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回忆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改革开放前城里人都穿中山装,颜色只有黑蓝灰色,没有西服,夹克衫算是高档货,而女孩子不敢穿裙子,这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作怪,如果女士烫发需要单位开证明说是文艺工作者理发店才敢烫发。
每个月城市里人有定量的商品粮,凭借粮食本每月到国营粮店去买粮食,粮食价格全国统一,绝对不能多买,如果在国营商店购买品种极少的粮食制成品,就需要粮票,有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全国粮票全国通用,而地方粮票只能在本地使用,也有一些特殊的工种粮票不能在市面上流通。
每个成年人大约每月有二十多斤口粮,虽说绝大部分是粗粮,也许吃不太饱,但是供应还是有保证的。
而占人口百分之七十的农民则困难得多,衣着比城里差的多,好的地方比如江南一带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也是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小了传给老二,老二再传给老三,成了传家宝。
如果是老少边穷地区,听说有的极穷苦人家缺衣少被,孩子还多,全家的衣服不够分配,只能是谁有事谁出门谁就穿家里的好衣服。
农村里的人最大苦恼是如何能够吃饱饭,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解决,统购统销,以粮为纲,全民学大寨,但粮食产量始终上不去,一九五六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为三百一十公斤,一九七八年人均产量三百二十公斤,几十年原地踏步,而且***时代的粮食亩产万斤或者十万斤的神话早已经露馅。
农民到地里干活,由生产队长记录出勤挣工分,到年底按照全年的收入结算,每个工分折算成具体的钱数,有的生产大队每个工分只有一分钱,有的人劳动一整年,甚至没有收入,去掉提前分配的口粮后,还要倒欠公社的钱。
建国之后国内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的人口开始爆炸,迅速增长的人口给国家的粮食、供给、就业、住房和分配制度带来极大的压力,而相应的生产物资远远跟不上,因此不得不开始实行非常严格的计划生育制度,一家只能生一个孩子,号称是小皇帝。
自从六十年代开始各个城市因为受到中学毕业学生分配工作的极大压力,还有城市增加的人口都得吃商品粮,国家那里有这么多低价粮食供应,而且每年大量的中学毕业生毕业后无处可去,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国家的城市居民供应福利和社会管理措施也跟不上。
于是号召全国中学生毕业后走出校门上山下乡,打起背包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十几年间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毕业青年来到国家的边远地区。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分布于中国边远地区的各地知青掀起了返城风暴,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而最终拯救了全国一千多万知青命运的是当代世纪伟人,据说是他老人家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勇敢地站出来拯救了知青,也拯救了中国。
然后是全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为中国迈向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小岗村打响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第一枪”,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当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任何先例,有一句话是“摸着石头过河”,后来在南方还设立了“经济特区”,从此全国的改革开放大潮势不可挡。
中国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充满了争议,但是历史的车轮已经无法再度逆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终于意识到世界已经变了,改革开放也使中国人的力量喷涌而出一路向前。
当年全民经商热席卷全国,人们之间的问候语从“吃了吗?”变成“下海了吗?”,流行话题有“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等。
《中国青年报》当年曾经进行过一项社会民间调查表明,最受欢迎的职业排序前三名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和厨师,而最后的三个选项则分别是科学家、医生和教师。
九十年代是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是个变革的年代,是一个开创未来的年代,也是个阵痛的年代,市场化经济快速发展,计划经济逐步退出,原来的国家许多老企业经营不善而破产,大量企业员工下岗失业,形成了壮观的下岗潮。
沿海城市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各种致富神话和传说遍地都是,大量的企事业员工辞职下海经商,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大量涌现,千万人开始下海游泳,不到退潮,根本不知道谁在裸泳。
九十年代海南这座总人数不过一百多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平均几十个人就有一家房地产公司,他们不是为了盖房子,而是大部分人都在玩一个“击鼓传花”的古老游戏,开始博傻,手里传的不是花而是地皮。
当年个人电脑刚刚出现,286已经是高档机,后来风靡而疯狂的网络还处于萌芽阶段。
这个时期社会上的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有好的坏的,是个很多方面的分水岭,万元户当年是致富模范标兵。
因为改革开放后不再闭关锁国了,睁眼看世界,外界的一切宛如万花筒,各种思潮涌现,百花齐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从此以后一切向钱看。
港台和美国西方的文化音乐和生活方式进入大陆,引起追逐和模仿,城市街道上经常见到手提大录音机放着邓丽君的歌曲,喇叭裤和尖头皮鞋,带有商标的蛤蟆镜,锃亮的大背头,嘴里叼着三五牌香烟的时髦年轻人招摇过市。
很多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几十年后总是说当年假如自己如何如何,就会如何如何,但历史不会有假设,因为此刻绝大多数身在其中的人,根本不明白自己正处在一个怎样的时代,没有先知先觉者。
……
改革开放前城里人都穿中山装,颜色只有黑蓝灰色,没有西服,夹克衫算是高档货,而女孩子不敢穿裙子,这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作怪,如果女士烫发需要单位开证明说是文艺工作者理发店才敢烫发。
每个月城市里人有定量的商品粮,凭借粮食本每月到国营粮店去买粮食,粮食价格全国统一,绝对不能多买,如果在国营商店购买品种极少的粮食制成品,就需要粮票,有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全国粮票全国通用,而地方粮票只能在本地使用,也有一些特殊的工种粮票不能在市面上流通。
每个成年人大约每月有二十多斤口粮,虽说绝大部分是粗粮,也许吃不太饱,但是供应还是有保证的。
而占人口百分之七十的农民则困难得多,衣着比城里差的多,好的地方比如江南一带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也是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小了传给老二,老二再传给老三,成了传家宝。
如果是老少边穷地区,听说有的极穷苦人家缺衣少被,孩子还多,全家的衣服不够分配,只能是谁有事谁出门谁就穿家里的好衣服。
农村里的人最大苦恼是如何能够吃饱饭,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解决,统购统销,以粮为纲,全民学大寨,但粮食产量始终上不去,一九五六年全国人均粮食产量为三百一十公斤,一九七八年人均产量三百二十公斤,几十年原地踏步,而且***时代的粮食亩产万斤或者十万斤的神话早已经露馅。
农民到地里干活,由生产队长记录出勤挣工分,到年底按照全年的收入结算,每个工分折算成具体的钱数,有的生产大队每个工分只有一分钱,有的人劳动一整年,甚至没有收入,去掉提前分配的口粮后,还要倒欠公社的钱。
建国之后国内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的人口开始爆炸,迅速增长的人口给国家的粮食、供给、就业、住房和分配制度带来极大的压力,而相应的生产物资远远跟不上,因此不得不开始实行非常严格的计划生育制度,一家只能生一个孩子,号称是小皇帝。
自从六十年代开始各个城市因为受到中学毕业学生分配工作的极大压力,还有城市增加的人口都得吃商品粮,国家那里有这么多低价粮食供应,而且每年大量的中学毕业生毕业后无处可去,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国家的城市居民供应福利和社会管理措施也跟不上。
于是号召全国中学生毕业后走出校门上山下乡,打起背包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十几年间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毕业青年来到国家的边远地区。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分布于中国边远地区的各地知青掀起了返城风暴,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而最终拯救了全国一千多万知青命运的是当代世纪伟人,据说是他老人家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勇敢地站出来拯救了知青,也拯救了中国。
然后是全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为中国迈向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小岗村打响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第一枪”,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当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任何先例,有一句话是“摸着石头过河”,后来在南方还设立了“经济特区”,从此全国的改革开放大潮势不可挡。
中国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充满了争议,但是历史的车轮已经无法再度逆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终于意识到世界已经变了,改革开放也使中国人的力量喷涌而出一路向前。
当年全民经商热席卷全国,人们之间的问候语从“吃了吗?”变成“下海了吗?”,流行话题有“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等。
《中国青年报》当年曾经进行过一项社会民间调查表明,最受欢迎的职业排序前三名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和厨师,而最后的三个选项则分别是科学家、医生和教师。
九十年代是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是个变革的年代,是一个开创未来的年代,也是个阵痛的年代,市场化经济快速发展,计划经济逐步退出,原来的国家许多老企业经营不善而破产,大量企业员工下岗失业,形成了壮观的下岗潮。
沿海城市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各种致富神话和传说遍地都是,大量的企事业员工辞职下海经商,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大量涌现,千万人开始下海游泳,不到退潮,根本不知道谁在裸泳。
九十年代海南这座总人数不过一百多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平均几十个人就有一家房地产公司,他们不是为了盖房子,而是大部分人都在玩一个“击鼓传花”的古老游戏,开始博傻,手里传的不是花而是地皮。
当年个人电脑刚刚出现,286已经是高档机,后来风靡而疯狂的网络还处于萌芽阶段。
这个时期社会上的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有好的坏的,是个很多方面的分水岭,万元户当年是致富模范标兵。
因为改革开放后不再闭关锁国了,睁眼看世界,外界的一切宛如万花筒,各种思潮涌现,百花齐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从此以后一切向钱看。
港台和美国西方的文化音乐和生活方式进入大陆,引起追逐和模仿,城市街道上经常见到手提大录音机放着邓丽君的歌曲,喇叭裤和尖头皮鞋,带有商标的蛤蟆镜,锃亮的大背头,嘴里叼着三五牌香烟的时髦年轻人招摇过市。
很多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几十年后总是说当年假如自己如何如何,就会如何如何,但历史不会有假设,因为此刻绝大多数身在其中的人,根本不明白自己正处在一个怎样的时代,没有先知先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