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一章 大声说出你的理想(二更)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第九特区、神级影视大穿越、汉化大师、逆行诸天万界、我一个人砍翻末世、蜀山道主、我的分身帝国、从同福开始、无耻术士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皇帝突然在朝堂上提到朱浩,在场的人多少有些始料不及。
孙交听了不由纳闷。
皇帝不是一直都很忌讳让别人知道他跟朱浩的关系么?也不想让人知道其实朱浩暗地里是在为他做事?今天为何突然会主动提到要为朱浩安排官职之事?
孙交不由将目光落到杨廷和身上,发现杨廷和并未对此有任何表示。
「孙部堂。」
朱四突然将目标对准了孙交,「朕记得你一向是推崇朱敬道的,认为他年轻有能力,你对此有何意见?」
孙交感觉浑身不自在,如芒在背。
他好像突然明白了皇帝为何要当众提出这件事。
你孙老头不是嚷嚷着要把朱浩留在京城,其实暗地里想把朱浩调出京师吗?现在朕就让你当着满朝大臣的面说说你心中的想法!
你这种言不由衷的老狐狸,朕就想听听你公开的意见,看你在人前,到底是要留朱浩在京城当官,还是调他去外地?听说你也很推崇把朱浩调为湖广提学副使?
你说啊!
孙交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
「杨阁老,对此你又有何意见?」
朱四突然又望向杨廷和。
孙老头是个口是心非的阴谋家,你杨廷和也好不到哪儿去。
孙交明说要把女婿留在京城,实际想调其出京,你杨廷和嘴上答应要帮孙交把朱浩留在京城,暗地里也是把朱浩调出京城。
现在到了你们明着对对口供的时候了,管你们心中怎么想的,就问你们在人前怎么说?是继续惺惺作态,还是实话实说?
杨廷和相比于孙交,要更加老练一些,他走出来道:「回陛下,有关吏部的事情,老臣不想过问。」
「哦。」
朱四释然点头,「可是朕好像记得,之前内廷廷议的时候,当时由孙部堂提出,要让朱敬道回朝任户部郎中,有这回事吧?」
当然有这回事,只是现在没人想承认罢了。
孙交急忙道:「陛下,敬道尚且年轻,没有太多为官的经验,或还需要历练。」
朱四道:「那依孙老部堂的意思,要派敬道外出历练几年?吏部,最近是否有为朱敬道安排过官缺?朕想听听吏部的意见!」
一下又把难题抛给吏部。
当天吏部尚书乔宇也在,还是皇帝特地吩咐,让他最近不管身体如何,还是要时常上朝来参政议政一下,至少让他知道现在朝中大事的现状,不曾想皇帝如此的目的,好像就是为了质问乔宇,给乔宇出难题一般。
乔宇走列道:「臣似是记得,湖广提学副使有空缺,吏部准备让他接任此差。」
朱四道:「让一个尚且连二十岁都不到的年轻人,当一省提学,等于说让一省的学子当他的弟子,考校的标准由他一人来定,是否太草率了一些?旁人会不会说,大明文风衰落,让这么个年轻后辈掌握科举之事,徒惹人耻笑?」
乔宇面色犹豫。
本来让朱浩当一省提学就很不恰当。
多少人盯着这职位呢,只是杨廷和提出来,让朱浩去当提学副使,吏部这才围绕此运作,特地改了朱浩的考评,把朱浩在翰林院和永平府知府任上的表现,都定了优等。
三年尚未考满,却安排了六年考满后应该安排的差事。
如此也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越制了。
普通人要问,吏部大可说朱浩表现优秀,符合破格提拔的要求,但现在是皇帝查问,吏部却不好回答。
你们文官一向在给皇帝讲维护制度的重要性,怎么放到朱浩身上,你们就可以破格呢?
毛纪走出来道:「陛下,朱敬道到底是进士出身,以进士委命为一省提学副使,有先例可循,况且以其状元之才,还有在翰苑中深造后修书的早已,堪当此任。」
「是吗?」
朱四又望向孙交,「孙部堂,你也是这么认为的?」
现在就轮到让孙交说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了。
孙交先前一直在杨廷和等人面前强调,希望能让朱浩留在京城,现在皇帝非要在朱浩官职的问题上做文章,他就只能是再坚持一下,不然杨廷和都会知道,原来你孙志同是欲擒故纵,故意摆开架势让我中你的套?
孙交道:「老臣认为,敬道尚且历练不足,或回翰苑继续为修撰,乃最好的结果。」
「嗯。」
朱四对此回答很满意,他又望向杨廷和,道,「杨阁老,朕也认为,让朱敬道回翰林院,是很好的选择。现在朕的确想听听你的意见,不涉及到你干涉吏部人事任免的问题,畅所欲言嘛。」
杨廷和心里来气。
难道现在让他当着皇帝和孙交的面说,我不支持朱浩留在京师,应该让他滚出京城到地方当官?
先前怎么跟孙交承诺的?
还有,朱浩一直都是在为他杨廷和做事的,你总不能做卸磨杀驴的事情吧?
杨廷和道:「若以朱敬道为湖广提学副使,不失为也是一种历练,对他将来有莫大的好处。」
杨廷和现在也不管皇帝怎么说了。
本来他就已决定要把朱浩外调,不能因为皇帝说两句,就贸然改变计划,就算是违背了对孙交的承诺又如何?
我让朱敬道去当提学副使,辱没了他还是怎么着?别人能说我杨某人是把朱浩当弃子?明明是跟着我办事后,有了光辉的前途!
「嗯。」
朱四没表态,突然望向一旁的张佐,问道:「先前湖广提学副使是何人?」
张佐道:「乃张邦奇。」
朱四满意点头:「朕对他很熟悉,在王府时,他就曾到过安陆,组织岁试时特地考校了朕学问,朕受他指点,受益颇多。本来朕登基后,他因私事而归乡,湖广提学副使的职位一直空缺,朕一直想对他委以重用,朕的意思,想让他入朝,到翰林院为侍读,可以日常解答朕读书时所遇到的问题。诸位卿家,没问题吧?」
皇帝先前还在为朱浩的事,左问一句右问一句,显得对朱浩的官职很关心的样子。
但随即,朱四就提出了要把张邦奇调到翰林院为侍读的事。
很多人心里在想,感情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张邦奇啊。
皇帝可真是藏得深,想想也是,一个朱敬道,他当什么官,皇帝有那心思理会?而皇帝把一个曾经对其有过指点的,跟王府还有诸多关联的人,调到翰林院中当侍读,怕才是皇帝真正的目的吧?
这个张邦奇真是会投资,在当今陛下为兴王世子时,就敢顶着巨大的压力去考校其学问,后来辞官回乡,不也是政治打压的结果?现在人家政治投资终于有了回报!
朱四见还是没人回答,又望着杨廷和道:「杨阁老,此事朕先前跟翰林院的人谈过,他们认为,此事应当进行廷议,朕今日便拿出来说,你有何意见呢?」
杨廷和心里窝火。
现在问题已不在朱浩身上,而在张邦奇,此人恰好还是杨廷和怀疑,是他潜在的政治对手。
若答应了把张邦奇调到翰林院,万一回头皇帝就要让张邦奇入阁呢?
朱浩的问题事小,张邦奇的问题才严重。
杨廷和道:「若贸然以一名外官入翰苑,怕是于理不合。尤其还是直接进为侍读,其在翰
苑中,未经六年考满,照例是不能晋升的。」
「是吗?」
朱四面色不满。
孙交急忙补充道:「陛下,的确如此。」
朱四道:「进翰林院为侍读不行,那进翰林院为修撰……等等,他的官职,当修撰是低了一点吧?他为官这么多年,不如这样吧,把户部郎中的职位交给他,不算辱没,对吧?」
朱四突然就不为张邦奇争取翰林院待读的职位了。
而改迁户部郎中。
这一听,就让人觉得心里舒服多了。
张邦奇何德何能,就算他曾经是庶吉士,但现在可是商讨让他当翰林院侍读的,翰林院多少人考满九年,都还没获得这职位,他一介外臣,就靠跟皇帝的关系,就能这么晋升?那让翰林院体系的人怎么想?
但要是当户部郎中,就很合理,倒像是平调,甚至都没有晋升。
若要晋升一步的话,应该当个诸寺少卿或者六部侍郎之类的官职。
杨廷和开始琢磨皇帝何以要提到张邦奇的事,眼下皇帝非要把张邦奇安排来当京官,看起来皇帝就是想以张邦奇为其所用,好像他这个首辅都没法阻挡。
挡唐寅,是有道理的,毕竟唐寅只是个举人,又没有为官经验,日常考核都没完成,凭什么晋升?
但张邦奇不一样,弘治十八年进士,当官都已经快二十年了,难道晋升个户部郎中都算不合理?只是从外官调到京师罢了。
「那朱浩……」
朱四突然又想到什么,语气就好像在自言自语一般,只是比自语声音要更大一些,「户部郎中的职位,就不能留给他了,这个湖广提学副使,他好像也没那资历,以新科进士来替代张卿家这样的老臣,不合适。该如何调遣呢?」
此时蒋冕实在听不下去了,出列道:「陛下,那不若还是让其回翰苑,继
续深造吧。」
皇帝突然在朝堂上提到朱浩,在场的人多少有些始料不及。
孙交听了不由纳闷。
皇帝不是一直都很忌讳让别人知道他跟朱浩的关系么?也不想让人知道其实朱浩暗地里是在为他做事?今天为何突然会主动提到要为朱浩安排官职之事?
孙交不由将目光落到杨廷和身上,发现杨廷和并未对此有任何表示。
「孙部堂。」
朱四突然将目标对准了孙交,「朕记得你一向是推崇朱敬道的,认为他年轻有能力,你对此有何意见?」
孙交感觉浑身不自在,如芒在背。
他好像突然明白了皇帝为何要当众提出这件事。
你孙老头不是嚷嚷着要把朱浩留在京城,其实暗地里想把朱浩调出京师吗?现在朕就让你当着满朝大臣的面说说你心中的想法!
你这种言不由衷的老狐狸,朕就想听听你公开的意见,看你在人前,到底是要留朱浩在京城当官,还是调他去外地?听说你也很推崇把朱浩调为湖广提学副使?
你说啊!
孙交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
「杨阁老,对此你又有何意见?」
朱四突然又望向杨廷和。
孙老头是个口是心非的阴谋家,你杨廷和也好不到哪儿去。
孙交明说要把女婿留在京城,实际想调其出京,你杨廷和嘴上答应要帮孙交把朱浩留在京城,暗地里也是把朱浩调出京城。
现在到了你们明着对对口供的时候了,管你们心中怎么想的,就问你们在人前怎么说?是继续惺惺作态,还是实话实说?
杨廷和相比于孙交,要更加老练一些,他走出来道:「回陛下,有关吏部的事情,老臣不想过问。」
「哦。」
朱四释然点头,「可是朕好像记得,之前内廷廷议的时候,当时由孙部堂提出,要让朱敬道回朝任户部郎中,有这回事吧?」
当然有这回事,只是现在没人想承认罢了。
孙交急忙道:「陛下,敬道尚且年轻,没有太多为官的经验,或还需要历练。」
朱四道:「那依孙老部堂的意思,要派敬道外出历练几年?吏部,最近是否有为朱敬道安排过官缺?朕想听听吏部的意见!」
一下又把难题抛给吏部。
当天吏部尚书乔宇也在,还是皇帝特地吩咐,让他最近不管身体如何,还是要时常上朝来参政议政一下,至少让他知道现在朝中大事的现状,不曾想皇帝如此的目的,好像就是为了质问乔宇,给乔宇出难题一般。
乔宇走列道:「臣似是记得,湖广提学副使有空缺,吏部准备让他接任此差。」
朱四道:「让一个尚且连二十岁都不到的年轻人,当一省提学,等于说让一省的学子当他的弟子,考校的标准由他一人来定,是否太草率了一些?旁人会不会说,大明文风衰落,让这么个年轻后辈掌握科举之事,徒惹人耻笑?」
乔宇面色犹豫。
本来让朱浩当一省提学就很不恰当。
多少人盯着这职位呢,只是杨廷和提出来,让朱浩去当提学副使,吏部这才围绕此运作,特地改了朱浩的考评,把朱浩在翰林院和永平府知府任上的表现,都定了优等。
三年尚未考满,却安排了六年考满后应该安排的差事。
如此也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越制了。
普通人要问,吏部大可说朱浩表现优秀,符合破格提拔的要求,但现在是皇帝查问,吏部却不好回答。
你们文官一向在给皇帝讲维护制度的重要性,怎么放到朱浩身上,你们就可以破格呢?
毛纪走出来道:「陛下,朱敬道到底是进士出身,以进士委命为一省提学副使,有先例可循,况且以其状元之才,还有在翰苑中深造后修书的早已,堪当此任。」
「是吗?」
朱四又望向孙交,「孙部堂,你也是这么认为的?」
现在就轮到让孙交说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了。
孙交先前一直在杨廷和等人面前强调,希望能让朱浩留在京城,现在皇帝非要在朱浩官职的问题上做文章,他就只能是再坚持一下,不然杨廷和都会知道,原来你孙志同是欲擒故纵,故意摆开架势让我中你的套?
孙交道:「老臣认为,敬道尚且历练不足,或回翰苑继续为修撰,乃最好的结果。」
「嗯。」
朱四对此回答很满意,他又望向杨廷和,道,「杨阁老,朕也认为,让朱敬道回翰林院,是很好的选择。现在朕的确想听听你的意见,不涉及到你干涉吏部人事任免的问题,畅所欲言嘛。」
杨廷和心里来气。
难道现在让他当着皇帝和孙交的面说,我不支持朱浩留在京师,应该让他滚出京城到地方当官?
先前怎么跟孙交承诺的?
还有,朱浩一直都是在为他杨廷和做事的,你总不能做卸磨杀驴的事情吧?
杨廷和道:「若以朱敬道为湖广提学副使,不失为也是一种历练,对他将来有莫大的好处。」
杨廷和现在也不管皇帝怎么说了。
本来他就已决定要把朱浩外调,不能因为皇帝说两句,就贸然改变计划,就算是违背了对孙交的承诺又如何?
我让朱敬道去当提学副使,辱没了他还是怎么着?别人能说我杨某人是把朱浩当弃子?明明是跟着我办事后,有了光辉的前途!
「嗯。」
朱四没表态,突然望向一旁的张佐,问道:「先前湖广提学副使是何人?」
张佐道:「乃张邦奇。」
朱四满意点头:「朕对他很熟悉,在王府时,他就曾到过安陆,组织岁试时特地考校了朕学问,朕受他指点,受益颇多。本来朕登基后,他因私事而归乡,湖广提学副使的职位一直空缺,朕一直想对他委以重用,朕的意思,想让他入朝,到翰林院为侍读,可以日常解答朕读书时所遇到的问题。诸位卿家,没问题吧?」
皇帝先前还在为朱浩的事,左问一句右问一句,显得对朱浩的官职很关心的样子。
但随即,朱四就提出了要把张邦奇调到翰林院为侍读的事。
很多人心里在想,感情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张邦奇啊。
皇帝可真是藏得深,想想也是,一个朱敬道,他当什么官,皇帝有那心思理会?而皇帝把一个曾经对其有过指点的,跟王府还有诸多关联的人,调到翰林院中当侍读,怕才是皇帝真正的目的吧?
这个张邦奇真是会投资,在当今陛下为兴王世子时,就敢顶着巨大的压力去考校其学问,后来辞官回乡,不也是政治打压的结果?现在人家政治投资终于有了回报!
朱四见还是没人回答,又望着杨廷和道:「杨阁老,此事朕先前跟翰林院的人谈过,他们认为,此事应当进行廷议,朕今日便拿出来说,你有何意见呢?」
杨廷和心里窝火。
现在问题已不在朱浩身上,而在张邦奇,此人恰好还是杨廷和怀疑,是他潜在的政治对手。
若答应了把张邦奇调到翰林院,万一回头皇帝就要让张邦奇入阁呢?
朱浩的问题事小,张邦奇的问题才严重。
杨廷和道:「若贸然以一名外官入翰苑,怕是于理不合。尤其还是直接进为侍读,其在翰
苑中,未经六年考满,照例是不能晋升的。」
「是吗?」
朱四面色不满。
孙交急忙补充道:「陛下,的确如此。」
朱四道:「进翰林院为侍读不行,那进翰林院为修撰……等等,他的官职,当修撰是低了一点吧?他为官这么多年,不如这样吧,把户部郎中的职位交给他,不算辱没,对吧?」
朱四突然就不为张邦奇争取翰林院待读的职位了。
而改迁户部郎中。
这一听,就让人觉得心里舒服多了。
张邦奇何德何能,就算他曾经是庶吉士,但现在可是商讨让他当翰林院侍读的,翰林院多少人考满九年,都还没获得这职位,他一介外臣,就靠跟皇帝的关系,就能这么晋升?那让翰林院体系的人怎么想?
但要是当户部郎中,就很合理,倒像是平调,甚至都没有晋升。
若要晋升一步的话,应该当个诸寺少卿或者六部侍郎之类的官职。
杨廷和开始琢磨皇帝何以要提到张邦奇的事,眼下皇帝非要把张邦奇安排来当京官,看起来皇帝就是想以张邦奇为其所用,好像他这个首辅都没法阻挡。
挡唐寅,是有道理的,毕竟唐寅只是个举人,又没有为官经验,日常考核都没完成,凭什么晋升?
但张邦奇不一样,弘治十八年进士,当官都已经快二十年了,难道晋升个户部郎中都算不合理?只是从外官调到京师罢了。
「那朱浩……」
朱四突然又想到什么,语气就好像在自言自语一般,只是比自语声音要更大一些,「户部郎中的职位,就不能留给他了,这个湖广提学副使,他好像也没那资历,以新科进士来替代张卿家这样的老臣,不合适。该如何调遣呢?」
此时蒋冕实在听不下去了,出列道:「陛下,那不若还是让其回翰苑,继
续深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