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生死,神道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见识了两位老人的死。
第一位,许广陵只见到了其死后的情景。
第二位,许广陵则是目睹了其从生到死的过程,看到了其生命光环,从黯淡到破灭,然后,在破灭的那一刹,“回光返照”,就如太阳将落未落之际,霞灿漫布西山。
然而这最后的一抹绚烂,也终究要漫漫地散去的,于是就只剩下黑暗。
纯粹的黑暗。
这也是所有生命的最终归宿?
千百年前,信民所堆的“玛尼堆”,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日,有很多野外的,废弃了,倾颓了,但有更多的在聚居区兴起。
民众们刻印着石块,你一块,我一块,然后成千上万甚至数十百万计的石块堆聚在一起,成为一个汇聚了诸多信仰或者说信念的石堆。
如果不考虑庄重性什么的,单纯从性质上来讲,和许多旅游景点的“许愿树”、“许愿池”、“许愿峰”等等的差不多。
很多青年男女出去旅游,然后把他们彼此的名字写在一起,挂在树上,或者弄一个同心锁什么的,锁在山峰上。
很多很多游客这样做,所以,稍热一点的景点,但凡有这样的设施,其处光景,一般都颇为壮观。
也不纯是青年男女、未婚男女,有三十四十的已婚人士,还有带着孩子的。
而曾经的时候,许广陵还未曾踏上这条路,在各地四处乱逛的时候,便有一次,看到一对满头银发的老年夫妇,看起来很有文化很有修养的样子,也同样把两人的名字学身边的小情侣一般挂在树上,然后相视一笑。
老头笑得像个孩子。
老妇人笑得居然也颇有一丝羞涩。
好像几十年的光景回转,几十年的跌跌绊绊,几十年的经历和世故,几十年的苍老,在那一刻尽皆被抹去了,回到他们当初,可能是第一次相见、第一次牵手的情景?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许愿树也罢,玛尼堆也罢,并不是迷信,对很多人来说也并未上升到信仰。
而是实实在在的“寄托”。
将心中的一些心愿、一些向往,或者单纯的心念,寄托于树,寄托于石。
树也好,石也好,其它的东西也罢,载体并不重要,这些都可以归诸于“自然”,或者说“上天”。
世俗太复杂,但是寄托就可以很单纯。
许多人,昏昏昧昧地活着,或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般一日又一日地过活着,再或者,劳心劳力勾心斗角并不高尚地活着。
诸如此类。
然而这些并不妨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某个时候,许个愿。
哪怕只是出于消遣,出于好玩。
但许愿的时候,其心其念,必然是有别于平时的。
从复杂中提拈出单纯,从平凡中提拈出美好,从卑污中提拈出还未卑污的那些。
那一刻。
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可歌可泣。
但于生命本身而言,却着实是值得记上一笔的。
或许,等到他们的生命真正“回光返照”的时候,都可能会着重地想到人生中的那一幕。
在那个倾颓的玛尼堆边,许广陵站立了很久,也沉吟了很久。
或许是刚目睹生死,这一刻,在成为大宗师之后,许广陵第一次系统性地思考着关于生死的问题。
站在许广陵目前的高度来看待生命。
每个新生命的降生,都恍若一个木块被投放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然后被海水无时无刻地腐蚀着,直到最后的彻底解体。——而这是必然的。
这木块也可能受到意外而来的撞击,还没等到被腐蚀解体的时候,就已经崩解。
凡有生命必有意识。
但世间绝大多数人的意识都是处于“生活”之中,操劳吃活,操劳生活的负担,操劳名或者利,并没有很多空余的时间、空余的念头去想关于生命本身的问题。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想也无用,想这些,不如去想些实在的事情。
但如果,因为一些原因,意识,被从生活的操劳中解脱出来了呢?
那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进驻于意识之中。
然后出于生命的本能,很可能就会想着,这木块,如何才能不被腐蚀呢?
这海上有座山?
木块如果能从这茫茫无边的大海中来到山上,或许就可以不被腐蚀了,虽然,可能还有另外的腐蚀,但那情景肯定是要好很多,好十倍百倍千倍万倍。
而那,对平常的生命而言,无疑是“长生不老”了。
于是,“传说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不愁吃喝也无虑名利的秦始皇大大,便派人找仙山去了。
海上找山,是一条路子。
另一条路子是一边找山,一边炼丹。——哪怕一样在这海里泡着被海水腐蚀,但如果质地不一样,被海水腐蚀的程度和速度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吧?
这是“道”。
而自古,神道并举。
有道的地方,必有神在。
秦始皇找山,葛烘炼丹,而不少既没条件找山也没条件炼丹的,或者都不知道山丹这种概念却又对生死有所思考或畏惧的,便期望或有大能来拯救或者说救赎。
一切宗教、神教,最根本的立足点都在于此。
也可以说是立足于生命本身。
所以,哪怕所谓的“科学”再发达,只要一天没堪破和解决生命、生死的问题,宗教神教便昂然屹立,牢不可破,或者就算破了,时移势易,也必会再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因为它们有“根”。
科学越昌明,社会越进步,宗教神教便越没有生存空间?
并不如此。
不但不如此,还恰恰相反!
科学越昌明,社会越进步,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程度便会越高,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压力便会越小,然后很多很多人的意识和时间,可能都有了空余。
那就学习呗。
那就工作和事业呗。
那就恋爱呗。
那就娱乐呗。
而除了这些等等之外,很多很多人,都会因为意识和时间的空余,然后“迫不得已”地,思考、接触起关于生命、关于生死的问题。
所以彼时……
宗教大昌。
神教大昌。
而整个社会的生命活动以及关注热点,也应该是与现今迥然不同的样子。
当然,届时,所谓的宗教和神教,多半也跟着进化和改变了,很可能是不同于如今的另外一种模样。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此时此刻,许广陵想起了一首诗中的这么一个句子。
真想活上一万年。
不为长生。
只是想见识一下,真正的“盛世”的样子。
(这应该是我所写的,主角经历的第三个世界的光景,提前广告一下,敬请大家期待什么的,哈哈。)
==
感谢“追逐著那時光”的推荐票支持。
感谢“东景老大”的月票捧场。
见识了两位老人的死。
第一位,许广陵只见到了其死后的情景。
第二位,许广陵则是目睹了其从生到死的过程,看到了其生命光环,从黯淡到破灭,然后,在破灭的那一刹,“回光返照”,就如太阳将落未落之际,霞灿漫布西山。
然而这最后的一抹绚烂,也终究要漫漫地散去的,于是就只剩下黑暗。
纯粹的黑暗。
这也是所有生命的最终归宿?
千百年前,信民所堆的“玛尼堆”,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日,有很多野外的,废弃了,倾颓了,但有更多的在聚居区兴起。
民众们刻印着石块,你一块,我一块,然后成千上万甚至数十百万计的石块堆聚在一起,成为一个汇聚了诸多信仰或者说信念的石堆。
如果不考虑庄重性什么的,单纯从性质上来讲,和许多旅游景点的“许愿树”、“许愿池”、“许愿峰”等等的差不多。
很多青年男女出去旅游,然后把他们彼此的名字写在一起,挂在树上,或者弄一个同心锁什么的,锁在山峰上。
很多很多游客这样做,所以,稍热一点的景点,但凡有这样的设施,其处光景,一般都颇为壮观。
也不纯是青年男女、未婚男女,有三十四十的已婚人士,还有带着孩子的。
而曾经的时候,许广陵还未曾踏上这条路,在各地四处乱逛的时候,便有一次,看到一对满头银发的老年夫妇,看起来很有文化很有修养的样子,也同样把两人的名字学身边的小情侣一般挂在树上,然后相视一笑。
老头笑得像个孩子。
老妇人笑得居然也颇有一丝羞涩。
好像几十年的光景回转,几十年的跌跌绊绊,几十年的经历和世故,几十年的苍老,在那一刻尽皆被抹去了,回到他们当初,可能是第一次相见、第一次牵手的情景?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许愿树也罢,玛尼堆也罢,并不是迷信,对很多人来说也并未上升到信仰。
而是实实在在的“寄托”。
将心中的一些心愿、一些向往,或者单纯的心念,寄托于树,寄托于石。
树也好,石也好,其它的东西也罢,载体并不重要,这些都可以归诸于“自然”,或者说“上天”。
世俗太复杂,但是寄托就可以很单纯。
许多人,昏昏昧昧地活着,或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般一日又一日地过活着,再或者,劳心劳力勾心斗角并不高尚地活着。
诸如此类。
然而这些并不妨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某个时候,许个愿。
哪怕只是出于消遣,出于好玩。
但许愿的时候,其心其念,必然是有别于平时的。
从复杂中提拈出单纯,从平凡中提拈出美好,从卑污中提拈出还未卑污的那些。
那一刻。
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可歌可泣。
但于生命本身而言,却着实是值得记上一笔的。
或许,等到他们的生命真正“回光返照”的时候,都可能会着重地想到人生中的那一幕。
在那个倾颓的玛尼堆边,许广陵站立了很久,也沉吟了很久。
或许是刚目睹生死,这一刻,在成为大宗师之后,许广陵第一次系统性地思考着关于生死的问题。
站在许广陵目前的高度来看待生命。
每个新生命的降生,都恍若一个木块被投放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然后被海水无时无刻地腐蚀着,直到最后的彻底解体。——而这是必然的。
这木块也可能受到意外而来的撞击,还没等到被腐蚀解体的时候,就已经崩解。
凡有生命必有意识。
但世间绝大多数人的意识都是处于“生活”之中,操劳吃活,操劳生活的负担,操劳名或者利,并没有很多空余的时间、空余的念头去想关于生命本身的问题。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想也无用,想这些,不如去想些实在的事情。
但如果,因为一些原因,意识,被从生活的操劳中解脱出来了呢?
那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进驻于意识之中。
然后出于生命的本能,很可能就会想着,这木块,如何才能不被腐蚀呢?
这海上有座山?
木块如果能从这茫茫无边的大海中来到山上,或许就可以不被腐蚀了,虽然,可能还有另外的腐蚀,但那情景肯定是要好很多,好十倍百倍千倍万倍。
而那,对平常的生命而言,无疑是“长生不老”了。
于是,“传说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不愁吃喝也无虑名利的秦始皇大大,便派人找仙山去了。
海上找山,是一条路子。
另一条路子是一边找山,一边炼丹。——哪怕一样在这海里泡着被海水腐蚀,但如果质地不一样,被海水腐蚀的程度和速度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吧?
这是“道”。
而自古,神道并举。
有道的地方,必有神在。
秦始皇找山,葛烘炼丹,而不少既没条件找山也没条件炼丹的,或者都不知道山丹这种概念却又对生死有所思考或畏惧的,便期望或有大能来拯救或者说救赎。
一切宗教、神教,最根本的立足点都在于此。
也可以说是立足于生命本身。
所以,哪怕所谓的“科学”再发达,只要一天没堪破和解决生命、生死的问题,宗教神教便昂然屹立,牢不可破,或者就算破了,时移势易,也必会再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因为它们有“根”。
科学越昌明,社会越进步,宗教神教便越没有生存空间?
并不如此。
不但不如此,还恰恰相反!
科学越昌明,社会越进步,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程度便会越高,生存、生活所需要的压力便会越小,然后很多很多人的意识和时间,可能都有了空余。
那就学习呗。
那就工作和事业呗。
那就恋爱呗。
那就娱乐呗。
而除了这些等等之外,很多很多人,都会因为意识和时间的空余,然后“迫不得已”地,思考、接触起关于生命、关于生死的问题。
所以彼时……
宗教大昌。
神教大昌。
而整个社会的生命活动以及关注热点,也应该是与现今迥然不同的样子。
当然,届时,所谓的宗教和神教,多半也跟着进化和改变了,很可能是不同于如今的另外一种模样。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此时此刻,许广陵想起了一首诗中的这么一个句子。
真想活上一万年。
不为长生。
只是想见识一下,真正的“盛世”的样子。
(这应该是我所写的,主角经历的第三个世界的光景,提前广告一下,敬请大家期待什么的,哈哈。)
==
感谢“追逐著那時光”的推荐票支持。
感谢“东景老大”的月票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