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这不一样啊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遥远的RB国首相因病去世,这事儿除了第二天在国内报纸上占了简短的篇幅有所报道之外,实际对于广大基层人民没有任何影响,甚至它连茶余谈资都算不上。
另一边,东汽厂还是那个老样子。
该上班的上班,该混日子的依旧浑浑噩噩。
杨仪算是为数不多知道厂子即将转产菜刀的人,因而以他的角度来看,其实现在已经隐约发现厂子人事安排工作在不断微调。
很明显,这是厂领导在为转产计划做准备。
其中的操作就包括:
三产部门原计划要下个月才配发给员工的电风扇,此时已经提前开启生产,甚至备料也远超本来计划。
当然,厂里的说法是为广大职工切身利益考虑,为了能够让大家在家享受到凉爽清风,于是才从重型一车间抽掉了三十位技术工人暂时借调到三产部门。
诸如此类操作,最近几天简直都不胜枚举,对于厂领导来说,只要不出大问题,使用一些小手段就太正常了。
在此期间,杨仪同样也没闲着。
身在设计科的技术资料室,那就必须要把相关技术资料都大致过一遍,不求对技术细节了如指掌,但至少要能够对目前国内在产的主力汽轮机参数大概清楚。
只有清楚这些数据指标过后,杨仪才能根据自己前世所掌握的情况做分析,具体规划后续。
确认到底应该从那个方面入手,从而才能四两拨千斤。
这年头国内基础技术薄弱,要想短时间之内提高机组参数水准,先易后难才是最佳选择。
资料显示,自打东汽厂成立以来,汽轮机组覆盖范围从750千瓦到20万千瓦,其中5万千瓦和20万千瓦机组为主力机型。
不过技术指标嘛,最多也就是国外50年代的样子。
好在东汽设计科很争气,对机组改进研发的速度在国内三大汽轮机厂绝对数一数二。
虽然在七十年代也出现过片面追求高指标导致项目失败等情况,但在后来调低部分不切实际的指标过后,定型的机组参数相比原型机也确实提高了很多。
于是几天之后,杨仪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
厂里设计科的老前辈真心很有一套,他们几乎已经把目前国内能实用化的新技术全都用上了,所以在基础技术没有太大突破之前,杨仪现在看了也没辙。
本质上来说,杨仪上辈子也仅仅只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技术人员而已,可能它的知识体系相对八十年代会超前一些,这是他的优势。
但是,超前又能如何?
所有工程技术能够实用化的前提,那都建立在基础技术突破上面,所以就算他杨仪知道汽轮机以后该往哪里发展又如何,因为他也不是全能的啊!
难道要让杨仪去搞材料技术?去搞金属加工技术,去生产机床?
那不是扯淡嘛.......
况且最最重要一点,杨仪上辈子对汽轮机的知识积累,那也仅限于大学里面学到的理论知识。
参加工作之后,他是进入了燃气轮机发电厂啊!!!
虽然两者都是透平发电设备,但两者之间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一个靠高温燃气做功,一个靠高温蒸汽做功。
有水和没水,它还能一概而谈吗?
终于明白情况之后,杨仪就不得不收起心底的轻视,并且重拾对这个时代的敬畏之心,毕竟大智商都差不了太多,之所以个人成就会不一样,那无非是所处时代、地位的限制罢了。
回过头来看,相对于东汽厂在蒸汽轮机领域的大量技术积累,杨仪却完全找不到厂子对燃气轮机有任何研发积累,完全是一片空白。
翻遍所有资料,杨仪甚至惊讶地发现一个事实:
不仅东汽对燃气轮机没有研究,甚至冰城汽轮机厂、魔都汽轮机厂在内,他们都是空白或者半桶水。
事情到这个时候,杨仪就不得不纠结起来。
毕竟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得益于自身努力,更多还是要看时代发展需要,不管是所谓古代的“时势造英雄也好”,还是现代“风口与猪论”也罢。
归根结底,顺应时代潮流,那么想成功就事半功倍,而如果硬是要逆流而上的话,那结果恐怕就难说了。
越想越觉得这事儿头疼,甚至连续好几天都在纠结着。
直到时间来到6月19日,也就是杨仪和厂子另外三人启程,要准备前往帝都参加培训班的时候。
作为东汽厂精挑细选的青年储备干部,不管是丁厂长也好,还是别的副厂长,几乎能够抽出空闲时间的厂领导,大家都来送别。
分管技术的王总工程师/副厂长同样也上了年龄,相比丁厂长来说,他对这次培训班更重视,直接把手下总工程师办公室的办公室主任给派了出来。
而光看年龄,这位办公室的刘主任大概就有四十岁的样子。
刘主任是六十年代初期由国内自主培养的大学生,虽然没有留学背景,但技术能力出众,这是整个设计部门都承认的。
“好生学习,要多交流。这次把关注点放在30万机组的预研上,回来之后,咱们要大干一场。”说完,王总师重重地拍了拍得力干将的肩膀。
随后才来到杨仪面前,倒也是话不多。
鼓励到:“还有你们两个,也都是厂里精挑细选之后的人才,这次不要给咱东汽丢脸!”
丢脸?
看这话给给说的,杨仪心里略微有些不是滋味儿。
同样,厂里另外一位分管人事、购销的副厂长紧接着也来发表讲话。
先是来到杨仪这边,脸上和蔼地很:“年轻人好好干,我们这些叔叔阿姨都是看着你成长起来,杨仪你从小就很聪明,现在咱老一辈在后面坐镇,可以后这厂迟早还要你们年轻人才能扛起来。”
“努力!”
这话明显就说的很有人情味儿了,而且听着也让人格外舒服。
有时候也不得不感慨,作为厂二代,真好!
随后也热情地回应到:“请领导放心,杨仪此去定然不辱使命。”
这边说完,曾厂长又走到刘主任处:“这次名额来之不易,到帝都那边要多感受一下新时代气息嘛,至于50-2改型所遇到的问题,有机会你就跟同行交流一下,实在不行也不勉强。”
刘主任毕竟是在东汽二十来年,对厂里情况如何还不清楚,这时候仅仅只是淡淡一笑,点头之后甚至都没有接话。
当然,曾厂长也不介意这些,反而是愉的回到送别队伍里面。
随后又是各种大小领导,不过都是一掠而过,直到最后才有是丁厂长出马。
来到杨仪面前,老厂长只有一句话啊:
“记住我之前在火车上跟你说的话就行,其它你少掺和各种破事儿,现在还年轻,学技术才是最重要的。”
.........
火车缓缓地驶离汉王车站,这次四人参加培训都是带着任务去,自然也都压力不小,一路上言语甚少。
沉默中,杨仪靠在窗户边,只能看看窗外景色。
这厂未来不错,可现在总是感觉哪里不对,此刻杨仪的纠结更甚以往,心里则默默地叹息:
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国企果然都是一个尿性,这时候居然都还在搞事。
遥远的RB国首相因病去世,这事儿除了第二天在国内报纸上占了简短的篇幅有所报道之外,实际对于广大基层人民没有任何影响,甚至它连茶余谈资都算不上。
另一边,东汽厂还是那个老样子。
该上班的上班,该混日子的依旧浑浑噩噩。
杨仪算是为数不多知道厂子即将转产菜刀的人,因而以他的角度来看,其实现在已经隐约发现厂子人事安排工作在不断微调。
很明显,这是厂领导在为转产计划做准备。
其中的操作就包括:
三产部门原计划要下个月才配发给员工的电风扇,此时已经提前开启生产,甚至备料也远超本来计划。
当然,厂里的说法是为广大职工切身利益考虑,为了能够让大家在家享受到凉爽清风,于是才从重型一车间抽掉了三十位技术工人暂时借调到三产部门。
诸如此类操作,最近几天简直都不胜枚举,对于厂领导来说,只要不出大问题,使用一些小手段就太正常了。
在此期间,杨仪同样也没闲着。
身在设计科的技术资料室,那就必须要把相关技术资料都大致过一遍,不求对技术细节了如指掌,但至少要能够对目前国内在产的主力汽轮机参数大概清楚。
只有清楚这些数据指标过后,杨仪才能根据自己前世所掌握的情况做分析,具体规划后续。
确认到底应该从那个方面入手,从而才能四两拨千斤。
这年头国内基础技术薄弱,要想短时间之内提高机组参数水准,先易后难才是最佳选择。
资料显示,自打东汽厂成立以来,汽轮机组覆盖范围从750千瓦到20万千瓦,其中5万千瓦和20万千瓦机组为主力机型。
不过技术指标嘛,最多也就是国外50年代的样子。
好在东汽设计科很争气,对机组改进研发的速度在国内三大汽轮机厂绝对数一数二。
虽然在七十年代也出现过片面追求高指标导致项目失败等情况,但在后来调低部分不切实际的指标过后,定型的机组参数相比原型机也确实提高了很多。
于是几天之后,杨仪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
厂里设计科的老前辈真心很有一套,他们几乎已经把目前国内能实用化的新技术全都用上了,所以在基础技术没有太大突破之前,杨仪现在看了也没辙。
本质上来说,杨仪上辈子也仅仅只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技术人员而已,可能它的知识体系相对八十年代会超前一些,这是他的优势。
但是,超前又能如何?
所有工程技术能够实用化的前提,那都建立在基础技术突破上面,所以就算他杨仪知道汽轮机以后该往哪里发展又如何,因为他也不是全能的啊!
难道要让杨仪去搞材料技术?去搞金属加工技术,去生产机床?
那不是扯淡嘛.......
况且最最重要一点,杨仪上辈子对汽轮机的知识积累,那也仅限于大学里面学到的理论知识。
参加工作之后,他是进入了燃气轮机发电厂啊!!!
虽然两者都是透平发电设备,但两者之间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一个靠高温燃气做功,一个靠高温蒸汽做功。
有水和没水,它还能一概而谈吗?
终于明白情况之后,杨仪就不得不收起心底的轻视,并且重拾对这个时代的敬畏之心,毕竟大智商都差不了太多,之所以个人成就会不一样,那无非是所处时代、地位的限制罢了。
回过头来看,相对于东汽厂在蒸汽轮机领域的大量技术积累,杨仪却完全找不到厂子对燃气轮机有任何研发积累,完全是一片空白。
翻遍所有资料,杨仪甚至惊讶地发现一个事实:
不仅东汽对燃气轮机没有研究,甚至冰城汽轮机厂、魔都汽轮机厂在内,他们都是空白或者半桶水。
事情到这个时候,杨仪就不得不纠结起来。
毕竟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得益于自身努力,更多还是要看时代发展需要,不管是所谓古代的“时势造英雄也好”,还是现代“风口与猪论”也罢。
归根结底,顺应时代潮流,那么想成功就事半功倍,而如果硬是要逆流而上的话,那结果恐怕就难说了。
越想越觉得这事儿头疼,甚至连续好几天都在纠结着。
直到时间来到6月19日,也就是杨仪和厂子另外三人启程,要准备前往帝都参加培训班的时候。
作为东汽厂精挑细选的青年储备干部,不管是丁厂长也好,还是别的副厂长,几乎能够抽出空闲时间的厂领导,大家都来送别。
分管技术的王总工程师/副厂长同样也上了年龄,相比丁厂长来说,他对这次培训班更重视,直接把手下总工程师办公室的办公室主任给派了出来。
而光看年龄,这位办公室的刘主任大概就有四十岁的样子。
刘主任是六十年代初期由国内自主培养的大学生,虽然没有留学背景,但技术能力出众,这是整个设计部门都承认的。
“好生学习,要多交流。这次把关注点放在30万机组的预研上,回来之后,咱们要大干一场。”说完,王总师重重地拍了拍得力干将的肩膀。
随后才来到杨仪面前,倒也是话不多。
鼓励到:“还有你们两个,也都是厂里精挑细选之后的人才,这次不要给咱东汽丢脸!”
丢脸?
看这话给给说的,杨仪心里略微有些不是滋味儿。
同样,厂里另外一位分管人事、购销的副厂长紧接着也来发表讲话。
先是来到杨仪这边,脸上和蔼地很:“年轻人好好干,我们这些叔叔阿姨都是看着你成长起来,杨仪你从小就很聪明,现在咱老一辈在后面坐镇,可以后这厂迟早还要你们年轻人才能扛起来。”
“努力!”
这话明显就说的很有人情味儿了,而且听着也让人格外舒服。
有时候也不得不感慨,作为厂二代,真好!
随后也热情地回应到:“请领导放心,杨仪此去定然不辱使命。”
这边说完,曾厂长又走到刘主任处:“这次名额来之不易,到帝都那边要多感受一下新时代气息嘛,至于50-2改型所遇到的问题,有机会你就跟同行交流一下,实在不行也不勉强。”
刘主任毕竟是在东汽二十来年,对厂里情况如何还不清楚,这时候仅仅只是淡淡一笑,点头之后甚至都没有接话。
当然,曾厂长也不介意这些,反而是愉的回到送别队伍里面。
随后又是各种大小领导,不过都是一掠而过,直到最后才有是丁厂长出马。
来到杨仪面前,老厂长只有一句话啊:
“记住我之前在火车上跟你说的话就行,其它你少掺和各种破事儿,现在还年轻,学技术才是最重要的。”
.........
火车缓缓地驶离汉王车站,这次四人参加培训都是带着任务去,自然也都压力不小,一路上言语甚少。
沉默中,杨仪靠在窗户边,只能看看窗外景色。
这厂未来不错,可现在总是感觉哪里不对,此刻杨仪的纠结更甚以往,心里则默默地叹息:
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国企果然都是一个尿性,这时候居然都还在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