胜十万大军。成都平原是守不住的啊。”
余随后就上奏朝廷任命这两兄弟全权负责此事,但所有人均反对,“命下,一府皆喧然同辞以为不可”。
“怒曰:‘城成则蜀赖以安,不成,独坐之,诸君无预也。’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
余很有魄力,他怒斥众人:“钓鱼城建成,蜀安,不成,责任我来担。”在他的坚持下,最终修筑了以钓鱼城为核心的十余个山城堡垒,这些城堡均依山设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既做为各地的官署,又能屯兵聚粮,互为声援,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
但余的强势,却使他得罪了当地的权贵,云顶山统制姚世安勾结当时的丞相谢方叔等人,造谣中伤余。理宗宝元年(1253年),理宗召余回朝,余闻此消息十分不安,七月,突然死去,也有人说是服毒而亡。川民闻听莫不像失去父母。“宝元年,闻有召命,愈不自安,一夕暴下卒,或谓仰药死。蜀之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
我们的帝国总是干这样自毁长城的鸟事。但余的心态,实际上是反映了岳飞的遭遇,给帝国武将带来的阴影。
钓鱼城之战,从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开始,打了半年。蒙古军屡攻不下,期间蒙哥暴跳如雷,但就是拿这个小小的山城无可奈何。
而钓鱼城在主将王坚及副将张珏的指挥下,不仅击退了蒙古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他们还于某日将两尾鲜鱼及蒸面饼百余张抛给城外的蒙古军,并投书称,即使再守10年,蒙古军也无法攻下此城。
横扫欧亚大陆、骄横的蒙古将领不忍其愤,坚持强攻坚城。但大军久屯于坚城之下,后期又值酷暑季节,军中疟疠、霍乱等疾病流行。《元史》载,蒙哥于六月患了病,七月死于城下。
蒙哥在钓鱼城下的败亡,其后续影响十分巨大。
首先,兀良合台一路,这时已经攻至潭州(今长沙)城下。蒙哥的失败,使得三路会师的计划落空,宋帝国就此又延长了20年之久。
其次,它使蒙古人的第三次西征行动停了下来。1252年,蒙哥遣其弟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旭烈兀先后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半岛等地,并准备向埃及进军。埃及闻讯,举国震恐,倾全国之兵欲与蒙古军决战于巴勒斯坦。但在获悉蒙哥死讯之后,旭烈兀只留下少量军队继续征战,自己率大军东还。结果剩下的蒙古军因寡不敌众而被埃及军队打败,最终未能打进非洲。而后,忽必烈上台,蒙古再度陷入内争,蒙古帝国的大规模扩张就此停止。
因此,钓鱼城之战的结果改写了整个世界中古史。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独钓中原”的美喻,在世界史上,也获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上帝折鞭处”。
蒙哥的死,无疑是对蒙古帝国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在儒生们看来,这对忽必烈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