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柏举之战(上)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楚昭达理,曷罹丧殃。股肱谗慝,令尹囊瓦。贼虐邓宛,夺民之良。
蔡以裘佩,唐以纮骦。三年淹恤,宠赂莫章。柏举战败,于郑遁藏。
曷磔其体,曷斧其吭。斯人逃罪,国无纪纲。所贵哲后,区别奸良。
瓦也是庸,何怪奔亡。
——明·陈第《感古十四首其一》
十六年。
从伍子胥奔吴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六年了。
每一天,伍子胥都不敢忘记弑父杀兄之仇,殚心竭力帮助吴国,吴国日益壮大,自己便离复仇的日子也更进一步,何况有孙武这个天才军事理论家的协助。
从蔡国回来后,伍子胥急忙觐见吴王阖闾,建议迅速集结部队,溯淮而上,向楚国发动全面攻击。
他分析:楚国令尹囊瓦一味贪得无厌,蔡候、唐公稍有不从,竟被扣留数年之久,这种奇耻大辱哪有不报之理?并且蔡侯还对黄河发誓:“天下诸侯苟有能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公羊传》)
他指出:“其他诸侯或多或少也深受其辱。今年三月,晋定公在召陵大会诸侯,包括原来都是楚国盟国的齐国、蔡国、陈国、许国、胡国、顿国等十八国诸侯都参加了会议,就十分清楚的说明,楚国在天下的地位已经急剧跌落。”
最后,他强调:“这次我秘密赶赴蔡国,已同蔡侯、唐公达成协议,蔡国吸引楚军在江淮地区的主力,并提供粮草供应;唐国负责牵制随国等姬姓诸侯,并协助我们从大隧(九里关)顺利进入豫章,随后我们发动突袭,定能彻底击败楚国,大获全胜。”
说完,做胜利状。
一番豪言壮志,令吴王阖闾大喜若狂,遂任命伍子胥为将,孙武为副将,弟弟公子夫概为先锋,以淮河一线整军待发,准备大举攻楚。
为避免腹背受敌,伍子胥建议另派一支部队对夷、六、潜三地进行侵袭,在牵制后方楚军同时,打通吴军撤退通道。
这是一条极其符合吴军游击战特性的建议,进攻方向不同于撤退方向,避免陷入拥有大纵深的楚国截其后路的困境,吴王阖闾欣然采纳。
事后证明,伍子胥的这个建议,果真令楚国在战术安排上判断失误,使楚军冒进分兵,导致被吴军各个击破,损失惨重。
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冬季,三万吴军倾国而出,拉开了伐楚的序幕。
按照既定路线,吴军乘船溯淮而上,抵达淮汭后舍舟上岸,在唐军掩护下悄悄进入大隧(九里关),掩杀镇关守将,绕过随国边境,十一月初,吴军进入楚郊郧国附近。
随后,吴军轻装前进,渡过清发水(郧水),越过小别山,直趋汉水,只要征服眼前这道滔滔汉水,就可以踏入楚国的核心区了,而这时,一道新的防线正在等待着吴军。
吴军毫无征兆的插入楚国腹地,出人意料,让楚国举国皆慌,楚昭王急派令尹囊瓦、左司马沈尹戌、大将武城黑、大夫史皇等,帅二十万兵力赶至汉水西岸,与吴军对峙。
吴军虽然来势汹汹,但左司马沈尹戌也发现吴军存在一个致命问题——粮草不济。
吴军孤军深入,千里无粮,除了蔡国送点粮食外就只能打打野味,还担心潜在的病毒等相关问题,急于速战速决。只要楚国坚壁清野,然后再拖延一段时间,吴军自会军心涣散,不战自溃,或者自退。
但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似乎有一个更好的计策,当他得知吴国领导班子全部打包随军,就计划全歼来犯吴军,一举解决吴国多年来侵袭楚国的后顾之忧。
于是,左司马沈尹戌向楚军主帅囊瓦建议道:“吴军舍舟船而就车马,不加防备,已使自己陷入不利之地。您帅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正面设防,我率部迂回吴军的侧背,毁其战船,断其归路。回来时再堵塞大隧、直辕、冥阨三关,截断吴军的归路。这时,您再渡过汉水进攻吴军,我再从后面夹击,必定全歼吴军,活捉吴王。”
应该说,这个计划很完美,如果真的能够成功,那么攻入江汉平原的吴军就将陷入关门打狗的境地。
但是也有例外,如果这个计策连左司马沈尹戌都能够想到的话,拥有伍子胥、孙武等不世出的军事天才的吴王阖闾自然也能想到。
很遗憾,左司马沈尹戌分兵了。
吴军并没有预想中的速战速决、迅速渡过汉水的打算,他们准备在楚国坚壁清野前迅速控制云梦地区,然后引楚军主力过汉水,聚而歼之,最后将主要精力用来消化已经占据的江淮地区。
如果没打赢,吴军也可以遁入大别山中,经潜地(今安徽霍山县东北)撤退。
于是,吴王阖闾将军队分为两部,一部由吴王阖闾、公子夫概帅领,向东撤退至柏举设伏;余部由伍子胥、孙武二人帅领,沿小别山向郢都方向挺进,用以吸引楚军渡河,并将其诱至柏举。
吴王阖闾也分兵了。
分兵或者合兵,是根据当时战场的情况以及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敌强我弱,则分兵歼之,步步蚕食;敌我相当,分兵诱之,诱敌深入,群起而灭之;我强敌弱,则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
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比如说伟大的***就是很反对分兵的,至少在远距离分兵方面,是非常反对的。
大战未开,楚军便以十余万之众收缩于汉水,准备借地理优势固守,这种窝囊的战事令令尹囊瓦极为不爽,关键这个决策还是出自左司马沈尹戌之口,更让这个掌控军政大权的二号人物显得无足轻重。
关键时刻总有那么些知心着意的人。
左司马沈尹戌北上迂回后,楚将武城黑向令尹囊瓦建议道:“左司马小题大做,依我看吴军兵力不足五千,应和往常一样只是骚扰。如果等待沈尹戌帅兵夹击,战功将为沈尹戌所独得,不如以主力先发动进攻,击破东岸吴军,这样令尹之功自然居于沈尹戌之上。”
好大喜功的令尹囊瓦有点动心。
大夫史皇也建议道:“左司马在国人心目中地位极高,如果这次左司马毁掉了吴军战船,又堵塞了三关而回来,将独享战胜吴军的功劳啊。您看,吴军的战车纯木打造,坚硬无比,而我们战车杂木所制,天雨易腐,待左司马赶来,主力也不知道能不能出战,依我看,不如趁吴军还未安顿,我们出其不意,速战速决,一击必溃。”
令尹囊瓦不再犹豫,猛拍桌子:“传我号令,三军渡河,全歼吴军!”
一场屠杀开始了。
渡过汉水的楚军摆开阵势,从小别山直到大别山,同吴军打了三仗——败了。
按照一般的诱敌之策,吴军应该作出败荒而逃的样子的,而这一次的情况却完全相反——楚军在追击过程中连吃败仗。
吴军每次接战,稍挫楚军锐气之后又继续向东退却,令楚军占不到任何便宜,气的令尹囊瓦头发尖都冒着火,不停的下令围追堵截,誓要将吴军一网打尽。
就像牵着牛鼻子一样,在长达四百余里的战线上,十余万楚军被五千吴军拖垮了阵型、拖乱了阵脚,直到被吴军拖到了他们的终点站——柏举(在今湖北省麻城县东北)。
柏举,驻扎着两万五千名以逸待劳的吴军精锐,他们旌旗蔽日,静静的等待一场决定吴国未来的大战,白缨盔下双目如霜。
死神一般,静的可怕。
望着阵法严整、戈戟如林的吴军,令尹囊瓦心里有点打退堂鼓,想帅军撤退。
关键时候,大夫史皇给令尹囊瓦上了最后一课:“国家太平时,你忙着争权夺利,现在战况不利,你就想临阵逃脱,这是犯了死罪。你现在只有与吴军拼死一战,才能洗刷自己的罪过。就是死,也要死在这里。”
令尹囊瓦无奈,只得迅速重整部队,准备列阵再战。
这一天是公元前506年十一月十八日。
看着不断集结的楚军,居高临下的吴王阖闾没有发布攻击的命令,他还在等,等楚军摆开阵势,好与之决一死战。
这一天他等了太久,他要堂堂正正的与楚军正面交锋,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打败楚国的江东霸主,是雄踞中国江淮唯一的王,是欲兴兵戈以诛暴楚,以霸天下而威诸侯的吴王阖闾。
与他一起等待的人,还有伍子胥,这家伙现在也很激动。
没有与他一起等待的人,是他的弟弟公子夫概。
公子夫概不明白哥哥和伍子胥在等待什么鬼玩意,他只知道现在是进攻的好时机,一旦错过将直面数倍楚军,不用脑袋想都知道胜算不大。
于是公子夫概请示吴王阖庐道:“令尹这个人离心离德,他的部下没有几个愿为他卖命的。我帅前锋部队主动出击,楚军必然溃逃,随后大王帅主力追击,必获全胜。”
吴王阖庐不答应:“乘人之危,胜之不武。”
公子夫概瞪大了眼睛,看着这个五大三粗、竟然也蹦出几句文绉绉的哥哥,仿佛不认识一般,急中生智的也搬出兵法一套:“孙武说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如今我军占据有利地形,应趁楚军尚未集结,人疲马乏之际发动袭击,方可一胜。”
吴王阖庐不答应,理由很充分——不合周制。
公子夫概急疯了:“孙武也说过,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打也是可以的(‘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作战要抓住有利时机才是上策,既然大王已把先锋委托于我,今天我拼命作战,大王明天就可以攻进郢都了。”
吴王阖庐还是不答应,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害怕,数倍于己的敌人,换任何人都怕,更何况客场作战。
唯一不怕的就是公子夫概,他不顾吴王阖庐反对,所部五千兵马向着令尹囊瓦的中军冲击而去。
胜利永远属于无畏者。
公子夫概部借助地形优势,五十乘战车看似单薄飘零,却以裹挟雷霆之势,如同猛虎下山一般、风雷滚滚的直奔楚阵。
又如料想的那样,五十乘战车就像一叶轻快小舟,在平静的湖面上画出一道道水痕,瞬间涟漪不断,拍出惊涛骇浪,楚中军轻触即溃,阵势大乱。
吴王阖闾见公子夫概部突击得手,迅速将主力投入战斗,两部合军一处,士气大振,楚军很快便土崩瓦解,陷于混乱,大夫史皇以死殉国,大夫薳射被俘。
令尹囊瓦也很干脆,见大势已去,弃军逃亡郑国。
丧失主帅的楚军残部在大将武城黑的帅领下,纷纷向西溃逃,吴军穷追不舍,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时追上楚军。
正当吴王阖闾即将下令全歼楚军残部之时,被公子夫概拦住,他说道:“大王请稍等,‘困兽犹斗,况人乎?’楚军明知一死,必定会同我们拼死一战,我军必败。如果我们先让一半的楚军渡河,给其一线生机,剩下的楚军必然急于求生、丧失斗志,我们必定一击必溃,这和孙武说的‘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是同样的道理。”
吴王阖闾觉得有理,采纳。
果然,待楚军半渡之时,吴王阖闾挥军攻击,来不及渡河的楚军争相渡河、斗志全无,被斩及溺水而亡者无数。
好不容易渡过河的楚军在大将武城黑的帅领下,又逃到雍澨(今湖北京山县境),只觉浑身上下又冷又饿,便埋锅造饭,待米香将涌之时,公子夫概又帅先锋追至,楚军无奈,仓惶逃走。
吴军也不客气,捡个现成吃了楚军做的饭,吃饱了肚子之后继续向西追击,令尹囊瓦余部被彻底击溃,粮草辎重损失无数。
正在此时,另一部楚军姗姗来迟——左司马沈尹戌部。
楚昭达理,曷罹丧殃。股肱谗慝,令尹囊瓦。贼虐邓宛,夺民之良。
蔡以裘佩,唐以纮骦。三年淹恤,宠赂莫章。柏举战败,于郑遁藏。
曷磔其体,曷斧其吭。斯人逃罪,国无纪纲。所贵哲后,区别奸良。
瓦也是庸,何怪奔亡。
——明·陈第《感古十四首其一》
十六年。
从伍子胥奔吴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六年了。
每一天,伍子胥都不敢忘记弑父杀兄之仇,殚心竭力帮助吴国,吴国日益壮大,自己便离复仇的日子也更进一步,何况有孙武这个天才军事理论家的协助。
从蔡国回来后,伍子胥急忙觐见吴王阖闾,建议迅速集结部队,溯淮而上,向楚国发动全面攻击。
他分析:楚国令尹囊瓦一味贪得无厌,蔡候、唐公稍有不从,竟被扣留数年之久,这种奇耻大辱哪有不报之理?并且蔡侯还对黄河发誓:“天下诸侯苟有能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公羊传》)
他指出:“其他诸侯或多或少也深受其辱。今年三月,晋定公在召陵大会诸侯,包括原来都是楚国盟国的齐国、蔡国、陈国、许国、胡国、顿国等十八国诸侯都参加了会议,就十分清楚的说明,楚国在天下的地位已经急剧跌落。”
最后,他强调:“这次我秘密赶赴蔡国,已同蔡侯、唐公达成协议,蔡国吸引楚军在江淮地区的主力,并提供粮草供应;唐国负责牵制随国等姬姓诸侯,并协助我们从大隧(九里关)顺利进入豫章,随后我们发动突袭,定能彻底击败楚国,大获全胜。”
说完,做胜利状。
一番豪言壮志,令吴王阖闾大喜若狂,遂任命伍子胥为将,孙武为副将,弟弟公子夫概为先锋,以淮河一线整军待发,准备大举攻楚。
为避免腹背受敌,伍子胥建议另派一支部队对夷、六、潜三地进行侵袭,在牵制后方楚军同时,打通吴军撤退通道。
这是一条极其符合吴军游击战特性的建议,进攻方向不同于撤退方向,避免陷入拥有大纵深的楚国截其后路的困境,吴王阖闾欣然采纳。
事后证明,伍子胥的这个建议,果真令楚国在战术安排上判断失误,使楚军冒进分兵,导致被吴军各个击破,损失惨重。
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冬季,三万吴军倾国而出,拉开了伐楚的序幕。
按照既定路线,吴军乘船溯淮而上,抵达淮汭后舍舟上岸,在唐军掩护下悄悄进入大隧(九里关),掩杀镇关守将,绕过随国边境,十一月初,吴军进入楚郊郧国附近。
随后,吴军轻装前进,渡过清发水(郧水),越过小别山,直趋汉水,只要征服眼前这道滔滔汉水,就可以踏入楚国的核心区了,而这时,一道新的防线正在等待着吴军。
吴军毫无征兆的插入楚国腹地,出人意料,让楚国举国皆慌,楚昭王急派令尹囊瓦、左司马沈尹戌、大将武城黑、大夫史皇等,帅二十万兵力赶至汉水西岸,与吴军对峙。
吴军虽然来势汹汹,但左司马沈尹戌也发现吴军存在一个致命问题——粮草不济。
吴军孤军深入,千里无粮,除了蔡国送点粮食外就只能打打野味,还担心潜在的病毒等相关问题,急于速战速决。只要楚国坚壁清野,然后再拖延一段时间,吴军自会军心涣散,不战自溃,或者自退。
但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似乎有一个更好的计策,当他得知吴国领导班子全部打包随军,就计划全歼来犯吴军,一举解决吴国多年来侵袭楚国的后顾之忧。
于是,左司马沈尹戌向楚军主帅囊瓦建议道:“吴军舍舟船而就车马,不加防备,已使自己陷入不利之地。您帅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正面设防,我率部迂回吴军的侧背,毁其战船,断其归路。回来时再堵塞大隧、直辕、冥阨三关,截断吴军的归路。这时,您再渡过汉水进攻吴军,我再从后面夹击,必定全歼吴军,活捉吴王。”
应该说,这个计划很完美,如果真的能够成功,那么攻入江汉平原的吴军就将陷入关门打狗的境地。
但是也有例外,如果这个计策连左司马沈尹戌都能够想到的话,拥有伍子胥、孙武等不世出的军事天才的吴王阖闾自然也能想到。
很遗憾,左司马沈尹戌分兵了。
吴军并没有预想中的速战速决、迅速渡过汉水的打算,他们准备在楚国坚壁清野前迅速控制云梦地区,然后引楚军主力过汉水,聚而歼之,最后将主要精力用来消化已经占据的江淮地区。
如果没打赢,吴军也可以遁入大别山中,经潜地(今安徽霍山县东北)撤退。
于是,吴王阖闾将军队分为两部,一部由吴王阖闾、公子夫概帅领,向东撤退至柏举设伏;余部由伍子胥、孙武二人帅领,沿小别山向郢都方向挺进,用以吸引楚军渡河,并将其诱至柏举。
吴王阖闾也分兵了。
分兵或者合兵,是根据当时战场的情况以及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敌强我弱,则分兵歼之,步步蚕食;敌我相当,分兵诱之,诱敌深入,群起而灭之;我强敌弱,则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
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比如说伟大的***就是很反对分兵的,至少在远距离分兵方面,是非常反对的。
大战未开,楚军便以十余万之众收缩于汉水,准备借地理优势固守,这种窝囊的战事令令尹囊瓦极为不爽,关键这个决策还是出自左司马沈尹戌之口,更让这个掌控军政大权的二号人物显得无足轻重。
关键时刻总有那么些知心着意的人。
左司马沈尹戌北上迂回后,楚将武城黑向令尹囊瓦建议道:“左司马小题大做,依我看吴军兵力不足五千,应和往常一样只是骚扰。如果等待沈尹戌帅兵夹击,战功将为沈尹戌所独得,不如以主力先发动进攻,击破东岸吴军,这样令尹之功自然居于沈尹戌之上。”
好大喜功的令尹囊瓦有点动心。
大夫史皇也建议道:“左司马在国人心目中地位极高,如果这次左司马毁掉了吴军战船,又堵塞了三关而回来,将独享战胜吴军的功劳啊。您看,吴军的战车纯木打造,坚硬无比,而我们战车杂木所制,天雨易腐,待左司马赶来,主力也不知道能不能出战,依我看,不如趁吴军还未安顿,我们出其不意,速战速决,一击必溃。”
令尹囊瓦不再犹豫,猛拍桌子:“传我号令,三军渡河,全歼吴军!”
一场屠杀开始了。
渡过汉水的楚军摆开阵势,从小别山直到大别山,同吴军打了三仗——败了。
按照一般的诱敌之策,吴军应该作出败荒而逃的样子的,而这一次的情况却完全相反——楚军在追击过程中连吃败仗。
吴军每次接战,稍挫楚军锐气之后又继续向东退却,令楚军占不到任何便宜,气的令尹囊瓦头发尖都冒着火,不停的下令围追堵截,誓要将吴军一网打尽。
就像牵着牛鼻子一样,在长达四百余里的战线上,十余万楚军被五千吴军拖垮了阵型、拖乱了阵脚,直到被吴军拖到了他们的终点站——柏举(在今湖北省麻城县东北)。
柏举,驻扎着两万五千名以逸待劳的吴军精锐,他们旌旗蔽日,静静的等待一场决定吴国未来的大战,白缨盔下双目如霜。
死神一般,静的可怕。
望着阵法严整、戈戟如林的吴军,令尹囊瓦心里有点打退堂鼓,想帅军撤退。
关键时候,大夫史皇给令尹囊瓦上了最后一课:“国家太平时,你忙着争权夺利,现在战况不利,你就想临阵逃脱,这是犯了死罪。你现在只有与吴军拼死一战,才能洗刷自己的罪过。就是死,也要死在这里。”
令尹囊瓦无奈,只得迅速重整部队,准备列阵再战。
这一天是公元前506年十一月十八日。
看着不断集结的楚军,居高临下的吴王阖闾没有发布攻击的命令,他还在等,等楚军摆开阵势,好与之决一死战。
这一天他等了太久,他要堂堂正正的与楚军正面交锋,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打败楚国的江东霸主,是雄踞中国江淮唯一的王,是欲兴兵戈以诛暴楚,以霸天下而威诸侯的吴王阖闾。
与他一起等待的人,还有伍子胥,这家伙现在也很激动。
没有与他一起等待的人,是他的弟弟公子夫概。
公子夫概不明白哥哥和伍子胥在等待什么鬼玩意,他只知道现在是进攻的好时机,一旦错过将直面数倍楚军,不用脑袋想都知道胜算不大。
于是公子夫概请示吴王阖庐道:“令尹这个人离心离德,他的部下没有几个愿为他卖命的。我帅前锋部队主动出击,楚军必然溃逃,随后大王帅主力追击,必获全胜。”
吴王阖庐不答应:“乘人之危,胜之不武。”
公子夫概瞪大了眼睛,看着这个五大三粗、竟然也蹦出几句文绉绉的哥哥,仿佛不认识一般,急中生智的也搬出兵法一套:“孙武说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如今我军占据有利地形,应趁楚军尚未集结,人疲马乏之际发动袭击,方可一胜。”
吴王阖庐不答应,理由很充分——不合周制。
公子夫概急疯了:“孙武也说过,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打也是可以的(‘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作战要抓住有利时机才是上策,既然大王已把先锋委托于我,今天我拼命作战,大王明天就可以攻进郢都了。”
吴王阖庐还是不答应,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害怕,数倍于己的敌人,换任何人都怕,更何况客场作战。
唯一不怕的就是公子夫概,他不顾吴王阖庐反对,所部五千兵马向着令尹囊瓦的中军冲击而去。
胜利永远属于无畏者。
公子夫概部借助地形优势,五十乘战车看似单薄飘零,却以裹挟雷霆之势,如同猛虎下山一般、风雷滚滚的直奔楚阵。
又如料想的那样,五十乘战车就像一叶轻快小舟,在平静的湖面上画出一道道水痕,瞬间涟漪不断,拍出惊涛骇浪,楚中军轻触即溃,阵势大乱。
吴王阖闾见公子夫概部突击得手,迅速将主力投入战斗,两部合军一处,士气大振,楚军很快便土崩瓦解,陷于混乱,大夫史皇以死殉国,大夫薳射被俘。
令尹囊瓦也很干脆,见大势已去,弃军逃亡郑国。
丧失主帅的楚军残部在大将武城黑的帅领下,纷纷向西溃逃,吴军穷追不舍,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时追上楚军。
正当吴王阖闾即将下令全歼楚军残部之时,被公子夫概拦住,他说道:“大王请稍等,‘困兽犹斗,况人乎?’楚军明知一死,必定会同我们拼死一战,我军必败。如果我们先让一半的楚军渡河,给其一线生机,剩下的楚军必然急于求生、丧失斗志,我们必定一击必溃,这和孙武说的‘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是同样的道理。”
吴王阖闾觉得有理,采纳。
果然,待楚军半渡之时,吴王阖闾挥军攻击,来不及渡河的楚军争相渡河、斗志全无,被斩及溺水而亡者无数。
好不容易渡过河的楚军在大将武城黑的帅领下,又逃到雍澨(今湖北京山县境),只觉浑身上下又冷又饿,便埋锅造饭,待米香将涌之时,公子夫概又帅先锋追至,楚军无奈,仓惶逃走。
吴军也不客气,捡个现成吃了楚军做的饭,吃饱了肚子之后继续向西追击,令尹囊瓦余部被彻底击溃,粮草辎重损失无数。
正在此时,另一部楚军姗姗来迟——左司马沈尹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