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冯智彧并非是没有脑子的傻子。
相反,来到大唐这么多年,他不说已经锻炼出来了,但最起码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在距离大唐几百年后的明朝,有一个叫做朱元璋的人想要自己做好一切,给他的子孙留下一个健全的制度,让他们能够守着这个制度永远的存续下去。
他还有个叫朱棣的儿子,也算是继承了他父亲的遗志吧,只不过他的父亲是想在文治、在制度上一劳永逸,而他是想在武事让一劳永逸,给子孙留下一个稳定的江山。
但结果呢?
虽然只是十几年之差,但明朝存续的时间的确还没有唐朝来的长。
明仁宗的确是仁慈的君主,明宣宗也是一个英主,这父子二人缔造出了历史上的仁宣盛世,但同时也埋下了祸根。
自明宣宗之后明朝在对待武事就已经极为地懈怠了,虽然明朝的灭亡不只是因为这个,甚至可以说这只是很小的一方面,但若是仍旧注意军事相比还是多少会有些不一样的地方的。
想想看,历史上绝大部分能打的朝代都是属于一直在打的,再不济也是时不时的就会打两仗,而那种久不动刀兵的时代往往很少能打胜仗。
比如被后世戏称为大明战神的明英宗。
土木堡之变的确是王振这个宦官要背最大的锅,但这也是武将势力旁落的一种体现。
当然了,一个王朝的衰落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的,朝政、官员、制度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原因,不能只抓着某一个点大做文章。
想法只是想法,想的也不是不对,只是单单解决某一个方面并不能达到挽救全局的作用。
“朕又何尝不知道?”李世民长叹一声,这声长长的叹息中充满着失意。
他是带过兵打过仗的,是真正的马上皇帝,怎么可能不知道武事方面被忽视的结果?
但作为皇帝,他要考虑的方面很多很多。
不说别的,这才贞观六年,而在这六年中有五年都是有灾害发生的。
贞观元年旱灾,贞观二年、三年都是旱蝗两灾齐至,贞观四年旱灾,贞观六年旱灾。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怎么去想武事?能够稳定朝政和百姓就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甚至如果不是当初的冯智彧带着粮食进京赈灾的话他还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子的。
都说事在人为,但不管是谁都会有力所不逮的时候。
“您知道我不是那个意思的。”冯智彧重新躺回了躺椅上,再次摇晃了起来。
“我的意思是说一个王朝想要延续下去的话,武事就必须要重视起来,而且不仅仅是士兵,就连将帅也是一样。”
“强如药师公,若是隔个十年八年的不上战场他也得谨慎谨慎再谨慎。”
“这个朕知道。”李世民也躺了下去。
“其实若非这两年光景不太好的话朕早就对西域动手了,但奈何这两年的灾害影响太大了,不仅百姓没什么建功立业的心思,就连朝廷都害怕发动一场大战争就会导致伤筋动骨。”
“再等等吧……”
李世民又叹了一口气,这声叹息中充斥着的满是一个马上皇帝的意难平。
“其实您还是着急了。”这会儿冯智彧也清醒了,睁着眼睛开着夜空上的星星。
“今日在朝堂之上我本来是还有话要说的,但是没想到您这么着急,我才开了个头您就把所有的事情都给确定下来了。”
“嗯?你还有别的想法?”李世民愣住了。
他以为冯智彧不过是被他赶鸭子上架的,是属于那种不得不出来反驳魏徵和孔颖达的意思,所以他在看到孔颖达词穷之后就立刻一锤定音,完全不给他们反应的机会。
可是他没想到,冯智彧还有话没有说出来。
“嗯。”也不管李世民能不能看得见,冯智彧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其实我本来是想让您去叫药师公来做这次西征大军的统帅,但您决定的太快了,完全没给我机会。”
“药师?”李世民的眉头皱起。
李靖现在已经进入了避世的状态,因为突厥之战他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在冯智彧的影响下本来是李孝恭帐下的张宝相俘虏的颉利可汗最终变成了李靖俘虏的。
这个功劳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所以李靖现在基本不见客了,天天呆在家里读书。
他害怕,害怕功高盖主之后被李世民给咔嚓了。
“对,我是想让药师公做主帅,让他带着高明出去长长见识。”
冯智彧语气平淡,但说出的话却是石破天惊的。
“你还真敢说?”在短暂的错愕之后,李世民整个人都是哭笑不得的。
“先是带着储君亲临受灾地区见识百姓的惨状,现在又说让储君亲临战场,你是真敢啊。”
“为什么不敢?”冯智彧毫不在意地反问道。
“在我看来,一个储君不仅要能够做好朝政的平衡,更要知道武事的重要性,知道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生长在笼子里的金丝雀不会知道这些的,只有翱翔在九天之上的雄鹰才知道杀戮的真正含义。”
“只有知道了这些,他才能做到在被外夷欺晦的时候毫不畏惧,才能做到面对危局而面不改色,才能做到今天的您这样,该强硬的时候绝对不会软弱。”
“若是您一辈子都把他圈养在皇宫里,他或许不会绝对做不到这些,但总归是要差一些的。”
气氛一时安静了下来,冯智彧发表完了他的看法后就不再开口,而李世民也好似是被冯智彧的话给震住了一样,也是沉默着。
院子里只有不知道藏身于何处的蛐蛐发出的叫声,让这夏夜美好而静谧。
“那你呢?”不知道过了多久,李世民开口说道。
“你也没有上过战场,突厥之战你只不过是去看了一下罢了,根本就没有等到真正开打的时候,你怎么就知道这么多?”
这话多多少少有些诛心的意思,因为冯智彧太过出色了,出色到李世民已经下意识地把他和李承乾放在了不同的层面上。
但冯智彧却一点都不害怕。
“不,我不行。”冯智彧的声线稳定,没有丝毫的慌乱。
“我只会出一些光怪陆离的点子,其他的不管是处理政务还是带兵打仗都不行是,甚至可以说是基本不会。”
“唯一的区别就是我站在局外,能够更加全面的看待全局罢了。”
冯智彧并非是没有脑子的傻子。
相反,来到大唐这么多年,他不说已经锻炼出来了,但最起码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在距离大唐几百年后的明朝,有一个叫做朱元璋的人想要自己做好一切,给他的子孙留下一个健全的制度,让他们能够守着这个制度永远的存续下去。
他还有个叫朱棣的儿子,也算是继承了他父亲的遗志吧,只不过他的父亲是想在文治、在制度上一劳永逸,而他是想在武事让一劳永逸,给子孙留下一个稳定的江山。
但结果呢?
虽然只是十几年之差,但明朝存续的时间的确还没有唐朝来的长。
明仁宗的确是仁慈的君主,明宣宗也是一个英主,这父子二人缔造出了历史上的仁宣盛世,但同时也埋下了祸根。
自明宣宗之后明朝在对待武事就已经极为地懈怠了,虽然明朝的灭亡不只是因为这个,甚至可以说这只是很小的一方面,但若是仍旧注意军事相比还是多少会有些不一样的地方的。
想想看,历史上绝大部分能打的朝代都是属于一直在打的,再不济也是时不时的就会打两仗,而那种久不动刀兵的时代往往很少能打胜仗。
比如被后世戏称为大明战神的明英宗。
土木堡之变的确是王振这个宦官要背最大的锅,但这也是武将势力旁落的一种体现。
当然了,一个王朝的衰落是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的,朝政、官员、制度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原因,不能只抓着某一个点大做文章。
想法只是想法,想的也不是不对,只是单单解决某一个方面并不能达到挽救全局的作用。
“朕又何尝不知道?”李世民长叹一声,这声长长的叹息中充满着失意。
他是带过兵打过仗的,是真正的马上皇帝,怎么可能不知道武事方面被忽视的结果?
但作为皇帝,他要考虑的方面很多很多。
不说别的,这才贞观六年,而在这六年中有五年都是有灾害发生的。
贞观元年旱灾,贞观二年、三年都是旱蝗两灾齐至,贞观四年旱灾,贞观六年旱灾。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怎么去想武事?能够稳定朝政和百姓就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甚至如果不是当初的冯智彧带着粮食进京赈灾的话他还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子的。
都说事在人为,但不管是谁都会有力所不逮的时候。
“您知道我不是那个意思的。”冯智彧重新躺回了躺椅上,再次摇晃了起来。
“我的意思是说一个王朝想要延续下去的话,武事就必须要重视起来,而且不仅仅是士兵,就连将帅也是一样。”
“强如药师公,若是隔个十年八年的不上战场他也得谨慎谨慎再谨慎。”
“这个朕知道。”李世民也躺了下去。
“其实若非这两年光景不太好的话朕早就对西域动手了,但奈何这两年的灾害影响太大了,不仅百姓没什么建功立业的心思,就连朝廷都害怕发动一场大战争就会导致伤筋动骨。”
“再等等吧……”
李世民又叹了一口气,这声叹息中充斥着的满是一个马上皇帝的意难平。
“其实您还是着急了。”这会儿冯智彧也清醒了,睁着眼睛开着夜空上的星星。
“今日在朝堂之上我本来是还有话要说的,但是没想到您这么着急,我才开了个头您就把所有的事情都给确定下来了。”
“嗯?你还有别的想法?”李世民愣住了。
他以为冯智彧不过是被他赶鸭子上架的,是属于那种不得不出来反驳魏徵和孔颖达的意思,所以他在看到孔颖达词穷之后就立刻一锤定音,完全不给他们反应的机会。
可是他没想到,冯智彧还有话没有说出来。
“嗯。”也不管李世民能不能看得见,冯智彧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其实我本来是想让您去叫药师公来做这次西征大军的统帅,但您决定的太快了,完全没给我机会。”
“药师?”李世民的眉头皱起。
李靖现在已经进入了避世的状态,因为突厥之战他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在冯智彧的影响下本来是李孝恭帐下的张宝相俘虏的颉利可汗最终变成了李靖俘虏的。
这个功劳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所以李靖现在基本不见客了,天天呆在家里读书。
他害怕,害怕功高盖主之后被李世民给咔嚓了。
“对,我是想让药师公做主帅,让他带着高明出去长长见识。”
冯智彧语气平淡,但说出的话却是石破天惊的。
“你还真敢说?”在短暂的错愕之后,李世民整个人都是哭笑不得的。
“先是带着储君亲临受灾地区见识百姓的惨状,现在又说让储君亲临战场,你是真敢啊。”
“为什么不敢?”冯智彧毫不在意地反问道。
“在我看来,一个储君不仅要能够做好朝政的平衡,更要知道武事的重要性,知道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生长在笼子里的金丝雀不会知道这些的,只有翱翔在九天之上的雄鹰才知道杀戮的真正含义。”
“只有知道了这些,他才能做到在被外夷欺晦的时候毫不畏惧,才能做到面对危局而面不改色,才能做到今天的您这样,该强硬的时候绝对不会软弱。”
“若是您一辈子都把他圈养在皇宫里,他或许不会绝对做不到这些,但总归是要差一些的。”
气氛一时安静了下来,冯智彧发表完了他的看法后就不再开口,而李世民也好似是被冯智彧的话给震住了一样,也是沉默着。
院子里只有不知道藏身于何处的蛐蛐发出的叫声,让这夏夜美好而静谧。
“那你呢?”不知道过了多久,李世民开口说道。
“你也没有上过战场,突厥之战你只不过是去看了一下罢了,根本就没有等到真正开打的时候,你怎么就知道这么多?”
这话多多少少有些诛心的意思,因为冯智彧太过出色了,出色到李世民已经下意识地把他和李承乾放在了不同的层面上。
但冯智彧却一点都不害怕。
“不,我不行。”冯智彧的声线稳定,没有丝毫的慌乱。
“我只会出一些光怪陆离的点子,其他的不管是处理政务还是带兵打仗都不行是,甚至可以说是基本不会。”
“唯一的区别就是我站在局外,能够更加全面的看待全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