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7.嫁妆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长安城外这时候正在铺铁轨, 为这事, 当初这城里城外的也是热闹过一阵。
不过这热闹过了也就过了, 身处长安城, 时不常就会见识到一些新鲜事物, 听得多了见得多了, 百姓们渐渐也就都比较淡定了。
大伙儿现在最关心的问题,还是那传说中的番薯,有人说朝廷明年开春要给长安城各家各户分红薯苗。
也有人说没这回事,这头一年的红薯种子要先供给关内河东河北一些容易闹旱灾的地方,他们长安人一时怕是轮不着, 只有那些个有门路的家族才能弄一点在自家种种。
这城里头众说纷纭,说什么的都有, 也不知道该信谁的,但还是盼着明年能分到几根红薯苗。
至于说京城百姓如何能在家里种红薯, 这在二十一世纪确实不太可能, 但是在公元七世纪这时候,那就很平常。
唐初这时候大伙儿居住的这个长安城,早前乃是隋朝所建,那时候叫做大兴城。
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再加上朝代更迭,长安一带人口亦有损伤,发展到贞观年间, 长安城的人口也不算很庞大, 然而这座城的地方却足够大, 一条大街动辄几十上百米那么宽,一户人家动辄就是几亩地那么大,在自家院里种点蔬菜粮食,那都是寻常事。
眼下正是贞观年间,距离从前的战乱年代,刚刚才过去二十来年,很多长安人都是在战火之中存活下来的,所以就比较有危机意识。
既然家里有地方种菜种粮食,那肯定要种上啊,关键时候说不定就成了活命的口粮,还有那些个坊间街道,也是时常被人在路边种上菜蔬作物。
从前这种情况更严重些,这几年长安城中的大小街道都被铺上了水泥路面,情况相对要好一点。
听闻那红薯一物,开春的时候在地里插上一株小苗,秋里就能长出一窝,一窝能产一二十斤,一亩地能播种三千株左右,那至少就是三四十担的产量。
若种粟麦,就算精心侍弄,亩产也不过三四担,若是土地贫瘠灌溉艰难,能产一二担就算是不错,遇着灾年更是颗粒无收。
与之相比,这红薯一物,简直就是天赐神粮,就连那些黑皮卷发的昆仑人,一时间也在长安城变得很受欢迎起来。
也有一些士族郎君站出来说,此红薯一物,虽则多产,却到底不如五谷蕴含天地精华,劝百姓还是应该多食五谷,勿以红薯肥甘而过食之。
百姓也知晓五谷养人,那谷物产量不是低嘛,这几年随着长安城中人口不断增多,粮价亦随之节节攀升,关中产粮已经养不活这么多长安人口,只能从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区输送粮食过来,外地运来的粮食,别的不说,光是运费都要不少了。
再说现如今这长安城中的老百姓根本连红薯这物什都没见过,也不知道甚时候才能种上,此时何来过食一说?
想来那些士族大夫们,应是食过红薯的,不知食了多少,可是把那宝贵的粮种当做饭食抑或消遣吃了许多?
还有人说在那陇西的常乐县,那县里的百姓今年便已种上了红薯,这头一年先在保长家中种着,待到来年,各家各户便都能种上了。
不少从西面过来的商贾都是这般说,许多人听闻了,便很艳羡,亦有那不平之人,言是他们这些住在天子脚下的人,倒是叫那边陲之地的给比下去了,因何,还不是因为那离石罗三郎,说起来,这回献粮种的昆仑人,听闻也是那罗三郎的弟子……
像这样的言语,罗家人也时有听闻,林五郎有一日在坊间听人这般说了,便有些担心,回家说与大娘,言是坊间人这般说辞若是传到宫里,怕是对罗用不利。
罗大娘也是忧心,也不知是从哪里吹来的邪风,有无小人在背后使坏,这分明就是要把罗用往风口浪尖上推啊。
好在没过多久,便有一个运白叠布的商队到了长安城,就在长安城东市出售,这一回他们运来的白叠布很多,价钱亦较之去年低廉,于是城中百姓纷纷去买。
之后接二连三的,又有许多运白叠布的商队进了长安城,白叠布的价钱一降再降,街头巷尾的,大伙儿都开始谈论今日那白叠布的价钱又降了几何,合计着何时下手买布合适,就怕过了眼下这段时日,那白叠布的价钱又涨上去了。
“倒是无需忧心涨价。”
“你可知晓那河西之地种了多少白叠花。”
“成片成片的,漫山遍野都是。”
“一眼都望不到边。”
“河西之地适宜种植白叠花,明后年种植此物的农人怕是更多。”
“他们那地方种粮食产量低得很,有些地根本连种都种不了,若是不种白叠花,就只能荒着。”
“这白叠布比之麻布可是不差。”
“听闻还有一种布,乃是用白叠花绒与麻线混纺。”
“还有那花布也好看得紧,只价钱到底高了些。”
“价钱怎能不高,到底也是千里迢迢从那陇西运过来,比不得咱们当地产的麻布。”
“……”
这白叠布的价钱就算是比往年降了不少,比之关内自产的麻布,到底还是贵了些。
只是贵也有贵的市场,现如今长安城中的小郎君小娘子们大都流行穿着白叠布,谁若是没个一两身白叠布衣裳,那明显就是赶不上潮流了。
还有一些个脑子活络的商贾,在衣服夹层里絮上白叠花绒,做成袄子,比那絮蚕丝的袄子要稍稍便宜些许,也是又软又暖和的,正适合冬季穿着。
东市有几家成衣店,雇了巧手的妇人在店铺后面的大院里做衣裳,最近店家就从那些西面过来的商贾那里卖得了白叠花,专门用来缝制这种袄子,这段时日,那几间铺子每日里人进人出的,生意做得很是红火。
待敦煌那一带的白叠布紧赶慢赶好容易运到了长安城,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事情,长安百姓该消费的早都已经消费过一轮,也是没办法,地方实在太远,赶不上趟。
倒是也有一些买货的商贾,尤其是从黄河下游过来的那些个外地商贾,只是压价也颇厉害,越是普通的白布越难挣钱,倒是那些个质量上乘的花布,依旧还能卖得比较不错的价钱,利润空间相对也比较大。
南北杂货今年不卖白叠布,花布白布都不卖,他们卖一种巾子,有长条形的,一尺来宽两尺余长,也有方形的,约莫一尺宽一尺长。
那上面纺着各种花样,倒是有点像早前那些牡丹坐垫的图样,并不尽相同,大抵都做过修改,配色亦不同,还有一些没见过的新花样。
这些都没什么奇特的,奇的是这些巾子皆是用的绒圈锦的织法,一块块巾子织得毛茸茸软绵绵的,整整齐齐地折叠好,摆在货架上。
初时有些人以为这是新式的汗巾,问过那些卖货的少年郎才知,这竟然是面巾,专作洁面之用。
众人听闻都觉新奇,从前这洁面的巾子大多都是各家各户自己裁剪一块布料来用,好人家便用好不了,穷人家便用些破布充数,现如今这南北杂货竟还专门做起这巾子来。
虽是闻所未闻,但是这长安城中毕竟有钱人多,这样一块柔软好看的巾子,也就十多文钱,买便买了吧。
这买回去一用,便知晓其中不同,这柔软度,这吸水性,其他布料根本比不得,那些个布巾再贵再华美,也是徒有其表,不当用。
用上这样一条面巾,沾些热水,拧至半干,再擦上一点精制的羊脂皂,啧啧……
之后那两日,许多人家纷纷遣了家人去南北杂货买面巾。
照理说罗二娘她们这回发过来的这批货也不少,够卖一些时日了,坏就坏在这个年代的妇人们都很爱囤嫁妆,见着什么好东西都要买一些收起来,装在或精致或简陋的木头箱子里,母传女女传孙的,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些长安妇女买毛巾,动辄就是几十上百条,没两日就把南北杂货这边的库存给搬空了。
罗四娘这一日在南北杂货被人挤得头发都散了,又被好些人追着问第二批货何时才能运来,今冬还有没有了,直把她闹得一个头两个大。
好容易脱出身来,带着一身疲惫回到白府,结果刚下马车就看到白以茅正指挥着几个仆从从他那辆车上搬毛巾下来,那一捆一捆的,少说也有上百条。
“你买恁多面巾作甚?”四娘好笑道:“当嫁妆么?”
长安城外这时候正在铺铁轨, 为这事, 当初这城里城外的也是热闹过一阵。
不过这热闹过了也就过了, 身处长安城, 时不常就会见识到一些新鲜事物, 听得多了见得多了, 百姓们渐渐也就都比较淡定了。
大伙儿现在最关心的问题,还是那传说中的番薯,有人说朝廷明年开春要给长安城各家各户分红薯苗。
也有人说没这回事,这头一年的红薯种子要先供给关内河东河北一些容易闹旱灾的地方,他们长安人一时怕是轮不着, 只有那些个有门路的家族才能弄一点在自家种种。
这城里头众说纷纭,说什么的都有, 也不知道该信谁的,但还是盼着明年能分到几根红薯苗。
至于说京城百姓如何能在家里种红薯, 这在二十一世纪确实不太可能, 但是在公元七世纪这时候,那就很平常。
唐初这时候大伙儿居住的这个长安城,早前乃是隋朝所建,那时候叫做大兴城。
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再加上朝代更迭,长安一带人口亦有损伤,发展到贞观年间, 长安城的人口也不算很庞大, 然而这座城的地方却足够大, 一条大街动辄几十上百米那么宽,一户人家动辄就是几亩地那么大,在自家院里种点蔬菜粮食,那都是寻常事。
眼下正是贞观年间,距离从前的战乱年代,刚刚才过去二十来年,很多长安人都是在战火之中存活下来的,所以就比较有危机意识。
既然家里有地方种菜种粮食,那肯定要种上啊,关键时候说不定就成了活命的口粮,还有那些个坊间街道,也是时常被人在路边种上菜蔬作物。
从前这种情况更严重些,这几年长安城中的大小街道都被铺上了水泥路面,情况相对要好一点。
听闻那红薯一物,开春的时候在地里插上一株小苗,秋里就能长出一窝,一窝能产一二十斤,一亩地能播种三千株左右,那至少就是三四十担的产量。
若种粟麦,就算精心侍弄,亩产也不过三四担,若是土地贫瘠灌溉艰难,能产一二担就算是不错,遇着灾年更是颗粒无收。
与之相比,这红薯一物,简直就是天赐神粮,就连那些黑皮卷发的昆仑人,一时间也在长安城变得很受欢迎起来。
也有一些士族郎君站出来说,此红薯一物,虽则多产,却到底不如五谷蕴含天地精华,劝百姓还是应该多食五谷,勿以红薯肥甘而过食之。
百姓也知晓五谷养人,那谷物产量不是低嘛,这几年随着长安城中人口不断增多,粮价亦随之节节攀升,关中产粮已经养不活这么多长安人口,只能从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区输送粮食过来,外地运来的粮食,别的不说,光是运费都要不少了。
再说现如今这长安城中的老百姓根本连红薯这物什都没见过,也不知道甚时候才能种上,此时何来过食一说?
想来那些士族大夫们,应是食过红薯的,不知食了多少,可是把那宝贵的粮种当做饭食抑或消遣吃了许多?
还有人说在那陇西的常乐县,那县里的百姓今年便已种上了红薯,这头一年先在保长家中种着,待到来年,各家各户便都能种上了。
不少从西面过来的商贾都是这般说,许多人听闻了,便很艳羡,亦有那不平之人,言是他们这些住在天子脚下的人,倒是叫那边陲之地的给比下去了,因何,还不是因为那离石罗三郎,说起来,这回献粮种的昆仑人,听闻也是那罗三郎的弟子……
像这样的言语,罗家人也时有听闻,林五郎有一日在坊间听人这般说了,便有些担心,回家说与大娘,言是坊间人这般说辞若是传到宫里,怕是对罗用不利。
罗大娘也是忧心,也不知是从哪里吹来的邪风,有无小人在背后使坏,这分明就是要把罗用往风口浪尖上推啊。
好在没过多久,便有一个运白叠布的商队到了长安城,就在长安城东市出售,这一回他们运来的白叠布很多,价钱亦较之去年低廉,于是城中百姓纷纷去买。
之后接二连三的,又有许多运白叠布的商队进了长安城,白叠布的价钱一降再降,街头巷尾的,大伙儿都开始谈论今日那白叠布的价钱又降了几何,合计着何时下手买布合适,就怕过了眼下这段时日,那白叠布的价钱又涨上去了。
“倒是无需忧心涨价。”
“你可知晓那河西之地种了多少白叠花。”
“成片成片的,漫山遍野都是。”
“一眼都望不到边。”
“河西之地适宜种植白叠花,明后年种植此物的农人怕是更多。”
“他们那地方种粮食产量低得很,有些地根本连种都种不了,若是不种白叠花,就只能荒着。”
“这白叠布比之麻布可是不差。”
“听闻还有一种布,乃是用白叠花绒与麻线混纺。”
“还有那花布也好看得紧,只价钱到底高了些。”
“价钱怎能不高,到底也是千里迢迢从那陇西运过来,比不得咱们当地产的麻布。”
“……”
这白叠布的价钱就算是比往年降了不少,比之关内自产的麻布,到底还是贵了些。
只是贵也有贵的市场,现如今长安城中的小郎君小娘子们大都流行穿着白叠布,谁若是没个一两身白叠布衣裳,那明显就是赶不上潮流了。
还有一些个脑子活络的商贾,在衣服夹层里絮上白叠花绒,做成袄子,比那絮蚕丝的袄子要稍稍便宜些许,也是又软又暖和的,正适合冬季穿着。
东市有几家成衣店,雇了巧手的妇人在店铺后面的大院里做衣裳,最近店家就从那些西面过来的商贾那里卖得了白叠花,专门用来缝制这种袄子,这段时日,那几间铺子每日里人进人出的,生意做得很是红火。
待敦煌那一带的白叠布紧赶慢赶好容易运到了长安城,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事情,长安百姓该消费的早都已经消费过一轮,也是没办法,地方实在太远,赶不上趟。
倒是也有一些买货的商贾,尤其是从黄河下游过来的那些个外地商贾,只是压价也颇厉害,越是普通的白布越难挣钱,倒是那些个质量上乘的花布,依旧还能卖得比较不错的价钱,利润空间相对也比较大。
南北杂货今年不卖白叠布,花布白布都不卖,他们卖一种巾子,有长条形的,一尺来宽两尺余长,也有方形的,约莫一尺宽一尺长。
那上面纺着各种花样,倒是有点像早前那些牡丹坐垫的图样,并不尽相同,大抵都做过修改,配色亦不同,还有一些没见过的新花样。
这些都没什么奇特的,奇的是这些巾子皆是用的绒圈锦的织法,一块块巾子织得毛茸茸软绵绵的,整整齐齐地折叠好,摆在货架上。
初时有些人以为这是新式的汗巾,问过那些卖货的少年郎才知,这竟然是面巾,专作洁面之用。
众人听闻都觉新奇,从前这洁面的巾子大多都是各家各户自己裁剪一块布料来用,好人家便用好不了,穷人家便用些破布充数,现如今这南北杂货竟还专门做起这巾子来。
虽是闻所未闻,但是这长安城中毕竟有钱人多,这样一块柔软好看的巾子,也就十多文钱,买便买了吧。
这买回去一用,便知晓其中不同,这柔软度,这吸水性,其他布料根本比不得,那些个布巾再贵再华美,也是徒有其表,不当用。
用上这样一条面巾,沾些热水,拧至半干,再擦上一点精制的羊脂皂,啧啧……
之后那两日,许多人家纷纷遣了家人去南北杂货买面巾。
照理说罗二娘她们这回发过来的这批货也不少,够卖一些时日了,坏就坏在这个年代的妇人们都很爱囤嫁妆,见着什么好东西都要买一些收起来,装在或精致或简陋的木头箱子里,母传女女传孙的,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些长安妇女买毛巾,动辄就是几十上百条,没两日就把南北杂货这边的库存给搬空了。
罗四娘这一日在南北杂货被人挤得头发都散了,又被好些人追着问第二批货何时才能运来,今冬还有没有了,直把她闹得一个头两个大。
好容易脱出身来,带着一身疲惫回到白府,结果刚下马车就看到白以茅正指挥着几个仆从从他那辆车上搬毛巾下来,那一捆一捆的,少说也有上百条。
“你买恁多面巾作甚?”四娘好笑道:“当嫁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