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杨国忠去逝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
在激情释放后的继续缠绵中,杨晞也从杨玉环嘴里听说了很多事。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彻底弄明白了李隆基为何会想到让他主持武部事务。
自青海的第一条好消息传来后,杨玉环就一直在李隆基面前说杨晞的军事谋略如何出众,要是以后让杨晞主持军务,那大唐军队一定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而在青海的好消息持续传来之时,太子李玢也在李隆基面前说了杨晞很多好话,最终让李隆基决定,让杨晞主持以后的武部事务。
杨国忠即使不上表请辞,也不会让李隆基在这一点上改变主意的。杨国忠在这个时候提出辞呈,那更让李隆基没有一点犹豫就下了决定。
“四郎,你父亲的请辞让陛下心生伤感了,他想在你身上弥补一些对你父亲的遗憾,所以这一切你都不要推辞,全部接受下来!”
“多谢姑姑提醒,四郎知道怎么做了!”亲自替杨玉环整理穿戴的杨晞一副感慨的样子。
两人已经缠绵了很久,肯定要起来,起来后可以继续说事,不然一会被人发现就是麻烦事了。刚才杨玉环已经非常满足了,身体都痉挛了,杨晞知道,自己的努力付出得到的回报还是非常丰厚的。
杨玉环讲了不少,包括这段时间李玢的表现,她所知道的一些朝中大臣的动静,都详细地告诉了杨晞,让杨晞非常的惊喜。对于他来说,杨玉环有点像“超级大间谍”的味道,给他提供了太多有用的情报了。以后在杨玉环身上所花的精力不能少,相信付出会继续有回报的。杨晞不知道这件事上虢国夫人有没有在李隆基面前说过什么,那个女人也不能冷落的,说不定关键时候也能得到她的帮忙。
杨晞最终心满意足地离开了皇宫。回到魏国公府。
也就在杨国忠请辞的昭令送到李隆基那里两天后,朝廷下就发了诏令,准了杨国忠的请辞,令还在安西剿乱的郭子仪代任检校左相,归朝的杨晞守武部尚书,主持兵部的事务。
朝廷也召还在青海的武部侍郎高适回京,准备配合杨晞一道朝廷军制方面的改革。
李隆基的时候,募兵制全面取代了早期的府兵制,这对军队战力的提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因为各边镇将领握着军政和民生大权,导致中央的政令不能畅通无阻地发布并被执行下去。在李隆基越来越懒得理政的情况下,发生了安禄山这样的叛乱。如今叛乱被平息,吐蕃人的威胁也被消除,李隆基进一步想到了削减各镇军大将,彻底消除内忧的事。他想到最合适的人选就是杨晞这个在两次战役中立下无人可比功勋的少年人,让郭子仪配合杨晞做这事。
年轻人有冲劲,有干劲,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退缩,这是李隆基将此重任完全交给杨晞的重要原因。他相信杨晞不会让他失望的。
杨晞当然没有完全明白李隆基的意思,但他知道李隆基是想将他推到前台去,让他去负责这件最容易得罪人、非常棘手的事。
虽然知道这件事容易得罪人,也很难做。但杨晞并没有任何的不情愿和退缩。知道原来一些历史事件,深知大唐自安史之乱后的急速衰败主要原因就是藩镇之祸,手握重兵的藩镇长官根本不理会朝廷的诏令,将治下的藩镇视作自己的王国。军政、民生大权一手抓,这样的情况导致大唐越来越衰败,最终走向灭亡。既然穿越来到了这个时代。那杨晞就不会容忍这种情况出现的。
如果李隆基没将削减各镇边将领手中的权力,进行军制改革的事交给他,杨晞也会在强烈向朝廷建议改革这方面的弊端,甚至自请命去做这件事。如今李隆基在他未请命之前就完全将权力交给了他,他如何会有怨言?
因为在征战吐蕃之前杨晞已经在协助郭子仪做这方面的事了,全面接手起来并没费太多手段,他期望高适能早日回长安,有这个亲信人物一起做这件事,杨晞相信会顺利的多。
杨晞知道,自己在平叛军事及这次出征吐蕃的过程中,树立的威望是没什么人可以相比的了,这是他在以后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资本。
在令高适回京协助杨晞主持全面军制改革的事的后的第十天,交御了所有事的高适,也利用驿站快马飞奔回到了长安。因为不知道召他回京是为了何事,高适在抵达长安后,连家都没回,就直接来到了杨晞的府中,问询原因。
“恭喜子亮接任武部尚书职!”高适为杨晞的升职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再得朝廷封赏而得意。
他依然任武部侍郎职,但因为此次出征立下大功,朝廷另授他职务,兼领军器监大监职,如此两个重要的职位都由他任领,高适有一种意气奋发的感觉。
他非常感激杨晞,他知道,没有杨晞,他不可能有现在这般成就的。
杨晞从高适的神情中读出了这份感激,但也只是笑笑表示没什么,“达夫兄,朝廷委你以要职,希望你以后更兢兢业业地做事。陛下令我们两人主要负责军制改革的事,我希望我们两人能通力合作,不让陛下失望!”
“请子亮放心,某一定会尽心尽力做事,决不让陛下和你失望!”高适一副信心满怀的样子。
“此次军制改革,我不希望半途而废,一定要通过这次改制,彻底将大唐的军制理顺,再也不会出现像安禄山这样,镇边将领起兵作乱的事发生。要做到这样,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军事制度,接下来这段时间,我们主要就是商议如何制定一套合理的军事制度,”说到这里,杨晞露出了笑容,“过几日我会写一份这方面的制度草稿出来,到时你看看,我们再好生讨论一下,看看如何改为好!”
后世时候杨晞在军队中呆过,对共和国的军事制度有点研究,可以拿来借鉴一下,再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与高适等人多讨论,相信肯定可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沿用许多年的军事制度。
“如此甚好,待过几日,子亮你写好了草稿,某一定马上细看,之后再和你讨论!”
杨晞点点头,再低头想了一下后,道:“达夫兄,这次军制改革需要人的手非常多,今天晚上我写份名单,到时你将名单上的人都支过来使用!”
“某明白了!”高适当然明白杨晞这样安排的用意,杨晞是想将名单上的人进一步笼络在自己身边的。
高适的明事理让杨晞挺放心。不过杨晞有一件事非常担心,那就是杨国忠的病情,他知道,要是杨国忠去逝,那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要为杨国忠守孝了。
这是古代当儿子必须要做的事,无论你是当宰相还是皇帝,父亲死了,必须要为他守孝,不然就要被天下人指着鼻子骂,无论你再有才,也会被人打上不孝的恶名,这辈子就再也不要想有出头之日。
但想着什么事就来什么事,也就在朝廷正式任命杨晞代守武部尚书,主持武部事务的第十五天,杨国忠在昏睡中停止了呼吸,溘然长逝。这些天一直在忙碌地准备全面军制改革事的杨晞,也被迫放下手中的事,到魏国公府替杨国忠守灵。
虽然杨国忠在重病之前名声欠佳,被许多人称之为“奸相”,但朝廷对其评价很高,李隆基下诏大大褒奖了一番杨国忠,追授其为司空、郡王、洛州大都督,李隆基宣布罢朝七天,以示吊唁,令其陪葬泰陵。李隆基在听到杨国忠去逝的消息后,竟然痛哭了一场,最后下令所有在京官员都到魏国公府吊唁,派太子李玢代他前往魏国公府对杨国忠的家人表示慰问。
杨晞当然效仿他的三个哥哥一样,上表请辞一切职务,准备为杨国忠守孝。朝廷当然准许,杨晞也和三个哥哥一起,跪在杨国忠的灵柩前当孝子,并接受所有到府中来吊唁的人的安慰。
杨国忠去逝后,停灵五日,然后下葬。
李隆基虽然还未去逝,但他死后准备安葬的泰陵已经在修建过程中,作为李隆基非常信任的大臣,杨国忠得到了陪葬泰陵的待遇。
无论杨国忠生前留下多少恶名,都随着他的去逝也被一笔勾销。因为有杨晞这个出色的儿子在,在大唐的史册中,杨国忠成了一个各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能臣,差不多算是被“漂白”了。
要是杨国忠知道原来历史上他的下场,现在这样的死一定让他非常庆幸,冰火两重天的待遇啊!原来的历史上,他是被乱兵追杀,身首异处的,葬在什么地方也不被人知晓,留下的全是恶名、骂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如今他是被当作大唐名臣而载入史册的。
杨晞知道这些,所以他对杨国忠的死虽然有点难过,但没有多少悲伤,也为杨国忠感觉到庆幸,这样也算死得其所了,至少与原来相比是这样的。
也就在杨国忠下葬后的第二天,郭昕也生产了。
在一声清脆的啼哭声中,杨晞当上了爸爸,他有了自己的儿子。(未完待续。。)RT
==============
在激情释放后的继续缠绵中,杨晞也从杨玉环嘴里听说了很多事。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彻底弄明白了李隆基为何会想到让他主持武部事务。
自青海的第一条好消息传来后,杨玉环就一直在李隆基面前说杨晞的军事谋略如何出众,要是以后让杨晞主持军务,那大唐军队一定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而在青海的好消息持续传来之时,太子李玢也在李隆基面前说了杨晞很多好话,最终让李隆基决定,让杨晞主持以后的武部事务。
杨国忠即使不上表请辞,也不会让李隆基在这一点上改变主意的。杨国忠在这个时候提出辞呈,那更让李隆基没有一点犹豫就下了决定。
“四郎,你父亲的请辞让陛下心生伤感了,他想在你身上弥补一些对你父亲的遗憾,所以这一切你都不要推辞,全部接受下来!”
“多谢姑姑提醒,四郎知道怎么做了!”亲自替杨玉环整理穿戴的杨晞一副感慨的样子。
两人已经缠绵了很久,肯定要起来,起来后可以继续说事,不然一会被人发现就是麻烦事了。刚才杨玉环已经非常满足了,身体都痉挛了,杨晞知道,自己的努力付出得到的回报还是非常丰厚的。
杨玉环讲了不少,包括这段时间李玢的表现,她所知道的一些朝中大臣的动静,都详细地告诉了杨晞,让杨晞非常的惊喜。对于他来说,杨玉环有点像“超级大间谍”的味道,给他提供了太多有用的情报了。以后在杨玉环身上所花的精力不能少,相信付出会继续有回报的。杨晞不知道这件事上虢国夫人有没有在李隆基面前说过什么,那个女人也不能冷落的,说不定关键时候也能得到她的帮忙。
杨晞最终心满意足地离开了皇宫。回到魏国公府。
也就在杨国忠请辞的昭令送到李隆基那里两天后,朝廷下就发了诏令,准了杨国忠的请辞,令还在安西剿乱的郭子仪代任检校左相,归朝的杨晞守武部尚书,主持兵部的事务。
朝廷也召还在青海的武部侍郎高适回京,准备配合杨晞一道朝廷军制方面的改革。
李隆基的时候,募兵制全面取代了早期的府兵制,这对军队战力的提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因为各边镇将领握着军政和民生大权,导致中央的政令不能畅通无阻地发布并被执行下去。在李隆基越来越懒得理政的情况下,发生了安禄山这样的叛乱。如今叛乱被平息,吐蕃人的威胁也被消除,李隆基进一步想到了削减各镇军大将,彻底消除内忧的事。他想到最合适的人选就是杨晞这个在两次战役中立下无人可比功勋的少年人,让郭子仪配合杨晞做这事。
年轻人有冲劲,有干劲,即使遇到挫折也不会退缩,这是李隆基将此重任完全交给杨晞的重要原因。他相信杨晞不会让他失望的。
杨晞当然没有完全明白李隆基的意思,但他知道李隆基是想将他推到前台去,让他去负责这件最容易得罪人、非常棘手的事。
虽然知道这件事容易得罪人,也很难做。但杨晞并没有任何的不情愿和退缩。知道原来一些历史事件,深知大唐自安史之乱后的急速衰败主要原因就是藩镇之祸,手握重兵的藩镇长官根本不理会朝廷的诏令,将治下的藩镇视作自己的王国。军政、民生大权一手抓,这样的情况导致大唐越来越衰败,最终走向灭亡。既然穿越来到了这个时代。那杨晞就不会容忍这种情况出现的。
如果李隆基没将削减各镇边将领手中的权力,进行军制改革的事交给他,杨晞也会在强烈向朝廷建议改革这方面的弊端,甚至自请命去做这件事。如今李隆基在他未请命之前就完全将权力交给了他,他如何会有怨言?
因为在征战吐蕃之前杨晞已经在协助郭子仪做这方面的事了,全面接手起来并没费太多手段,他期望高适能早日回长安,有这个亲信人物一起做这件事,杨晞相信会顺利的多。
杨晞知道,自己在平叛军事及这次出征吐蕃的过程中,树立的威望是没什么人可以相比的了,这是他在以后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资本。
在令高适回京协助杨晞主持全面军制改革的事的后的第十天,交御了所有事的高适,也利用驿站快马飞奔回到了长安。因为不知道召他回京是为了何事,高适在抵达长安后,连家都没回,就直接来到了杨晞的府中,问询原因。
“恭喜子亮接任武部尚书职!”高适为杨晞的升职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再得朝廷封赏而得意。
他依然任武部侍郎职,但因为此次出征立下大功,朝廷另授他职务,兼领军器监大监职,如此两个重要的职位都由他任领,高适有一种意气奋发的感觉。
他非常感激杨晞,他知道,没有杨晞,他不可能有现在这般成就的。
杨晞从高适的神情中读出了这份感激,但也只是笑笑表示没什么,“达夫兄,朝廷委你以要职,希望你以后更兢兢业业地做事。陛下令我们两人主要负责军制改革的事,我希望我们两人能通力合作,不让陛下失望!”
“请子亮放心,某一定会尽心尽力做事,决不让陛下和你失望!”高适一副信心满怀的样子。
“此次军制改革,我不希望半途而废,一定要通过这次改制,彻底将大唐的军制理顺,再也不会出现像安禄山这样,镇边将领起兵作乱的事发生。要做到这样,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军事制度,接下来这段时间,我们主要就是商议如何制定一套合理的军事制度,”说到这里,杨晞露出了笑容,“过几日我会写一份这方面的制度草稿出来,到时你看看,我们再好生讨论一下,看看如何改为好!”
后世时候杨晞在军队中呆过,对共和国的军事制度有点研究,可以拿来借鉴一下,再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与高适等人多讨论,相信肯定可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沿用许多年的军事制度。
“如此甚好,待过几日,子亮你写好了草稿,某一定马上细看,之后再和你讨论!”
杨晞点点头,再低头想了一下后,道:“达夫兄,这次军制改革需要人的手非常多,今天晚上我写份名单,到时你将名单上的人都支过来使用!”
“某明白了!”高适当然明白杨晞这样安排的用意,杨晞是想将名单上的人进一步笼络在自己身边的。
高适的明事理让杨晞挺放心。不过杨晞有一件事非常担心,那就是杨国忠的病情,他知道,要是杨国忠去逝,那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要为杨国忠守孝了。
这是古代当儿子必须要做的事,无论你是当宰相还是皇帝,父亲死了,必须要为他守孝,不然就要被天下人指着鼻子骂,无论你再有才,也会被人打上不孝的恶名,这辈子就再也不要想有出头之日。
但想着什么事就来什么事,也就在朝廷正式任命杨晞代守武部尚书,主持武部事务的第十五天,杨国忠在昏睡中停止了呼吸,溘然长逝。这些天一直在忙碌地准备全面军制改革事的杨晞,也被迫放下手中的事,到魏国公府替杨国忠守灵。
虽然杨国忠在重病之前名声欠佳,被许多人称之为“奸相”,但朝廷对其评价很高,李隆基下诏大大褒奖了一番杨国忠,追授其为司空、郡王、洛州大都督,李隆基宣布罢朝七天,以示吊唁,令其陪葬泰陵。李隆基在听到杨国忠去逝的消息后,竟然痛哭了一场,最后下令所有在京官员都到魏国公府吊唁,派太子李玢代他前往魏国公府对杨国忠的家人表示慰问。
杨晞当然效仿他的三个哥哥一样,上表请辞一切职务,准备为杨国忠守孝。朝廷当然准许,杨晞也和三个哥哥一起,跪在杨国忠的灵柩前当孝子,并接受所有到府中来吊唁的人的安慰。
杨国忠去逝后,停灵五日,然后下葬。
李隆基虽然还未去逝,但他死后准备安葬的泰陵已经在修建过程中,作为李隆基非常信任的大臣,杨国忠得到了陪葬泰陵的待遇。
无论杨国忠生前留下多少恶名,都随着他的去逝也被一笔勾销。因为有杨晞这个出色的儿子在,在大唐的史册中,杨国忠成了一个各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能臣,差不多算是被“漂白”了。
要是杨国忠知道原来历史上他的下场,现在这样的死一定让他非常庆幸,冰火两重天的待遇啊!原来的历史上,他是被乱兵追杀,身首异处的,葬在什么地方也不被人知晓,留下的全是恶名、骂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如今他是被当作大唐名臣而载入史册的。
杨晞知道这些,所以他对杨国忠的死虽然有点难过,但没有多少悲伤,也为杨国忠感觉到庆幸,这样也算死得其所了,至少与原来相比是这样的。
也就在杨国忠下葬后的第二天,郭昕也生产了。
在一声清脆的啼哭声中,杨晞当上了爸爸,他有了自己的儿子。(未完待续。。)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