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大明寿宁侯 > 第440章 一件衣服

第440章 一件衣服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弘治九年,沐休日已过,今日是大朝会。

    其实明朝很少放假的,朱元璋是个很吝啬的皇帝,官员工资低的可怜,整年里只有冬至、过年、皇帝的生日这三个沐休日,每个沐休日只有可怜的……一天假。

    在老朱同志面前,官员们是敢怒不敢言,工作虽然辛苦,但是相对而言,自己这条老命更重要一些……

    后来到了朱棣时期,元宵节放十天长假,冬至是放三天,但是能真正休息那么多天的官员其实并不多,因为他们大多都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假期的时候反而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

    张鹤龄将沐休的制度稍稍调整了一番,将值班的任务分配下放,尽可能让官员们都能过个安生年。

    今日,百官齐聚奉天殿,高呼万岁,然后,依然是太子朱厚照和靖王张鹤龄分坐龙椅下首两个位子,弘治九年的第一次大朝会正式开始。

    紧接着,谷大用走上前来,宣布弘治九年朝廷颁发的诏令。

    第一条诏令,在三年一次的科举之外,增设吏员考试,通过便可为吏,与此同时,为了照顾一些已有功名的读书人,朝廷亦给予了一定优待,所有秀才,可以不经考试,直接录取为吏。

    大多数的秀才,除了免除徭役,给予一定的小特权之外,一旦考不中举人,中不了进士,从此再无前程可言,这天下谁都热衷做官,偏偏许多人考试水平不够,根本就过不了那几十万人上百万人争抢几千个不到名额的独木桥,而如今朝廷在考试方面可开了源,这就意味着大家做官的机会更大,将来做官,再不是看谁做的文章更好,而是谁的差事办得更好。

    第二条诏令,颁布新的吏法,对于吏员做了很详细的解释。

    在新法之中,将吏与官结合起来,在九品的官员之外,增设十品官衔,便是吏员,名称上虽然以吏为称呼,其实从本质上,吏已经纳入了官的范畴,或者说是官员的预备队,虽然暂时做的还是打杂的工作,但是,其身份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读书人最在乎就是身份,之所以不愿为吏,是因为吏的身份低贱,寒窗苦读十年,结果成了个打杂的,心理落差太大,因此,如果当不上官,宁愿去当个教书先生,或者去市面上摆摊练字,也不愿意为吏。

    现在好了,吏成了十品官,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众臣的议论之后,谷大用清了清嗓子,宣布第三条诏令,募军制,军户屯田改为招募。

    三道诏令宣读完毕,群臣顿时哗然,有人欣喜,也有人担忧。

    欣喜的是,大明多年的弊政终于有人敢动手去整治了。

    担忧的是,如此激进的手段,特别募军制,直接动了那些世袭武官的利益,不怕他们造反吗?

    其实,由军户制改为招募制,这一条是张鹤龄与内阁几位大学士商讨之后的结果,大明现在已经焕然一新,劳动力至关重要,以往那些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军户,实在是对人力的浪费。

    大明开国初期,军户屯田保证了军队给养出于军队而不劳民,对于增加生产和粮食储备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此,朱元璋自夸道“朕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

    可是,时代是在发展的,现如今数百万军户可谓凄惨到了极点,他们终生被束缚在土地上,名义上是军户,其实就是佃农,饱受武官们的盘剥,而且子承父业,别说这辈子,就算下辈子都没有脱籍的希望,一旦遇到了战事,又不得不强征出战,九死一生,可是朝廷的犒赏,却大多都落到了武官的腰包。

    若是从前,至多就当自己的佃农也就罢了,反正给地主种地也是种,给武官种地也是种,只是这两年,工坊的大量出现,大家都知道务工的收益更大,于是大量的佃户涌入作坊,这就使得地租越来越低,乡绅们为了留住佃户,不得不给佃户一些优待,盘剥渐渐减轻了许多,使得乡间的佃户的负担减轻了不少。

    佃户随时可以放弃土地,去作坊务工,但是军户们却不行,这样一来,他们的生活就显得更加凄惨了。

    对于这一项弊端,内阁几位大学士也很清楚,问题是军户制是朱元璋定的,谁敢改啊?

    退一步说,如果真的进行改革,那些世袭武官必定强烈反对,甚至可能造成兵变,因为这些人的利益遭到侵犯。

    所以,张鹤龄想了个“阴险”的办法,首先是增加武官和士兵的军饷,让军户流失没那么严重,同时,提前谋划,暗地里更换武官人选,从原来夷洲卫、锦衣卫等卫所提拔新的武官人选,将原来的顽固派逐一剔除,等到公布诏令的时候,很多武官已经换人了。

    清除掉那些顽固派,剩下的一些,就算咋呼几句,也掀不起什么风浪,很快就会被掩埋在历史的浪潮中。

    对于这个举措,以刘健为首的内阁成员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靖王的手段大家见的多了,只要结果是好的,至于过程……不重要了。

    其实,内阁之所以能够默许,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大明朝从来不缺聪明人,为什么从来没有人敢于进行改革呢?

    因为阻力大啊,首先,定制度的是朱元璋,任何改动都有违祖制之嫌,当下的受益者是武官和士绅,除了皇权之外,其他的权力全部集中在这两个群体手中,所以,谁都不能得罪,那……受苦的是能是最底层的百姓了。

    今天开了这个头,改的好了,百姓称颂,改出问题了,呵呵,那也是你靖王背锅,我们这些臣子只是听命办事的,跟我们没关系……

    在百官的议论声中,刘健清了清嗓子,说道:“老臣以为,时过境迁,今日的大明与当初大不相同,这三条诏令直指我朝当下弊政,若是能顺利推行下去,乃是天下万民之幸。”

    内阁先表态了,说明这件事已经有了定论,百官心中都明镜似的,当下便跟着称颂一番。

    按理说,朝廷百官出才是最大的士绅群体,如此改革,势必会影响到士绅阶层的利益,但事实却是……风平浪静!

    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虽然士绅手底下佃户少了,但是依靠耕牛、良种等,地里的收成却没减少,而且,农产品的价格也在逐年上涨,所以,一连串的举措并没有对士绅阶级造成影响。

    作坊、贸易、股票……一桩桩新的产物出现,使得士绅阶层原本就积累的资本可以进一步受益。还有就是,现在官俸也改了,以前是发粮发物,现在直接发银票,较之以前可怜巴巴的俸禄,涨了数倍不止,拿去钱庄就能兑出白花花的银子,使得士绅阶层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淡化。

    因此,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出台,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刘健也松了一口气,自从靖王辅政,自己这个内阁首辅真是不好干啊,这家伙从来不按套路出牌,每天都能搞出点新花样,幸好局面还能控制的住,否则,自己这个首辅也不干了,回家炒股票去得了。

    最后,谷大用宣布:“今日朝会到此为止,接下来,太子殿下和靖王殿下大宴群臣,还请诸位移步光禄寺。”

    有人请吃饭,众人当然不会拒绝,到了光禄寺一看,除了群臣,还有各国的使臣。

    众人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殿下,微臣有事要奏。”

    这时候,站出来一人,却不是汉人,而是吕宋都司议员李相宇。

    吕宋都司采取议会制,议会由七位议员组成,分别代表七大家族,李相宇便是马尼拉李氏的代表。

    张鹤龄问道:“说话的可是吕宋都司的李议员?”

    张延龄就坐在张鹤龄下首,此时正不动声色地去夹土豆丝,手腕却有一点颤抖。

    他定了定神,稳住夹菜的手腕,将土豆丝放进嘴里。

    “微臣正是吕宋都司李相宇,”李相宇一手端着酒,说道,“自吕宋归入大明版图以来,百姓安居乐业,万民有赖,在此,臣敬靖王一杯,恭祝大明永世昌盛!”

    张鹤龄点点头,说道:“要敬也是先敬陛下,来,我们一起敬陛下一杯。”

    李相宇却说道:“皇帝陛下重病在榻,朝廷大事全靠殿下主持,应该敬殿下!”

    张鹤龄面色有些不善,道:“如今陛下染疾,太子监国,本王只是辅政,先敬陛下。”

    李相宇仍是没有明白这番话的意思,坚持道:“不,不,应该先敬殿下才对!”

    “来人!”张鹤龄沉下脸来,冷冷道,“将此人叉出去!”

    “殿下……我就是想给您敬个酒啊殿下!”

    一片哀求中,李相宇被锦衣卫拖了出去。

    众人纷纷侧目去看,十分不解,什么情况啊?敬个酒咋还把自己给敬出去了?

    “传令下去,此人终身不得踏入京城一步。”

    看到靖王动怒,众臣一个个噤若寒蝉,赶忙埋头吃菜,以缓解尴尬。

    张鹤龄也没有再说什么,酒宴还在继续。

    趁着众人不注意,张延龄侧头看向一旁,使了个眼色。

    不多时,谷大用前来禀报,说南山书院的学子为靖王专门做了一件衣服,并遣代表送过来。

    “什么衣服?”

    张鹤龄有些奇怪,这些人不好好读书,搞什么鬼?

    谷大用说道:“奴婢看过了,只是一间寻常的衣衫,但是,上面有几百名书院学子的签名,为了报答靖王创建书院之恩,礼轻情意重嘛。”

    张鹤龄点点头,如果是这样,这份礼应该收下。

    “让人进来吧。”

    随后,一名年纪约十七八的青年手捧着一件叠好的青色长衫走进来,到了张鹤龄面前,先行叩拜之礼。

    “学生张士涛,拜见太子殿下,靖王殿下。”

    朱厚照吃的满嘴都是饭粒,哪有心情招呼他……

    张鹤龄点了点头,说道:“我记得你,你是医学院张六阳的弟子?”

    “回殿下,正是。”

    “今日前来,有何事?”

    “南山书院为殿下所创办,殿下更是书院的院长,为答谢殿下的栽培,书院数百名学子全部在这件长衫上签了名,送给殿下,留个纪念。”

    一旁的官员们眼睛都直了,这是啥,政治资源!

    有靖王这座靠山,这些南山书院的学子们日后还愁找不到出路?

    想自己一个个都是寒窗苦读十余载,经历千辛万苦才有今日,而这些年轻人走的是捷径,前途一路光明,羡慕啊!

    张鹤龄笑了笑,说道:“好啊,既然大家有心了,谷大用,拿过来。”

    谷大用将长衫拿过来,张鹤龄看了看,果然,上面密密麻麻都是签名。

    “这件礼物,我收下了,定会好好保管。”

    “多谢殿下!”张士涛又说道,“殿下可以试试,合不合身?”

    张鹤龄愣住,这件衣服不是纪念品吗,怎么还……合不合身?

    “这礼物……十分珍贵,我还是保存起来吧。”

    张士涛说道:“殿下不知,这件长衫上不仅有大家的签字,更是所有人动手,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如果殿下能够试穿一下,学生会去后,跟大家也有个交代。”

    张鹤龄乐了,看来南山书院推行的素质教育见效了,书生都会做针线活了。

    不错,这是个良好的开始。

    既然如此,那就试穿一下,只是,这衣服的布料比较奇怪,怎么感觉比寻常的料子厚的多……

    “不错,很合身!”

    张鹤龄穿好以后,还转了个圈,大小刚刚合适,如量身定做一般。

    “殿下,这件衣服还有个小秘密。”

    “哦?”张鹤龄又来了兴致,“什么秘密?”

    “领子前面有一根线,是可以抽出来的。”

    张鹤龄也注意到了,衣领旁边一条硕大的粗线露在外面,本以为是这些书生针线活不利索,不小心留下的,但是听道张士涛这么说,心中好奇,便拉住线头,使劲一扯!

    刷!

    顿时,金光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