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大楚820 > 17、郑庄公

17、郑庄公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公元前743年,郑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继承君位,是为郑庄公,时年十三岁。

    郑庄公,姬姓,郑氏,他的母亲姜氏生他的时候差点难产而亡,每次见到他就有阴影,所以取名叫寤生。

    熊通继任楚位的时候,郑庄公也才十五岁,但郑庄公却表现出与他年纪不符的城府和手段,连***都评价他是两个“很厉害”的人之一。

    另一个“很厉害”的人是汉高祖刘邦。

    郑国是一个小国,但是郑庄公利用其过人的智慧和强硬的政治手腕,周旋于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之间,硬生生的把郑国“小霸”于天下。

    但郑庄公的“小霸”又与当时的另外两“小霸”楚国和齐国不同,楚国和齐国是不断地发展地盘,壮大实力,郑庄公的特长在于玩政治。

    他一心一意辅佐周天子,替他出兵攻打不朝不敬之人,当时宋国宋殇公不朝拜周平王,郑庄公联合齐、鲁之师,以天子之命伐宋。

    同时,为了不让周平王分他的权,郑庄公把周王室太子作为人质押到郑国软禁。后来觉得不妥,又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周王室做人质。

    郑庄公恪守宗法礼仪,母亲姜氏让他把郑国京邑封给他的弟弟叔段,郑庄公虽不情愿,但还是选择谨遵母命。后来叔段谋反,郑庄公也没有怪罪他的母亲。

    郑庄公一生功业辉煌,又善于纳谏,礼贤下士,懂得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具备了一个出色政治家所必须的良好素质,但却没有称霸诸侯的野心。因为按照辈分来说,郑庄公是周天子周桓王的爷爷辈。

    所以,郑庄公是想做周公旦,力挽这个家族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宗法崩溃、道德沦丧,礼仪制度及社会风俗也都遭到了严重破坏的时代。他是一个不追求事业,却是一个有崇高事业心的人,他所守护的,是封建时期的王权意识和道德观念。

    郑庄公想做周公旦,但他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没有想过周恒王愿不愿意做周武王,于是这个有着崇高事业心的人不小心捅了一个大娄子,给熊通创造了一个机会。

    事情是这样的。

    公元前720年,窝囊了一辈子的周平王驾崩,在郑国做人质的太子也死了,周平王的孙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

    过了三年(公元前717年),郑庄公处理完手头紧要之事,首次朝见周桓王。

    在当时礼仪崩坏的局面,诸侯主动来朝是十分罕见的,郑庄公以为周恒王对他应该是充满热情的,结果周桓王觉得自己上位了三年才来朝见,太不把他当数了,便对他不冷不热,态度十分不友好,走的时候也没客套下留下来吃个饭,令郑庄公很尴尬。

    态度不友好的原因是因为郑庄公长期把持朝政,又把自己父亲当作人质软禁在郑国,导致自己从小缺乏父爱,打心里厌恶郑庄公。

    郑庄公因为周桓王不礼遇自己,于是与鲁国互换许田(周天子祭祀泰山的专用田),自己用许田祭祀周公旦,等于羞辱周王室一代不如一代。不经羞辱的周桓王决定不再受郑庄公的控制,于是强硬的夺去郑庄公的权力,免去其卿士之职,任用虢公担任周王朝卿士。

    郑庄公得知后,一气之下派兵割了周王室的麦子,对外申明今后拒绝朝觐周桓王。所是这样说,但也只是个口头申明,从过往的一些事来看,郑庄公只是说的气话,气完了还是要管这个侄孙的。

    周桓王把郑庄公的申明当真了,认为郑庄公想饿死他,也很生气,便号召诸侯国讨伐他。

    由于郑庄公平常同其他诸侯国关系很好,所以周桓王只联系到了陈、蔡、卫等实力不强的诸侯国。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打着维护王室尊严的旗号,亲率王师并征调陈国、蔡国、卫国三国之军联合进攻郑国,声势浩大,从架势分析有灭掉郑国的意思。

    郑庄公组织兵力自卫,一不小心防卫过当,射中了周桓王肩膀,周联军大败,史称“繻葛之战”。

    战后,郑庄公认真反思,认为做爷爷的射中了做孙子的周桓王实属不该,如果偏一点,就有可能射死了,弑君之罪可承担不起,便派人上门道歉。

    郑庄公一生都在致力于周王室的复兴,他认为上门道歉可以挽回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威信。好比你一不留神把大哥打残了,你负荆请罪,想挽回大哥在江湖中的地位。

    殊不知,有些事情做了便是覆水难收,道歉的后果可能是冰释前嫌,也可能是于事无补。

    明代有史学家李挚在《史纲评要》中曾说过一句十分经典的话:“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

    这句话前一句意思是周夷王为了笼络人心,讨好诸侯,亲自下位前往大堂迎接诸侯。后一句便是说这件事。

    李挚讲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周王朝王权的衰颓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标识意义的两件事情。

    郑庄公上门道歉一事,大致属于于事无补。

    因为繻葛一战后,中箭的周天子威信扫地,江湖大哥拥有发令征伐的权力消失殆尽,从此诸侯争霸,周王室再也无力征讨,天子之位形同虚设。

    楚国的熊通很快就得到这个消息,他和斗伯比经过仔细分析讨论,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

    经营汉西近三十年的楚国也不再是熊通刚接手的楚国,现在的楚国无比强大,连郑庄公都感到一股厚厚的王者之势,蠢蠢欲动的雄霸之气,如大山一般压的中原大地喘不过气。

    敏锐的郑庄公分析,楚国覆手翻云,即将搅乱中原政局。

    此时的熊通也已不再是初出茅庐的小青年,三十年的历练已将这头雄狮唤醒,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

    公元前707年,郑庄公的一箭,给他创造了这个机会。

    这一箭,彻底的断送了周王室作为姬姓诸侯领袖残存的余威,也给了中原礼仪制度致命一击,此后姬姓诸侯分崩离析,各自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处心积虑的打着如意算盘,今天能和你结盟,明天说不定就给你使跘子,指不定后天便灭了你。

    在这混乱的局势中,熊通看到了楚国崛起的希望,而这一切,便是熊通等了三十年的机会,一个向姬姓诸侯露出獠牙的机会。

    熊通马上召集大臣,召开军事会议,会议的议题只有一个——往哪儿打?

    摆在熊通面前的有三个地方,权国、南阳诸侯和汉阳诸侯。

    屈瑕(熊通之子)建议先灭权国,而后继续南伐,灭掉南临长江、北襟襄水、东邻洪湖的州国(今监利),依仗长江天险确保汉西无忧,再行北伐。

    斗伯比否定了这个建议,他认为王室虚弱,号令不足,趁此良机可向南阳盆地进攻,打开中原门户,或者向汉东拓展,开拓江汉平原。

    在江汉平原的东面,有一系列的山脉为这块平原提供保护,如果能够控制这些山脉,那么江汉平原就可以像关中平原那样,成为易守难攻的地缘力量。

    这些山脉从北向南分别为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

    桐柏山、大别山之间有一条地势平缓的通道,周王室为了牢牢控制楚国,在这条通道的南北向安插了很多的姬姓诸侯,打造了一个以姬姓宗室诸侯为主导的地域性军政体系。

    安插的这些诸侯有一个统称,叫做汉阳诸侯。

    这条通道的南端是随国(今随州),北端是唐国(今枣阳),所以这条通道现在有一个名字——随枣走廊。

    它是通往南土的首选路径。

    它是军事关系的重要屏障。

    当年蒙古灭南宋的时候,宁愿死命嗑襄阳,也不从随枣走廊迂回,因为根本走不通。

    控制了随枣走廊,也就控制了进出江汉平原的要道,楚国也可以在这片肥沃无垠的土地上继续发展,更可以获得梦寐以求的铜资源。

    相比邓国而言,从随枣走廊进入南阳盆地的路线则要简单的多。

    但是有一个问题,汉阳诸侯很难打。

    既然汉阳诸侯目的是阻止楚国北进,那么就不能虚设,如果把汉阳诸侯看成一道封锁线,那么它就由三道防线组成。

    第一道防线是以随国为首的,随、唐、息三国铁三角,这三个诸侯国都是侯爵国,实力强劲,又有山脉依托,牢不可破,为封锁线的核心。

    第二道防线是位于铁三角周围地带的众多诸侯,南至鄂地,北达南阳盆地中部,进可以出兵协助北部的诸侯,退可以直接防御楚国。

    封锁线的第三道防线,是占据南阳盆地北入口的南申国,地方广大,成为随、唐、息铁三角最有力的支持。熊通原来打过,没打下来。

    汉阳诸姬就像一个钢铁城墙,死死锁住楚国北进的步伐,时间长达一百多年。

    当然,决定权还在熊通手中,此时此刻,熊通向众人展示了他卓越的战略意图,他决定越江东进,讨伐汉阳诸侯,并且第一个就打汉阳诸侯中的老大——随国。

    按照熊通的想法,汉阳诸侯有十几个之多,不可能一个个收拾过来,只要收拾了其中最强的一个,那么剩下的就都望风归顺了。

    控制随枣走廊,首要目标便是随国。

    事实证明,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一次,真理对熊通露出了微笑。公元前706年,熊通拜斗伯比为令尹,总揽军政大权。拜屈瑕为莫傲,整顿兵马,越江伐随。

    楚国的北进之路由此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