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急奏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张静一其实也不急着立即将十品的官职定下来。
他还需要考察一下。
一方面,是掌握文吏和武吏的情况,另一方面,给驴子吃萝卜,和在它们面前挂一个萝卜效果是不一样的。
趁着这事悬而不决,先将人的积极性调动到巅峰,各街巷长们各显身手,以后定制工作目标的时候,就可以用现在的标准来定制了。
而卢象升作为县丞,才是当下新县的实权人物。
两个锦衣卫总旗,一个邓健,还有一个王程,二人都给了一个巡检职,邓健为天桥区巡检,而王程为清平坊巡检。
如此一来,等于是两套班子一套人马,好处就在于锦衣卫这边,可以随时负责巡检的治安工作,随时调查坊内的情况。
而此时此刻,在昌平,无数的粮食送来之后,在这里的张天伦傻了眼。
他觉得自己是属牛的。
操心啊。
家里进了这么多的粮,得建谷仓,这是自家的粮食,谷仓一定要建的牢固,而且绝对要保持干燥、通风,还需防止起火,他几乎是操心劳神,索性连副千户的事也不干了。
干个屁,粮食若是出了问题,自己身家性命都搭进去,张家就完了。
好在千户刘文也没干涉他,甚至对他一脸同情,临走时拍拍他的胸脯,将粮囤积好,也是为国效力,好好干。
张天伦是真的好好干,至少他来到这一大块属于张家的地之后,就压根没有好好合过眼,睡不着,不敢睡。
半夜总是起来,各个建成的仓库都要去看一看,就怕堆在里头的粮出什么问题。
到了白日,得督促工匠们建新的谷仓,除此之外,新谷仓的选址,他也不敢轻易相信别人,只能亲自去踩点。
首先地势要高,不能被水淹了,可又不能太高,若是上了山,山路崎岖,运输就不方便了。
附近最好有河流,可供乌篷船通过,借助交通水利,将来运输粮食出入的时候,也可大大的降低费用。
可又不能距离河流太近,否则容易潮湿。
只一个多月功夫,张天伦就像老了十岁。
不只如此,这里还来了一群奇怪的人,他们说话叽叽喳喳的,像老母鸡一样。
其实这些都是福建长乐人,由一个姓陈的领着的,他们到了地头,就开始开恳,然后开始耕种。
这都是他家儿子请来的人,听说要种什么什么薯。
好不容易家里有了地,买粮却不种粮,却去种什么薯,这……像话吗?
好在这个姓陈的年轻人陈经纶,倒看上去像踏实肯干的人,这一次他带着自己的族人一道来,足足九十多个,他们自己搭起了木楼,每日都照看着他们栽种下去的庄稼。
下暴雨的时候,他们比张天伦还急,几乎也是一宿一宿的未睡,半夜里为了排水,扛着锄头在暴雨中挖沟渠。
一个陈家的族人,脚下没留意,在黑暗中出了事,摔断了骨头。
突然这里有了伴,张天伦从一开始的陌生,也就慢慢的熟悉了。
陈经纶是个读书人,有秀才的功名,如今却跑来耕地,这是张天伦钦佩的地方。
张天伦询问陈经纶为何甘愿来此。
这陈经纶沉默了很久,才道:“这是先父的夙愿,先父栽培这红薯半辈子,只希望能将红薯推广开来,只可惜……他竟到死,也没有看到。我是他的儿子,虽是读书为业,可想到先父的遗志,便早就立下宏愿,要世世代代将这秧苗培养下去,只要陈家人还有一口气,还有一个子孙,这红薯就要种植下去,直到发扬光大为止。”
说着,陈经纶便感慨道:“张百户是我们陈家的大恩人啊,若不是他想办法提供便利让我们来此种植,只怕这红薯要永远被埋没了,机不可失,张百户既如此大恩大德,那么学生自当拼命了,不成功,便成仁!”
这是一个好儿子。
张天伦亦是感慨着,于是有时也来此帮忙照料他们种植下去的秧苗。
直到暴雨过后,无数的车马运着一车车的粮食来时,张天伦感觉要疯了。
已经听说粮价暴跌了,居然还买!
再得知,所有的粮食一概赊欠,粮食运来,称了斤两,然后就计算价钱,拿着单据直接去京城里找张静一,张静一直接写欠条……
而这堆积如山的粮……像是没有尽头一般,几乎每日都有各色粮商,运来上百大车。
这运粮的速度,已经大大的超过了谷仓新建的速度。
此时张天伦已经顾不得陈经纶了,他觉得要疯啦,这么多粮堆在这里,眼下天气转晴,还可以暂时先搁在晒谷场,可若是新谷仓再不建好,他就真的得做好上吊的准备了。
张静一对自己父亲的工作进度很满意。
谷仓的修建很快,质量也很好,这说明啥,说明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若是请别人去做,反正不是自家的粮,人家才没这样上心呢。
于是他诗兴大发,想来一句诗纪念一下,却发现腹中空空,于是不禁唏嘘,只怪上一世诗词抄的少啊,如若不然……
不过想到父亲,唯一的念头大抵就是朱自清的《背影了》,而张静一努力地想了很久,也只想到那《背影》里的一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如此过去了近一月,夏日炎炎,酷热难当。
一封书信被送到了户部尚书李起元的手里,李起元历经数日朝,乃是万历十四年的进士。此后一路升迁,仕途倒是颇为顺畅。
只是他年纪老了,最近身子也不好,因此,天启皇帝抚恤他,准他不必清早当值,可稍迟一些。
他照例用过了茶点,然后低头看书信。
看过书信之后,不禁松了口气,这是一个和李家很有渊源的粮商寄来的,上头是关于存粮全部售罄的消息,得银三万二千两,当然……只是赊欠。
这三万二千两,可是近五万石的粮啊,毕竟对方收购的粮价很低。
可对于李起元而言,落袋为安,总比全部砸在手里要强!
此时,他的心情轻松了许多,人到老年,总要为儿孙们谋一些福,虽是亏了不少,可毕竟明年可得真金白银,到时……再想办法回老家置一些地吧。
“老爷,车轿准备好了,陛下请老爷入宫议事。”
“知道了。”李起元点头,似无事人一般。
现在朝中百官,表面上都摒弃商贾,可实际上……几乎家里的亲戚或者是家奴,都在外头做买卖,而且买卖越做越大。
李起元很反感跟人提做买卖的事,就算是和粮商有什么书信往来,也绝不轻易透露。
他上了轿子,轿子一路到了西苑。
此后,他步行至勤政殿,勤政殿里,许多人已经等候多时了。
李起元乃是户部尚书,春暖鸭先知,心里知道孙承宗入阁之后,朝中开始起了细微的变化,只是关于孙承宗入阁,大家猜测不一。
当然,还有一个说法,就是陛下打算启用孙承宗将来出镇辽东,先让其入阁,是先让这位帝师树立更多的威信,等将来以阁臣兼兵部尚书的名义督师辽东。
届时,这辽东文武,还有谁敢不服呢?
李起元对这事不关心,若是孙承宗的未来不是内阁首辅,那么显然朝局不会发生过大的动荡。
他一直在观察着黄立极的反应,见黄立极对孙承宗还算友善,那么就暗中猜测,此前的传闻可能是真的了,孙承宗意在辽东,而不在首辅。
见了李起元进来,天启皇帝温和地道:“李卿来迟了,来,给李卿赐座。”
李起元忙谢恩。
“今日要议的,还是辽东的事……”黄立极做了一个开场白。
…………
户部……
此时,一封急奏,火速地送到了户部部堂。
急奏之人跌下马,一脸疲倦,已是上气不接下气:“关中急递,关中急递……”
此言一出,户部的差役不敢怠慢,连忙接过急奏,匆匆进入了部堂。
因为户部尚书不在,那么户部侍郎张凌自然而然便代行职责。
他立即打开了从关中来的火漆,低头一看,随即……这张凌后退了几步,整个人瞠目结舌。
一旁的堂官忙道:“张侍郎,出了什么事……”
张凌脸色铁青,随后,他慢慢的抬头起来,用战栗的声音道:“关中……关中……关中大旱……关中大旱了!”
一时之间,户部已经乱成了一团。
这绝对是一个可怕的消息。
关中乃是北方最重要的产粮区之一,一旦大旱,就可能导致颗粒无收,没有水,粮食是不能成活的。
而且……照这奏报来看,这一次大旱,可能不是殃及几个县,而是整个关中……
以至于这户部侍郎张凌,竟觉得脑子昏沉沉的。
他的叫喊,已引得户部上下诸官都从各公房钻了出来,有人忍不住道:“张公,此前为何没有消息,怎么突然报了旱情?”
他们急不可待地看着张凌,而张凌已毫无血色。
…………
第五章送到,咱们明天继续。
张静一其实也不急着立即将十品的官职定下来。
他还需要考察一下。
一方面,是掌握文吏和武吏的情况,另一方面,给驴子吃萝卜,和在它们面前挂一个萝卜效果是不一样的。
趁着这事悬而不决,先将人的积极性调动到巅峰,各街巷长们各显身手,以后定制工作目标的时候,就可以用现在的标准来定制了。
而卢象升作为县丞,才是当下新县的实权人物。
两个锦衣卫总旗,一个邓健,还有一个王程,二人都给了一个巡检职,邓健为天桥区巡检,而王程为清平坊巡检。
如此一来,等于是两套班子一套人马,好处就在于锦衣卫这边,可以随时负责巡检的治安工作,随时调查坊内的情况。
而此时此刻,在昌平,无数的粮食送来之后,在这里的张天伦傻了眼。
他觉得自己是属牛的。
操心啊。
家里进了这么多的粮,得建谷仓,这是自家的粮食,谷仓一定要建的牢固,而且绝对要保持干燥、通风,还需防止起火,他几乎是操心劳神,索性连副千户的事也不干了。
干个屁,粮食若是出了问题,自己身家性命都搭进去,张家就完了。
好在千户刘文也没干涉他,甚至对他一脸同情,临走时拍拍他的胸脯,将粮囤积好,也是为国效力,好好干。
张天伦是真的好好干,至少他来到这一大块属于张家的地之后,就压根没有好好合过眼,睡不着,不敢睡。
半夜总是起来,各个建成的仓库都要去看一看,就怕堆在里头的粮出什么问题。
到了白日,得督促工匠们建新的谷仓,除此之外,新谷仓的选址,他也不敢轻易相信别人,只能亲自去踩点。
首先地势要高,不能被水淹了,可又不能太高,若是上了山,山路崎岖,运输就不方便了。
附近最好有河流,可供乌篷船通过,借助交通水利,将来运输粮食出入的时候,也可大大的降低费用。
可又不能距离河流太近,否则容易潮湿。
只一个多月功夫,张天伦就像老了十岁。
不只如此,这里还来了一群奇怪的人,他们说话叽叽喳喳的,像老母鸡一样。
其实这些都是福建长乐人,由一个姓陈的领着的,他们到了地头,就开始开恳,然后开始耕种。
这都是他家儿子请来的人,听说要种什么什么薯。
好不容易家里有了地,买粮却不种粮,却去种什么薯,这……像话吗?
好在这个姓陈的年轻人陈经纶,倒看上去像踏实肯干的人,这一次他带着自己的族人一道来,足足九十多个,他们自己搭起了木楼,每日都照看着他们栽种下去的庄稼。
下暴雨的时候,他们比张天伦还急,几乎也是一宿一宿的未睡,半夜里为了排水,扛着锄头在暴雨中挖沟渠。
一个陈家的族人,脚下没留意,在黑暗中出了事,摔断了骨头。
突然这里有了伴,张天伦从一开始的陌生,也就慢慢的熟悉了。
陈经纶是个读书人,有秀才的功名,如今却跑来耕地,这是张天伦钦佩的地方。
张天伦询问陈经纶为何甘愿来此。
这陈经纶沉默了很久,才道:“这是先父的夙愿,先父栽培这红薯半辈子,只希望能将红薯推广开来,只可惜……他竟到死,也没有看到。我是他的儿子,虽是读书为业,可想到先父的遗志,便早就立下宏愿,要世世代代将这秧苗培养下去,只要陈家人还有一口气,还有一个子孙,这红薯就要种植下去,直到发扬光大为止。”
说着,陈经纶便感慨道:“张百户是我们陈家的大恩人啊,若不是他想办法提供便利让我们来此种植,只怕这红薯要永远被埋没了,机不可失,张百户既如此大恩大德,那么学生自当拼命了,不成功,便成仁!”
这是一个好儿子。
张天伦亦是感慨着,于是有时也来此帮忙照料他们种植下去的秧苗。
直到暴雨过后,无数的车马运着一车车的粮食来时,张天伦感觉要疯了。
已经听说粮价暴跌了,居然还买!
再得知,所有的粮食一概赊欠,粮食运来,称了斤两,然后就计算价钱,拿着单据直接去京城里找张静一,张静一直接写欠条……
而这堆积如山的粮……像是没有尽头一般,几乎每日都有各色粮商,运来上百大车。
这运粮的速度,已经大大的超过了谷仓新建的速度。
此时张天伦已经顾不得陈经纶了,他觉得要疯啦,这么多粮堆在这里,眼下天气转晴,还可以暂时先搁在晒谷场,可若是新谷仓再不建好,他就真的得做好上吊的准备了。
张静一对自己父亲的工作进度很满意。
谷仓的修建很快,质量也很好,这说明啥,说明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若是请别人去做,反正不是自家的粮,人家才没这样上心呢。
于是他诗兴大发,想来一句诗纪念一下,却发现腹中空空,于是不禁唏嘘,只怪上一世诗词抄的少啊,如若不然……
不过想到父亲,唯一的念头大抵就是朱自清的《背影了》,而张静一努力地想了很久,也只想到那《背影》里的一段: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如此过去了近一月,夏日炎炎,酷热难当。
一封书信被送到了户部尚书李起元的手里,李起元历经数日朝,乃是万历十四年的进士。此后一路升迁,仕途倒是颇为顺畅。
只是他年纪老了,最近身子也不好,因此,天启皇帝抚恤他,准他不必清早当值,可稍迟一些。
他照例用过了茶点,然后低头看书信。
看过书信之后,不禁松了口气,这是一个和李家很有渊源的粮商寄来的,上头是关于存粮全部售罄的消息,得银三万二千两,当然……只是赊欠。
这三万二千两,可是近五万石的粮啊,毕竟对方收购的粮价很低。
可对于李起元而言,落袋为安,总比全部砸在手里要强!
此时,他的心情轻松了许多,人到老年,总要为儿孙们谋一些福,虽是亏了不少,可毕竟明年可得真金白银,到时……再想办法回老家置一些地吧。
“老爷,车轿准备好了,陛下请老爷入宫议事。”
“知道了。”李起元点头,似无事人一般。
现在朝中百官,表面上都摒弃商贾,可实际上……几乎家里的亲戚或者是家奴,都在外头做买卖,而且买卖越做越大。
李起元很反感跟人提做买卖的事,就算是和粮商有什么书信往来,也绝不轻易透露。
他上了轿子,轿子一路到了西苑。
此后,他步行至勤政殿,勤政殿里,许多人已经等候多时了。
李起元乃是户部尚书,春暖鸭先知,心里知道孙承宗入阁之后,朝中开始起了细微的变化,只是关于孙承宗入阁,大家猜测不一。
当然,还有一个说法,就是陛下打算启用孙承宗将来出镇辽东,先让其入阁,是先让这位帝师树立更多的威信,等将来以阁臣兼兵部尚书的名义督师辽东。
届时,这辽东文武,还有谁敢不服呢?
李起元对这事不关心,若是孙承宗的未来不是内阁首辅,那么显然朝局不会发生过大的动荡。
他一直在观察着黄立极的反应,见黄立极对孙承宗还算友善,那么就暗中猜测,此前的传闻可能是真的了,孙承宗意在辽东,而不在首辅。
见了李起元进来,天启皇帝温和地道:“李卿来迟了,来,给李卿赐座。”
李起元忙谢恩。
“今日要议的,还是辽东的事……”黄立极做了一个开场白。
…………
户部……
此时,一封急奏,火速地送到了户部部堂。
急奏之人跌下马,一脸疲倦,已是上气不接下气:“关中急递,关中急递……”
此言一出,户部的差役不敢怠慢,连忙接过急奏,匆匆进入了部堂。
因为户部尚书不在,那么户部侍郎张凌自然而然便代行职责。
他立即打开了从关中来的火漆,低头一看,随即……这张凌后退了几步,整个人瞠目结舌。
一旁的堂官忙道:“张侍郎,出了什么事……”
张凌脸色铁青,随后,他慢慢的抬头起来,用战栗的声音道:“关中……关中……关中大旱……关中大旱了!”
一时之间,户部已经乱成了一团。
这绝对是一个可怕的消息。
关中乃是北方最重要的产粮区之一,一旦大旱,就可能导致颗粒无收,没有水,粮食是不能成活的。
而且……照这奏报来看,这一次大旱,可能不是殃及几个县,而是整个关中……
以至于这户部侍郎张凌,竟觉得脑子昏沉沉的。
他的叫喊,已引得户部上下诸官都从各公房钻了出来,有人忍不住道:“张公,此前为何没有消息,怎么突然报了旱情?”
他们急不可待地看着张凌,而张凌已毫无血色。
…………
第五章送到,咱们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