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 孙先生茶馆话家史1
推荐阅读: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兽性总裁求负责、纯阳第一掌教、通天神捕、正版修仙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京城
大柳相胡同
楚王府大门紧闭,没有人敢出门半步。
为什么?
因为大门左近,影壁前后倒下十六具尸体。
因为影壁前三十步外站着一个人,一个白衣白衫的年轻人。府里的人都吓着了。
楚王府对门,说是对门,其实相离楚王府至少还有一百五十丈远近,有一座茶馆。
茶馆叫做“客仙居”,客仙居门前有两个知客的伙计,其中一个向着对面努了努下巴,问:“死了几个了?”
另一个道:“十六个了,有买菜的,有出入府里买花的丫环,还有一个是进府卖炭的。这是最后死的几个,嗯,前面都是自己从府里跳出来送死的。还听说后门也让堵了,是个九尺开外的巨汉。听说王府里有个练十三太保横练的教师,号称刀枪不入,一双铁拳开山裂石,结果只跟那汉子对了一拳,整条手臂都被震烂了。那汉子第二拳打在教师胸口,直接将那教师砌在墙里了。”
伙计呵了一声道:“嘿~!这李二爷,堵着门口杀人哪,听说李二爷要堵三天,这才一天半了。要是楚王敢出来,李二爷真敢杀吗?”
另一个伙计想了想,很认真地对他说:“我觉得真敢。”
街上人来人往,有意无意地都往楚王府门前看,有一个读书人道:“他李探花的飞刀不是从不杀无辜的人吗?怎么现在连卖炭的都杀。”
另一个江湖打扮的人呵地笑了一声:“那是个卖炭的?卖炭的指甲会泛银暗黄?听说楚王府有位护府的教师爷,叫什么佟海川的,专门练的是大力鹰爪功,和子午鹰爪钺。没看见他那个炭车把手上有东西吗?还有那个出来买菜的,呵呵,本事倒是不错,只可惜不会易容,明明是个二八佳人的娘子,偏偏要画个三四十岁的徐娘。脖子以下根本就嫩的跟水一下,手倒是画了,可也把胳膊画画呀,那么嫩谁看不出来呀。还有那个买花的丫环……”
书生道:“想来兄台也是江湖上一等一的侠客,不如小弟做东,请兄台喝杯茶如何?”
那汉子哈哈大笑,道:“有何不可?”
于是与书生一起上了茶馆的二楼。
在江湖汉与书生进茶馆时,有个夫子模样的干瘦老头看了他们一眼,哼地冷笑了一声,问旁边的伙计:“有座儿没?”
伙计哎吆了一声,道:“孙先生啊,您的座儿空着呢,谁敢占孙先生的坐儿啊。”
孙先生点了点头,他要的座是个专座,这个专座正好看到对面楚王府的事情。
小二伺候孙先生坐下,问了句:“孙先生还是老规矩?毛尖儿对七分熟水?”
孙先生看了看对面楚王府的年轻人,将自己的茶壶递给伙计,道:“虽说有点串味儿了,可今天日子不一般,铁观音吧,今天日子特别,要硬茶。九成熟水。再来几个松子,核桃仁的干果。”
伙计应了声:“您稍等!”
有几个老友见孙先生坐下,连忙提着自己的茶壶走了过来,其中一个花白头发道:“今天李推之出殡,李二他守在楚王府大门算个什么事啊。不当人子,不当人子。”
孙先生呵地笑了一声:“较我说呀,这才算当人子呢。他爹怎么死的,他兄弟听说现在还睡着呢。这楚王啊,也杵到尽头了。”
另一个三柳花白的老头道:“毕竟与不合规矩啊?”
孙先生很仔细地道:“何为规矩?为先父顶丧架灵,甩盆报罐算规矩?那是他长子李匆悲的规矩。再说了,各位没看见李二现在也是一身白衣白服吗?”
三柳花白的老头道:“他李二自幼就爱穿白,京城里谁人不知啊。”
孙先生眼力很好,便道:“诸位看看,他腰间那一条麻绳是为谁寄的呀。”
又有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过来,问道:“李推之是前天没的,还是昨天没的?”
旁别有人道:“刘公糊涂啦,前天早上李推之还早朝来着,听我家侄儿说,还当殿问君来着。”
刘公问道:“哦?不曾听说呀,我也问我家小子来着,他只是直摇手,不敢多说半句啊。”
那边的孙先生道:“你家公子确实不敢说,那话啊,问得太难听了些。”
有人问:“您知道?”
孙先生道:“京城里都知道,连百姓都知道,就是当官的不敢说。孙某现在无职无品,倒也是个敢说的。”
有茶客道:“那您说说呀。”
孙先生嘿地一声笑,道:“你们都知道,何必问我呢?”
有胆大的茶客道:“不就是那句,‘陛下,不给李家活路了吗?’”
孙先生神色有些凄然,道:“是啊,不给李家活路了吗?去年夏天李二刚被罢了官,今年李家就出了这档子事,唉~!!怨谁呀!可惜了啊,可惜了‘战阵四壮士,文武双探花’的李推之啊。”
有年轻的茶客问:“孙老,您记错了吧,李家府门前写的可是,‘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啊。”
孙先生呵呵笑了:“你们这些后辈晓得什么。‘战阵四壮士,文武双探花’可是先帝武宗爷亲书的。”
有个年轻的文生公子走了过来,行了个礼,呵呵笑道:“倒是我等这些后辈学浅,不知当年的往事,还请孙老您指教指教。”
这时又有几个年轻公子过来,都想听听孙先生说古。
孙先生也不推辞,喝了口茶说道:“三十多年前河北路赵王谋反,攻下保定府屠城的事情各位都知道吧。”
围来的听者都点头道:“知道,知道。”
孙先生接着道:“那年是正合十九年秋,秋闱刚过。先帝在千秋殿,为刚刚登科的士子们摆下龙门宴,以作庆贺。点了一甲状元刘明远,榜眼林惟中,探花李推之。想老夫也是那一年登科,所以殿上的事情还算清楚。当时先帝与众士子同乐,见到李推之时就哈哈大笑起来,问当时的文华阁大学士唐公唐文柄:‘明池先生可还认得此人?’
当时殿上的士子们听到先帝的笑声,都往那边看去。李推之那年只有十七岁,见殿上所有人都看着他,显得有些局促。就见唐大学士先是一愣神,接着也跟着呵呵笑起来,说:‘这不是三年前武科举时,得了武探花又挂科而去的冀州李推之吗?’
李推之也笑了出来,只是当时老夫见他似乎笑得有些羞惭,接着就见他对先帝行完大礼,说:‘学生李颜能站在这里实在羞臊,有愧至尊陛下回护。’
先帝笑得更加畅快了,对士子们讲:‘尔等能站在这里都是才学上佳的人物,独独这李推之却是文武全才,三年前武科举,朕在武安殿摆冠军宴,人人都喜笑颜开,唯有这李颜神色有些郁郁,朕便问他,那探花郎,你因何闷闷无语?他却站起来说,请朕撤了他的探花。朕便有些好奇,问他为何。他说他李推之只做第一,不然无颜见家中父母长辈。因为他的父亲便是探花郎,一世的心愿便是想自己得不了状元,便想儿子当状元。朕瞧着趣,便问他如何打算。他便说他想再考一年,下回必中状元。朕心里高兴,觉得此子上进,便充了他的请求。谁成想今年武科举却并未见到他,朕心里生气,还道他是个无信之人,不想他却弃武从文,混到文人圈子里了。’
众进士见先帝开心,纷纷为先帝贺。先帝笑着又问李推之,问他是否还要再考一回,得个状元?这本就是句戏言,国家取士哪有如此儿戏的。充他一回武科已是难得的恩典,哪里还能让他再辞文探花?可这李推之却犹豫起来。先帝见他犹豫面色便有些不快,老夫等众士子们也着实给李推之拈了把汗。老夫至今记得,当时千秋殿上静得针落可闻。”
此时茶馆围着孙先生的人越来越多,都在听他说话。除了二楼上传来几个杂音和热水炉子上的水沸声外,就再听不到其他的声响了。
孙先生说的有些累,略微停了一会儿,喝了口茶,接着又道:“说来呢也巧,便在大家都紧张不知怎么办时,紫禁城外的召阳钟响了。先帝听见钟声,皱着眉让小黄门出去打听,大家这才算松了口气。小黄门出去的快,回来的也麻利。回先帝说,有红翎快羽入京。殿上众人的心又提了起来,红翎快羽进京想是哪里又发生了兵变。就在这时,有内府大总管,掌印大太监梁九溪进殿回事,说京师九门大都督历言进宫陛见。各位都知,先帝爷谥号武宗,做事雷厉风行,并未让众士子回避,直接宣大都督历言觐见。先帝问历言何事入宫?历言便道河北路赵王反了。一时间殿上一阵大乱。”
孙先生讲到这里时,便听坐在他旁边的老者道:“当年赵王做乱,京城里确实人心惶惶。要知河北路离京师之地近在直尺,赵王河北造反,旬日间便可直抵京师。”
孙先生点了点头,接着又道:“当时唐大学士见殿上乱了,站起来压言,让殿上安静。而那时,老夫忽然想起,李推之便出自河北大族李氏,家更是在保定府,便向李推之看去,见他也是满脸焦急。这时就听先帝问大都督,赵王做乱已到何地?大都督答,红翎快羽来报说已入陶阳,可是两个自保定府来的人却说,保定已破。先帝沉默片刻便问:‘哪两个人?’
大都督回答:‘一个男仆,一个怀了身孕的年轻妇人。那男仆说他家少主人今年也参加了的恩科。叫做李颜,李推之的。’这话才落,就听李推之‘啊!’地叫了一声。急急问:‘那仆人叫甚?’
大都督有些疑惑,似乎是不明白这大殿上什么人这么大胆。便听先帝对大都督讲:‘这便是李推之,今年恩科探花。你照直了说。’大都督说,那男仆叫韩宝。妇人林氏。先帝许是怜才,瞧见李推之焦急,便对黄门官道:‘许二人入宫陛见。’”
孙先生停下,旁边又一老者道:“先帝向来雷历,从来不拘小节。也是当时李推之圣眷正隆,寻常人哪里是说见就见的。”
孙先生呵呵笑了笑,又道:“仆人和妇人进殿大礼参拜,就见先帝指着李推之问:‘韩宝,林氏,你二人可认得他吗?’仆人和妇人抬眼去瞧,都是一声惊呼,一个叫着:‘少主’,一个叫着:‘夫君’。李推之更是双眼通红,定定地看着仆人与那妇人。仆人忽然向李推之叩头,突地大哭起来,惨哭着说:‘少主,李家满门一百八十余口尽被贼屠。’”
孙先生讲到这里,忽然长叹了一声,神情有些索索,对周围的人道:“你们可知,当时的李推之,便是放在江湖上,那功夫以算是一流的高手了。心性更是沉稳,即便如此,听到满门被杀,也被激得口吐鲜血。强忍着没有昏过去,咬碎了满嘴钢牙,问那仆人:‘说,原原本本与我说清楚。’
先帝见他此时已经心神大乱,也并未怪罪,怕他出事,便叫小黄门叫了几个太医进来。满殿上的人都想听那仆人到底怎么说……
原来赵王起兵作乱初时,兵锋正盛,五日内连下三城,打到保定府时,因保定抵抗坚决,反贼死伤过重,于是赵王下令屠城。后听谋士吴玉山说起冀州李氏大族,便起了招揽之心。然而李氏族长钢硬,对赵王说:‘李氏满门,深受皇恩,哪有从贼的道理’,于是拒不受降。那仆人见贼兵势大,受李推之父亲之托,乘着兵乱,将怀胎六月的林氏救出家门。说到最后,那仆人又说起李家主仆一百八十余口被赵王判军押上刑台时,这般说起:‘当时城里兵乱,小人护着少夫人藏在一位友人家里,便独自出来想打听主人和老太公的消息。城里的百姓虽被赵军屠过一次,但也有不少。赵王为震服城中百姓,便将咱家一百八十余口押至刑台,要当着满城百姓处斩。小人当时便隐在刑台下,随百姓观看。老太公受首时曾大声喊着:‘老夫李文山,冀州人氏,不曾辱没李氏先祖。’老太公喊完,便被刽子手斩首。二太公当时紧随老太公,叫着:‘老夫李文岐,冀州人氏,亦不曾辱没祖宗,各位保定府的乡亲记住了。’,说完也被刽子手给斩了,紧接着,主人也道:‘某人李安世,冀州人,未曾对不得祖先。’’那仆人韩宝说到此处时,不知为何,整个人都呆了,只知道不停得说出李家受首之人的名字。‘李安应,冀州人,不曾……’‘李安启,冀州人……’‘李安明,冀州人……’‘李护……’李全……整整一百八十余人的名字,不知他怎么记得的,直到最后说出一个四岁小儿‘我是李云,我父李推安,我叔李推之’时,李推之才‘啊’地叫了一声,昏厥过去……”
京城
大柳相胡同
楚王府大门紧闭,没有人敢出门半步。
为什么?
因为大门左近,影壁前后倒下十六具尸体。
因为影壁前三十步外站着一个人,一个白衣白衫的年轻人。府里的人都吓着了。
楚王府对门,说是对门,其实相离楚王府至少还有一百五十丈远近,有一座茶馆。
茶馆叫做“客仙居”,客仙居门前有两个知客的伙计,其中一个向着对面努了努下巴,问:“死了几个了?”
另一个道:“十六个了,有买菜的,有出入府里买花的丫环,还有一个是进府卖炭的。这是最后死的几个,嗯,前面都是自己从府里跳出来送死的。还听说后门也让堵了,是个九尺开外的巨汉。听说王府里有个练十三太保横练的教师,号称刀枪不入,一双铁拳开山裂石,结果只跟那汉子对了一拳,整条手臂都被震烂了。那汉子第二拳打在教师胸口,直接将那教师砌在墙里了。”
伙计呵了一声道:“嘿~!这李二爷,堵着门口杀人哪,听说李二爷要堵三天,这才一天半了。要是楚王敢出来,李二爷真敢杀吗?”
另一个伙计想了想,很认真地对他说:“我觉得真敢。”
街上人来人往,有意无意地都往楚王府门前看,有一个读书人道:“他李探花的飞刀不是从不杀无辜的人吗?怎么现在连卖炭的都杀。”
另一个江湖打扮的人呵地笑了一声:“那是个卖炭的?卖炭的指甲会泛银暗黄?听说楚王府有位护府的教师爷,叫什么佟海川的,专门练的是大力鹰爪功,和子午鹰爪钺。没看见他那个炭车把手上有东西吗?还有那个出来买菜的,呵呵,本事倒是不错,只可惜不会易容,明明是个二八佳人的娘子,偏偏要画个三四十岁的徐娘。脖子以下根本就嫩的跟水一下,手倒是画了,可也把胳膊画画呀,那么嫩谁看不出来呀。还有那个买花的丫环……”
书生道:“想来兄台也是江湖上一等一的侠客,不如小弟做东,请兄台喝杯茶如何?”
那汉子哈哈大笑,道:“有何不可?”
于是与书生一起上了茶馆的二楼。
在江湖汉与书生进茶馆时,有个夫子模样的干瘦老头看了他们一眼,哼地冷笑了一声,问旁边的伙计:“有座儿没?”
伙计哎吆了一声,道:“孙先生啊,您的座儿空着呢,谁敢占孙先生的坐儿啊。”
孙先生点了点头,他要的座是个专座,这个专座正好看到对面楚王府的事情。
小二伺候孙先生坐下,问了句:“孙先生还是老规矩?毛尖儿对七分熟水?”
孙先生看了看对面楚王府的年轻人,将自己的茶壶递给伙计,道:“虽说有点串味儿了,可今天日子不一般,铁观音吧,今天日子特别,要硬茶。九成熟水。再来几个松子,核桃仁的干果。”
伙计应了声:“您稍等!”
有几个老友见孙先生坐下,连忙提着自己的茶壶走了过来,其中一个花白头发道:“今天李推之出殡,李二他守在楚王府大门算个什么事啊。不当人子,不当人子。”
孙先生呵地笑了一声:“较我说呀,这才算当人子呢。他爹怎么死的,他兄弟听说现在还睡着呢。这楚王啊,也杵到尽头了。”
另一个三柳花白的老头道:“毕竟与不合规矩啊?”
孙先生很仔细地道:“何为规矩?为先父顶丧架灵,甩盆报罐算规矩?那是他长子李匆悲的规矩。再说了,各位没看见李二现在也是一身白衣白服吗?”
三柳花白的老头道:“他李二自幼就爱穿白,京城里谁人不知啊。”
孙先生眼力很好,便道:“诸位看看,他腰间那一条麻绳是为谁寄的呀。”
又有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过来,问道:“李推之是前天没的,还是昨天没的?”
旁别有人道:“刘公糊涂啦,前天早上李推之还早朝来着,听我家侄儿说,还当殿问君来着。”
刘公问道:“哦?不曾听说呀,我也问我家小子来着,他只是直摇手,不敢多说半句啊。”
那边的孙先生道:“你家公子确实不敢说,那话啊,问得太难听了些。”
有人问:“您知道?”
孙先生道:“京城里都知道,连百姓都知道,就是当官的不敢说。孙某现在无职无品,倒也是个敢说的。”
有茶客道:“那您说说呀。”
孙先生嘿地一声笑,道:“你们都知道,何必问我呢?”
有胆大的茶客道:“不就是那句,‘陛下,不给李家活路了吗?’”
孙先生神色有些凄然,道:“是啊,不给李家活路了吗?去年夏天李二刚被罢了官,今年李家就出了这档子事,唉~!!怨谁呀!可惜了啊,可惜了‘战阵四壮士,文武双探花’的李推之啊。”
有年轻的茶客问:“孙老,您记错了吧,李家府门前写的可是,‘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啊。”
孙先生呵呵笑了:“你们这些后辈晓得什么。‘战阵四壮士,文武双探花’可是先帝武宗爷亲书的。”
有个年轻的文生公子走了过来,行了个礼,呵呵笑道:“倒是我等这些后辈学浅,不知当年的往事,还请孙老您指教指教。”
这时又有几个年轻公子过来,都想听听孙先生说古。
孙先生也不推辞,喝了口茶说道:“三十多年前河北路赵王谋反,攻下保定府屠城的事情各位都知道吧。”
围来的听者都点头道:“知道,知道。”
孙先生接着道:“那年是正合十九年秋,秋闱刚过。先帝在千秋殿,为刚刚登科的士子们摆下龙门宴,以作庆贺。点了一甲状元刘明远,榜眼林惟中,探花李推之。想老夫也是那一年登科,所以殿上的事情还算清楚。当时先帝与众士子同乐,见到李推之时就哈哈大笑起来,问当时的文华阁大学士唐公唐文柄:‘明池先生可还认得此人?’
当时殿上的士子们听到先帝的笑声,都往那边看去。李推之那年只有十七岁,见殿上所有人都看着他,显得有些局促。就见唐大学士先是一愣神,接着也跟着呵呵笑起来,说:‘这不是三年前武科举时,得了武探花又挂科而去的冀州李推之吗?’
李推之也笑了出来,只是当时老夫见他似乎笑得有些羞惭,接着就见他对先帝行完大礼,说:‘学生李颜能站在这里实在羞臊,有愧至尊陛下回护。’
先帝笑得更加畅快了,对士子们讲:‘尔等能站在这里都是才学上佳的人物,独独这李推之却是文武全才,三年前武科举,朕在武安殿摆冠军宴,人人都喜笑颜开,唯有这李颜神色有些郁郁,朕便问他,那探花郎,你因何闷闷无语?他却站起来说,请朕撤了他的探花。朕便有些好奇,问他为何。他说他李推之只做第一,不然无颜见家中父母长辈。因为他的父亲便是探花郎,一世的心愿便是想自己得不了状元,便想儿子当状元。朕瞧着趣,便问他如何打算。他便说他想再考一年,下回必中状元。朕心里高兴,觉得此子上进,便充了他的请求。谁成想今年武科举却并未见到他,朕心里生气,还道他是个无信之人,不想他却弃武从文,混到文人圈子里了。’
众进士见先帝开心,纷纷为先帝贺。先帝笑着又问李推之,问他是否还要再考一回,得个状元?这本就是句戏言,国家取士哪有如此儿戏的。充他一回武科已是难得的恩典,哪里还能让他再辞文探花?可这李推之却犹豫起来。先帝见他犹豫面色便有些不快,老夫等众士子们也着实给李推之拈了把汗。老夫至今记得,当时千秋殿上静得针落可闻。”
此时茶馆围着孙先生的人越来越多,都在听他说话。除了二楼上传来几个杂音和热水炉子上的水沸声外,就再听不到其他的声响了。
孙先生说的有些累,略微停了一会儿,喝了口茶,接着又道:“说来呢也巧,便在大家都紧张不知怎么办时,紫禁城外的召阳钟响了。先帝听见钟声,皱着眉让小黄门出去打听,大家这才算松了口气。小黄门出去的快,回来的也麻利。回先帝说,有红翎快羽入京。殿上众人的心又提了起来,红翎快羽进京想是哪里又发生了兵变。就在这时,有内府大总管,掌印大太监梁九溪进殿回事,说京师九门大都督历言进宫陛见。各位都知,先帝爷谥号武宗,做事雷厉风行,并未让众士子回避,直接宣大都督历言觐见。先帝问历言何事入宫?历言便道河北路赵王反了。一时间殿上一阵大乱。”
孙先生讲到这里时,便听坐在他旁边的老者道:“当年赵王做乱,京城里确实人心惶惶。要知河北路离京师之地近在直尺,赵王河北造反,旬日间便可直抵京师。”
孙先生点了点头,接着又道:“当时唐大学士见殿上乱了,站起来压言,让殿上安静。而那时,老夫忽然想起,李推之便出自河北大族李氏,家更是在保定府,便向李推之看去,见他也是满脸焦急。这时就听先帝问大都督,赵王做乱已到何地?大都督答,红翎快羽来报说已入陶阳,可是两个自保定府来的人却说,保定已破。先帝沉默片刻便问:‘哪两个人?’
大都督回答:‘一个男仆,一个怀了身孕的年轻妇人。那男仆说他家少主人今年也参加了的恩科。叫做李颜,李推之的。’这话才落,就听李推之‘啊!’地叫了一声。急急问:‘那仆人叫甚?’
大都督有些疑惑,似乎是不明白这大殿上什么人这么大胆。便听先帝对大都督讲:‘这便是李推之,今年恩科探花。你照直了说。’大都督说,那男仆叫韩宝。妇人林氏。先帝许是怜才,瞧见李推之焦急,便对黄门官道:‘许二人入宫陛见。’”
孙先生停下,旁边又一老者道:“先帝向来雷历,从来不拘小节。也是当时李推之圣眷正隆,寻常人哪里是说见就见的。”
孙先生呵呵笑了笑,又道:“仆人和妇人进殿大礼参拜,就见先帝指着李推之问:‘韩宝,林氏,你二人可认得他吗?’仆人和妇人抬眼去瞧,都是一声惊呼,一个叫着:‘少主’,一个叫着:‘夫君’。李推之更是双眼通红,定定地看着仆人与那妇人。仆人忽然向李推之叩头,突地大哭起来,惨哭着说:‘少主,李家满门一百八十余口尽被贼屠。’”
孙先生讲到这里,忽然长叹了一声,神情有些索索,对周围的人道:“你们可知,当时的李推之,便是放在江湖上,那功夫以算是一流的高手了。心性更是沉稳,即便如此,听到满门被杀,也被激得口吐鲜血。强忍着没有昏过去,咬碎了满嘴钢牙,问那仆人:‘说,原原本本与我说清楚。’
先帝见他此时已经心神大乱,也并未怪罪,怕他出事,便叫小黄门叫了几个太医进来。满殿上的人都想听那仆人到底怎么说……
原来赵王起兵作乱初时,兵锋正盛,五日内连下三城,打到保定府时,因保定抵抗坚决,反贼死伤过重,于是赵王下令屠城。后听谋士吴玉山说起冀州李氏大族,便起了招揽之心。然而李氏族长钢硬,对赵王说:‘李氏满门,深受皇恩,哪有从贼的道理’,于是拒不受降。那仆人见贼兵势大,受李推之父亲之托,乘着兵乱,将怀胎六月的林氏救出家门。说到最后,那仆人又说起李家主仆一百八十余口被赵王判军押上刑台时,这般说起:‘当时城里兵乱,小人护着少夫人藏在一位友人家里,便独自出来想打听主人和老太公的消息。城里的百姓虽被赵军屠过一次,但也有不少。赵王为震服城中百姓,便将咱家一百八十余口押至刑台,要当着满城百姓处斩。小人当时便隐在刑台下,随百姓观看。老太公受首时曾大声喊着:‘老夫李文山,冀州人氏,不曾辱没李氏先祖。’老太公喊完,便被刽子手斩首。二太公当时紧随老太公,叫着:‘老夫李文岐,冀州人氏,亦不曾辱没祖宗,各位保定府的乡亲记住了。’,说完也被刽子手给斩了,紧接着,主人也道:‘某人李安世,冀州人,未曾对不得祖先。’’那仆人韩宝说到此处时,不知为何,整个人都呆了,只知道不停得说出李家受首之人的名字。‘李安应,冀州人,不曾……’‘李安启,冀州人……’‘李安明,冀州人……’‘李护……’李全……整整一百八十余人的名字,不知他怎么记得的,直到最后说出一个四岁小儿‘我是李云,我父李推安,我叔李推之’时,李推之才‘啊’地叫了一声,昏厥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