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人的一生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她的母亲离开了人世。
很可惜,看不到后面范仲淹的成就。
而范仲淹也因为这件事情,而选择回到了老家,为她的母亲守丧。
三年的时间。
对于一个人来说,不能够算是很长久。
而对于范仲淹来说,在他为母亲守孝的这几年,他还在做另外一件事情。
教书育人。
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事情,当时的晏殊邀请范仲淹前往应天书院,当了一个教书先生。
对于教书育人,范仲淹之前是没有做过的。
但并不妨碍,在这件事情上,他一样做的很不错。
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所以说,一个有才能的人,往往在哪儿都能够绽放出属于他的光芒。
当然,相当偏科的人例外。
教书教了三年,守孝的日子也总算是过去了。
于是在第二年,范仲淹尝试着上书,陈述自己的大志,以及自己对于当时朝廷的看法。
晏殊本身就对于范仲淹十分的欣赏。
因此在守丧完成之后,自然也极力推荐范仲淹,希望范仲淹能够入京,有着一番更大的作为。
甚至亲自面圣,就是为了陈述范仲淹之前的功绩。
于是在这一年十二月。
范仲淹得以重新回到汴梁,这一次他又是一个小官,负责皇家典籍的整理。
颇有一些无趣。
但范仲淹本身就是以天下大事为己任,对于一切的事情,都看在眼里。
当时有着一个很严峻的事情。
这个事情,是几乎可以说,幼年皇帝都会遇到的事情。
例如当年的吕雉,武媚娘,再之前一点,甚至是始皇帝登基的时候。
也面临了这个问题。
太后当政。
虽然历朝历代都有规定,皇上成年之后,太后自然就应该将权利交接到他的手上。
但权利是如此的诱人。
谁会轻而易举的放手呢?
当时的太后权利本身就很大,满朝文武之间,对于她,几乎都不敢多说一句话。
适逢太后生辰,准备在会庆殿进行祝寿典礼。
这件事情,可大可小。
往大了说,一个太后的生辰,就算是很珍贵,但后宫可以开宴会,祝寿的地方多了去了。
为什么要在会庆殿呢?
会庆殿,是文武做事的地方。
所以往大了说,就是混淆家法与国法。
至于往小了说,那就是人家是太后,爱在哪儿在哪儿,皇帝都没急,你急什么?
皇帝不急吗?
皇帝很急!
但是没有人为他说话。
所以,范仲淹说了。
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
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很刚直的一个人。
范仲淹不觉得他的做法有问题。
但当时的晏殊,是真的被吓坏了。
他是范仲淹的举荐人,而范仲淹做出了这样的事情......
那岂不是会牵扯到他?
所以他害怕了,顺便还训斥了一番范仲淹。
然而范仲淹听着他的训斥,只是淡淡的开口道。
“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说的很不错。
所以随后,他就被贬了。
贬去了一个小地方,当一个简单的通判,第二年,又换了个位置,还是通判。
但正如范仲淹自己曾经说过的那样。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多次上奏折,陈述自己的想法。
然而可惜,太后当权,自然不会搭理他。
于是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年。
三年之后。
好消息终于来了。
太后死了。
仁宗亲政。
仁宗对于范仲淹,他一直记着这个人。
但要说现在就非常看重,却也未必。
他只是给了范仲淹一个右司鉴,这个职位,无非就是对朝廷的政策进行挑刺和进言。
职位一般。
这个时候,就是清算的时候了,当年太后把持了那么久的朝政,要是不清算,还像话吗?
但范仲淹这个时候又站了出来表示。
太后当年,尽管把持朝政,但对于天下,也算是功过相当,至于清算,大可不必。
没有人理解,那些官场上的老油子甚至不是很明白。
范仲淹为什么要替太后说话呢?
太后不是,当时就贬了他吗?
而对于范仲淹来说,无所谓谁贬谁,也无所谓双方之间所谓的仇恨和立场。
如果非要说立场,那么对于范仲淹来说,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整个国家。
仁宗的个性是不用多说的,不然也不会谥号仁字。
范仲淹的说法,他采纳了。
于是太后这件事情,直接翻篇。
随后而来的,便是江淮的大旱,仁宗也是在范仲淹的进言之下,方才开始治理。
事情一下子仿佛扎堆一样的来了。
因为随后仁宗又发生了一件事儿,他想要废后。
这件事情不管怎么看,都和礼法不符。
宋仁宗都知道范仲淹要说什么,于是抢先一步,让范仲淹去别的地方当一个太守。
意思是,去其他地方,也别来烦我了。
但范仲淹不这样认为,该进言的,一样进言。
如此一来,刚正不阿的范仲淹,自然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一道标杆。
至于废后这件事情。
自然无疾而终。
在任上,范仲淹开始做着他应该做的事情。
多的实际上不需要太过于评价。
因为他干的很不错。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一番话,就是在当时范仲淹所写下来的。
很精简,但却意外的,很不错。
半年,就在这儿呆了半年。
范仲淹随后就去了苏州治水。
治水有功,第二年,范仲淹再次回到京城。
有功加为开封府知府。
<!--17K::-->
她的母亲离开了人世。
很可惜,看不到后面范仲淹的成就。
而范仲淹也因为这件事情,而选择回到了老家,为她的母亲守丧。
三年的时间。
对于一个人来说,不能够算是很长久。
而对于范仲淹来说,在他为母亲守孝的这几年,他还在做另外一件事情。
教书育人。
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事情,当时的晏殊邀请范仲淹前往应天书院,当了一个教书先生。
对于教书育人,范仲淹之前是没有做过的。
但并不妨碍,在这件事情上,他一样做的很不错。
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所以说,一个有才能的人,往往在哪儿都能够绽放出属于他的光芒。
当然,相当偏科的人例外。
教书教了三年,守孝的日子也总算是过去了。
于是在第二年,范仲淹尝试着上书,陈述自己的大志,以及自己对于当时朝廷的看法。
晏殊本身就对于范仲淹十分的欣赏。
因此在守丧完成之后,自然也极力推荐范仲淹,希望范仲淹能够入京,有着一番更大的作为。
甚至亲自面圣,就是为了陈述范仲淹之前的功绩。
于是在这一年十二月。
范仲淹得以重新回到汴梁,这一次他又是一个小官,负责皇家典籍的整理。
颇有一些无趣。
但范仲淹本身就是以天下大事为己任,对于一切的事情,都看在眼里。
当时有着一个很严峻的事情。
这个事情,是几乎可以说,幼年皇帝都会遇到的事情。
例如当年的吕雉,武媚娘,再之前一点,甚至是始皇帝登基的时候。
也面临了这个问题。
太后当政。
虽然历朝历代都有规定,皇上成年之后,太后自然就应该将权利交接到他的手上。
但权利是如此的诱人。
谁会轻而易举的放手呢?
当时的太后权利本身就很大,满朝文武之间,对于她,几乎都不敢多说一句话。
适逢太后生辰,准备在会庆殿进行祝寿典礼。
这件事情,可大可小。
往大了说,一个太后的生辰,就算是很珍贵,但后宫可以开宴会,祝寿的地方多了去了。
为什么要在会庆殿呢?
会庆殿,是文武做事的地方。
所以往大了说,就是混淆家法与国法。
至于往小了说,那就是人家是太后,爱在哪儿在哪儿,皇帝都没急,你急什么?
皇帝不急吗?
皇帝很急!
但是没有人为他说话。
所以,范仲淹说了。
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
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很刚直的一个人。
范仲淹不觉得他的做法有问题。
但当时的晏殊,是真的被吓坏了。
他是范仲淹的举荐人,而范仲淹做出了这样的事情......
那岂不是会牵扯到他?
所以他害怕了,顺便还训斥了一番范仲淹。
然而范仲淹听着他的训斥,只是淡淡的开口道。
“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说的很不错。
所以随后,他就被贬了。
贬去了一个小地方,当一个简单的通判,第二年,又换了个位置,还是通判。
但正如范仲淹自己曾经说过的那样。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多次上奏折,陈述自己的想法。
然而可惜,太后当权,自然不会搭理他。
于是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年。
三年之后。
好消息终于来了。
太后死了。
仁宗亲政。
仁宗对于范仲淹,他一直记着这个人。
但要说现在就非常看重,却也未必。
他只是给了范仲淹一个右司鉴,这个职位,无非就是对朝廷的政策进行挑刺和进言。
职位一般。
这个时候,就是清算的时候了,当年太后把持了那么久的朝政,要是不清算,还像话吗?
但范仲淹这个时候又站了出来表示。
太后当年,尽管把持朝政,但对于天下,也算是功过相当,至于清算,大可不必。
没有人理解,那些官场上的老油子甚至不是很明白。
范仲淹为什么要替太后说话呢?
太后不是,当时就贬了他吗?
而对于范仲淹来说,无所谓谁贬谁,也无所谓双方之间所谓的仇恨和立场。
如果非要说立场,那么对于范仲淹来说,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整个国家。
仁宗的个性是不用多说的,不然也不会谥号仁字。
范仲淹的说法,他采纳了。
于是太后这件事情,直接翻篇。
随后而来的,便是江淮的大旱,仁宗也是在范仲淹的进言之下,方才开始治理。
事情一下子仿佛扎堆一样的来了。
因为随后仁宗又发生了一件事儿,他想要废后。
这件事情不管怎么看,都和礼法不符。
宋仁宗都知道范仲淹要说什么,于是抢先一步,让范仲淹去别的地方当一个太守。
意思是,去其他地方,也别来烦我了。
但范仲淹不这样认为,该进言的,一样进言。
如此一来,刚正不阿的范仲淹,自然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一道标杆。
至于废后这件事情。
自然无疾而终。
在任上,范仲淹开始做着他应该做的事情。
多的实际上不需要太过于评价。
因为他干的很不错。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一番话,就是在当时范仲淹所写下来的。
很精简,但却意外的,很不错。
半年,就在这儿呆了半年。
范仲淹随后就去了苏州治水。
治水有功,第二年,范仲淹再次回到京城。
有功加为开封府知府。
<!--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