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大楚820 > 123、吴王夫差

123、吴王夫差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纵敌稽山祸已胎,垂涎上国更荒哉。不知养虎自遗患,只道求鱼无后灾。

    梦见梧桐生后圃,眼看麋鹿上高台。千龄只有忠臣恨,化作涛江雪浪堆。

    ——宋·范成大《题夫差庙》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战于槜(zuì)李(今浙江嘉兴西南),结果被砍中脚趾,伤重不治。死前将其子夫差托付伍子胥,并封他最高官职,称相国公。同年,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吴王夫差即位。

    初即位,吴王夫差非常信任伍子胥,任何事情都要征求伍子胥的建议。一时间君臣勠力同心,谋国发展,吴国国力迅速增强。

    关系再好,也有间疏的时候,尤其是意见不统一的时候。

    两年后,越国借口吴国厉兵秣马有复仇之心,决定先发制人,遂攻吴。伍子胥认为吴国尚弱,不应应战;吴王夫差却认为应当一雪槜李之耻,为父复仇。二人僵持不下,这个时候有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伍子胥的老乡,太宰伯嚭。

    在文明程度不高的吴国,只要稍微有点文化,就是有能力的人。太宰伯嚭也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人,他的能力主要体现在“顺君”。(子贡评论,原话为:“太宰否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

    伯嚭从不讲究实际,他只讲究实效,他顺着吴王夫差的意思,建议起兵攻越。

    二对一,伍子胥落败。吴王夫差看伯嚭的眼神也温柔许多。

    这便是著名的会稽之战——越王勾践被打的落花流水,带着五千甲兵退守会稽上的一个小城中坚守不出,最后弹尽粮绝被逼出城投降,屈辱求和。

    在对待越王勾践求和的问题上,吴王夫差和伍子胥又产生分歧:伍子胥认为“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这是想团结民众举国伐吴,应该杀掉勾践,永绝后患;但吴王夫差觉得勾践已降,弑君不详。

    二人又僵持不下。

    关键时刻伯嚭又出场了。与上次不同,这次伯嚭是接受了越大夫范蠡、文种的受贿。在美女、财宝的糖衣炮弹下,意志薄弱的伯嚭又一次义无反顾的站在了伍子胥的对立面。

    二对一,伍子胥又一次落败。吴王夫差看着维护了自己尊严的伯嚭,眼神充满了信任和感激。

    于是,大难不死越王勾践携家人与范蠡入吴为人质。伍子胥痛哭流涕、捶胸顿足,预言吴国将亡。

    这件事本来可以告一段落,但伍子胥随后做了一件让吴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就是这件事情给伍子胥之死留下伏笔——将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

    伍子胥这样做的目的是再次声明自己“联齐灭越”的主张,提醒吴王夫差要以灭越为主要目的,而不仅仅是臣服。

    但伯嚭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

    吴王夫差心中起疑。

    站在吴王夫差的角度来考虑,灭越和服越也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难题,他清醒的认识到,在他有生之年灭越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越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由多个蛮族组成的合众国,如果杀了越王勾践,“百越”无主,吴国势必陷入同众多小国的战争泥潭之中。

    而吴王夫差的梦想是北上争霸,他不想把他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穷无尽的争端当中。所以,有个人管着“百越”,也不是一件坏事,更何况勾践做俘虏期间表现优异,尽职尽责,实在是一个很让人放心的人。

    但伍子胥认为“联齐灭越”,即可以同齐国缔结同盟,又可以借助中原力量消灭越国,还可牵制、孤立楚国同东方诸侯之间关系,一石三鸟。

    政见不同,势必水火,吴王夫差和伍子胥渐行渐远。

    战败越国后,吴王夫差野心膨胀,开始逐步实施他逐鹿中原、称霸诸侯的梦想,于是,他的眼光贪婪地望向了富饶的齐鲁大地。

    为了达到此目的,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南引长江水至淮安,北入淮河以通漕运,并沟通长江与太湖的胥江(后名“胥溪”),全场一百余里,是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也是日后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雏形。

    邗沟的开凿,可以源源不断的将分散在长江以南的吴军主力,迅速集结至淮河以北,大大增强了以步兵为主的吴军机动性。

    吴王夫差的意图也很明显,他打算从水路进逼齐国,给齐国以沉重的打击。邗沟修好后,他静下心来,等待一个时机,等待一个让自己师出有名的良机。

    这个机会他没有等多久。

    仿佛是剧情定稿了一般,邗江修好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85年),齐国鲍氏弑杀齐悼公,齐国内乱。

    吴王夫差听说后,大喜,但他没有喜形于色,因为他是一个懂“礼数”的文化人,他必须具备立即让中原诸侯认可的身份标识,于是,吴王夫差沉痛哀悼了与他毫无关系的齐悼公——在军门外大哭三天,比死了亲爹还伤心。

    随后抹干眼泪,不顾伍子胥劝说,打着除逆的旗号,毅然水陆并进直取齐国。

    从气势上说,吴国水师数量众多,气势逼人,稍占优势,吴王夫差对自己的水军很有信心。

    但从最关键的水师实力上来说,齐国乃滨海之地,战船主要是以大翼船为主的大型战船;而吴国由于长期在内河和湖泊作战,战船主要是以内河船只为主。

    同齐国海战,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以小博大,结果也很一目了然——吴水师惨遭齐水师大败。

    既然遭受惨败,总要有一个背锅的,于是,将儿子送往齐国鲍氏避难的伍子胥嫌疑最大。在太宰伯嚭的不懈努力下,吴王夫差终于对伍子胥下手了。

    次年(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赐剑,令伍子胥自尽。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吴王夫差闻之极怒,令人将伍子胥尸首装在马皮革里投入钱塘江,寂入永世的黑暗和冰冷。

    “昔夫差信伍员,初善也,任宰猓终恶也,初善霸天下,终恶灭全吴。”这是唐朝宰相牛僧孺说过的几句话,可惜吴王夫差听不到。

    后来吴人为了纪念伍子胥,为其在山上立祠,命名为胥山。他沉江的那一天为五月五日,后人便在这一天举行赛龙舟、包粽子、采艾草等各种活动纪念他,这便是中国最早的端午节。

    没有了伍子胥的日子,吴王夫差的主要事情就是打齐国、打齐国、打齐国……,和鲁国一起打齐国,和卫国一起打齐国……,屡战屡捷,还在艾陵之战中(公元前484年)全歼齐国十万大军,成就辉煌。

    期间(公元前482年,楚惠王六年),吴王夫差还借着艾陵之战的余晖,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南),争夺霸主之位。

    这是野心,这是希望,这是吴王夫差的高光时刻,他背负了吴泰伯以来历代君王的期望,承受了千百年来所有吴人的期翼,他不是一个人在争霸,荣光的阴影里,是无数英魂的呐喊,所有的荣耀将在黄池之盟上尽情绽放。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就在他同晋定公争当老大的时候,越王勾践趁吴国空虚,率五千精兵突然袭击,攻入吴都,俘杀吴太子友。

    吴王夫差闻之大惊,也没心思争霸,将老大位置让与晋定公后匆匆回国救援,他的霸权梦也即刻化为泡影。在回援途中,吴王夫差任改不掉好战的毛病,他准备攻打宋国。

    此时,已升至宰辅的伯嚭不干了,自己老婆孩子都还在吴都,一刻都耽误不得,便劝说吴王夫差救国要紧,才让其放弃这个想法。

    开凿运河及越军攻吴,让底子薄弱的吴国一口气喘了四年。

    四年后(公元前478年),越国在笠泽(今江苏吴江)三战三捷大破吴军,吴军尸横遍野,主力全失,国力大损,相当长时间内再无实力与越抗衡。

    公元前476年(楚惠王十三年)春,越国佯攻侵楚,吴国认为楚越交恶,便对越国不加防备。次年冬,越军突然进攻吴国,势如破竹,迅速围困了吴都,吴人闭城死守,越军围城不退。

    吴国危在旦夕。

    吴王夫差如坐针毡、焦头烂额,此时,他想到一个人也许可以帮助吴国渡过这次危机——晋上卿赵鞅之子,赵无恤。

    虽然在黄池之会上吴王夫差对晋定公咄咄相逼,但还是给了赵鞅极大的面子,才将霸主之位让与晋国,双方也签订了盟约,约定两国攻守同盟。如今越国围攻吴国,按照约定,晋国应当出兵相助。

    对于吴国处境,赵无恤深表同情,但他表示自己目前处于服丧期间,不宜兴兵,但他可以从精神上支持吴国,具体的做法是“降于丧食”,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降低伙食标准,并表示这是关系融洽到极点的做法。

    吴国使者赖着不走:这样回去交差等于是送人头。

    对于赵无恤的见死不救,他的家臣楚隆建议道:“要是让吴王知道我们不帮忙,他们会怎么样想?救还是不救,具体情况还是等我去两国了解情况再做决定。”

    吴国的存亡,全在于楚隆的调研结果。

    楚隆先到越国,他对越王勾践伐吴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赞同,并表示吴国侵犯中原国家多次了,现在听说国君亲自征战讨伐,中原国家莫不欢欣鼓舞。

    越王勾践对于来自晋国极大的肯定,表示出极大的热情,为了表示自己攻打吴国的决心,还请楚隆检阅了部队。

    接着,楚隆到了吴国。

    吴王夫差见到楚隆如同见到救星一般,高傲不驯的他第一次破天荒的向一名家臣下拜叩头,还赠送了一小盒珍珠给他,让他在赵无恤面前为吴国的存亡积极争取。

    楚隆很满意。命运女神对吴王夫差投以微笑。

    估计是被喜悦冲昏了头脑,在楚隆临走之时,吴王夫差向其提起一个人,但就是这个人彻底断绝了楚隆救吴的想法。

    这个人叫做史黯,晋国史官。

    赵鞅在世的时候,有一次他叹气道:“如果我能得到范氏、中行氏手下的良臣就好了。”史黯在一旁侍候,说:“我认为他们算不上良臣。”

    赵鞅很好奇,问道为什么?

    史黯说道:“事奉君主的人,应当谏正君主的过失,鼓励君主的善行,举贤任能,扬善惩恶,贡献自己的才能。用文德来引导君主,帮助君主实行正道,勤心尽力为君主效劳,不惜以生命来捍卫君主。君主能听从采纳,就在朝任事,不能听从采纳,就辞官退去。现在范氏、中行氏的臣子,不能匡正辅助他们的君主,以至于使君主遭到祸难;君主出奔到国外,又不能使他获得安定,反而弃君而去,那么又算什么良臣呢?倘若他们不抛弃君主的话,你又怎么能得到他们呢?如果真是范氏、中行氏的良臣,就应当辛勤地为君主谋划经营,使君主在国外重新获得土地、爵位,一直到死为止,哪能到你这儿来呢?倘若来了,那也就算不上是什么良臣了。”

    赵鞅沉思片刻,笑道:“讲得好,我说的确实错了。”

    吴王夫差提到史黯,并对楚隆说道:“史黯这个人怎么能成为君子呢?”意思就是说赵鞅识人不善,也不是善茬。

    楚隆听之脸色一沉:赵鞅乃我主赵无恤先父,我主目前还在为父守孝,你怎么能这样说?当下撂下一句话便拂袖而去:“史黯进不见恶,退无谤言,如何做不得君子?”

    一句话便终结了吴国。

    命运往往就是这样善变,它的脉络看似由自己掌控,但自己永远也不能把控,因为善变的,就是自己。

    公元前473年(楚惠王十六年)冬,越军一鼓作气,向吴都发起猛攻,终于破城而入,吴王夫差拔剑自刎,吴国亡。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只有文治武功,才能开创不朽盛世。吴王夫差“胜齐凌晋,威行中国”,但仍然摆脱不了亡国的厄运,他的亲身经历也再一次告诫我们一个道理:穷兵黩武者,必极武而亡。

    曹操曾经曰过:“兵也,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无论是屡战屡胜的战争,还是拓疆扩土的征伐,都必将使“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纵观古今,好战者又有几人能保洪图社稷、巩国祚延绵?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吴王夫差为何亡国,我想这个成语比较贴切——百战百胜。

    早在多年之前,孙武就曾经说过一句话:“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还是一句古话:忘战必危,好战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