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封亲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不得不说。
陈正泰这一套手法,当真是让李世民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
他一直都在想,这天下变了,可是怎么变的,变成了什么样子,或许说……怎么去利用这些改变?
对于这些,李世民是门外汉。
他不懂。
他还是那个谦虚几下,百官们吹捧几句明君,而后跨上马,操起刀来一阵乱砍的汉子。
可这一套……行得通吗?
李世民已经觉得自己砍人的效率很高了,不出意外的话,在自己的人生到达终点之前,还能干死几个国家。
可现在……他才发现,陈正泰这一套手法,才是真正的高端且有格局。
直接利用甲胄,将对方拖垮,弄得人家民不聊生,民怨四起,改变对方的战争形态,把对方拉到了自己的棋局之中。
这就好像下象棋一样,自己制定好了规则,弄好了棋盘,而后告诉对方,这象棋了最厉害的便是‘马’,我把你的棋子全部换成马,你就无敌了。
等到对方喜不自胜,自以为天下无敌的时候,结果他发现陈正泰这个狗东西手里的棋子却是全能的,人家不管是啥,捏着一个棋子,直接拐三个弯都能干掉你。
为何?
因为棋盘是他的,规则也是他制定的,管你是车是马,轻轻松松的就绞杀了你。
那高句丽,钱出了,百姓也盘剥了,最后却是输得一塌糊涂,什么都不剩下。
这是真正的管仲之才啊。
而陈正泰就不轻松了,面对李世民的询问,却是沉默了很久才道:“儿臣蒙受圣恩,已是感激涕零,如今侥幸得了一些功劳,怎么好意思要赏赐呢?陛下若是在赏赐儿臣,儿臣便要无地自容了。”
长孙无忌和张千站在一旁,听到陈正泰的这番话,长孙无忌先是倒吸一口凉气,忍不住心里叫厉害,说是惭愧和无地自容,又是谦虚又是拒绝,这摆明是胃口不小。
要知道,若是真的谦让,肯定会说,要不陛下随便赏我一点钱吧,或者给我一点地吧。
如此一来,皇帝就坡下驴,大手一挥,好,赏了。
可若是再三辞让,恰恰让陛下不得不亲口说出赏赐,而皇帝开了口,当然不能赏得太少的,毕竟……这是天大的功劳。
等于是又将皮球踢回了李世民的脚下,意思是,你自己看着办吧。
李世民则是笑吟吟地道:“朕一直说,谁若是拿下高句丽,便敕封为王,正泰现在乃是郡王,理应再加一爵,加封为亲王,长孙卿家,你看如何?”
长孙无忌当初可是吏部尚书,在这件事上,他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长孙无忌便道:“按理,除非追谥,否则异姓不能封王。只不过当下,朔方郡王本就已是王爵,已是破例,不过既然已经破例了,那么再破一例,想来也无人反对。”
李世民点头道:“朕也是这般想的,此事,待三省一阁讨论之后,再行颁布旨意吧。”
李世民显然是乐见其成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反正陈正泰的儿子,也算是李世民的半个血脉。
朕自己的儿子都要封王,自己的女婿和外甥当个王又怎么了?又没吃别人家的大米。
这事……李世民也觉得理应没人反对。
就算有,也可以强力推动。
毕竟这功劳不小,足够堵住所有人的嘴了。
陈正泰于是谢了恩。
李世民又忍不住感慨地道:“卿家了却了朕一桩心事啊。”
他又打起精神道:“这高句丽,已是悬孤了数百年,朕打算辟其为郡县,永为我大唐疆土,如何?”
陈正泰道:“这是理所当然的,本来乐浪、辽东便为中原所有,今日不过是完璧归赵而已。”
李世民则是道:“只是,如何治理呢?”
这确实是个问题,这地方太偏僻了,一旦中原出了乱子,便立即会有人作乱,脱离中原的统治,若是不解决这个问题,让人寝食难安啊!
陈正泰道:“一切的问题,还在于世族,历来这等地方的世族,都有割据一方的意愿。那些封疆大吏,若是在此治理,不得不顺从地方的世族,可一旦顺从,百姓们便遭殃了,于是百姓便对朝廷离心离德。而若是对世家大族置之不理,这些世族掌握了此地的经济民生,一旦要作乱,朝廷也无计可施。”
“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迁民。将这里的世族,统统迁居去河西,河西有大量的土地,朝廷在这里收了他们一亩地,便在河西补偿他们一亩,甚至是两亩。他们若是不肯,则趁着这一次机会,直接将他们一锅端了,令他们灰飞烟灭。而若是顺从的,便可通过赎买的手段,得到他们的土地。再将他们的土地,置为朝廷所有,以永业田的方式,分发给无地的百姓。”
“如此,有三个好处!一方面,迁走了这些世族豪强,令大唐委派的地方官吏,可以直接对百姓进行管理。其二,分发了百姓土地,便只征收他们的粮税,令朝廷有了一个直接的税源。其三,百姓们得了土地,自是对朝廷感恩戴德,再无反叛之心,毕竟……这高句丽王高建武人等,暴虐不仁,横征暴敛,百姓们已是深受其害。而这些高句丽世族奴役百姓,欺负良善,也是常有的事。朝廷为百姓们除去了这两害,百姓们自然再不会叛逆了。”
李世民亦是认同地点头道:“这是个好办法……只是,那些世族会同意吗?”
陈正泰显得胸有成竹,道:“他们想不同意也不成,如今他们是败军之将,到时强行迁走之后,到了河西,便由不得他们放肆了。河西距离这里有数千里之远,他们再也无法还乡,只能视河西为故地,且到了河西之后,举目无亲,唯一的办法,就是紧紧抱着儿臣的大腿,如若不然,他们是去了高句丽的根基,倘若日后还有异心,儿臣反手之间,便教他们灰飞烟灭。”
这说的是实话。
其实陈正泰的迁民之策,延续的乃是西汉朝廷的老办法。
这个办法很有效。
当然,汉武帝虽然能够成功,是因为汉武帝得到了儒家的支持,针对的乃是地方的豪强。
可现在……却不一样了,因为那些支持汉武帝的儒家,以世族的方式,取代了地方豪强,成为了帝国的根基。
世族大概万万想不到,有一天,会有一个叫陈正泰的家伙,用他们老祖宗的办法来对付他们。
李世民便笑道:“不会出乱子即好,这河西之地……不知要聚集多少世族。到时……倒是难为了你。”
说到这,李世民摇了摇头,叹息。
世族的危害,李世民是很清楚的。
陈正泰的这一套赎买政策,当然有利于大唐的统治,却也让这河西之地变得充斥了世族,这些世族……从天南地北而来,是最让统治者头痛的。
当然……其实他不知道……陈正泰是很喜欢这些世族的。
一开始的时候,陈正泰也觉得是请了一群大爷来。
不过很快……陈正泰就发现世族的优点了。
这些人几乎是天下的精华,最大的表现就在于,识字率很高,比如清河崔氏,人均都是秀才以上的水平,引经据典,张口就来。
这导致整个河西之地,虽然人口不过数十万户,可是识字率却高达了可怕的三成。
三成是什么概念?
这即便是放在一千多年之后,工业革命开启了相当一段时间,许多工业国也未必能达到这可怕的识字率。
因而……二皮沟大学堂开始在河西的兰州开设了新学堂,报名者极多,而生源也是极好。
做任何学问,无论是数理化,其实都需要基础的,一个读过书的人,就是比目不识丁的人学东西更快,因为人家自幼就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理解能力强,接受能力也很强。
新学堂今年招生了一千三千人,其中大半数,都是新校区生员。
而世族还有一个可怕的地方,那便是,别看他们好像傻乎乎的只晓得研究儒经,可实际上,他们是天下最精明的人!
从前学经文,是因为玩这个才是统治阶级,上档次,能给自己的家族提供区别于庶民的优越感。可到了河西之后,他们亲眼见证了数理化所造成的巨大力量,意识到作坊才能带来更多的财富。明白到有些学问,居然能增加粮食的产量。也明白……那轨道交通,源于人们对于物理的认识。
于是乎,相当多的世族子弟,已经毫不犹豫的丢掉了儒经,尝试去明白这些新的学问了。
当然……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从前在国内,只要他们能欺压百姓,就可以获利。所以极聪明的相互联姻,确保自己继续维持统治地位,与此同时,疯狂的兼并和侵吞百姓的田产。
可到了河西之后,四周都是蛮夷之地,在那里,也没有什么小民的土地给你侵占,想要发财,不能将目光落在河西的隔壁邻居身上,而是需要目光放在其他地方。
这些人便迅速的改弦更张,开始信奉起了汉武帝时期最流行的公羊学理论,用这些理论武装自己,将张骞和卫青、霍去病这一类的人视为偶像,大肆建立各种张骞、班超以及卫青、霍去病的祠堂和武庙,到处灌输强民之类的思想。甚至大规模的赞助一些人向西域深处进行探险活动。
这种种的行为,真真是看的陈正泰瞠目结舌。
某种程度而言,这些混了几百年,还一直维持着巨大家业的家伙们,你不得不佩服他们,要知道……王八也未必能活得比他们的家族更久呢!
这等人适应能力特别的强,一到了河西,立即能审时度势,而且迅速的将在关内对付寻常庶民们的那一套,放在了周边的异族上,各种的花样频出!
对内,不断的叫嚣着要增强防卫,鼓励人们习武从戎,对外,四处挑衅、探险,天天盯着吐蕃和西域诸国,还有其他游牧部族,眼睛都要红出血来了。他们的子弟,人人都学诸葛孔明,开口就是隆中对,仿佛已把这天下诸国,都已安排的明明白白,似乎早有坚持不懈,子子孙孙,发扬着愚翁移山的精神,非要将人家打残不可。
某种程度而言,现在的河西,就是一群披着儒家皮,斯文有礼的强盗们组成的一个集团!
在这个集团里,人们以陈家为核心,陈家惦记着别人家的‘媳妇’,并且相对应的,开始慢慢的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与关内所不同的习俗和民风。
不说别的,就说一个崔家,据陈正泰所知,崔家已经掌握了大大小小数十份的舆图,有吐蕃的,有车迟的,有大宛国的,这都是崔家的子弟,冒着巨大的风险,以商业交流和探险的名义,用脚丈量,而后绘制出来的东西,听闻这舆图十分精准。
这他么的不是强盗吗?难道还真是什么诗礼之家?
而对于陈正泰而言,陈家想要确保自己在河西的地位,一方面是陈家需要不断的壮大自己,同时需要不断的握着河西、朔方和高昌等绝大多数的土地!
说穿了,只要陈家的实力,比第二大家族加此后前十大家族加起来,都有压倒性的优势,自然而然,便是真正的河西之主。
而另一方面,则需迁徙进来更多的世族,只有迁徙进来的世族越多,才可以给其他家族掺沙子,形成一超百强的局面。
所以对于这高句丽的世族……陈正泰是一点都不嫌弃,还很是欢迎,不就费点地吗?河西有的是。
此时,李世民的心情显然格外的好,和陈正泰说了不少自己一路来的见闻:“无论是乐浪还是辽东,都可种植庄稼,只要有粮,朝廷便可牢牢掌控。还有,这天策军……听一路所见所闻,都说他们令行禁止,实在难得啊!”
陈正泰笑了笑,这一点,他没有谦让,天策军的军纪历来是最好的。
“一代新人胜旧人啊。”李世民笑着打趣道:“朕和当初那些老东西,都已经垂垂老矣啦。现在行军打仗,这天策军中,倒是出了不少的将才,这些人……将来便是第二个李靖,第二个程咬金。此番他们也立了极大的功劳,依旧还要赏赐。”
陈正泰自是欣喜不已,于是笑道:“他们若是知道陛下对他们如此赏识,一定感激涕零。”
李世民则是摇头道:“可不是朕赏识他们,而是他们自己用命。如今朕总算解决了这高句丽的心腹大患,可以高枕无忧了。这几日,朕在这里住一些日子吧,也好体会一下乐浪的风土人情。不急着回去……”
长孙无忌则是在旁道:“陛下,回程时,是走陆路还是海路?”
长孙无忌小心翼翼的看着李世民,很是紧张的样子。
李世民顿时就明白了长孙无忌的意思了,便笑道:“看样子,长孙卿家是想自己的儿子了吧,若是走海路,少不得要途径百济的仁川吧,是在仁川登船吗?好吧,朕也尝试一下海路,海上风浪急,还是有一些风险的,当然,朕也不畏这风险。”
这倒是被李世民一下子点中长孙无忌的心思了,很显然,李世民有时候还是挺体谅大臣的。
长孙无忌则是长长的松了口气,他喜不自胜地道:“谢陛下。”
李世民点了点头,转而道:“就是不知,这百济国又是个什么样子。”
他说着,含笑,似乎又想说,不如干脆顺道将这百济也灭了吧,留着碍眼。
陈正泰却是笑了,他对此,没有任何的意见,李世民高兴就好。
在强悍的实力跟前,就是能这么有底气!
不过李世民却没有继续在这个问题阐述下去。
此时得意归得意,他还是留着几分理智的,人家毕竟没有犯错,何必要动武呢?
大唐还是讲道理的。
次日,陈正泰便带着李世民在这国内城转悠了一日。
李世民看得兴致勃勃,口里道:“此地民风,看来与我大唐也并没有什么分别。不过此地,若是走陆路,实在太远了。还是在此多建一些港口,利用海船来往,或许更为便利。”
陈正泰点头道:“正是,儿臣也是这样想的。至少现在,朝廷是没有余力在此地修建铁路的,用海船来互通有无,价格低廉,而且一旦有了需求,对于海船的制造发展,也有莫大的好处。”
李世民看了陈正泰一看,忍不住笑道:“朕想的是如何控制此地,你想的却是发展你的船?”
陈正泰也是乐了,道:“就如陛下这几日挂在嘴里的一样,天下变了,这造船业的发展,不也是其中之一吗?从前的时候,百姓们饮毛茹血,是先民们,不断的利用手中的工具,方才有了中原的繁盛。这甲胄是工具,海船也是工具,世间万物,都可制为工具,让这些工具,为我大唐所用,又有何不可呢?”
不得不说。
陈正泰这一套手法,当真是让李世民打开了一道新的大门。
他一直都在想,这天下变了,可是怎么变的,变成了什么样子,或许说……怎么去利用这些改变?
对于这些,李世民是门外汉。
他不懂。
他还是那个谦虚几下,百官们吹捧几句明君,而后跨上马,操起刀来一阵乱砍的汉子。
可这一套……行得通吗?
李世民已经觉得自己砍人的效率很高了,不出意外的话,在自己的人生到达终点之前,还能干死几个国家。
可现在……他才发现,陈正泰这一套手法,才是真正的高端且有格局。
直接利用甲胄,将对方拖垮,弄得人家民不聊生,民怨四起,改变对方的战争形态,把对方拉到了自己的棋局之中。
这就好像下象棋一样,自己制定好了规则,弄好了棋盘,而后告诉对方,这象棋了最厉害的便是‘马’,我把你的棋子全部换成马,你就无敌了。
等到对方喜不自胜,自以为天下无敌的时候,结果他发现陈正泰这个狗东西手里的棋子却是全能的,人家不管是啥,捏着一个棋子,直接拐三个弯都能干掉你。
为何?
因为棋盘是他的,规则也是他制定的,管你是车是马,轻轻松松的就绞杀了你。
那高句丽,钱出了,百姓也盘剥了,最后却是输得一塌糊涂,什么都不剩下。
这是真正的管仲之才啊。
而陈正泰就不轻松了,面对李世民的询问,却是沉默了很久才道:“儿臣蒙受圣恩,已是感激涕零,如今侥幸得了一些功劳,怎么好意思要赏赐呢?陛下若是在赏赐儿臣,儿臣便要无地自容了。”
长孙无忌和张千站在一旁,听到陈正泰的这番话,长孙无忌先是倒吸一口凉气,忍不住心里叫厉害,说是惭愧和无地自容,又是谦虚又是拒绝,这摆明是胃口不小。
要知道,若是真的谦让,肯定会说,要不陛下随便赏我一点钱吧,或者给我一点地吧。
如此一来,皇帝就坡下驴,大手一挥,好,赏了。
可若是再三辞让,恰恰让陛下不得不亲口说出赏赐,而皇帝开了口,当然不能赏得太少的,毕竟……这是天大的功劳。
等于是又将皮球踢回了李世民的脚下,意思是,你自己看着办吧。
李世民则是笑吟吟地道:“朕一直说,谁若是拿下高句丽,便敕封为王,正泰现在乃是郡王,理应再加一爵,加封为亲王,长孙卿家,你看如何?”
长孙无忌当初可是吏部尚书,在这件事上,他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长孙无忌便道:“按理,除非追谥,否则异姓不能封王。只不过当下,朔方郡王本就已是王爵,已是破例,不过既然已经破例了,那么再破一例,想来也无人反对。”
李世民点头道:“朕也是这般想的,此事,待三省一阁讨论之后,再行颁布旨意吧。”
李世民显然是乐见其成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反正陈正泰的儿子,也算是李世民的半个血脉。
朕自己的儿子都要封王,自己的女婿和外甥当个王又怎么了?又没吃别人家的大米。
这事……李世民也觉得理应没人反对。
就算有,也可以强力推动。
毕竟这功劳不小,足够堵住所有人的嘴了。
陈正泰于是谢了恩。
李世民又忍不住感慨地道:“卿家了却了朕一桩心事啊。”
他又打起精神道:“这高句丽,已是悬孤了数百年,朕打算辟其为郡县,永为我大唐疆土,如何?”
陈正泰道:“这是理所当然的,本来乐浪、辽东便为中原所有,今日不过是完璧归赵而已。”
李世民则是道:“只是,如何治理呢?”
这确实是个问题,这地方太偏僻了,一旦中原出了乱子,便立即会有人作乱,脱离中原的统治,若是不解决这个问题,让人寝食难安啊!
陈正泰道:“一切的问题,还在于世族,历来这等地方的世族,都有割据一方的意愿。那些封疆大吏,若是在此治理,不得不顺从地方的世族,可一旦顺从,百姓们便遭殃了,于是百姓便对朝廷离心离德。而若是对世家大族置之不理,这些世族掌握了此地的经济民生,一旦要作乱,朝廷也无计可施。”
“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迁民。将这里的世族,统统迁居去河西,河西有大量的土地,朝廷在这里收了他们一亩地,便在河西补偿他们一亩,甚至是两亩。他们若是不肯,则趁着这一次机会,直接将他们一锅端了,令他们灰飞烟灭。而若是顺从的,便可通过赎买的手段,得到他们的土地。再将他们的土地,置为朝廷所有,以永业田的方式,分发给无地的百姓。”
“如此,有三个好处!一方面,迁走了这些世族豪强,令大唐委派的地方官吏,可以直接对百姓进行管理。其二,分发了百姓土地,便只征收他们的粮税,令朝廷有了一个直接的税源。其三,百姓们得了土地,自是对朝廷感恩戴德,再无反叛之心,毕竟……这高句丽王高建武人等,暴虐不仁,横征暴敛,百姓们已是深受其害。而这些高句丽世族奴役百姓,欺负良善,也是常有的事。朝廷为百姓们除去了这两害,百姓们自然再不会叛逆了。”
李世民亦是认同地点头道:“这是个好办法……只是,那些世族会同意吗?”
陈正泰显得胸有成竹,道:“他们想不同意也不成,如今他们是败军之将,到时强行迁走之后,到了河西,便由不得他们放肆了。河西距离这里有数千里之远,他们再也无法还乡,只能视河西为故地,且到了河西之后,举目无亲,唯一的办法,就是紧紧抱着儿臣的大腿,如若不然,他们是去了高句丽的根基,倘若日后还有异心,儿臣反手之间,便教他们灰飞烟灭。”
这说的是实话。
其实陈正泰的迁民之策,延续的乃是西汉朝廷的老办法。
这个办法很有效。
当然,汉武帝虽然能够成功,是因为汉武帝得到了儒家的支持,针对的乃是地方的豪强。
可现在……却不一样了,因为那些支持汉武帝的儒家,以世族的方式,取代了地方豪强,成为了帝国的根基。
世族大概万万想不到,有一天,会有一个叫陈正泰的家伙,用他们老祖宗的办法来对付他们。
李世民便笑道:“不会出乱子即好,这河西之地……不知要聚集多少世族。到时……倒是难为了你。”
说到这,李世民摇了摇头,叹息。
世族的危害,李世民是很清楚的。
陈正泰的这一套赎买政策,当然有利于大唐的统治,却也让这河西之地变得充斥了世族,这些世族……从天南地北而来,是最让统治者头痛的。
当然……其实他不知道……陈正泰是很喜欢这些世族的。
一开始的时候,陈正泰也觉得是请了一群大爷来。
不过很快……陈正泰就发现世族的优点了。
这些人几乎是天下的精华,最大的表现就在于,识字率很高,比如清河崔氏,人均都是秀才以上的水平,引经据典,张口就来。
这导致整个河西之地,虽然人口不过数十万户,可是识字率却高达了可怕的三成。
三成是什么概念?
这即便是放在一千多年之后,工业革命开启了相当一段时间,许多工业国也未必能达到这可怕的识字率。
因而……二皮沟大学堂开始在河西的兰州开设了新学堂,报名者极多,而生源也是极好。
做任何学问,无论是数理化,其实都需要基础的,一个读过书的人,就是比目不识丁的人学东西更快,因为人家自幼就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理解能力强,接受能力也很强。
新学堂今年招生了一千三千人,其中大半数,都是新校区生员。
而世族还有一个可怕的地方,那便是,别看他们好像傻乎乎的只晓得研究儒经,可实际上,他们是天下最精明的人!
从前学经文,是因为玩这个才是统治阶级,上档次,能给自己的家族提供区别于庶民的优越感。可到了河西之后,他们亲眼见证了数理化所造成的巨大力量,意识到作坊才能带来更多的财富。明白到有些学问,居然能增加粮食的产量。也明白……那轨道交通,源于人们对于物理的认识。
于是乎,相当多的世族子弟,已经毫不犹豫的丢掉了儒经,尝试去明白这些新的学问了。
当然……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从前在国内,只要他们能欺压百姓,就可以获利。所以极聪明的相互联姻,确保自己继续维持统治地位,与此同时,疯狂的兼并和侵吞百姓的田产。
可到了河西之后,四周都是蛮夷之地,在那里,也没有什么小民的土地给你侵占,想要发财,不能将目光落在河西的隔壁邻居身上,而是需要目光放在其他地方。
这些人便迅速的改弦更张,开始信奉起了汉武帝时期最流行的公羊学理论,用这些理论武装自己,将张骞和卫青、霍去病这一类的人视为偶像,大肆建立各种张骞、班超以及卫青、霍去病的祠堂和武庙,到处灌输强民之类的思想。甚至大规模的赞助一些人向西域深处进行探险活动。
这种种的行为,真真是看的陈正泰瞠目结舌。
某种程度而言,这些混了几百年,还一直维持着巨大家业的家伙们,你不得不佩服他们,要知道……王八也未必能活得比他们的家族更久呢!
这等人适应能力特别的强,一到了河西,立即能审时度势,而且迅速的将在关内对付寻常庶民们的那一套,放在了周边的异族上,各种的花样频出!
对内,不断的叫嚣着要增强防卫,鼓励人们习武从戎,对外,四处挑衅、探险,天天盯着吐蕃和西域诸国,还有其他游牧部族,眼睛都要红出血来了。他们的子弟,人人都学诸葛孔明,开口就是隆中对,仿佛已把这天下诸国,都已安排的明明白白,似乎早有坚持不懈,子子孙孙,发扬着愚翁移山的精神,非要将人家打残不可。
某种程度而言,现在的河西,就是一群披着儒家皮,斯文有礼的强盗们组成的一个集团!
在这个集团里,人们以陈家为核心,陈家惦记着别人家的‘媳妇’,并且相对应的,开始慢慢的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与关内所不同的习俗和民风。
不说别的,就说一个崔家,据陈正泰所知,崔家已经掌握了大大小小数十份的舆图,有吐蕃的,有车迟的,有大宛国的,这都是崔家的子弟,冒着巨大的风险,以商业交流和探险的名义,用脚丈量,而后绘制出来的东西,听闻这舆图十分精准。
这他么的不是强盗吗?难道还真是什么诗礼之家?
而对于陈正泰而言,陈家想要确保自己在河西的地位,一方面是陈家需要不断的壮大自己,同时需要不断的握着河西、朔方和高昌等绝大多数的土地!
说穿了,只要陈家的实力,比第二大家族加此后前十大家族加起来,都有压倒性的优势,自然而然,便是真正的河西之主。
而另一方面,则需迁徙进来更多的世族,只有迁徙进来的世族越多,才可以给其他家族掺沙子,形成一超百强的局面。
所以对于这高句丽的世族……陈正泰是一点都不嫌弃,还很是欢迎,不就费点地吗?河西有的是。
此时,李世民的心情显然格外的好,和陈正泰说了不少自己一路来的见闻:“无论是乐浪还是辽东,都可种植庄稼,只要有粮,朝廷便可牢牢掌控。还有,这天策军……听一路所见所闻,都说他们令行禁止,实在难得啊!”
陈正泰笑了笑,这一点,他没有谦让,天策军的军纪历来是最好的。
“一代新人胜旧人啊。”李世民笑着打趣道:“朕和当初那些老东西,都已经垂垂老矣啦。现在行军打仗,这天策军中,倒是出了不少的将才,这些人……将来便是第二个李靖,第二个程咬金。此番他们也立了极大的功劳,依旧还要赏赐。”
陈正泰自是欣喜不已,于是笑道:“他们若是知道陛下对他们如此赏识,一定感激涕零。”
李世民则是摇头道:“可不是朕赏识他们,而是他们自己用命。如今朕总算解决了这高句丽的心腹大患,可以高枕无忧了。这几日,朕在这里住一些日子吧,也好体会一下乐浪的风土人情。不急着回去……”
长孙无忌则是在旁道:“陛下,回程时,是走陆路还是海路?”
长孙无忌小心翼翼的看着李世民,很是紧张的样子。
李世民顿时就明白了长孙无忌的意思了,便笑道:“看样子,长孙卿家是想自己的儿子了吧,若是走海路,少不得要途径百济的仁川吧,是在仁川登船吗?好吧,朕也尝试一下海路,海上风浪急,还是有一些风险的,当然,朕也不畏这风险。”
这倒是被李世民一下子点中长孙无忌的心思了,很显然,李世民有时候还是挺体谅大臣的。
长孙无忌则是长长的松了口气,他喜不自胜地道:“谢陛下。”
李世民点了点头,转而道:“就是不知,这百济国又是个什么样子。”
他说着,含笑,似乎又想说,不如干脆顺道将这百济也灭了吧,留着碍眼。
陈正泰却是笑了,他对此,没有任何的意见,李世民高兴就好。
在强悍的实力跟前,就是能这么有底气!
不过李世民却没有继续在这个问题阐述下去。
此时得意归得意,他还是留着几分理智的,人家毕竟没有犯错,何必要动武呢?
大唐还是讲道理的。
次日,陈正泰便带着李世民在这国内城转悠了一日。
李世民看得兴致勃勃,口里道:“此地民风,看来与我大唐也并没有什么分别。不过此地,若是走陆路,实在太远了。还是在此多建一些港口,利用海船来往,或许更为便利。”
陈正泰点头道:“正是,儿臣也是这样想的。至少现在,朝廷是没有余力在此地修建铁路的,用海船来互通有无,价格低廉,而且一旦有了需求,对于海船的制造发展,也有莫大的好处。”
李世民看了陈正泰一看,忍不住笑道:“朕想的是如何控制此地,你想的却是发展你的船?”
陈正泰也是乐了,道:“就如陛下这几日挂在嘴里的一样,天下变了,这造船业的发展,不也是其中之一吗?从前的时候,百姓们饮毛茹血,是先民们,不断的利用手中的工具,方才有了中原的繁盛。这甲胄是工具,海船也是工具,世间万物,都可制为工具,让这些工具,为我大唐所用,又有何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