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马车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千户大人,您所说的四轮.大马车,我大明亦有。而且此物,我华夏古已有之,却不是什么稀罕事物。”听了李啸讲完自已的设想,吴亮笑着回道。
“哦。是吗?”
李啸没想到,这在文艺复兴时期,才从北欧南部最早产生的四****马车,却在中国古代早就被制作出来。吴亮这淡淡一句,倒让他不觉吃了一惊。
吴亮说的没错,其实四轮.大马车,真不是什么稀罕之物。这东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春秋早期秦国秦穆公墓葬中,就出土了青铜四轮马车模型,现存于甘肃礼县博物馆。只不过,那时地四轮马车只有一个用途:各国国君死后出丧之时,用于运送灵柩。
“李大人,我大明现在亦有四轮马车,却难于普及,大人可知何故?”
“莫非,是道路所限?”
“正是,据在下所知,我大明现有之四轮马车,可载重四五十石,由马或骡牵引运行,所拉之马匹要六匹或八匹,且此四轮.大车,行驶缓慢,颇易损坏,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道亦止。实不如两轮简便,是故难于普及。”(有兴趣的考据癖同学,可详见《天工开物。舟车篇》)
望着吴亮一脸诚恳的样子,李啸陷入了沉吟。
为什么四轮马车未能在古代大范围普及,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多山多河网的地理条件所限,以及修路工艺的粗糙不足限制。
因为这种四轮马车,由于纯木质的轮子上没有橡胶气垫加以缓冲,所以需要良好路况才能快速方便地行走。所以在历史上,这种四轮车基本只能在官道上行走,故而很快被适应简易坑洼的泥路、山路且造价更便宜的两轮车甚至独轮车所取代。
只是这种两轮车,笨拙缓慢,设计很差,两匹骡子或挽马拉着,一车最多拉十几石粮,很难装到二十石,一般也就最多两千多斤的载重,这运输效率着实太小。
而那种人力独轮小车,在中国大地却是最为普及的车种。那种小车,据说是三国时诸葛亮的发明。在李啸幼年时,还在农村见过,一千几百年都在使用,可想而知生命力有多强。在影视剧中,常见这样的情景,一家子外出逃难,男主人用根皮带套在肩膀上,前头坐着女人小孩和行李,推车在田埂和夹渠上,小车吱呀,健步前行。在民国时,那时的独轮小车已经有橡胶轮胎,承重更多,一车推三四百斤也很轻松,一日走个五六十里都不在话下,后世的解放战争中,这种独轮小车更是大显身手,陈毅元帅就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百万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只不过,遇到困难,便就此放弃四轮.大马车的构想,反而只能采用原始落后的两轮车甚至独轮车,李啸实在心有不甘。
在世界历史中,俄罗斯帝国从欧洲横穿西伯利亚再征服到远东,广袤荒芜旷古无人的大地上,连人类的足迹都没有,哪有那么多道路。那些俄罗斯雇佣兵哥萨克军团,从欧洲地界一路到中亚和西伯利亚,一个又一个斯坦,一个又一个汗国,皆被踩在脚下,最后打到黑龙江边。
战争和移民,这几百年的俄罗斯拓展历史中,就没有停止过,包括后来统驭庞大的帝国,整个俄罗斯帝国的原野上,到处都是那种四轮的大型马车在奔驰运输,不论是收获还是迁移,或是支撑扩张战争,马车的作用其实还在大炮与火铳之上。毕竟没有后勤,火药和子弹加上补给,都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四处奔驰的四轮马车,成就了被英国人称为旷古巨兽的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人靠四轮马车能做到的,为什么李啸和他的部下就做不到,实在没这个道理。
因为四轮马车相比两轮马车,最大的好处是,可将马车的载重大幅提升。
四轮车的四个轮子构造,使得拉车的马匹,不用再做支点,以承担马车承载力,只是单纯提供拉力即可,从而极大提升拉载效力,据计算,只有双马拉动的情况下,至少可将载重提升近五倍。
而四轮马车的难于普及,除了当时的道路难行之外,现在大明所使用的四轮马车,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便是难于转向。
中国古代无四轮车的根本原因,其实不是道路问题,而是中国人没有解决四轮车的转向问题,中国人的四轮车,只是简单地将四个轮子安装在一个固定的车架上,因此难于转向,导致实用价值很小。这个旷世问题,中国人几千年也没解决。
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上,画有多辆四轮车,皆是典型的不能转向的四轮车。这种车从古代一直使用到现代中国的五十年代初。四个窄窄的铁箍木轮装在车架上,由三到四头牛拉着,车子的转向,则是四头牛凭力气大生拉硬拽。(确切的说,是靠车辙解决转向问题,车轮子把路面压了很深两道沟,车轮就在沟里滚动,秦始皇的车同轨就是为了这个方便。)
这种粗糙简陋的四轮车,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北方农村人都还见过,据说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因为这种车子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先.进.性,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大跃.进的光辉形象,才终于淘汰了这种粗笨的四轮车,倒还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所以现在把问题归纳起来,李啸要着手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道路难行的问题,一个便是四轮车的转向问题。
前一个问题,李啸现阶段暂无能力加以更改,不过,他可以避重就轻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他现在李啸打算开展的车马行业务,皆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货物运送,基本上都是走官道,走这样的四轮马车还是不成问题的。现在大明的这种粗笨四轮车能走,那么自已研制的新式四轮车,自然没有不能走的道理。而李啸不会开展货物配送下乡活动,这样就尽可能地避免了走崎岖小路与山道。
第二个问题,来自后世的李啸知道,西方的四轮马车之所以运作自如,却是因为发明了转向架之故。西方出现的可转向四轮车,最具创新的设计为,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个车架上由一根立轴连接,实际上是两个两轮车的组合。通过这突破性的设计,四轮马车才终于成功地走上了历史舞台,在世界历史上演出了属于自已的辉煌剧目。
西方的四轮马车,从产生到定型,先后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一直到十九世纪还在不断改良。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就可成功的事情。
李啸下定决心,该做就做,如果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那只会一事无成。
“吴先生,我要做的这四轮马车,与大明现有的四轮车不同,必须要可以轻松转向,方为合格,可以先做试验性研究,本官并不求能一步到位完美无缺。”李啸最后下了结论。
他随后把铁匠张铜柱与火器总头赵杰一并叫来,给他们画了一张根据后世的记忆,绘出的四轮马车草图。
张铜柱与赵杰看了眼前的图,都有一种开了眼界的感觉。
他们看到,李啸所绘的马车,车身较长,护板前高后低,前护板上镶嵌着木板钉死的座位,下面有搭脚,两层板制成了车夫的座位,在车夫座位下是前轮,有一根长杆加两侧护木连接前轮,这就是连杆,两个前轮并没有如以前的马车那样固定在木框上,而是用中滚轴和连杆相接,长长的连杆又被固定在圆盘式的前轴上,车辕与车身衔接的部份与前轮悬挂结合,这样骡马转向的时候前轮的悬挂也就整体转向。
李啸在绘图时,脑海中也在思索这四轮马画的转向原理。李啸认为,四个轮子的马车,颇有些类似后世的小汽车,转弯的时候两只前轮必须朝一个方向偏,才能顺利转弯。这样当前方的牵引力改变方向时,车辕通过轴套,改变车轴的方向,也就使得车轮朝牵引力的同一方向转动,实现四轮车的转向。
这是一个后世普通人都知晓的常识,却让此刻的明朝工匠感觉十分新鲜。
“此车草图便是如此,本官要求你们所研制之四轮车,务必要能灵活转向,便于使用,如果仅仅是复制大明现有之四轮马车,那意义便不大了。”李啸侃侃而谈。
“大人这泰西四轮马车图样,实是新鲜,却也给我等颇多启发,大人且耐心等待一段时间,我等定会尽快将样品制好。”赵杰郑重禀报道。
“李大人您放心吧,小老儿会尽力配合赵总头做事的。”张铜柱也在一旁附合。
“嗯,希望你们尽快制好,这四轮马车,是咱们要成立的车马行能否顺利运行的关键,本官就拜托二位了。有何物料需求,尽可向吴赞画提出,由他着手解决。”李啸说完,向二人拱了拱手。
见李啸对自已这般看重,二人十分激动,心下愈发在想,定要好好做好李啸交待下来的这件差事。
“二位,按本官此图试制样品出来,却需多久?”李啸最后忍不住叮嘱了一句。
赵杰与张铜柱商议了一阵,赵杰说道:“大人,我们尽快于一个月内,将此样车制好。”
“好,制好后,本官重重有赏!”李啸大笑说道。
“千户大人,您所说的四轮.大马车,我大明亦有。而且此物,我华夏古已有之,却不是什么稀罕事物。”听了李啸讲完自已的设想,吴亮笑着回道。
“哦。是吗?”
李啸没想到,这在文艺复兴时期,才从北欧南部最早产生的四****马车,却在中国古代早就被制作出来。吴亮这淡淡一句,倒让他不觉吃了一惊。
吴亮说的没错,其实四轮.大马车,真不是什么稀罕之物。这东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春秋早期秦国秦穆公墓葬中,就出土了青铜四轮马车模型,现存于甘肃礼县博物馆。只不过,那时地四轮马车只有一个用途:各国国君死后出丧之时,用于运送灵柩。
“李大人,我大明现在亦有四轮马车,却难于普及,大人可知何故?”
“莫非,是道路所限?”
“正是,据在下所知,我大明现有之四轮马车,可载重四五十石,由马或骡牵引运行,所拉之马匹要六匹或八匹,且此四轮.大车,行驶缓慢,颇易损坏,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道亦止。实不如两轮简便,是故难于普及。”(有兴趣的考据癖同学,可详见《天工开物。舟车篇》)
望着吴亮一脸诚恳的样子,李啸陷入了沉吟。
为什么四轮马车未能在古代大范围普及,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多山多河网的地理条件所限,以及修路工艺的粗糙不足限制。
因为这种四轮马车,由于纯木质的轮子上没有橡胶气垫加以缓冲,所以需要良好路况才能快速方便地行走。所以在历史上,这种四轮车基本只能在官道上行走,故而很快被适应简易坑洼的泥路、山路且造价更便宜的两轮车甚至独轮车所取代。
只是这种两轮车,笨拙缓慢,设计很差,两匹骡子或挽马拉着,一车最多拉十几石粮,很难装到二十石,一般也就最多两千多斤的载重,这运输效率着实太小。
而那种人力独轮小车,在中国大地却是最为普及的车种。那种小车,据说是三国时诸葛亮的发明。在李啸幼年时,还在农村见过,一千几百年都在使用,可想而知生命力有多强。在影视剧中,常见这样的情景,一家子外出逃难,男主人用根皮带套在肩膀上,前头坐着女人小孩和行李,推车在田埂和夹渠上,小车吱呀,健步前行。在民国时,那时的独轮小车已经有橡胶轮胎,承重更多,一车推三四百斤也很轻松,一日走个五六十里都不在话下,后世的解放战争中,这种独轮小车更是大显身手,陈毅元帅就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百万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只不过,遇到困难,便就此放弃四轮.大马车的构想,反而只能采用原始落后的两轮车甚至独轮车,李啸实在心有不甘。
在世界历史中,俄罗斯帝国从欧洲横穿西伯利亚再征服到远东,广袤荒芜旷古无人的大地上,连人类的足迹都没有,哪有那么多道路。那些俄罗斯雇佣兵哥萨克军团,从欧洲地界一路到中亚和西伯利亚,一个又一个斯坦,一个又一个汗国,皆被踩在脚下,最后打到黑龙江边。
战争和移民,这几百年的俄罗斯拓展历史中,就没有停止过,包括后来统驭庞大的帝国,整个俄罗斯帝国的原野上,到处都是那种四轮的大型马车在奔驰运输,不论是收获还是迁移,或是支撑扩张战争,马车的作用其实还在大炮与火铳之上。毕竟没有后勤,火药和子弹加上补给,都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四处奔驰的四轮马车,成就了被英国人称为旷古巨兽的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人靠四轮马车能做到的,为什么李啸和他的部下就做不到,实在没这个道理。
因为四轮马车相比两轮马车,最大的好处是,可将马车的载重大幅提升。
四轮车的四个轮子构造,使得拉车的马匹,不用再做支点,以承担马车承载力,只是单纯提供拉力即可,从而极大提升拉载效力,据计算,只有双马拉动的情况下,至少可将载重提升近五倍。
而四轮马车的难于普及,除了当时的道路难行之外,现在大明所使用的四轮马车,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便是难于转向。
中国古代无四轮车的根本原因,其实不是道路问题,而是中国人没有解决四轮车的转向问题,中国人的四轮车,只是简单地将四个轮子安装在一个固定的车架上,因此难于转向,导致实用价值很小。这个旷世问题,中国人几千年也没解决。
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上,画有多辆四轮车,皆是典型的不能转向的四轮车。这种车从古代一直使用到现代中国的五十年代初。四个窄窄的铁箍木轮装在车架上,由三到四头牛拉着,车子的转向,则是四头牛凭力气大生拉硬拽。(确切的说,是靠车辙解决转向问题,车轮子把路面压了很深两道沟,车轮就在沟里滚动,秦始皇的车同轨就是为了这个方便。)
这种粗糙简陋的四轮车,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北方农村人都还见过,据说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因为这种车子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先.进.性,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大跃.进的光辉形象,才终于淘汰了这种粗笨的四轮车,倒还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所以现在把问题归纳起来,李啸要着手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道路难行的问题,一个便是四轮车的转向问题。
前一个问题,李啸现阶段暂无能力加以更改,不过,他可以避重就轻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他现在李啸打算开展的车马行业务,皆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货物运送,基本上都是走官道,走这样的四轮马车还是不成问题的。现在大明的这种粗笨四轮车能走,那么自已研制的新式四轮车,自然没有不能走的道理。而李啸不会开展货物配送下乡活动,这样就尽可能地避免了走崎岖小路与山道。
第二个问题,来自后世的李啸知道,西方的四轮马车之所以运作自如,却是因为发明了转向架之故。西方出现的可转向四轮车,最具创新的设计为,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个车架上由一根立轴连接,实际上是两个两轮车的组合。通过这突破性的设计,四轮马车才终于成功地走上了历史舞台,在世界历史上演出了属于自已的辉煌剧目。
西方的四轮马车,从产生到定型,先后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一直到十九世纪还在不断改良。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就可成功的事情。
李啸下定决心,该做就做,如果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那只会一事无成。
“吴先生,我要做的这四轮马车,与大明现有的四轮车不同,必须要可以轻松转向,方为合格,可以先做试验性研究,本官并不求能一步到位完美无缺。”李啸最后下了结论。
他随后把铁匠张铜柱与火器总头赵杰一并叫来,给他们画了一张根据后世的记忆,绘出的四轮马车草图。
张铜柱与赵杰看了眼前的图,都有一种开了眼界的感觉。
他们看到,李啸所绘的马车,车身较长,护板前高后低,前护板上镶嵌着木板钉死的座位,下面有搭脚,两层板制成了车夫的座位,在车夫座位下是前轮,有一根长杆加两侧护木连接前轮,这就是连杆,两个前轮并没有如以前的马车那样固定在木框上,而是用中滚轴和连杆相接,长长的连杆又被固定在圆盘式的前轴上,车辕与车身衔接的部份与前轮悬挂结合,这样骡马转向的时候前轮的悬挂也就整体转向。
李啸在绘图时,脑海中也在思索这四轮马画的转向原理。李啸认为,四个轮子的马车,颇有些类似后世的小汽车,转弯的时候两只前轮必须朝一个方向偏,才能顺利转弯。这样当前方的牵引力改变方向时,车辕通过轴套,改变车轴的方向,也就使得车轮朝牵引力的同一方向转动,实现四轮车的转向。
这是一个后世普通人都知晓的常识,却让此刻的明朝工匠感觉十分新鲜。
“此车草图便是如此,本官要求你们所研制之四轮车,务必要能灵活转向,便于使用,如果仅仅是复制大明现有之四轮马车,那意义便不大了。”李啸侃侃而谈。
“大人这泰西四轮马车图样,实是新鲜,却也给我等颇多启发,大人且耐心等待一段时间,我等定会尽快将样品制好。”赵杰郑重禀报道。
“李大人您放心吧,小老儿会尽力配合赵总头做事的。”张铜柱也在一旁附合。
“嗯,希望你们尽快制好,这四轮马车,是咱们要成立的车马行能否顺利运行的关键,本官就拜托二位了。有何物料需求,尽可向吴赞画提出,由他着手解决。”李啸说完,向二人拱了拱手。
见李啸对自已这般看重,二人十分激动,心下愈发在想,定要好好做好李啸交待下来的这件差事。
“二位,按本官此图试制样品出来,却需多久?”李啸最后忍不住叮嘱了一句。
赵杰与张铜柱商议了一阵,赵杰说道:“大人,我们尽快于一个月内,将此样车制好。”
“好,制好后,本官重重有赏!”李啸大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