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从夺舍扶苏开始 > 第60章 匈奴穿塞

第60章 匈奴穿塞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从战国时起,北方三国就已经开始修建长城了。

    大秦统一之后,将三国长城连接在了一起,合三为一,形成了从陇西直抵辽东的障塞,号万里长城。

    其实远不止万里。

    长城对于防备匈奴人,尤其是小股部队的入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毕竟没有人是傻子,会消耗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毫无用处的防御工事。

    大秦不是高卢,长城也不是马奇诺防线。

    但当匈奴人大规模进攻的时候,长城能够发挥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

    要知道,长城并不是一条连贯的城墙,而是由城墙、壕沟、烽堡甚至驰道组成的综合性防御设施。

    长城的墙体,又称边墙、墙垣、塞垣,是长城的核心。

    它并不是一堵真实存在的墙,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部分由泥土堆积而成,部分地区借用山体、城墙乃至草木作为屏障。

    在陇西、北地两个郡的部分地区,甚至未筑城塞,而是挖了一条宽七八米深一两米的壕沟。

    总的来说,作为防御工事来看,长城其实是千疮百孔的。

    一旦匈奴人大举入侵,很多地点都极易被突破。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世界上哪有防御万里而不被突破的?

    以匈奴骑兵的灵活性,就是把大秦所有的军队都撒到长城沿线也没有用,反而会被匈奴逐个击破。

    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这就是扶苏后来摒弃长城的原因。

    .......

    匈奴骑兵,是一支机动性极强的军队,来如疾风,去如闪电。

    如今,大秦的边郡郡守们正面对着这股疾风。

    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匈奴的骑兵化为利箭,在几个不同的地方穿塞而入。

    不过,匈奴人长于野战,也不擅长攻城,这是一个好消息。

    匈奴就像是一群住在大秦家门口的野蛮人,尽管双方早有交流,许多工匠流入匈奴,但他们始终没有学会使用攻城器械。

    对于城,他们是排斥的,既不筑城,也不攻城。

    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想学习怎么攻城。

    攻城战役,是无情的绞肉机,不死上成百上千的士兵,是绝对攻不下大秦任何一座设防的城市的。

    匈奴人入侵是为了劫掠财物,并没有攻占城池长期占有的打算。

    尽管匈奴人已经侵入大秦边郡,但是要呆在城池里,就是相对安全的。

    而那些没有城池保护的乡野,几乎是完全赤裸的暴露在了匈奴人的马蹄之下。

    九原郡,距离匈奴最近,首当其冲。

    面对数不尽的匈奴骑兵的进攻,边线戍卒一触即溃。

    之后,郡尉吴满并没有能够组织任何战斗,选择了龟缩在九原城中,苟延残喘。

    秦朝开辟的河南地几乎全部沦陷,边郡的障塞长城被匈奴人全部捣毁。

    在广阔的乡野地带,匈奴人纵兵抄略,无数的村庄被摧毁,男人们都被杀死,女人和牲畜作为战利品,被运送到了北方。

    云中郡,郡守窦枚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士兵们为黔首的撤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云中郡大部分百姓都得以进入城池或者逃入深山。

    云中郡的治所云中城中,集聚了附近大部分百姓,窦枚将他们全部编入行列当中,军事力量足以自守。

    甚至趁着匈奴人不备,窦枚还带领军队出城袭击了多股匈奴人的小部队,匈奴人不得不在云中城下保留一只守备部队。

    这样以来,他们的进军因此速度大大减慢,也不敢过于分散的前去劫掠,许多黔首因此逃出生天。

    窦枚现在唯一担心的粮草的问题。

    云中城中的人太多了,这无疑将大大加快粮食的消耗速度。

    他已经开始进行粮食管控,将所有的粮食全部集中起来,每天定量发放。

    二十一天,城中的粮草最多能够坚持二十一天。

    窦枚站在城头,面色凝重的望着南方,“蒙恬将军,拜托了!”

    雁门、代郡方向,虽然不是匈奴人的主攻方向,但也遭到了大规模的劫掠,损失不小。

    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全都遭到了数目不详的匈奴人的进攻。

    在大秦的援军到来之前,这些匈奴人选择了撤离,“杀掠甚众而去。”毫无疑问,这只是他们的先头部队,以后像这样的战斗,恐怕不会太少。

    只有西北三郡,秦军主动出击,将攻守之势逆转。

    秦匈战争,就这样轰轰烈烈的打开了。

    双方的军队全部向着长城一线集结,最终将演变成百万人级别的大厮杀。

    双方战争的机器全速运转。

    匈奴一方,二十四王几乎全部参战,兵力之盛大,前所未有。

    而大秦,战争动员令已经发出,四十郡国全部进入了战争状态。

    陈国(旧陈郡)正像其他郡国一样,组织人力物力运往边郡。

    阳夏县令孙宁,得到了命令是组织一支九百人的队伍前往渔阳。

    他很出色的完成了这份工作。

    而他不知道的是,这七百人的队伍,即将在大秦内部掀起滔天巨浪。

    声浪之大,丝毫不北方的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