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章华台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茫茫衰草没章华,因笑灵王昔好奢。台土未干箫管绝,可怜身死野人家。
——唐·胡曾《咏史诗·章华台》
1986年,湖北潜江龙湾镇。
一个南北宽1000米,东西长2000米的遗址上,考古人员正在紧张而又细致的忙碌着,他们如往常一般,按照土壤颜色、密实程度、文化层次,对遗址进行开方、挖掘。
(突然想起自己考古时的寒冬酷暑、酸甜苦辣……)
这些考古人员并不知道,他们挖的是一处怎样的遗址,又有怎样的故事,只是按照所处位置,将该遗址命名为“龙湾楚宫殿基址群”。
其中,有一个由4个相连的夯土台基组成的最大的一个基址(放鹰台),长约300米,宽约100米,其中编号为1号的台基为双层台基,下层是夯土,上层是砖坯。
1987年,经国家文物局同意,一批重量级考古学家云集潜江,对该遗址进行局部试探性发掘。
这次发掘,获得一个令世人无比惊奇的发现——在该遗址中出现了一条宽约2.4米,长约10米的以紫贝和零散珠宝缀砌的径道。
在当时,贝壳是一种货币,珠宝更是无价之宝。
如果该遗址径道真的由珠宝和贝壳组成,足以说明这是一座非同凡响的楚王宫建筑遗址,也可以想象,屈原在《九歌》中所描绘的那样流光溢彩——“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
1999年,“龙湾楚宫殿基址群”现身后的第15年,终于迎来了最高级别的论证,论证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龙湾楚宫殿基址群”应定名“楚章华台宫苑群落”。
放鹰台1号的基址,即是章华台遗址所在。
此后,考古人员又对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调查发掘,发掘面积3500平方米,勘探出夯土台基22处,古河道一条,各类文物数十万件,确定了整个占地100余平方公里遗址群落的整体布局。
至此,“楚章华台宫苑群落”遗址的概貌也逐渐清晰——章华台并不是一座单体建筑,而是以台为主体的园林化宫殿,在它的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无数座亭台楼榭,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精美园林。
主体工程章华台“台高10丈(约23米),基广15丈(约40米)”,相当于一座近10层的高楼,台基宏伟坚固,木榭高挑纤秀,有着难以想象的高大和美丽。
后来,章华台形制、样式被吴国学习、模仿,最终成为当今苏州园林的鼻祖。
章华台作为楚灵王离宫,有层台、殿堂、寝室、府库、武器库、作坊、码头等等,周边有千余间房屋,住万人,曾修人工河道往来于此,其繁盛可想而知。
这座“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宏大建筑,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
“北有兵马俑,南有章华台”,毫不夸张地说,章华台代表着楚国乃至全世界文化艺术的最高峰,如圆明园一般璀璨。
结局也如圆明园一般唏嘘。
“高台半出云,望望高不及。草木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登上章华台,楚灵王凭栏远眺,周围景致尽收眼底——群山之参差,俯之奔流,烟云云梦,草木暮雨,处处莺歌燕舞,处处蝶飞花茂。
千里江山妖娆多情,令人心旷神怡,盛世画卷一扫楚灵王年年败仗的阴霾,烦心诸事皆抛之脑后,心中仅仅盘算着如何轻奢快活。
有了好宫殿,就得有大量的人充其宫,不然就冷清许多,于是,楚灵王开始招人。
楚灵王招人的条件比现今这个社会宽松许多,不要求学历,也不要求工作经历,他的要求很简单——细腰。
《礼记礼运》记载:“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
在那个崇尚武力、以胖为美的时代,楚灵王展现出了很超前的审美观,达到现在审美水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要细腰,不分男女,如果你有犯偷盗抢劫之类的前科,你都可以来混碗饭吃,还免罪。
反之,身边要是有那种腰围大的人,楚灵王只要看到就会特别的厌憎,恨不得杀之而后快,慢慢的,独特习惯就促成了一种不良风气的产生。
王宫中的那些妃嫔们,也大多以能入住章华宫为荣,于是开始减肥,常常忍饥挨饿,目的就是要练就一副翩跹细腰,最终进得章华宫。
上有所好,下成其风,一时之间楚人以腰粗为丑,美女自不用说,就连朝中大臣也追求时尚,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据说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之说,并且“饿死而不悔”,比现在节食减肥的人有毅力多了。
不仅如此,大臣们都还自备束腰带,上朝的时候,收腹挺胸先提一口气,屏住呼吸,然后用腰带勒住肥腰,最后扶着墙壁站起来(“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上朝,可见风气之扭曲。
这些细腰美女、大臣们由于吃得少而没有力气,要上章华台不得不在中途休息三次,所以章华台又有一个浪漫且写实的名字——“三休台”。
这种风气很快就从宫中漫延到宫外,又从国内漫延到国外,章华宫里楚楚动人的杨柳细腰美女们,很快受到列国的推崇和喜爱,将之称为“楚腰”或者“蛮腰”,后来慢慢地演变成今天的“小蛮腰”。
于是,楚灵王与这些“小蛮腰”们,终日在宫里酣饮骄乐,轻歌曼舞,好不快活。有美轮美奂、画面感极强的诗为证:
“设长夜之欢饮兮,展中情之燕婉。竭四海之妙珍兮,尽生人之秘玩。激玄醴(lǐ,酒)于清池兮,靡微风而行舟。登瑶台以回望兮,冀弥日而消忧。扬《激楚》之清宫兮,展新声而长歌。繁手超于北里,妙舞丽于《阳阿》。纵轻躯以迅赴,若孤鹄之失群;振华袂以逶迤,若游龙之登云。振弱支而纡绕兮,若绿繁之垂,忽飘以轻逝兮,似鸾飞于天汉。
舞无常态,鼓无定节,寻声响应,修短靡跌。长袖奋而生风,清气激而绕结。音气发于丝竹兮,飞响轶于云中。比目应节而双跃兮,孤雌感声而鸣雄。美繁手之轻妙兮,嘉新声之弥隆。归乎生风之广夏兮,修黄轩之要道。携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嫔之素肘。形便娟以婵媛兮,若流风之靡草。美仪操之姣丽兮,忽遗生而忘老。”
——东汉·边让《章华台赋》(节选,且有改动)
整日待在宫里足不出户,饮酒作乐也难免索然无味,这一点也不符合楚灵王精力充沛的性格,总想着找点事情干干。
既然章华台竣工了,楚灵王决定邀请诸侯们一起来看看,一起来感受下大国国力,一起来欣赏下这“天下第一台”的雄伟和壮丽。
结果很让楚灵王失望,大部分诸侯都借口家里有事推辞,连使者也没派来,看来上次会盟,楚灵王的所作所为让天下寒心。
但是齐国除外,作为坚实盟友的齐国派来了一个高等级官员——上大夫晏婴。
晏婴这一次没辱使命,楚灵王也很配合,两人联手,给我们创造了“接踵磨肩”、“挥汗如雨”、“南橘北枳”等三个成语,使我们词汇量进一步得到充实。
雄伟华丽的成果没人分享,又被晏婴羞辱一番,楚灵王很压抑,整日闷闷不乐。
就在这时,薳启疆向楚王提了一个建议,他认为在楚康王时期,鲁襄公就曾经造访过楚国,他为造型新颖纤秀的楚国建筑所倾倒,回到鲁国后就命工匠仿照楚国建筑,在王城里建造了一座“楚宫”,这就说明鲁国对楚国建筑的喜爱与向往,如果楚国诚心邀请,说不定鲁侯会派人来。
申之会鲁国都没派人参加,难道仅仅参观章华台鲁国就会来人?楚灵王很疑惑,但还是采纳了薳启疆的建议,表示如果鲁国造访,自己绝对不扣押、不羞辱、不杀害使者的“三不”原则。
于是,薳启疆写了一份热情洋溢、马屁十足而又略带威胁的邀请函,函中说:很早之前,贵国先君成公(鲁成公,鲁昭公的爷爷)就跟我国的前令尹子重说过,要派使者到楚国访问,我们先君楚共王当真了,伸长了脖子向北望(“引领北望”),天天都在盼望着贵国使者的到来,结果没来。
此事世代相传,到今天已经经历四位君王了。
直到我国先君(楚颊敖)去世,鲁襄公前来奔丧才光临我国,然而事务繁忙,没有好好招待鲁襄公,我们深表遗憾。
现在,我国郑重邀请您访问楚国,还请您百忙之余抽出时间移步屈尊(“若步玉趾”),和寡君见个面,楚国倍感荣耀,我们将会非常感激。
(话锋一转)如果您实在有事,我们也不好强求,到时楚君将会亲自带着礼物来访问您。
潜台词就是——不仅带礼物,顺便还带上兵。
不论威胁还是马屁,从小就长在“楚宫”中的鲁昭公,接到楚国充满诚意的邀请,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对楚国文化的好奇心,不顾晋国反对,踏上了出访之路——亲自出访。
楚灵王得知鲁候要亲自造访,非常高兴,也相当重视,因为这次不仅可以炫耀章华台,还释放出了一个信号——晋国已丧失对诸侯的约束,霸主的天平已向楚国倾斜。
鲁国毕竟是“习于礼仪”的诸侯国,这就要求楚国也要拿出大国的风范来,于是,不学无术的楚灵王也放下架子,虚心接受上次申之会失礼的教训,早早的就安排人学习、熟识各种礼法。
四月份,鲁昭公到了楚国,楚灵王就在章华台举行国宴招待。
拾阶而上,鲁昭公一行边登边看、边看边登,登得越高、所望越远,凉风清爽、高岭逶迤,每层都有明廊曲槛,侍女美童,婀娜多姿,美俊流盼。丝竹之声不绝于耳,粉香相逐不绝于鼻,轻歌曼舞不绝于目,精餐美酒不绝于口,飘飘乎如入神仙之境,逸逸然如登天庭之中,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除了彰显章华台的奢侈与华丽,参与接待的官员还特意卖弄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礼法强化学习,这些人将礼法运用得十分恰当,楚灵王更是开口闭口不离《诗经》,使鲁昭公感到非常惊讶,其随从们更是自惭形秽,从一开始的惶恐和畏惧,到后来的佩服和尊敬。
鲁昭公随从中有一个叫做孟僖子的大夫,时任鲁国司空,属“三桓”之一,在鲁国属于响当当的人物。
在赴楚之行中,孟僖子被楚国熟练、恰当的使用礼法所震撼,也为自己不能以礼处理外交事务深以为耻,遂发奋学习周礼。
他去世的时候,嘱咐鲁国的大夫们一定要熟知礼法,“礼,人之干(基本)也;无礼,无以立”,并且给他们介绍了一个很懂礼法的人,并要他们尊此人为师。
这个人我们很熟悉,加做孔子。
至此之后,孔子才在鲁国立足,继而得志。
这也算是楚灵王无心插柳做得一件好事了。
金石丝竹,纷然响和,升到绝顶,如在天际,在美酒佳肴的加持下,鲁昭公受宠若惊,不止一次表达“敝邑褊小,安敢望上国万分之一”的感叹,让楚灵王非常受用,一激动,就把库藏的宝弓“大屈”赠给鲁昭公。
每每喝酒,但凡有点醉意的我也很豪迈,总喜欢许诺,到了第二天也是追悔莫及,咬着牙兑现承诺。
楚灵王也一样,第二天清醒后,心里舍不得宝贝,直拍大腿追悔。薳启彊深知君意,跑到鲁昭公驿馆,使了个诈把宝弓“大屈”又要了回来。
伍举听说了这件事,叹了口气说:“君王怎么能够这样!章华台落成遍请诸侯,却没有肯来捧场的,忍辱而至来了一个鲁侯,却为了一张弓又失信于诸侯。‘亡无日矣!’”
所以说,酒桌上不要随便表态,表态了就要去兑现,要不就会失信于人。
此后的楚灵王得意洋洋,更以“章华之宫号召诸侯”,内心充满虚荣和骄傲感,认为楚国虽然在战争中没有取得什么胜果,但在名声上,章华台显然已经胜出一筹。
于是晋国人不能坐视不管了,尤其是晋平公,认为楚国蛮夷,竟然因为搞了个宫殿,就敢号令诸侯,晋国就不能落后,最后也大兴土木搞出了个“虒(sī)祁宫”。
所谓“章华筑怨万民愁,不道虒祁复效尤。堪笑伯君无远计,却将土木召诸侯”,这两个君主于此就成为后人的笑柄,这样的霸业终究不会长久。
在宫中日夕酣饮的楚灵王听说晋国也效仿建造章华台,内心又起了较大的波澜,突然醒悟,琢磨着还得去征服中原才是正事。
也有诗为证:
惘焉若醒,抚剑而叹。虑理国之须才,悟稼穑之艰难。美吕尚之佐周,善管仲之辅桓。将超世而作理,焉沈湎于此欢!于是罢女乐堕瑶台。思夏禹之卑宫,慕有虞之土阶。举英奇于仄陋,拔髦秀于蓬莱。君明哲以知人,官随任而处能。百揆时叙,庶绩咸熙。诸侯慕义,不召同期。继高阳之绝轨,崇成、庄之洪基。虽齐桓之一匡,岂足方于大持?尔乃育之以仁,临之以明。致虔报于鬼神,尽肃恭乎上京。驰淳化于黎元,永历世而太平。
——东汉·边让《章华台赋》(节选)
无巧不成书,正想振作精神、干一份事业的时候,楚灵王突然得知一个消息——陈国内乱。
茫茫衰草没章华,因笑灵王昔好奢。台土未干箫管绝,可怜身死野人家。
——唐·胡曾《咏史诗·章华台》
1986年,湖北潜江龙湾镇。
一个南北宽1000米,东西长2000米的遗址上,考古人员正在紧张而又细致的忙碌着,他们如往常一般,按照土壤颜色、密实程度、文化层次,对遗址进行开方、挖掘。
(突然想起自己考古时的寒冬酷暑、酸甜苦辣……)
这些考古人员并不知道,他们挖的是一处怎样的遗址,又有怎样的故事,只是按照所处位置,将该遗址命名为“龙湾楚宫殿基址群”。
其中,有一个由4个相连的夯土台基组成的最大的一个基址(放鹰台),长约300米,宽约100米,其中编号为1号的台基为双层台基,下层是夯土,上层是砖坯。
1987年,经国家文物局同意,一批重量级考古学家云集潜江,对该遗址进行局部试探性发掘。
这次发掘,获得一个令世人无比惊奇的发现——在该遗址中出现了一条宽约2.4米,长约10米的以紫贝和零散珠宝缀砌的径道。
在当时,贝壳是一种货币,珠宝更是无价之宝。
如果该遗址径道真的由珠宝和贝壳组成,足以说明这是一座非同凡响的楚王宫建筑遗址,也可以想象,屈原在《九歌》中所描绘的那样流光溢彩——“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
1999年,“龙湾楚宫殿基址群”现身后的第15年,终于迎来了最高级别的论证,论证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龙湾楚宫殿基址群”应定名“楚章华台宫苑群落”。
放鹰台1号的基址,即是章华台遗址所在。
此后,考古人员又对遗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调查发掘,发掘面积3500平方米,勘探出夯土台基22处,古河道一条,各类文物数十万件,确定了整个占地100余平方公里遗址群落的整体布局。
至此,“楚章华台宫苑群落”遗址的概貌也逐渐清晰——章华台并不是一座单体建筑,而是以台为主体的园林化宫殿,在它的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无数座亭台楼榭,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精美园林。
主体工程章华台“台高10丈(约23米),基广15丈(约40米)”,相当于一座近10层的高楼,台基宏伟坚固,木榭高挑纤秀,有着难以想象的高大和美丽。
后来,章华台形制、样式被吴国学习、模仿,最终成为当今苏州园林的鼻祖。
章华台作为楚灵王离宫,有层台、殿堂、寝室、府库、武器库、作坊、码头等等,周边有千余间房屋,住万人,曾修人工河道往来于此,其繁盛可想而知。
这座“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宏大建筑,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
“北有兵马俑,南有章华台”,毫不夸张地说,章华台代表着楚国乃至全世界文化艺术的最高峰,如圆明园一般璀璨。
结局也如圆明园一般唏嘘。
“高台半出云,望望高不及。草木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登上章华台,楚灵王凭栏远眺,周围景致尽收眼底——群山之参差,俯之奔流,烟云云梦,草木暮雨,处处莺歌燕舞,处处蝶飞花茂。
千里江山妖娆多情,令人心旷神怡,盛世画卷一扫楚灵王年年败仗的阴霾,烦心诸事皆抛之脑后,心中仅仅盘算着如何轻奢快活。
有了好宫殿,就得有大量的人充其宫,不然就冷清许多,于是,楚灵王开始招人。
楚灵王招人的条件比现今这个社会宽松许多,不要求学历,也不要求工作经历,他的要求很简单——细腰。
《礼记礼运》记载:“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
在那个崇尚武力、以胖为美的时代,楚灵王展现出了很超前的审美观,达到现在审美水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要细腰,不分男女,如果你有犯偷盗抢劫之类的前科,你都可以来混碗饭吃,还免罪。
反之,身边要是有那种腰围大的人,楚灵王只要看到就会特别的厌憎,恨不得杀之而后快,慢慢的,独特习惯就促成了一种不良风气的产生。
王宫中的那些妃嫔们,也大多以能入住章华宫为荣,于是开始减肥,常常忍饥挨饿,目的就是要练就一副翩跹细腰,最终进得章华宫。
上有所好,下成其风,一时之间楚人以腰粗为丑,美女自不用说,就连朝中大臣也追求时尚,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每天都是吃一顿饭用来节制自己的腰身(“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据说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之说,并且“饿死而不悔”,比现在节食减肥的人有毅力多了。
不仅如此,大臣们都还自备束腰带,上朝的时候,收腹挺胸先提一口气,屏住呼吸,然后用腰带勒住肥腰,最后扶着墙壁站起来(“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上朝,可见风气之扭曲。
这些细腰美女、大臣们由于吃得少而没有力气,要上章华台不得不在中途休息三次,所以章华台又有一个浪漫且写实的名字——“三休台”。
这种风气很快就从宫中漫延到宫外,又从国内漫延到国外,章华宫里楚楚动人的杨柳细腰美女们,很快受到列国的推崇和喜爱,将之称为“楚腰”或者“蛮腰”,后来慢慢地演变成今天的“小蛮腰”。
于是,楚灵王与这些“小蛮腰”们,终日在宫里酣饮骄乐,轻歌曼舞,好不快活。有美轮美奂、画面感极强的诗为证:
“设长夜之欢饮兮,展中情之燕婉。竭四海之妙珍兮,尽生人之秘玩。激玄醴(lǐ,酒)于清池兮,靡微风而行舟。登瑶台以回望兮,冀弥日而消忧。扬《激楚》之清宫兮,展新声而长歌。繁手超于北里,妙舞丽于《阳阿》。纵轻躯以迅赴,若孤鹄之失群;振华袂以逶迤,若游龙之登云。振弱支而纡绕兮,若绿繁之垂,忽飘以轻逝兮,似鸾飞于天汉。
舞无常态,鼓无定节,寻声响应,修短靡跌。长袖奋而生风,清气激而绕结。音气发于丝竹兮,飞响轶于云中。比目应节而双跃兮,孤雌感声而鸣雄。美繁手之轻妙兮,嘉新声之弥隆。归乎生风之广夏兮,修黄轩之要道。携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嫔之素肘。形便娟以婵媛兮,若流风之靡草。美仪操之姣丽兮,忽遗生而忘老。”
——东汉·边让《章华台赋》(节选,且有改动)
整日待在宫里足不出户,饮酒作乐也难免索然无味,这一点也不符合楚灵王精力充沛的性格,总想着找点事情干干。
既然章华台竣工了,楚灵王决定邀请诸侯们一起来看看,一起来感受下大国国力,一起来欣赏下这“天下第一台”的雄伟和壮丽。
结果很让楚灵王失望,大部分诸侯都借口家里有事推辞,连使者也没派来,看来上次会盟,楚灵王的所作所为让天下寒心。
但是齐国除外,作为坚实盟友的齐国派来了一个高等级官员——上大夫晏婴。
晏婴这一次没辱使命,楚灵王也很配合,两人联手,给我们创造了“接踵磨肩”、“挥汗如雨”、“南橘北枳”等三个成语,使我们词汇量进一步得到充实。
雄伟华丽的成果没人分享,又被晏婴羞辱一番,楚灵王很压抑,整日闷闷不乐。
就在这时,薳启疆向楚王提了一个建议,他认为在楚康王时期,鲁襄公就曾经造访过楚国,他为造型新颖纤秀的楚国建筑所倾倒,回到鲁国后就命工匠仿照楚国建筑,在王城里建造了一座“楚宫”,这就说明鲁国对楚国建筑的喜爱与向往,如果楚国诚心邀请,说不定鲁侯会派人来。
申之会鲁国都没派人参加,难道仅仅参观章华台鲁国就会来人?楚灵王很疑惑,但还是采纳了薳启疆的建议,表示如果鲁国造访,自己绝对不扣押、不羞辱、不杀害使者的“三不”原则。
于是,薳启疆写了一份热情洋溢、马屁十足而又略带威胁的邀请函,函中说:很早之前,贵国先君成公(鲁成公,鲁昭公的爷爷)就跟我国的前令尹子重说过,要派使者到楚国访问,我们先君楚共王当真了,伸长了脖子向北望(“引领北望”),天天都在盼望着贵国使者的到来,结果没来。
此事世代相传,到今天已经经历四位君王了。
直到我国先君(楚颊敖)去世,鲁襄公前来奔丧才光临我国,然而事务繁忙,没有好好招待鲁襄公,我们深表遗憾。
现在,我国郑重邀请您访问楚国,还请您百忙之余抽出时间移步屈尊(“若步玉趾”),和寡君见个面,楚国倍感荣耀,我们将会非常感激。
(话锋一转)如果您实在有事,我们也不好强求,到时楚君将会亲自带着礼物来访问您。
潜台词就是——不仅带礼物,顺便还带上兵。
不论威胁还是马屁,从小就长在“楚宫”中的鲁昭公,接到楚国充满诚意的邀请,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对楚国文化的好奇心,不顾晋国反对,踏上了出访之路——亲自出访。
楚灵王得知鲁候要亲自造访,非常高兴,也相当重视,因为这次不仅可以炫耀章华台,还释放出了一个信号——晋国已丧失对诸侯的约束,霸主的天平已向楚国倾斜。
鲁国毕竟是“习于礼仪”的诸侯国,这就要求楚国也要拿出大国的风范来,于是,不学无术的楚灵王也放下架子,虚心接受上次申之会失礼的教训,早早的就安排人学习、熟识各种礼法。
四月份,鲁昭公到了楚国,楚灵王就在章华台举行国宴招待。
拾阶而上,鲁昭公一行边登边看、边看边登,登得越高、所望越远,凉风清爽、高岭逶迤,每层都有明廊曲槛,侍女美童,婀娜多姿,美俊流盼。丝竹之声不绝于耳,粉香相逐不绝于鼻,轻歌曼舞不绝于目,精餐美酒不绝于口,飘飘乎如入神仙之境,逸逸然如登天庭之中,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除了彰显章华台的奢侈与华丽,参与接待的官员还特意卖弄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礼法强化学习,这些人将礼法运用得十分恰当,楚灵王更是开口闭口不离《诗经》,使鲁昭公感到非常惊讶,其随从们更是自惭形秽,从一开始的惶恐和畏惧,到后来的佩服和尊敬。
鲁昭公随从中有一个叫做孟僖子的大夫,时任鲁国司空,属“三桓”之一,在鲁国属于响当当的人物。
在赴楚之行中,孟僖子被楚国熟练、恰当的使用礼法所震撼,也为自己不能以礼处理外交事务深以为耻,遂发奋学习周礼。
他去世的时候,嘱咐鲁国的大夫们一定要熟知礼法,“礼,人之干(基本)也;无礼,无以立”,并且给他们介绍了一个很懂礼法的人,并要他们尊此人为师。
这个人我们很熟悉,加做孔子。
至此之后,孔子才在鲁国立足,继而得志。
这也算是楚灵王无心插柳做得一件好事了。
金石丝竹,纷然响和,升到绝顶,如在天际,在美酒佳肴的加持下,鲁昭公受宠若惊,不止一次表达“敝邑褊小,安敢望上国万分之一”的感叹,让楚灵王非常受用,一激动,就把库藏的宝弓“大屈”赠给鲁昭公。
每每喝酒,但凡有点醉意的我也很豪迈,总喜欢许诺,到了第二天也是追悔莫及,咬着牙兑现承诺。
楚灵王也一样,第二天清醒后,心里舍不得宝贝,直拍大腿追悔。薳启彊深知君意,跑到鲁昭公驿馆,使了个诈把宝弓“大屈”又要了回来。
伍举听说了这件事,叹了口气说:“君王怎么能够这样!章华台落成遍请诸侯,却没有肯来捧场的,忍辱而至来了一个鲁侯,却为了一张弓又失信于诸侯。‘亡无日矣!’”
所以说,酒桌上不要随便表态,表态了就要去兑现,要不就会失信于人。
此后的楚灵王得意洋洋,更以“章华之宫号召诸侯”,内心充满虚荣和骄傲感,认为楚国虽然在战争中没有取得什么胜果,但在名声上,章华台显然已经胜出一筹。
于是晋国人不能坐视不管了,尤其是晋平公,认为楚国蛮夷,竟然因为搞了个宫殿,就敢号令诸侯,晋国就不能落后,最后也大兴土木搞出了个“虒(sī)祁宫”。
所谓“章华筑怨万民愁,不道虒祁复效尤。堪笑伯君无远计,却将土木召诸侯”,这两个君主于此就成为后人的笑柄,这样的霸业终究不会长久。
在宫中日夕酣饮的楚灵王听说晋国也效仿建造章华台,内心又起了较大的波澜,突然醒悟,琢磨着还得去征服中原才是正事。
也有诗为证:
惘焉若醒,抚剑而叹。虑理国之须才,悟稼穑之艰难。美吕尚之佐周,善管仲之辅桓。将超世而作理,焉沈湎于此欢!于是罢女乐堕瑶台。思夏禹之卑宫,慕有虞之土阶。举英奇于仄陋,拔髦秀于蓬莱。君明哲以知人,官随任而处能。百揆时叙,庶绩咸熙。诸侯慕义,不召同期。继高阳之绝轨,崇成、庄之洪基。虽齐桓之一匡,岂足方于大持?尔乃育之以仁,临之以明。致虔报于鬼神,尽肃恭乎上京。驰淳化于黎元,永历世而太平。
——东汉·边让《章华台赋》(节选)
无巧不成书,正想振作精神、干一份事业的时候,楚灵王突然得知一个消息——陈国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