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新财路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威海卫的“罚银事业”开展的如火如荼,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却暮气沉沉,直到山东运来的银子送抵后,才打破了沉静。
乾清宫。
大明的最高统治者崇祯皇帝此刻正在批阅奏章,正如过去几年每日重复的一样。自从登基后,他几乎每天都是在上朝和批阅奏章中度过,论勤奋,整个大明的皇帝没有几个能比得过他。
只有感觉到胳膊发酸了,崇祯才会靠在椅背上,轻轻甩动右手手臂,左手则在太阳穴上轻轻按压,缓解疲劳。只有这时,这个脸色苍白的年轻人才能暂时从皇帝这个苦差事里抽离片刻。
他闭目养神,却恍惚间想起了兄长天启帝。天启临终前挽着他的手,说了一句话:“来,吾弟当为尧舜。”这句话成了激励他宵衣旰食、勤勉治政的最大动力之一。
皇兄啊,您说得没错,皇帝这差使,真不是常人能干的啊,太累了!崇祯闭着眼,默默地在心里说。
可是天选不可逆,既然皇兄没有子嗣,上天注定这个皇位是要自己来继承的,朕一定要做大明的中兴之主。
崇祯睁开了眼睛,长吸一口气,准备振作精神,继续对付案几上那小山一般的奏章。
“皇爷,奴婢有事禀报。”殿门外,一个声音轻轻地响起。
这个声音崇祯再熟悉不过了,正是从信王府就跟随自己的贴身太监王承恩。于是放下朱笔,唤道:“伴伴进来说话。”
王承恩走了进来,脸上带着轻快的笑容。他迫不及待地对崇祯禀告:“皇爷,好消息,山东那边送了五万两银子入京,车队已经到了崇文门了。”
“这么快?”崇祯惊喜不已,站了起来。
他接到陈应元的奏章时,只因为里面有一句“愿以缉查罚没之资献与朝廷”,就毫不犹豫地写下了一道中旨,而将惠世扬等人弹劾陈应元及其手下水营将领的奏章留中不发。没办法,朝廷非常缺银子,不管是西北用兵还是辽东战事,都是填不满的无底洞,多少银子砸进去都不够用,现在有个巡抚不向朝廷哭穷要求拨银子,反倒主动提出上缴银子,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在拟中旨要求陈应元上缴银子数目的时候,崇祯曾经犹豫过,不知道该写多少合适。以他当皇帝五六年来的经验,地方官不提要求就不错了,主动上缴银子的从无先例,所以他也不知道该写个什么数字——写多了怕山东那边承受不起,写少了又于事无补——斟酌再三,最终定为五万两。
虽然这个数字对于朝廷的开支需求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但意义重大,是大明在矿税和商税指望不上的情况下,于农业赋税之外开辟的一条新路,如果能够发展起来,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财政的压力。
崇祯心情大好,案几上的奏章也不去管了,对王承恩说:“伴伴辛苦一趟,去过问一下此事,沿途各道城门都不许设卡,务必要让车队畅通无阻。另外,陈思昌这次应该也有奏章一并送来,尽快把奏章带进宫让朕看。”
“奴婢遵命。”
一个时辰后,陈应元的奏章被摆在了崇祯的案头。崇祯迫不及待打开看了起来,他想知道,这条新财路能否长久持续,有没有机会扩大,值不值得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
作为天启年间的进士,陈应元的文字功底自然深厚,奏章言简意赅,篇幅不长,却把崇祯想了解的事情阐述得一清二楚,并且重点提及了推动此事的功臣陈雨。
读完奏章之后,崇祯沉思半响,然后对伺立一旁的王承恩说:“伴伴,陈思昌说,此事如果得到朕的支持,每年的进账还可以水涨船高,而且比之矿税、商税阻力要小得多。你说,朕该不该支持他?”
王承恩从信王时期就侍奉这位主子,对他的性格特点很清楚,这番话并不是要自己替他决定,而是通过谈话来厘清思路,于是谨慎地回答:“皇爷圣明,该怎么做自然成竹在胸,无需奴婢多嘴。不过既然皇爷问起,奴婢也就斗胆说说自己的看法。”
崇祯摆摆手:“伴伴但说无妨,说错了也不会责怪你。”
“皇爷,如今国库空虚,西北和辽东却开支巨大,即便加收了辽饷,也是入不敷出,如果能够另辟蹊径,给朝廷增加收入,当然是好事,像陈应元这样的地方大员,能够为君分忧,更是一等一的能臣。”
崇祯缓缓点头,对于这件事和陈应元个人的看法,王承恩的观点很中肯,也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
王承恩继续说:“奏章中有句话很犀利,也是事实,征收商税和矿税,会遭到群臣反对,说是与民争利,皇爷没必要背负这样的骂名。可是把赋税全部摊派在百姓头上,也是难以为继。奴婢是贫苦人家出身,知道老百姓不容易,耕地种田本就是靠天吃饭,赋税徭役加派太多,怎么活得下去?”
崇祯眉头皱了起来:“伴伴的意思,是朕横征暴敛,逼得百姓没有活路?”
王承恩慌忙跪下:“奴婢不是这个意思。皇爷是一等一的明君,自然会体谅民间疾苦。可是下面的官绅胥吏未必就明白皇爷的苦心,层层盘剥,在皇爷定下的赋税标准上一再加码,这才是民间苦不堪言的根源所在。”
“伴伴虽在深宫,但是对宫外的事情却洞若观火,不愧是朕身边得用之人。”崇祯闻言眉头舒展了一些,“原来不是朕的决定有错,都是底下办事的人胡作非为,真是该杀!”
他站起来,来回踱步,一边走一边问:“伴伴的意思,是赞同支持陈思昌了?”
王承恩回答:“若是能有办法多得些银子支撑边疆战事,减轻皇爷的压力,自然是极好的。奴婢侍候皇爷这些年,眼瞅着您从一头黑发慢慢长出了白发……呜呜呜,皇爷你今年足岁才二十三啊……”说到这里,王承恩忍不住哽咽了起来。
崇祯摸了摸鬓角,也有些凄凉伤感之意,叹了口气,责怪道:“好好地谈论国事,怎么又扯到朕身上来了?”
王承恩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自责道:“奴婢该死。”
威海卫的“罚银事业”开展的如火如荼,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却暮气沉沉,直到山东运来的银子送抵后,才打破了沉静。
乾清宫。
大明的最高统治者崇祯皇帝此刻正在批阅奏章,正如过去几年每日重复的一样。自从登基后,他几乎每天都是在上朝和批阅奏章中度过,论勤奋,整个大明的皇帝没有几个能比得过他。
只有感觉到胳膊发酸了,崇祯才会靠在椅背上,轻轻甩动右手手臂,左手则在太阳穴上轻轻按压,缓解疲劳。只有这时,这个脸色苍白的年轻人才能暂时从皇帝这个苦差事里抽离片刻。
他闭目养神,却恍惚间想起了兄长天启帝。天启临终前挽着他的手,说了一句话:“来,吾弟当为尧舜。”这句话成了激励他宵衣旰食、勤勉治政的最大动力之一。
皇兄啊,您说得没错,皇帝这差使,真不是常人能干的啊,太累了!崇祯闭着眼,默默地在心里说。
可是天选不可逆,既然皇兄没有子嗣,上天注定这个皇位是要自己来继承的,朕一定要做大明的中兴之主。
崇祯睁开了眼睛,长吸一口气,准备振作精神,继续对付案几上那小山一般的奏章。
“皇爷,奴婢有事禀报。”殿门外,一个声音轻轻地响起。
这个声音崇祯再熟悉不过了,正是从信王府就跟随自己的贴身太监王承恩。于是放下朱笔,唤道:“伴伴进来说话。”
王承恩走了进来,脸上带着轻快的笑容。他迫不及待地对崇祯禀告:“皇爷,好消息,山东那边送了五万两银子入京,车队已经到了崇文门了。”
“这么快?”崇祯惊喜不已,站了起来。
他接到陈应元的奏章时,只因为里面有一句“愿以缉查罚没之资献与朝廷”,就毫不犹豫地写下了一道中旨,而将惠世扬等人弹劾陈应元及其手下水营将领的奏章留中不发。没办法,朝廷非常缺银子,不管是西北用兵还是辽东战事,都是填不满的无底洞,多少银子砸进去都不够用,现在有个巡抚不向朝廷哭穷要求拨银子,反倒主动提出上缴银子,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在拟中旨要求陈应元上缴银子数目的时候,崇祯曾经犹豫过,不知道该写多少合适。以他当皇帝五六年来的经验,地方官不提要求就不错了,主动上缴银子的从无先例,所以他也不知道该写个什么数字——写多了怕山东那边承受不起,写少了又于事无补——斟酌再三,最终定为五万两。
虽然这个数字对于朝廷的开支需求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但意义重大,是大明在矿税和商税指望不上的情况下,于农业赋税之外开辟的一条新路,如果能够发展起来,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财政的压力。
崇祯心情大好,案几上的奏章也不去管了,对王承恩说:“伴伴辛苦一趟,去过问一下此事,沿途各道城门都不许设卡,务必要让车队畅通无阻。另外,陈思昌这次应该也有奏章一并送来,尽快把奏章带进宫让朕看。”
“奴婢遵命。”
一个时辰后,陈应元的奏章被摆在了崇祯的案头。崇祯迫不及待打开看了起来,他想知道,这条新财路能否长久持续,有没有机会扩大,值不值得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
作为天启年间的进士,陈应元的文字功底自然深厚,奏章言简意赅,篇幅不长,却把崇祯想了解的事情阐述得一清二楚,并且重点提及了推动此事的功臣陈雨。
读完奏章之后,崇祯沉思半响,然后对伺立一旁的王承恩说:“伴伴,陈思昌说,此事如果得到朕的支持,每年的进账还可以水涨船高,而且比之矿税、商税阻力要小得多。你说,朕该不该支持他?”
王承恩从信王时期就侍奉这位主子,对他的性格特点很清楚,这番话并不是要自己替他决定,而是通过谈话来厘清思路,于是谨慎地回答:“皇爷圣明,该怎么做自然成竹在胸,无需奴婢多嘴。不过既然皇爷问起,奴婢也就斗胆说说自己的看法。”
崇祯摆摆手:“伴伴但说无妨,说错了也不会责怪你。”
“皇爷,如今国库空虚,西北和辽东却开支巨大,即便加收了辽饷,也是入不敷出,如果能够另辟蹊径,给朝廷增加收入,当然是好事,像陈应元这样的地方大员,能够为君分忧,更是一等一的能臣。”
崇祯缓缓点头,对于这件事和陈应元个人的看法,王承恩的观点很中肯,也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
王承恩继续说:“奏章中有句话很犀利,也是事实,征收商税和矿税,会遭到群臣反对,说是与民争利,皇爷没必要背负这样的骂名。可是把赋税全部摊派在百姓头上,也是难以为继。奴婢是贫苦人家出身,知道老百姓不容易,耕地种田本就是靠天吃饭,赋税徭役加派太多,怎么活得下去?”
崇祯眉头皱了起来:“伴伴的意思,是朕横征暴敛,逼得百姓没有活路?”
王承恩慌忙跪下:“奴婢不是这个意思。皇爷是一等一的明君,自然会体谅民间疾苦。可是下面的官绅胥吏未必就明白皇爷的苦心,层层盘剥,在皇爷定下的赋税标准上一再加码,这才是民间苦不堪言的根源所在。”
“伴伴虽在深宫,但是对宫外的事情却洞若观火,不愧是朕身边得用之人。”崇祯闻言眉头舒展了一些,“原来不是朕的决定有错,都是底下办事的人胡作非为,真是该杀!”
他站起来,来回踱步,一边走一边问:“伴伴的意思,是赞同支持陈思昌了?”
王承恩回答:“若是能有办法多得些银子支撑边疆战事,减轻皇爷的压力,自然是极好的。奴婢侍候皇爷这些年,眼瞅着您从一头黑发慢慢长出了白发……呜呜呜,皇爷你今年足岁才二十三啊……”说到这里,王承恩忍不住哽咽了起来。
崇祯摸了摸鬓角,也有些凄凉伤感之意,叹了口气,责怪道:“好好地谈论国事,怎么又扯到朕身上来了?”
王承恩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自责道:“奴婢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