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我真是大昏君 > 第一百一十三章《请倡先小试海运》疏

第一百一十三章《请倡先小试海运》疏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不论何党,唯才是举。”

    “虚心尽职,共襄国事。”

    经过分析研究,很多人都得出了这个结论。读过书的,连这点都分析不出来,那不成智障了?

    借“李三才贪渎案”来个左钩拳,打得东林党请辞一片;

    再借大捷之利,熊廷弼声名大张之时,翻“经抚不和”的旧账,以结党排诬之名,又是一记右摆拳,将三党喉舌干倒一群。

    左一拳,右一脚,两波骚操作,朝中势力好象又平衡了耶!

    皇帝虽年幼,所用的手段也不算如何隐蔽狡滑。但正大光明之下,却无人能挡,达到了目的。

    “党争乱吠,已是习惯,哪会顾及国事因此败坏。利令智昏,亦忘了大明朝的祖制,结党重罪也!”

    这一期报纸也是号外,好象就是要赶在殿试前,给新晋贡士们上一堂课。

    有所变化的则是多了一个专栏,叫编者按,相当于对所刊载文章的解读。

    “殿试之题定然是辽东战事或党争误国。”

    贡士们几乎都得出了这个判断,都开始闭门作文,搅尽脑汁要在明天夺个头彩。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不是所有读书人所要达到的目的吗!若不是这个理想,跑京师来干啥?

    至于什么这个党,那个派,就算是以前倾向或同情,也犯不着为他们争辩,白费了寒窗苦读的辛苦不是。

    别说是几百还未做官的贡士,就算是朝中百官集体谏诤,朕也不怕。

    朱由校坐在御椅内,嘴角微抿,带着淡淡的笑意,听着下面魏大爷的汇报。

    嘉靖帝时的大礼仪之争如何,两百多位朝廷大臣在左顺门跪请皇帝改变旨意,撼门大哭,声震阙庭。

    然后呢,嘉靖帝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

    接着,嘉靖帝将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打死十六人。为时三年的“大礼仪”之争遂告结束,官员们都闭上了臭嘴。

    简单而粗暴,但很管用。而你越跟他讲道理,反倒是越蹬鼻子上脸。

    “奴婢叩谢皇爷恩典,皇爷所指,奴婢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魏大爷感激涕零的样子,朱由校相信是真的。

    魏大爷办差很卖力,抄没李三才的家产是全程监督,唯恐第一个差使就办砸了。

    当然,朱由校也不只是给他加恩三等,还有城内的一处宅子,以及四个小太监作杂役。

    要让马儿跑,就得多吃草。这一点,朱由校还是懂的。

    “去过城外的养老院了吧?”朱由校缓缓说道:“知道朕为什么这么做嘛?”

    魏大爷抬起头,答道:“皇爷仁厚,让奴婢们老有所养,乃是天大的恩德。”

    朱由校哼了一声,显然并不满意这个回答,继续说道:“朕还要给官员们加俸禄,都吵吵着钱少不够花,觉得贪点也有情可原。这回加了俸禄,再贪可就莫怪朕严惩不贷了。”

    哦,魏大爷眨巴着眼睛,明白了,赶忙叩下头去,“奴婢晓得了。皇爷如此恩德,谁敢再受贿贪腐,那就是丧良心,奴婢替皇爷收拾他们。”

    虽然没多少文化,却是个聪明人。

    朱由校抬了抬手,说道:“起来吧,别跪那儿碍眼了。”

    魏大爷立刻知道自己答得合皇爷心思,爬起身,谄笑着躬身而立。

    京师重地,朱由校在练成新军前,还不准备对勋贵们动手。

    但宫中硕鼠,以及外派的矿监税使,朱由校准备收拾一批。反正也是要撤回的,他们在外面捞够了,还跑得了?

    可这个活儿,朱由校不准备交给魏大爷。他有别的差使安排,要让魏大爷出趟远差。

    而向魏大爷问话,就是告诉他,好好干,朕不亏待你,还让你老有所养、能得善终;要是胡整,那就是辜恩,杀你不留手。

    “朕跟你交代的事情都记清楚了吧?”朱由校轻轻叩击着椅子扶手,沉吟着说道:“宗藩制度要改,朕已有了腹案,总要完善才可施行。但国家这个样子,不缓解一下,也是万万不成。”

    “奴婢省得。”魏大爷用力点头,说道:“权贵侵占,自有朝廷官员处置;宗藩嘛,皇爷就交给奴婢,一定办得妥当。”

    朱由校眯了下眼睛,冷声道:“告诉他们,朕在京城修了新的宗人府,谁想来住着看看四方天,就尽管胡作非为。”

    “奴婢一定把皇爷的话带给他们。”魏大爷没敢象皇爷那般冷笑,但眼神却表明了他不会心慈手软。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情况随时奏报,外面的风土人情、百姓疾苦,朕都想知道。”

    魏大爷躬身领旨,在皇爷的挥手示意下,退了出去。

    朱由校待魏大爷离开,伸手拿过一本奏书,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

    自开始接受民间利国建议后,朱由校并没有发现什么人才。当然,时日尚短,基本上也只有京师里的生员知道这个事情。

    但这个奏书却引起了朱由校的注意,深为自己的决定而感到骄傲和庆幸。

    国子监的学生沈廷扬,今年会试没有取中,按理说就得继续熬着。

    可高考没考好,不代表人家没有见识,没有本事,这篇《请倡先小试海运》的奏书,就让朱由校刮目相看。

    奏书建议恢复元代朱清所开创的海上漕运,并有较详细的思路,光这个创意和胆气,就非常值得称赞。

    创意先不说,为什么会扯到胆气呢,这就要从明朝漕运和海运的激辩说起了。

    相较于漕运的诸多弊端,几百年前的元代实施的海运已显现出它的优越性。这一点,也有明朝官员看得出来,并提出建议。

    元代实行海运,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前往天津,顺风时“旬日可到”,效率较高。

    而明朝建国后,由于太祖下令“片板不许下海”,海运一时荒废。

    永乐皇帝定都北京,重新开海道,但在正统十三年会通河疏浚后,又彻底废除,只留遮洋总一处海运泊所,也只是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