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大楚820 > 61、医缓

61、医缓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太聪明,用尽了阴谋诡计,最后反而害死了你自己。

    这句话用在郑成公身上是非常合适的,明交晋国,暗结楚国,郑成公自以为脚踏两只船的事情,除了几个心腹外无人知晓,却不知楚国早把这件事透露给晋国新下军佐兼外交官的郤至,晋景公气的牙痒痒的。

    对于楚国来说,要的不是两面三刀的郑国三番五次的盟誓,而是更希望通过自己的暗中挑拨,导致晋、郑二国的决裂,从而让郑国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

    政治斗争就这么简单粗暴、尔虞我诈,充满赤裸裸的、触手可及的利益。

    这一切郑成公还蒙在鼓里,还在沾沾自喜,为自己的单纯的政治水平孤芳自赏,兴奋之下就失去了理智,然后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赴晋。

    不得不说郑成公的拜访确实很管用,至少让晋景公心里好受了点,然后就把郑成公囚禁了。

    不到五年间,郑成公两次被囚禁,上一次是为太子时被楚国囚禁,而这一次是作为一国之君的身份被晋国囚禁,让郑国颜面尽失,但也不得不忍气吞声,生存在强国夹缝之中的诸侯国,往往只能跟随政治形势的变化,不断的选择依附大国来保存自己,但是有一条原则是不能违背的——贰心,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叫做“劈腿”。

    但是劈腿的郑成公反应很淡定,他认为晋国不知道自己同楚国暗中交好一事,囚禁自己也只是做个样子稍微惩罚一下,过不了多久就会放自己回国。

    但楚国似乎又有另外的打算——楚共王想给晋国递一把刀子,最好让晋国杀了郑成公,于是楚国的反应出乎意料的激动。

    看见郑成公被囚禁,楚国方面义愤填膺,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和抗议,痛述晋国单方面扣押一国国君的无耻行径,随即表示要对晋国这一行为采取措施,必要时不排除采用武力手段,并时不时的挤出关于自己同郑国媾和一事。

    楚国此举得到了大多数诸侯的肯定,也让晋国更加坚定的认为郑国暗通楚国的事实,公元前582年,一意孤行的晋国仿佛对楚国的警告视而不见,命中军将栾书率兵进攻郑国。

    郑国方面很紧张,派遣使者伯蠲(juān)前往晋国求和。估计是郑成公劈腿楚国的做法让晋国恼羞成怒,决定杀鸡给猴看,于是杀死了伯蠲。

    在还没有电话的时代,两军在作战期间,双方要有互相协商的代表传达信息,这是历代战争的规则。而这个代表便是“使者”,不斩“使者”也是从古至今的战争礼仪,任何交战方都得遵守。

    如果斩了呢?那就是没得谈了,就一个字——死里打。

    晋、郑二国终于撕破脸皮,楚国趁机向郑国伸出友谊的双手——“侵陈以救郑”。

    正当晋军准备出兵救陈的时候,又有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秦桓公也趁着中原诸侯“贰于晋”的时机,联合白狄进攻晋国,栾书只好率军回救,于是陈国溃。

    晋国腹背受敌,无疑给了楚国东进一个绝佳机会,于是楚国攻下陈国后,及时调整战略——在极力争取郑国等亲楚国家的同时,严厉打击亲晋国家。

    此计策得到宋、鲁、齐等国的拥护,纷纷表示同晋国划清界限,但莒国仗着地处偏远,又有晋、吴二国撑腰,坚持同晋交好。

    楚国是不怕远的,就怕没仗打,同年(公元前582年)冬,令尹子重从陈国出发进攻莒国,连破渠丘(今山东安丘)、莒城(今山东莒县)、郓城(今山东沂水)三城,莒国溃。

    在对莒一役中,楚国不仅牢牢控制住了中原东部,又对吴国形成西、北犄角之势,切断吴国同中原国家的联系,其霸业也逐渐有了复苏迹象。

    但是郑国有想法了——你楚国热火朝天的忙着自己的事业,看样子是没准备帮我们把老大讨回来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危难情急之时,郑国大夫公孙申决定求人不如求己,绞尽脑汁想出了个主意——出兵进攻许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向各诸侯国表示,郑国没有国君照样玩的溜,这样一来说不定晋国觉得囚禁郑成公没有用了,就会放回来。

    应该说公孙申这个主意是可行的,但是他没考虑一点——政治,国君的废立关乎一国根本,凡事涉及国君废立之事,都处在一国政治漩涡的中心,稍有不慎便会命丧黄泉,所以说,公孙申这个主意很危险,是个馊主意。

    公孙申出身王室正统,是郑国先君郑文公的孙子,说话有权威,计谋一出炉,便被公子班借题发挥,假戏真做。

    次年(公元前581年)三月,公子班抢先一步主持新君即位大典,立公子繻(郑成公庶兄)为国君。公子繻很高兴,一屁股坐上去了,结果还没坐稳,就被公孙申以名不正言不顺为由杀掉,公子班也逃亡许国。

    四月,公孙申又立了郑成公太子髡(kūn)顽为国君。

    果然,这一举措立竿见影,中军将栾书向晋景公进谏,表示郑国已经新立国君,目前他们手上的国君不值钱了,不如将这个国君送回去,让郑国内乱,也可作为将来郑国归附晋国的条件。

    楚国在中原耀武扬威,秦国又不停的在背后戳刀子,重振霸业眼见无望,自己也失礼于诸侯,国内氏族之间的矛盾愈加激烈,目前又面临把郑成公送回去的尴尬境界,令晋景公焦头烂额,一下子承受不了如此打击,病倒了。

    估计病的还很严重,晋景公觉得还是命重要,决定不拼命了,同年(公元前581年)五月,晋景公主动退休,立太子州蒲为国君,是为晋厉公。

    古人迷信,生病了不找医生找巫师,于是晋景公召桑田之巫看病,这个巫也也是厚道,非常专业的说道:“大王,您命不久了,吃不上今年的新麦子了。”

    晋景公一听,这不行,自己还准备再活500年的,于是四处求医,终于在秦国找到一个叫缓的名医。

    医缓虽然名字里有一个“缓”字,但行动上一点也不“缓”,听说晋景公病情后,医缓没有犹豫,也没有考虑秦晋之间紧张的国际关系,毅然而然的背上药箱,不远千里远赴晋国来治病。

    医缓望闻问切后,没有让晋景公出高额的医药费,也没有开天价药,直言其病根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没有效果,这病不用治了,治不好。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美丑),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xī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上述节选自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之《大医精诚》,乃是中医学典籍中,最早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

    按照现在做法,医缓完全可以给晋景公开点珍贵药材,拿点回扣的,但医缓没这么做,他虽然没读过《大医精诚》,但他做到了“无欲无求”,做到了“一心赴救”,更是成为医者表率。

    晋景公感叹其为人,“厚礼送之”,而医缓,也称为现在良医的代名词。

    我们更从医缓的对话中,了解到了中医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就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其成语“病入膏肓”更是为我们熟知。

    退休后一个月(公元前581年六月初六),麦子成熟,晋景公令厨师烹煮,吃之前突然想起桑田之巫预言过,自己吃不上新麦子就会死去,决定好好的证明一下自己不仅可以吃上新麦子,还活的好好的,于是决定排空肚子好好享受新麦。

    就在晋景公心满意足如厕的时候,一不小心脚滑了,跌进厕所里,呛死了。

    晋景公殉难于厕所一事,被列为春秋战国死的最意外的国君之二,另一个是秦武王——举鼎而亡。

    晋景公,姬姓,名獳,历史评价还不错,说他是一个知人善用,有容人雅量的国君。

    在邲之战失败后,晋景公沉著冷静,既不自乱方寸,对外也没有急于雪耻而盲目出兵,而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内部清洗,先后诛灭了先氏、赵氏两个家族,取得了公族对卿族的胜利,但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六卿的相互利用、排挤。

    唯一做的不好的地方就是欺负鲁国欺负的有点厉害,导致诸侯离心;囚禁郑成公也有点不合情理,令郑国存有背晋的意图。

    一个称职的国君,就是死的有点寒碜。

    晋厉公年轻气盛,为了巩固政权,上台后一改晋景公沉著冷静的作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纠集诸侯,再次进攻郑国,郑国见状,忙派大夫子罕把郑襄公庙里的大钟取出来献给晋国。

    晋国此时也是面临晋景公和晋厉公的过度时期,政局不稳,同时也有同郑国交好之意,见郑国正好递了一个台阶过来,自己也就着下了,与郑国在脩泽(今河南原阳县)结盟,放回了郑成公。

    有惊无险的郑成公回到国内,长舒了一口气,然后稳稳精神,提了提神,对“代国君”太子髡顽表示自己还能干几年,等寡人不能动弹了你再接班的意思,于是太子髡顽回家待业。

    接着,郑成公开始讨伐拥立新君的人,“改立国君”的总策划公孙申首当其冲,为自己的馊主意买了单,立马被办了个死刑,陪刑的还有他的弟弟叔禽。

    在中原诸侯心中,晋国这一手还算是挽回了一点面子,毕竟大家都是姬姓血脉,相互的包容性也强许多,晋国声望也多少有点回升。

    公元前581年秋,晋历公继位不久,鲁国鲁成公第一个表示大度,并亲自上门拜访,晋历公非常激动的握住鲁成公的手,认为鲁成公经常有背晋亲楚的想法,借口路途遥远,留鲁成公在晋国多住一段时间,顺便加强下思想教育。

    没说什么时候回来,等于说是鲁成公是距郑成公之后,第二个被晋国拘留的国君。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晋国非法拘留人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好收手。

    时间一晃到了冬季,晋历公选好了黄道吉日,着手准备安葬晋景公,鲁成公在葬礼上也将分配重要工作——送葬,一国国君给另一个国君送葬,这是极不符合周礼的一种行为。

    寄人篱下,也不得不低头,在晋国的逼迫下,鲁成公亲切的慰问死者家属,对死者生前的功绩表示肯定,死者家属也对前来吊唁的鲁成公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

    在晋国人眼中,鲁成公不过是小国国君,即便是周天子的嫡系王国,但若在军事力量上不能与晋国对抗,仍然得不到该有的尊敬,这也是鲁成公很多时候会产生背叛晋国而亲近楚国的原因。

    就连几次三番劝阻鲁成公不要背晋的大夫季文子都认为,安排国君送葬太不尊重人了,甚至连喜欢大书特书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在面对自己先君送葬一事,也选择只在《左传》中一笔带过,不加详细记载——太耻辱了。

    直到来年(公元前580年)的三月,晋国在鲁成公写下盟约后才放其回国,可想而知,鲁成公签下这份盟约时的耻辱和不甘。

    鲁成公两次去晋国,都遭到不公对待,是很丢脸的事情,可是在季文子看来,晋国是盟主,更是亲戚之国,内部矛盾而已,不丢脸。

    这也可能就是鲁国人的一种尊严所在,即延续着周人的天朝上国思想,就算国力衰弱,依然尊崇中原思想。

    而让鲁成公怎么也想不通的是,晋向秦、楚二国竟然互派使者,看样子中原局势又有大变化,而这个变化将令中原局势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