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遥寄相思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说话间,月杀侧身一让,庭前已传来了人声。
“慢点儿!慢点儿!这些物什一路上翻山越岭的,可经不起磕碰了。”说话的是个妇人,语气带着股子泼辣劲儿,声音太过耳熟,耳熟到暮青以为听岔了。
她怔在大殿门口,见殿值们鱼贯而出,手里捧着些盒子罐子,后头走出个壮实妇人和一个青年男子,妇人褐衣皂裙,精气爽朗,男子青衫疤面,神情激动。母子二人一入庭院便往大殿望去,见暮青孤零零地立在门口,妇人登时便红了眼,含泪叩拜道:“妾身杨氏叩见殿下!”
男子也叩拜道:“草民崔远叩见殿下!”
“……你们怎么来了?”暮青疾步下了殿阶,来到杨氏面前就将她扶了起来。
杨氏眼中含泪,面儿上含笑,说道:“不止妾身,许多人都来了,殿下快看!”
杨氏往身后看去,这时,殿值们已捧着东西让到了两旁,后头的人显了出来,当先见到的便是两个宫人,小安子和彩娥。
二人见到暮青同样喜极而泣,急呼叩拜。
这一拜,将后头站着的孩子显了出来,孩子穿着身藏蓝胡袍,小辫子上坠着珠络,长高了,也长俊了。
孩子身旁跪着一对男女,正是血影和香儿。
暮青看着呼延查烈,怔了半晌才问:“你怎么也来了?”
她本就不善言辞,此刻更是言词匮乏到了极致,似乎只会问这一句了。
呼延查烈把脸转开,晚霞穿过玉树枝头,照得彩珠五彩光耀,孩子的眉宇间却仿佛罩着层阴云。
暮青来到呼延查烈面前蹲下,发现蹲着看他,已经需要仰着头了。她淡淡地笑了笑,说道:“长高了。”
呼延查烈看向暮青,蓝眼睛里寒光似刀,嗤笑道:“你说要到南图走一趟,会尽早回来,本王也算长了见识,你们中原人管三年五载叫‘尽早’!”
暮青这一趟南图之行整整耗了一年半,加上三年之约和回国路上的日子,可不要五年?
“抱歉,是我食言了。”尽管暮青与巫瑾定下这三年之约是有内情的,可此乃机密,暮青不能说。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食言就是食言。
“你食言的何止这一事?你答应要将公主嫁给本王的,等你回到汴都,本王都十岁了,何时才能迎娶公主?”呼延查烈一本正经地问,好像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暮青却足足愣了半晌,不明白刚刚见面,话题怎么就突然转到公主上了?再说了,她有答应过这件事吗?
暮青的神态把众人看乐了,气氛一时间有些尴尬。
小安子机灵地转开话题,笑着禀道:“启禀娘娘,陛下担心娘娘久居神殿寂寞,左右又没个称心的宫人,故而将奴才和彩娥姐姐差遣来服侍娘娘。”
杨氏笑道:“陛下知道比起御菜,娘娘更爱家常吃食,于是就召妾身进宫,问妾身可愿来神殿服侍娘娘三年。妾身还真过不惯在那县衙里当老夫人的日子,能再服侍娘娘,妾身求之不得。”
“……那你呢?你不在古水县当你的知县,怎么也跟来了?”暮青看向崔远,她没听漏,崔远刚刚自称草民而非微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崔远惭愧地道:“草民为官之后方知当官难,当一个好官更难。县政大到农事商事,小到家长里短,事务繁杂,却干系百姓对朝廷的民心。草民深感知县事之难,深感有负于圣上寄予的厚望,故而听闻娘亲要前来神殿服侍娘娘,便斗胆辞官,求圣上恩准微臣一同前来,跟随娘娘研习狱事,圣上准奏了。”
暮青闻言默然良久,她没看错人,这崔远真有一身傲骨!古水县是她的娘家,知县一职乃是肥差,他人要抢破头,他竟说辞官就辞官。他任知县已有两年了,明年六月任满三年,若政声颇佳,朝廷就会将他升调,眼看着要升官了,这人竟把官给辞了。如今南兴已开设科举取士,他回到白身,再想当官就得科考了,那一耽误可就不是眼下这三两年。
好志气!好风骨!
暮青道:“志气可嘉,平身吧!本宫在神殿执政还有两年半,定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崔远大喜,杨氏忙与儿子一同叩谢暮青。
暮青问道:“崔灵崔秀呢?”
杨氏道:“回娘娘,妾身本想带着她们两个,可陛下说她们到了学规矩的年纪,于是便托了老王妃帮忙照看两年。”
老王妃说的是步惜晟的发妻高氏。
暮青点了点头,汴都至中州有数千里之遥,大图尚未安定,崔家人的确不宜都来涉险,步惜欢如此安排是对的。
了解了众人突然扎堆儿到来的缘由,暮青这才看向了殿值们捧着的东西。
彩娥忙将锦盒一一打开,小安子禀道:“启禀娘娘,这些是娘娘在宫中常看的医书、手札,还有咱们朝廷刊行的《无冤录》,陛下知道您执政必治狱事,少不得此书,故而命奴才带来了。”
“……”
“这几坛子是宫酿的梅酒,陛下说娘娘虽不好饮酒,但这两年守岁时总会喝一盅,中州神殿里纵然有这梅酒,也定然和咱们宫里酿的风味不同,故而命奴才带了几坛子来。”
“……”
“这是四季衣裳各一十六套,陛下钦点的纹样,保准娘娘喜爱。”
“……”
“这是陛下写给娘娘的书信,望娘娘亲启。”小安子从殿值手中捧来一只明黄的锦盒,尚未呈稳,暮青就接了过去。
这一封家书她等得太久,可家书甚薄,只有宫笺一张,诗句两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熟悉的字迹,运笔收锋却力道沉缓,他是在何种心境下写下这封家书的,她见信即知,故而许久未动。晚霞照着那字句,日月之辉竟有山海之重,让她执着信笺竟觉得沉甸甸的。
“奴才等人出京时正逢雨季,官道泥泞,车马难行,故而走了近半年才到,娘娘久等了!”小安子说罢,率众再次叩拜。
暮青看向庭院里这些熟悉的人,再将那些物件儿一一看过,许久过后才对殿值道:“命司膳房加菜,做些中州风味的膳食。”
殿值闻旨鱼贯入殿,将膳案上已冷的菜食撤走,忙去传膳了。
众人入殿后,香儿掌灯,彩娥归放四季衣裳,小安子将医书手札摆上案头,位置皆按照暮青在汴都宫中的习惯,一样未错。
这夜,暮青为众人接风洗尘,不拘尊卑,尽皆赐坐。她命人开了一坛子梅酒,往年只在除夕夜里才饮一盅,今夜竟喝了不少。小安子和彩娥禀着步惜欢的起居琐事,血影和香儿说着呼延查烈练功读书、饮食起居等事,崔远说起了一路上行经各州时那些可喜的见闻,杨氏捡着崔远为官这两年的糗事说给暮青听,瀛春殿里热热闹闹的,活似今夜便是除夕。
暮青且饮且听,唇边一直挂着淡淡的笑意,似乎此生她都不曾如此开怀过。杯中酒,殿中人,她想念的都来了,只除了一个人……
如若今夜醉去,兴许梦里能够相见。
这夜,暮青头一回醉酒,怎么入帐睡去的都记不清了。次日醒来,小安子和彩娥捧着新衣和醒酒汤笑盈盈地候在帐外,外殿的膳案上,杨氏已摆上了一桌家常粥菜,呼延查烈盘膝坐在案前已经吃起来了,他还恼着,看见暮青把头一转,小辫子上的珠络哗啦啦的响。
神殿就这么热闹起来了。
呼延查烈每日跟着月杀和血影两位师父练功,余下的时间跟在暮青身旁。他是异族王子,在汴都时,步惜欢不便教导他政事,他来到中州神殿,在学习政事上倒没了那些顾忌,毕竟大辽远在关外,与大图之间隔着北燕、南兴,两国之间一无宿仇,二无战事之忧,故而群臣不会对暮青教导外族王子政事而反应过激。
暮青索性在理政时将呼延查烈带在了身边,他已经七岁了,该接触政务了。关于政事,暮青也在边执政边学习,长老院为她请了三位侍讲,皆是颇有名望的学士。每到侍讲日,暮青总会带着呼延查烈一起听,除此以外,她也会亲自教导他,与他说说她记忆中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她个人的执政领悟。
那些属于前世记忆的历史事件和风流人物,暮青从前只当作知识储备,如今却有了政治层面的领悟。
南兴在施行新政,大图四州也在改革除旧,故而暮青常与呼延查烈说起变法。从秦之商鞅、汉之桑弘羊、宋之范仲淹、王安石到清之康梁,皆有提及。
“你认为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这天午后,春花娇媚,暮青带着呼延查烈到水榭小坐,草木交掩,飞瀑势壮,二人的谈话除了在亭外护卫的月杀,谁也听不见。
呼延查烈倚着亭栏,眉峰眼角挂满了鄙夷,“宋神宗徒有富国强兵之志,却魄力不足,心志不坚,遇事即慌,朝令夕改,变法能成功就怪了!”
暮青听后心中甚慰,不是因为这番见地有多高明。她独独把王安石变法挑出来问,一是因为当时北宋在西北边事中屡屡失地赔款,这虽与当年大兴和五胡的边事情形不同,但同是中原国与少数民族间的战事,同在西北边关,可以与当今做一番比较。二是因为呼延查烈并非中原人,他背着家仇国恨,痛恨呼延昊,也痛恨大兴人,那颗幼小的心曾被复仇和杀戮所占据,自从见到他的那日起,她就在干预他的心理,希望能治疗他的创伤。今日有此一问,实是想听听这孩子会从哪个角度看待问题,倘若从狄人的身份、仇恨的角度,他对神宗的富国强兵之志一定会抱有轻蔑心态,对变法失败会抱有幸灾乐祸之心。但他没有,他只是从一国之君的角度评价了神宗的过失,这说明这些年来,周围人的付出没有白费,他很好地成长了。
“我倒觉得变法的失败绝非神宗一人之过,而错在君臣二人都急于求成。为了提高变法的效率,先是设置了一个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机构,剥夺了朝臣们的职权,后又为了铲除反对派,疯狂罢黜御史谏官达三十多人,使得朝廷成了新党的一言堂。后来又因监管不力,地方官吏借新法盘剥百姓,新党内部因政见利益等原因反目,本为富国强兵而施行的改革最终演变成了党争,背离了初衷,岂能不败?”暮青谈了自己的看法,借机说道,“你可记得我曾讲过贞观之治的故事?明君皆善于纳谏,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天子身边只有一种声音的后果是很可怕的。”
“会被蒙蔽吗?”呼延查烈嘴上问着这话,神态却不以为然,“我以前见过那些王臣奏事,他们各怀政见,终日高谈阔论,一旦谁的策论为王上所用,与其政见相左的人就会进谏批判,四处纠察执政的过失,大做文章,大加诋毁,甚至构陷于人,王帐里整日吵扰,烦人不休。本王倒是以为,为君不可优柔寡断,一旦择定治国之策,当意志坚定,贯彻不移,经年累月,必有良效。那些整日叫嚷的人既然不能与君王同心,留在身边何用?”
暮青闻言沉默了,她没急着辩论,而是忽然将话锋一转,说道:“我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一只鹿,瞎了一只眼睛。有一天,它逃到了海边,发现海上一望无际,而海滩那边是一片树林,它很高兴,心想:‘我只有一只眼睛,海里不会有猛兽上岸捕食我,若在此生活,我只需要用一只眼睛盯住树林即可。’于是,它在海滩上住了下来,终日用那只瞎了的眼睛对着大海,用那只看得见的眼睛盯着树林,它果然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可是有一天,有个猎人乘船从海上而来,猎人看见了鹿,而鹿面向大海的那只眼睛却是瞎的……猎人张弓搭箭,一箭将鹿射死,而鹿临死前却连逃的机会都没有。”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与塞翁失马不同,这则故事听来有些可笑,鹿非人,岂会有人的心思?但呼延查烈却听出了其中的深意,他看着暮青,皱起了眉头。
暮青道:“诋毁构陷于人者乃德行有亏,自当贬黜问罪,可朝廷百官,政见与天子不同者难道皆是奸吏?你听老师们讲读,他们对治世之道各有见解,政见不同,却皆是忧国忧民的学者,岂能仅因政见不同、谏言犀利而指责其与天子不同心?明君治国求一盛世,国富兵强、国泰民安,与天下忧国忧民之士所求的有何不同?不过是政见不同,大道相同罢了。为君者,可以择选治世之臣,却不可堵塞言路,否则便会缺乏监督,滋生权臣,轻则不能及时匡正缺失,重则大患当前大意失察,实是百害而无一利!你记住,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百官乃天子的耳目,耳闻百声,目观百态,方能看得见全局,你若日后为君,切不可让自己成为那只瞎眼的鹿。”
这天午后,有关政事的讨论就在一番警言中结束了,暮青出了水榭,呼延查烈沉默地跟在后头,飞瀑声远去时,孩子仰头看了看天。天青无云,春日照着孩子的脸庞,那双眼眸湛蓝如洗,胜似天河。
……
鄂族四州盛产稻谷、茶叶、蚕丝、花果和草药,因以往锁国,故而商路不通,百姓农耕养蚕,多自给自足。
暮青执政后,下令打通丝茶之路,鼓励通商,并一边上奏洛都朝廷,一边上奏汴都朝廷,请两国之旨开通边境贸易。
在神殿内,暮青遍查四州舆图,翻看晴雨表,了解地势气候,发现中州南部至延州地带非常适合发展桑基鱼塘的模式,但她并未盲目施政,她先上奏洛都朝廷,请调农事、水利方面的能吏,又命长老院举荐了四州兴农治水方面的官吏学者,而后同至流经中州南部和延州的江河下游实地考察,最终决定由朝廷拨款先在中州南部试行这一集种桑、养蚕、植果、养鱼为一体,既能兴农又可治涝的新农政。
除了打通商路、推行农政、治理水涝,暮青还下令刊行《无冤录》,指导官府仵作验尸和官吏办案。
但由于从前神庙多用神证断案,不重验尸,四州仵作的技法和经验远不及南兴的仵作,暮青只好命四州州县官衙中的仵作分批前来中州进修,凡中州发了命案,亦或复核刑案时需要开棺验骨,暮青都会带上崔远、四州官衙的仵作们和案发地的官吏一同前去,以期将平生所学授予众人,待她卸任后,仵作们可以收徒教子,将经验技术传承下去。
嘉康四年孟夏,连日的大雨过后,中州城外的河道里飘起了一具浮尸。暮青带着崔远和呼延查烈来到河边时,州衙的官吏和仵作们已在现场候着了。
刺史道:“启禀殿下,男尸浮在江心,打捞船现已待命。”
暮青望着江心问:“尸体浮在江心,距此甚远,你怎知是男尸?”
刺史道:“回殿下,仵作说的。”
暮青看向仵作,仵作急忙跪禀:“回殿下,小吏也是凭经验推断的。每年雨后涨水,河里便能见到浮尸,通常是男俯女仰,小吏以为此应是阴阳和合之理。”
暮青未置一词,只命仵作平身,命衙役随船夫撑船到江心打捞尸体。
尸体打捞上岸后,果然是一具男尸。
仵作松了口气,暗自窃喜。
暮青蹲下身子,亲自解开了死者的衣袍,露出了死者健壮的胸肌和鼓胀的腹部,而后起身问道:“浮尸通常是男俯女仰,那你们可知尸体为何会浮出水面?”
众官吏仵作皆露出不解之色。
暮青道:“因为人腹中有肠,肠道不洁,尸体的腐败通常是从腹部开始的,肠道胀气会使腹部膨胀,所以尸体浮出时是上身浮在水面上,下身沉于水下。”
为了能让众人理解透彻,暮青有意将“肠道细菌”一类的词换了种说法,而后接着说道:“至于男俯女仰,并不是因为阴阳之理,而是因为男女的肌骨比重不同。男子的胸部肌骨比女子的重,而女子的臀部肌骨比男子的大,即是说,女子背面重,故而面朝上,而男子正面重,故而面朝下。但浮尸呈男俯女仰之态只是通常的情况,并不绝对,有时也会有相反的情形出现。”
这番话不难理解,只是对信奉神明的鄂族人来说是头一回听说,在众官吏和仵作还在琢磨这番话时,崔远已将暮青之言默默地记在了心里。自从来到神殿跟随暮青学习验尸断案,他养成了写日录的习惯,以便时常翻看,温故知新。
但没过多久,崔远就发现了何谓学海无涯,欲为刑吏,他需要勤学苦练的还有很多。
嘉康四年秋,庆州发一大案,一队前往两国边境贩丝的商人在途中被匪盗所杀,财物被抢劫一空。命案发生在丝茶之路上,一经传出,两国商队无不自危,暮青震怒,亲自督办此案,当她赶到庆州,看见官府依旧一个幸存者的口述画出的匪盗画像时,即刻命人将那画像从城门口揭了下来。
“嫌犯画像如此写意,怕是人从你府衙门前走过去,你都未必认得出!”暮青一进州衙就将画像拍在了刺史的案头上,命人立刻去传那幸存者前来,并准备一张厚皮纸,一根细木炭和一块干馒头。
纸必然是用来画像的,可官府画像用的多是普通的黄白麻纸,庆州刺史一头雾水,实在猜不透暮青为何要用厚皮纸,更不知细木炭和干馒头有何用处,但执政之令,谁也不敢迁延,刺史急忙命人置办。
很快的,人传来了公堂,东西也都备齐了。
那商队的幸存者见坐堂之人竟是神女殿下,紧张到口齿不清。
暮青道:“此乃大案,性质恶劣,唯有尽早抓获那伙匪贼,才能使商路安定,使其他商队免遭其害。本宫传你到堂不是因为怀疑你与匪贼暗通,而是此前官府的画像不甚清晰,本宫希望你再回忆一下那匪首的模样。”
此话听着是安抚之言,实则意在试探。
那幸存者只是哦了一声,木讷地点了点头。
暮青见其神态,排除了此人暗通匪贼的嫌疑,于是开始一边问一边画像。
呼延查烈陪在暮青身旁,刺史和崔远立在暮青身后,见她铺纸于案上,弃笔弃墨,以炭为笔,一边询问一边在纸上作画。她初时下笔极轻,所问之言极尽详细,如:匪贼的脸型是圆是方、额头是宽是扁、颧骨是高是低,下巴是宽是尖。问及五官时则更为详细,如:眉势是扬是平还是八字,眉毛是长是短是浓密还是稀疏,有无断、疤、痣等特征;眼皮是单是双,眼睛是羊目蟹目还是三角目,眼瞳较之眼白是大是小;鼻子是长是短,鼻头鼻翼是何形态;人中之长短宽窄;嘴唇之大小厚薄……
许多细节,幸存者记得并不清楚,那天,他半夜到林子里解手,侥幸逃过一劫,至今惊魂未定,匪贼的相貌像噩梦一般印在他的脑海里,但那只是一个画面,他很难用语言描述准确。
暮青并不着急,她画一会儿,便命人将画递给幸存者看。画是图像,记忆亦是图像,比语言更为直观,画得像不像,幸存者一眼就能看出来。有不像之处,暮青就命他指出来,而后对画像进行修改。改画时,她不命人备纸重画,而是用那干馒头渣将炭迹摩擦去,随后就在原纸上接着画!
在橡皮擦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的时候,西方人用干面包屑当橡皮擦,暮青找不到干面包,只能用干馒头屑,虽然比不上橡皮擦好用,但注意作画的力度和技法便可。
此举此技令旁观者啧啧称奇,屏息静气,眼都舍不得眨!
暮青却只管作画,她边问边画,边画边改,由粗入细,逐层加深。一个时辰后,画纸上出现了一个头戴布巾,飞眉怒目,尖嘴龅牙的中年男子。
暮青命人将画拿给目击者看,那人见画之后脸色煞白,指着画喊道:“是此人!就是此人!”
暮青即刻又命人拿来一摞纸,照画临摹,只用了半日就画好了所有的画像,随后命人将画像紧急发往各县,张贴于城门,以便照画缉凶。
前往案发现场勘察前,暮青对庆州刺史道:“日后画像缉凶,须尽量写实,再画出那等张牙舞爪的画来,不必张贴于城门,贴去庙门便是,保准能镇魑魅魍魉,能止小儿夜啼!”
刺史一边擦汗,一边苦哈哈地应是。
随后,暮青通过勘察现场和验尸,确定了匪贼所用的兵器和行凶的手法,推断出这伙匪贼胆大狠辣,手法娴熟,绝非初次作案,于是命四州翻查近年来未决之匪案卷宗,通过比较作案手法,怀疑这是一伙自平州流窜来的匪贼,打劫商队是事先计划好的。
疑点随之显现,这伙匪贼犯案后将商队的财物洗劫一空,这其中不仅包括银两、票据,还有八车丝茶。这伙匪贼既是惯犯,理应知道打劫货物不仅撤离时麻烦,事后还要冒销赃的风险,没有只打劫钱财方便。且暮青执政,断案如神,丝茶之路上发了大案,她一定会亲自督查,这些亡命徒理应懂得权衡风险才是,为何还要做险上加险之事?
幸存者称,匪贼们将装载货物的车马赶下了林子,而后不知所踪。案发后,刺史府的捕快们在林子深处找到了被弃的车马,而货物不知所踪。
暮青勘察了林子里的现场,发现现场只有进入林子的脚印,却没有离开的,就像人与货物凭空消失了一般。
八车货物颇重,人搬动货物,怎可能不留脚印?
暮青心中起疑,仔细摸查现场周边,终于在枯枝落叶底下发现了车辙和脚印!
这伙匪贼甚是狡猾,他们早就在林子里准备了车马,撤离时凭借人多,用枯枝落叶仔细掩盖了踪迹。顺着踪迹摸查,发现这伙匪贼赶着车马往庆州方向而去,在林子里走了约莫两三里路,随后上了官道。
刺史道:“下官这就命人盘查城门守尉,依近日车马入城的记录,定能顺藤摸瓜,查到那伙恶徒!”
暮青冷笑了一声,望着庆州的方向问:“那八车丝茶是运往边境贩卖的,若未卖而返,不会惹城门的守卫起疑吗?”
刺史愣了,正琢磨此话之意,暮青又问道:“本宫问你,案发之后,你都做了哪些应急处置?”
刺史道:“下官命人张贴画像于州县城门,命捕快严加搜查案发路段周围的山林村庄,又命各县严加盘查过往行人,也到各钱庄和当铺下了协查公文,一旦发现有人持被害商队的票据前去兑换银两亦或典当贵重丝茶,立刻禀报官府。”
“这就是了,你的处置全都针对你庆州治下,而庆州之外……”暮青回身望向了边境的方向。
刺史忽明其意,不由嘶了一声,脸色青白。
暮青道:“这伙人很狡猾,他们怕掩盖的踪迹被官府发现,故而从州城方向上了官道,想要二次误导官府,让官府以为他们乔装成商队进城了。他们是惯犯,清楚官府办案的手段,从掩盖行踪的举动上来看,他们的反侦察意识很强,不太可能在犯下大案后回城自投罗网,唯一合理的去处便是两国边境开放的贸易市镇。”
刺史恍然大悟,“是啊!他们乔装成商队进入边贸市镇,销赃就变得轻而易举,且不会惹人起疑。待将丝茶贩卖掉之后,他们兴许还能改头换面,从匪贼变成商贾,从此改换身份,重新生活。”
“孺子可教!”暮青欣慰地笑了笑,对月杀下令时面色已寒,“立刻发函岭南,命乌雅阿吉协查此案,决不可使这伙恶徒为祸我大兴!”
“是!”当日,月杀即派出一队神甲侍卫持皇后手谕和嫌犯画像前往岭南。
事情不出暮青所料,十天后,那伙匪贼果然在边贸市镇上被乌雅阿吉亲率的岭南兵马擒住,一个不落地锁入囚车,由两国兵马交接押送回了庆州州城。
游街过巷那日,匪首的相貌和城门上贴着的画像一比对,说九成像都是谦虚,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真是绝了!
鄂族百姓越发认定暮青是神女下凡,两国则趁此机会联手剿匪,在商路和边贸市镇上增派军队镇守,以保护商队的安全。
丝茶之路上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秩序和热闹,鄂族的商队进入南兴的边镇贩卖丝茶时谈起神女殿下,无不神情自豪。
对此,南兴的商队却嗤之以鼻,你国神女殿下?那是我国皇后殿下!
据说,曾有两个商队因争论此事险些大打出手,惊动了衙门,知县一问缘由,顿时哭笑不得,此事一时间传为民间笑谈。
这桩案子破获之后,崔远对画人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学,暮青就叫他先从神殿里的摆设画起,一杯一盏,一瓜一果,进而画山石树木,画行人百态。崔远常常逮着个殿值就画,惹得殿值们叫苦连天。
嘉康五年夏,暮青驾临中州南部考察农事,偶然在乡间的一座木桥下发现了一具浑身是血的女尸。桥下潮湿炎热,尸体周围已经聚集了成百上千只雌蝇,崔远想要钻进桥下验尸,被暮青拦住了。
暮青道:“记住,眼下这时节气候,只需要半盏茶的工夫,一具血尸的周围就能聚集数百只苍蝇,两三个时辰后,就会有数千只雌蝇在尸体的眼耳口鼻里产下虫卵,再过两三个时辰,虫卵就会孵化成蛆。它们喜欢在黑暗潮湿的地方产卵,而桥下遮光,正在暗处,你莫说接近尸体,在离尸体一两尺开外就会遭到蝇虫的滋扰,对它们而言,你的眼耳口鼻同样适合产卵,如果你不想自己的七窍里出现虫卵的话,就得先用纱笠将自己罩住,隔绝蝇虫,方能靠近尸体。”
衙役急忙去附近村庄里寻来了几只纱笠,暮青、崔远和呼延查烈都戴了一只。
香儿掩嘴笑道:“王爷戴这纱笠,活脱脱一个小姑娘!”
呼延查烈一心跟在暮青后头去那桥下,没空理会这碎嘴的丫头,只是在滑下田坡时故意甩了甩小袖子,一股子扬尘呼啸着朝香儿扑了过去!
血影气得牙痒,心道这小子的功力日渐精进,明日是不是该加练了?
香儿却毫不在意,尘土未散尽,她就探头探脑地往桥下看去。
血影没好气地道:“看什么看?”
香儿道:“看看都不行?要不是担心娘娘又执政又授徒的太过操劳了,我也跟着学学验尸去!”
“你学验尸?”血影笑了,“你一个小丫头,学验尸做什么?”
“丫鬟就不能学验尸了?你没听人说,技多不压身吗?你看皇后娘娘,能执政能断案,能兴农能治水,连画都画那么好!你能比吗?”
“……”行吧!血影已经看开了,反正这丫头就是憧憬皇后娘娘,憧憬个女子总比憧憬个男子好吧?
俩人在田坡上斗着嘴,暮青在桥下看着崔远验尸,以往这等场合,她必定会斥责一句死者为大,命二人严肃些,今日却只当没听见。
香儿这丫头看似叽叽喳喳没心没肺,实则心事很重。五年了,姚惠青仍被困于盛京,香儿从焦急到绝望,越发自责当初没能留在密道里陪她家小姐共患难,她心中积压着的情绪需要排解,故而血影常跟她斗嘴,她到了神殿后,也常跟杨氏和御厨学菜式。她需要找些事做,才不会让一些情绪将自己吞噬。
这种状态,暮青两年前经历过,所以理解。她没有香儿这么乐观的性子,能自娱解压,这两年,若不是步惜欢将这些熟悉的人送来她身边,难以想象她会不会在孤独与思念里熬出心病来。
这两年,吃着杨氏做的膳食,看着身边的崔远,听着血影和香儿斗嘴,她有时会有一种还在都督府里的错觉,只是起居多了彩娥和小安子的照顾,身边又多了一个孩子。
日子热热闹闹的,眨眼就过了两年。
这两年,她与步惜欢常通家书。在教导呼延查烈时,除了月杀,身边一向不留人侍候。月杀会将她和呼延查烈的言谈记录成书信发往汴都,这是她的意思。那年,她曾答应过步惜欢,他们之间不可藏事,无论她做何事,都要让他知道她的心思,苦乐同担。而今他们虽然远隔两地,但此诺绝不毁弃。
记得就是从那时起,步惜欢的家书总是一寄两封,一封谈情说爱话相思,一封谈军论政话国事。
南兴朝中的事,大到新政改革,小到人事调迁,步惜欢也从不瞒着她,常在信中谈及他制衡朝堂、处理国事时的心术和对大局的远见。这人从没问过她跟呼延查烈说的那些史事从何而来,但他总会在家书中参与他们的辩题,以帝王的身份谈他的看法,每阅家书,她都能获益良多。
她知道,他在教她政事。如同当年她不懂儿女情长,他便耐着性子教她懂得,而今她身居神殿执政四州,他远在汴都,仍千里传信,教她政事。
家事也好,国事也罢,他总是教她等她,不惧岁月漫长。
阿欢,你把所有的热闹都送来了我身边,守着我的初心……那你呢?这两年,你是怎么熬的?
每每想起此事,暮青都心疼不忍,也就再不像从前那般写那三言两语的家书。可她是个寡言之人,尤其在说情话上实在不及某人,每每看信,读着他那些变着花样儿的撩拨之言,她都恨得牙痒,怀疑这人是不是借朝廷科举取士之便网罗了一批擅作闺怨诗词的酸秀才,不然哪来的那许多艳诗春词、哀婉之调?数数这两年家书中的诗词,都可以刊集成册了!
于是,她也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地就开始以画回敬,就像在岭南时那般,只要他的家书中作有艳诗春词,她就回以春宫秘图。两年来,她画的春宫图也多到可以出本《素女经》的地步了!
有时她会想,似他们这样的帝后,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哪日家书秘画若流落到民间,怕是要把天下人的眼珠子给惊掉了。
想当年,她初学画时,若有人告诉她,有一日她苦练出来的画技会用来画春宫,她是死也不会信的。
可如今,她不仅画了春宫,还常尝试着以憨拙的画法画些日常琐事。呼延查烈练功时,她画;血影和香儿斗嘴时,她画;崔远把殿值追得四处躲避时,她也画。连去年丝茶之路上发了大案,她回到中州后都画了一幅神殿图,殿门上贴的是张牙舞爪的凶犯画像,不但魑魅魍魉见之四处逃散,连坐在大殿飞檐上的神兽都被吓回天庭了……
他把热闹都给了她,她便换了个方式,将热闹又送回了他身边。
他们就这么相互守护着,等着三年期满,夫妻团聚。
为实现安定四州的约定,暮青一日也不曾懈怠,寒来暑往,三年就这么过去了。
三年来,丝茶之路热闹了起来,两国的贸易往来如火如荼;兴农治涝之新政在中州南部试行之后,朝廷已下令在延州正式施行;鄂族法典严酷,每至祖神生辰,暮青必借大庆之机废除酷法,而今九州之法度虽然尚有不同,但鄂族割鼻割舌、剜眼断肢之致残酷刑已遭废尽;神官的残部在武牢山一役后元气大损,三年来遭神殿鬼军和神甲军的联手追查围剿,已销声匿迹一年有余。
三年来,暮青提点刑狱,时常亲自侦办大案要案,体察民情,考察农田水利诸事,政绩斐然,百姓爱戴。如今,百姓告状已能自觉地前去衙门击鼓,而非前往神庙。官吏断案、仵作验尸,方法经验虽然都还有待提高,但相比暮青执政之初已有很大的进步,《无冤录》已成为官府办案的指导书籍。
三年来,鄂族的女子和孩童皆已不再受旧神权之害,四州的治理和鄂族百姓观念的改变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新政的实施皆已步入正轨,洛都朝廷接手之后,只要沿着前政治理下去,四州之长治久安就能实现。
一进六月,暮青就开始着手交接政务,日子变得难熬了起来,看着小安子和彩娥高高兴兴地准备回汴都的事,暮青竟生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心中担忧了起来。她怕在这节骨眼儿上突然间出桩什么事,绊住了腿脚,她又走不了了。
但这一回,她多心了。
六月初八,离月底还早着,洛都的传旨宫人们就带着浩浩荡荡的接引仪仗来神殿道喜,说四月十八,大图复国三年庆礼那日,南兴的使节团就到了洛都,向大图朝廷递上了求亲国书,巫瑾已经准了。
只是……
求亲国书不止一封,而是两封。
------题外话------
伪二更来了,容我笑一会儿去……
说话间,月杀侧身一让,庭前已传来了人声。
“慢点儿!慢点儿!这些物什一路上翻山越岭的,可经不起磕碰了。”说话的是个妇人,语气带着股子泼辣劲儿,声音太过耳熟,耳熟到暮青以为听岔了。
她怔在大殿门口,见殿值们鱼贯而出,手里捧着些盒子罐子,后头走出个壮实妇人和一个青年男子,妇人褐衣皂裙,精气爽朗,男子青衫疤面,神情激动。母子二人一入庭院便往大殿望去,见暮青孤零零地立在门口,妇人登时便红了眼,含泪叩拜道:“妾身杨氏叩见殿下!”
男子也叩拜道:“草民崔远叩见殿下!”
“……你们怎么来了?”暮青疾步下了殿阶,来到杨氏面前就将她扶了起来。
杨氏眼中含泪,面儿上含笑,说道:“不止妾身,许多人都来了,殿下快看!”
杨氏往身后看去,这时,殿值们已捧着东西让到了两旁,后头的人显了出来,当先见到的便是两个宫人,小安子和彩娥。
二人见到暮青同样喜极而泣,急呼叩拜。
这一拜,将后头站着的孩子显了出来,孩子穿着身藏蓝胡袍,小辫子上坠着珠络,长高了,也长俊了。
孩子身旁跪着一对男女,正是血影和香儿。
暮青看着呼延查烈,怔了半晌才问:“你怎么也来了?”
她本就不善言辞,此刻更是言词匮乏到了极致,似乎只会问这一句了。
呼延查烈把脸转开,晚霞穿过玉树枝头,照得彩珠五彩光耀,孩子的眉宇间却仿佛罩着层阴云。
暮青来到呼延查烈面前蹲下,发现蹲着看他,已经需要仰着头了。她淡淡地笑了笑,说道:“长高了。”
呼延查烈看向暮青,蓝眼睛里寒光似刀,嗤笑道:“你说要到南图走一趟,会尽早回来,本王也算长了见识,你们中原人管三年五载叫‘尽早’!”
暮青这一趟南图之行整整耗了一年半,加上三年之约和回国路上的日子,可不要五年?
“抱歉,是我食言了。”尽管暮青与巫瑾定下这三年之约是有内情的,可此乃机密,暮青不能说。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食言就是食言。
“你食言的何止这一事?你答应要将公主嫁给本王的,等你回到汴都,本王都十岁了,何时才能迎娶公主?”呼延查烈一本正经地问,好像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暮青却足足愣了半晌,不明白刚刚见面,话题怎么就突然转到公主上了?再说了,她有答应过这件事吗?
暮青的神态把众人看乐了,气氛一时间有些尴尬。
小安子机灵地转开话题,笑着禀道:“启禀娘娘,陛下担心娘娘久居神殿寂寞,左右又没个称心的宫人,故而将奴才和彩娥姐姐差遣来服侍娘娘。”
杨氏笑道:“陛下知道比起御菜,娘娘更爱家常吃食,于是就召妾身进宫,问妾身可愿来神殿服侍娘娘三年。妾身还真过不惯在那县衙里当老夫人的日子,能再服侍娘娘,妾身求之不得。”
“……那你呢?你不在古水县当你的知县,怎么也跟来了?”暮青看向崔远,她没听漏,崔远刚刚自称草民而非微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崔远惭愧地道:“草民为官之后方知当官难,当一个好官更难。县政大到农事商事,小到家长里短,事务繁杂,却干系百姓对朝廷的民心。草民深感知县事之难,深感有负于圣上寄予的厚望,故而听闻娘亲要前来神殿服侍娘娘,便斗胆辞官,求圣上恩准微臣一同前来,跟随娘娘研习狱事,圣上准奏了。”
暮青闻言默然良久,她没看错人,这崔远真有一身傲骨!古水县是她的娘家,知县一职乃是肥差,他人要抢破头,他竟说辞官就辞官。他任知县已有两年了,明年六月任满三年,若政声颇佳,朝廷就会将他升调,眼看着要升官了,这人竟把官给辞了。如今南兴已开设科举取士,他回到白身,再想当官就得科考了,那一耽误可就不是眼下这三两年。
好志气!好风骨!
暮青道:“志气可嘉,平身吧!本宫在神殿执政还有两年半,定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崔远大喜,杨氏忙与儿子一同叩谢暮青。
暮青问道:“崔灵崔秀呢?”
杨氏道:“回娘娘,妾身本想带着她们两个,可陛下说她们到了学规矩的年纪,于是便托了老王妃帮忙照看两年。”
老王妃说的是步惜晟的发妻高氏。
暮青点了点头,汴都至中州有数千里之遥,大图尚未安定,崔家人的确不宜都来涉险,步惜欢如此安排是对的。
了解了众人突然扎堆儿到来的缘由,暮青这才看向了殿值们捧着的东西。
彩娥忙将锦盒一一打开,小安子禀道:“启禀娘娘,这些是娘娘在宫中常看的医书、手札,还有咱们朝廷刊行的《无冤录》,陛下知道您执政必治狱事,少不得此书,故而命奴才带来了。”
“……”
“这几坛子是宫酿的梅酒,陛下说娘娘虽不好饮酒,但这两年守岁时总会喝一盅,中州神殿里纵然有这梅酒,也定然和咱们宫里酿的风味不同,故而命奴才带了几坛子来。”
“……”
“这是四季衣裳各一十六套,陛下钦点的纹样,保准娘娘喜爱。”
“……”
“这是陛下写给娘娘的书信,望娘娘亲启。”小安子从殿值手中捧来一只明黄的锦盒,尚未呈稳,暮青就接了过去。
这一封家书她等得太久,可家书甚薄,只有宫笺一张,诗句两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熟悉的字迹,运笔收锋却力道沉缓,他是在何种心境下写下这封家书的,她见信即知,故而许久未动。晚霞照着那字句,日月之辉竟有山海之重,让她执着信笺竟觉得沉甸甸的。
“奴才等人出京时正逢雨季,官道泥泞,车马难行,故而走了近半年才到,娘娘久等了!”小安子说罢,率众再次叩拜。
暮青看向庭院里这些熟悉的人,再将那些物件儿一一看过,许久过后才对殿值道:“命司膳房加菜,做些中州风味的膳食。”
殿值闻旨鱼贯入殿,将膳案上已冷的菜食撤走,忙去传膳了。
众人入殿后,香儿掌灯,彩娥归放四季衣裳,小安子将医书手札摆上案头,位置皆按照暮青在汴都宫中的习惯,一样未错。
这夜,暮青为众人接风洗尘,不拘尊卑,尽皆赐坐。她命人开了一坛子梅酒,往年只在除夕夜里才饮一盅,今夜竟喝了不少。小安子和彩娥禀着步惜欢的起居琐事,血影和香儿说着呼延查烈练功读书、饮食起居等事,崔远说起了一路上行经各州时那些可喜的见闻,杨氏捡着崔远为官这两年的糗事说给暮青听,瀛春殿里热热闹闹的,活似今夜便是除夕。
暮青且饮且听,唇边一直挂着淡淡的笑意,似乎此生她都不曾如此开怀过。杯中酒,殿中人,她想念的都来了,只除了一个人……
如若今夜醉去,兴许梦里能够相见。
这夜,暮青头一回醉酒,怎么入帐睡去的都记不清了。次日醒来,小安子和彩娥捧着新衣和醒酒汤笑盈盈地候在帐外,外殿的膳案上,杨氏已摆上了一桌家常粥菜,呼延查烈盘膝坐在案前已经吃起来了,他还恼着,看见暮青把头一转,小辫子上的珠络哗啦啦的响。
神殿就这么热闹起来了。
呼延查烈每日跟着月杀和血影两位师父练功,余下的时间跟在暮青身旁。他是异族王子,在汴都时,步惜欢不便教导他政事,他来到中州神殿,在学习政事上倒没了那些顾忌,毕竟大辽远在关外,与大图之间隔着北燕、南兴,两国之间一无宿仇,二无战事之忧,故而群臣不会对暮青教导外族王子政事而反应过激。
暮青索性在理政时将呼延查烈带在了身边,他已经七岁了,该接触政务了。关于政事,暮青也在边执政边学习,长老院为她请了三位侍讲,皆是颇有名望的学士。每到侍讲日,暮青总会带着呼延查烈一起听,除此以外,她也会亲自教导他,与他说说她记忆中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她个人的执政领悟。
那些属于前世记忆的历史事件和风流人物,暮青从前只当作知识储备,如今却有了政治层面的领悟。
南兴在施行新政,大图四州也在改革除旧,故而暮青常与呼延查烈说起变法。从秦之商鞅、汉之桑弘羊、宋之范仲淹、王安石到清之康梁,皆有提及。
“你认为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这天午后,春花娇媚,暮青带着呼延查烈到水榭小坐,草木交掩,飞瀑势壮,二人的谈话除了在亭外护卫的月杀,谁也听不见。
呼延查烈倚着亭栏,眉峰眼角挂满了鄙夷,“宋神宗徒有富国强兵之志,却魄力不足,心志不坚,遇事即慌,朝令夕改,变法能成功就怪了!”
暮青听后心中甚慰,不是因为这番见地有多高明。她独独把王安石变法挑出来问,一是因为当时北宋在西北边事中屡屡失地赔款,这虽与当年大兴和五胡的边事情形不同,但同是中原国与少数民族间的战事,同在西北边关,可以与当今做一番比较。二是因为呼延查烈并非中原人,他背着家仇国恨,痛恨呼延昊,也痛恨大兴人,那颗幼小的心曾被复仇和杀戮所占据,自从见到他的那日起,她就在干预他的心理,希望能治疗他的创伤。今日有此一问,实是想听听这孩子会从哪个角度看待问题,倘若从狄人的身份、仇恨的角度,他对神宗的富国强兵之志一定会抱有轻蔑心态,对变法失败会抱有幸灾乐祸之心。但他没有,他只是从一国之君的角度评价了神宗的过失,这说明这些年来,周围人的付出没有白费,他很好地成长了。
“我倒觉得变法的失败绝非神宗一人之过,而错在君臣二人都急于求成。为了提高变法的效率,先是设置了一个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机构,剥夺了朝臣们的职权,后又为了铲除反对派,疯狂罢黜御史谏官达三十多人,使得朝廷成了新党的一言堂。后来又因监管不力,地方官吏借新法盘剥百姓,新党内部因政见利益等原因反目,本为富国强兵而施行的改革最终演变成了党争,背离了初衷,岂能不败?”暮青谈了自己的看法,借机说道,“你可记得我曾讲过贞观之治的故事?明君皆善于纳谏,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天子身边只有一种声音的后果是很可怕的。”
“会被蒙蔽吗?”呼延查烈嘴上问着这话,神态却不以为然,“我以前见过那些王臣奏事,他们各怀政见,终日高谈阔论,一旦谁的策论为王上所用,与其政见相左的人就会进谏批判,四处纠察执政的过失,大做文章,大加诋毁,甚至构陷于人,王帐里整日吵扰,烦人不休。本王倒是以为,为君不可优柔寡断,一旦择定治国之策,当意志坚定,贯彻不移,经年累月,必有良效。那些整日叫嚷的人既然不能与君王同心,留在身边何用?”
暮青闻言沉默了,她没急着辩论,而是忽然将话锋一转,说道:“我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一只鹿,瞎了一只眼睛。有一天,它逃到了海边,发现海上一望无际,而海滩那边是一片树林,它很高兴,心想:‘我只有一只眼睛,海里不会有猛兽上岸捕食我,若在此生活,我只需要用一只眼睛盯住树林即可。’于是,它在海滩上住了下来,终日用那只瞎了的眼睛对着大海,用那只看得见的眼睛盯着树林,它果然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可是有一天,有个猎人乘船从海上而来,猎人看见了鹿,而鹿面向大海的那只眼睛却是瞎的……猎人张弓搭箭,一箭将鹿射死,而鹿临死前却连逃的机会都没有。”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与塞翁失马不同,这则故事听来有些可笑,鹿非人,岂会有人的心思?但呼延查烈却听出了其中的深意,他看着暮青,皱起了眉头。
暮青道:“诋毁构陷于人者乃德行有亏,自当贬黜问罪,可朝廷百官,政见与天子不同者难道皆是奸吏?你听老师们讲读,他们对治世之道各有见解,政见不同,却皆是忧国忧民的学者,岂能仅因政见不同、谏言犀利而指责其与天子不同心?明君治国求一盛世,国富兵强、国泰民安,与天下忧国忧民之士所求的有何不同?不过是政见不同,大道相同罢了。为君者,可以择选治世之臣,却不可堵塞言路,否则便会缺乏监督,滋生权臣,轻则不能及时匡正缺失,重则大患当前大意失察,实是百害而无一利!你记住,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百官乃天子的耳目,耳闻百声,目观百态,方能看得见全局,你若日后为君,切不可让自己成为那只瞎眼的鹿。”
这天午后,有关政事的讨论就在一番警言中结束了,暮青出了水榭,呼延查烈沉默地跟在后头,飞瀑声远去时,孩子仰头看了看天。天青无云,春日照着孩子的脸庞,那双眼眸湛蓝如洗,胜似天河。
……
鄂族四州盛产稻谷、茶叶、蚕丝、花果和草药,因以往锁国,故而商路不通,百姓农耕养蚕,多自给自足。
暮青执政后,下令打通丝茶之路,鼓励通商,并一边上奏洛都朝廷,一边上奏汴都朝廷,请两国之旨开通边境贸易。
在神殿内,暮青遍查四州舆图,翻看晴雨表,了解地势气候,发现中州南部至延州地带非常适合发展桑基鱼塘的模式,但她并未盲目施政,她先上奏洛都朝廷,请调农事、水利方面的能吏,又命长老院举荐了四州兴农治水方面的官吏学者,而后同至流经中州南部和延州的江河下游实地考察,最终决定由朝廷拨款先在中州南部试行这一集种桑、养蚕、植果、养鱼为一体,既能兴农又可治涝的新农政。
除了打通商路、推行农政、治理水涝,暮青还下令刊行《无冤录》,指导官府仵作验尸和官吏办案。
但由于从前神庙多用神证断案,不重验尸,四州仵作的技法和经验远不及南兴的仵作,暮青只好命四州州县官衙中的仵作分批前来中州进修,凡中州发了命案,亦或复核刑案时需要开棺验骨,暮青都会带上崔远、四州官衙的仵作们和案发地的官吏一同前去,以期将平生所学授予众人,待她卸任后,仵作们可以收徒教子,将经验技术传承下去。
嘉康四年孟夏,连日的大雨过后,中州城外的河道里飘起了一具浮尸。暮青带着崔远和呼延查烈来到河边时,州衙的官吏和仵作们已在现场候着了。
刺史道:“启禀殿下,男尸浮在江心,打捞船现已待命。”
暮青望着江心问:“尸体浮在江心,距此甚远,你怎知是男尸?”
刺史道:“回殿下,仵作说的。”
暮青看向仵作,仵作急忙跪禀:“回殿下,小吏也是凭经验推断的。每年雨后涨水,河里便能见到浮尸,通常是男俯女仰,小吏以为此应是阴阳和合之理。”
暮青未置一词,只命仵作平身,命衙役随船夫撑船到江心打捞尸体。
尸体打捞上岸后,果然是一具男尸。
仵作松了口气,暗自窃喜。
暮青蹲下身子,亲自解开了死者的衣袍,露出了死者健壮的胸肌和鼓胀的腹部,而后起身问道:“浮尸通常是男俯女仰,那你们可知尸体为何会浮出水面?”
众官吏仵作皆露出不解之色。
暮青道:“因为人腹中有肠,肠道不洁,尸体的腐败通常是从腹部开始的,肠道胀气会使腹部膨胀,所以尸体浮出时是上身浮在水面上,下身沉于水下。”
为了能让众人理解透彻,暮青有意将“肠道细菌”一类的词换了种说法,而后接着说道:“至于男俯女仰,并不是因为阴阳之理,而是因为男女的肌骨比重不同。男子的胸部肌骨比女子的重,而女子的臀部肌骨比男子的大,即是说,女子背面重,故而面朝上,而男子正面重,故而面朝下。但浮尸呈男俯女仰之态只是通常的情况,并不绝对,有时也会有相反的情形出现。”
这番话不难理解,只是对信奉神明的鄂族人来说是头一回听说,在众官吏和仵作还在琢磨这番话时,崔远已将暮青之言默默地记在了心里。自从来到神殿跟随暮青学习验尸断案,他养成了写日录的习惯,以便时常翻看,温故知新。
但没过多久,崔远就发现了何谓学海无涯,欲为刑吏,他需要勤学苦练的还有很多。
嘉康四年秋,庆州发一大案,一队前往两国边境贩丝的商人在途中被匪盗所杀,财物被抢劫一空。命案发生在丝茶之路上,一经传出,两国商队无不自危,暮青震怒,亲自督办此案,当她赶到庆州,看见官府依旧一个幸存者的口述画出的匪盗画像时,即刻命人将那画像从城门口揭了下来。
“嫌犯画像如此写意,怕是人从你府衙门前走过去,你都未必认得出!”暮青一进州衙就将画像拍在了刺史的案头上,命人立刻去传那幸存者前来,并准备一张厚皮纸,一根细木炭和一块干馒头。
纸必然是用来画像的,可官府画像用的多是普通的黄白麻纸,庆州刺史一头雾水,实在猜不透暮青为何要用厚皮纸,更不知细木炭和干馒头有何用处,但执政之令,谁也不敢迁延,刺史急忙命人置办。
很快的,人传来了公堂,东西也都备齐了。
那商队的幸存者见坐堂之人竟是神女殿下,紧张到口齿不清。
暮青道:“此乃大案,性质恶劣,唯有尽早抓获那伙匪贼,才能使商路安定,使其他商队免遭其害。本宫传你到堂不是因为怀疑你与匪贼暗通,而是此前官府的画像不甚清晰,本宫希望你再回忆一下那匪首的模样。”
此话听着是安抚之言,实则意在试探。
那幸存者只是哦了一声,木讷地点了点头。
暮青见其神态,排除了此人暗通匪贼的嫌疑,于是开始一边问一边画像。
呼延查烈陪在暮青身旁,刺史和崔远立在暮青身后,见她铺纸于案上,弃笔弃墨,以炭为笔,一边询问一边在纸上作画。她初时下笔极轻,所问之言极尽详细,如:匪贼的脸型是圆是方、额头是宽是扁、颧骨是高是低,下巴是宽是尖。问及五官时则更为详细,如:眉势是扬是平还是八字,眉毛是长是短是浓密还是稀疏,有无断、疤、痣等特征;眼皮是单是双,眼睛是羊目蟹目还是三角目,眼瞳较之眼白是大是小;鼻子是长是短,鼻头鼻翼是何形态;人中之长短宽窄;嘴唇之大小厚薄……
许多细节,幸存者记得并不清楚,那天,他半夜到林子里解手,侥幸逃过一劫,至今惊魂未定,匪贼的相貌像噩梦一般印在他的脑海里,但那只是一个画面,他很难用语言描述准确。
暮青并不着急,她画一会儿,便命人将画递给幸存者看。画是图像,记忆亦是图像,比语言更为直观,画得像不像,幸存者一眼就能看出来。有不像之处,暮青就命他指出来,而后对画像进行修改。改画时,她不命人备纸重画,而是用那干馒头渣将炭迹摩擦去,随后就在原纸上接着画!
在橡皮擦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的时候,西方人用干面包屑当橡皮擦,暮青找不到干面包,只能用干馒头屑,虽然比不上橡皮擦好用,但注意作画的力度和技法便可。
此举此技令旁观者啧啧称奇,屏息静气,眼都舍不得眨!
暮青却只管作画,她边问边画,边画边改,由粗入细,逐层加深。一个时辰后,画纸上出现了一个头戴布巾,飞眉怒目,尖嘴龅牙的中年男子。
暮青命人将画拿给目击者看,那人见画之后脸色煞白,指着画喊道:“是此人!就是此人!”
暮青即刻又命人拿来一摞纸,照画临摹,只用了半日就画好了所有的画像,随后命人将画像紧急发往各县,张贴于城门,以便照画缉凶。
前往案发现场勘察前,暮青对庆州刺史道:“日后画像缉凶,须尽量写实,再画出那等张牙舞爪的画来,不必张贴于城门,贴去庙门便是,保准能镇魑魅魍魉,能止小儿夜啼!”
刺史一边擦汗,一边苦哈哈地应是。
随后,暮青通过勘察现场和验尸,确定了匪贼所用的兵器和行凶的手法,推断出这伙匪贼胆大狠辣,手法娴熟,绝非初次作案,于是命四州翻查近年来未决之匪案卷宗,通过比较作案手法,怀疑这是一伙自平州流窜来的匪贼,打劫商队是事先计划好的。
疑点随之显现,这伙匪贼犯案后将商队的财物洗劫一空,这其中不仅包括银两、票据,还有八车丝茶。这伙匪贼既是惯犯,理应知道打劫货物不仅撤离时麻烦,事后还要冒销赃的风险,没有只打劫钱财方便。且暮青执政,断案如神,丝茶之路上发了大案,她一定会亲自督查,这些亡命徒理应懂得权衡风险才是,为何还要做险上加险之事?
幸存者称,匪贼们将装载货物的车马赶下了林子,而后不知所踪。案发后,刺史府的捕快们在林子深处找到了被弃的车马,而货物不知所踪。
暮青勘察了林子里的现场,发现现场只有进入林子的脚印,却没有离开的,就像人与货物凭空消失了一般。
八车货物颇重,人搬动货物,怎可能不留脚印?
暮青心中起疑,仔细摸查现场周边,终于在枯枝落叶底下发现了车辙和脚印!
这伙匪贼甚是狡猾,他们早就在林子里准备了车马,撤离时凭借人多,用枯枝落叶仔细掩盖了踪迹。顺着踪迹摸查,发现这伙匪贼赶着车马往庆州方向而去,在林子里走了约莫两三里路,随后上了官道。
刺史道:“下官这就命人盘查城门守尉,依近日车马入城的记录,定能顺藤摸瓜,查到那伙恶徒!”
暮青冷笑了一声,望着庆州的方向问:“那八车丝茶是运往边境贩卖的,若未卖而返,不会惹城门的守卫起疑吗?”
刺史愣了,正琢磨此话之意,暮青又问道:“本宫问你,案发之后,你都做了哪些应急处置?”
刺史道:“下官命人张贴画像于州县城门,命捕快严加搜查案发路段周围的山林村庄,又命各县严加盘查过往行人,也到各钱庄和当铺下了协查公文,一旦发现有人持被害商队的票据前去兑换银两亦或典当贵重丝茶,立刻禀报官府。”
“这就是了,你的处置全都针对你庆州治下,而庆州之外……”暮青回身望向了边境的方向。
刺史忽明其意,不由嘶了一声,脸色青白。
暮青道:“这伙人很狡猾,他们怕掩盖的踪迹被官府发现,故而从州城方向上了官道,想要二次误导官府,让官府以为他们乔装成商队进城了。他们是惯犯,清楚官府办案的手段,从掩盖行踪的举动上来看,他们的反侦察意识很强,不太可能在犯下大案后回城自投罗网,唯一合理的去处便是两国边境开放的贸易市镇。”
刺史恍然大悟,“是啊!他们乔装成商队进入边贸市镇,销赃就变得轻而易举,且不会惹人起疑。待将丝茶贩卖掉之后,他们兴许还能改头换面,从匪贼变成商贾,从此改换身份,重新生活。”
“孺子可教!”暮青欣慰地笑了笑,对月杀下令时面色已寒,“立刻发函岭南,命乌雅阿吉协查此案,决不可使这伙恶徒为祸我大兴!”
“是!”当日,月杀即派出一队神甲侍卫持皇后手谕和嫌犯画像前往岭南。
事情不出暮青所料,十天后,那伙匪贼果然在边贸市镇上被乌雅阿吉亲率的岭南兵马擒住,一个不落地锁入囚车,由两国兵马交接押送回了庆州州城。
游街过巷那日,匪首的相貌和城门上贴着的画像一比对,说九成像都是谦虚,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真是绝了!
鄂族百姓越发认定暮青是神女下凡,两国则趁此机会联手剿匪,在商路和边贸市镇上增派军队镇守,以保护商队的安全。
丝茶之路上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秩序和热闹,鄂族的商队进入南兴的边镇贩卖丝茶时谈起神女殿下,无不神情自豪。
对此,南兴的商队却嗤之以鼻,你国神女殿下?那是我国皇后殿下!
据说,曾有两个商队因争论此事险些大打出手,惊动了衙门,知县一问缘由,顿时哭笑不得,此事一时间传为民间笑谈。
这桩案子破获之后,崔远对画人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学,暮青就叫他先从神殿里的摆设画起,一杯一盏,一瓜一果,进而画山石树木,画行人百态。崔远常常逮着个殿值就画,惹得殿值们叫苦连天。
嘉康五年夏,暮青驾临中州南部考察农事,偶然在乡间的一座木桥下发现了一具浑身是血的女尸。桥下潮湿炎热,尸体周围已经聚集了成百上千只雌蝇,崔远想要钻进桥下验尸,被暮青拦住了。
暮青道:“记住,眼下这时节气候,只需要半盏茶的工夫,一具血尸的周围就能聚集数百只苍蝇,两三个时辰后,就会有数千只雌蝇在尸体的眼耳口鼻里产下虫卵,再过两三个时辰,虫卵就会孵化成蛆。它们喜欢在黑暗潮湿的地方产卵,而桥下遮光,正在暗处,你莫说接近尸体,在离尸体一两尺开外就会遭到蝇虫的滋扰,对它们而言,你的眼耳口鼻同样适合产卵,如果你不想自己的七窍里出现虫卵的话,就得先用纱笠将自己罩住,隔绝蝇虫,方能靠近尸体。”
衙役急忙去附近村庄里寻来了几只纱笠,暮青、崔远和呼延查烈都戴了一只。
香儿掩嘴笑道:“王爷戴这纱笠,活脱脱一个小姑娘!”
呼延查烈一心跟在暮青后头去那桥下,没空理会这碎嘴的丫头,只是在滑下田坡时故意甩了甩小袖子,一股子扬尘呼啸着朝香儿扑了过去!
血影气得牙痒,心道这小子的功力日渐精进,明日是不是该加练了?
香儿却毫不在意,尘土未散尽,她就探头探脑地往桥下看去。
血影没好气地道:“看什么看?”
香儿道:“看看都不行?要不是担心娘娘又执政又授徒的太过操劳了,我也跟着学学验尸去!”
“你学验尸?”血影笑了,“你一个小丫头,学验尸做什么?”
“丫鬟就不能学验尸了?你没听人说,技多不压身吗?你看皇后娘娘,能执政能断案,能兴农能治水,连画都画那么好!你能比吗?”
“……”行吧!血影已经看开了,反正这丫头就是憧憬皇后娘娘,憧憬个女子总比憧憬个男子好吧?
俩人在田坡上斗着嘴,暮青在桥下看着崔远验尸,以往这等场合,她必定会斥责一句死者为大,命二人严肃些,今日却只当没听见。
香儿这丫头看似叽叽喳喳没心没肺,实则心事很重。五年了,姚惠青仍被困于盛京,香儿从焦急到绝望,越发自责当初没能留在密道里陪她家小姐共患难,她心中积压着的情绪需要排解,故而血影常跟她斗嘴,她到了神殿后,也常跟杨氏和御厨学菜式。她需要找些事做,才不会让一些情绪将自己吞噬。
这种状态,暮青两年前经历过,所以理解。她没有香儿这么乐观的性子,能自娱解压,这两年,若不是步惜欢将这些熟悉的人送来她身边,难以想象她会不会在孤独与思念里熬出心病来。
这两年,吃着杨氏做的膳食,看着身边的崔远,听着血影和香儿斗嘴,她有时会有一种还在都督府里的错觉,只是起居多了彩娥和小安子的照顾,身边又多了一个孩子。
日子热热闹闹的,眨眼就过了两年。
这两年,她与步惜欢常通家书。在教导呼延查烈时,除了月杀,身边一向不留人侍候。月杀会将她和呼延查烈的言谈记录成书信发往汴都,这是她的意思。那年,她曾答应过步惜欢,他们之间不可藏事,无论她做何事,都要让他知道她的心思,苦乐同担。而今他们虽然远隔两地,但此诺绝不毁弃。
记得就是从那时起,步惜欢的家书总是一寄两封,一封谈情说爱话相思,一封谈军论政话国事。
南兴朝中的事,大到新政改革,小到人事调迁,步惜欢也从不瞒着她,常在信中谈及他制衡朝堂、处理国事时的心术和对大局的远见。这人从没问过她跟呼延查烈说的那些史事从何而来,但他总会在家书中参与他们的辩题,以帝王的身份谈他的看法,每阅家书,她都能获益良多。
她知道,他在教她政事。如同当年她不懂儿女情长,他便耐着性子教她懂得,而今她身居神殿执政四州,他远在汴都,仍千里传信,教她政事。
家事也好,国事也罢,他总是教她等她,不惧岁月漫长。
阿欢,你把所有的热闹都送来了我身边,守着我的初心……那你呢?这两年,你是怎么熬的?
每每想起此事,暮青都心疼不忍,也就再不像从前那般写那三言两语的家书。可她是个寡言之人,尤其在说情话上实在不及某人,每每看信,读着他那些变着花样儿的撩拨之言,她都恨得牙痒,怀疑这人是不是借朝廷科举取士之便网罗了一批擅作闺怨诗词的酸秀才,不然哪来的那许多艳诗春词、哀婉之调?数数这两年家书中的诗词,都可以刊集成册了!
于是,她也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地就开始以画回敬,就像在岭南时那般,只要他的家书中作有艳诗春词,她就回以春宫秘图。两年来,她画的春宫图也多到可以出本《素女经》的地步了!
有时她会想,似他们这样的帝后,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哪日家书秘画若流落到民间,怕是要把天下人的眼珠子给惊掉了。
想当年,她初学画时,若有人告诉她,有一日她苦练出来的画技会用来画春宫,她是死也不会信的。
可如今,她不仅画了春宫,还常尝试着以憨拙的画法画些日常琐事。呼延查烈练功时,她画;血影和香儿斗嘴时,她画;崔远把殿值追得四处躲避时,她也画。连去年丝茶之路上发了大案,她回到中州后都画了一幅神殿图,殿门上贴的是张牙舞爪的凶犯画像,不但魑魅魍魉见之四处逃散,连坐在大殿飞檐上的神兽都被吓回天庭了……
他把热闹都给了她,她便换了个方式,将热闹又送回了他身边。
他们就这么相互守护着,等着三年期满,夫妻团聚。
为实现安定四州的约定,暮青一日也不曾懈怠,寒来暑往,三年就这么过去了。
三年来,丝茶之路热闹了起来,两国的贸易往来如火如荼;兴农治涝之新政在中州南部试行之后,朝廷已下令在延州正式施行;鄂族法典严酷,每至祖神生辰,暮青必借大庆之机废除酷法,而今九州之法度虽然尚有不同,但鄂族割鼻割舌、剜眼断肢之致残酷刑已遭废尽;神官的残部在武牢山一役后元气大损,三年来遭神殿鬼军和神甲军的联手追查围剿,已销声匿迹一年有余。
三年来,暮青提点刑狱,时常亲自侦办大案要案,体察民情,考察农田水利诸事,政绩斐然,百姓爱戴。如今,百姓告状已能自觉地前去衙门击鼓,而非前往神庙。官吏断案、仵作验尸,方法经验虽然都还有待提高,但相比暮青执政之初已有很大的进步,《无冤录》已成为官府办案的指导书籍。
三年来,鄂族的女子和孩童皆已不再受旧神权之害,四州的治理和鄂族百姓观念的改变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新政的实施皆已步入正轨,洛都朝廷接手之后,只要沿着前政治理下去,四州之长治久安就能实现。
一进六月,暮青就开始着手交接政务,日子变得难熬了起来,看着小安子和彩娥高高兴兴地准备回汴都的事,暮青竟生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心中担忧了起来。她怕在这节骨眼儿上突然间出桩什么事,绊住了腿脚,她又走不了了。
但这一回,她多心了。
六月初八,离月底还早着,洛都的传旨宫人们就带着浩浩荡荡的接引仪仗来神殿道喜,说四月十八,大图复国三年庆礼那日,南兴的使节团就到了洛都,向大图朝廷递上了求亲国书,巫瑾已经准了。
只是……
求亲国书不止一封,而是两封。
------题外话------
伪二更来了,容我笑一会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