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首次冒险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1933年的夏天来临之际,大权在握的希特勒有3个问题亟待解决:在政治上,他需要调息冲锋队和国防军之间令人不安的关系,在经济上,有高达600万失业者需要得到就业的机会。而在战略上,希特勒面临的压力更加沉重:他需要兑现自己在选举前所向军队和人民许下的诺言,即在不致引起制裁的情况下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在不致引起战争的情况下重新武装。
第一个问题,希特勒通过自己左右逢源的努力,已经将双方间的矛盾暂时缓和了下去。罗姆被希特勒的一封恭维信件、以及拉入内阁政府的示好行径,暂时按捺下了想要取代国防军的“二次革命”念头;而国防军也在希特勒的重申支持下,缓和了对国社党的敌视态度,希特勒的总理地位得以稳固。尽管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但这对于希特勒来说已经是相当难得的有利局面。
相比于政治上的和泥拖延,希特勒在经济领域面临的情况就要好得多了。虽然希特勒本人并不懂经济学,但天才的绝代财雄沙赫特博士已经成为了新的经济部长:10年之前,正是他临危受命,就任德国央行行长,并将德国马克从灾难性的贬值深渊中拯救出来。时至今日,面对这个没有外汇、没有黄金,没有资源、国内外市场都是萧条万分的超级烂摊子,早已年逾天命的沙赫特,却像是一匹志在千里的伏枥老骥:当听到那苍凉雄壮、慷慨高越的战争号音时,他便再一次腾跃而起,并长嘶着义无反顾、雄心不改的冲向危机的最前沿。
很快的,沙赫特就掀起了一场惊动世界的激荡风云。电光火石间,只见他在国际舞台上空手套白狼、原汤化原食;那一系列妙到毫颠、令人拍案叫绝的手法,为一贫如洗的德国奇迹般创造了无比宝贵的信用。德国欠谁的钱越多,谁就越想和德国做生意。为了避免外汇流失,他与多达几十个国家签署了对德国“惊人有利”的物物交易。而在国内,沙赫特则通过圆环套圆环、遍地打白条的方式刺激经济。将大量失业工人重新送回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阵地;“米福”这种由国家保证、专门支付军火商的军用券的发行,更是兼顾了解决就业、不造成生产过剩、以及保密等多方需求,将拖字诀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
依靠沙赫特这位圣手的点金妙笔,德国经济迅速从崩溃的深渊中走上了发展的正轨。失业率在连续飙升近4年后首度出现了下降。这让德国民众开始期待国社党的独裁统治,会比昔日无能软弱的民主政体出现明显的改变。
唯一让希特勒感到困难和棘手的,就只剩下了让德国突破和约的限制重新武装。这份严苛的枷锁绝不是想打碎就能够打碎的,它背后还有军事力量远高于德国的协约国集团为后盾:相比于武装到牙齿的协约**队,仅拥有10万官兵。且坦克、重炮、飞机皆无的德国陆军,根本就是壮汉面前的瘦弱童孩,如果协约国像1923年进军鲁尔那样作出激烈的回应,德国将完全没有丝毫的反抗之力!
然而,此时的希特勒似乎真的是上帝的宠儿。因为经过了将近4年的大萧条,世界局势较大战结束的1919年又一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根本性变革。
作为欧洲关键性的平衡力量,大英帝国的衰败倾颓之像,已经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寒冬侵袭下显露无疑:其国防开支从1919年的7.76亿英镑暴跌至1932年的1.02亿英镑,军工产业急剧萎缩,特种装甲钢的生产力甚至无法满足海军对新式轻巡洋舰的建造需求。另一方面。民众不希望政府做出任何激化局势、有损英国现有国力的行动,因为这会影响到他们现在本就艰难无比的生活水平。带有浓重绥靖气息的“和平主义”开始在英伦盛行,并通过议会深深影响到了唐宁街政府的决定。只要能保住不列颠现有的利益和地位,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谈!
在西面,法国这只高卢雄鸡也被经济危机给削去了鲜红的顶冠,变得前所未有的衰弱和萎靡。其1932年的工业产量较1929年狂泻了40%,破产的企业和失业的工人不计其数;法国**领导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令巴黎的资本权贵阶层为之焦头烂额。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政府的主要斗争矛头已经从针对德国崛起、悄然转移到了平息国内矛盾上去,再无心干涉到德国的重整军备。波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等3个小协约国成员也出现了相似的状况。它们的领导阶层都将解决国内问题作为第一要务,而在极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德国的提防和压迫。
身为向德国贷款的金主,大洋彼岸的美国更乐意看到德国的重整军备。沙赫特在1933年5月访问纽约的时候,已经向新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深刻描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由于道威斯计划的先期推行。美国资本已经在德国陷得太深,如果德国能够重整军备、扩大采购,对于美国的经济恢复也将是一个良好的刺激。至于德国买了军火会对付谁,反正不会是美国。“如果德国能够获得它自己的原料而在经济上得到发展,这只会有助于刺激一般的世界贸易。它将帮助增加消费,促进繁荣。不仅提高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将提高整个工业世界的生活水平”。沙赫特甚至还把反犹行为的原因归于“一个民族处于经济绝望和可怕困境时的表现”,并且保证“一旦德国享有公平与繁荣后,这些表现就会完全消失”。
尽管罗斯福并不喜欢沙赫特,更厌恶奉行极端民族主义的希特勒,但与英法等国的态度相同的是,他目前的第一要务乃是将美国拯救出经济萧条的恶性漩涡。只要是能让自己推行的新政得利,罗斯福并不介意握脏了手,更何况在当前的形势下,德国根本不可能对美国造成丝毫的威胁和麻烦。美国银行很快就与德国达成了延期偿还贷款的协定,并且保证今后美国在德国的资本和产业的全部收入只在德国使用,这些钱则用于兴建新的军事企业或者改建原来的军工企业。
凭借着那不可思议的本能和敏锐独到的目光,希特勒迅速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国际机会。5月17日,针对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新一轮世界裁军会议,希特勒采取了机智的以退为进策略:他称“德国完全愿意响应罗斯福总统的号召,放弃一切进攻型武器,如果有武装的国家也销毁他们的进攻性武器的话……德国也完全愿意解散它的全部军队,销毁它现有的少量武器,如果邻国也这样做的话……德国愿意同意任何庄严的互不侵犯条约,因为它并不想进攻别国,而只想谋求安全。”但是在这其中,希特勒提出了一个警告:即德国要求同所有其他国家享有平等待遇。如果不能得到平等待遇,德国宁可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从这个性格暴躁的纳粹独裁者口中说出来的,竟不是如许多人所预料的强横威胁,而是甜言蜜语,全世界都给迷住了。工党机关报伦敦《每日先驱报》要求相信希特勒的话。保守的伦敦《旁观者》周刊认为希特勒已响应了罗斯福的呼吁,这个姿态使惶惶不安的世界有了新的希望。伦敦《泰晤士报》也认为,希特勒的平等待遇的要求是“驳不倒的”。在华盛顿,罗斯福的秘书也向媒体透露说:“总统对于希特勒接受他的建议感到很鼓舞。”
然而,目前在西欧大陆上称雄的小协约国,却并不愿意就这么如此轻易地就埋葬掉自己的对德优势。法国坚持要将自己的陆军规模在8年之后才降低到德国水平,这使得希特勒找到了反守为攻的机会。10月14日,希特勒向全世界宣布:由于其他大国在日内瓦不肯给予德国平等待遇,德国立即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与此同时,希特勒宣布解散国会,把他的退出日内瓦会议的决定交付全国公民投票来认可。
毫无疑问,这是希特勒的一个极其大胆的冒险。如果法波捷比4国联合起来对德国实施军事惩罚,那么希特勒的政权眨眼间就会灰飞烟灭。但是,这个前奥地利流浪汉的过人之处在于,在一个很长时期里,他对国外对手有多少胆略就像他当年对国内对手的估计一样,了解得极其到家,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胜利的协约国由于分歧太深刻、感觉太迟钝、眼光太短浅,以致不能了解莱茵河对岸所发生的事情的性质或者方向,因此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PS:猴年已至,作者恭祝各位书友新春愉快,阖家幸福!
当1933年的夏天来临之际,大权在握的希特勒有3个问题亟待解决:在政治上,他需要调息冲锋队和国防军之间令人不安的关系,在经济上,有高达600万失业者需要得到就业的机会。而在战略上,希特勒面临的压力更加沉重:他需要兑现自己在选举前所向军队和人民许下的诺言,即在不致引起制裁的情况下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在不致引起战争的情况下重新武装。
第一个问题,希特勒通过自己左右逢源的努力,已经将双方间的矛盾暂时缓和了下去。罗姆被希特勒的一封恭维信件、以及拉入内阁政府的示好行径,暂时按捺下了想要取代国防军的“二次革命”念头;而国防军也在希特勒的重申支持下,缓和了对国社党的敌视态度,希特勒的总理地位得以稳固。尽管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但这对于希特勒来说已经是相当难得的有利局面。
相比于政治上的和泥拖延,希特勒在经济领域面临的情况就要好得多了。虽然希特勒本人并不懂经济学,但天才的绝代财雄沙赫特博士已经成为了新的经济部长:10年之前,正是他临危受命,就任德国央行行长,并将德国马克从灾难性的贬值深渊中拯救出来。时至今日,面对这个没有外汇、没有黄金,没有资源、国内外市场都是萧条万分的超级烂摊子,早已年逾天命的沙赫特,却像是一匹志在千里的伏枥老骥:当听到那苍凉雄壮、慷慨高越的战争号音时,他便再一次腾跃而起,并长嘶着义无反顾、雄心不改的冲向危机的最前沿。
很快的,沙赫特就掀起了一场惊动世界的激荡风云。电光火石间,只见他在国际舞台上空手套白狼、原汤化原食;那一系列妙到毫颠、令人拍案叫绝的手法,为一贫如洗的德国奇迹般创造了无比宝贵的信用。德国欠谁的钱越多,谁就越想和德国做生意。为了避免外汇流失,他与多达几十个国家签署了对德国“惊人有利”的物物交易。而在国内,沙赫特则通过圆环套圆环、遍地打白条的方式刺激经济。将大量失业工人重新送回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阵地;“米福”这种由国家保证、专门支付军火商的军用券的发行,更是兼顾了解决就业、不造成生产过剩、以及保密等多方需求,将拖字诀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
依靠沙赫特这位圣手的点金妙笔,德国经济迅速从崩溃的深渊中走上了发展的正轨。失业率在连续飙升近4年后首度出现了下降。这让德国民众开始期待国社党的独裁统治,会比昔日无能软弱的民主政体出现明显的改变。
唯一让希特勒感到困难和棘手的,就只剩下了让德国突破和约的限制重新武装。这份严苛的枷锁绝不是想打碎就能够打碎的,它背后还有军事力量远高于德国的协约国集团为后盾:相比于武装到牙齿的协约**队,仅拥有10万官兵。且坦克、重炮、飞机皆无的德国陆军,根本就是壮汉面前的瘦弱童孩,如果协约国像1923年进军鲁尔那样作出激烈的回应,德国将完全没有丝毫的反抗之力!
然而,此时的希特勒似乎真的是上帝的宠儿。因为经过了将近4年的大萧条,世界局势较大战结束的1919年又一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根本性变革。
作为欧洲关键性的平衡力量,大英帝国的衰败倾颓之像,已经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寒冬侵袭下显露无疑:其国防开支从1919年的7.76亿英镑暴跌至1932年的1.02亿英镑,军工产业急剧萎缩,特种装甲钢的生产力甚至无法满足海军对新式轻巡洋舰的建造需求。另一方面。民众不希望政府做出任何激化局势、有损英国现有国力的行动,因为这会影响到他们现在本就艰难无比的生活水平。带有浓重绥靖气息的“和平主义”开始在英伦盛行,并通过议会深深影响到了唐宁街政府的决定。只要能保住不列颠现有的利益和地位,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谈!
在西面,法国这只高卢雄鸡也被经济危机给削去了鲜红的顶冠,变得前所未有的衰弱和萎靡。其1932年的工业产量较1929年狂泻了40%,破产的企业和失业的工人不计其数;法国**领导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令巴黎的资本权贵阶层为之焦头烂额。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政府的主要斗争矛头已经从针对德国崛起、悄然转移到了平息国内矛盾上去,再无心干涉到德国的重整军备。波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等3个小协约国成员也出现了相似的状况。它们的领导阶层都将解决国内问题作为第一要务,而在极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德国的提防和压迫。
身为向德国贷款的金主,大洋彼岸的美国更乐意看到德国的重整军备。沙赫特在1933年5月访问纽约的时候,已经向新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深刻描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由于道威斯计划的先期推行。美国资本已经在德国陷得太深,如果德国能够重整军备、扩大采购,对于美国的经济恢复也将是一个良好的刺激。至于德国买了军火会对付谁,反正不会是美国。“如果德国能够获得它自己的原料而在经济上得到发展,这只会有助于刺激一般的世界贸易。它将帮助增加消费,促进繁荣。不仅提高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将提高整个工业世界的生活水平”。沙赫特甚至还把反犹行为的原因归于“一个民族处于经济绝望和可怕困境时的表现”,并且保证“一旦德国享有公平与繁荣后,这些表现就会完全消失”。
尽管罗斯福并不喜欢沙赫特,更厌恶奉行极端民族主义的希特勒,但与英法等国的态度相同的是,他目前的第一要务乃是将美国拯救出经济萧条的恶性漩涡。只要是能让自己推行的新政得利,罗斯福并不介意握脏了手,更何况在当前的形势下,德国根本不可能对美国造成丝毫的威胁和麻烦。美国银行很快就与德国达成了延期偿还贷款的协定,并且保证今后美国在德国的资本和产业的全部收入只在德国使用,这些钱则用于兴建新的军事企业或者改建原来的军工企业。
凭借着那不可思议的本能和敏锐独到的目光,希特勒迅速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国际机会。5月17日,针对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新一轮世界裁军会议,希特勒采取了机智的以退为进策略:他称“德国完全愿意响应罗斯福总统的号召,放弃一切进攻型武器,如果有武装的国家也销毁他们的进攻性武器的话……德国也完全愿意解散它的全部军队,销毁它现有的少量武器,如果邻国也这样做的话……德国愿意同意任何庄严的互不侵犯条约,因为它并不想进攻别国,而只想谋求安全。”但是在这其中,希特勒提出了一个警告:即德国要求同所有其他国家享有平等待遇。如果不能得到平等待遇,德国宁可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
从这个性格暴躁的纳粹独裁者口中说出来的,竟不是如许多人所预料的强横威胁,而是甜言蜜语,全世界都给迷住了。工党机关报伦敦《每日先驱报》要求相信希特勒的话。保守的伦敦《旁观者》周刊认为希特勒已响应了罗斯福的呼吁,这个姿态使惶惶不安的世界有了新的希望。伦敦《泰晤士报》也认为,希特勒的平等待遇的要求是“驳不倒的”。在华盛顿,罗斯福的秘书也向媒体透露说:“总统对于希特勒接受他的建议感到很鼓舞。”
然而,目前在西欧大陆上称雄的小协约国,却并不愿意就这么如此轻易地就埋葬掉自己的对德优势。法国坚持要将自己的陆军规模在8年之后才降低到德国水平,这使得希特勒找到了反守为攻的机会。10月14日,希特勒向全世界宣布:由于其他大国在日内瓦不肯给予德国平等待遇,德国立即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与此同时,希特勒宣布解散国会,把他的退出日内瓦会议的决定交付全国公民投票来认可。
毫无疑问,这是希特勒的一个极其大胆的冒险。如果法波捷比4国联合起来对德国实施军事惩罚,那么希特勒的政权眨眼间就会灰飞烟灭。但是,这个前奥地利流浪汉的过人之处在于,在一个很长时期里,他对国外对手有多少胆略就像他当年对国内对手的估计一样,了解得极其到家,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胜利的协约国由于分歧太深刻、感觉太迟钝、眼光太短浅,以致不能了解莱茵河对岸所发生的事情的性质或者方向,因此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PS:猴年已至,作者恭祝各位书友新春愉快,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