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大楚庄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南北朝江淹《恨赋》
称霸中原几十年,霸主之位不能在自己手里说没了就没了,公元前596年夏天,不甘失败的晋景公决定如往常一样兵伐郑国,他觉得按照郑国一贯的秉性,只要大军越过黄河,郑国就会一如既往的背楚向晋(“使谋而来”)。
但是现实情况很不乐观,郑襄公因为楚庄王没有灭郑国和邲之战胜利的原因,对其感恩戴德,不仅没有如往常一样百约百叛,反而亲自跑到楚国同楚庄王商量如何对付晋国。
晋景公见郑襄公像换了个人似的,也不再纠缠,在黄河边祭奠了阵亡将士,阅兵后班师回朝。
晋景公这一举动,让楚庄王敏锐的察觉了一个问题——晋国惧楚!自从邲之战后,晋国将士谈楚色变,楚兵狰狞而至的恐怖场景历历在目,侥幸而归的士兵也不愿意同楚作战。
同时,郑国拒晋的举动也让楚庄王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楚庄王的下一步动作就是远征中原,远征中原最顾忌的就是晋国的报复,现在有了郑国这个缓冲,楚庄王可以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比如宋、鲁二国。
中原最不服气就是宋国,晋国邲地一败后,宋国自觉是中原仅存的老大,处处同楚作对,同时它也是江淮地区的屏障,所以楚庄王准备拿宋国开涮。
出师必要有名,否则便是不义之师,当初“我,蛮夷也”的口号显然过气,不能体现如今大国的身份,所以只能找个茬,让宋国理亏,然后再做打算。
思来想去,楚庄王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一个人——申舟,这个人是个比较理想的人:首先,他是王族,楚文王的后代;其次,在孟诸狩猎的时候鞭挞过宋昭公的车夫,被宋人怀恨在心。
如果高贵的申舟被宋人杀死,那么一切事情就好解决了。
当楚庄王盯着申舟迁思回虑的时候,申舟便觉浑身不自在,正欲询问时,楚庄王将自己想法说了出来——安排申舟出使齐国,并且不向宋国借路。
不借路的意思是不行“过邦假道”之礼,就穿越宋国的国境,按照现在的说法叫做不办理签证就入境,这是非法的,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很不尊重的,也不符合当时外交惯例的,按照规定,当事人是要被宋国拘留的。
申舟听到楚庄王这般安排,就差点急出眼泪,曾经孟诸狩猎得罪过宋国,楚国同宋国关系又一直不大好,现在不签证就贸然进入宋国境内,不死也要掉几层皮,急忙向楚庄王请辞。
申舟所想正中楚庄王下怀,楚庄王连忙深情的阐述此次出使齐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言语中多次暗示此次任务非他莫属。楚庄王见其还在犹豫不决,又将申舟的儿子申犀拉到身边向申舟保证:楚国如今很强大,连晋国都不敢同楚国对抗,小小宋国又能如何?如果宋国但敢杀了你,我就去打他(“杀汝,我伐之!”)。
申舟放心大胆的上路了。
然后申舟被宋文公杀了。
杀或者不杀,宋文公其实挺犹豫的,毕竟申舟交恶宋国已是二十多年前,自己哥哥宋昭公时代发生的事情了,宋昭公无道,加上生性懦弱,受欺负也是活该。
但是宋大夫华元却有很充分的理由杀他,他认为楚使经过宋国而不借路,分明是把宋国不放在眼里,并且还把宋国当做楚地一样来去自由,这就意味着视宋国为灭亡之国。如果杀了楚使,楚国必然会进攻宋国,大不了也是个灭亡,还不如硬气一点,别让其他国家小瞧了。
宋文公觉得很有道理,便依了华元将非法入境的申舟处决。
焦急等待消息的楚庄王一得到申舟死讯,非常激动,手止不住的发抖,如果攻下宋国,楚国将构建一条完整的秦淮防线,依靠淮河将兵力源源不断的运往中原腹地,到那个时候齐、鲁二国也将等同囊中之物,楚国也将比现在更加辽阔富饶,更加繁荣昌盛。
想到这里,楚庄王暗自为自己的宏伟蓝图所感动,但是不能表现的太高兴,因为这是用申舟的命换来的,得意忘形的让人看出来,阴谋就会搞成阳谋,容易两头空。
在申舟出发之时楚国已在备战,只见楚庄王沉下心中喜悦,咬牙切齿,饱含对失去申舟的悲痛申请,奋袂而起,剑指宋国。
楚庄王十九年(公元前595年)八月,楚庄王亲率息县大军,沿淮河东下期思县,北上伐宋。大军势如破竹,九月,已攻打至睢阳城下。
睢阳,军事重镇,素有“江淮屏障”、“河洛咽喉”之称,夏、商两朝古都,现在的宋都。
睢阳城不大,但是相当难打。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因为削藩之举彻底激反了七大诸侯,七大诸侯组成五十万联军,朝着汉都扑来。关键时刻,名将周亚夫以睢阳为“安全门”,与叛军整整死磕了三个月,最后彻底扭转战局,平定七国之乱。
公元756年,爆发安史之乱,整个盛唐被打烂,大批难民逃难到江淮大地,此时如果睢阳丢了,叛军十几万人就会横扫江淮大地,大唐王朝的大后方立刻沦陷,前方苦苦支撑的唐军,瞬间就会被孤立。
华夏民族面临灭顶之灾。
此时的守将张巡,聚起六千孤军,死守睢阳,十万叛军围攻十个月,最后睢阳因兵尽粮绝失陷。就是这十个月,为大唐赢取了宝贵的时间。睢阳沦陷三天后,援军赶到,将筋疲力尽的叛军彻底收拾;十天以后,唐军乘胜追击,收复了重镇洛阳。
睢阳保卫战成为大唐王朝救命的转折点,也成为古代历史上最惨烈的守城战,“没有之一”。
楚庄王也面临这个问题——睢阳很难打,当即决定不打了,也不撤兵,而是采取围的办法,把你围的山穷水尽,到时不费一兵一卒,宋国自然会出来投降。
更让楚庄王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围城,创造了先秦战争史上的奇迹——围了九个月,只比睢阳保卫战少一个月,要不然也可以写进记录了。
前几个月还好,双方相处的很和谐,虽说小摩擦不断,但大冲突还是很罕见的。
物质方面,宋国认为宋都粮储丰富,坚守大半载估计不成问题,可以和楚军死磕;楚军也觉得情况也很好,军需物资从期思县源源不断的运来,两军互相对峙,谁也不让谁。
坚守久了也不是办法,靠吃储备粮,宋国迟早有一天会坐吃山空。到了来年三月,时间已过去六、七个月,宋国也乐观不起来了——粮食紧缺,死磕存在问题。
宋文公登上城墙,想看看楚国是否也在为粮食发愁,结果看见匪夷所思的一幕——楚军正在开荒,看样子楚军打算在这里住下来了。
这个邻居可不好惹,宋文公一下慌了神,连忙派人去齐国请救兵。齐国觉得你宋国把楚国派来出使齐国的人杀了,于情于理我都不应该来救,于是安慰宋国自己想办法。
宋文公又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报告急难。作为一直以来紧随晋国的宋国而言,晋景公觉得不能见死不救,于是萌生了想要救援宋国的意图。
大夫伯宗上前直言“不可”,并阐述了他的理由,他认为此时荀林父正在攻打赤狄,攻楚救宋的想法“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并且晋兵状态低迷,不宜同士气旺盛的楚军交锋,同时安慰晋景公,河流湖泊里也有污泥浊水(“川泽纳污”),山林草野里也暗藏毒虫猛兽,美玉也藏匿着斑痕,国君忍受点耻辱又算得了什么?建议等待时机,再图打算。
伯宗,宋襄公之弟,曾受宋襄公之命出使晋国,完成任务后留晋为官改姓伯,其人“贤,好以直辩凌人”,晋景公见伯宗不为祖国着想而以事论事,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就停止发兵救宋。
虽然不派兵救宋,但面子功夫还是要做足的,晋景公担心不管不问会让宋国投降楚国,于是安排大夫解扬去宋国做思想工作,大意就是让兄弟们再坚持一段时间,晋国大军马上就到。
晋景公觉得虽然不能派兵来救,但是我带来了希望啊!
“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比钻石还要宝贵的东西。”——刘慈欣
解扬这个人比较实在,晋景公相信他一定会把话带到。一般实在的人都不机灵,于是手脚不利索的解扬顺理成章的被楚庄王抓住了。
楚庄王正发愁宋国久攻不下,又听解扬说晋军不日便到,心中着急,就和解扬商量,让他说反话,到城下喊两句话,就说晋国救兵来不了了,瓦解一下军心,行不行?事成之后不仅锦衣玉食,还高官厚禄。
解扬很干脆,说不行。
过了几天,楚庄王施以恩惠,解扬还是一口回绝。
又过了几天,楚庄王继续施以恩惠,解扬答应了。
楚庄王很高兴,觉得有钱能使鬼推磨,于是让士兵陪同解扬来到睢阳城下,解扬清了清嗓子,调整了下音调,猛吼道:“宋国的弟兄们,顶住,晋军正在整备三军,很快就来了。”
楚庄王很头疼,觉得解扬比鬼还不如。
解扬也很无辜,对楚庄王说道:“没办法,我答应晋候在先,必须要先完成晋候交办的任务。”
楚庄王又急又怒,对解扬嚷道:“那你答应我的事情呢?”
解扬不慌不忙,一本正经的给楚庄王阐述自己这么做的理由:“国君制订命令就是道义,臣下能完成命令就是信用,只有贯彻了道义的信用,才能保卫国家,造福百姓。道义不能有两种信用,信用不能接受两种命令(‘义无二信,信无二命’)。
下臣所以答应您,那是为了借机会完成晋候的使命。假如楚国有一位大臣公然背叛您,取悦于他人,你说这是守信用还是不守信用呢?下臣以死完成了使命,大王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无憾。”
公元1363年,洪都保卫战。守将朱文正按朱元璋坚壁挫锐的计谋,以四万兵力顽强坚守洪都,抗击陈友谅十万大军。经过一个多月的拼杀,朱文正发现快守不住了,派张子明去找朱元璋搬救兵。
张子明在返回途中,被陈友谅的士兵擒获,陈友谅热情接见了张子明,同张子明拉家常交心,目的是让张子明说反话,瓦解守军军心。张子明表示非常愿意合作。
于是,陈友谅派人押着张子明到了洪都城下,让他对城内喊反话,让守军哗变投降。结果让陈友谅想不到的是,这个文弱的书生向守城将士准确的传达了援军即来的消息。
在这一刻,张子明想到的不是即将迎来的死亡,不是舍生取义的荣耀,而是守信,一种出于对“信”的坚守,一种“义无二信,信无二命”般对人格的极端考验,他的生命光华正是在这“信”的高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凸显。
随后被陈友谅杀害。
与张子明命运相反的是,解扬不仅没死,其焕发出“信”的大节与大义,被楚庄王赞扬,感慨地说:“解扬真是个忠臣烈子啊!”
摆摆手,放其回国。
又过了一两个月,宋国见晋国毫无出兵准备,觉得被晋国诳了,再这样下去宋国必亡,宋文公也责怪华元不该多事,让华元出面处理此事,否则将其绑了送给楚国谢罪。
华元也没想到楚国围城,中原国家竟没有一个相助的,只得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自己想办法解决。
前面介绍过华元,除了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外,还是一名刺客。当天夜里,华元使出浑身解数溜进楚军大营,爬上司马子反的床,用刀抵住子反,然后两人开始推心置腹的攀谈起来。
华元首先简单阐述了下来意,然后详细的描述了宋国目前很困难,已达到“易子而食,析骸以爨(cuàn,烧火做饭)”的惨状了,实在是坚持不住了,才出此下策。
意思是宋国迟早要完蛋,如果不想办法,现在咱俩先完蛋。
子反想不到华元爆料如此之猛,将宋国实情一股脑和盘托出,看来华元也是铁定了心要楚国退兵,于是好言安慰华元,让他冷静冷静。
华元不吃这一套,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文书,语气强硬:“让宋国投降是痴心妄想,也别想着城下之盟,你们退兵三十里,拿出和谈态度,宋国以后也将唯命是听。”
子反生怕华元一激动在自己身上画几个大窟窿,就和华元私自订盟,华元担心子反事后不认账,丢下一句“区区弱宋,尚有不欺人之臣;岂堂堂大楚,而反无之”后,便悄然离去。
第二天,子反将此情况报告给了楚庄王,楚庄王也在为此事烦躁不已,烦躁的原因不是因为子反私定盟约,而是担心一个国家——晋国。
晋国派解扬来忽悠宋国,但没想到连楚庄王也忽悠了。晋军虽然一直没来,但不等于他们就不会来,虚虚实实让楚庄王进退两难。
如果真的攻破宋国,楚国得到的也是一座空城,继而来之的怕也只是拱手让给滚滚而来的晋国大军,晋国白白吞并了宋国,还让他楚庄王背一个灭人宗祠的恶名,让楚国成为众矢之的,这绝不是楚国能够承受的。
反之,如果楚国此时退兵,晋国来了绝不会放弃到口的肥肉,肯定会联合宋国、鲁国夹击楚军,这也是楚庄王最为担心的。
目前,只有一条路可以选——议和,同宋国结盟。
打,打不下来;撤,又很没面子,子反同华元的私定盟约正好给了楚庄王一个台阶下,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向众将解释撤兵的原因,毕竟楚国围了八、九个月,人都打眼红了。
子反觉得这是小事,谎称军中无粮,军心涣散,趁此机会退兵,各将士当无抱怨。楚庄王欣然采纳,退兵三十里,宋国派华元作为人质如约而至,同楚国讲和,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而作为人质的华元,在楚国也发挥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媾和晋楚“弭兵”之约,后来一直留在楚国。
从公元前595年九月,到次年五月,长达九个月之久的跨年度攻坚战,虽以楚国无功而返而告终,但也让中原诸侯谈楚色变,又是畏惧,又是敬佩。
所畏惧者,楚国国力之强,远远超出众诸侯的意料。楚国居然能长达九月供应着千里之外的三军,国家综合实力由此可见。纵然诸侯各国有坚固的城池,楚国亦不足持。
所敬佩者,楚国兵临城下,不以强暴武力攻宋,采取围而不破、逼其诚服之举,成为春秋战史上的一段佳话,其行为也深深的震撼了中原国家。战后,鲁国大夫孟献子就建议鲁宣公遣使去宋向楚庄王“聘而献礼”,“谋其不免也”,加强了楚、鲁之间的关系。
再厉害的霸主也敌不过阎王的生死簿,围宋之战三年后(公元前591年),执政二十三年的楚庄王病逝,年不足四十五。
历史上总结楚庄王的人很多,我也不多言了,否则有画蛇添足举动,其一鸣惊人、联秦灭庸、观兵周疆、问鼎中原、止戈为武、饮马黄河等等,无不是我们耳熟能详故事中的主人翁,司马迁也“因庄王之义”,而作《史记楚世家》。
在楚庄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历代明君所具备的一切素质——“有声有色,文治武功,荦然卓著。于楚史,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春秋史,其武功可与桓、文并列,而谋略文采或有过之!”
楚国八百年中灭六十余国,地方五千里,楚庄王在位期间就“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
历史是可以被穿越的,是可以被牢记的,是可以成为我们生命一部分的。仰望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楚人的心中始终有一份不灭的信仰,指引希望的路,每当提及楚国、提及楚文化,心中的自豪和认同油然而生,而这一切的缔造者,便是楚庄王。
不要在我的墓碑前哭泣,我不在那里,我没有长眠。我是温柔的春雨,滋润着江汉平原的麦田;我是清幽的黎明,弥漫在秦岭的林间;我是雄浑的鼓声,飞越桐柏山的云端;我是温暖的群星,点缀秦淮河的夜晚;我是高歌的飞鸟,存留于美好的人间;不要在我的墓碑前哭泣,我不在那里,我从未长眠。
一代明主,“贤哉楚王”!
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南北朝江淹《恨赋》
称霸中原几十年,霸主之位不能在自己手里说没了就没了,公元前596年夏天,不甘失败的晋景公决定如往常一样兵伐郑国,他觉得按照郑国一贯的秉性,只要大军越过黄河,郑国就会一如既往的背楚向晋(“使谋而来”)。
但是现实情况很不乐观,郑襄公因为楚庄王没有灭郑国和邲之战胜利的原因,对其感恩戴德,不仅没有如往常一样百约百叛,反而亲自跑到楚国同楚庄王商量如何对付晋国。
晋景公见郑襄公像换了个人似的,也不再纠缠,在黄河边祭奠了阵亡将士,阅兵后班师回朝。
晋景公这一举动,让楚庄王敏锐的察觉了一个问题——晋国惧楚!自从邲之战后,晋国将士谈楚色变,楚兵狰狞而至的恐怖场景历历在目,侥幸而归的士兵也不愿意同楚作战。
同时,郑国拒晋的举动也让楚庄王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楚庄王的下一步动作就是远征中原,远征中原最顾忌的就是晋国的报复,现在有了郑国这个缓冲,楚庄王可以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比如宋、鲁二国。
中原最不服气就是宋国,晋国邲地一败后,宋国自觉是中原仅存的老大,处处同楚作对,同时它也是江淮地区的屏障,所以楚庄王准备拿宋国开涮。
出师必要有名,否则便是不义之师,当初“我,蛮夷也”的口号显然过气,不能体现如今大国的身份,所以只能找个茬,让宋国理亏,然后再做打算。
思来想去,楚庄王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一个人——申舟,这个人是个比较理想的人:首先,他是王族,楚文王的后代;其次,在孟诸狩猎的时候鞭挞过宋昭公的车夫,被宋人怀恨在心。
如果高贵的申舟被宋人杀死,那么一切事情就好解决了。
当楚庄王盯着申舟迁思回虑的时候,申舟便觉浑身不自在,正欲询问时,楚庄王将自己想法说了出来——安排申舟出使齐国,并且不向宋国借路。
不借路的意思是不行“过邦假道”之礼,就穿越宋国的国境,按照现在的说法叫做不办理签证就入境,这是非法的,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很不尊重的,也不符合当时外交惯例的,按照规定,当事人是要被宋国拘留的。
申舟听到楚庄王这般安排,就差点急出眼泪,曾经孟诸狩猎得罪过宋国,楚国同宋国关系又一直不大好,现在不签证就贸然进入宋国境内,不死也要掉几层皮,急忙向楚庄王请辞。
申舟所想正中楚庄王下怀,楚庄王连忙深情的阐述此次出使齐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言语中多次暗示此次任务非他莫属。楚庄王见其还在犹豫不决,又将申舟的儿子申犀拉到身边向申舟保证:楚国如今很强大,连晋国都不敢同楚国对抗,小小宋国又能如何?如果宋国但敢杀了你,我就去打他(“杀汝,我伐之!”)。
申舟放心大胆的上路了。
然后申舟被宋文公杀了。
杀或者不杀,宋文公其实挺犹豫的,毕竟申舟交恶宋国已是二十多年前,自己哥哥宋昭公时代发生的事情了,宋昭公无道,加上生性懦弱,受欺负也是活该。
但是宋大夫华元却有很充分的理由杀他,他认为楚使经过宋国而不借路,分明是把宋国不放在眼里,并且还把宋国当做楚地一样来去自由,这就意味着视宋国为灭亡之国。如果杀了楚使,楚国必然会进攻宋国,大不了也是个灭亡,还不如硬气一点,别让其他国家小瞧了。
宋文公觉得很有道理,便依了华元将非法入境的申舟处决。
焦急等待消息的楚庄王一得到申舟死讯,非常激动,手止不住的发抖,如果攻下宋国,楚国将构建一条完整的秦淮防线,依靠淮河将兵力源源不断的运往中原腹地,到那个时候齐、鲁二国也将等同囊中之物,楚国也将比现在更加辽阔富饶,更加繁荣昌盛。
想到这里,楚庄王暗自为自己的宏伟蓝图所感动,但是不能表现的太高兴,因为这是用申舟的命换来的,得意忘形的让人看出来,阴谋就会搞成阳谋,容易两头空。
在申舟出发之时楚国已在备战,只见楚庄王沉下心中喜悦,咬牙切齿,饱含对失去申舟的悲痛申请,奋袂而起,剑指宋国。
楚庄王十九年(公元前595年)八月,楚庄王亲率息县大军,沿淮河东下期思县,北上伐宋。大军势如破竹,九月,已攻打至睢阳城下。
睢阳,军事重镇,素有“江淮屏障”、“河洛咽喉”之称,夏、商两朝古都,现在的宋都。
睢阳城不大,但是相当难打。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因为削藩之举彻底激反了七大诸侯,七大诸侯组成五十万联军,朝着汉都扑来。关键时刻,名将周亚夫以睢阳为“安全门”,与叛军整整死磕了三个月,最后彻底扭转战局,平定七国之乱。
公元756年,爆发安史之乱,整个盛唐被打烂,大批难民逃难到江淮大地,此时如果睢阳丢了,叛军十几万人就会横扫江淮大地,大唐王朝的大后方立刻沦陷,前方苦苦支撑的唐军,瞬间就会被孤立。
华夏民族面临灭顶之灾。
此时的守将张巡,聚起六千孤军,死守睢阳,十万叛军围攻十个月,最后睢阳因兵尽粮绝失陷。就是这十个月,为大唐赢取了宝贵的时间。睢阳沦陷三天后,援军赶到,将筋疲力尽的叛军彻底收拾;十天以后,唐军乘胜追击,收复了重镇洛阳。
睢阳保卫战成为大唐王朝救命的转折点,也成为古代历史上最惨烈的守城战,“没有之一”。
楚庄王也面临这个问题——睢阳很难打,当即决定不打了,也不撤兵,而是采取围的办法,把你围的山穷水尽,到时不费一兵一卒,宋国自然会出来投降。
更让楚庄王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围城,创造了先秦战争史上的奇迹——围了九个月,只比睢阳保卫战少一个月,要不然也可以写进记录了。
前几个月还好,双方相处的很和谐,虽说小摩擦不断,但大冲突还是很罕见的。
物质方面,宋国认为宋都粮储丰富,坚守大半载估计不成问题,可以和楚军死磕;楚军也觉得情况也很好,军需物资从期思县源源不断的运来,两军互相对峙,谁也不让谁。
坚守久了也不是办法,靠吃储备粮,宋国迟早有一天会坐吃山空。到了来年三月,时间已过去六、七个月,宋国也乐观不起来了——粮食紧缺,死磕存在问题。
宋文公登上城墙,想看看楚国是否也在为粮食发愁,结果看见匪夷所思的一幕——楚军正在开荒,看样子楚军打算在这里住下来了。
这个邻居可不好惹,宋文公一下慌了神,连忙派人去齐国请救兵。齐国觉得你宋国把楚国派来出使齐国的人杀了,于情于理我都不应该来救,于是安慰宋国自己想办法。
宋文公又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报告急难。作为一直以来紧随晋国的宋国而言,晋景公觉得不能见死不救,于是萌生了想要救援宋国的意图。
大夫伯宗上前直言“不可”,并阐述了他的理由,他认为此时荀林父正在攻打赤狄,攻楚救宋的想法“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并且晋兵状态低迷,不宜同士气旺盛的楚军交锋,同时安慰晋景公,河流湖泊里也有污泥浊水(“川泽纳污”),山林草野里也暗藏毒虫猛兽,美玉也藏匿着斑痕,国君忍受点耻辱又算得了什么?建议等待时机,再图打算。
伯宗,宋襄公之弟,曾受宋襄公之命出使晋国,完成任务后留晋为官改姓伯,其人“贤,好以直辩凌人”,晋景公见伯宗不为祖国着想而以事论事,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就停止发兵救宋。
虽然不派兵救宋,但面子功夫还是要做足的,晋景公担心不管不问会让宋国投降楚国,于是安排大夫解扬去宋国做思想工作,大意就是让兄弟们再坚持一段时间,晋国大军马上就到。
晋景公觉得虽然不能派兵来救,但是我带来了希望啊!
“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比钻石还要宝贵的东西。”——刘慈欣
解扬这个人比较实在,晋景公相信他一定会把话带到。一般实在的人都不机灵,于是手脚不利索的解扬顺理成章的被楚庄王抓住了。
楚庄王正发愁宋国久攻不下,又听解扬说晋军不日便到,心中着急,就和解扬商量,让他说反话,到城下喊两句话,就说晋国救兵来不了了,瓦解一下军心,行不行?事成之后不仅锦衣玉食,还高官厚禄。
解扬很干脆,说不行。
过了几天,楚庄王施以恩惠,解扬还是一口回绝。
又过了几天,楚庄王继续施以恩惠,解扬答应了。
楚庄王很高兴,觉得有钱能使鬼推磨,于是让士兵陪同解扬来到睢阳城下,解扬清了清嗓子,调整了下音调,猛吼道:“宋国的弟兄们,顶住,晋军正在整备三军,很快就来了。”
楚庄王很头疼,觉得解扬比鬼还不如。
解扬也很无辜,对楚庄王说道:“没办法,我答应晋候在先,必须要先完成晋候交办的任务。”
楚庄王又急又怒,对解扬嚷道:“那你答应我的事情呢?”
解扬不慌不忙,一本正经的给楚庄王阐述自己这么做的理由:“国君制订命令就是道义,臣下能完成命令就是信用,只有贯彻了道义的信用,才能保卫国家,造福百姓。道义不能有两种信用,信用不能接受两种命令(‘义无二信,信无二命’)。
下臣所以答应您,那是为了借机会完成晋候的使命。假如楚国有一位大臣公然背叛您,取悦于他人,你说这是守信用还是不守信用呢?下臣以死完成了使命,大王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无憾。”
公元1363年,洪都保卫战。守将朱文正按朱元璋坚壁挫锐的计谋,以四万兵力顽强坚守洪都,抗击陈友谅十万大军。经过一个多月的拼杀,朱文正发现快守不住了,派张子明去找朱元璋搬救兵。
张子明在返回途中,被陈友谅的士兵擒获,陈友谅热情接见了张子明,同张子明拉家常交心,目的是让张子明说反话,瓦解守军军心。张子明表示非常愿意合作。
于是,陈友谅派人押着张子明到了洪都城下,让他对城内喊反话,让守军哗变投降。结果让陈友谅想不到的是,这个文弱的书生向守城将士准确的传达了援军即来的消息。
在这一刻,张子明想到的不是即将迎来的死亡,不是舍生取义的荣耀,而是守信,一种出于对“信”的坚守,一种“义无二信,信无二命”般对人格的极端考验,他的生命光华正是在这“信”的高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凸显。
随后被陈友谅杀害。
与张子明命运相反的是,解扬不仅没死,其焕发出“信”的大节与大义,被楚庄王赞扬,感慨地说:“解扬真是个忠臣烈子啊!”
摆摆手,放其回国。
又过了一两个月,宋国见晋国毫无出兵准备,觉得被晋国诳了,再这样下去宋国必亡,宋文公也责怪华元不该多事,让华元出面处理此事,否则将其绑了送给楚国谢罪。
华元也没想到楚国围城,中原国家竟没有一个相助的,只得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自己想办法解决。
前面介绍过华元,除了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外,还是一名刺客。当天夜里,华元使出浑身解数溜进楚军大营,爬上司马子反的床,用刀抵住子反,然后两人开始推心置腹的攀谈起来。
华元首先简单阐述了下来意,然后详细的描述了宋国目前很困难,已达到“易子而食,析骸以爨(cuàn,烧火做饭)”的惨状了,实在是坚持不住了,才出此下策。
意思是宋国迟早要完蛋,如果不想办法,现在咱俩先完蛋。
子反想不到华元爆料如此之猛,将宋国实情一股脑和盘托出,看来华元也是铁定了心要楚国退兵,于是好言安慰华元,让他冷静冷静。
华元不吃这一套,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文书,语气强硬:“让宋国投降是痴心妄想,也别想着城下之盟,你们退兵三十里,拿出和谈态度,宋国以后也将唯命是听。”
子反生怕华元一激动在自己身上画几个大窟窿,就和华元私自订盟,华元担心子反事后不认账,丢下一句“区区弱宋,尚有不欺人之臣;岂堂堂大楚,而反无之”后,便悄然离去。
第二天,子反将此情况报告给了楚庄王,楚庄王也在为此事烦躁不已,烦躁的原因不是因为子反私定盟约,而是担心一个国家——晋国。
晋国派解扬来忽悠宋国,但没想到连楚庄王也忽悠了。晋军虽然一直没来,但不等于他们就不会来,虚虚实实让楚庄王进退两难。
如果真的攻破宋国,楚国得到的也是一座空城,继而来之的怕也只是拱手让给滚滚而来的晋国大军,晋国白白吞并了宋国,还让他楚庄王背一个灭人宗祠的恶名,让楚国成为众矢之的,这绝不是楚国能够承受的。
反之,如果楚国此时退兵,晋国来了绝不会放弃到口的肥肉,肯定会联合宋国、鲁国夹击楚军,这也是楚庄王最为担心的。
目前,只有一条路可以选——议和,同宋国结盟。
打,打不下来;撤,又很没面子,子反同华元的私定盟约正好给了楚庄王一个台阶下,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向众将解释撤兵的原因,毕竟楚国围了八、九个月,人都打眼红了。
子反觉得这是小事,谎称军中无粮,军心涣散,趁此机会退兵,各将士当无抱怨。楚庄王欣然采纳,退兵三十里,宋国派华元作为人质如约而至,同楚国讲和,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而作为人质的华元,在楚国也发挥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媾和晋楚“弭兵”之约,后来一直留在楚国。
从公元前595年九月,到次年五月,长达九个月之久的跨年度攻坚战,虽以楚国无功而返而告终,但也让中原诸侯谈楚色变,又是畏惧,又是敬佩。
所畏惧者,楚国国力之强,远远超出众诸侯的意料。楚国居然能长达九月供应着千里之外的三军,国家综合实力由此可见。纵然诸侯各国有坚固的城池,楚国亦不足持。
所敬佩者,楚国兵临城下,不以强暴武力攻宋,采取围而不破、逼其诚服之举,成为春秋战史上的一段佳话,其行为也深深的震撼了中原国家。战后,鲁国大夫孟献子就建议鲁宣公遣使去宋向楚庄王“聘而献礼”,“谋其不免也”,加强了楚、鲁之间的关系。
再厉害的霸主也敌不过阎王的生死簿,围宋之战三年后(公元前591年),执政二十三年的楚庄王病逝,年不足四十五。
历史上总结楚庄王的人很多,我也不多言了,否则有画蛇添足举动,其一鸣惊人、联秦灭庸、观兵周疆、问鼎中原、止戈为武、饮马黄河等等,无不是我们耳熟能详故事中的主人翁,司马迁也“因庄王之义”,而作《史记楚世家》。
在楚庄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历代明君所具备的一切素质——“有声有色,文治武功,荦然卓著。于楚史,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春秋史,其武功可与桓、文并列,而谋略文采或有过之!”
楚国八百年中灭六十余国,地方五千里,楚庄王在位期间就“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
历史是可以被穿越的,是可以被牢记的,是可以成为我们生命一部分的。仰望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楚人的心中始终有一份不灭的信仰,指引希望的路,每当提及楚国、提及楚文化,心中的自豪和认同油然而生,而这一切的缔造者,便是楚庄王。
不要在我的墓碑前哭泣,我不在那里,我没有长眠。我是温柔的春雨,滋润着江汉平原的麦田;我是清幽的黎明,弥漫在秦岭的林间;我是雄浑的鼓声,飞越桐柏山的云端;我是温暖的群星,点缀秦淮河的夜晚;我是高歌的飞鸟,存留于美好的人间;不要在我的墓碑前哭泣,我不在那里,我从未长眠。
一代明主,“贤哉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