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晋灵公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楚庄王四年(公元前608年),楚国在平乱、灭庸三年后,统治趋于稳定,又对中原产生北上图霸之志。
这个时候宋国国君宋昭公被他嫡祖母王姬杀死,立其弟公子鲍为君,是为宋文公。
恰巧此事被极具正义感的晋国赵盾得知,便命大将荀林父率兵讨伐宋国兴师问罪,又传命郑国、卫国、陈国三国派兵相助。
宋文公不仅长得帅,为人还很贤明,更难得的是他这个人礼待国人,也就是说好施舍,舍得花钱来笼络人心,对年纪在七十以上的老人和国内有学识的穷人都进行精准扶贫,逢年过节还加送珍贵食品,很得宋人拥护。
宋文公一看赵盾派四路兵马伐宋,心中害怕,忙派右师华元到晋营求和,当然还少不了金银美玉。荀林父一看华元带来了满满的诚意(“尽以其宝”),笑纳后就同意了宋人求和申请,命四路兵马停止伐宋,并承认了宋文公合法地位。
赵盾见荀林父受贿撤兵,便将此事向晋灵公汇报,指望晋灵公出面指责荀林父。但宋文公做事周全,也给晋灵公送了很多的礼物,向晋灵公投诉也是泥牛入海,不由一声叹息,大为不满。
大为不满的还有一个人——郑穆公,郑国大张旗鼓的随晋伐宋,没想到晋国却来这么一出戏,让自己跟将士们不好交代,大为恼火,认为晋人惟赂是贪,有名无实,不能图霸业,当时就起了弃晋从楚的心。
没过几个月,因为齐国强势干涉鲁国内政(破坏鲁国的嫡长子继承制,立庶子公子俀(tuǐ)为君,是为鲁宣公),赵盾又在扈地会合诸侯,准备为鲁国讨伐齐国,结果齐国也学习宋国行贿的做法,让晋国又一次“取赂而还”。
晋国在一年之内接连两次的“取赂而还”,让郑穆公很惊讶,不禁曰:“晋不足与也。”权衡利弊之下,一咬牙就“受盟于楚”。
相比之下,郑穆公比他老子郑文公更会审时度势,也更擅长保护自己。而对于中原诸侯来说,郑国这支风向标的指向,往往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霸主的归属,成为一些小国压宝的不二选择。
但在这个时候,陈国国君陈灵公却逆道而行选择亲晋,原因是六年前(公元前614年),陈共公去世的时候楚庄王没有前往吊唁,失了礼数。
楚庄王也很困惑,那个时候自己还不是楚王,失没失礼数也是楚穆王的事情,与自己何干?判定这是陈灵公找的借口而已,于是亲率大军攻陈,乘机另派一军侵袭宋国。
晋国赵盾见沉寂五、六年的楚国又出来兴风作浪,亲自率军与宋文公、陈灵公、卫成公、曹文公等四国首脑率领的军队会于郑地的棐林,准备攻郑以救陈、宋二国。
楚庄王也做了应对之策,派蒍贾带兵去救援郑国,两军在郑地的北林和晋军相遇。
此时,距离城濮之战已有二十四年,也是楚晋二国二十四年来首次面对面的正面交锋,楚军经过灭庸一战,士兵士气高昂,作战经验也非常成熟,并且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实力更为增强,面对五国联军也不退缩。于是在楚军的冲击下,联军一触即溃,并俘虏了晋大夫解扬。
晋军兵败退却,赵盾也没有组织有效的兵力进行反扑,按理说手握五国兵权,即使同楚国硬碰一次也不见得会落于下风,退却的原因还是担心同楚军胶着的同时,秦军会趁机偷袭晋国。
回国后的赵盾经过认真分析,觉得目前晋国的对外军事策略,应由原来的抑制秦国东进转变为压制楚国北上。
自从殽之战后,秦楚二国亲如兄弟,两家还联手灭了庸国,如要压制楚国北上继续称霸中原,必须拉拢秦国。
如何拉拢秦国是摆在赵盾面前最残酷的问题,自从晋文公去世之后,秦晋之间已慢慢的出现了裂痕,不复当年“秦晋之好”的美好时光,殽之战后两国关系更是一落千丈。
古今任何时期,两国关系的结盟或是交恶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当有共同的利益时,他们自然能够联系在一起,戮力同心;当共同利益消失时,任何的关系也不足以让他们团结在一起。
也就是说,两国关系是同利益密切相关的,但是还有一种情况是与利益无关的,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尊严,那便是民族感情。
秦晋之间的交恶,便事关两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永远不可调和,每年都骚扰晋国几次已经成为了秦人不忘“殽之耻”的爱国教育活动,比现在某国对某本的态度显得更有骨气和犀利。
于是,在感情基础不成熟的情况下,晋国再一次体现出了它外交弱智的一面,而引领晋国走向弱智的人就是赵盾的弟弟——赵穿。
赵穿认为弱国无外交的另一层面的意思是强国的外交是打出来的,于是他向赵盾建议攻打秦国的与国崇国,侵袭崇国,秦国一定会去救崇国,到时就以此向秦国要求讲和,秦国必然会同意(“吾以求成焉”)。
赵穿说完还非常得意。按照一个正常人的理解来说,你打我儿子,我还要求同你讲和吗?这本就是流氓行径,令人费解的是赵盾竟然同意了。
于是,“冬,赵穿侵崇”,但是事与惟愿——“秦弗与成”,秦国宁可放弃崇国也不肯和晋国讲和。这就很尴尬了,抱着与秦国交好的目的来打崇国,秦国竟然不按照剧本走,导致秦晋之间的越发交恶,赵穿自己也觉得打的没有意思,便撤军回国。
赵穿觉得这样回去很没面子,又调转锋头打了郑国一顿,出了口北林之战的恶气后才班师回国。
赵穿计策失算,让秦国很生气,整顿兵马,第二年便直扑晋国而去,“以报崇”之仇。秦国确实是有骨气的,骨子里面也有不服输的刚劲,这也是它最后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之一。
楚国看到秦国拒晋态度坚定,称霸中原信心大增。
对于郑国的投靠,楚庄王没有像以往的楚王收小弟那样给予庇护,尤其对于郑国这样反复无常的国家,楚庄王决定发挥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去干活,具体来说就是命他们去打仗。
楚庄王七年(公元前607年)春,楚国以晋国不讨宋人弑君之罪为由,命郑国领兵伐宋。
郑穆公很清楚,讨伐宋人之罪只是楚庄王的借口,真正目的就是破坏郑宋二国之间的关系,同时让郑国同中原国家划清界限,郑国不想去,但既然亲楚了,也只得受命前往。
郑穆公自然不愿得罪大国,于是派公子归生领兵伐宋。公子归生是个老实巴交、毫无主见之人,这种人打胜仗的几率等同瞎子射中靶心的几率。派公子归生领军的目的是宁愿自己吃败仗,也不愿意同宋国结下梁子,但事后证明,郑穆公还是失算了。
宋国这边派出华元、乐吕带兵抵御。
华元身份很多,军事家就是其中之一,这说明他除了会送礼外,打仗也很厉害,其特点是很会激励将士士气,在郑国来犯之时,华元自掏腰包给每位将士都买了一块羊肉作为战前犒赏,估计是差点钱,只有一个人没有分到羊肉,这个人就是他的车夫——羊斟。
你平时一定有这种体会,如果有人请客,接全班同学喝饮料,结果漏掉了一位同学没买,那么这位同学一定会觉得是请客人故意的,便会怀恨在心,换做是任何人都会这样——羊斟也不例外(“故怨”),于是便有了春秋战场上最好笑的一幕:
当两军对峙在宋地的大棘时,还没响鼓开战,就见羊斟驾驶战车拖着华元一溜烟似的直奔郑军而去,在飞一般的车上羊斟很有感觉,得意洋洋的对华元曰:“前几天的羊是你作主,今天,我的地盘我作主(‘我为政’)。”
在两军众目睽睽之下,华元以迅雷不见掩耳之速做了郑军俘虏,所以说做人千万要当心,有时候宁愿得罪一群人,也不要得罪一个人,尤其是那些不显眼的人物。
公子归生一看还未交战,便已俘获敌军主帅,己方士兵士气大振,也听不得公子归生号令,情不自禁的朝宋军杀去,于是宋军大败,“获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guó,割下左耳,意指斩首)百人”。
先前说过,华元身份很多,除了军事家外,他还是一名优秀的刺客,在郑军防备不严的情况下,华元又发挥刺客本领溜了回去,羊斟见势不妙也逃往鲁国。
郑国大胜,郑穆公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将俘获的甲车和士兵全部交给楚国,再次声明此次伐宋是受命于楚国,功劳也都归楚国,与郑国无关。
郑穆公此举是准备将伐宋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但是赵盾就不这么认为了。
赵盾觉得郑国在扈地会盟没多久就背晋亲楚,可以稍作理解,因为郑国夹在大国之间也不容易,亲楚也只是个求全之策,但是你助纣为虐亲自领兵讨伐宋国就不应该了,这等于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以晋国为主的中原国家宣战。
同年夏季,赵盾处理完秦军入侵晋国以报崇之仇一事后,决定为宋国报大棘之仇,遂率领晋、宋、卫、陈四国军队伐郑。
楚国方面则是派令尹斗越椒率领楚军去救郑。斗越椒熟读兵书,勇猛过人,不几日就阅好部队,抢先在郑地摆好阵势等待联军过来交锋。
赵盾眼见楚军阵势威武霸气,士气高昂旺盛,再看看自己这边由一群散兵游勇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顿时起了退兵之心。
斗越椒担心联军又不战而退,便激将赵盾:“有本事就过来打一架,又想在诸侯中称霸,又害怕同我打一架吗?”
赵盾也是稳重之人,不被斗越椒言语所迷惑,反而对斗越椒说了一句让其疑惑不解的话:“我奉劝你一句,你们若敖氏在同楚王争权夺利(‘彼宗竞于楚’),总有一天会完蛋。我现在不同你打,迟早也会有人收拾你。”说完,就留下原地发呆的斗越椒,自行离去。
这句话说者有意,听者也有意,斗越椒很清楚若敖氏一族在楚国的势力盘大根深,已被几代楚王所忌讳,成得臣、斗勃、斗般都是被人诬告致死,令尹一职也成高危职业,说不定自己也会同前几位令尹一样不得善终。
于是,斗越椒慢慢的把目光从朝堂二把手的位置,跃过一级一级的台阶,瞄上了楚王之位,因为他觉得,只有获得王权,才能实现生命自由。
赵盾回到晋国后,也被晋灵公所厌恶,借机设宴款待赵盾,席间埋伏刀斧手,准备酒过三巡杀了赵盾,结果被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察觉到了,拼死命保护才让赵盾逃过一劫。
这已经不是晋灵公第一次想杀赵盾了,曾经有一次晋灵公派刺客鉏麑(chúní)杀他,结果鉏麑在赵盾书房外等了一宿,也没等到他回房休息,鉏麑见赵盾如此的勤政务实,不由叹道:“忠义之臣也!”于是感动的自杀了。
晋灵公三番五次的起杀心,赵盾觉得晋国是呆不下去了,把手头上的工作简单的交接了下,准备浪迹江湖做一名隐士。他的弟弟赵穿慌了,觉得赵盾走了,自己在晋国也混不下去了,于是又犯起浑来,扯起一张弓,跑到桃园将晋灵公射死了。
赵盾还没有走出晋国国境,就被赵穿接回来继续做他的正卿,面对弑君的赵穿,赵盾无论如何也下不去手去处置,晋太史董狐见了,便在史书上写上:“赵盾弑其君”。赵盾觉得晋灵公不是他杀的,董狐的记载又太简单粗暴,建议能否委婉点。
事实证明董狐很有职业操守,没有辜负太史这一职业,义正言辞的对赵盾说道:“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走出国境就回来了,回来了也不惩罚凶手(‘亡不越境,反不讨贼’),弑君的人不是您还是谁?”赵盾见董狐坚持自己的看法,长叹一声,悲伤而去,留下千古骂名。
当一个国家的每个人都忠于自己的职业和事业,不因外力而改变初衷时,这个国家也会因此而强大,就算出了乱子,也会很快的恢复,因为每个人的坚持,都是在贡献无比强大的力量。
对于董孤不为强权的坚持,孔子赞之:“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对于权倾朝野赵盾的态度,孔子更赞之:“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而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孔子也叹曰:“惜也。”
同年(公元前607年)秋,晋灵公死,赵盾赵穿二兄弟扶晋灵公叔叔姬黑臀继任国君,是为晋成公。
晋成公屁股很黑,但是人不黑,相反还很老实,知道自己只是赵氏二兄弟的棋子,也不同他们争权夺利,一切听从赵盾安排,老老实实的做自己的傀儡国君,赵盾的权利由此达到顶峰。
而赵盾等人也在权欲之下,对晋国的人事体制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改革——设立公族大夫,这一制度彻底的削弱了君权,壮大了外姓卿族势力,敲响了“三家分晋”的丧钟。
次年(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春,晋国的实际掌权人赵盾肃清了朝中一切反对势力,拉响了再次称霸中原的号角,首要的征伐目标便是郑国,郑国也在晋国的胁迫下讲和。
这一次楚国没有来救郑,因为楚庄王正在密谋一次大型军事行动,后世将这一大型军事行动称之为——问鼎中原。
楚庄王四年(公元前608年),楚国在平乱、灭庸三年后,统治趋于稳定,又对中原产生北上图霸之志。
这个时候宋国国君宋昭公被他嫡祖母王姬杀死,立其弟公子鲍为君,是为宋文公。
恰巧此事被极具正义感的晋国赵盾得知,便命大将荀林父率兵讨伐宋国兴师问罪,又传命郑国、卫国、陈国三国派兵相助。
宋文公不仅长得帅,为人还很贤明,更难得的是他这个人礼待国人,也就是说好施舍,舍得花钱来笼络人心,对年纪在七十以上的老人和国内有学识的穷人都进行精准扶贫,逢年过节还加送珍贵食品,很得宋人拥护。
宋文公一看赵盾派四路兵马伐宋,心中害怕,忙派右师华元到晋营求和,当然还少不了金银美玉。荀林父一看华元带来了满满的诚意(“尽以其宝”),笑纳后就同意了宋人求和申请,命四路兵马停止伐宋,并承认了宋文公合法地位。
赵盾见荀林父受贿撤兵,便将此事向晋灵公汇报,指望晋灵公出面指责荀林父。但宋文公做事周全,也给晋灵公送了很多的礼物,向晋灵公投诉也是泥牛入海,不由一声叹息,大为不满。
大为不满的还有一个人——郑穆公,郑国大张旗鼓的随晋伐宋,没想到晋国却来这么一出戏,让自己跟将士们不好交代,大为恼火,认为晋人惟赂是贪,有名无实,不能图霸业,当时就起了弃晋从楚的心。
没过几个月,因为齐国强势干涉鲁国内政(破坏鲁国的嫡长子继承制,立庶子公子俀(tuǐ)为君,是为鲁宣公),赵盾又在扈地会合诸侯,准备为鲁国讨伐齐国,结果齐国也学习宋国行贿的做法,让晋国又一次“取赂而还”。
晋国在一年之内接连两次的“取赂而还”,让郑穆公很惊讶,不禁曰:“晋不足与也。”权衡利弊之下,一咬牙就“受盟于楚”。
相比之下,郑穆公比他老子郑文公更会审时度势,也更擅长保护自己。而对于中原诸侯来说,郑国这支风向标的指向,往往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霸主的归属,成为一些小国压宝的不二选择。
但在这个时候,陈国国君陈灵公却逆道而行选择亲晋,原因是六年前(公元前614年),陈共公去世的时候楚庄王没有前往吊唁,失了礼数。
楚庄王也很困惑,那个时候自己还不是楚王,失没失礼数也是楚穆王的事情,与自己何干?判定这是陈灵公找的借口而已,于是亲率大军攻陈,乘机另派一军侵袭宋国。
晋国赵盾见沉寂五、六年的楚国又出来兴风作浪,亲自率军与宋文公、陈灵公、卫成公、曹文公等四国首脑率领的军队会于郑地的棐林,准备攻郑以救陈、宋二国。
楚庄王也做了应对之策,派蒍贾带兵去救援郑国,两军在郑地的北林和晋军相遇。
此时,距离城濮之战已有二十四年,也是楚晋二国二十四年来首次面对面的正面交锋,楚军经过灭庸一战,士兵士气高昂,作战经验也非常成熟,并且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实力更为增强,面对五国联军也不退缩。于是在楚军的冲击下,联军一触即溃,并俘虏了晋大夫解扬。
晋军兵败退却,赵盾也没有组织有效的兵力进行反扑,按理说手握五国兵权,即使同楚国硬碰一次也不见得会落于下风,退却的原因还是担心同楚军胶着的同时,秦军会趁机偷袭晋国。
回国后的赵盾经过认真分析,觉得目前晋国的对外军事策略,应由原来的抑制秦国东进转变为压制楚国北上。
自从殽之战后,秦楚二国亲如兄弟,两家还联手灭了庸国,如要压制楚国北上继续称霸中原,必须拉拢秦国。
如何拉拢秦国是摆在赵盾面前最残酷的问题,自从晋文公去世之后,秦晋之间已慢慢的出现了裂痕,不复当年“秦晋之好”的美好时光,殽之战后两国关系更是一落千丈。
古今任何时期,两国关系的结盟或是交恶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当有共同的利益时,他们自然能够联系在一起,戮力同心;当共同利益消失时,任何的关系也不足以让他们团结在一起。
也就是说,两国关系是同利益密切相关的,但是还有一种情况是与利益无关的,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尊严,那便是民族感情。
秦晋之间的交恶,便事关两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永远不可调和,每年都骚扰晋国几次已经成为了秦人不忘“殽之耻”的爱国教育活动,比现在某国对某本的态度显得更有骨气和犀利。
于是,在感情基础不成熟的情况下,晋国再一次体现出了它外交弱智的一面,而引领晋国走向弱智的人就是赵盾的弟弟——赵穿。
赵穿认为弱国无外交的另一层面的意思是强国的外交是打出来的,于是他向赵盾建议攻打秦国的与国崇国,侵袭崇国,秦国一定会去救崇国,到时就以此向秦国要求讲和,秦国必然会同意(“吾以求成焉”)。
赵穿说完还非常得意。按照一个正常人的理解来说,你打我儿子,我还要求同你讲和吗?这本就是流氓行径,令人费解的是赵盾竟然同意了。
于是,“冬,赵穿侵崇”,但是事与惟愿——“秦弗与成”,秦国宁可放弃崇国也不肯和晋国讲和。这就很尴尬了,抱着与秦国交好的目的来打崇国,秦国竟然不按照剧本走,导致秦晋之间的越发交恶,赵穿自己也觉得打的没有意思,便撤军回国。
赵穿觉得这样回去很没面子,又调转锋头打了郑国一顿,出了口北林之战的恶气后才班师回国。
赵穿计策失算,让秦国很生气,整顿兵马,第二年便直扑晋国而去,“以报崇”之仇。秦国确实是有骨气的,骨子里面也有不服输的刚劲,这也是它最后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之一。
楚国看到秦国拒晋态度坚定,称霸中原信心大增。
对于郑国的投靠,楚庄王没有像以往的楚王收小弟那样给予庇护,尤其对于郑国这样反复无常的国家,楚庄王决定发挥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去干活,具体来说就是命他们去打仗。
楚庄王七年(公元前607年)春,楚国以晋国不讨宋人弑君之罪为由,命郑国领兵伐宋。
郑穆公很清楚,讨伐宋人之罪只是楚庄王的借口,真正目的就是破坏郑宋二国之间的关系,同时让郑国同中原国家划清界限,郑国不想去,但既然亲楚了,也只得受命前往。
郑穆公自然不愿得罪大国,于是派公子归生领兵伐宋。公子归生是个老实巴交、毫无主见之人,这种人打胜仗的几率等同瞎子射中靶心的几率。派公子归生领军的目的是宁愿自己吃败仗,也不愿意同宋国结下梁子,但事后证明,郑穆公还是失算了。
宋国这边派出华元、乐吕带兵抵御。
华元身份很多,军事家就是其中之一,这说明他除了会送礼外,打仗也很厉害,其特点是很会激励将士士气,在郑国来犯之时,华元自掏腰包给每位将士都买了一块羊肉作为战前犒赏,估计是差点钱,只有一个人没有分到羊肉,这个人就是他的车夫——羊斟。
你平时一定有这种体会,如果有人请客,接全班同学喝饮料,结果漏掉了一位同学没买,那么这位同学一定会觉得是请客人故意的,便会怀恨在心,换做是任何人都会这样——羊斟也不例外(“故怨”),于是便有了春秋战场上最好笑的一幕:
当两军对峙在宋地的大棘时,还没响鼓开战,就见羊斟驾驶战车拖着华元一溜烟似的直奔郑军而去,在飞一般的车上羊斟很有感觉,得意洋洋的对华元曰:“前几天的羊是你作主,今天,我的地盘我作主(‘我为政’)。”
在两军众目睽睽之下,华元以迅雷不见掩耳之速做了郑军俘虏,所以说做人千万要当心,有时候宁愿得罪一群人,也不要得罪一个人,尤其是那些不显眼的人物。
公子归生一看还未交战,便已俘获敌军主帅,己方士兵士气大振,也听不得公子归生号令,情不自禁的朝宋军杀去,于是宋军大败,“获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guó,割下左耳,意指斩首)百人”。
先前说过,华元身份很多,除了军事家外,他还是一名优秀的刺客,在郑军防备不严的情况下,华元又发挥刺客本领溜了回去,羊斟见势不妙也逃往鲁国。
郑国大胜,郑穆公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将俘获的甲车和士兵全部交给楚国,再次声明此次伐宋是受命于楚国,功劳也都归楚国,与郑国无关。
郑穆公此举是准备将伐宋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但是赵盾就不这么认为了。
赵盾觉得郑国在扈地会盟没多久就背晋亲楚,可以稍作理解,因为郑国夹在大国之间也不容易,亲楚也只是个求全之策,但是你助纣为虐亲自领兵讨伐宋国就不应该了,这等于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以晋国为主的中原国家宣战。
同年夏季,赵盾处理完秦军入侵晋国以报崇之仇一事后,决定为宋国报大棘之仇,遂率领晋、宋、卫、陈四国军队伐郑。
楚国方面则是派令尹斗越椒率领楚军去救郑。斗越椒熟读兵书,勇猛过人,不几日就阅好部队,抢先在郑地摆好阵势等待联军过来交锋。
赵盾眼见楚军阵势威武霸气,士气高昂旺盛,再看看自己这边由一群散兵游勇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顿时起了退兵之心。
斗越椒担心联军又不战而退,便激将赵盾:“有本事就过来打一架,又想在诸侯中称霸,又害怕同我打一架吗?”
赵盾也是稳重之人,不被斗越椒言语所迷惑,反而对斗越椒说了一句让其疑惑不解的话:“我奉劝你一句,你们若敖氏在同楚王争权夺利(‘彼宗竞于楚’),总有一天会完蛋。我现在不同你打,迟早也会有人收拾你。”说完,就留下原地发呆的斗越椒,自行离去。
这句话说者有意,听者也有意,斗越椒很清楚若敖氏一族在楚国的势力盘大根深,已被几代楚王所忌讳,成得臣、斗勃、斗般都是被人诬告致死,令尹一职也成高危职业,说不定自己也会同前几位令尹一样不得善终。
于是,斗越椒慢慢的把目光从朝堂二把手的位置,跃过一级一级的台阶,瞄上了楚王之位,因为他觉得,只有获得王权,才能实现生命自由。
赵盾回到晋国后,也被晋灵公所厌恶,借机设宴款待赵盾,席间埋伏刀斧手,准备酒过三巡杀了赵盾,结果被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察觉到了,拼死命保护才让赵盾逃过一劫。
这已经不是晋灵公第一次想杀赵盾了,曾经有一次晋灵公派刺客鉏麑(chúní)杀他,结果鉏麑在赵盾书房外等了一宿,也没等到他回房休息,鉏麑见赵盾如此的勤政务实,不由叹道:“忠义之臣也!”于是感动的自杀了。
晋灵公三番五次的起杀心,赵盾觉得晋国是呆不下去了,把手头上的工作简单的交接了下,准备浪迹江湖做一名隐士。他的弟弟赵穿慌了,觉得赵盾走了,自己在晋国也混不下去了,于是又犯起浑来,扯起一张弓,跑到桃园将晋灵公射死了。
赵盾还没有走出晋国国境,就被赵穿接回来继续做他的正卿,面对弑君的赵穿,赵盾无论如何也下不去手去处置,晋太史董狐见了,便在史书上写上:“赵盾弑其君”。赵盾觉得晋灵公不是他杀的,董狐的记载又太简单粗暴,建议能否委婉点。
事实证明董狐很有职业操守,没有辜负太史这一职业,义正言辞的对赵盾说道:“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走出国境就回来了,回来了也不惩罚凶手(‘亡不越境,反不讨贼’),弑君的人不是您还是谁?”赵盾见董狐坚持自己的看法,长叹一声,悲伤而去,留下千古骂名。
当一个国家的每个人都忠于自己的职业和事业,不因外力而改变初衷时,这个国家也会因此而强大,就算出了乱子,也会很快的恢复,因为每个人的坚持,都是在贡献无比强大的力量。
对于董孤不为强权的坚持,孔子赞之:“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对于权倾朝野赵盾的态度,孔子更赞之:“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而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孔子也叹曰:“惜也。”
同年(公元前607年)秋,晋灵公死,赵盾赵穿二兄弟扶晋灵公叔叔姬黑臀继任国君,是为晋成公。
晋成公屁股很黑,但是人不黑,相反还很老实,知道自己只是赵氏二兄弟的棋子,也不同他们争权夺利,一切听从赵盾安排,老老实实的做自己的傀儡国君,赵盾的权利由此达到顶峰。
而赵盾等人也在权欲之下,对晋国的人事体制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改革——设立公族大夫,这一制度彻底的削弱了君权,壮大了外姓卿族势力,敲响了“三家分晋”的丧钟。
次年(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春,晋国的实际掌权人赵盾肃清了朝中一切反对势力,拉响了再次称霸中原的号角,首要的征伐目标便是郑国,郑国也在晋国的胁迫下讲和。
这一次楚国没有来救郑,因为楚庄王正在密谋一次大型军事行动,后世将这一大型军事行动称之为——问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