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思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邺城戚里,尉景府邸。
“阿惠儿这些日子在忙活些什么。”坐在胡床上的尉景略带慵懒地问向府里门客。
“回禀太保,尚书令这几日召集幕僚商议重修刑律,听说连慕容绍宗的府上也没去了。”
或许高欢也被尉景那场围猎弄出的动静给惊吓住了,不敢再将尉景外放,免去他冀州刺史一职,由博野县公改封为长乐郡公,迁任太保一职,将他留在邺城。
北魏太和改制以后承袭魏晋旧制,以太师、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并为八公,其中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师,最为显贵。
尉太保初得这么显赫的官位时,还有些意气风发,可后来才发现,这只不过是个位高权轻,闲置人的位子。
尉景对重修律令并不感兴趣,反而讥讽道:“就阿惠儿那两下子也想领兵征战,当真是笑话,自小拜了个穷酸老儒把脑子都给学迂腐了,哪能和我家粲儿一般纵横沙场。”言语之间充满了对高澄的不屑以及对儿子尉粲的骄傲。
“粲公子如今任高王亲信都督,未来自然不可限量。”
门客这倒不是违心附和,如今风光无限的龙骧将军段韶,就是以高欢亲信都督即亲卫统领起家,而继任亲信都督的尉粲同样是高欢外甥,只要遇着了机会,指不定哪天就能赶上表兄段韶。
两人谈话间,高欢长姐常山郡君高娄斤走了进来插话道:“我可不图粲儿拜将封相,只求他一世平安就好。”
“你一个妇道人家懂什么。”尉景不满意道,只是不知道他是不满高娄斤打搅他们的谈话,还是不满她的不知进取。
“我是不懂,可我也不会跟阿惠置气,往后贺六浑(高欢)的家业都要阿惠来继承,你何苦偏偏与他过不去。”高娄斤言语之间颇有些埋怨。
她与同母弟高欢感情特殊,高欢出生时,母亲韩期姬就去世了,父亲高树生又是个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性子。
高欢从小养在尉家,高娄斤既是长姐,又是养母,对于高澄她也同样爱屋及乌。
“是我跟那阿惠儿过不去?”尉景拍着桌子,情绪有些激动道:“朝廷都已经快十年没发过俸禄,大伙自有取用之道,是他偏偏要来绝我们的吃食。”
“再说了,进山围猎,遇了猛兽,死伤本就在所难免,况且不就死了三百多人,这些年哪次起刀兵,死的人不比这要多,是他阿惠儿紧抓着不放,还辱及我先人。”
尉景、高娄斤争吵的这会儿功夫,那门客已经识趣地退了下去,此时屋里只剩了他们夫妻。
高娄斤听他这么说,坐在另一张椅子上,背向尉景,自己拿着手绢无声地抹着眼泪。
“哭、哭、哭,就知道哭。”
“我丈夫与我侄儿起了仇隙,我难过都不行么?”说罢,高娄斤哭出了声。
“那你就去寻你那好侄儿,莫要跟他姑父做对,在我面前哭哭啼啼有什么用。”尉景心情烦躁,也懒得再待在屋子里,起身就要往外走。
“太保,陛下有旨意,诏群臣明日辰时往麟趾阁议定新制。”尉景正要出门,那门客又回屋通传道。
“哼。”尉景冷哼一声,道:“又是那阿惠儿的主意。”
尚书令府堂内,高澄如今伤势渐好,屁股已经可以接触胡床了。
‘以前只听说过太后垂帘听政,没想到我高澄居然来了出趴榻听政。’
高澄一想到此处,自己也不由暗地里笑出声来,摇摇脑袋,赶紧把这些乱七八糟的思绪抛开。
“世子摇头,可是还有不满的地方?”出言相问的是尚书省三公郎中封述。
封述算得上少有的几个未被清扫的旧吏之一,因为深悉律令,清正廉洁而受到高澄的关注。
“君义与我商议六日,四易其稿,哪还有不满之处。”高澄笑道。
封述字君义,三旬年纪,他的父亲封轨曾任廷尉卿,因此他自小熟读律法、明解律令。
高澄有心重修律法,为以后整顿吏治提供法律基础,但北魏律法繁杂,许多条例高澄自己都一知半解,这些时日来多亏有封述为他逐一辨析,又加入高澄的一些想法,才有了重新删定完成的新律令。
“明日在麟趾阁还需要君义为群臣细叙。”高澄已经奏请了天子,明日去麟趾阁议定新制,他知道自己的能耐,既然手底下有专业人才,也没必要让自己这个律法门外汉去瞎掺和。
“下吏必定尽心竭力,不敢辜负尚书令厚望。”封述却不明白高澄心中所想,还以为高澄有意提携自己,而将这个机会让给了他。
“君义回去好生歇息,明日只怕要学诸葛孔明舌战群臣了。”一想到明天群臣云集,高澄忍不住提醒道。
“尚书令请放心,每一条,下吏都已经烂熟于心,下吏虽然不精于唇舌,但任他花言巧语也敌不过一个理字。”
“说得好。”高澄叫好一声,欣喜道:“君义有如此见解,今夜我也能睡个安稳觉了。”
“尚书令大伤未愈,六日来,更是殚精竭虑,日夜与下吏研讨律令,每有见解总是发人深思,严谨如此,勤政如此,真是天下万民之福。”
这番话虽然有些拍马屁的成分,但封述对于高澄提出的一些主张,着实惊艳。
“你下去好生休息吧。”
高澄干咳一声,还是挥退了封述。
自从给李顺升了官,自己身边这股子溜须拍马地风气好像刹不住车了,所有人都知道他爱听奉承话,今日,就连高澄一贯欣赏的封述逮着机会也要吹捧他两句。
可偏偏提拔李顺的原因又不能让外人知道,实在让人为难,李顺侍奉他如此尽心尽力,总不能随意找个由头把他贬走吧。
“世子,酉时到了。”
贴心的李顺已经提醒高澄该下班了。
踩着一双内增高,因为伤势初愈,步伐还是有点别扭,李顺赶忙猫着腰过来扶着高澄。
“你也莫要整天佝偻着背,当心真成了驼子。”
高澄总算明白历史上昏君们为何会宠幸那些佞臣,这些人全心全意来讨好你,把你的喜怒哀乐当做他人生的晴雨表,如何不比那些诤臣惹人喜欢。
“世子今日可要去慕容长史府上?”李顺掺扶着高澄,边走边问道。
“我早已经与慕容先生说过,律令未制定以前,暂缓学业。”高澄摇了摇头道:“回府吧,这些时日为了删定律令倒是疏忽了家里。”
李顺应了一声,随后吩咐身后一名高澄亲卫去叫马车来。
却被高澄拒绝道:“不必了,多走走路也许好得快些。”
渤海王府的后厨早已经不像半年前那样忙乱,无论是择菜、切菜的元仲华,或是掌勺、涮锅的宋娘子,都已经有模有样。
“公主、宋夫人。”元仲华的婢女翠儿闯了进来,一脸喜色道:“李顺差人先行回来了,说驸马正在回府的路上。”
或许是得知高澄并未与宋娘子行过房事,也或许是这么长时间以来,她与宋娘子常常忙碌在后厨,偶尔只有翠儿以及宋娘子房里的大婢女鹊儿帮闲,总之她们四人相处颇为融洽。
“瞧你这高兴模样,也不知道是兴奋驸马回府,还是高兴见到李顺。”宋娘子用手背擦了擦汗,调笑道。
“公主,你瞧她凭空污人清白。”翠儿脸色羞红,跺着脚朝元仲华抱怨道。
“我家夫人又没说错,那日我可见着了李顺偷偷给你带甜食吃。”蹲在灶台旁吹火的鹊儿跟着打趣道,她与翠儿年纪相仿,两人倒是合得来。
“好你个翠儿,这种事居然还瞒着我!”元仲华故作惊讶道。
其实那次高澄让李顺早些成家,没过多久,李顺就寻上他,说是看上了翠儿,高澄自然把这话转叙给了元仲华,让她问问翠儿的心意。
偏偏元仲华十岁进了渤海王府,与翠儿名为主仆,实则更像是相依为命的姐妹,心中不舍放她离开,便一直没有提起过。
眼见厨房里三个人都在笑话自己,翠儿羞恼难当,遮着脸就往院子外逃。
高澄回府的路上恰巧遇见了他给弟弟们找的老师卢景裕。
卢景裕字仲儒,字如其人,是位北地大儒,不仅学识出众,更是通晓佛经,这一点最受高澄青睐,以致于独以卢景裕一人教导高家三子,而不是历史上的遍访名儒。
高澄很少干涉卢景裕的教学内容,但有一点,他要求卢景裕每日为弟弟们上一堂佛课,说些上天有好生之德这类的道理。
“仲儒先生。”高澄向卢景裕招呼道。
卢景裕连忙快跑两步,来到高澄身前行礼道:“仲儒见过世子。”
“莫须多礼,请问先生,府上三位阿弟最近学业如何?佛法修行如何?”高澄对于他为弟弟们找来的老师依旧保持着尊敬。
“渤海王三子中,学业以四公子为最,二公子次之,三公子最是心思浮躁,至于佛法修行,以二公子佛性最高,四公子次之。”卢景裕没有再提老三高浚。
高浚自小好动,喜欢武枪弄棒,他学业最差高澄也有心理预期,可没想到这三人中间居然以高洋佛性最高,当真是讽刺。
不过也能看出高洋悟性高,另外,以高洋的聪慧必定能猜出高澄让他们学佛的用意,他还如此用心学习,可见隐藏有多好、多深。
与卢景裕相互别过,还没进府,高澄就看见高归彦从府里出来。
高归彦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既是高欢、高岳族弟,又是高岳养子,以致于高澄见了他总要为称呼发愁。
所幸后来高归彦表字仁英,就干脆以字称呼。
“仁英今日怎么有空到我府上拜访?”高澄望着眼前这个高氏孝子笑道。
“听说卢师在王府教习,今日是来向卢师请教佛学疑难,不曾想晚到了一步,竟错过了卢师。”
高归彦还是半年前在高岳府上初见时面黄肌瘦的模样,额骨有三道隆起,也不知道算不算得上天生异象。
“仲儒先生方才从街头过去,仁英现在去追还来得及。”
“既然如此,归彦不敢打搅世子,告辞。”
“告辞。”
两人擦身而过,高澄当然不会相信这种鬼话。
不过也无所谓,就算高洋与高归彦交好,他也浑不在意,高岳是怎么对待高归彦的,高澄可是一清二楚,他可不觉得高归彦能够影响到高岳的态度。
对于高澄来说,只要他不再色迷心窍,把手伸向高欢后宫,他的世子之位便固若金汤,为了防备刺客,随行出门总带着一群亲卫,只是招摇了点。
提到刺客,高澄便想到了未来会投奔到他帐下的北齐第一杀手刘桃枝。
不同于‘六位帝皇完’刘裕一生难逢敌手,如今这个时代,杀过三位皇帝的‘屠龙刀’宇文护还有刘桃枝这把‘倚天剑’与他抗衡。
刘桃枝侍奉高氏政权历代君主,专杀王侯将相,直至北齐灭亡后,刘桃枝事了拂衣去,再也没有了消息。
看看他的彪炳战绩:高德政、高浚、高涣、高睿、高归彦、高俨、斛律光等等,哪一个不是名声赫赫。
心中思量要不要遣人去彭城(今安徽萧县)将刘桃枝招到身边做个金牌打手,这么个够忠心、有武艺、力气大的跟班候在自己身边,似乎也能少使唤些亲卫。
想到就去做,只是不知道刘桃枝如今究竟多大的年纪。
高澄在李顺耳边轻声道:“你遣人去彭城寻一个叫刘桃枝的人,桃木的桃,枝叶的枝,把他以及家眷全都带来邺城,要以礼相待。”
“卑职明白。”李顺如今虽然当了郎官,却更习惯自称卑职,而不是下吏。
事情要有轻重,分先后,相比较从未听过的刘桃枝,扶着高澄进府显然是更迫切的事情。
高澄才进了自己院落,便遇上鹊儿赶来知会他:元仲华与宋娘子在偏堂等他过去用膳。
李顺转着脑袋四处乱瞧,高澄知道他在寻翠儿,笑道:“快去办你的事,若是翠儿愿意跟你,我还会拦着不成?”
李顺嘿笑道:“卑职这就去,这就去。”
当真是脚步生风,一溜烟就不见了影子。
邺城戚里,尉景府邸。
“阿惠儿这些日子在忙活些什么。”坐在胡床上的尉景略带慵懒地问向府里门客。
“回禀太保,尚书令这几日召集幕僚商议重修刑律,听说连慕容绍宗的府上也没去了。”
或许高欢也被尉景那场围猎弄出的动静给惊吓住了,不敢再将尉景外放,免去他冀州刺史一职,由博野县公改封为长乐郡公,迁任太保一职,将他留在邺城。
北魏太和改制以后承袭魏晋旧制,以太师、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并为八公,其中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师,最为显贵。
尉太保初得这么显赫的官位时,还有些意气风发,可后来才发现,这只不过是个位高权轻,闲置人的位子。
尉景对重修律令并不感兴趣,反而讥讽道:“就阿惠儿那两下子也想领兵征战,当真是笑话,自小拜了个穷酸老儒把脑子都给学迂腐了,哪能和我家粲儿一般纵横沙场。”言语之间充满了对高澄的不屑以及对儿子尉粲的骄傲。
“粲公子如今任高王亲信都督,未来自然不可限量。”
门客这倒不是违心附和,如今风光无限的龙骧将军段韶,就是以高欢亲信都督即亲卫统领起家,而继任亲信都督的尉粲同样是高欢外甥,只要遇着了机会,指不定哪天就能赶上表兄段韶。
两人谈话间,高欢长姐常山郡君高娄斤走了进来插话道:“我可不图粲儿拜将封相,只求他一世平安就好。”
“你一个妇道人家懂什么。”尉景不满意道,只是不知道他是不满高娄斤打搅他们的谈话,还是不满她的不知进取。
“我是不懂,可我也不会跟阿惠置气,往后贺六浑(高欢)的家业都要阿惠来继承,你何苦偏偏与他过不去。”高娄斤言语之间颇有些埋怨。
她与同母弟高欢感情特殊,高欢出生时,母亲韩期姬就去世了,父亲高树生又是个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性子。
高欢从小养在尉家,高娄斤既是长姐,又是养母,对于高澄她也同样爱屋及乌。
“是我跟那阿惠儿过不去?”尉景拍着桌子,情绪有些激动道:“朝廷都已经快十年没发过俸禄,大伙自有取用之道,是他偏偏要来绝我们的吃食。”
“再说了,进山围猎,遇了猛兽,死伤本就在所难免,况且不就死了三百多人,这些年哪次起刀兵,死的人不比这要多,是他阿惠儿紧抓着不放,还辱及我先人。”
尉景、高娄斤争吵的这会儿功夫,那门客已经识趣地退了下去,此时屋里只剩了他们夫妻。
高娄斤听他这么说,坐在另一张椅子上,背向尉景,自己拿着手绢无声地抹着眼泪。
“哭、哭、哭,就知道哭。”
“我丈夫与我侄儿起了仇隙,我难过都不行么?”说罢,高娄斤哭出了声。
“那你就去寻你那好侄儿,莫要跟他姑父做对,在我面前哭哭啼啼有什么用。”尉景心情烦躁,也懒得再待在屋子里,起身就要往外走。
“太保,陛下有旨意,诏群臣明日辰时往麟趾阁议定新制。”尉景正要出门,那门客又回屋通传道。
“哼。”尉景冷哼一声,道:“又是那阿惠儿的主意。”
尚书令府堂内,高澄如今伤势渐好,屁股已经可以接触胡床了。
‘以前只听说过太后垂帘听政,没想到我高澄居然来了出趴榻听政。’
高澄一想到此处,自己也不由暗地里笑出声来,摇摇脑袋,赶紧把这些乱七八糟的思绪抛开。
“世子摇头,可是还有不满的地方?”出言相问的是尚书省三公郎中封述。
封述算得上少有的几个未被清扫的旧吏之一,因为深悉律令,清正廉洁而受到高澄的关注。
“君义与我商议六日,四易其稿,哪还有不满之处。”高澄笑道。
封述字君义,三旬年纪,他的父亲封轨曾任廷尉卿,因此他自小熟读律法、明解律令。
高澄有心重修律法,为以后整顿吏治提供法律基础,但北魏律法繁杂,许多条例高澄自己都一知半解,这些时日来多亏有封述为他逐一辨析,又加入高澄的一些想法,才有了重新删定完成的新律令。
“明日在麟趾阁还需要君义为群臣细叙。”高澄已经奏请了天子,明日去麟趾阁议定新制,他知道自己的能耐,既然手底下有专业人才,也没必要让自己这个律法门外汉去瞎掺和。
“下吏必定尽心竭力,不敢辜负尚书令厚望。”封述却不明白高澄心中所想,还以为高澄有意提携自己,而将这个机会让给了他。
“君义回去好生歇息,明日只怕要学诸葛孔明舌战群臣了。”一想到明天群臣云集,高澄忍不住提醒道。
“尚书令请放心,每一条,下吏都已经烂熟于心,下吏虽然不精于唇舌,但任他花言巧语也敌不过一个理字。”
“说得好。”高澄叫好一声,欣喜道:“君义有如此见解,今夜我也能睡个安稳觉了。”
“尚书令大伤未愈,六日来,更是殚精竭虑,日夜与下吏研讨律令,每有见解总是发人深思,严谨如此,勤政如此,真是天下万民之福。”
这番话虽然有些拍马屁的成分,但封述对于高澄提出的一些主张,着实惊艳。
“你下去好生休息吧。”
高澄干咳一声,还是挥退了封述。
自从给李顺升了官,自己身边这股子溜须拍马地风气好像刹不住车了,所有人都知道他爱听奉承话,今日,就连高澄一贯欣赏的封述逮着机会也要吹捧他两句。
可偏偏提拔李顺的原因又不能让外人知道,实在让人为难,李顺侍奉他如此尽心尽力,总不能随意找个由头把他贬走吧。
“世子,酉时到了。”
贴心的李顺已经提醒高澄该下班了。
踩着一双内增高,因为伤势初愈,步伐还是有点别扭,李顺赶忙猫着腰过来扶着高澄。
“你也莫要整天佝偻着背,当心真成了驼子。”
高澄总算明白历史上昏君们为何会宠幸那些佞臣,这些人全心全意来讨好你,把你的喜怒哀乐当做他人生的晴雨表,如何不比那些诤臣惹人喜欢。
“世子今日可要去慕容长史府上?”李顺掺扶着高澄,边走边问道。
“我早已经与慕容先生说过,律令未制定以前,暂缓学业。”高澄摇了摇头道:“回府吧,这些时日为了删定律令倒是疏忽了家里。”
李顺应了一声,随后吩咐身后一名高澄亲卫去叫马车来。
却被高澄拒绝道:“不必了,多走走路也许好得快些。”
渤海王府的后厨早已经不像半年前那样忙乱,无论是择菜、切菜的元仲华,或是掌勺、涮锅的宋娘子,都已经有模有样。
“公主、宋夫人。”元仲华的婢女翠儿闯了进来,一脸喜色道:“李顺差人先行回来了,说驸马正在回府的路上。”
或许是得知高澄并未与宋娘子行过房事,也或许是这么长时间以来,她与宋娘子常常忙碌在后厨,偶尔只有翠儿以及宋娘子房里的大婢女鹊儿帮闲,总之她们四人相处颇为融洽。
“瞧你这高兴模样,也不知道是兴奋驸马回府,还是高兴见到李顺。”宋娘子用手背擦了擦汗,调笑道。
“公主,你瞧她凭空污人清白。”翠儿脸色羞红,跺着脚朝元仲华抱怨道。
“我家夫人又没说错,那日我可见着了李顺偷偷给你带甜食吃。”蹲在灶台旁吹火的鹊儿跟着打趣道,她与翠儿年纪相仿,两人倒是合得来。
“好你个翠儿,这种事居然还瞒着我!”元仲华故作惊讶道。
其实那次高澄让李顺早些成家,没过多久,李顺就寻上他,说是看上了翠儿,高澄自然把这话转叙给了元仲华,让她问问翠儿的心意。
偏偏元仲华十岁进了渤海王府,与翠儿名为主仆,实则更像是相依为命的姐妹,心中不舍放她离开,便一直没有提起过。
眼见厨房里三个人都在笑话自己,翠儿羞恼难当,遮着脸就往院子外逃。
高澄回府的路上恰巧遇见了他给弟弟们找的老师卢景裕。
卢景裕字仲儒,字如其人,是位北地大儒,不仅学识出众,更是通晓佛经,这一点最受高澄青睐,以致于独以卢景裕一人教导高家三子,而不是历史上的遍访名儒。
高澄很少干涉卢景裕的教学内容,但有一点,他要求卢景裕每日为弟弟们上一堂佛课,说些上天有好生之德这类的道理。
“仲儒先生。”高澄向卢景裕招呼道。
卢景裕连忙快跑两步,来到高澄身前行礼道:“仲儒见过世子。”
“莫须多礼,请问先生,府上三位阿弟最近学业如何?佛法修行如何?”高澄对于他为弟弟们找来的老师依旧保持着尊敬。
“渤海王三子中,学业以四公子为最,二公子次之,三公子最是心思浮躁,至于佛法修行,以二公子佛性最高,四公子次之。”卢景裕没有再提老三高浚。
高浚自小好动,喜欢武枪弄棒,他学业最差高澄也有心理预期,可没想到这三人中间居然以高洋佛性最高,当真是讽刺。
不过也能看出高洋悟性高,另外,以高洋的聪慧必定能猜出高澄让他们学佛的用意,他还如此用心学习,可见隐藏有多好、多深。
与卢景裕相互别过,还没进府,高澄就看见高归彦从府里出来。
高归彦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既是高欢、高岳族弟,又是高岳养子,以致于高澄见了他总要为称呼发愁。
所幸后来高归彦表字仁英,就干脆以字称呼。
“仁英今日怎么有空到我府上拜访?”高澄望着眼前这个高氏孝子笑道。
“听说卢师在王府教习,今日是来向卢师请教佛学疑难,不曾想晚到了一步,竟错过了卢师。”
高归彦还是半年前在高岳府上初见时面黄肌瘦的模样,额骨有三道隆起,也不知道算不算得上天生异象。
“仲儒先生方才从街头过去,仁英现在去追还来得及。”
“既然如此,归彦不敢打搅世子,告辞。”
“告辞。”
两人擦身而过,高澄当然不会相信这种鬼话。
不过也无所谓,就算高洋与高归彦交好,他也浑不在意,高岳是怎么对待高归彦的,高澄可是一清二楚,他可不觉得高归彦能够影响到高岳的态度。
对于高澄来说,只要他不再色迷心窍,把手伸向高欢后宫,他的世子之位便固若金汤,为了防备刺客,随行出门总带着一群亲卫,只是招摇了点。
提到刺客,高澄便想到了未来会投奔到他帐下的北齐第一杀手刘桃枝。
不同于‘六位帝皇完’刘裕一生难逢敌手,如今这个时代,杀过三位皇帝的‘屠龙刀’宇文护还有刘桃枝这把‘倚天剑’与他抗衡。
刘桃枝侍奉高氏政权历代君主,专杀王侯将相,直至北齐灭亡后,刘桃枝事了拂衣去,再也没有了消息。
看看他的彪炳战绩:高德政、高浚、高涣、高睿、高归彦、高俨、斛律光等等,哪一个不是名声赫赫。
心中思量要不要遣人去彭城(今安徽萧县)将刘桃枝招到身边做个金牌打手,这么个够忠心、有武艺、力气大的跟班候在自己身边,似乎也能少使唤些亲卫。
想到就去做,只是不知道刘桃枝如今究竟多大的年纪。
高澄在李顺耳边轻声道:“你遣人去彭城寻一个叫刘桃枝的人,桃木的桃,枝叶的枝,把他以及家眷全都带来邺城,要以礼相待。”
“卑职明白。”李顺如今虽然当了郎官,却更习惯自称卑职,而不是下吏。
事情要有轻重,分先后,相比较从未听过的刘桃枝,扶着高澄进府显然是更迫切的事情。
高澄才进了自己院落,便遇上鹊儿赶来知会他:元仲华与宋娘子在偏堂等他过去用膳。
李顺转着脑袋四处乱瞧,高澄知道他在寻翠儿,笑道:“快去办你的事,若是翠儿愿意跟你,我还会拦着不成?”
李顺嘿笑道:“卑职这就去,这就去。”
当真是脚步生风,一溜烟就不见了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