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天上的太阳和人间的科学(4k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农业是整个文明的基石。而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育种技术又是最核心、最基础、最重要的关键技术。
可以说,嘉谷实验室超过2/3的科研力量,都是集中于农牧业的育种技术研究中。换来的,就是层出不穷的农作物新品种。
“这就是嘉谷的‘吃盐牧草’?”在试验田间,袁老爷子饶有兴趣地看着技术人员在检测灌溉用水的盐度。
嘉谷实验室的老大陈建章解释道:“对,这块试验田的灌溉用水盐度已经达到了6‰,盐度大至相当于吃剩的菜汤的咸度,最适合我们培育的耐盐碱紫花苜宿品种生长。”
“我们集团针对耐盐碱作物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了,终于将这个耐盐碱紫花苜宿品种培养成了一个稳定品种,去年底刚得到国家认定,可在全国大量推广。”
“此外,我们还完成了对其的基因图谱绘制和测序工作……”
袁老爷子闻言,不禁面露喜色。
一个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是科学家们揭示该物种生命本质的基本依据和重要线索。而嘉谷实验室对耐盐碱紫花苜宿品种的基因测序,对于帮助其研究耐盐碱基因的功能性状,完善海水稻的培育路线,简直是事半功倍。
袁老爷子当场就跟陈建章,以及齐政在地头间交流起来。
而说起育种技术,就逃不过转基因技术。
陈建章也不怕直说:“我们在水稻育种上也引入了转基因技术,打算把亲本中的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就干净了,也就没有重金属大米了……”
嘉谷对于国内重金属污染较严重的现状,一个方向是应用超富集植物“吸金”治理;另一个方向,就是研究“抗重金属作物”了。
袁老爷子闻言颇为惊愕。
一方面,水稻去镉研究也是他研究的一个方向。而听起来,嘉谷实验室显然是走在了他的前头。另一方面,他想不到嘉谷实验室在转基因技术上也如此积极——嘉谷的大豆油主打“非转基因牌”,而且在非转基因大豆的品种选育上投入极大,他也是知道的。
齐政就笑了笑:“市场归市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转基因是发展方向,不能一概而论。”
这话却说到了袁老爷子的心头上。
——别看杂交水稻并未用到转基因技术,而且袁老爷子对转基因的普及仍存有疑虑,但他也承认,分子育种的转基因技术是解决粮食增产、保证粮食安全的有效科学措施。
袁老爷子毫不讳言,他的团队也开始运用转基因技术参与育种研究了。
在场三人,袁老爷子和陈建章都是站在育种技术领域的顶层人物,而齐政虽然不是研究人员,但两世的经历让他眼界更加开放,自然不会像普通人那样对转基因避之不及。
听起来感觉很安全的杂交,和听起来不太安全的转基因,归根到底,都是人类育种的方法。这个过程没什么神秘的,生物的所有特征都是基因决定的,两者都是把基因组合在一起的过程。
只不过,杂交技术是将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物种之间进行整套遗传物质的融合,这个过程是自然的;而转基因则是在某一物种原有的遗传系统中,直接人工加入外源特定的基因。
就袁老爷子的超级杂交水稻而言,几乎达到了一个瓶颈——杂交的最大局限,在于要先有这个基因,才能进行组合。
袁老爷子说得兴起,挥舞着瘦弱的手臂道:“作物增加产量,一个方向就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但不同作物光和效率相去甚远,谷物的生物产量有各自的‘天花板’。譬如玉米光合效率比水稻要高30%~50%,所以玉米的植株很高大,产量也比水稻高出很多。如果把玉米的高光合效率基因转到水稻中,不就能够打破水稻原有的‘天花板’了?”
但是水稻和玉米“风马牛不相及”,传统的杂交技术注定无法完成这项工作。要进一步培育高产、优质和高效的品种,实现跨物种的“联姻”,就要借助于精准的转基因技术。
于是,近年来,袁老爷子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齐政和陈建章相视一笑。
他们不由得想起了袁老爷子著名的“禾下乘凉梦”:水稻长得跟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嘉谷研究转基因技术作为未来储备,而袁老爷子研究转基因技术以“追梦”——所有坚持追梦的人都值得尊重。
大家确认过眼神,三观吻合,交流起来愈发顺畅了。
转基因技术,不过是农业科技的其中一环而已。
而在齐政的有意引导下,话题进一步引申到了“农业科技”上。
“袁老,您知道的,在全球种子产业的竞争格局中,我国除了杂交水稻,在其它领域都缺少国际竞争力。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都依赖进口。而这其中,都涉及一个关键词——农业科技。”
袁老爷子不明所以地点点头。
齐政就沉声道:“归根到底,是因为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
“所以,是时候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了……”
袁老爷子大吃一惊。
刚发布的“一号文件”,将内容聚焦在农田水利建设上;而齐政透露的意思是,嘉谷准备推动国家农业战略将下一个主题锁定在“农业科技创新”上,并寻求袁老爷子的支持。
让他震惊的,是嘉谷意欲影响国家农业战略的野心。
齐政也没有掩饰这种野心。
每一个领域的技术突破,都代表着海量的资金支持。没有钱,光是说如何重要如何重要,又能怎么样?
农业领域的科研是很重要,难道航空航天就不重要了吗?难道癌症就不重要了吗?难道芯片就不重要了吗?
都很重要!
但在齐政看来,农业支撑着上层产业,新兴产业要继续腾飞,必须周期性地反哺农业。目前看来,农业科研目前已经成为了国内农业升级的最大短板。
当然,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国家有钱了。
以前的“xx计划”,调子起得再高,也无法掩饰国家缺钱的事实,哪怕是国家战略级的科研规划,依旧只能以有限领域为研究目标。
时至今日,国家财政收入已经可以并且很有必要加大对农业科研领域的投入,弥补“旧账”了。
当然,嘉谷推动国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并不是为了经费,主要是为了避免资源的平白消耗,同时增强嘉谷在行业的影响力。
——我国的农业科研体系从国家层面上缺乏顶层设计。具体表现是,科研力量大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学,但每一个大学和科研院所,都各自为政,没有进行有机的协调和配套。
譬如袁老爷子在进行水稻去镉研究,嘉谷实验室也同时在进行。当然,不是说同一领域就容不下两家单位同时研究,这也不现实。
但这其中明显缺乏沟通机制——如果不是找上门来,袁老爷子压根不知道嘉谷实验室的研究进度。可能嘉谷研究成功了,他才发现,呵,自己团队几年的努力都白费了。这无疑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这就需要国家从顶层进行规划。
但问题是,嘉谷有这样“一呼百应”的影响力了吗?
很显然,并没有!哪怕嘉谷已经是国内农企中的老大了。
所以,嘉谷需要拉拢更多像是袁老爷子这样在农业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佬”,达成共识,才能正式发起相关的提案并推动落实——老实说,即使不是袁老爷子找上门来,齐政也会找机会拜访他的。
袁老爷子了解了嘉谷的想法,一时无语。他不过是来找嘉谷进行育种技术上的合作而已,谁来告诉他,怎么就牵扯进国家农业战略的顶层设计中去了?
而齐政介绍完这个计划后,没有催促,反而若无其事地与陈建章继续带着袁老爷子参观嘉谷实验室的研究项目和成果。
这既是让袁老爷子梳理一下思路,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示范展示。
于是……
——袁老爷子看到了,嘉谷足额、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体系!
足额、稳定的财政支持是嘉谷农业科研体系的一大亮点。不需要没完没了地写申报书,嘉谷实验室不仅每年为每个科学家岗位投入少则上百万,多则上千万的基本研发经费,还解决所有科研人员从小孩到老人的所有后顾之忧,保证科研人员能够安心科研。
只有经费和生活稳定了,科研人员才可以按产业的需求去研究。
像大麦这种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小作物,以往国家科研较少关注,经常出现科研经费不足情况,面临人才流失、队伍解散的危险。
但嘉谷招揽整合他们进入嘉谷科研体系之后,有了稳定支持,既保住了队伍,也壮大了产业——嘉谷得以掌控国内的优质啤酒大麦生产与供应,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关键。
——他也看到了,嘉谷不急功近利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
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科研周期长、见效慢,“短平快”式的科研管理方式不符合农业经营。
但我国农业科研按项目形式管理,3年至5年一个周期,几乎不允许失败,使得众多科研院所急功近利,创新性偏低,大部分研究是修修补补。
而嘉谷实验室的项目,很多是从基因挖掘开始进行育种创新,而且保持足够的耐心——虽然嘉谷的项目研发进度已经是飞快了。譬如袁老爷子的水稻育种项目,至少需要8年至10年;嘉谷呢,几乎将这个进程缩短了一半。这让他对于“高能生长因子”期待更高。
——他还看到了,嘉谷成果转化率相当高的科研体系!
虽然国内农业科研院所不少,每年产生的“科技成果”数量更是众多,但是成果转化率却很低,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转化率只有30%左右,70%左右的科技成果停留在论文上,真正能够出现在田间地头的很少,一研发出来就“睡大觉”了。
而嘉谷实验室,能否形成规模经济,才是开发、引进、推广技术的关键考量。像陈建章作为首席科学家,需要思考产业的问题是什么,产业的趋势又是什么。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并带来规模经济,或者与其他资源如劳动力相比,是否具有替代优势。
这让嘉谷实验室迄今为止保持着百分百的惊人成果转化率。
袁老爷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
齐政如他所言,为袁老爷子开放了嘉谷实验室的大部分资源。
而一轮参观下来,袁老爷子也大概理解嘉谷隐隐的紧迫感了。
纵观所有农业强国,发达的农业科技水平是标配。
譬如美国,除了地理环境、国际贸易之外,美国的纯农业科技投入大得多,很多最新的农业科技可以很快在美国应用,这才是美国农业真正的可怕之处和强大之处!
而这些都离不开美国对农业科研领域的巨大投资。
我国是在大力追赶,但政府投资逊色于美国不说,民营企业在这一块的投资更是弱成渣。
比如全球500强里的几个农业公司基本都是美国的——全球最大的种子公司孟山都,转基因技术的领跑者;农机公司CNH;还有杜邦、惠氏、拜耳等等高科技农业企业。
回到国内,除了嘉谷,就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农业公司了——国粮的中心不在农业种植上;国内A股里的大农业板块,长期被白酒等食品类企业所占据,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虽然在农业科技领域,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的贡献率已由建国初的20%上升到现在的42%;但部分的优势,只能代表在某个细分领域的优势。
——农业可是一个大产业,细分领域都有成千上万个,要想全面追上美国,只能依靠加大投入,或者更具体来说,依靠加大国家投入。
现在的农业啊,看似传统,却集中了互联网、生物技术、机器人技术等最前沿的创新,没有高额研发预算、众多产品或大量市场份额的公司几乎无法生存。譬如作物遗传学等复杂领域的新技术研究,就需要庞大的规模和小公司承担不起的昂贵设施……
嘉谷虽大,但总归无法包打天下。譬如嘉谷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就要从豫省农科院引进。
“我想,我会支持嘉谷推动国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的计划!”经过谨慎的考虑后,袁老爷子给出了正面的答复。
没有出乎齐政和陈建章两人的意料。
其实,想想都知道,由嘉谷来推动国家农业战略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大概率会获得不低的支持率。
首先,嘉谷虽然不算一呼百应,但也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其次,嘉谷科研经费充足,对经费的渴望不高,自然更能理直气壮;再者,嘉谷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体系,不仅惠及自身,对外合作依然有效,可想而知科研机构会多心动了……
而嘉谷能从中得到什么?
很简单,如果由嘉谷来推动,起码能影响一部分农业科研投入的方向——开展水稻、大豆科研攻关是投入,开展小麦、玉米科研攻关也是投入;开展白羽肉鸡的良种化科研攻关是投入,开展生猪的良种化科研攻关自然也是投入……
但在不同领域的科研投入,对嘉谷业务的帮助截然不同。生猪领域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的突破,会直接让嘉谷农牧受益;但如果是白羽肉鸡领域的突破,就和嘉谷没什么关系了。
当然,最好是全面突破。但总得有先有后不是?
袁老爷子可能没有考虑得这么深入,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齐政又是大方地提供“高能生长因子”,又是大方地开放嘉谷的研究成果;何况,他也认同“要弥补国内农业科研短板”的建议。
毕竟,照亮世界的,只有天上的太阳和人间的科学啊!
……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农业是整个文明的基石。而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育种技术又是最核心、最基础、最重要的关键技术。
可以说,嘉谷实验室超过2/3的科研力量,都是集中于农牧业的育种技术研究中。换来的,就是层出不穷的农作物新品种。
“这就是嘉谷的‘吃盐牧草’?”在试验田间,袁老爷子饶有兴趣地看着技术人员在检测灌溉用水的盐度。
嘉谷实验室的老大陈建章解释道:“对,这块试验田的灌溉用水盐度已经达到了6‰,盐度大至相当于吃剩的菜汤的咸度,最适合我们培育的耐盐碱紫花苜宿品种生长。”
“我们集团针对耐盐碱作物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了,终于将这个耐盐碱紫花苜宿品种培养成了一个稳定品种,去年底刚得到国家认定,可在全国大量推广。”
“此外,我们还完成了对其的基因图谱绘制和测序工作……”
袁老爷子闻言,不禁面露喜色。
一个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是科学家们揭示该物种生命本质的基本依据和重要线索。而嘉谷实验室对耐盐碱紫花苜宿品种的基因测序,对于帮助其研究耐盐碱基因的功能性状,完善海水稻的培育路线,简直是事半功倍。
袁老爷子当场就跟陈建章,以及齐政在地头间交流起来。
而说起育种技术,就逃不过转基因技术。
陈建章也不怕直说:“我们在水稻育种上也引入了转基因技术,打算把亲本中的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就干净了,也就没有重金属大米了……”
嘉谷对于国内重金属污染较严重的现状,一个方向是应用超富集植物“吸金”治理;另一个方向,就是研究“抗重金属作物”了。
袁老爷子闻言颇为惊愕。
一方面,水稻去镉研究也是他研究的一个方向。而听起来,嘉谷实验室显然是走在了他的前头。另一方面,他想不到嘉谷实验室在转基因技术上也如此积极——嘉谷的大豆油主打“非转基因牌”,而且在非转基因大豆的品种选育上投入极大,他也是知道的。
齐政就笑了笑:“市场归市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转基因是发展方向,不能一概而论。”
这话却说到了袁老爷子的心头上。
——别看杂交水稻并未用到转基因技术,而且袁老爷子对转基因的普及仍存有疑虑,但他也承认,分子育种的转基因技术是解决粮食增产、保证粮食安全的有效科学措施。
袁老爷子毫不讳言,他的团队也开始运用转基因技术参与育种研究了。
在场三人,袁老爷子和陈建章都是站在育种技术领域的顶层人物,而齐政虽然不是研究人员,但两世的经历让他眼界更加开放,自然不会像普通人那样对转基因避之不及。
听起来感觉很安全的杂交,和听起来不太安全的转基因,归根到底,都是人类育种的方法。这个过程没什么神秘的,生物的所有特征都是基因决定的,两者都是把基因组合在一起的过程。
只不过,杂交技术是将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物种之间进行整套遗传物质的融合,这个过程是自然的;而转基因则是在某一物种原有的遗传系统中,直接人工加入外源特定的基因。
就袁老爷子的超级杂交水稻而言,几乎达到了一个瓶颈——杂交的最大局限,在于要先有这个基因,才能进行组合。
袁老爷子说得兴起,挥舞着瘦弱的手臂道:“作物增加产量,一个方向就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但不同作物光和效率相去甚远,谷物的生物产量有各自的‘天花板’。譬如玉米光合效率比水稻要高30%~50%,所以玉米的植株很高大,产量也比水稻高出很多。如果把玉米的高光合效率基因转到水稻中,不就能够打破水稻原有的‘天花板’了?”
但是水稻和玉米“风马牛不相及”,传统的杂交技术注定无法完成这项工作。要进一步培育高产、优质和高效的品种,实现跨物种的“联姻”,就要借助于精准的转基因技术。
于是,近年来,袁老爷子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齐政和陈建章相视一笑。
他们不由得想起了袁老爷子著名的“禾下乘凉梦”:水稻长得跟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嘉谷研究转基因技术作为未来储备,而袁老爷子研究转基因技术以“追梦”——所有坚持追梦的人都值得尊重。
大家确认过眼神,三观吻合,交流起来愈发顺畅了。
转基因技术,不过是农业科技的其中一环而已。
而在齐政的有意引导下,话题进一步引申到了“农业科技”上。
“袁老,您知道的,在全球种子产业的竞争格局中,我国除了杂交水稻,在其它领域都缺少国际竞争力。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都依赖进口。而这其中,都涉及一个关键词——农业科技。”
袁老爷子不明所以地点点头。
齐政就沉声道:“归根到底,是因为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跟踪式、模仿式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
“所以,是时候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了……”
袁老爷子大吃一惊。
刚发布的“一号文件”,将内容聚焦在农田水利建设上;而齐政透露的意思是,嘉谷准备推动国家农业战略将下一个主题锁定在“农业科技创新”上,并寻求袁老爷子的支持。
让他震惊的,是嘉谷意欲影响国家农业战略的野心。
齐政也没有掩饰这种野心。
每一个领域的技术突破,都代表着海量的资金支持。没有钱,光是说如何重要如何重要,又能怎么样?
农业领域的科研是很重要,难道航空航天就不重要了吗?难道癌症就不重要了吗?难道芯片就不重要了吗?
都很重要!
但在齐政看来,农业支撑着上层产业,新兴产业要继续腾飞,必须周期性地反哺农业。目前看来,农业科研目前已经成为了国内农业升级的最大短板。
当然,还有很关键的一点是,国家有钱了。
以前的“xx计划”,调子起得再高,也无法掩饰国家缺钱的事实,哪怕是国家战略级的科研规划,依旧只能以有限领域为研究目标。
时至今日,国家财政收入已经可以并且很有必要加大对农业科研领域的投入,弥补“旧账”了。
当然,嘉谷推动国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并不是为了经费,主要是为了避免资源的平白消耗,同时增强嘉谷在行业的影响力。
——我国的农业科研体系从国家层面上缺乏顶层设计。具体表现是,科研力量大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学,但每一个大学和科研院所,都各自为政,没有进行有机的协调和配套。
譬如袁老爷子在进行水稻去镉研究,嘉谷实验室也同时在进行。当然,不是说同一领域就容不下两家单位同时研究,这也不现实。
但这其中明显缺乏沟通机制——如果不是找上门来,袁老爷子压根不知道嘉谷实验室的研究进度。可能嘉谷研究成功了,他才发现,呵,自己团队几年的努力都白费了。这无疑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这就需要国家从顶层进行规划。
但问题是,嘉谷有这样“一呼百应”的影响力了吗?
很显然,并没有!哪怕嘉谷已经是国内农企中的老大了。
所以,嘉谷需要拉拢更多像是袁老爷子这样在农业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佬”,达成共识,才能正式发起相关的提案并推动落实——老实说,即使不是袁老爷子找上门来,齐政也会找机会拜访他的。
袁老爷子了解了嘉谷的想法,一时无语。他不过是来找嘉谷进行育种技术上的合作而已,谁来告诉他,怎么就牵扯进国家农业战略的顶层设计中去了?
而齐政介绍完这个计划后,没有催促,反而若无其事地与陈建章继续带着袁老爷子参观嘉谷实验室的研究项目和成果。
这既是让袁老爷子梳理一下思路,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示范展示。
于是……
——袁老爷子看到了,嘉谷足额、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体系!
足额、稳定的财政支持是嘉谷农业科研体系的一大亮点。不需要没完没了地写申报书,嘉谷实验室不仅每年为每个科学家岗位投入少则上百万,多则上千万的基本研发经费,还解决所有科研人员从小孩到老人的所有后顾之忧,保证科研人员能够安心科研。
只有经费和生活稳定了,科研人员才可以按产业的需求去研究。
像大麦这种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小作物,以往国家科研较少关注,经常出现科研经费不足情况,面临人才流失、队伍解散的危险。
但嘉谷招揽整合他们进入嘉谷科研体系之后,有了稳定支持,既保住了队伍,也壮大了产业——嘉谷得以掌控国内的优质啤酒大麦生产与供应,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关键。
——他也看到了,嘉谷不急功近利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
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科研周期长、见效慢,“短平快”式的科研管理方式不符合农业经营。
但我国农业科研按项目形式管理,3年至5年一个周期,几乎不允许失败,使得众多科研院所急功近利,创新性偏低,大部分研究是修修补补。
而嘉谷实验室的项目,很多是从基因挖掘开始进行育种创新,而且保持足够的耐心——虽然嘉谷的项目研发进度已经是飞快了。譬如袁老爷子的水稻育种项目,至少需要8年至10年;嘉谷呢,几乎将这个进程缩短了一半。这让他对于“高能生长因子”期待更高。
——他还看到了,嘉谷成果转化率相当高的科研体系!
虽然国内农业科研院所不少,每年产生的“科技成果”数量更是众多,但是成果转化率却很低,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转化率只有30%左右,70%左右的科技成果停留在论文上,真正能够出现在田间地头的很少,一研发出来就“睡大觉”了。
而嘉谷实验室,能否形成规模经济,才是开发、引进、推广技术的关键考量。像陈建章作为首席科学家,需要思考产业的问题是什么,产业的趋势又是什么。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并带来规模经济,或者与其他资源如劳动力相比,是否具有替代优势。
这让嘉谷实验室迄今为止保持着百分百的惊人成果转化率。
袁老爷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
齐政如他所言,为袁老爷子开放了嘉谷实验室的大部分资源。
而一轮参观下来,袁老爷子也大概理解嘉谷隐隐的紧迫感了。
纵观所有农业强国,发达的农业科技水平是标配。
譬如美国,除了地理环境、国际贸易之外,美国的纯农业科技投入大得多,很多最新的农业科技可以很快在美国应用,这才是美国农业真正的可怕之处和强大之处!
而这些都离不开美国对农业科研领域的巨大投资。
我国是在大力追赶,但政府投资逊色于美国不说,民营企业在这一块的投资更是弱成渣。
比如全球500强里的几个农业公司基本都是美国的——全球最大的种子公司孟山都,转基因技术的领跑者;农机公司CNH;还有杜邦、惠氏、拜耳等等高科技农业企业。
回到国内,除了嘉谷,就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农业公司了——国粮的中心不在农业种植上;国内A股里的大农业板块,长期被白酒等食品类企业所占据,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虽然在农业科技领域,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的贡献率已由建国初的20%上升到现在的42%;但部分的优势,只能代表在某个细分领域的优势。
——农业可是一个大产业,细分领域都有成千上万个,要想全面追上美国,只能依靠加大投入,或者更具体来说,依靠加大国家投入。
现在的农业啊,看似传统,却集中了互联网、生物技术、机器人技术等最前沿的创新,没有高额研发预算、众多产品或大量市场份额的公司几乎无法生存。譬如作物遗传学等复杂领域的新技术研究,就需要庞大的规模和小公司承担不起的昂贵设施……
嘉谷虽大,但总归无法包打天下。譬如嘉谷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就要从豫省农科院引进。
“我想,我会支持嘉谷推动国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的计划!”经过谨慎的考虑后,袁老爷子给出了正面的答复。
没有出乎齐政和陈建章两人的意料。
其实,想想都知道,由嘉谷来推动国家农业战略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大概率会获得不低的支持率。
首先,嘉谷虽然不算一呼百应,但也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其次,嘉谷科研经费充足,对经费的渴望不高,自然更能理直气壮;再者,嘉谷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体系,不仅惠及自身,对外合作依然有效,可想而知科研机构会多心动了……
而嘉谷能从中得到什么?
很简单,如果由嘉谷来推动,起码能影响一部分农业科研投入的方向——开展水稻、大豆科研攻关是投入,开展小麦、玉米科研攻关也是投入;开展白羽肉鸡的良种化科研攻关是投入,开展生猪的良种化科研攻关自然也是投入……
但在不同领域的科研投入,对嘉谷业务的帮助截然不同。生猪领域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的突破,会直接让嘉谷农牧受益;但如果是白羽肉鸡领域的突破,就和嘉谷没什么关系了。
当然,最好是全面突破。但总得有先有后不是?
袁老爷子可能没有考虑得这么深入,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齐政又是大方地提供“高能生长因子”,又是大方地开放嘉谷的研究成果;何况,他也认同“要弥补国内农业科研短板”的建议。
毕竟,照亮世界的,只有天上的太阳和人间的科学啊!
……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