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民心所向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曹昂知道,历史上这位太史慈之母也是为深明大义的母亲。
她一手拉扯大了儿子,而且从小教育儿子要知恩图报。
当初北海太守孔融对她颇为礼遇,所以后来北海郡被围之后,她便劝儿子应当出手相救。
后来太史慈救了孔融,可又发现孔融名气虽大,却不是什么乱世明主。
又是这位老夫人劝儿子,既然已经报了孔融大恩,自可随心前去建功立业。
在华夏史书上留下事迹的女人本就不多,像这样人间清醒的母亲更是屈指可数。
曹昂也规规矩矩的还礼道:“见过老夫人。”
太史公一边提水一边道:“阿嫂,你就是太固执了,主公早就说让你去坞堡居住,早晚都有人伺候,你何必固执的住在这里?”
老夫人平静的道:“你家主公能把老身接来照料,老身已经很感激了,哪能再去添麻烦?
你带小郎君先坐,老身去给你们沏茶。”
“我只是闲来无事过来看看,不用客气,”曹昂把礼物放下道。
“不客气,”老夫人依然去沏了茶,这才在旁边坐下。
曹昂随意打量了一下,这农家院被收拾的整整齐齐,利落无比,可见这老夫人真是勤快。
而且说话时落落大方,气场很足,丝毫没有普通人见他那种低人一等的架势。
“不知小郎君未来有什么打算?”老夫人坐下之后,看似漫不经心的聊起了家常。
曹昂知道对方这是在问自己的志向了。
既然太史慈能说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这样的豪言壮语,自然离不开从小母亲的教诲。
他舒一口气道:“如今我既然主政一亭,便需为亭内百姓谋福祉。
若将来能主政一县,便为一县百姓谋福祉。
若能主政一国、甚至天下,那便为天下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郎君年纪轻轻,竟是心怀天下么?”老夫人微微点头,赞赏道:“好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老身虽一介女流,见识短浅,但也佩服胸怀大志之人。”
“老夫人过誉了,我虽有为民之心,奈何手里无人可用,此最为忧心之事。”
“小郎君谈吐不凡,志向远大,有识之士自会纷纷来投,不用过于担心。”
曹昂见老夫人说话竟是滴水不漏,丝毫不肯松口,只得无奈的摇了摇头,又闲聊了几句便告退了。
不过老夫人却给太史公使个眼色,让太史公留下。
待曹昂走后,太史公急道:“阿嫂,你在担心什么,为什么不肯提子义之事?”
老夫人早就知道曹昂如此厚待与她,自然是冲着她的儿子。
她叹口气道:“子义义气深重,我给他选择主公,他必会以死相报,所以我不能轻易为他择主啊。”
“可是我家主公是值得以死相报的。”
“你见过哪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能真正的胸怀天下?这只不过是说说而已,小叔,你也要慎重啊。”
“阿嫂,这位小郎君真的不一样。”
“有哪里不一样?他说要为百姓谋福祉,那我问你,他在百姓心中口碑如何?”
“阿嫂,你这些天是没出过门吧?”
“我一介妇人,闲来无事,出门做什么?”
“这样,东南西北,你任说一个方向。”
“那就北吧,作甚?”
“阿嫂请随我来,我让你去看看我家主公民心如何。”
太史公不由分说把嫂子请上了一辆马车,然后一路向北。
走了约有十来里路,来到了一个村落。
一进到村子里,就听见四处都是咔哒咔哒的声音。
太史公带领老夫人随便进了一户人家。
只见堂屋内有个三十来岁的年轻妇人正在织布,边上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妪,还有一个五六岁的女童,手里拿着个风车呼呼呼的在院子里跑来跑去。
一见太史公进来,那妇人连忙停下手中活计,躬身施礼道:“奴家见过太史阿爷。”
“一家人可能吃的饱?”
“托主人洪福,都能吃饱了。”
太史老夫人感到诧异异常,“你一个妇人,靠织布能养活一家人?”
那妇人微微笑道:“这都是主人心地仁善,照顾我们,要是没有主人,当初我们在荒原上早已经饿死了,哪有今天这太平日子。
所以妾身就算拼了命的织布,也无法报答主人万一。”
“竟是如此?”
随即老夫人跟着太史公又随便进了几户人家询问。
这些人都是得到曹昂的救治才活下来的百姓,自然都对曹昂感恩戴德,心悦诚服。
太史老夫人出来之后便连连点头,自言自语道:“年纪轻轻,就知道施恩于百姓,的确难得。”
太史公道:“当初我们这六万多黑山军眷属,困于荒原之上,既无粮草,又无青壮,只能等死。
正是主公把我们这些人救了下来,并想办法为我们四处筹粮。
所以我们这阳里亭的数万人,随时随地都肯为主公去死,你说主公在百姓中口碑如何?”
太史老夫人想了想道:“这位小郎君如此一心为民,莫非是寒门出身?”
她也不是高门大姓家的女子,虽然深明大义,但见识却很普通。
她只是听说过,寒门子弟在这个时代很难出头。
“阿嫂说什么呢?”
太史公苦笑不得道:“主公阿父乃是这东郡太守,主公的祖父做过大汉太尉,怎能算寒门?
再说,你见过哪家寒门子弟,这个年纪便能执掌一亭的?”
“那倒也是,”太史老夫人失笑道:“小叔,我给你说个地方,你马上写封信给子义送去,让他赶紧回来。”
“你肯让子义前来了?”
太史老夫人叹息道:“像这样的少年郎,家世显赫,又能知道善待百姓,收取民心,而且志向远大,将来必成大器。
我为子义择取这样的主公,也不算坑害了儿子。”
“阿嫂,你早就该如此了,”太史公欣喜的笑道。
“小叔,我看这么多妇人都在织布,你也给我弄一台织机,让我也靠双手养活自己吧。”
“阿嫂,有我在这里,哪用得着你动手,再说将来子义来了,更不忍心看你操劳。”
“我还没到七老八十,还不用别人照料,”老夫人固执的道。
曹昂知道,历史上这位太史慈之母也是为深明大义的母亲。
她一手拉扯大了儿子,而且从小教育儿子要知恩图报。
当初北海太守孔融对她颇为礼遇,所以后来北海郡被围之后,她便劝儿子应当出手相救。
后来太史慈救了孔融,可又发现孔融名气虽大,却不是什么乱世明主。
又是这位老夫人劝儿子,既然已经报了孔融大恩,自可随心前去建功立业。
在华夏史书上留下事迹的女人本就不多,像这样人间清醒的母亲更是屈指可数。
曹昂也规规矩矩的还礼道:“见过老夫人。”
太史公一边提水一边道:“阿嫂,你就是太固执了,主公早就说让你去坞堡居住,早晚都有人伺候,你何必固执的住在这里?”
老夫人平静的道:“你家主公能把老身接来照料,老身已经很感激了,哪能再去添麻烦?
你带小郎君先坐,老身去给你们沏茶。”
“我只是闲来无事过来看看,不用客气,”曹昂把礼物放下道。
“不客气,”老夫人依然去沏了茶,这才在旁边坐下。
曹昂随意打量了一下,这农家院被收拾的整整齐齐,利落无比,可见这老夫人真是勤快。
而且说话时落落大方,气场很足,丝毫没有普通人见他那种低人一等的架势。
“不知小郎君未来有什么打算?”老夫人坐下之后,看似漫不经心的聊起了家常。
曹昂知道对方这是在问自己的志向了。
既然太史慈能说出“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这样的豪言壮语,自然离不开从小母亲的教诲。
他舒一口气道:“如今我既然主政一亭,便需为亭内百姓谋福祉。
若将来能主政一县,便为一县百姓谋福祉。
若能主政一国、甚至天下,那便为天下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郎君年纪轻轻,竟是心怀天下么?”老夫人微微点头,赞赏道:“好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老身虽一介女流,见识短浅,但也佩服胸怀大志之人。”
“老夫人过誉了,我虽有为民之心,奈何手里无人可用,此最为忧心之事。”
“小郎君谈吐不凡,志向远大,有识之士自会纷纷来投,不用过于担心。”
曹昂见老夫人说话竟是滴水不漏,丝毫不肯松口,只得无奈的摇了摇头,又闲聊了几句便告退了。
不过老夫人却给太史公使个眼色,让太史公留下。
待曹昂走后,太史公急道:“阿嫂,你在担心什么,为什么不肯提子义之事?”
老夫人早就知道曹昂如此厚待与她,自然是冲着她的儿子。
她叹口气道:“子义义气深重,我给他选择主公,他必会以死相报,所以我不能轻易为他择主啊。”
“可是我家主公是值得以死相报的。”
“你见过哪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能真正的胸怀天下?这只不过是说说而已,小叔,你也要慎重啊。”
“阿嫂,这位小郎君真的不一样。”
“有哪里不一样?他说要为百姓谋福祉,那我问你,他在百姓心中口碑如何?”
“阿嫂,你这些天是没出过门吧?”
“我一介妇人,闲来无事,出门做什么?”
“这样,东南西北,你任说一个方向。”
“那就北吧,作甚?”
“阿嫂请随我来,我让你去看看我家主公民心如何。”
太史公不由分说把嫂子请上了一辆马车,然后一路向北。
走了约有十来里路,来到了一个村落。
一进到村子里,就听见四处都是咔哒咔哒的声音。
太史公带领老夫人随便进了一户人家。
只见堂屋内有个三十来岁的年轻妇人正在织布,边上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妪,还有一个五六岁的女童,手里拿着个风车呼呼呼的在院子里跑来跑去。
一见太史公进来,那妇人连忙停下手中活计,躬身施礼道:“奴家见过太史阿爷。”
“一家人可能吃的饱?”
“托主人洪福,都能吃饱了。”
太史老夫人感到诧异异常,“你一个妇人,靠织布能养活一家人?”
那妇人微微笑道:“这都是主人心地仁善,照顾我们,要是没有主人,当初我们在荒原上早已经饿死了,哪有今天这太平日子。
所以妾身就算拼了命的织布,也无法报答主人万一。”
“竟是如此?”
随即老夫人跟着太史公又随便进了几户人家询问。
这些人都是得到曹昂的救治才活下来的百姓,自然都对曹昂感恩戴德,心悦诚服。
太史老夫人出来之后便连连点头,自言自语道:“年纪轻轻,就知道施恩于百姓,的确难得。”
太史公道:“当初我们这六万多黑山军眷属,困于荒原之上,既无粮草,又无青壮,只能等死。
正是主公把我们这些人救了下来,并想办法为我们四处筹粮。
所以我们这阳里亭的数万人,随时随地都肯为主公去死,你说主公在百姓中口碑如何?”
太史老夫人想了想道:“这位小郎君如此一心为民,莫非是寒门出身?”
她也不是高门大姓家的女子,虽然深明大义,但见识却很普通。
她只是听说过,寒门子弟在这个时代很难出头。
“阿嫂说什么呢?”
太史公苦笑不得道:“主公阿父乃是这东郡太守,主公的祖父做过大汉太尉,怎能算寒门?
再说,你见过哪家寒门子弟,这个年纪便能执掌一亭的?”
“那倒也是,”太史老夫人失笑道:“小叔,我给你说个地方,你马上写封信给子义送去,让他赶紧回来。”
“你肯让子义前来了?”
太史老夫人叹息道:“像这样的少年郎,家世显赫,又能知道善待百姓,收取民心,而且志向远大,将来必成大器。
我为子义择取这样的主公,也不算坑害了儿子。”
“阿嫂,你早就该如此了,”太史公欣喜的笑道。
“小叔,我看这么多妇人都在织布,你也给我弄一台织机,让我也靠双手养活自己吧。”
“阿嫂,有我在这里,哪用得着你动手,再说将来子义来了,更不忍心看你操劳。”
“我还没到七老八十,还不用别人照料,”老夫人固执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