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启的计策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启的母亲女娇明达事理,她知道先生是在磨练她的儿子,让他充分体会民众的疾苦。
作为感激,女娇十余年如一日,精心打理着萁子的庄院。
禹数次要将她接到阳城,女娇放不下儿子,也是要留下来回报萁子的恩德。
这三年来,启见到太多的杀戮,也亲历了比涂山更加凄惨的景象,他的心灵受到触动,他希望世间少些战祸,多些安宁。
益信任他,给了他这么一个大舞台,他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让父亲自己在干什么,希望父亲为自己自豪。
启定了定神,吁了口气。
启早有准备,只没想到会如此受到注重,大家把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
他感到压力山大。
启站起身来,向益躹了一躬,又向就坐的众人行了礼,“益大人德高望重,在座的在位大人,都是久经战场,战功赫赫的前辈,启不才,在这里献丑了。”
众人见启虽然年少,却十分谦恭,立下战功,却不自负,对他的好感倍增。
“从我方的军力来看,襄阳有一万五千人,上甲大人统率的大军有近一万人,莘即、少隐二位大首领统率的各部人马有近二万二千人,阳城在参卫的人马有一万六千人,其余各部有一万人,加在一起,总共有七万三千人。”
“襄阳不容有失,一旦襄阳丢失,不但中原的门户大开,我们也将失去与中原的联系,因此,襄阳的兵马不能动。那么,我们目前能调动的人马只有五万八千人,参卫城必须要有守军,八千人是最底限,而且顶多守城半日。那么,能用来攻击三苗的军队只有五万人。”
“我们再来看看三苗人的军力,此战之后,盘信将剩下一万五千人左右,他可以再征集一万人马;嘎闹、仡熊二部合在一起,尚有二万五千人左右,依这二个部落带过江的人马看,带叟、嘎弄前来支援的军队总共会有三万人,那么,三苗人可用的军队有八万人。”
“在士兵总数上,三苗人略占优势,除去襄阳的人马,双方相差二万二千人马,我处于劣势。”
“我们再分析一下三苗五大部落的特点,三苗人本是九黎的一支,自迁到襄阳至二湖以来,与中原的冲突不断。从根本上来讲,三苗人不喜欢战争,江北的三苗人,由于时时感受到中原部落的威胁,又有利益上的矛盾,不得不多次与中原部落发生战争。”
“三苗人喜欢唱歌、跳舞,自由自在的生活,如果受到侵犯,他们将不惜性命,拼死反击。从最近的几次大战中不难发现,世居江南的仡熊、带叟、嘎弄三大部落,对战争都不是特别热情,基于共同的部族利益,不得已才派兵支援。”
“在实际战斗中,他们是能躲则躲,实在躲不过去了,才会奋起搏杀。一旦把他们激怒了,他们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
“嘎闹与这三个部落不同,他们世居襄阳一带,二十年前的大战,他们损失最重,丢失了世居数百年的家园,惶惶然,凄惨惨的逃至江南,历经千辛万苦,才重新建立起家园。他们时刻惦记着襄阳一带的沃土。”
“竟陵一带,本就是蒙苗的大本营,其先王在这里经营了二十年,几乎把这里当成了蒙苗的私有家产。对他们来说,这里是不容有失的,否则,将会沦落到二十年前嘎闹部落那般凄惨境地。”
“因此,这一次大战,我们主要对付的不是五大部落,而是嘎闹和蒙苗二大部落,这二个部落希望进攻,拿下参卫城,以参卫城为跳板,进取襄阳。”
“只有帮助嘎闹夺回襄阳,蒙苗在北方才能有一个缓冲的地带,不至于时时刻刻面对中原大军的威压。”
“仡熊、带叟、嘎弄三个部落则不同,他们既不想看到竟陵丢失,也不想北上,不赢不输,维持现状,是他们最想看到的结果。”
“在先前的大战中,我们对三苗人之所以采取打而不歼,战而不灭的策略,其目的有二,一是探察一下对方真正的实力和打法;二是减弱盘信的实力,打击他的权威,促进五大部落的分裂。只有五大部落之间的裂痕足够的大,我们才可以从容的一一击破。”
“我们现在南下,蒙苗、嘎闹和仡熊将会立刻抱团,加上竟陵城外城堡林立,我们的大军将会陷进去。如果在这个时候,带叟、嘎弄二部的人员突然过了江,我们的攻击大军将有可能葬送在竟陵城下。”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等,参卫加上襄阳的粮草,足够我军一年之用。仅凭盘信和嘎闹二个部落的军队,他们是打不下参卫的,仡熊、带叟、嘎弄即使来到参卫城下,他们只会出功不出力。”
“我们跟他们耗,时间一长,仡熊、带叟、嘎弄三个部落必定会退兵,他们的根本利益不在这里。到那时,我们再出兵不迟。”
听了启的计划,益的表情没有变化,仍然淡淡的,他看了看启,见他也是一副淡淡的表情,又向大厅里人一一看去,“各位大人,你们有何看法。”
大部分人觉得启的分析和计划很有道理,中原兵力数量不如三苗五大部落,这是不争的事实。竟陵城外城堡林立,这是二十年来,中原一直无法图谋竟陵城的原因,人所共知。在这种情况下,又没有援兵,拖垮他们,耗死他们,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也有二三个人满脸疑惑,见大家都不说话,也就闭上了嘴,不吭声。
益见众人都不说话,便转过脸来看着启,“启公子,我与你父亲一起治水,又一起同殿为臣十余年了,今天能见到你,本伯十分开心,走,去后堂,咱俩好好聊聊。”
益与他的父亲皋陶,都因治水有功,封为伯。
又对大厅里的众人说,“都散了吧。”
一位将领指路,带着益和启向后堂走去。
启的母亲女娇明达事理,她知道先生是在磨练她的儿子,让他充分体会民众的疾苦。
作为感激,女娇十余年如一日,精心打理着萁子的庄院。
禹数次要将她接到阳城,女娇放不下儿子,也是要留下来回报萁子的恩德。
这三年来,启见到太多的杀戮,也亲历了比涂山更加凄惨的景象,他的心灵受到触动,他希望世间少些战祸,多些安宁。
益信任他,给了他这么一个大舞台,他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让父亲自己在干什么,希望父亲为自己自豪。
启定了定神,吁了口气。
启早有准备,只没想到会如此受到注重,大家把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
他感到压力山大。
启站起身来,向益躹了一躬,又向就坐的众人行了礼,“益大人德高望重,在座的在位大人,都是久经战场,战功赫赫的前辈,启不才,在这里献丑了。”
众人见启虽然年少,却十分谦恭,立下战功,却不自负,对他的好感倍增。
“从我方的军力来看,襄阳有一万五千人,上甲大人统率的大军有近一万人,莘即、少隐二位大首领统率的各部人马有近二万二千人,阳城在参卫的人马有一万六千人,其余各部有一万人,加在一起,总共有七万三千人。”
“襄阳不容有失,一旦襄阳丢失,不但中原的门户大开,我们也将失去与中原的联系,因此,襄阳的兵马不能动。那么,我们目前能调动的人马只有五万八千人,参卫城必须要有守军,八千人是最底限,而且顶多守城半日。那么,能用来攻击三苗的军队只有五万人。”
“我们再来看看三苗人的军力,此战之后,盘信将剩下一万五千人左右,他可以再征集一万人马;嘎闹、仡熊二部合在一起,尚有二万五千人左右,依这二个部落带过江的人马看,带叟、嘎弄前来支援的军队总共会有三万人,那么,三苗人可用的军队有八万人。”
“在士兵总数上,三苗人略占优势,除去襄阳的人马,双方相差二万二千人马,我处于劣势。”
“我们再分析一下三苗五大部落的特点,三苗人本是九黎的一支,自迁到襄阳至二湖以来,与中原的冲突不断。从根本上来讲,三苗人不喜欢战争,江北的三苗人,由于时时感受到中原部落的威胁,又有利益上的矛盾,不得不多次与中原部落发生战争。”
“三苗人喜欢唱歌、跳舞,自由自在的生活,如果受到侵犯,他们将不惜性命,拼死反击。从最近的几次大战中不难发现,世居江南的仡熊、带叟、嘎弄三大部落,对战争都不是特别热情,基于共同的部族利益,不得已才派兵支援。”
“在实际战斗中,他们是能躲则躲,实在躲不过去了,才会奋起搏杀。一旦把他们激怒了,他们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
“嘎闹与这三个部落不同,他们世居襄阳一带,二十年前的大战,他们损失最重,丢失了世居数百年的家园,惶惶然,凄惨惨的逃至江南,历经千辛万苦,才重新建立起家园。他们时刻惦记着襄阳一带的沃土。”
“竟陵一带,本就是蒙苗的大本营,其先王在这里经营了二十年,几乎把这里当成了蒙苗的私有家产。对他们来说,这里是不容有失的,否则,将会沦落到二十年前嘎闹部落那般凄惨境地。”
“因此,这一次大战,我们主要对付的不是五大部落,而是嘎闹和蒙苗二大部落,这二个部落希望进攻,拿下参卫城,以参卫城为跳板,进取襄阳。”
“只有帮助嘎闹夺回襄阳,蒙苗在北方才能有一个缓冲的地带,不至于时时刻刻面对中原大军的威压。”
“仡熊、带叟、嘎弄三个部落则不同,他们既不想看到竟陵丢失,也不想北上,不赢不输,维持现状,是他们最想看到的结果。”
“在先前的大战中,我们对三苗人之所以采取打而不歼,战而不灭的策略,其目的有二,一是探察一下对方真正的实力和打法;二是减弱盘信的实力,打击他的权威,促进五大部落的分裂。只有五大部落之间的裂痕足够的大,我们才可以从容的一一击破。”
“我们现在南下,蒙苗、嘎闹和仡熊将会立刻抱团,加上竟陵城外城堡林立,我们的大军将会陷进去。如果在这个时候,带叟、嘎弄二部的人员突然过了江,我们的攻击大军将有可能葬送在竟陵城下。”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等,参卫加上襄阳的粮草,足够我军一年之用。仅凭盘信和嘎闹二个部落的军队,他们是打不下参卫的,仡熊、带叟、嘎弄即使来到参卫城下,他们只会出功不出力。”
“我们跟他们耗,时间一长,仡熊、带叟、嘎弄三个部落必定会退兵,他们的根本利益不在这里。到那时,我们再出兵不迟。”
听了启的计划,益的表情没有变化,仍然淡淡的,他看了看启,见他也是一副淡淡的表情,又向大厅里人一一看去,“各位大人,你们有何看法。”
大部分人觉得启的分析和计划很有道理,中原兵力数量不如三苗五大部落,这是不争的事实。竟陵城外城堡林立,这是二十年来,中原一直无法图谋竟陵城的原因,人所共知。在这种情况下,又没有援兵,拖垮他们,耗死他们,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也有二三个人满脸疑惑,见大家都不说话,也就闭上了嘴,不吭声。
益见众人都不说话,便转过脸来看着启,“启公子,我与你父亲一起治水,又一起同殿为臣十余年了,今天能见到你,本伯十分开心,走,去后堂,咱俩好好聊聊。”
益与他的父亲皋陶,都因治水有功,封为伯。
又对大厅里的众人说,“都散了吧。”
一位将领指路,带着益和启向后堂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