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序幕拉开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萧莫环顾四周,发现今年四大院的楼船高台之上,所站的才子皆不寻常。
那鸣凤阁第一才子,王志明言称不认识的白袍英俊男子,神秘且优雅不凡,而那美仙院的青衣少年独孤白,别看其年岁还小,但其无论是身份还是才名在洛都都是响当当的。
至于那潇湘馆的宋暮,就算别人不了解他,萧莫却是知道的,此人绝对是学富五车,雄才伟略之辈,虽不至于像大唐双龙传里的宋师道一般智计无双,但也不遑多让了,真要说起那文比,萧莫反倒是对这宋暮颇有些忌惮。
那一直只有涟依大家一人站立高台的红月楼,此时也突然是多了一人。这人却是萧莫在此地唯一熟悉的四大院第一才子了。
此人可不正是那日在四海楼中与萧莫诗词对赌的萧飞扬么。要是论起血脉辈分来,这人还是萧莫的嫡亲堂兄。
那日萧飞扬在四海楼中与萧莫对赌虽然最终败北,可那败北的原因却绝不是输在才情了。而是萧飞扬所作的小调输在了寓意。要是真论才情,这萧飞扬也是丝毫不输于人的,至少他在赞美女子方面很有一套。
况且以红月楼历年的习惯来看,不到文比的最后时刻,是永远都不会知道那位涟依大家会使出什么样的手段。
这么一番观察下来,萧莫不由得心中十分感慨,端午这传统焦点节日里举行的鸣鼓摘花盛会,果然是不一般。
这一次的鸣鼓摘花,不知是不是因为这阵子四海楼名声大噪的原因,还是萧莫突然间诏书封爵的原因。使得四大院对于这次鸣鼓摘花都产生了危机感,谁也没有藏拙,纷纷是不约而同的拿出了最强手段。
这样的才子阵容,让萧莫也是十分的头疼。
四大院的每一位才子,若论真才实学,肯定都是要甚过萧莫不少的,萧莫要是没了脑子里那些后世的记忆,和那唐诗三百首,别说作诗了,古文能不能看懂都很难说。
而且就算萧莫有了如此多的优势,在这次的文比之上也不一定会拔得头筹,因为鸣鼓摘花的文比没有任何的限制,只要是应景,就是提前准备文比诗词都是可以的。
这么多的才子,这些日子下来,谁手里能没有一首佳品萧莫哪里可能就一定说自己会胜过所有人,何况萧莫到现在都还没有想到什么应景端午的诗词,这会儿能不头疼么
也就是在萧莫头疼的这会儿,咚咚咚的就是九声巨大的鼓声接连传入了萧莫的耳朵中,毫无防范下的萧莫,被这突然响起的鼓声震的耳朵一阵阵生疼。
然后萧莫一抬头,就见那高台的前方,已经是不知何时伫立着一个一身文士打扮的中年男子了。
这中年男子萧莫也十分的数字,就是那洛阳令伊韩路之。韩路之今日一身文士装打扮,显得很是儒雅亲切,毫无往日身为洛阳令尹的官威,笑眯眯的像是个邻家大叔。至于这韩路之是什么时候上的高台,萧莫可就真没注意了。
韩路之作为洛阳令尹,是洛都名义上的行政长官,鸣鼓摘花这样盛大的节日,自然是由他来主持。今儿个韩路之这一身的打扮,倒也十分的贴合鸣鼓摘花。
在鼓声结束之后,满场一片寂静无声,都是转眼看向了韩路之,韩路之被这么多双眼睛盯着丝毫也不紧张,而是向着四周拱手抱拳道:“恰逢端午佳节,按照洛都的惯例,今日便是鸣鼓摘花之时。想必大家都等的急了,本官便不拖沓了,现在就先请上今年的评定之人,三位大儒”
韩路之此话一出,先是一阵寂静,然后就是一片声浪响起,众人显然都是无比的激动和期待。让萧莫很是奇怪的是,这么大的场地,韩路之的声音居然四处都可以清楚听到,萧莫也不得不有些佩服韩路之的本事了。
随着韩路之的话语落下,在呼和声与叫彩声中,三道身影依次走向了高台正中的圆柱形台面上,这三人的身后,却还跟着一人,只不过这人明显地位要比走在前面的三人低,其步伐落后于三人不止一步之远。
这么一来,所有人一目了然的就知道了,那前面三人定是那评定的三大儒了。至于那跟在后面的是谁,人们虽然好奇,但也并不是多么的关注,大多数人的眼神,还是落在了那三位大儒的身上。
这三位大儒坐在了那正中的三张座榻之声,而跟在后面的那一人则是坐在了下首左侧边那张稍小的座榻之上。
萧莫此时的目光也是立马看向了正中圆台上的三人,对于这评定的大儒,萧莫的心里也是十分的好奇,想要一探究竟这三人各自的身份。
此时高台上的四人也都是身着这家常便服,其中坐在正中的三位,神态自如,面带微笑。而坐在左侧下首位置的那位,此时则是显得稍微有些拘谨,不似那三位大儒一样面色淡然。
萧莫清楚的知道,在这崇尚风雅的年头,能被世人评为大儒的,无一不是文采斐然,德行高尚的饱学之士。
在五胡乱华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长江以北中原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一度陷入了最低谷的时期,东晋时期的文人墨客,仕子风流,在那之后更是彻底消失不见。很多当时的贵族世家为了避难更是举家搬迁到了长江以南。
所以自那往后直至萧莫身处的大隋初年,都没有出什么特别著名的风流人物。而在大隋初建的这会儿,大隋内部更是缺少得力的人才,不然杨坚也不会颁布举贤良的政令,大隋也不会在之后出现科举制这一划时代的制度。
所有这些时代特点结合在一起,使得这年头的大儒二字往往又会与身居高位挂钩,所以这圆台之上的三位大儒,身份地位定然是不会低的。
而随着三位大儒坐下,这鸣鼓摘花也算是拉开了序幕。
ps:推荐一本好友新书神仙下凡闯三国,很有意思。
萧莫环顾四周,发现今年四大院的楼船高台之上,所站的才子皆不寻常。
那鸣凤阁第一才子,王志明言称不认识的白袍英俊男子,神秘且优雅不凡,而那美仙院的青衣少年独孤白,别看其年岁还小,但其无论是身份还是才名在洛都都是响当当的。
至于那潇湘馆的宋暮,就算别人不了解他,萧莫却是知道的,此人绝对是学富五车,雄才伟略之辈,虽不至于像大唐双龙传里的宋师道一般智计无双,但也不遑多让了,真要说起那文比,萧莫反倒是对这宋暮颇有些忌惮。
那一直只有涟依大家一人站立高台的红月楼,此时也突然是多了一人。这人却是萧莫在此地唯一熟悉的四大院第一才子了。
此人可不正是那日在四海楼中与萧莫诗词对赌的萧飞扬么。要是论起血脉辈分来,这人还是萧莫的嫡亲堂兄。
那日萧飞扬在四海楼中与萧莫对赌虽然最终败北,可那败北的原因却绝不是输在才情了。而是萧飞扬所作的小调输在了寓意。要是真论才情,这萧飞扬也是丝毫不输于人的,至少他在赞美女子方面很有一套。
况且以红月楼历年的习惯来看,不到文比的最后时刻,是永远都不会知道那位涟依大家会使出什么样的手段。
这么一番观察下来,萧莫不由得心中十分感慨,端午这传统焦点节日里举行的鸣鼓摘花盛会,果然是不一般。
这一次的鸣鼓摘花,不知是不是因为这阵子四海楼名声大噪的原因,还是萧莫突然间诏书封爵的原因。使得四大院对于这次鸣鼓摘花都产生了危机感,谁也没有藏拙,纷纷是不约而同的拿出了最强手段。
这样的才子阵容,让萧莫也是十分的头疼。
四大院的每一位才子,若论真才实学,肯定都是要甚过萧莫不少的,萧莫要是没了脑子里那些后世的记忆,和那唐诗三百首,别说作诗了,古文能不能看懂都很难说。
而且就算萧莫有了如此多的优势,在这次的文比之上也不一定会拔得头筹,因为鸣鼓摘花的文比没有任何的限制,只要是应景,就是提前准备文比诗词都是可以的。
这么多的才子,这些日子下来,谁手里能没有一首佳品萧莫哪里可能就一定说自己会胜过所有人,何况萧莫到现在都还没有想到什么应景端午的诗词,这会儿能不头疼么
也就是在萧莫头疼的这会儿,咚咚咚的就是九声巨大的鼓声接连传入了萧莫的耳朵中,毫无防范下的萧莫,被这突然响起的鼓声震的耳朵一阵阵生疼。
然后萧莫一抬头,就见那高台的前方,已经是不知何时伫立着一个一身文士打扮的中年男子了。
这中年男子萧莫也十分的数字,就是那洛阳令伊韩路之。韩路之今日一身文士装打扮,显得很是儒雅亲切,毫无往日身为洛阳令尹的官威,笑眯眯的像是个邻家大叔。至于这韩路之是什么时候上的高台,萧莫可就真没注意了。
韩路之作为洛阳令尹,是洛都名义上的行政长官,鸣鼓摘花这样盛大的节日,自然是由他来主持。今儿个韩路之这一身的打扮,倒也十分的贴合鸣鼓摘花。
在鼓声结束之后,满场一片寂静无声,都是转眼看向了韩路之,韩路之被这么多双眼睛盯着丝毫也不紧张,而是向着四周拱手抱拳道:“恰逢端午佳节,按照洛都的惯例,今日便是鸣鼓摘花之时。想必大家都等的急了,本官便不拖沓了,现在就先请上今年的评定之人,三位大儒”
韩路之此话一出,先是一阵寂静,然后就是一片声浪响起,众人显然都是无比的激动和期待。让萧莫很是奇怪的是,这么大的场地,韩路之的声音居然四处都可以清楚听到,萧莫也不得不有些佩服韩路之的本事了。
随着韩路之的话语落下,在呼和声与叫彩声中,三道身影依次走向了高台正中的圆柱形台面上,这三人的身后,却还跟着一人,只不过这人明显地位要比走在前面的三人低,其步伐落后于三人不止一步之远。
这么一来,所有人一目了然的就知道了,那前面三人定是那评定的三大儒了。至于那跟在后面的是谁,人们虽然好奇,但也并不是多么的关注,大多数人的眼神,还是落在了那三位大儒的身上。
这三位大儒坐在了那正中的三张座榻之声,而跟在后面的那一人则是坐在了下首左侧边那张稍小的座榻之上。
萧莫此时的目光也是立马看向了正中圆台上的三人,对于这评定的大儒,萧莫的心里也是十分的好奇,想要一探究竟这三人各自的身份。
此时高台上的四人也都是身着这家常便服,其中坐在正中的三位,神态自如,面带微笑。而坐在左侧下首位置的那位,此时则是显得稍微有些拘谨,不似那三位大儒一样面色淡然。
萧莫清楚的知道,在这崇尚风雅的年头,能被世人评为大儒的,无一不是文采斐然,德行高尚的饱学之士。
在五胡乱华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长江以北中原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一度陷入了最低谷的时期,东晋时期的文人墨客,仕子风流,在那之后更是彻底消失不见。很多当时的贵族世家为了避难更是举家搬迁到了长江以南。
所以自那往后直至萧莫身处的大隋初年,都没有出什么特别著名的风流人物。而在大隋初建的这会儿,大隋内部更是缺少得力的人才,不然杨坚也不会颁布举贤良的政令,大隋也不会在之后出现科举制这一划时代的制度。
所有这些时代特点结合在一起,使得这年头的大儒二字往往又会与身居高位挂钩,所以这圆台之上的三位大儒,身份地位定然是不会低的。
而随着三位大儒坐下,这鸣鼓摘花也算是拉开了序幕。
ps:推荐一本好友新书神仙下凡闯三国,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