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造福苍生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信王朱由检渐渐地开始有了一些变化。
这种变化,连他自己有时也无法察觉。
在这苦寒之地,人们虽对他尊重。
王承恩也极力地!想要照料他的生活。
可是许多事,终究还是需要朱由检自行料理。
毕竟王承恩没有三头六臂。
所以,朱由检学会了给自己穿衣衫。
甚至学会了偶尔给自己热一热吃食。
毕竟在这天寒地冻的地方,吃饭稍迟一些,可能这吃食就要冻成硬块了。
今年的辽东,似乎格外的寒冷。
有时,朱由检也不免怀疑自己在这里做的是无用功。
这样寒冷的天气里,随时都可能下一场雪,大雪会覆盖作物,或是一到了夜里,到处结冰,这作物是极难生长的。
他甚至寻了一些辽东本地的庄稼汉去讨教。
对方一听,便都摇头,说是义州卫今年的天气,是决计种不出粮来的,就算庄稼勉强地养活了,可收成一定有限,于是让他们不要白费功夫了,几十个人种出来的庄稼,可能几个人都养不活。
于是,朱由检几度开始动摇怀疑起来。
以至于每一次临睡前的夜晚,他都忍不住扪心自问,自己到底在这里做什么,做这些到底又有什么意义。
或许,只是因为自己想要逃避京城,又或者是因为对自己的皇兄怀有愧疚之心。
但是,每当他醒来的时候,他又开始精神奕奕起来。
张静一说成,那就一定成。
朱由检还是那个朱由检。
他会多疑,会偏信于人。
只是从前偏信的是士大夫。
如今,却成了偏信张静一。
只是……在这里发生的一切,还是给朱由检滋生了信心。
因为这黑麦的秧苗……居然成活了。
虽是天寒地冻,哪怕是冻土都未解冻,这黑麦依旧伸展出了腰肢。
这一下子,朱由检打起了精神。
这小小的一个庄子里,人们这才开始真正重视眼前这一亩亩的庄稼田了。
这是开辟出来的试验田。
为了试验,所以总计开垦出来了五百多亩的土地。
而义州卫这里,无论是土质,还有气候,都比辽东其他地方更恶劣一些。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张家才认为,在此地试验,是最理想的结果。
这地方,哪怕是春日播种的时候,夜里的气温也会低至零下十几度,再加上土地比辽东其他各地要贫瘠不少。
因此,庄子里引进了各种的麦种和稻种,几乎除了黑麦之外,绝大多数的作物都没有办法存活。
很多时候,一夜过去,庄稼便一片片地死去。
可这黑麦,每一夜过去,哪怕是此时作物的表面早已凝结了一层层的霜,甚至有时夜里下了雪,大雪覆盖了庄稼,当所有人都认为,黑麦将无法存活的时候,可白日只要阳光一照,积雪融去,便可见这黑麦……依旧还继续生长着。
等过去了三四个月,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已死绝。
这一亩亩的庄稼地,依旧是一片翠绿。
等坚持到了夏天的时候,冰雪消融,天气转暖,黑麦的长势,便更加喜人了。
朱由检这时才意识到了什么,此时的他,顿时精神振奋,整个庄子,也陷入了某种莫名的亢奋之中。
他们在此时,大抵已经有了一种预感,而这种预感……将意味着整个天下的格局,即将改变。
“殿下……”
每日,当朱由检一身泥泞地回到自己的住处,王承恩已预备好了热水还有食物,不过此时总是不免埋怨:“殿下……可要顾忌着自己的身子骨……”
朱由检却总是满面涨得通红,他激动得无法克制一般,口里道:“别人可以做的事,孤王也可以做,只有孤王有身子骨吗?在孤王看来,在这里一些辛劳算什么,再辛劳,有当初在归德时辛苦吗?”
这是大实话,在归德的时候,他也日理万机,每日从早忙碌到夜晚。
不过和这时候的忙碌相比,朱由检却觉得这时候虽然疲惫和劳累,却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
他头上再没有滋生白发了。
精神也比从前要足得多。
此时,他自己脱了靴子,一遍遍地解下缠绕的裹脚布,一面兴奋地道:“今日的长势,看来超出了预期,就是不知何时能有收成。王伴伴,这东西……它不只抗寒,它竟还抗旱,远离灌溉沟渠的几亩地,长势竟也是喜人,并不比靠近灌溉渠的那几十亩地要差。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王承恩现在也大抵知道一些农业知识了,当然,王承恩不关注这些,他只是希望信王殿下一直能这般精神奕奕的样子,而后很安静地倾听朱由检的各种牢骚或者分享他的喜悦。
“若是真有收成,连这地方都能种植,那么……这天下何处不可以种植?粮食……就是人丁,就是国家的基石啊。”朱由检手舞足蹈地接着道:“张兄弟真是了不起,大家伙儿为了那么丁点儿土地打生打死,那些目光短浅之辈,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流民因为失地,而宁愿冒着杀头的风险。只有张兄弟……他另辟蹊径。若是此事成了……孤王便是死也无憾了。”
说到这里,朱由检竟下意识的热泪盈眶。
他还有一个特质,容易动情。
王承恩笑嘻嘻地道:“奴婢听殿下说这张兄弟三个字,已不知多少次了,辽国公想来也是误打误撞吧,其实种庄稼,殿下现在才是一把好手。”
朱由检落下了脸来,随即极是严厉地冷冷道:“孤王不许你这样说他!”
王承恩一听,顿时心里咯噔了一下。
他是看着朱由检长大的,既是奶爸,也是最亲信的奴婢,可以说……二人之间,无话不说,无话不谈,彼此休戚与共。
而朱由检虽有时性子急,脾气也糟糕,可是却从来没有和王承恩红过脸。
他其实也没说张静一什么,只是借张静一夸一句殿下而已。
不算骂人,也不是讽刺,只算是借张静一抬高一下朱由检。
可朱由检居然急了,道:“张兄弟,乃是上天赐给咱们大明的大贤,这样的人,说他是圣人都不为过!没有他,孤王实在看不出,这天下有什么出路。孤王这些年,误信过许多人,可只有张兄弟,是最值得信赖的。我只恨自己姓朱,不能姓张,如若不然,宁愿不做这龙子龙孙,只与张兄弟能亲近一二,便也得偿平生之愿了。”
王承恩:“……”
这若是列祖列宗们的泉下有知,只怕太祖高皇帝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朱由检泡了脚,觉得浑身舒泰,王承恩便道:“奴婢去取食来。”
“且等一等吧。”朱由检道:“孤王还有一些东西,需要记录一下,几处黑麦田的长势,得先记下来,咱们不是真的农人,指着收成,当初张兄弟嘱咐过,要多做记录,比对不同庄稼地的数据,唯有如此,才可为将来的推广做准备。”
王承恩皱眉道:“殿下您又不按时用膳了。”
朱由检则是大乐道:“哈哈……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孤王一人饱腹,哪有让万万人可以饱腹令人振奋开怀呢!”
朱由检随即让王承恩取来笔墨,而后提笔,开始根据今日的观察,进行记录。
他这记录的簿子,已有一尺厚了,事无巨细的事,他都会记录下来,一方面是照着张静一的方法去做,后来他慢慢地明白了这样做的深意,也就对此饶有兴趣了。
王承恩站在一旁,嘴角带着微笑,他是最了解朱由检的。
朱由检和寻常宗室相比,实在是奇怪的人,其他的宗室,只注重个人的享受,可朱由检从小开始,便似乎一直心怀着天下,哪怕其实他根本无缘大位,却似乎对于造福苍生有着极浓厚的兴趣。
因而,他从小饱读诗书,与人议论国事,从不因为自己是宗室的身份,而有所避讳。
只是从前,朱由检似乎走偏了,以至于栽了一个大跟头,朱由检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
可现在……朱由检似乎又开始找到了一条出路,如今的朱由检,似乎整个人都是带着光的,这是一种勃然生气,虽是总见他半夜醒来,提着灯,夜里去看庄稼,虽也见他经常废寝忘食,三餐错乱。更见他亲自冒着风雪,在田埂中焦灼不安。
王承恩其实不懂什么大道理,似乎对于江山社稷,泽被苍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致。
他毕竟只是一个太监,而且还是一个宗王的太监,他也不认为,信王殿下身为藩王,对这些滋生兴趣,将来是福是祸。
可是……王承恩却知道,至少这个时候,他能从朱由检的身上,寻找到一种很纯粹的喜悦,而这份喜悦,也令王承恩虽偶有怨言,心里却也暖呵呵的。
“对啦。”朱由检记录到了一半,突然又想起了什么,于是道:“为何张兄弟最近没有书信来呢?是不是我上一次修书给他,他看了不喜?孤王的书信里,可有什么忌语吗?”
信王朱由检渐渐地开始有了一些变化。
这种变化,连他自己有时也无法察觉。
在这苦寒之地,人们虽对他尊重。
王承恩也极力地!想要照料他的生活。
可是许多事,终究还是需要朱由检自行料理。
毕竟王承恩没有三头六臂。
所以,朱由检学会了给自己穿衣衫。
甚至学会了偶尔给自己热一热吃食。
毕竟在这天寒地冻的地方,吃饭稍迟一些,可能这吃食就要冻成硬块了。
今年的辽东,似乎格外的寒冷。
有时,朱由检也不免怀疑自己在这里做的是无用功。
这样寒冷的天气里,随时都可能下一场雪,大雪会覆盖作物,或是一到了夜里,到处结冰,这作物是极难生长的。
他甚至寻了一些辽东本地的庄稼汉去讨教。
对方一听,便都摇头,说是义州卫今年的天气,是决计种不出粮来的,就算庄稼勉强地养活了,可收成一定有限,于是让他们不要白费功夫了,几十个人种出来的庄稼,可能几个人都养不活。
于是,朱由检几度开始动摇怀疑起来。
以至于每一次临睡前的夜晚,他都忍不住扪心自问,自己到底在这里做什么,做这些到底又有什么意义。
或许,只是因为自己想要逃避京城,又或者是因为对自己的皇兄怀有愧疚之心。
但是,每当他醒来的时候,他又开始精神奕奕起来。
张静一说成,那就一定成。
朱由检还是那个朱由检。
他会多疑,会偏信于人。
只是从前偏信的是士大夫。
如今,却成了偏信张静一。
只是……在这里发生的一切,还是给朱由检滋生了信心。
因为这黑麦的秧苗……居然成活了。
虽是天寒地冻,哪怕是冻土都未解冻,这黑麦依旧伸展出了腰肢。
这一下子,朱由检打起了精神。
这小小的一个庄子里,人们这才开始真正重视眼前这一亩亩的庄稼田了。
这是开辟出来的试验田。
为了试验,所以总计开垦出来了五百多亩的土地。
而义州卫这里,无论是土质,还有气候,都比辽东其他地方更恶劣一些。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张家才认为,在此地试验,是最理想的结果。
这地方,哪怕是春日播种的时候,夜里的气温也会低至零下十几度,再加上土地比辽东其他各地要贫瘠不少。
因此,庄子里引进了各种的麦种和稻种,几乎除了黑麦之外,绝大多数的作物都没有办法存活。
很多时候,一夜过去,庄稼便一片片地死去。
可这黑麦,每一夜过去,哪怕是此时作物的表面早已凝结了一层层的霜,甚至有时夜里下了雪,大雪覆盖了庄稼,当所有人都认为,黑麦将无法存活的时候,可白日只要阳光一照,积雪融去,便可见这黑麦……依旧还继续生长着。
等过去了三四个月,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已死绝。
这一亩亩的庄稼地,依旧是一片翠绿。
等坚持到了夏天的时候,冰雪消融,天气转暖,黑麦的长势,便更加喜人了。
朱由检这时才意识到了什么,此时的他,顿时精神振奋,整个庄子,也陷入了某种莫名的亢奋之中。
他们在此时,大抵已经有了一种预感,而这种预感……将意味着整个天下的格局,即将改变。
“殿下……”
每日,当朱由检一身泥泞地回到自己的住处,王承恩已预备好了热水还有食物,不过此时总是不免埋怨:“殿下……可要顾忌着自己的身子骨……”
朱由检却总是满面涨得通红,他激动得无法克制一般,口里道:“别人可以做的事,孤王也可以做,只有孤王有身子骨吗?在孤王看来,在这里一些辛劳算什么,再辛劳,有当初在归德时辛苦吗?”
这是大实话,在归德的时候,他也日理万机,每日从早忙碌到夜晚。
不过和这时候的忙碌相比,朱由检却觉得这时候虽然疲惫和劳累,却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
他头上再没有滋生白发了。
精神也比从前要足得多。
此时,他自己脱了靴子,一遍遍地解下缠绕的裹脚布,一面兴奋地道:“今日的长势,看来超出了预期,就是不知何时能有收成。王伴伴,这东西……它不只抗寒,它竟还抗旱,远离灌溉沟渠的几亩地,长势竟也是喜人,并不比靠近灌溉渠的那几十亩地要差。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王承恩现在也大抵知道一些农业知识了,当然,王承恩不关注这些,他只是希望信王殿下一直能这般精神奕奕的样子,而后很安静地倾听朱由检的各种牢骚或者分享他的喜悦。
“若是真有收成,连这地方都能种植,那么……这天下何处不可以种植?粮食……就是人丁,就是国家的基石啊。”朱由检手舞足蹈地接着道:“张兄弟真是了不起,大家伙儿为了那么丁点儿土地打生打死,那些目光短浅之辈,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流民因为失地,而宁愿冒着杀头的风险。只有张兄弟……他另辟蹊径。若是此事成了……孤王便是死也无憾了。”
说到这里,朱由检竟下意识的热泪盈眶。
他还有一个特质,容易动情。
王承恩笑嘻嘻地道:“奴婢听殿下说这张兄弟三个字,已不知多少次了,辽国公想来也是误打误撞吧,其实种庄稼,殿下现在才是一把好手。”
朱由检落下了脸来,随即极是严厉地冷冷道:“孤王不许你这样说他!”
王承恩一听,顿时心里咯噔了一下。
他是看着朱由检长大的,既是奶爸,也是最亲信的奴婢,可以说……二人之间,无话不说,无话不谈,彼此休戚与共。
而朱由检虽有时性子急,脾气也糟糕,可是却从来没有和王承恩红过脸。
他其实也没说张静一什么,只是借张静一夸一句殿下而已。
不算骂人,也不是讽刺,只算是借张静一抬高一下朱由检。
可朱由检居然急了,道:“张兄弟,乃是上天赐给咱们大明的大贤,这样的人,说他是圣人都不为过!没有他,孤王实在看不出,这天下有什么出路。孤王这些年,误信过许多人,可只有张兄弟,是最值得信赖的。我只恨自己姓朱,不能姓张,如若不然,宁愿不做这龙子龙孙,只与张兄弟能亲近一二,便也得偿平生之愿了。”
王承恩:“……”
这若是列祖列宗们的泉下有知,只怕太祖高皇帝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朱由检泡了脚,觉得浑身舒泰,王承恩便道:“奴婢去取食来。”
“且等一等吧。”朱由检道:“孤王还有一些东西,需要记录一下,几处黑麦田的长势,得先记下来,咱们不是真的农人,指着收成,当初张兄弟嘱咐过,要多做记录,比对不同庄稼地的数据,唯有如此,才可为将来的推广做准备。”
王承恩皱眉道:“殿下您又不按时用膳了。”
朱由检则是大乐道:“哈哈……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孤王一人饱腹,哪有让万万人可以饱腹令人振奋开怀呢!”
朱由检随即让王承恩取来笔墨,而后提笔,开始根据今日的观察,进行记录。
他这记录的簿子,已有一尺厚了,事无巨细的事,他都会记录下来,一方面是照着张静一的方法去做,后来他慢慢地明白了这样做的深意,也就对此饶有兴趣了。
王承恩站在一旁,嘴角带着微笑,他是最了解朱由检的。
朱由检和寻常宗室相比,实在是奇怪的人,其他的宗室,只注重个人的享受,可朱由检从小开始,便似乎一直心怀着天下,哪怕其实他根本无缘大位,却似乎对于造福苍生有着极浓厚的兴趣。
因而,他从小饱读诗书,与人议论国事,从不因为自己是宗室的身份,而有所避讳。
只是从前,朱由检似乎走偏了,以至于栽了一个大跟头,朱由检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
可现在……朱由检似乎又开始找到了一条出路,如今的朱由检,似乎整个人都是带着光的,这是一种勃然生气,虽是总见他半夜醒来,提着灯,夜里去看庄稼,虽也见他经常废寝忘食,三餐错乱。更见他亲自冒着风雪,在田埂中焦灼不安。
王承恩其实不懂什么大道理,似乎对于江山社稷,泽被苍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致。
他毕竟只是一个太监,而且还是一个宗王的太监,他也不认为,信王殿下身为藩王,对这些滋生兴趣,将来是福是祸。
可是……王承恩却知道,至少这个时候,他能从朱由检的身上,寻找到一种很纯粹的喜悦,而这份喜悦,也令王承恩虽偶有怨言,心里却也暖呵呵的。
“对啦。”朱由检记录到了一半,突然又想起了什么,于是道:“为何张兄弟最近没有书信来呢?是不是我上一次修书给他,他看了不喜?孤王的书信里,可有什么忌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