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秦多悲事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唐国
金陵城是大唐国的第二都城,而为什么有这么一说?是因为在大离国之前就已经有了大唐,那时候的大唐都城还是金陵,等到昙花一现的大离分崩离析之后,大唐又复了国,定都在了逍遥津,也就是大离的国都。
关于大离,它的历史同样的精彩。
强盛了快一百年的大离,接连出了好几代明君,等到第六世的时候大离迎来了它们最辉煌的时刻,离武帝十年扫三国,一时间大离国土扩地数千里,军队超过了百万。
武帝时的大离将秦国整个东线都打穿了,当时的函谷关、曲阳两地都已经归了大离。
数年后大离的军队再次西伐。
新城,这道大秦东线最后的一道屏障,仅不到半个月便被攻破了,都城朝歌就这样暴露在大离军队的屠刀之下,数十万大离军队兵临朝歌城!
当时的秦哀帝狼狈西逃,完全不理百姓死活。
秦帝都逃走了,百姓又该怎么办?
整个秦国人心惶惶,秦国朝野也是降声一片。
近百年了,算上哀帝大秦已经接连出了五位昏主,西面戎西部族磨刀霍霍,伺机而动。
南面近乎一统南疆的子越国,已经屠杀了好几个秦国边境的村落,在一步步试探着秦国的底线,而最令人担忧的东线,沃野千里的河西早被大离夺取,函谷关,曲阳尽失,如今新城又破,数十万大军兵临朝歌城下。
天空中那颗照应大秦国运的星辰早已经黯淡无光了,仿佛随时都可能要熄灭一般。
此时谁能救秦国?
谁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每逢大争之世,定有雄才辈出。
当时的大秦北线总指挥陈川夜赴北蛮南区大将军中帐,这两位本该兵戎相见的边关镇守交谈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大秦整个北线的军队全部集结待命,五万重骑星夜南下,北线仅留下了一万余人的老弱步卒,来应对秦国最不愿看到局面:
北蛮毁约。
与此同时,朝歌大殿中青年秦将栗荣连斩十二言降将,而后登上朝歌城头划破手掌,鲜血祭天,誓要死守。
说出了那句最壮军心的话。
“离军每到一处,必定烧杀抢掠,屠城灭地,曲阳三城十六县被屠,新城城破时,满城的头颅筑的景观比城墙还高!此战若不胜,我们秦人不是要被亡国,而是要被灭种!老秦人世代尚武,怎么屈辱而死!军人死疆场,百姓护国门,大秦永不言降!”
六万秦卒一腔热血,二十三万老秦人誓死不降!
他们拔剑斩发,誓与秦都共存。
哀帝九年秋,大离军队向朝歌城发起了进攻,无数朵鲜血酿成的冷艳花朵在朝歌城头绽放,一层一层的鲜血洒在了朝歌城上,就连泥土也被血液拌成了暗红色,那几个月的夜晚,每天都有成群的苍蝇乌鸦盘踞在朝歌城头,附着在死肉之上。
冬至那天,十日奔袭了一千里的北线重骑屯兵于北凉道,与将近三十万的离军隔江对峙,离国大将军王离立刻下令停止围城,全军后退十里。
笼罩在朝歌城上将近三个月的阴霾终于淡了一些,朝歌全城守军减员一半,阵亡三万人,而离军死了已经将近十二万!
守城的滚木,落石,弓矢全部消耗殆尽,外城的民房也被拆了一大半,百姓们人人参战,运粮,运器械,不少青状男子都拿起了自家的刀枪登上城楼,杀敌卫国。
其实百姓也怕,但是也没有办法,谁又不想过个安生日子?
又过了三日,大秦西线老将杨必安带着四万步卒一路风尘,屯兵朝歌城外。
任谁都没有想到,被后世尊崇的春秋四大名将,此战便来了三位。
大离国力之盛,让秦国不得不倾尽所有去抗衡。
秦国北线的重骑,西线的重甲以及王幾守军,秦国最精锐的部队几乎全都到了。
大离西征统帅王离在鸿沟江畔列下军阵,北线总指挥陈川,西线总指挥杨必安,以及王幾守将栗荣合兵一处。
厚厚的阴霾再一次落在这秦川大地上。
两军在僵持着,无数的碟子探子在两军之间来回穿梭,他们在进行着一场看不见,但却同样残忍的战争。
十几日后,大离朝堂的一纸诏书传到大离西征部队的中军大帐里。
武帝驾崩,献帝继位,责令西征军速回逍遥津,拱卫皇城。
王离跪在地上迟迟不肯接诏书,传旨宦官便合上诏书,似笑非笑地问道:
”王将军,这道旨意您接还是不接?”
王离缓缓直起身子伸出了双手,一字一顿道:
“臣接旨!”
秦国不想打,离国不能打,秦川上空笼罩了数月的阴霾终于散去了,这场无论输赢都很有可能导致秦国灭国的战争,最终没有打起来.....
数十万的大离兵马缓缓地离开秦川大地,秦国没派人追,也没有能力追。
临走时,王离引弓一箭射向朝歌城头,箭身绑着一封信。
字迹潦草,歪斜不正。
“秦不国,应为王。”
这封信,秦哀帝没看。
但陈川却记了一辈子。
......
......
大唐金陵城,
此次五国会盟的地点就在金陵。
除去北边的蛮子,唐明楚晋四国,就连半游牧的狄国都来了,唯独缺了个秦国。
秦国与东方列国中间隔着层层山脉,不够重视儒学,因为秦人尚武,平时比的都是刀枪骑射,自然觉得读书这些事不太适合农民家的孩子,所以中原的儒生常常贬斥秦国是没有开化的蛮夷之地。
这几百年来,各地的书籍基本上都是由根基深厚的士族儒生主导撰写的,可想而知,当各个国家的读书人接触到的书籍,总会若有若无地提上一句:
“秦人蛮族也,喜饮烈酒,厌学好斗。”
天下人对秦还有好印象吗?
即便秦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书院,有日渐完善筛选人才的考试制度,也有逐渐完备的官员功绩评估途径......
而且政策上和东方列国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民风尚武了一些,但这又有什么用呢?中原读书人手中的书终归不是秦人写的。
自然而然,很多别国的儒生遇见秦国求学的人总是远远地离开,唯恐自降身份。
而秦国儒生虽崇尚儒道,但每当读到这类书籍的时候,总是痛心疾首,大呼对秦国有误解,几乎每次中原儒生的宴会总是不请秦国的人,而这些宴会也常常是谓之曰:以茶会友、以诗会友。
中原五国历来民风开放,各国君主也鼓励儒生大胆地说出自己见解,于是这便出现了一个去有趣的现象,五国的儒生常常作一些诗来讽刺抨击一些地方的陋习和国策,美名曰:问政天下事。
可他们是否明了,这人世间到底有几人才够资格问政天下?
显而易见,早就被其他国家诟病的秦国也没有避免被嘲讽的命运。
虽然人数不多的秦儒也不打算和别国的儒生为伍,但若是听到有人作诗讽刺秦国,便大呼这还了得,纷纷写诗反击。
就像一位秦儒写得:“兵家主杀伐,释家善开导,而腐儒更喜倒酸水。”
虽然不够押韵,但胜在解气。
读书人的争执要有趣的多。
......
秦国和中原五国最大的不同还是在官员的选拔上,中原诸国已经开始实行了科举考试,只是每个国家普及的程度不同罢了,就科举考试而言以楚国兴得最早,也最完善。
中原五国那些原本的门阀士族势力因为科举考试,也得到了很大的削弱,一些寒门子弟已经有机会能进朝为官了,朝廷也因此注入了一批新鲜血液。
秦国却不同,除了秦国八百里秦川实行了科举制度外,其他地方还是古老的察举制选拔官员,这也意味着经过近百年的运作,秦川外的人才的选拔完全被那些士族门阀控制着,寒门子弟很难有机会入朝为官,一展心中的抱负。
但秦国终归是有儒生的,比如八百里秦川下的那些儒生。
大唐国
金陵城是大唐国的第二都城,而为什么有这么一说?是因为在大离国之前就已经有了大唐,那时候的大唐都城还是金陵,等到昙花一现的大离分崩离析之后,大唐又复了国,定都在了逍遥津,也就是大离的国都。
关于大离,它的历史同样的精彩。
强盛了快一百年的大离,接连出了好几代明君,等到第六世的时候大离迎来了它们最辉煌的时刻,离武帝十年扫三国,一时间大离国土扩地数千里,军队超过了百万。
武帝时的大离将秦国整个东线都打穿了,当时的函谷关、曲阳两地都已经归了大离。
数年后大离的军队再次西伐。
新城,这道大秦东线最后的一道屏障,仅不到半个月便被攻破了,都城朝歌就这样暴露在大离军队的屠刀之下,数十万大离军队兵临朝歌城!
当时的秦哀帝狼狈西逃,完全不理百姓死活。
秦帝都逃走了,百姓又该怎么办?
整个秦国人心惶惶,秦国朝野也是降声一片。
近百年了,算上哀帝大秦已经接连出了五位昏主,西面戎西部族磨刀霍霍,伺机而动。
南面近乎一统南疆的子越国,已经屠杀了好几个秦国边境的村落,在一步步试探着秦国的底线,而最令人担忧的东线,沃野千里的河西早被大离夺取,函谷关,曲阳尽失,如今新城又破,数十万大军兵临朝歌城下。
天空中那颗照应大秦国运的星辰早已经黯淡无光了,仿佛随时都可能要熄灭一般。
此时谁能救秦国?
谁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每逢大争之世,定有雄才辈出。
当时的大秦北线总指挥陈川夜赴北蛮南区大将军中帐,这两位本该兵戎相见的边关镇守交谈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大秦整个北线的军队全部集结待命,五万重骑星夜南下,北线仅留下了一万余人的老弱步卒,来应对秦国最不愿看到局面:
北蛮毁约。
与此同时,朝歌大殿中青年秦将栗荣连斩十二言降将,而后登上朝歌城头划破手掌,鲜血祭天,誓要死守。
说出了那句最壮军心的话。
“离军每到一处,必定烧杀抢掠,屠城灭地,曲阳三城十六县被屠,新城城破时,满城的头颅筑的景观比城墙还高!此战若不胜,我们秦人不是要被亡国,而是要被灭种!老秦人世代尚武,怎么屈辱而死!军人死疆场,百姓护国门,大秦永不言降!”
六万秦卒一腔热血,二十三万老秦人誓死不降!
他们拔剑斩发,誓与秦都共存。
哀帝九年秋,大离军队向朝歌城发起了进攻,无数朵鲜血酿成的冷艳花朵在朝歌城头绽放,一层一层的鲜血洒在了朝歌城上,就连泥土也被血液拌成了暗红色,那几个月的夜晚,每天都有成群的苍蝇乌鸦盘踞在朝歌城头,附着在死肉之上。
冬至那天,十日奔袭了一千里的北线重骑屯兵于北凉道,与将近三十万的离军隔江对峙,离国大将军王离立刻下令停止围城,全军后退十里。
笼罩在朝歌城上将近三个月的阴霾终于淡了一些,朝歌全城守军减员一半,阵亡三万人,而离军死了已经将近十二万!
守城的滚木,落石,弓矢全部消耗殆尽,外城的民房也被拆了一大半,百姓们人人参战,运粮,运器械,不少青状男子都拿起了自家的刀枪登上城楼,杀敌卫国。
其实百姓也怕,但是也没有办法,谁又不想过个安生日子?
又过了三日,大秦西线老将杨必安带着四万步卒一路风尘,屯兵朝歌城外。
任谁都没有想到,被后世尊崇的春秋四大名将,此战便来了三位。
大离国力之盛,让秦国不得不倾尽所有去抗衡。
秦国北线的重骑,西线的重甲以及王幾守军,秦国最精锐的部队几乎全都到了。
大离西征统帅王离在鸿沟江畔列下军阵,北线总指挥陈川,西线总指挥杨必安,以及王幾守将栗荣合兵一处。
厚厚的阴霾再一次落在这秦川大地上。
两军在僵持着,无数的碟子探子在两军之间来回穿梭,他们在进行着一场看不见,但却同样残忍的战争。
十几日后,大离朝堂的一纸诏书传到大离西征部队的中军大帐里。
武帝驾崩,献帝继位,责令西征军速回逍遥津,拱卫皇城。
王离跪在地上迟迟不肯接诏书,传旨宦官便合上诏书,似笑非笑地问道:
”王将军,这道旨意您接还是不接?”
王离缓缓直起身子伸出了双手,一字一顿道:
“臣接旨!”
秦国不想打,离国不能打,秦川上空笼罩了数月的阴霾终于散去了,这场无论输赢都很有可能导致秦国灭国的战争,最终没有打起来.....
数十万的大离兵马缓缓地离开秦川大地,秦国没派人追,也没有能力追。
临走时,王离引弓一箭射向朝歌城头,箭身绑着一封信。
字迹潦草,歪斜不正。
“秦不国,应为王。”
这封信,秦哀帝没看。
但陈川却记了一辈子。
......
......
大唐金陵城,
此次五国会盟的地点就在金陵。
除去北边的蛮子,唐明楚晋四国,就连半游牧的狄国都来了,唯独缺了个秦国。
秦国与东方列国中间隔着层层山脉,不够重视儒学,因为秦人尚武,平时比的都是刀枪骑射,自然觉得读书这些事不太适合农民家的孩子,所以中原的儒生常常贬斥秦国是没有开化的蛮夷之地。
这几百年来,各地的书籍基本上都是由根基深厚的士族儒生主导撰写的,可想而知,当各个国家的读书人接触到的书籍,总会若有若无地提上一句:
“秦人蛮族也,喜饮烈酒,厌学好斗。”
天下人对秦还有好印象吗?
即便秦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书院,有日渐完善筛选人才的考试制度,也有逐渐完备的官员功绩评估途径......
而且政策上和东方列国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民风尚武了一些,但这又有什么用呢?中原读书人手中的书终归不是秦人写的。
自然而然,很多别国的儒生遇见秦国求学的人总是远远地离开,唯恐自降身份。
而秦国儒生虽崇尚儒道,但每当读到这类书籍的时候,总是痛心疾首,大呼对秦国有误解,几乎每次中原儒生的宴会总是不请秦国的人,而这些宴会也常常是谓之曰:以茶会友、以诗会友。
中原五国历来民风开放,各国君主也鼓励儒生大胆地说出自己见解,于是这便出现了一个去有趣的现象,五国的儒生常常作一些诗来讽刺抨击一些地方的陋习和国策,美名曰:问政天下事。
可他们是否明了,这人世间到底有几人才够资格问政天下?
显而易见,早就被其他国家诟病的秦国也没有避免被嘲讽的命运。
虽然人数不多的秦儒也不打算和别国的儒生为伍,但若是听到有人作诗讽刺秦国,便大呼这还了得,纷纷写诗反击。
就像一位秦儒写得:“兵家主杀伐,释家善开导,而腐儒更喜倒酸水。”
虽然不够押韵,但胜在解气。
读书人的争执要有趣的多。
......
秦国和中原五国最大的不同还是在官员的选拔上,中原诸国已经开始实行了科举考试,只是每个国家普及的程度不同罢了,就科举考试而言以楚国兴得最早,也最完善。
中原五国那些原本的门阀士族势力因为科举考试,也得到了很大的削弱,一些寒门子弟已经有机会能进朝为官了,朝廷也因此注入了一批新鲜血液。
秦国却不同,除了秦国八百里秦川实行了科举制度外,其他地方还是古老的察举制选拔官员,这也意味着经过近百年的运作,秦川外的人才的选拔完全被那些士族门阀控制着,寒门子弟很难有机会入朝为官,一展心中的抱负。
但秦国终归是有儒生的,比如八百里秦川下的那些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