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章 永定门之战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多尔衮借使者事件羞辱明朝,让崇祯与杨嗣昌议和的计划泡了汤。面对同仇敌忾、群情激昂的场面,杨嗣昌一改之前的镇定自若,连站出来反驳的勇气都没有,崇祯也不敢再提“议和”二字。
嘈杂声中,唐世济大声说:“陛下,鞑子这般羞辱大明,和谈已无可能,唯有一战!请陛下下旨,传召文登营入京勤王,驱逐鞑子,解京师之围。”
崇祯打起精神,询问:“众爱卿觉得如何?”
杨嗣昌思虑再三,硬着头皮出列说道:“陛下,勤王兵马又何必舍近求远?广渠门外有宣大、山西两镇精兵,加上已经返回的关宁军和大同镇兵马,只要派一得力大臣督师,赶走多尔衮并非难事。”
崇祯望了望文武百官,迟疑地问:“你要留在京城替朕出谋划策,陈爱卿身为本兵也要坐镇兵部统筹调度,那么还有谁能担任督师呢?”
武臣勋贵的队列里忽然有一人出列,朗声说:“臣愿为陛下分忧!”
众人定睛一看,却是襄城伯李国桢。
李国桢是永乐年间大将李濬的后人,世袭襄城伯的爵位,现在是京营总督。当年永乐皇帝朱棣还是燕王时,李濬就是其麾下得力干将,跟随朱棣起兵靖难,转战南北,累升都指挥使,封襄城伯,禄千石,永乐元年,出镇江西,名声虽不及张玉、朱能、丘福等人,却也是靖难之役时期的名将。到了李国桢,已经是十一代襄城伯。
崇祯想了想,李国桢虽然没有经历过多少实战,但平时谈论兵事,颇有见地,能言善辩,而且身为勋贵,忠心也不必担心,在没人可用的情况下,倒是可以一试,总好过让清军堵在家门口耀武扬威却不发一兵。
他点点头:“爱卿愿勇挑重担,朕心甚慰。那就命你任大军统帅,统领京城外各路勤王兵马,驱逐奴酋多尔衮。”
李国桢大喜,信誓旦旦地保证:“请陛下放心,臣誓必击败多尔衮,解京师之围!”
李国桢虽然身为勋贵,而且担任京营总督,看着地位显赫,但在朝堂上却是不折不扣的边缘人物。土木堡之变后,勋贵的地位一落千丈,权力都在文臣手中,而且京营也只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重要性远不及关宁军等边军。这些年来他一直想找机会上位,恢复祖上荣光,这次正好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至于能不能打胜仗,李国桢并不是太担心,有三大边镇加关宁铁骑,而且背靠京城,主场作战,后勤保障有极大优势,就算不能正面击垮多尔衮,拖也能拖垮对方吧?清军毕竟是深入大明境内,粮秣全靠劫掠,总不能无止境地耗下去。所以主动请缨时,李国桢玩了个小小的心机,只说要赶跑多尔衮,却没定期限,到底是三五天,还是两三个月,谁也说不准,总之能耗到清军撤兵就行。
杨嗣昌却担忧地望着李国桢,欲言又止。他不相信这个纸上谈兵的勋贵有能力打败多尔衮,但皇帝开了口,眼下又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又能怎么样呢,总不能自己亲自撸袖子上吧?
至于其他大臣,也没有人站出来质疑。人家襄城伯忠君爱国,总不能打击积极性吧?反正又不是自己上,左右没有损失。
没人反对,事情就这么决定了。崇祯当即拍板,命李国桢率领京营从广渠门出城,会合宣府、山西两镇,与南面返回的关宁军、大同镇夹击安定门外多尔衮统率的左翼大军。
大军出城的那天,锣鼓喧天,百姓夹道欢送。普通百姓并不知道内幕,只知道襄城伯愿意出城赶走鞑子,这是大好事,要不然整日当惊受怕,害怕鞑子攻入城内杀人放火,日子也是难熬。
李国桢坐在高头大马上,身披闪亮华丽的盔甲,左顾右盼,踌躇满志。他身后的京营官兵也是衣甲鲜明,身材高大,清一色鲜衣怒马,神机营的红夷大炮更是气势十足——京营的军官和兵士大多是勋贵子弟,光论外表,可比饭都吃不饱的普通明军强多了——看着这些身高马大的“精锐”,百姓们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觉得赶走鞑子指日可待。
在全城百姓的欢送下,李国桢率军出城,在广渠门外召集虎大威和杨国柱训话,然后集结人马,向永定门进发,同时派人传令正在返程途中的关宁军,勒令他们配合自己,两路夹击多尔衮。
李国桢的计划很简单,先聚集大军,跟多尔衮试探性地打一场,最好能捞些首级交差,向崇祯初步证明自己的能力,然后扎营与清军对峙,倚仗背靠京城后勤保障的优势,慢慢和多尔衮耗,等到对方粮秣不足撤兵,就算完成任务。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行军途中的高起潜收到命令之后,毫不犹豫地丢到一旁,嗤之以鼻:“一个纸上谈兵的勋贵,不过是赵括之流罢了,居然夸下海口要击败多尔衮数万大军,真是不自量力。他要送死随他去,咱家可不会巴巴地赶去陪葬。”
监军不愿蹚浑水,祖宽等将领自然乐得清闲,于是关宁军过了固安之后,滞留在大兴县,不愿再往前一步。
古代战场的消息传递滞后,李国桢并不知道关宁军的动向,仍然领着大军按原定计划赶到了安定门外,摆出架势,与清军对峙。
多尔衮早就知道了明军到来的消息,也摸清了李国桢的底细,在对方抵达之前,就已经做好了战斗部署。他派阿巴泰在南面戒备关宁军,然后领着主力朝李国桢的队伍迎了上去,大战一触即发。
数万大军在安定门外广阔的平原展开,清军这边是清一色的骑兵,明军则是五花八门,步兵、骑兵、炮兵,各式各样的兵种都有。
多尔衮在中军眺望,只见对面明军阵营泾渭分明,中间衣甲鲜明、打出“李”字大旗的是京营,两边穿着相对朴素的应该就是宣府、山西的边军了,京营还摆出了十余门硕大的红夷大炮,架势十足。
“呵呵,这位襄城伯花架子倒是摆得不错,今日就要试试他的斤两。”多尔衮微笑着下达了命令,“命鳌拜带二十个牛录直接冲击李国桢的中军,左右两翼各派八旗蒙古五千人拖住杨国柱和虎大威,只要京营溃败,明军就散了。”
苍凉悠长的牛角声在战场上空响起,两万清军在隆隆的蹄声中分成三股奔向对面,战斗打响了。除了预备兵力,多尔衮没有留力,从一开始就投入重兵,打算一举击溃对手。
多尔衮借使者事件羞辱明朝,让崇祯与杨嗣昌议和的计划泡了汤。面对同仇敌忾、群情激昂的场面,杨嗣昌一改之前的镇定自若,连站出来反驳的勇气都没有,崇祯也不敢再提“议和”二字。
嘈杂声中,唐世济大声说:“陛下,鞑子这般羞辱大明,和谈已无可能,唯有一战!请陛下下旨,传召文登营入京勤王,驱逐鞑子,解京师之围。”
崇祯打起精神,询问:“众爱卿觉得如何?”
杨嗣昌思虑再三,硬着头皮出列说道:“陛下,勤王兵马又何必舍近求远?广渠门外有宣大、山西两镇精兵,加上已经返回的关宁军和大同镇兵马,只要派一得力大臣督师,赶走多尔衮并非难事。”
崇祯望了望文武百官,迟疑地问:“你要留在京城替朕出谋划策,陈爱卿身为本兵也要坐镇兵部统筹调度,那么还有谁能担任督师呢?”
武臣勋贵的队列里忽然有一人出列,朗声说:“臣愿为陛下分忧!”
众人定睛一看,却是襄城伯李国桢。
李国桢是永乐年间大将李濬的后人,世袭襄城伯的爵位,现在是京营总督。当年永乐皇帝朱棣还是燕王时,李濬就是其麾下得力干将,跟随朱棣起兵靖难,转战南北,累升都指挥使,封襄城伯,禄千石,永乐元年,出镇江西,名声虽不及张玉、朱能、丘福等人,却也是靖难之役时期的名将。到了李国桢,已经是十一代襄城伯。
崇祯想了想,李国桢虽然没有经历过多少实战,但平时谈论兵事,颇有见地,能言善辩,而且身为勋贵,忠心也不必担心,在没人可用的情况下,倒是可以一试,总好过让清军堵在家门口耀武扬威却不发一兵。
他点点头:“爱卿愿勇挑重担,朕心甚慰。那就命你任大军统帅,统领京城外各路勤王兵马,驱逐奴酋多尔衮。”
李国桢大喜,信誓旦旦地保证:“请陛下放心,臣誓必击败多尔衮,解京师之围!”
李国桢虽然身为勋贵,而且担任京营总督,看着地位显赫,但在朝堂上却是不折不扣的边缘人物。土木堡之变后,勋贵的地位一落千丈,权力都在文臣手中,而且京营也只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重要性远不及关宁军等边军。这些年来他一直想找机会上位,恢复祖上荣光,这次正好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至于能不能打胜仗,李国桢并不是太担心,有三大边镇加关宁铁骑,而且背靠京城,主场作战,后勤保障有极大优势,就算不能正面击垮多尔衮,拖也能拖垮对方吧?清军毕竟是深入大明境内,粮秣全靠劫掠,总不能无止境地耗下去。所以主动请缨时,李国桢玩了个小小的心机,只说要赶跑多尔衮,却没定期限,到底是三五天,还是两三个月,谁也说不准,总之能耗到清军撤兵就行。
杨嗣昌却担忧地望着李国桢,欲言又止。他不相信这个纸上谈兵的勋贵有能力打败多尔衮,但皇帝开了口,眼下又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又能怎么样呢,总不能自己亲自撸袖子上吧?
至于其他大臣,也没有人站出来质疑。人家襄城伯忠君爱国,总不能打击积极性吧?反正又不是自己上,左右没有损失。
没人反对,事情就这么决定了。崇祯当即拍板,命李国桢率领京营从广渠门出城,会合宣府、山西两镇,与南面返回的关宁军、大同镇夹击安定门外多尔衮统率的左翼大军。
大军出城的那天,锣鼓喧天,百姓夹道欢送。普通百姓并不知道内幕,只知道襄城伯愿意出城赶走鞑子,这是大好事,要不然整日当惊受怕,害怕鞑子攻入城内杀人放火,日子也是难熬。
李国桢坐在高头大马上,身披闪亮华丽的盔甲,左顾右盼,踌躇满志。他身后的京营官兵也是衣甲鲜明,身材高大,清一色鲜衣怒马,神机营的红夷大炮更是气势十足——京营的军官和兵士大多是勋贵子弟,光论外表,可比饭都吃不饱的普通明军强多了——看着这些身高马大的“精锐”,百姓们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觉得赶走鞑子指日可待。
在全城百姓的欢送下,李国桢率军出城,在广渠门外召集虎大威和杨国柱训话,然后集结人马,向永定门进发,同时派人传令正在返程途中的关宁军,勒令他们配合自己,两路夹击多尔衮。
李国桢的计划很简单,先聚集大军,跟多尔衮试探性地打一场,最好能捞些首级交差,向崇祯初步证明自己的能力,然后扎营与清军对峙,倚仗背靠京城后勤保障的优势,慢慢和多尔衮耗,等到对方粮秣不足撤兵,就算完成任务。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行军途中的高起潜收到命令之后,毫不犹豫地丢到一旁,嗤之以鼻:“一个纸上谈兵的勋贵,不过是赵括之流罢了,居然夸下海口要击败多尔衮数万大军,真是不自量力。他要送死随他去,咱家可不会巴巴地赶去陪葬。”
监军不愿蹚浑水,祖宽等将领自然乐得清闲,于是关宁军过了固安之后,滞留在大兴县,不愿再往前一步。
古代战场的消息传递滞后,李国桢并不知道关宁军的动向,仍然领着大军按原定计划赶到了安定门外,摆出架势,与清军对峙。
多尔衮早就知道了明军到来的消息,也摸清了李国桢的底细,在对方抵达之前,就已经做好了战斗部署。他派阿巴泰在南面戒备关宁军,然后领着主力朝李国桢的队伍迎了上去,大战一触即发。
数万大军在安定门外广阔的平原展开,清军这边是清一色的骑兵,明军则是五花八门,步兵、骑兵、炮兵,各式各样的兵种都有。
多尔衮在中军眺望,只见对面明军阵营泾渭分明,中间衣甲鲜明、打出“李”字大旗的是京营,两边穿着相对朴素的应该就是宣府、山西的边军了,京营还摆出了十余门硕大的红夷大炮,架势十足。
“呵呵,这位襄城伯花架子倒是摆得不错,今日就要试试他的斤两。”多尔衮微笑着下达了命令,“命鳌拜带二十个牛录直接冲击李国桢的中军,左右两翼各派八旗蒙古五千人拖住杨国柱和虎大威,只要京营溃败,明军就散了。”
苍凉悠长的牛角声在战场上空响起,两万清军在隆隆的蹄声中分成三股奔向对面,战斗打响了。除了预备兵力,多尔衮没有留力,从一开始就投入重兵,打算一举击溃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