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鞑子撤兵是谁的功劳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山穷水尽之际,仁祖终于撑不住了,再次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战与和的问题。
他落寞地说:“诸位,鞑子势大,我们粮草已经就要断绝,山城的将士早就开始杀马充饥,补充体力,鞑子随时都可能大举进攻,攻破山城,铁山的那支奇兵还不见动静,该如何是好?”
吏曹判书崔鸣吉是坚定的主和派,虽然身为前往铁山的特使,也“成功说动”了陈雨出兵,但是半个多月的等待,让他无法忍受下去,闻言立刻站了出来:“大王,微臣认为,凡是要往最坏的方向考虑。既然铁山的那支明国军队言而无信,咱们也不必等下去了,直接向皇太极投降吧,免得死伤更多无辜。”
右议政金尚宪则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他针锋相对地说:“崔判书此言差矣。三国时曹操曾经给孙权写信,自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完全不把吴国放在眼里,言辞间咄咄逼人,这与今天的一幕何其相似?现在这皇太极就相当于曹操,大王就相当于吴王孙权,如果投降,我们这些大臣还可以维持自己的荣华富贵,可是,大王身为一国之君,皇太极肯定要容不下他,你口口声声要投降,想置大王于何地?”
这个大帽子一扣下来,崔鸣吉也不做声了,卖主求荣的骂名,没人承受的起。
仁祖听了金尚宪的话也是惴惴不安,对方描述的情形是他最害怕的事情:清军攻破南汉山城之后,无论如何处置与朝鲜的关系,总要留下一批大臣和官员来维持政局稳定,至于君主,随便推选个傀儡就行,所以,大臣相对来说是安全的,而君主是最危险的。
崔鸣吉沉默,其他人也不愿做出头鸟,免得被仁祖当做卖主求荣的叛徒,一时间厅内鸦雀无声。
就在君臣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一个忽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寂静。
一个内侍匆匆忙忙奔入厅内,激动地禀报:“大王,北门将士传来消息:山下鞑子的大军有动静,似乎是要往北面运动。”
仁祖惊讶地站了起来:“消息可属实?”
“奴婢不敢妄报军情,再三和北门守军将领核实过的。”
金尚宪激动地说:“是真是假,请大王移步前往北门观战便是。”
仁祖迫不及待地出了行宫大殿,其余人则跟在后方,一窝蜂前往北门炮台上。
站在北门居高临下俯视,只见山脚下密密麻麻的清军已经各自撤回了营帐中,只剩下寥寥几个军官在各个营帐之间维持秩序。
光看这一点,至少能肯定,清军暂时不打算对山城发动总攻了。
金尚宪大声说:“大王,鞑子一定是畏惧将士们的英勇顽强和南汉山城的坚固,久攻不下,知难而退了!”
这样的话让仁祖也有些脸红,无论如何,清军绝不会是畏惧朝鲜军队才撤走的。
李元翼冷笑一声:“呵呵,往脸上贴金也要有个限度。鞑子从鸭绿江一直打到汉城,如入无人之境,何曾畏惧过?我并不是要诋毁本国将士保家卫国的勇气,但打不过对方却是事实,不是几句漂亮话就能改变的。”
金尚宪大怒,两人在议政府(相当于明朝内阁)内政见不合,身为领相(首辅)的李元翼打压他这个右议政(次辅)也不是一两次了,没想到了大王和百官面前也毫不留情面。
“领相既然这么说的话,能否解释一下鞑子为何无缘无故撤军?”
李元翼看了看西北方向,郑重地说:“如果我猜的不错,估计是和铁山的那支明国军队有关……”
仁祖长出一口气:“不管是谁的功劳,只要鞑子撤军就行了。鞑子一撤,汉城就保住了,江山社稷也保住了。”鞑子撤退的原因并不是他最关心的,保住汉城、保住王位,才是他关心的。
在朝鲜君臣的注视下,清军有条不紊地撤离,丝毫不顾忌山上守军可能会进行反击,打乱他们的整体部署。
事实上,守军也确实不敢轻举妄动,自仁祖以下,没有一人吭声,提议反击。他们在风雨飘摇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好不容易熬到对手主动撤军,怎么可能敢反过来招惹对方?
清军虽然是战略性撤军,但是气势依然在,随着皇太极的中军先行撤退,两黄旗、两白旗、两蓝旗按照旗籍编制(两红旗属于大贝勒代善、岳托父子,留在盛京,没有跟随征伐朝鲜),一个牛录一个牛录的撤离,缓缓离开了南汉山。山上的守军眼巴巴地看着,似乎在行注目礼,礼送对手从容离开。
十万大军足足走了两个时辰,才彻底消失在守军的视野中。确认对手撤兵后,所有人都欢呼雀跃起来。
欢呼和庆祝的声音回荡在南汉山城上空,从君臣到普通士兵,都像打了胜仗一样高兴。
潜意识里,清军是他们赶跑的。
随着皇太极十万大军的撤兵,悬浮在朝鲜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就此消失,被满清奴役的危险也烟消云散,汉城乃至整个京畿道的军民都陷入了狂欢之中,这是朝鲜丙子胡乱后,近十年来第一次“迫使”满清主动退兵。
几天后,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戳破了朝鲜君臣自嗨的泡沫,让他们从云间重回地面。
“什么?你说鞑子撤兵都是你的功劳?”
重新回到汉城的仁祖在景福宫大殿内接见了来自大明的指挥同知陈雨,面对对方的说法,他非常惊讶。
“是的,大王。”陈雨镇定地回答,“当初您派吏曹判书崔大人来铁山,我就曾经说过,我愿意出兵解除汉城之围,但出兵的路线和方式由我定。现在,效果显现出来了,鞑子撤兵了,所以,大王必须兑现之前的约定。”
仁祖沉吟道:“陈将军,寡人答应过的事情,一定会兑现承诺。可是,你凭什么断定鞑子撤兵就是你的功劳呢?”
山穷水尽之际,仁祖终于撑不住了,再次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战与和的问题。
他落寞地说:“诸位,鞑子势大,我们粮草已经就要断绝,山城的将士早就开始杀马充饥,补充体力,鞑子随时都可能大举进攻,攻破山城,铁山的那支奇兵还不见动静,该如何是好?”
吏曹判书崔鸣吉是坚定的主和派,虽然身为前往铁山的特使,也“成功说动”了陈雨出兵,但是半个多月的等待,让他无法忍受下去,闻言立刻站了出来:“大王,微臣认为,凡是要往最坏的方向考虑。既然铁山的那支明国军队言而无信,咱们也不必等下去了,直接向皇太极投降吧,免得死伤更多无辜。”
右议政金尚宪则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他针锋相对地说:“崔判书此言差矣。三国时曹操曾经给孙权写信,自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完全不把吴国放在眼里,言辞间咄咄逼人,这与今天的一幕何其相似?现在这皇太极就相当于曹操,大王就相当于吴王孙权,如果投降,我们这些大臣还可以维持自己的荣华富贵,可是,大王身为一国之君,皇太极肯定要容不下他,你口口声声要投降,想置大王于何地?”
这个大帽子一扣下来,崔鸣吉也不做声了,卖主求荣的骂名,没人承受的起。
仁祖听了金尚宪的话也是惴惴不安,对方描述的情形是他最害怕的事情:清军攻破南汉山城之后,无论如何处置与朝鲜的关系,总要留下一批大臣和官员来维持政局稳定,至于君主,随便推选个傀儡就行,所以,大臣相对来说是安全的,而君主是最危险的。
崔鸣吉沉默,其他人也不愿做出头鸟,免得被仁祖当做卖主求荣的叛徒,一时间厅内鸦雀无声。
就在君臣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一个忽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寂静。
一个内侍匆匆忙忙奔入厅内,激动地禀报:“大王,北门将士传来消息:山下鞑子的大军有动静,似乎是要往北面运动。”
仁祖惊讶地站了起来:“消息可属实?”
“奴婢不敢妄报军情,再三和北门守军将领核实过的。”
金尚宪激动地说:“是真是假,请大王移步前往北门观战便是。”
仁祖迫不及待地出了行宫大殿,其余人则跟在后方,一窝蜂前往北门炮台上。
站在北门居高临下俯视,只见山脚下密密麻麻的清军已经各自撤回了营帐中,只剩下寥寥几个军官在各个营帐之间维持秩序。
光看这一点,至少能肯定,清军暂时不打算对山城发动总攻了。
金尚宪大声说:“大王,鞑子一定是畏惧将士们的英勇顽强和南汉山城的坚固,久攻不下,知难而退了!”
这样的话让仁祖也有些脸红,无论如何,清军绝不会是畏惧朝鲜军队才撤走的。
李元翼冷笑一声:“呵呵,往脸上贴金也要有个限度。鞑子从鸭绿江一直打到汉城,如入无人之境,何曾畏惧过?我并不是要诋毁本国将士保家卫国的勇气,但打不过对方却是事实,不是几句漂亮话就能改变的。”
金尚宪大怒,两人在议政府(相当于明朝内阁)内政见不合,身为领相(首辅)的李元翼打压他这个右议政(次辅)也不是一两次了,没想到了大王和百官面前也毫不留情面。
“领相既然这么说的话,能否解释一下鞑子为何无缘无故撤军?”
李元翼看了看西北方向,郑重地说:“如果我猜的不错,估计是和铁山的那支明国军队有关……”
仁祖长出一口气:“不管是谁的功劳,只要鞑子撤军就行了。鞑子一撤,汉城就保住了,江山社稷也保住了。”鞑子撤退的原因并不是他最关心的,保住汉城、保住王位,才是他关心的。
在朝鲜君臣的注视下,清军有条不紊地撤离,丝毫不顾忌山上守军可能会进行反击,打乱他们的整体部署。
事实上,守军也确实不敢轻举妄动,自仁祖以下,没有一人吭声,提议反击。他们在风雨飘摇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好不容易熬到对手主动撤军,怎么可能敢反过来招惹对方?
清军虽然是战略性撤军,但是气势依然在,随着皇太极的中军先行撤退,两黄旗、两白旗、两蓝旗按照旗籍编制(两红旗属于大贝勒代善、岳托父子,留在盛京,没有跟随征伐朝鲜),一个牛录一个牛录的撤离,缓缓离开了南汉山。山上的守军眼巴巴地看着,似乎在行注目礼,礼送对手从容离开。
十万大军足足走了两个时辰,才彻底消失在守军的视野中。确认对手撤兵后,所有人都欢呼雀跃起来。
欢呼和庆祝的声音回荡在南汉山城上空,从君臣到普通士兵,都像打了胜仗一样高兴。
潜意识里,清军是他们赶跑的。
随着皇太极十万大军的撤兵,悬浮在朝鲜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就此消失,被满清奴役的危险也烟消云散,汉城乃至整个京畿道的军民都陷入了狂欢之中,这是朝鲜丙子胡乱后,近十年来第一次“迫使”满清主动退兵。
几天后,一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戳破了朝鲜君臣自嗨的泡沫,让他们从云间重回地面。
“什么?你说鞑子撤兵都是你的功劳?”
重新回到汉城的仁祖在景福宫大殿内接见了来自大明的指挥同知陈雨,面对对方的说法,他非常惊讶。
“是的,大王。”陈雨镇定地回答,“当初您派吏曹判书崔大人来铁山,我就曾经说过,我愿意出兵解除汉城之围,但出兵的路线和方式由我定。现在,效果显现出来了,鞑子撤兵了,所以,大王必须兑现之前的约定。”
仁祖沉吟道:“陈将军,寡人答应过的事情,一定会兑现承诺。可是,你凭什么断定鞑子撤兵就是你的功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