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奇怪的书法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对于黄庭经,陈逸并不陌生,哪怕之前没有接触过古玩时,也是有着一定的了解,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
只不过他之前的了解,完全是建立在一幅著名的书法作品上,那就是王羲之的楷书《黄庭经》。
王羲之可以说是华夏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有着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治于一炉,摆脱了汉魏时期的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极远。
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其所书作品,被后世众多书法名家摹仿。
说起王羲之,陈逸不禁想到了一个成语,便是与其有关,那就是东床快婿,当时晋朝一位书法家,太尉郗鉴有一个女儿,年方二八,貌有貌相,只是尚未婚配,郗鉴对女儿非常疼爱,所以要为女择一良婿,他与当时的丞相王导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中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所以便将自己的择婿想法告诉了王导。
王导随即便答应了下来,让郗鉴随意到家里挑选,只要他相中的不管是谁,都会同意。
于是郗鉴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中,王府子弟听说郗太慰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发现少一人,于是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只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之后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讲述了此事,说王府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急忙让管家带着他去王府,说他选的就是这样的人,来到王府后。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可谓是才貌双全,当场便下了聘书,择为快婿,这就是东床快婿的故事。
这既然是摹本黄庭经,那自然不会是道教经典书籍了,而只能是别人所临摹的王羲之书法黄庭经。
陈逸缓缓打开了这一个隔子。准备一观这没有作者姓名的摹本黄庭经,究竟是何种模样。
这由王羲之所书写的黄庭经,又称换鹅帖,是其楷书中最为著名的一个作品,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为知道王羲之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并专门找人打听王羲之出游的路线,并在其路线上放鹅。
王羲之出游时,看到这一群白鹅。果然十分喜爱,想要买下。因为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于是他便找到放鹅的道士,商量着买下这群鹅,这名道士说只有王羲之为他写一段经文,他才会将这群鹅相送,王羲之欣然答应,写了六十行的经文,高兴的笼鹅而归。
只不过无论是黄庭经亦或是兰亭集序,其原本真迹都已然不复存在,所剩下的只有后世的摹刻本,以唐代摹本最为传神,而且极具价值,历来被当做真迹看待。
如果是唐代的黄庭经临摹之作,哪怕没有作者款识署名,其价值也非同寻常。
陈逸缓缓打开这一个隔间,里面一幅装裱好的卷轴,看其材料,应该是绢本。
纸在西晋以后才用于书画,但是直到宋代才大量应用,而唐代盛行绢,纸的使用是非常少量的。
他之前在练习画作时,也曾在一些绢上作过画,只不过绢底色不如宣纸洁白,而且绘画之前要做许多的准备,没有宣纸那般的方便快捷。
近现代的许多书画家,基本上都是使用宣纸写书作画,至于绢,其价值昂贵,而且不如宣纸易保存,特性明显,不过是偶尔兴起之时才会使用。
从隔子中,将这一幅绢本立轴作品拿了出来,其绢质十分的柔软,看起来所用的装裱材料,也是非同寻常,从此可以知道里面作品所用的绢质量如何。
这一次,陈逸没有直接在原地拉开,而是将这幅绢本作品,拿到了书架一旁的桌子处,准备在桌子上将其展开,本来他觉得这一处地方,平常不会有人在这里看书,所以他还准备拿块抹布将桌子擦一擦呢,可是到了桌子旁,向着上面一看,桌子却是一干二净,没有半点灰尘。
用手在桌子上摸了摸,手上没有半点污渍,陈逸笑了笑,看来应该每天专门有人负责这里的清洁,这倒是省了他的事情,三清观对于这藏书室的维护,超出了他的意料。
从卷起来的长度看,这一幅绢本书法应该有二米之多,这里的书桌基本上都是两张桌子拼在一起的,所以展开来应该没有丝毫问题。
陈逸将这幅作品慢慢放在桌子上,然后缓缓的展开,映入眼帘的便是黄庭经三个楷书字体。
不过这字体却是给了陈逸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是照着其他人的作品抄下来的,而不是自己临摹出来的,看起来似乎没有一点生命的气息。
临摹,自然的照着别人的作品,在纸上一笔一划的写下来,有些人临摹原作者的书法,几可乱真,这已然是其书法水平达到了与原作者达到了相差无几的程度。
这所临摹的不仅仅只是原作者的字体而已,还有其中的笔意与气势,而不是仅仅将字体照抄下来,就像是现在的书帖一样,就是照着一些名家书法进行描摹。
描摹出来的只是字体的形,需时较短,尽管可以成型,但水平达不到更高,而临帖,成的是神韵,一旦有韵便是佳品。
三个字并不能说明什么,陈逸慢慢的展开,向下面观看着,王羲之所书的黄庭经,其实是黄庭外景经,在这一幅书法上,得到了体现,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这正是黄庭外景经的内容。
只不过放眼看去,这后面的字,真的就如同前面的字一样,是照着描摹下来的,简单的说,只有其形,而无其神。
陈逸不禁叹了口气,不知道是哪个人,描摹成型后,便迫不及待的用绢书写,变成了现在这样没有任何神韵的模样,本来还以为能够看到一位不知名的唐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却不料,只是一幅只有形体,而无神韵的东西罢了。
这形体上,倒是与王羲之的字体十分的相像,但是却根本没有王羲之秀美开朗,自然之态。
一直看到最后,陈逸不由摇了摇头,果然没有留下任何的款识姓名,而传说中王羲之为了换鹅所书写的黄庭经同样是没有落款,只在末行写下了‘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五山阴县写’,为此那道士似乎还少给了几只鹅。
只是,无论落款与否,这都不妨碍黄庭经成为一幅绝世的书法作品,引得后世名家争相摹仿。
看到最后,陈逸又接着再仔细观看了一遍,依然是与刚才一般无二的感觉,没有感受到半点的神韵气息。
这最后一个隔间的几个书架,似乎专门是放置书画的地方,而在此前的几个隔间中,陈逸都没有发现这样的书架存在,恐怕这也是此幅有形无神的作品,能够存在于这最后一个隔间的原因所在。
陈逸又仔细观察了一下绢质,就用手摸了摸,高存志曾跟他特别讲解过各代绢的特点,而从晋代至唐代,基本上绢质没有太大的发展,都是单丝绢,唐以后的五代到南宋时期,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除了单丝绢还出现了双丝绢,元代的绢总的来说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出现稀松的状态,而明代的绢看起来也是比较粗糙,这也是造纸发达,用绢不多所导致的造绢工艺下降。
从绢的材质上,倒是与唐代或者说之前的绢相差无几,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绢都是一种价值昂贵的材料,不知道是哪个败家子描摹了几天,便以为自己是书法大家,所以便在这绢上面书写黄庭经。
只不过,哪怕是书写的如此没有神韵,也是有着一定的价值,原因也只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唐代的一些书画作品,流传下来的非常稀少,别说是描摹下来的,就算是唐代一个傻子写出来的,保留到现在,也是有价值的。
当然,对于一些书法家来说,这一幅作品实在没有什么价值,他们又不是搞科研的,收藏古代名家书法,主要是学习里面的笔意风格,而现在这一幅作品,只有形,没有意,买下来临摹,恐怕到最后连之前的水平都没有了。
陈逸下意识的打开鉴定系统,准备鉴定一下,忽然想到了什么,不由苦笑了一下,他还想着鉴定一下这幅作品,看看是不是唐代的作品,看一看鉴定术能否将作者鉴定出来,可惜的是,这一幅作品是唐代的,以他现在中级鉴定术,也只能鉴定距今一千年以内的物体而已。
以他对书法的了解,这个描摹者,完全描的是王羲之的字迹形体,所以哪怕不是唐代,而是处于一千年以内的宋代书写出来的,也无法被鉴定出来。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逸鉴定了一下,果然得到的是鉴定失败的结论。
对于黄庭经,陈逸并不陌生,哪怕之前没有接触过古玩时,也是有着一定的了解,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
只不过他之前的了解,完全是建立在一幅著名的书法作品上,那就是王羲之的楷书《黄庭经》。
王羲之可以说是华夏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有着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治于一炉,摆脱了汉魏时期的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极远。
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其所书作品,被后世众多书法名家摹仿。
说起王羲之,陈逸不禁想到了一个成语,便是与其有关,那就是东床快婿,当时晋朝一位书法家,太尉郗鉴有一个女儿,年方二八,貌有貌相,只是尚未婚配,郗鉴对女儿非常疼爱,所以要为女择一良婿,他与当时的丞相王导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中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所以便将自己的择婿想法告诉了王导。
王导随即便答应了下来,让郗鉴随意到家里挑选,只要他相中的不管是谁,都会同意。
于是郗鉴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中,王府子弟听说郗太慰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发现少一人,于是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只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之后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讲述了此事,说王府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
郗鉴急忙让管家带着他去王府,说他选的就是这样的人,来到王府后。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可谓是才貌双全,当场便下了聘书,择为快婿,这就是东床快婿的故事。
这既然是摹本黄庭经,那自然不会是道教经典书籍了,而只能是别人所临摹的王羲之书法黄庭经。
陈逸缓缓打开了这一个隔子。准备一观这没有作者姓名的摹本黄庭经,究竟是何种模样。
这由王羲之所书写的黄庭经,又称换鹅帖,是其楷书中最为著名的一个作品,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为知道王羲之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并专门找人打听王羲之出游的路线,并在其路线上放鹅。
王羲之出游时,看到这一群白鹅。果然十分喜爱,想要买下。因为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于是他便找到放鹅的道士,商量着买下这群鹅,这名道士说只有王羲之为他写一段经文,他才会将这群鹅相送,王羲之欣然答应,写了六十行的经文,高兴的笼鹅而归。
只不过无论是黄庭经亦或是兰亭集序,其原本真迹都已然不复存在,所剩下的只有后世的摹刻本,以唐代摹本最为传神,而且极具价值,历来被当做真迹看待。
如果是唐代的黄庭经临摹之作,哪怕没有作者款识署名,其价值也非同寻常。
陈逸缓缓打开这一个隔间,里面一幅装裱好的卷轴,看其材料,应该是绢本。
纸在西晋以后才用于书画,但是直到宋代才大量应用,而唐代盛行绢,纸的使用是非常少量的。
他之前在练习画作时,也曾在一些绢上作过画,只不过绢底色不如宣纸洁白,而且绘画之前要做许多的准备,没有宣纸那般的方便快捷。
近现代的许多书画家,基本上都是使用宣纸写书作画,至于绢,其价值昂贵,而且不如宣纸易保存,特性明显,不过是偶尔兴起之时才会使用。
从隔子中,将这一幅绢本立轴作品拿了出来,其绢质十分的柔软,看起来所用的装裱材料,也是非同寻常,从此可以知道里面作品所用的绢质量如何。
这一次,陈逸没有直接在原地拉开,而是将这幅绢本作品,拿到了书架一旁的桌子处,准备在桌子上将其展开,本来他觉得这一处地方,平常不会有人在这里看书,所以他还准备拿块抹布将桌子擦一擦呢,可是到了桌子旁,向着上面一看,桌子却是一干二净,没有半点灰尘。
用手在桌子上摸了摸,手上没有半点污渍,陈逸笑了笑,看来应该每天专门有人负责这里的清洁,这倒是省了他的事情,三清观对于这藏书室的维护,超出了他的意料。
从卷起来的长度看,这一幅绢本书法应该有二米之多,这里的书桌基本上都是两张桌子拼在一起的,所以展开来应该没有丝毫问题。
陈逸将这幅作品慢慢放在桌子上,然后缓缓的展开,映入眼帘的便是黄庭经三个楷书字体。
不过这字体却是给了陈逸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是照着其他人的作品抄下来的,而不是自己临摹出来的,看起来似乎没有一点生命的气息。
临摹,自然的照着别人的作品,在纸上一笔一划的写下来,有些人临摹原作者的书法,几可乱真,这已然是其书法水平达到了与原作者达到了相差无几的程度。
这所临摹的不仅仅只是原作者的字体而已,还有其中的笔意与气势,而不是仅仅将字体照抄下来,就像是现在的书帖一样,就是照着一些名家书法进行描摹。
描摹出来的只是字体的形,需时较短,尽管可以成型,但水平达不到更高,而临帖,成的是神韵,一旦有韵便是佳品。
三个字并不能说明什么,陈逸慢慢的展开,向下面观看着,王羲之所书的黄庭经,其实是黄庭外景经,在这一幅书法上,得到了体现,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这正是黄庭外景经的内容。
只不过放眼看去,这后面的字,真的就如同前面的字一样,是照着描摹下来的,简单的说,只有其形,而无其神。
陈逸不禁叹了口气,不知道是哪个人,描摹成型后,便迫不及待的用绢书写,变成了现在这样没有任何神韵的模样,本来还以为能够看到一位不知名的唐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却不料,只是一幅只有形体,而无神韵的东西罢了。
这形体上,倒是与王羲之的字体十分的相像,但是却根本没有王羲之秀美开朗,自然之态。
一直看到最后,陈逸不由摇了摇头,果然没有留下任何的款识姓名,而传说中王羲之为了换鹅所书写的黄庭经同样是没有落款,只在末行写下了‘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五山阴县写’,为此那道士似乎还少给了几只鹅。
只是,无论落款与否,这都不妨碍黄庭经成为一幅绝世的书法作品,引得后世名家争相摹仿。
看到最后,陈逸又接着再仔细观看了一遍,依然是与刚才一般无二的感觉,没有感受到半点的神韵气息。
这最后一个隔间的几个书架,似乎专门是放置书画的地方,而在此前的几个隔间中,陈逸都没有发现这样的书架存在,恐怕这也是此幅有形无神的作品,能够存在于这最后一个隔间的原因所在。
陈逸又仔细观察了一下绢质,就用手摸了摸,高存志曾跟他特别讲解过各代绢的特点,而从晋代至唐代,基本上绢质没有太大的发展,都是单丝绢,唐以后的五代到南宋时期,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除了单丝绢还出现了双丝绢,元代的绢总的来说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出现稀松的状态,而明代的绢看起来也是比较粗糙,这也是造纸发达,用绢不多所导致的造绢工艺下降。
从绢的材质上,倒是与唐代或者说之前的绢相差无几,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绢都是一种价值昂贵的材料,不知道是哪个败家子描摹了几天,便以为自己是书法大家,所以便在这绢上面书写黄庭经。
只不过,哪怕是书写的如此没有神韵,也是有着一定的价值,原因也只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唐代的一些书画作品,流传下来的非常稀少,别说是描摹下来的,就算是唐代一个傻子写出来的,保留到现在,也是有价值的。
当然,对于一些书法家来说,这一幅作品实在没有什么价值,他们又不是搞科研的,收藏古代名家书法,主要是学习里面的笔意风格,而现在这一幅作品,只有形,没有意,买下来临摹,恐怕到最后连之前的水平都没有了。
陈逸下意识的打开鉴定系统,准备鉴定一下,忽然想到了什么,不由苦笑了一下,他还想着鉴定一下这幅作品,看看是不是唐代的作品,看一看鉴定术能否将作者鉴定出来,可惜的是,这一幅作品是唐代的,以他现在中级鉴定术,也只能鉴定距今一千年以内的物体而已。
以他对书法的了解,这个描摹者,完全描的是王羲之的字迹形体,所以哪怕不是唐代,而是处于一千年以内的宋代书写出来的,也无法被鉴定出来。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逸鉴定了一下,果然得到的是鉴定失败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