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商亡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公元前1045年,年末,距离孟津会盟又过了两年。
周武王围坐火炉旁,不停的搓手,长叹连连,长期的失眠,绵绵的忧虑,导致这个精力充沛的中年人提前进入老年,两鬓斑白。
以方周弹丸之地,要推翻五百年的商朝,何其简单,人人都有反帝之心,却无反商之心。当时皆以商为正统,如果周想取代商而立,会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比较出名的是方周的重臣伯夷和叔齐,在周代商后,二人因“不食周粟”而饿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己的做法(造反)又是否正确,又时至天灾饥荒之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拖得时间越久越不利。
这时,姜军师兴冲冲的走进大帐,告诉了周武王一个消息:太师比干反帝计划被帝辛发现,微子反复劝其逃跑被拒(“不顾行遯”),已被帝辛杀害。少师箕子装疯卖傻,已被帝辛囚禁。微子派人发来书信后不知去向,帝辛满城在找。
周武王大喜,马上派人联络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国,准备趁此机会一举推翻殷商统治。
大商,我又来了。
公元前1046年元月,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步兵数万人,出兵伐商。一个月后,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方国及诸侯会合,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联军总数达五万人。
联盟军队士气鼎盛,从汜地(今荥阳市汜水镇)渡黄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辉县西北)折而东行,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同年二月,周武王率领联军,陈兵牧野,在这里,周武王将于帝辛展开一场世纪之战。
没想到来的如此迅速,帝辛很着急,着急的原因很简单——没兵。
准确的说,除了守城的禁卫军外,没有用于实战的军队。
攸侯喜早在一年前就被帝辛派去征讨东夷,接到救援大商的命令后,急忙处理了东夷战事,带领二十五万大军日夜奔袭靖难。
但是大军调动绝非一日之功。
大将恶来建议坚守不出,待勤王军队杀到,里应外合,一举歼灭周武王联军。这个建议很好,后世的史学家也认为很好,如果帝辛坚守不出,极有可能扭转战局。
我也认为很好,如果排除微子这个定时炸弹外。
但是帝辛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城外联军乃是一群乌合之众,出于各种目的集合到一起,只要大商的正规军一出现,这些方国、诸侯的军队就会土崩瓦解,在大商军队的冲锋下四散逃命,自顾不暇。
虽然兵力不足,但还是要出兵,否则只会让联军笑话,对大商威严有极大影响。
然后帝辛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城内所有的青壮年奴隶编入军队,正规禁卫军在后面督战,对止步不前或者逃跑的奴隶就地处决。
这个办法看起来是好的,因为统计这些奴隶时候,达到十六七万之众,按照帝辛的想法,十六七万奴隶吐口唾沫都能淹死周武王联军,棉花拳头都能打死人。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公元前1046年1月下旬,大商军队抵达牧野,与联军对峙。
按照惯例,临战之前,各自将领要对自家士兵做战前动员,用于激励将士、提高士气,达到勇往直前、奋力杀敌的效果。
周武王手捧《牧誓》,庄严誓师,效果很好,周军将士们士气大振,摇旗呐喊,振聋发聩。
商军将领恶来也向奴隶们做了战前动员,声色俱厉,言简意赅——后退者,杀。效果很明显——一片寂静。奴隶们望着高高在上,扯高气扬的将领,不明白自己每日如履薄冰,勤勤恳恳的工作,为什么还要被派来送死?
显然两军相接不是怀疑人生的时候,联军也没给商军奴隶思考的时间,在姜军师令旗指挥下,联军金鼓喧阗,三百战车疾驰当先,人似离山虎,马如出水龙,直奔商军而去。
山崩地裂,黄沙飞舞。
奴隶军队那里见过这等阵势,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愣在原地不动,被战车冲的七零八落,鬼哭神嚎,抱头鼠窜,来不及窜的,又被后面步兵斩杀。奴隶大军陷入进退两难之境,前进,被周杀,后退,被商杀。都是死。
突然,战场上怒吼一声:“殷商无道,降我周者,还自由之身。”很显然,这句话是对奴隶们说的,他们听得懂这句话的含义。
这些人曾经拥有与世隔绝的生活,但商军的到来使他们的美好破灭,在大商的残酷打压下,与亲人生死茫茫,妻女不知何处,儿孙不知去向,年迈的老人被屠杀,自己也成了猪牛不如的奴隶。
杀气征云起,卷起地面黄沙。反了,彻底反了。
十几万奴隶大军调转矛头,瞬间完成身份转换,反戈一击,成了有编制的方周士兵,向商军猛扑过去。这些奴隶后来在远征商朝的残余势力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表衷心,他们把恶来绑起来交给周武王。周武王劝降,恶来誓死不从,被箭灌喉而死。
后方督战的禁卫军踮脚远望,只盼奴隶大军与周武王联军两败俱伤,化整为零更好。不多时,远远看见奴隶大军兴高采烈,欢呼着向自己潮水般涌来。
“胜利了”,禁卫军看到奴隶归来,顿感轻松,心中盘算,此次大战又可获多少功勋。同时也让他们感到奇怪的是,在滚滚黄沙中看到了奴隶出征时没有的东西——战车和周旗。
“不好,奴隶反叛了。”禁卫军顿时升起一股猎物般的归属感,面对来势汹汹的军队,森严的盔甲,锐利的长矛也抵挡不住他们愤怒的血肉之躯。经过短暂的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禁卫军连忙后撤,退回商都,坚守不出。
他们的判断很对,也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但他们也是幸运的,亲身体验了世界史上第一次奴隶起义。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周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胜,永载史册。
看到胜利,周武王却高兴不起来,殷都城门坚固,久攻不克,援军不几日就将到来,到时胜负难料。
焦急之时,突见城内火光冲天,城门大开,纳闷之际却见微子率领族人在城门口迎接大军。
微子这颗定时炸弹在关键时刻终于炸开了花。前面说过,影响战局的因素很多,商奸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周武王大喜,正欲率军攻城而去,却被姜军师伸臂拦住:“你进去是讨贼还是弑君?让奴隶杀进去即可。”
周武王率军进城就是叛国。
孟子每每读史至此,都捋须点颌,对这一行为大加褒扬:“曾闻周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者也。”
十几万奴隶大军从城门一拥而入,见人就杀,逢人便砍,平时受的屈辱此时毫无顾忌的向殷人发泄出来。百年朝歌毁于战火,无数殷人死于奴隶刀枪棍棒之下,尸首遍地,“血流漂杵”。
孟子读到此处,便又会破口大骂,都说“周武王牧野,实抚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愤极摔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帝辛见大势己去,怒斥劝他逃跑的大臣,返回朝歌,登上鹿台,朝攸侯喜方向长揖,然后“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在帝辛之前,无一帝王能够做到以身殉国,何其壮哉。
攸侯喜,半路接到帝辛书信,告知殷都已失,国破家亡,要他带领将士远赴它地。攸侯喜遂率领二十五族将士夺海东渡,历尽万难抵达美洲,与印第安人建立友好关系,后来定居一个叫做秘鲁的地方。
2008年汶川地震,秘鲁降半旗,设国家哀悼日。纵观世界,只此一国。
帝辛,子姓,名受,世称纣王。
关于历史对帝辛的评价,无一不是残暴、荒淫等。本着还原历史真实面目的责任,后世很多史学家为他翻案,其中孔子最著名的弟子子贡曾经曰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意思就是说你失败了,就由“后者”来对你进行总结你为什么会失败,并且“后者”会结合自身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对你的行为进行黑化。
比如《牧誓》中,周武王只说了帝辛四条罪状:听信妇人的谗言,不祭祀祖宗和上天,重用四方逃亡的罪犯和不用同宗兄弟。
一般这样的战前动员令一定要把对方写的暴虐丞民,残害贤能,实在是找不出理由的也可以捏造几条罪状,极尽蛊惑之词诋毁敌人,达到体无完肤之功效,以示讨贼乃是替天行道。
但是《牧誓》丝毫没有提及帝辛残暴和荒淫。因为残暴和荒淫当时看起来都很平常。相比残暴,牧野之战后,周武王将一百多个商朝的大臣贵族祭祖,祭祖人数比帝乙和帝辛时期加起来都多。西伯侯姬昌有记载的有十七个儿子,帝辛只有一个儿子,说荒淫的话,姬昌只怕更胜一筹。
但是“后者”却不那么实诚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后者”觉得《牧誓》中所列的四条不能够说明帝辛的残暴,也不能说明周武王起兵是正义之师,便擅意几条罪状加了上去,用充分的事例来论证实帝辛的残暴不仁。
《尚书》中对帝辛的罪状增加了两条,酗酒(浪费粮食)和自大(“我生不有命在天”)。战国书中增加二十七事,西汉书中增加二十三事,东汉时增加一事,东晋时增加十三事。一共七十事。我们所熟知的酒池、肉林、剖孕妇、剖心等,通通都是战国时期加上去的罪名。
“纣之谤,千古之积毁也。”
历史告诉我们,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失败,如果失败了,旁人分析你的原因就很多了,传出去的时候还给你多加几条,学习如此,工作如此,创业如此,谈恋爱也如此。
“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很有功劳的。”——***
此时,微子还在家中等待周武王前来参拜,他不知道周武王什么时候会来,自己的商王梦什么时候会实现,但他知道如果周武王不早点来,外面的奴隶就来冲进来了。
此时一位家臣对微子问了一句:“你觉得周武王会来吗?”
一语点醒梦中人——你死了我省心。
当晚,微子带着家臣趁着夜色逃出城外,手持商王室宗庙礼器,双手捆缚于背后,家臣牵羊秉茅,一路双膝跪地,膝进周营,代表大商正式向周武王投降。
一副无耻之极的奴才相,千百年来无出其右者。
两个月后,周武王在牧野建立祭室,向列祖列宗告捷,开创周朝大业。
公元前1046年,商亡。
全篇我没用纣王来称呼商朝最后一任君王,也是对一代雄主的尊敬。
商亡于我手,但我不愧成汤英烈。
公元前1045年,年末,距离孟津会盟又过了两年。
周武王围坐火炉旁,不停的搓手,长叹连连,长期的失眠,绵绵的忧虑,导致这个精力充沛的中年人提前进入老年,两鬓斑白。
以方周弹丸之地,要推翻五百年的商朝,何其简单,人人都有反帝之心,却无反商之心。当时皆以商为正统,如果周想取代商而立,会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比较出名的是方周的重臣伯夷和叔齐,在周代商后,二人因“不食周粟”而饿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己的做法(造反)又是否正确,又时至天灾饥荒之年,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拖得时间越久越不利。
这时,姜军师兴冲冲的走进大帐,告诉了周武王一个消息:太师比干反帝计划被帝辛发现,微子反复劝其逃跑被拒(“不顾行遯”),已被帝辛杀害。少师箕子装疯卖傻,已被帝辛囚禁。微子派人发来书信后不知去向,帝辛满城在找。
周武王大喜,马上派人联络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国,准备趁此机会一举推翻殷商统治。
大商,我又来了。
公元前1046年元月,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步兵数万人,出兵伐商。一个月后,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方国及诸侯会合,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联军总数达五万人。
联盟军队士气鼎盛,从汜地(今荥阳市汜水镇)渡黄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辉县西北)折而东行,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同年二月,周武王率领联军,陈兵牧野,在这里,周武王将于帝辛展开一场世纪之战。
没想到来的如此迅速,帝辛很着急,着急的原因很简单——没兵。
准确的说,除了守城的禁卫军外,没有用于实战的军队。
攸侯喜早在一年前就被帝辛派去征讨东夷,接到救援大商的命令后,急忙处理了东夷战事,带领二十五万大军日夜奔袭靖难。
但是大军调动绝非一日之功。
大将恶来建议坚守不出,待勤王军队杀到,里应外合,一举歼灭周武王联军。这个建议很好,后世的史学家也认为很好,如果帝辛坚守不出,极有可能扭转战局。
我也认为很好,如果排除微子这个定时炸弹外。
但是帝辛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城外联军乃是一群乌合之众,出于各种目的集合到一起,只要大商的正规军一出现,这些方国、诸侯的军队就会土崩瓦解,在大商军队的冲锋下四散逃命,自顾不暇。
虽然兵力不足,但还是要出兵,否则只会让联军笑话,对大商威严有极大影响。
然后帝辛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城内所有的青壮年奴隶编入军队,正规禁卫军在后面督战,对止步不前或者逃跑的奴隶就地处决。
这个办法看起来是好的,因为统计这些奴隶时候,达到十六七万之众,按照帝辛的想法,十六七万奴隶吐口唾沫都能淹死周武王联军,棉花拳头都能打死人。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公元前1046年1月下旬,大商军队抵达牧野,与联军对峙。
按照惯例,临战之前,各自将领要对自家士兵做战前动员,用于激励将士、提高士气,达到勇往直前、奋力杀敌的效果。
周武王手捧《牧誓》,庄严誓师,效果很好,周军将士们士气大振,摇旗呐喊,振聋发聩。
商军将领恶来也向奴隶们做了战前动员,声色俱厉,言简意赅——后退者,杀。效果很明显——一片寂静。奴隶们望着高高在上,扯高气扬的将领,不明白自己每日如履薄冰,勤勤恳恳的工作,为什么还要被派来送死?
显然两军相接不是怀疑人生的时候,联军也没给商军奴隶思考的时间,在姜军师令旗指挥下,联军金鼓喧阗,三百战车疾驰当先,人似离山虎,马如出水龙,直奔商军而去。
山崩地裂,黄沙飞舞。
奴隶军队那里见过这等阵势,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愣在原地不动,被战车冲的七零八落,鬼哭神嚎,抱头鼠窜,来不及窜的,又被后面步兵斩杀。奴隶大军陷入进退两难之境,前进,被周杀,后退,被商杀。都是死。
突然,战场上怒吼一声:“殷商无道,降我周者,还自由之身。”很显然,这句话是对奴隶们说的,他们听得懂这句话的含义。
这些人曾经拥有与世隔绝的生活,但商军的到来使他们的美好破灭,在大商的残酷打压下,与亲人生死茫茫,妻女不知何处,儿孙不知去向,年迈的老人被屠杀,自己也成了猪牛不如的奴隶。
杀气征云起,卷起地面黄沙。反了,彻底反了。
十几万奴隶大军调转矛头,瞬间完成身份转换,反戈一击,成了有编制的方周士兵,向商军猛扑过去。这些奴隶后来在远征商朝的残余势力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表衷心,他们把恶来绑起来交给周武王。周武王劝降,恶来誓死不从,被箭灌喉而死。
后方督战的禁卫军踮脚远望,只盼奴隶大军与周武王联军两败俱伤,化整为零更好。不多时,远远看见奴隶大军兴高采烈,欢呼着向自己潮水般涌来。
“胜利了”,禁卫军看到奴隶归来,顿感轻松,心中盘算,此次大战又可获多少功勋。同时也让他们感到奇怪的是,在滚滚黄沙中看到了奴隶出征时没有的东西——战车和周旗。
“不好,奴隶反叛了。”禁卫军顿时升起一股猎物般的归属感,面对来势汹汹的军队,森严的盔甲,锐利的长矛也抵挡不住他们愤怒的血肉之躯。经过短暂的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禁卫军连忙后撤,退回商都,坚守不出。
他们的判断很对,也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但他们也是幸运的,亲身体验了世界史上第一次奴隶起义。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周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胜,永载史册。
看到胜利,周武王却高兴不起来,殷都城门坚固,久攻不克,援军不几日就将到来,到时胜负难料。
焦急之时,突见城内火光冲天,城门大开,纳闷之际却见微子率领族人在城门口迎接大军。
微子这颗定时炸弹在关键时刻终于炸开了花。前面说过,影响战局的因素很多,商奸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周武王大喜,正欲率军攻城而去,却被姜军师伸臂拦住:“你进去是讨贼还是弑君?让奴隶杀进去即可。”
周武王率军进城就是叛国。
孟子每每读史至此,都捋须点颌,对这一行为大加褒扬:“曾闻周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者也。”
十几万奴隶大军从城门一拥而入,见人就杀,逢人便砍,平时受的屈辱此时毫无顾忌的向殷人发泄出来。百年朝歌毁于战火,无数殷人死于奴隶刀枪棍棒之下,尸首遍地,“血流漂杵”。
孟子读到此处,便又会破口大骂,都说“周武王牧野,实抚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愤极摔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帝辛见大势己去,怒斥劝他逃跑的大臣,返回朝歌,登上鹿台,朝攸侯喜方向长揖,然后“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在帝辛之前,无一帝王能够做到以身殉国,何其壮哉。
攸侯喜,半路接到帝辛书信,告知殷都已失,国破家亡,要他带领将士远赴它地。攸侯喜遂率领二十五族将士夺海东渡,历尽万难抵达美洲,与印第安人建立友好关系,后来定居一个叫做秘鲁的地方。
2008年汶川地震,秘鲁降半旗,设国家哀悼日。纵观世界,只此一国。
帝辛,子姓,名受,世称纣王。
关于历史对帝辛的评价,无一不是残暴、荒淫等。本着还原历史真实面目的责任,后世很多史学家为他翻案,其中孔子最著名的弟子子贡曾经曰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意思就是说你失败了,就由“后者”来对你进行总结你为什么会失败,并且“后者”会结合自身所处时代的价值观,对你的行为进行黑化。
比如《牧誓》中,周武王只说了帝辛四条罪状:听信妇人的谗言,不祭祀祖宗和上天,重用四方逃亡的罪犯和不用同宗兄弟。
一般这样的战前动员令一定要把对方写的暴虐丞民,残害贤能,实在是找不出理由的也可以捏造几条罪状,极尽蛊惑之词诋毁敌人,达到体无完肤之功效,以示讨贼乃是替天行道。
但是《牧誓》丝毫没有提及帝辛残暴和荒淫。因为残暴和荒淫当时看起来都很平常。相比残暴,牧野之战后,周武王将一百多个商朝的大臣贵族祭祖,祭祖人数比帝乙和帝辛时期加起来都多。西伯侯姬昌有记载的有十七个儿子,帝辛只有一个儿子,说荒淫的话,姬昌只怕更胜一筹。
但是“后者”却不那么实诚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后者”觉得《牧誓》中所列的四条不能够说明帝辛的残暴,也不能说明周武王起兵是正义之师,便擅意几条罪状加了上去,用充分的事例来论证实帝辛的残暴不仁。
《尚书》中对帝辛的罪状增加了两条,酗酒(浪费粮食)和自大(“我生不有命在天”)。战国书中增加二十七事,西汉书中增加二十三事,东汉时增加一事,东晋时增加十三事。一共七十事。我们所熟知的酒池、肉林、剖孕妇、剖心等,通通都是战国时期加上去的罪名。
“纣之谤,千古之积毁也。”
历史告诉我们,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失败,如果失败了,旁人分析你的原因就很多了,传出去的时候还给你多加几条,学习如此,工作如此,创业如此,谈恋爱也如此。
“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很有功劳的。”——***
此时,微子还在家中等待周武王前来参拜,他不知道周武王什么时候会来,自己的商王梦什么时候会实现,但他知道如果周武王不早点来,外面的奴隶就来冲进来了。
此时一位家臣对微子问了一句:“你觉得周武王会来吗?”
一语点醒梦中人——你死了我省心。
当晚,微子带着家臣趁着夜色逃出城外,手持商王室宗庙礼器,双手捆缚于背后,家臣牵羊秉茅,一路双膝跪地,膝进周营,代表大商正式向周武王投降。
一副无耻之极的奴才相,千百年来无出其右者。
两个月后,周武王在牧野建立祭室,向列祖列宗告捷,开创周朝大业。
公元前1046年,商亡。
全篇我没用纣王来称呼商朝最后一任君王,也是对一代雄主的尊敬。
商亡于我手,但我不愧成汤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