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难怪那么多人打破脑袋,也要进官场。
另一位次辅,是原杨廷和一系的重臣,毛纪,字维之,75岁高龄了。他作为大学士已很有年头,在阁中资历最高。
首辅,却是王琼指定的继任,在毛纪之后,做过一段时间礼部尚书的夏言,字公谨,时年56。
王琼生前是武定王的激烈反对者之一,连他重立丞相之举,也大加非议。在政变完成后,他迫不及待地将塞拉弗从前的诸多政策统统**,无论善劣,如果不是北方诸地仍有不听话的强大势力,他都有可能采纳夏言的谏议,重开海禁,废立皇帝!
太皇太后张氏,现在势力虽强,不过她却不像刘太妃那样沉稳有度。后者看似失去了皇帝的抚养权,甚至两人见面都要受到重重阻挠,但刘太妃却是手握着这个帝国最强大的军事权力,只是引而不发。
令当年的王琼万没想到的是,成奉死后,他的好友,也是被大明官场最为诟病的胆小鬼史兰峤,竟然在北方屯兵抗旨,奴尔干都司竟成为大明正朔无法渗透的地方!
虽然王琼内阁采取了种种措施,包括断绝与北方叛逆区的经济贸易,都无法影响史兰峤的坚定决心。这位胆小鬼谨小慎微,从不逾越,因此他也从来没有过轻敌冒进的时候,大兵猬集,向不轻出,真是令王琼之辈头痛不已。
然而,刘贵妃一道懿旨,拜史兰峤为越国公持节都督奴尔干都诸司军事,结果他便遣使而来,礼呈贡物,自称藩臣。弄得天下人皆知王琼欲不利于武定王,造成王琼最终称病辞职,卒于家中。
大明地方上,对武定王的信仰和爱戴,早就不是历代先帝可比的了。徐家的《四象邸报》十几年前刊印的武定王像,深入民间,家家户户都会悬挂请香。甚至武定王诞辰日,民间都会挂红灯笼、点爆竹、蒸红薯来庆祝,节日氛围堪比端午。
内阁首辅夏言是个敢于谏言,勇于担责的人,不过对于张璁的激进观点,他无法立即表态,现在他挂出了“正礼仪、肃朝纲”这种大义凛然的政治牌匾,无非是想看风向,同时估摸一下对手的强弱。
只要景新皇帝同意为武宗正名,立其入太庙,并撤销所谓的武定王位,那么哪派强弱,将立刻显现出来。武宗死后,并没有即刻入太庙配享,而他的陵墓也设在南京,最终未入北京已经选定好的康陵。
从这些措施上,可以看出刘良女对于武宗皇帝的冷淡。
景新帝的生父,毕竟是塞拉弗,他不能堂堂正正的入享太庙,反而要拜一个外人?刘良女不会允许,景新帝也不能允许。
可是,张璁在入阁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件众所周知的秘闻拿出来,以*迫太妃退位!
现在,更发展到企图以此为籍口,废景新帝而改立潞王!
张太后作为孝宗皇帝的妻子,还是有一定政治感召力的,加上那些对塞拉弗时代朝廷新政极端不满的顽固保守派,一时真是狼狈为奸、兴风作浪。
这段时间刘太妃感恙,卧床不起,以致于朝局震荡;政变的阴影,不禁再次笼罩在帝都的上空……
“毛公意下何如?”
毛纪用手巾擦了擦漏风的嘴角,不动声色地看看强装镇定的夏言,“张秉用还未得到消息吧?今武定王征东大军已返东番,帆舰平海塞川,千余里鼓角相闻。我以为,与其在此煌煌大言,不如议一议如何却之之策罢!”
张璁闻言,腾地站起,惊呼“此事当真”?随即再缓慢而沉重地坐倒,*也佝偻了下去。良久,他脸色数变,手托茶盏,竟发出颤抖的磕碰声。
武定王,回来了?
当年,以为武定王一走之后不会再回来了,王琼这才下定决心,配合兵部尚书张璁等发动政变,海军都督同知阿卡辛提奔逃东番,随即明国海军尽起舰队,沿海六路并击,彻底扫荡了武定王设在东南亚的诸多据点,只有马六甲港因其要塞坚固幸免。
此后这些反对派额手相庆,声势愈发地大了,刘良女的政令在某段时间居然都不能出于宫闱,事实掐断了她与外臣间的相互往来、声援。
现在,能够支撑她重起的力量已经不多。
景新皇帝当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不过他毕竟年幼,又是处在诸多反对派公卿大臣的包围之中,灌输的全是所谓正义、正直的儒教理论,着实令人困扰。
越国公史兰峤重兵在握,可天高皇帝远,他为人又太过懦弱,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户部尚书王杲、山陕经略李光翰、陕西总兵伍文定、四川总兵周正素、扶桑巡抚杨一清等,都是饱受言官非议攻击的对象。
尤其杨一清在扶桑省位上一呆十几年,仿佛外王,最遭攻讦。只不过他生情淡泊,又没有子嗣,现在已经84岁高龄了。据说“老而昏迈”,再不上表乞骸骨估计也要病死任中,故此人从未被现内阁放在过眼里。
锦衣卫指挥使徐继勋、东厂太监苟其顺等,势力很大,但常为人所节制,尤其太皇太后张氏。因此,想要出力协助太妃刘良女,实则不易。
而徐家在政变之后,也有些骑墙观变的意图,在靖难时期就是这样,一南一北,两边都是好人,结果造成一门两公的奇迹。
最后,就是专忠于刘良女的宫廷侍卫队,对外称“神策卫”,指挥使是阿尔图尔,人数5000,驻玄武门。他们的装备供给都不归兵部管理,是真正意义上的私军。正因为这支合法军团的存在,王琼等想裁撤皇太妃权位的行动,才会显得顾虑重重。
张璁也顾不得跟毛纪辩驳了,现在不是清谈的时候,武定王一旦回来,依他的威望,直接登高一呼,他们这帮内阁就得全部垮台。王琼艰难鏊斗,扭转乾坤所夺回的权力,也会拱手送人!
心里一团乱麻的他,根本想不出任何解决的办法。踱步来去,反倒惹得首辅夏言莫名烦躁,最后叹息起来,他听着外面若有若无的雷声,轻轻摇头,闭上了眼睛,“真是,多事之秋啊!”
“报,孝陵太监急报”
“何事?”老次辅毛纪咳嗽了一声,颇为不悦地提高了声音。
“急报,各位大人!孝陵方城门楼忽遭雷击,经奋力抢救,火势已熄,然方城忽沥流红色丹砂,状如血浆,孝陵太监并卫指挥使不敢怠慢,特使快马飞报,望各位大人钧鉴!”
“什么?!”
夏言起身先砰地推开木窗,抬头望去,不禁讶异,这天气分明还没有下雨,何来方城遭雷击、出红水的凶兆呢?
众阁臣面面相觑,得,兹事体大,还是赶紧禀明太皇太后,再去看看吧。
等到一众大学士、几部尚书和内廷众太监加急赶到孝陵,再徒步行至陵茔前的方城时,无不被震住了!
那方城上面的城楼,露出半片焦黑,灰烬中轻烟袅袅,建筑整体就好似被一道巨大的斧头劈过般分成两半!
最吓人的还不是城楼,而是城墙的墙体。
说到这里,倒是要解释一下这座方城的由来。明太祖朱元璋是草根出生,不太讲究,自己陵墓的神道被弯曲了不算,他还首先发明了坟圈子,就是在坟头修一道墙,表示这是本皇帝的地下领土!
其次,他对这圈子还不满意,干脆又在坟前修了一道城墙,又高又厚,简直堪比城楼,称为方城。有了这座城楼,他才心安理得地去了!
可是现在,这通体青砖墙体,接缝处号称用粘土、糯米、熟石灰三合一加强版制成、永不更替的城楼,竟然在往外冒着红色血浆般的液体!
整座方城几被染红。
而更他们绝望的是,方城沥血竟然还组成了几个巨大的文字图形,虽然歪歪斜斜,状若大篆,但几位大学士、帝国尚书们何等学问?一眼就瞧出来了!
但是,有些人宁愿自己不识字,认不出才好!
这太祖显灵之事,看来得有大首尾了!
城墙之上,巨型文字四个,宛如血书“洪武景新”。
阁臣们的气色都极其惨淡,尤其是次辅张璁,此时必须别人搀扶,才能行走了。
所有人在城墙边虔诚地叩首祭拜,并举三牲之礼以祀。
“太祖显灵,景新皇帝乃太祖直嗣,前代先皇不应配享太庙,现在,可真是拨乱反正了。祖宗有眼啊!”
有人释怀地哈哈狂笑,却是户部尚书王杲。
自文华殿大学士、兵部尚书路迎与王琼政见不和,被解职之后,王杲的屁股底下也不安稳了。他是前丞相王守仁提拔起来的,又与之姻亲,故而被划入太妃一系。好在诸次政争,他都保持缄默的态度,才未被过分波及。
可是今天,他需要好好地,痛痛快快地放言一次了!
所有人在这笑声中,无法反驳,并且都不敢反驳。
在以廷辩著名的大明朝,内阁的一班巨人们都像被扎住嘴的鸭子似的不敢叫唤,着实让人震惊!
虽然看起来只是两个年号,但其寓言深远、意味深长,同时这根本无法以常理解释,太祖若真的显灵,依他老人家的狠辣,你敢反抗?统统斩草除根了!
若不是显灵,城楼这番架势,只要有点脑子都知道,这绝非人力可及!
为什么雷声轰轰,却不降雨?而天边的雷电,又怎会特意在孝陵处降下?
太祖洪武皇帝,得积蓄多大的怨气,才会劈自己的坟圈子,流自己的血呀?
这样一想,这班文臣各个都像斗败了的公鸡,抖了,蔫了。
此事过后的翌日,五军都督府、上直诸卫重受刘太妃及景新皇帝诏命,以故待罪之臣,上直卫同知赵克穹,即刻起复为上直卫指挥使。
神策卫撤销,并入金吾后卫,以阿尔图尔为指挥使。
囚禁在大狱里的坎恩,特赦免,为府军后卫指挥使。
坐冷板凳的孝陵卫指挥佥事周尚文,调升羽林左卫指挥使。
以“老病”退休的前榆林卫指挥使梁震,躍羽林右卫指挥使。
其余上直诸卫指挥使,包括锦衣卫指挥使徐继勋,仍各在任。
第三日,景新皇帝下旨,将太皇太后张氏、潞王朱厚熜等免为庶人,迁往中都看守。
中都,就是某些朱家宗亲的一个大监狱,自太宗之后便只做过两件事,拆原有建筑;兴建围墙。
被拆下的建筑多半挪作他用,中都毕竟是洪武皇帝大兴土木搞起来的,一砖一瓦,皆是精品,岂能轻弃?
但建起围墙,就完全是为了圈禁宗室所用了。靖难之后的朱允炆一家,就几乎都呆在这里慢慢捱到老死。现在围墙都已经建了三道了,还在不停地加固、加高。
不光是太后,潞王了,大明朝廷,更是官场地震,一夕三惊。
内阁全员辞职,各归乡里,朝廷名义上还嘉奖了一番这些老头们的“高义”。
首辅诏由“扶桑一老翁”杨一清担任;次辅分别为王杲,路迎。
杨一清奉诏归来,扶桑巡抚改扶桑经略使,由越国公史兰峤任是职。
持节都督奴尔干都诸司军事一职,拔原陕西总兵伍文定为之。
原扶桑都司左右布政使王廷相、陈凤梧,并指挥使何卿、指挥同知沈希仪等,皆调回重用。
建扶桑总兵官,以原五军都督同知许泰担任……
一番人事任免之后,朝野皆知,这景新的天,是变不过来了!
景新帝祭孝陵,告太庙,堂而皇之将朱棣一系诸皇帝牌位请到偏殿,而将洪武太子朱标一系牌位列为祖宗;朱九郎,毫无疑问被冠以“钦天履道英毅果勇宣文广武仁孝肃慎治皇帝”,配享庙堂。
此际,武定王即为景新帝生父的流言,终于得到证实。
不过有孝陵那四个血字,武定王在国中的人气又高了不少,完全保证了其后人行使权力的自由。再说,武定王初起之时,朝廷也查证过他的身份,知道此人可能是允炆帝的苗裔。武宗死而无嗣,由他来当皇帝,估计没人会反对吧?
仁寿宫,景新皇帝见到了“病体康复”的刘良女。他摒退了下人。
“母后,为什么要瞒朕?难道,此事朕自己就无法处理吗?”
刘良女一阵伤心,“皇帝,你始终是要长大的。就像太祖爷说过的那样,如果有刺生在荆棘上,那么,就让我先为你拔掉。王琼侥幸谋逆事成,*迫皇儿与为娘分离,他们还天天管王爷叫逆臣,其实他们才是!娘对不起你,没有把你照顾好,这些年你受到那么多委曲,娘也无法在你的身边……眼看着他们重立慈宁宫,又将削位的冲王改封为潞王,全部在为废立之事做准备,为娘也不能再熟视无睹了!总要做点什么,为我儿铺路……于是,我才想到了装病。”
景新帝与刘娘女这些年的不见面,造成的隔阂不是一般的大,至少他理解不了自己母亲的所作所为,长时间压抑的生活,他所接触的恐怖和黑暗的政争,都使得他不敢轻易的相信别人。
尤其刘良女的反击如此犀利,诏书一下,所有曾经令张后、王琼、夏言之辈头痛至极的问题,便轻松解决了。现在真是四海承平,百鸟齐鸣呢!史兰峤、杨一清,多么桀骜不驯的人啊,他们到底是冲着谁的面子,赶来投奔的呢?
景新皇帝自问做不到这一点。
他曾经在那些阁臣宿老的教导下,天真地以为武宗皇帝就是自己的亲爹,而他渐渐长大后,围绕在身边的流言蜚语,让他震惊地发现了另一种可能。
皇太妃是他的生母,武定王是他的生父,那么自己这个位置,似乎就是谋逆得来的!根本没有别的借口好说啊!
他一直保持缄默,迟迟不敢去触动反对派的神经,这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可是今天,他感到了比起此前更为强大的压力!
不为别的,只为自己的“父皇”都走了那么多年,还在朝中有如此人脉、如此威望而震动心悸!刘良女深绝宫闱,性子又过于柔弱,景新帝自信凭着他的小小伎俩,母后是无法拒绝他的。
可是自己的父亲呢……
他究竟是一个怎样伟大的人?这么多年以来,竟然一直会有这么多人,在信任他、爱戴他、崇拜他,甚至愿意为他付出性命!
想到这里,景新帝便会觉得自己像勾践般卧薪尝胆的隐忍,简直是傻得冒气、蠢的滴屎!
尤其是作为一个少年郎的自尊心碎裂了,所以才有他今天直闯母后寝宫探究底细的事情。
他望着刘良女,抿着嘴,红着眼睛,半晌,“我只想知道,我的父皇,他还在不在世?”他一字一句地问道。
刘良女看着自己儿子唇上柔软稀疏的汗毛,不禁微微一笑。
这些年来,努力果然有了回报。儿子终究还是记得他那个不负责任的父亲的!
“皇儿,你父亲一直都在海外,他白手起家,建立起庞大帝国,疆域还在中原之上。若是皇儿你不好好努力,估计这辈子都别想超过你父亲!”
景新帝果然被激起性子,昂着头道:“我才不会!我会比他强!”
刘良女欣慰地一笑,正想讲话,景新帝却彻底陷入到自己构织的世界中去,露出十分天真的笑容。他罕有如此孩童的一面。
“母后,你说父皇为何一直不来看孩儿呢?他也不想你吗?”
刘良女笑容褪得干干净净,她苦笑了一声,拉着孩子坐在身边,摸了摸他的头。朱载栋则觉得浑身不得劲,微微扭了扭。
看着他的动作,刘良女眼泪都要下来了,将他使劲地揽在怀中,“皇儿,你吃苦了!你受委曲了!现在终于该我娘俩不受打扰地好好唠唠了!”
景新帝初时还挣扎了一番,随后他也受到感触,比刘良女还使劲地抱住她,嚎啕大哭起来,“娘!娘!”
这一声声仿佛叫在了刘良女的心坎里,她也大放悲声……
几天之后,特立尼达联邦遣使京城,诏百官于奉天殿举行大朝。
闻说联邦乃武定王所创,百官大哗,又闻其疆域倍于大明,更是争执吵闹声溢于内外。
只有不少曾经为武定王提拔上来的官员,拈须点头,静默如初。他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大明的疆域面积在整个地表所据不过几十分之一罢了!
而那些认为地是方的,中原即世界中心,大明之外全是蛮夷小国的家伙,全都傻掉。
更有甚者,听说使者们从海路越洋而来,走了一百多天才到东方,都不禁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有些老大人差点要中风倒地。
特立尼达联邦的来使更展示了他们强大的经济力量和武装力量,他们的岁入是大明政府的十多倍,火枪大炮、船舰模型、各项重要的科技发明更是让人目不暇接,仿若梦中。
皇太妃刘良女以极高规格接待了玛丽娜一行。
至大朝结束,双方以极为坦诚的态度和极高的效率,签署了《特中贸易和互不侵犯协定》。
乾清宫中,刘良女和景新帝召见外使,见到玛丽娜,太妃不禁想起当日景况,又见她两鬓微霜,不禁感触良多,泪流满面,玛丽娜亦相陪而泣。
在这里,景新皇帝第一次接受到了父皇的信息,然而他竟化神飞去,这种事情让年轻的皇帝根本无法相信!他自幼在宫廷学校,就是专攻圣人典籍,“子不语怪力乱神”……孝陵沥血,他尚能相信祖宗保佑,父皇成神,这却是无法亲见、无法得闻的荒诞之事了,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
刘良女在吃惊的同时,亦反复询问,更向从未见过的莉拉追问详情,待听罢事情经过,她软倒在御榻上,泣不成声。
玛丽娜说出了诺查?丹玛斯的预言,刘良女顿时觉得,这件事情,如果跟自己有关,那么就只有孝陵沥血案最为接近,因为那是神力所致。
玛丽娜和莉拉听完这件事,不禁相视而望,眼中都有释然的意味:这一次,一定能得到最可靠的线索!
塞拉弗啊塞拉弗,你就是在天涯海角的无际深渊,我们,也要找到你……
难怪那么多人打破脑袋,也要进官场。
另一位次辅,是原杨廷和一系的重臣,毛纪,字维之,75岁高龄了。他作为大学士已很有年头,在阁中资历最高。
首辅,却是王琼指定的继任,在毛纪之后,做过一段时间礼部尚书的夏言,字公谨,时年56。
王琼生前是武定王的激烈反对者之一,连他重立丞相之举,也大加非议。在政变完成后,他迫不及待地将塞拉弗从前的诸多政策统统**,无论善劣,如果不是北方诸地仍有不听话的强大势力,他都有可能采纳夏言的谏议,重开海禁,废立皇帝!
太皇太后张氏,现在势力虽强,不过她却不像刘太妃那样沉稳有度。后者看似失去了皇帝的抚养权,甚至两人见面都要受到重重阻挠,但刘太妃却是手握着这个帝国最强大的军事权力,只是引而不发。
令当年的王琼万没想到的是,成奉死后,他的好友,也是被大明官场最为诟病的胆小鬼史兰峤,竟然在北方屯兵抗旨,奴尔干都司竟成为大明正朔无法渗透的地方!
虽然王琼内阁采取了种种措施,包括断绝与北方叛逆区的经济贸易,都无法影响史兰峤的坚定决心。这位胆小鬼谨小慎微,从不逾越,因此他也从来没有过轻敌冒进的时候,大兵猬集,向不轻出,真是令王琼之辈头痛不已。
然而,刘贵妃一道懿旨,拜史兰峤为越国公持节都督奴尔干都诸司军事,结果他便遣使而来,礼呈贡物,自称藩臣。弄得天下人皆知王琼欲不利于武定王,造成王琼最终称病辞职,卒于家中。
大明地方上,对武定王的信仰和爱戴,早就不是历代先帝可比的了。徐家的《四象邸报》十几年前刊印的武定王像,深入民间,家家户户都会悬挂请香。甚至武定王诞辰日,民间都会挂红灯笼、点爆竹、蒸红薯来庆祝,节日氛围堪比端午。
内阁首辅夏言是个敢于谏言,勇于担责的人,不过对于张璁的激进观点,他无法立即表态,现在他挂出了“正礼仪、肃朝纲”这种大义凛然的政治牌匾,无非是想看风向,同时估摸一下对手的强弱。
只要景新皇帝同意为武宗正名,立其入太庙,并撤销所谓的武定王位,那么哪派强弱,将立刻显现出来。武宗死后,并没有即刻入太庙配享,而他的陵墓也设在南京,最终未入北京已经选定好的康陵。
从这些措施上,可以看出刘良女对于武宗皇帝的冷淡。
景新帝的生父,毕竟是塞拉弗,他不能堂堂正正的入享太庙,反而要拜一个外人?刘良女不会允许,景新帝也不能允许。
可是,张璁在入阁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件众所周知的秘闻拿出来,以*迫太妃退位!
现在,更发展到企图以此为籍口,废景新帝而改立潞王!
张太后作为孝宗皇帝的妻子,还是有一定政治感召力的,加上那些对塞拉弗时代朝廷新政极端不满的顽固保守派,一时真是狼狈为奸、兴风作浪。
这段时间刘太妃感恙,卧床不起,以致于朝局震荡;政变的阴影,不禁再次笼罩在帝都的上空……
“毛公意下何如?”
毛纪用手巾擦了擦漏风的嘴角,不动声色地看看强装镇定的夏言,“张秉用还未得到消息吧?今武定王征东大军已返东番,帆舰平海塞川,千余里鼓角相闻。我以为,与其在此煌煌大言,不如议一议如何却之之策罢!”
张璁闻言,腾地站起,惊呼“此事当真”?随即再缓慢而沉重地坐倒,*也佝偻了下去。良久,他脸色数变,手托茶盏,竟发出颤抖的磕碰声。
武定王,回来了?
当年,以为武定王一走之后不会再回来了,王琼这才下定决心,配合兵部尚书张璁等发动政变,海军都督同知阿卡辛提奔逃东番,随即明国海军尽起舰队,沿海六路并击,彻底扫荡了武定王设在东南亚的诸多据点,只有马六甲港因其要塞坚固幸免。
此后这些反对派额手相庆,声势愈发地大了,刘良女的政令在某段时间居然都不能出于宫闱,事实掐断了她与外臣间的相互往来、声援。
现在,能够支撑她重起的力量已经不多。
景新皇帝当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不过他毕竟年幼,又是处在诸多反对派公卿大臣的包围之中,灌输的全是所谓正义、正直的儒教理论,着实令人困扰。
越国公史兰峤重兵在握,可天高皇帝远,他为人又太过懦弱,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户部尚书王杲、山陕经略李光翰、陕西总兵伍文定、四川总兵周正素、扶桑巡抚杨一清等,都是饱受言官非议攻击的对象。
尤其杨一清在扶桑省位上一呆十几年,仿佛外王,最遭攻讦。只不过他生情淡泊,又没有子嗣,现在已经84岁高龄了。据说“老而昏迈”,再不上表乞骸骨估计也要病死任中,故此人从未被现内阁放在过眼里。
锦衣卫指挥使徐继勋、东厂太监苟其顺等,势力很大,但常为人所节制,尤其太皇太后张氏。因此,想要出力协助太妃刘良女,实则不易。
而徐家在政变之后,也有些骑墙观变的意图,在靖难时期就是这样,一南一北,两边都是好人,结果造成一门两公的奇迹。
最后,就是专忠于刘良女的宫廷侍卫队,对外称“神策卫”,指挥使是阿尔图尔,人数5000,驻玄武门。他们的装备供给都不归兵部管理,是真正意义上的私军。正因为这支合法军团的存在,王琼等想裁撤皇太妃权位的行动,才会显得顾虑重重。
张璁也顾不得跟毛纪辩驳了,现在不是清谈的时候,武定王一旦回来,依他的威望,直接登高一呼,他们这帮内阁就得全部垮台。王琼艰难鏊斗,扭转乾坤所夺回的权力,也会拱手送人!
心里一团乱麻的他,根本想不出任何解决的办法。踱步来去,反倒惹得首辅夏言莫名烦躁,最后叹息起来,他听着外面若有若无的雷声,轻轻摇头,闭上了眼睛,“真是,多事之秋啊!”
“报,孝陵太监急报”
“何事?”老次辅毛纪咳嗽了一声,颇为不悦地提高了声音。
“急报,各位大人!孝陵方城门楼忽遭雷击,经奋力抢救,火势已熄,然方城忽沥流红色丹砂,状如血浆,孝陵太监并卫指挥使不敢怠慢,特使快马飞报,望各位大人钧鉴!”
“什么?!”
夏言起身先砰地推开木窗,抬头望去,不禁讶异,这天气分明还没有下雨,何来方城遭雷击、出红水的凶兆呢?
众阁臣面面相觑,得,兹事体大,还是赶紧禀明太皇太后,再去看看吧。
等到一众大学士、几部尚书和内廷众太监加急赶到孝陵,再徒步行至陵茔前的方城时,无不被震住了!
那方城上面的城楼,露出半片焦黑,灰烬中轻烟袅袅,建筑整体就好似被一道巨大的斧头劈过般分成两半!
最吓人的还不是城楼,而是城墙的墙体。
说到这里,倒是要解释一下这座方城的由来。明太祖朱元璋是草根出生,不太讲究,自己陵墓的神道被弯曲了不算,他还首先发明了坟圈子,就是在坟头修一道墙,表示这是本皇帝的地下领土!
其次,他对这圈子还不满意,干脆又在坟前修了一道城墙,又高又厚,简直堪比城楼,称为方城。有了这座城楼,他才心安理得地去了!
可是现在,这通体青砖墙体,接缝处号称用粘土、糯米、熟石灰三合一加强版制成、永不更替的城楼,竟然在往外冒着红色血浆般的液体!
整座方城几被染红。
而更他们绝望的是,方城沥血竟然还组成了几个巨大的文字图形,虽然歪歪斜斜,状若大篆,但几位大学士、帝国尚书们何等学问?一眼就瞧出来了!
但是,有些人宁愿自己不识字,认不出才好!
这太祖显灵之事,看来得有大首尾了!
城墙之上,巨型文字四个,宛如血书“洪武景新”。
阁臣们的气色都极其惨淡,尤其是次辅张璁,此时必须别人搀扶,才能行走了。
所有人在城墙边虔诚地叩首祭拜,并举三牲之礼以祀。
“太祖显灵,景新皇帝乃太祖直嗣,前代先皇不应配享太庙,现在,可真是拨乱反正了。祖宗有眼啊!”
有人释怀地哈哈狂笑,却是户部尚书王杲。
自文华殿大学士、兵部尚书路迎与王琼政见不和,被解职之后,王杲的屁股底下也不安稳了。他是前丞相王守仁提拔起来的,又与之姻亲,故而被划入太妃一系。好在诸次政争,他都保持缄默的态度,才未被过分波及。
可是今天,他需要好好地,痛痛快快地放言一次了!
所有人在这笑声中,无法反驳,并且都不敢反驳。
在以廷辩著名的大明朝,内阁的一班巨人们都像被扎住嘴的鸭子似的不敢叫唤,着实让人震惊!
虽然看起来只是两个年号,但其寓言深远、意味深长,同时这根本无法以常理解释,太祖若真的显灵,依他老人家的狠辣,你敢反抗?统统斩草除根了!
若不是显灵,城楼这番架势,只要有点脑子都知道,这绝非人力可及!
为什么雷声轰轰,却不降雨?而天边的雷电,又怎会特意在孝陵处降下?
太祖洪武皇帝,得积蓄多大的怨气,才会劈自己的坟圈子,流自己的血呀?
这样一想,这班文臣各个都像斗败了的公鸡,抖了,蔫了。
此事过后的翌日,五军都督府、上直诸卫重受刘太妃及景新皇帝诏命,以故待罪之臣,上直卫同知赵克穹,即刻起复为上直卫指挥使。
神策卫撤销,并入金吾后卫,以阿尔图尔为指挥使。
囚禁在大狱里的坎恩,特赦免,为府军后卫指挥使。
坐冷板凳的孝陵卫指挥佥事周尚文,调升羽林左卫指挥使。
以“老病”退休的前榆林卫指挥使梁震,躍羽林右卫指挥使。
其余上直诸卫指挥使,包括锦衣卫指挥使徐继勋,仍各在任。
第三日,景新皇帝下旨,将太皇太后张氏、潞王朱厚熜等免为庶人,迁往中都看守。
中都,就是某些朱家宗亲的一个大监狱,自太宗之后便只做过两件事,拆原有建筑;兴建围墙。
被拆下的建筑多半挪作他用,中都毕竟是洪武皇帝大兴土木搞起来的,一砖一瓦,皆是精品,岂能轻弃?
但建起围墙,就完全是为了圈禁宗室所用了。靖难之后的朱允炆一家,就几乎都呆在这里慢慢捱到老死。现在围墙都已经建了三道了,还在不停地加固、加高。
不光是太后,潞王了,大明朝廷,更是官场地震,一夕三惊。
内阁全员辞职,各归乡里,朝廷名义上还嘉奖了一番这些老头们的“高义”。
首辅诏由“扶桑一老翁”杨一清担任;次辅分别为王杲,路迎。
杨一清奉诏归来,扶桑巡抚改扶桑经略使,由越国公史兰峤任是职。
持节都督奴尔干都诸司军事一职,拔原陕西总兵伍文定为之。
原扶桑都司左右布政使王廷相、陈凤梧,并指挥使何卿、指挥同知沈希仪等,皆调回重用。
建扶桑总兵官,以原五军都督同知许泰担任……
一番人事任免之后,朝野皆知,这景新的天,是变不过来了!
景新帝祭孝陵,告太庙,堂而皇之将朱棣一系诸皇帝牌位请到偏殿,而将洪武太子朱标一系牌位列为祖宗;朱九郎,毫无疑问被冠以“钦天履道英毅果勇宣文广武仁孝肃慎治皇帝”,配享庙堂。
此际,武定王即为景新帝生父的流言,终于得到证实。
不过有孝陵那四个血字,武定王在国中的人气又高了不少,完全保证了其后人行使权力的自由。再说,武定王初起之时,朝廷也查证过他的身份,知道此人可能是允炆帝的苗裔。武宗死而无嗣,由他来当皇帝,估计没人会反对吧?
仁寿宫,景新皇帝见到了“病体康复”的刘良女。他摒退了下人。
“母后,为什么要瞒朕?难道,此事朕自己就无法处理吗?”
刘良女一阵伤心,“皇帝,你始终是要长大的。就像太祖爷说过的那样,如果有刺生在荆棘上,那么,就让我先为你拔掉。王琼侥幸谋逆事成,*迫皇儿与为娘分离,他们还天天管王爷叫逆臣,其实他们才是!娘对不起你,没有把你照顾好,这些年你受到那么多委曲,娘也无法在你的身边……眼看着他们重立慈宁宫,又将削位的冲王改封为潞王,全部在为废立之事做准备,为娘也不能再熟视无睹了!总要做点什么,为我儿铺路……于是,我才想到了装病。”
景新帝与刘娘女这些年的不见面,造成的隔阂不是一般的大,至少他理解不了自己母亲的所作所为,长时间压抑的生活,他所接触的恐怖和黑暗的政争,都使得他不敢轻易的相信别人。
尤其刘良女的反击如此犀利,诏书一下,所有曾经令张后、王琼、夏言之辈头痛至极的问题,便轻松解决了。现在真是四海承平,百鸟齐鸣呢!史兰峤、杨一清,多么桀骜不驯的人啊,他们到底是冲着谁的面子,赶来投奔的呢?
景新皇帝自问做不到这一点。
他曾经在那些阁臣宿老的教导下,天真地以为武宗皇帝就是自己的亲爹,而他渐渐长大后,围绕在身边的流言蜚语,让他震惊地发现了另一种可能。
皇太妃是他的生母,武定王是他的生父,那么自己这个位置,似乎就是谋逆得来的!根本没有别的借口好说啊!
他一直保持缄默,迟迟不敢去触动反对派的神经,这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可是今天,他感到了比起此前更为强大的压力!
不为别的,只为自己的“父皇”都走了那么多年,还在朝中有如此人脉、如此威望而震动心悸!刘良女深绝宫闱,性子又过于柔弱,景新帝自信凭着他的小小伎俩,母后是无法拒绝他的。
可是自己的父亲呢……
他究竟是一个怎样伟大的人?这么多年以来,竟然一直会有这么多人,在信任他、爱戴他、崇拜他,甚至愿意为他付出性命!
想到这里,景新帝便会觉得自己像勾践般卧薪尝胆的隐忍,简直是傻得冒气、蠢的滴屎!
尤其是作为一个少年郎的自尊心碎裂了,所以才有他今天直闯母后寝宫探究底细的事情。
他望着刘良女,抿着嘴,红着眼睛,半晌,“我只想知道,我的父皇,他还在不在世?”他一字一句地问道。
刘良女看着自己儿子唇上柔软稀疏的汗毛,不禁微微一笑。
这些年来,努力果然有了回报。儿子终究还是记得他那个不负责任的父亲的!
“皇儿,你父亲一直都在海外,他白手起家,建立起庞大帝国,疆域还在中原之上。若是皇儿你不好好努力,估计这辈子都别想超过你父亲!”
景新帝果然被激起性子,昂着头道:“我才不会!我会比他强!”
刘良女欣慰地一笑,正想讲话,景新帝却彻底陷入到自己构织的世界中去,露出十分天真的笑容。他罕有如此孩童的一面。
“母后,你说父皇为何一直不来看孩儿呢?他也不想你吗?”
刘良女笑容褪得干干净净,她苦笑了一声,拉着孩子坐在身边,摸了摸他的头。朱载栋则觉得浑身不得劲,微微扭了扭。
看着他的动作,刘良女眼泪都要下来了,将他使劲地揽在怀中,“皇儿,你吃苦了!你受委曲了!现在终于该我娘俩不受打扰地好好唠唠了!”
景新帝初时还挣扎了一番,随后他也受到感触,比刘良女还使劲地抱住她,嚎啕大哭起来,“娘!娘!”
这一声声仿佛叫在了刘良女的心坎里,她也大放悲声……
几天之后,特立尼达联邦遣使京城,诏百官于奉天殿举行大朝。
闻说联邦乃武定王所创,百官大哗,又闻其疆域倍于大明,更是争执吵闹声溢于内外。
只有不少曾经为武定王提拔上来的官员,拈须点头,静默如初。他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大明的疆域面积在整个地表所据不过几十分之一罢了!
而那些认为地是方的,中原即世界中心,大明之外全是蛮夷小国的家伙,全都傻掉。
更有甚者,听说使者们从海路越洋而来,走了一百多天才到东方,都不禁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有些老大人差点要中风倒地。
特立尼达联邦的来使更展示了他们强大的经济力量和武装力量,他们的岁入是大明政府的十多倍,火枪大炮、船舰模型、各项重要的科技发明更是让人目不暇接,仿若梦中。
皇太妃刘良女以极高规格接待了玛丽娜一行。
至大朝结束,双方以极为坦诚的态度和极高的效率,签署了《特中贸易和互不侵犯协定》。
乾清宫中,刘良女和景新帝召见外使,见到玛丽娜,太妃不禁想起当日景况,又见她两鬓微霜,不禁感触良多,泪流满面,玛丽娜亦相陪而泣。
在这里,景新皇帝第一次接受到了父皇的信息,然而他竟化神飞去,这种事情让年轻的皇帝根本无法相信!他自幼在宫廷学校,就是专攻圣人典籍,“子不语怪力乱神”……孝陵沥血,他尚能相信祖宗保佑,父皇成神,这却是无法亲见、无法得闻的荒诞之事了,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
刘良女在吃惊的同时,亦反复询问,更向从未见过的莉拉追问详情,待听罢事情经过,她软倒在御榻上,泣不成声。
玛丽娜说出了诺查?丹玛斯的预言,刘良女顿时觉得,这件事情,如果跟自己有关,那么就只有孝陵沥血案最为接近,因为那是神力所致。
玛丽娜和莉拉听完这件事,不禁相视而望,眼中都有释然的意味:这一次,一定能得到最可靠的线索!
塞拉弗啊塞拉弗,你就是在天涯海角的无际深渊,我们,也要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