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细考

作者:大魏左将军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中平年间

    卢植忤逆董卓,惹来杀身之祸,蔡邕和彭伯为何要为卢植求情?彭伯与卢植的交情在史书上没有记载,而蔡邕和卢植则是有交情的记载。

    当年(178年),蔡邕被判流放并州朔方郡时,只有卢植上书为其求情;所以这次卢植得罪董卓,蔡邕则为卢植求情,亦是报恩。

    范书《卢植传》:(卢)植素善蔡邕,邕前徙朔方,植独上书请之。邕时见亲于(董)卓,故往请植事。

    这里要讨论的重点,是范书《蔡邕传》中的一个让人感到疑惑的地方:按照本传行文顺序,蔡邕似乎是从避难的吴地直接被董卓征入朝廷的。这可能吗?

    这个问题,应该有前辈史家注意到过,但考据涉入不深。

    据闻现代台湾学者施之勉做《后汉书集解补》为此做了考据,可惜我无缘拜读,所以还是自己来动手吧。

    按照中平元年(184年)三月,党锢解除时,大批获罪的士人均返回原籍(如张俭是返回原籍隐居),或者入朝为官(如刘表入大将军府)。以蔡邕才学出众,天下闻名,不应例外,范书《蔡邕传》却只字不提,违背常理。

    《袁纪·卷24》则提到一件事,说朱儁率军攻打宛城黄巾时,蔡邕是以议郎的身份随军;再有宛城久攻不破,于是朱儁登高观察城内动静,胸有成竹的回头对蔡邕说出对策。

    《袁纪·卷24》:(朱)儁登土山望之,顾谓(蔡)邕曰。

    周天游对此作注:不及蔡邕。且邕传亦不载此事,疑其有误。

    同样的故事情节,到了范书《朱儁传》,则是“(朱)儁登土山望之,顾谓张超曰”。这里,范晔认为袁宏写错了,应是张超,而不是蔡邕;范晔也未写蔡邕此时在朱儁的军中。

    另外在范书《边让传》中也提到一件事——蔡邕向大将军何进推荐提拔边让。

    范书《边让传》:议郎蔡邕深敬之(边让),以为让宜处高任,乃荐于何进。

    边让是在中平年间(184-189年)被大将军何进征入大将军府的,这则史料似乎可以证明:蔡邕在中平年间(184-189年)有入朝担任议郎。——此事先存疑。

    其次,从《蔡中郎文集》、《全后汉文》(69-80卷)中辑录的蔡邕所作的文章、碑文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中平年间(184-189年)病故的朝廷高官、亲属、名士的碑文,竟然多为蔡邕所做。

    如:中平元年(184年)逝世的桥玄、袁隗夫人马氏;中平二年(185年)逝世的刘宽、杨赐、范冉;中平三年(186年)逝世的陈寔。

    范书《桥玄传》载桥玄于光和六年(183年)去世,而碑文两篇并载为中平元年(184年)去世。

    袁隗在初平元年(190年)三月被董卓杀害,蔡邕为袁氏亲属做碑文必然不会晚于此时;再有桥玄和陈寔都是豫州人,豫州有参与反董(豫州刺史孔伷屯兵颍川郡),所以说,蔡邕也不可能是在初平元年(190年)到豫州为桥玄、陈寔作碑文。

    以此推测:这些碑文虽然有可能是在中平六年(189年)九月至初平元年(190年)二月之间(加上一个闰十二月,共七个月时间)所做,但更多可能是在中平年间(184-189年)所做。

    那么以《边让传》的“议郎”和这些碑文证据,能否证明蔡邕在中平年间已入朝为官呢?

    其实不然,我觉得蔡邕本文的文字才是最重要的证据。譬如:蔡邕在其奏章《表太尉董公可相国》中写道:流离藏窜,十有二年。

    见《全后汉文·卷71》及《蔡中郎文集·卷8》,后简称“表相国章”。

    虽然这段文字之前有脱文,但仍然可以判断出是蔡邕说自己流亡在外有十二年之久。以蔡邕获罪于光和元年(178年)推算,到中平六年(189年)确实有十二年(虚岁)。足以证明蔡邕在184-189年间并未入朝。

    所以,综合判断,最合理的情形应该是:蔡邕在中平年间(184-189年)就已经重返雒阳及中原地区政治圈(写碑文之类),但没有入朝为官。

    范书《边让传》中的议郎身份,可能是脱“故”字,因为蔡邕获罪流放之前的官职就是“议郎”,而到了中平年间,蔡邕应该是以平民的身份向何进推荐边让的。

    入朝附董

    范书《蔡邕传》说董卓进京后,征辟蔡邕入朝,蔡邕“称疾不就”,董卓又“切敕州郡举(蔡)邕诣府”,如此看来,董卓进京时,蔡邕确实是在老家,并不在朝廷。

    回到“董卓欲杀卢植”这个话题上来,我们知道,“卢植抗辩”之时为八月三十日,以范书《蔡邕传》的记载,当天蔡邕根本就不在朝廷啊,所以说:“董卓欲杀卢植”和“蔡邕求情”绝不是同一天发生的事情。

    有人会质疑:会不会是范书《蔡邕传》写错了?或许是:董卓进京时,蔡邕确实是在朝廷为官的呢?

    我们再来看《表相国章》,蔡邕自称“新来入朝”,以此可印证,范书《蔡邕传》并未写错:董卓进京时,蔡邕确实不在朝廷为官。

    董卓担任司空的时间段是中平六年(189年),约八月二十九日至九月十一日,之后改任太尉。范书《蔡邕传》说“董卓为司空,闻(蔡)邕名高,辟之。”

    可见,董卓为司空时(约八月二十九日),便开展开府并征辟名士入府的工作(蔡邕不过是其一),但是没人瞧得起他。

    等到九月一日,刘协登基;此后,才有地方上的名士陆续入朝为官,蔡邕也应是此时入朝。

    以范书《蔡邕传》载,说蔡邕入董卓的司空府任某曹祭酒。此后,蔡邕便得到了董卓的“火箭提拔”,著名的“三月之间,周历三台”就是发生在此时。最早出现这句话就是蔡邕自己写的《表相国章》,被范晔录入蔡邕本传之中。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

    范书《蔡邕传》:(蔡)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

    范书《蔡邕传》说是“三日之间”,当误,《后汉书集解》有考据,本文从略。

    第一,十一月一日,董卓升为相国,反推蔡邕的《表相国章》当在十月份所做。以蔡邕不过九月入朝,至十月时仅两个月,可见“三月”为虚数。

    第二,“三台”是指尚书台、御史台、谒者台,以范书《蔡邕传》的“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来看,显然蔡邕的履历并未经历谒者台,再有《百官志三》载有“符节台”,蔡邕也未经历,所以卢弼在《三国志集解·董卓传》中质疑道:然伯喈(蔡邕)未授谒者,何以便有三台之称?

    范书《袁绍传》李贤注引《晋书》曰:汉官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是谓“三台”。

    蔡邕在自己所做的《表相国章》中也只是说“上臣高第,补侍御史,转治书御史。陛下天地之大德,听纳大臣,扶饰文学,遂用臣邕,充备机密。三月之中,充历三台,光荣昭显。”也没有说明白是哪“三台”;在《巴郡太守谢表》(见于《全后汉文·卷71》)中也提到自己“周旋三台”,实在是一笔糊涂账。

    以现有史料看来,我以为:“二月之中,充历二台”才是靠谱的说法。

    范书《蔡邕传》载蔡邕在“周历三台”后,“迁(益州)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

    蔡邕在《巴郡太守谢表》中写道:当我知道五府(相国、太傅+三公府)举荐我出任巴郡太守时,其实我是拒绝的。

    无独有偶,时任尚书郎的许靖也被举荐为巴郡太守,许靖也是拒绝,因为大家都不想去益州那个偏远的地方。

    此奏章还提到了“今月丁丑”这个时间点,以历法推算,有丁丑日的日期为“九月四日、十一月五日、闰十二月六日”。九月四日首先被排除(蔡邕于九月才入朝),后两个时间点均在董卓任相国(十一月一日)之后。

    最后总结一下这一段时间:

    八月底,董卓开司空府,征辟蔡邕。

    九月,蔡邕入朝,补侍御史,为卢植求情。转持书御史,迁尚书。

    十月,蔡邕为董卓称相国造势上书。

    十一月(或闰十二月),蔡邕迁巴郡太守,辞让,留为侍中。

    PS:引用前辈所作。也是我前传删除的史料考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