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9.第469章 侯景叛国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侯景很快就更郁闷了。
在他上帛书给皇帝细诉委屈之后,侯景渐渐发现,他所在的豫州谣言四起,风声渐紧。
慕容绍宗公然打出“豫州刺史”的旗号在豫州以北的河南州郡上跃跃欲试,放出话来要剿灭叛臣。
至于叛臣是谁,他并没有明说。
侯景虽有惊异,但他并不能自己去捡起来“叛臣”的名号安在自己身上。虽然他确实已经生了这个心思。
接着,在碻磝的济州刺史高季式高声响应,拿腔作势地要替主上征讨叛臣。
高季式也和慕容绍宗一样,喊声震天,就是不指名道姓。但他一会儿说:与先王自称兄弟却有负先王;一会儿又说和他有杀兄之仇不共戴天……侯景怎么都觉得高季式说的就是他。
他这时更心惊的是,发现原来高澄心里知道他与高敖曹的死有重大关系。再以此推测,那么他心里就没底了。不知道还有多少事高澄是知道的。如果高澄一直把这些事都隐忍在心里,那就太可怕了。
侯景觉得豫州他真的是呆不下去了。
时值初秋,夏日的暑热还没有褪去。长安城的魏宫中新的太学却已经造好了。
殿阁簇然一新,庄重宏大,颇有气象。看起来像是在宣召着立足已稳的西魏王朝终于走向了鼎盛和辉煌。太学已立,不免让人心里激动,这是盛世之基。
大丞相、楚王宇文泰这些日子隔三差五就会来新落成还未使用的太学来走走看看。
初秋日,虽说不上凉爽,但也不像夏天那么过于炎热。庭院里的公孙树依旧叶子碧绿。吹来的风带着秋日特有的清爽。
太保、柱国大将军赵贵把东魏豫州的情况描述完了,又顺势猜测侯景的心思,真是心情无比得爽朗。
对于赵贵来说,不管是侯景占上风还是高澄占上风,只要他们斗得你死我活,让东魏大乱,他心里就会高兴。
宇文泰认真听赵贵说完,中间一语不置。
倒是太师、柱国大将军于谨一边听赵贵说一边蹙眉思索。
“思敬又作何想?以至于如此担忧?”宇文泰着高冠褒衣,在太学里庭院里的公孙树下,倒有了几分魏晋名士的风度,少了杀伐气。
赵贵口中不说,心里觉得现在的楚王颇有帝王气度。
“臣没什么担忧的。”于谨听主公问,跟着便清醒过来。“只是好奇侯景会如何应对。主公对此人最好疏远,不要让他行不利于主公之事。”
宇文泰耳中听着,身子又转过去满意地看着太学里的处处殿阁。这是他的杰作。一边四顾而视,一边笑道,“看来高王也不想留着这个祸患了。只是侯景岂是他想一脚踢开便能踢开的?冷淡了这么久,也该热闹热闹了。看看高王有没有这个长进,能清除了这个祸患?要是不能,到时候我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不闻不问。毕竟是兄弟。”
宇文泰说这些话的时候不像是在说邦国争斗,倒好像是邻家鸡毛蒜皮的小事。又说得津津有味,俨然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
于是过了不多久,侯景更郁闷了。
豫州又开始传布新的流言。说司徒侯景趁先渤海王高欢薨逝而欺凌新继位的少主高澄,欲取代高氏而辅政。
慕容绍宗听了这些消息更是加紧了对豫州的监管。仿佛只等着侯景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一扑而上,把他当叛臣给一网打尽。
不管高澄和宇文泰各自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是这一次遥隔千里的两个人格外默契。两人一前一后像是商量好了,时真时假又半真半假地散布流言,将局势搅得混沌不堪。不管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都云里雾里,不辨东西。
侯景明白过来时就知道,他已经没有退路了。他不但回不了邺城,连宇文泰也一并指望不上。宇文泰没有动手清理他,已经是对他很客气了。
这时邺城又传来消息,然后整个豫州都知道,侯景的儿子,还在邺城的武卫将军侯和,给父亲写了血书。血书不见,但文字传得天下皆知。
在书中,侯和锥心泣血地痛诉父亲的不仁不义之举。对皇帝不忠,对故渤海王高欢不义,对今高王不诚不信,对儿子不管不顾,乃至于只顾自己逃脱,事后又不提营救,以至于他在邺城呼天地而不应。
不日之后,侯景突从邙山功臣变为禽兽不如之人,简直是声名狼藉。
两魏的两大权臣配合得天衣无缝,而侯景几乎被逼疯了。
反倒是南梁,现在一点消息也没有。
近在司州的建威将军兰京,将兵不动。好像根本没听到那些风传而来的谣言一样。
别说管儿子,侯景现在是自顾不暇。不得不再次主动给远在建康的“大皇子”临贺郡王萧正德写信。
在江北的人不知道,这几日南朝的都城建康人人谈论的都是同泰寺中将行的盛事。
皇帝萧衍,舍身入寺。作为同泰寺主,将亲在寺中宣讲佛法。
南朝之人积年虔心论佛,至此自然是奔走相告,以之为兴盛之世的象征。
皇帝所行之事,宗室、臣工无不追随。哪里还有人有心思管什么一江之隔的江北那些北朝人的家务事?与他们有何干系?
就是太子萧纲也把父皇舍身及讲佛法的事一一事无俱细地问过,安排过,以求圆满。他当然是不敢怠慢,以免梁帝对他不满。毕竟他还没有正位,说不定随时会有变数,不能不多加小心。
临贺郡王萧正德虽说是“大皇子”,但不是皇帝亲生,是未有亲生之子前过继的。但正因为如此,在子侄上一向心软的梁帝萧衍反倒对这个不是儿子的儿子多一些容忍甚至是溺爱。
萧正德正因为没有继承皇帝的可能,反倒不像太子那么谨小慎微。当他收到侯景的书信,看出侯景有意要来相就,他简直是心喜若狂。以为自己得了侯景将要得势。
但是接收侯景这么大的事,他当然知道不是自己一个人能说了算的。所以萧正德带着兴奋去黑龙湖行宫见太子。并预先想好了一番让太子觉得有利的说辞。
现在皇帝在同泰寺,太子在黑龙湖行宫,反倒是偌大的梁宫无主了。
萧正德心里不自觉地便钻出一些不该有的想法来。
黑龙湖行宫里,溧阳公主也住在这儿。
她住的屋子是一座极精致的木质楼阁。门前窗外植着高大的芭蕉依旧碧绿。从远处望去,楼阁的飞檐长长的,又挑起来,划了一条极美的弧线。檐上坠的铜铃铛会随着渐凉的秋风吹过时叮当作响。尤其是凄风苦雨的夜晚,让人听起来觉得伤感。
羊氏小娘子羊舜华在行宫里疾走。没有一个奴婢敢多看她一眼。小娘子很是冷傲,好像整个人都没有一点温情似的。但她是公主的心腹,没有人不怕她的。
羊舜华进来没看到公主,直上楼梯。当她上到二楼的时候,溧阳公主萧琼琚因为已经听到了木质楼梯“咯吱”作响的声音知道是她来了,便看着隔绝处悬挂的珠帘,等着她进来。
“殿下,临贺郡王有事来拜见太子殿下。”羊舜华施个常礼一边说。她声音并不高,略有些沉郁。
她们之间并不过分讲究仪节。
“他来做什么?”萧琼琚满心的不快,也略有些惊讶。因为凭她的感觉,这位叔父极有败坏的本事。
羊舜华也觉得,只要是和临贺郡王有点沾染的事都不会有好事。
“阿姊,”萧琼琚从原本坐着的绳床上站起身来。“你说会不会又和江北有关联?”
她穿着白色宽袖衫,束发系逍遥巾,完全是南朝士子的装扮。只有那束发的长长的丝带飘拂她肩头,及额角稍有的碎发,才显出几分女郎的妩媚。
“极有可能。”羊舜华也有点忧虑。“父兄在家论起来,说北朝现在混乱不堪。那个濮阳郡公侯景现在在豫州好像很不安分,不知安的是什么心思。家君和大兄都怕他生出什么事来。”
羊舜华一时还不太能想得出来侯景会生什么事,但只看父兄忧虑得很。她想,无非就是兴兵犯境罢了。羊氏个个都能忠君保社稷,有什么好怕的。她只要护好了公主就是了。
溧阳公主想的倒比羊舜华深。
萧琼琚是不得不如此。她本来也是养在深闺的世家小娘子一样。但是因为从前和高澄的际遇,几番离合,世事多变,她也逐渐关注起家国社稷的大事。
尤其现在看到祖父沉溺佛事,父亲软弱轻信,弟弟又没长成,叔父、堂兄弟明争暗斗……南梁皇室竟没有一个真正忧国忧社稷的人,难免心急忧虑。
她知道自己不能替祖、父、弟弟代行其事。但既然看明白了便不能再放下去当作浑然不知。
建威将军兰京从前就曾是她的护卫。也曾与她一起去过邺城。现在人在司州,还时时与她送来书信。萧琼琚已经从兰京的书信里知道,豫州现在风言风语传得厉害,侯景在豫州处境非常不利。又说他早有叛魏之心。
萧琼琚知道叔父萧正德与侯景交往很深,又常在父亲面前说侯景的好话。得意时说过,如果梁国得一侯景,必能如虎添翼。将来真有一日便能大败北朝的魏国。
现在这谣传正盛的时候,萧正德突然这么急着找父亲,这事一定和侯景有关系。
“阿姊,你说,会不会是他对我梁国起了什么心思?”萧琼琚忽然问羊舜华。
羊舜华一怔。她忽然明白了,公主说的这个“他”,正是高澄。
高澄在魏国初继王位,威名大起。
“他立足未稳……”羊舜华摇了摇头。
两个人都沉默了,没再说下去。
又到了秋日,山岩下的那片古松林里,太子读书的那几间小小的殿阁略有阴冷。
为了舒适,火盆早就安置好了。太子萧纲科头褒衣看起来满是疲惫地坐在大床上靠着凭几。他今日为了皇帝要宣讲佛法的事亲至同泰寺,事无巨细地一一问到,都检点妥当,实在是累坏了。
所以萧正德来见他,说些什么,萧纲都没有太大兴趣。他对这位“大皇兄”倒是没有什么恶感,只是也知道他不成器,嫌他太琐碎。
萧正德有侯景特意写给太子的书信。见太子只是草草一阅,萧正德不甘心如此。他是志在必得的,不像是太子无可不可。
“太子,太子殿下,”萧正德与太子萧纲坐在对面,这时把身子探过去,“侯郡公想效忠太子这是好事。殿下想一想,羊祖忻眼里除了主上没别人。王君才是七符的人。陈兴国和陈子华这父子二人表面上是忠心于主上,实际上暗中帮着七符,殿下也看出来了吧?除了我这个兄长,谁是真心帮着殿下的?侯郡公一来,必定能让殿下实力大增。侯郡公与我一直交厚,我心里是只有殿下没别人的……”
萧正德在那儿喋喋不休,萧纲不知觉间就被他打动了。
想到萧正德转述侯景说“效忠太子”,显然是有心的言辞,难免就让他动了心。而且萧纲觉得萧正德说的这些话确实有道理。就连那个样子见不得人的七符都背地里有人,只有他是没有私人的。哪怕是远在司州的建威将军兰京其实早先还是女儿溧阳公主的随护,也算不上是完全他的心腹。他听了萧正德的话不能不动心。
萧纲当然并不会当场喜之不尽,大开笑颜,只懒懒地说了几句。“七符在邺城被高澄禁于国使馆。侯郡公倒是多有照顾。这才成了那位高王的眼中钉。”
萧正德心里豁然一亮。知道这是太子暗示他如何去禀明他们的父皇、梁帝萧衍。要是说侯景对七皇子萧绎有照顾,一定能博得梁帝好感,肯接纳侯景。
这边溧阳公主萧琼琚和羊氏小娘子羊舜华心里做百般猜测的时候,不知道那边临贺郡王萧正德已经顺利地说服了太子,然后急不可待地又赶去了同泰寺。
溧阳公主见萧正德匆匆而去又满是欢喜,那样子活像是他自己得了什么莫大的好处。心里起疑便去问自己的父亲太子萧纲。
同泰寺里,皇帝虽然舍身入寺做沙弥,但他不是真的是一个普通沙弥。皇帝的晚课是谁都不敢打扰的。萧正德只有心急如焚地在茅殿外面等着。
有的事情就是这样,从前没有想过的时候也并没有多么着急。一旦真的去想了,去做了,就急不可耐,恨不得立刻达成愿望。这是形容萧正德此时心情的最恰当说法。
萧正德拿着侯景的书信来见梁帝萧衍。当然不是那份写给太子的书信。侯景一共写了两封书信。一封是给萧正德的,一封是给太子萧纲的。并没有直接上书给梁帝以自白。
自白有时候是没有价值的。侯景把他对梁帝的敬慕忠诚之心都写在了给萧正德的书信里。所有话都像是对着萧正德说的,而不是直接说给梁帝的语气。这样便不显肉麻而觉得诚恳。语气也可以是放开了的,不必太过拿捏分寸。看起来就更像是真的了。
侯景早料到,他的陈辞如果由萧正德来转述,比他自己直接说要有用的多。
只是在这么做的同时,侯景心里也在感叹,他竟然沦落到了这步田地。
侯景在书信里说,久慕江南繁华,感佩梁帝威名的这些话,让如今好佛的萧衍想起了他自己的前半生。金戈铁马的波澜壮阔,生死难料的宫闱奇谋,怎么样才成就了今天的南朝盛世?
侯景唤起了梁帝心里曾经有过的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
北朝一分为二,一个在混沌中酝酿着内乱,一个立国不久国力贫弱,这不正是南朝的好机会吗?如果真能收了侯景,借他的势力挥剑向北,再指向西,南朝一统天下的功业指日可待。
萧衍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早忘了侯景是个什么样的人。接纳一个侯景不过就是一个臣子而已。萧衍这时候也完全忘了自己的儿子、七郎萧绎还在邺城为质。
萧正德借机尽快敲定,急忙给侯景回信。
侯景接到萧正德的信,心里总算松了口气。他此时已经什么都顾不得了,他不再做魏臣,他要做他自己。
侯景很快就更郁闷了。
在他上帛书给皇帝细诉委屈之后,侯景渐渐发现,他所在的豫州谣言四起,风声渐紧。
慕容绍宗公然打出“豫州刺史”的旗号在豫州以北的河南州郡上跃跃欲试,放出话来要剿灭叛臣。
至于叛臣是谁,他并没有明说。
侯景虽有惊异,但他并不能自己去捡起来“叛臣”的名号安在自己身上。虽然他确实已经生了这个心思。
接着,在碻磝的济州刺史高季式高声响应,拿腔作势地要替主上征讨叛臣。
高季式也和慕容绍宗一样,喊声震天,就是不指名道姓。但他一会儿说:与先王自称兄弟却有负先王;一会儿又说和他有杀兄之仇不共戴天……侯景怎么都觉得高季式说的就是他。
他这时更心惊的是,发现原来高澄心里知道他与高敖曹的死有重大关系。再以此推测,那么他心里就没底了。不知道还有多少事高澄是知道的。如果高澄一直把这些事都隐忍在心里,那就太可怕了。
侯景觉得豫州他真的是呆不下去了。
时值初秋,夏日的暑热还没有褪去。长安城的魏宫中新的太学却已经造好了。
殿阁簇然一新,庄重宏大,颇有气象。看起来像是在宣召着立足已稳的西魏王朝终于走向了鼎盛和辉煌。太学已立,不免让人心里激动,这是盛世之基。
大丞相、楚王宇文泰这些日子隔三差五就会来新落成还未使用的太学来走走看看。
初秋日,虽说不上凉爽,但也不像夏天那么过于炎热。庭院里的公孙树依旧叶子碧绿。吹来的风带着秋日特有的清爽。
太保、柱国大将军赵贵把东魏豫州的情况描述完了,又顺势猜测侯景的心思,真是心情无比得爽朗。
对于赵贵来说,不管是侯景占上风还是高澄占上风,只要他们斗得你死我活,让东魏大乱,他心里就会高兴。
宇文泰认真听赵贵说完,中间一语不置。
倒是太师、柱国大将军于谨一边听赵贵说一边蹙眉思索。
“思敬又作何想?以至于如此担忧?”宇文泰着高冠褒衣,在太学里庭院里的公孙树下,倒有了几分魏晋名士的风度,少了杀伐气。
赵贵口中不说,心里觉得现在的楚王颇有帝王气度。
“臣没什么担忧的。”于谨听主公问,跟着便清醒过来。“只是好奇侯景会如何应对。主公对此人最好疏远,不要让他行不利于主公之事。”
宇文泰耳中听着,身子又转过去满意地看着太学里的处处殿阁。这是他的杰作。一边四顾而视,一边笑道,“看来高王也不想留着这个祸患了。只是侯景岂是他想一脚踢开便能踢开的?冷淡了这么久,也该热闹热闹了。看看高王有没有这个长进,能清除了这个祸患?要是不能,到时候我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不闻不问。毕竟是兄弟。”
宇文泰说这些话的时候不像是在说邦国争斗,倒好像是邻家鸡毛蒜皮的小事。又说得津津有味,俨然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
于是过了不多久,侯景更郁闷了。
豫州又开始传布新的流言。说司徒侯景趁先渤海王高欢薨逝而欺凌新继位的少主高澄,欲取代高氏而辅政。
慕容绍宗听了这些消息更是加紧了对豫州的监管。仿佛只等着侯景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一扑而上,把他当叛臣给一网打尽。
不管高澄和宇文泰各自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是这一次遥隔千里的两个人格外默契。两人一前一后像是商量好了,时真时假又半真半假地散布流言,将局势搅得混沌不堪。不管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都云里雾里,不辨东西。
侯景明白过来时就知道,他已经没有退路了。他不但回不了邺城,连宇文泰也一并指望不上。宇文泰没有动手清理他,已经是对他很客气了。
这时邺城又传来消息,然后整个豫州都知道,侯景的儿子,还在邺城的武卫将军侯和,给父亲写了血书。血书不见,但文字传得天下皆知。
在书中,侯和锥心泣血地痛诉父亲的不仁不义之举。对皇帝不忠,对故渤海王高欢不义,对今高王不诚不信,对儿子不管不顾,乃至于只顾自己逃脱,事后又不提营救,以至于他在邺城呼天地而不应。
不日之后,侯景突从邙山功臣变为禽兽不如之人,简直是声名狼藉。
两魏的两大权臣配合得天衣无缝,而侯景几乎被逼疯了。
反倒是南梁,现在一点消息也没有。
近在司州的建威将军兰京,将兵不动。好像根本没听到那些风传而来的谣言一样。
别说管儿子,侯景现在是自顾不暇。不得不再次主动给远在建康的“大皇子”临贺郡王萧正德写信。
在江北的人不知道,这几日南朝的都城建康人人谈论的都是同泰寺中将行的盛事。
皇帝萧衍,舍身入寺。作为同泰寺主,将亲在寺中宣讲佛法。
南朝之人积年虔心论佛,至此自然是奔走相告,以之为兴盛之世的象征。
皇帝所行之事,宗室、臣工无不追随。哪里还有人有心思管什么一江之隔的江北那些北朝人的家务事?与他们有何干系?
就是太子萧纲也把父皇舍身及讲佛法的事一一事无俱细地问过,安排过,以求圆满。他当然是不敢怠慢,以免梁帝对他不满。毕竟他还没有正位,说不定随时会有变数,不能不多加小心。
临贺郡王萧正德虽说是“大皇子”,但不是皇帝亲生,是未有亲生之子前过继的。但正因为如此,在子侄上一向心软的梁帝萧衍反倒对这个不是儿子的儿子多一些容忍甚至是溺爱。
萧正德正因为没有继承皇帝的可能,反倒不像太子那么谨小慎微。当他收到侯景的书信,看出侯景有意要来相就,他简直是心喜若狂。以为自己得了侯景将要得势。
但是接收侯景这么大的事,他当然知道不是自己一个人能说了算的。所以萧正德带着兴奋去黑龙湖行宫见太子。并预先想好了一番让太子觉得有利的说辞。
现在皇帝在同泰寺,太子在黑龙湖行宫,反倒是偌大的梁宫无主了。
萧正德心里不自觉地便钻出一些不该有的想法来。
黑龙湖行宫里,溧阳公主也住在这儿。
她住的屋子是一座极精致的木质楼阁。门前窗外植着高大的芭蕉依旧碧绿。从远处望去,楼阁的飞檐长长的,又挑起来,划了一条极美的弧线。檐上坠的铜铃铛会随着渐凉的秋风吹过时叮当作响。尤其是凄风苦雨的夜晚,让人听起来觉得伤感。
羊氏小娘子羊舜华在行宫里疾走。没有一个奴婢敢多看她一眼。小娘子很是冷傲,好像整个人都没有一点温情似的。但她是公主的心腹,没有人不怕她的。
羊舜华进来没看到公主,直上楼梯。当她上到二楼的时候,溧阳公主萧琼琚因为已经听到了木质楼梯“咯吱”作响的声音知道是她来了,便看着隔绝处悬挂的珠帘,等着她进来。
“殿下,临贺郡王有事来拜见太子殿下。”羊舜华施个常礼一边说。她声音并不高,略有些沉郁。
她们之间并不过分讲究仪节。
“他来做什么?”萧琼琚满心的不快,也略有些惊讶。因为凭她的感觉,这位叔父极有败坏的本事。
羊舜华也觉得,只要是和临贺郡王有点沾染的事都不会有好事。
“阿姊,”萧琼琚从原本坐着的绳床上站起身来。“你说会不会又和江北有关联?”
她穿着白色宽袖衫,束发系逍遥巾,完全是南朝士子的装扮。只有那束发的长长的丝带飘拂她肩头,及额角稍有的碎发,才显出几分女郎的妩媚。
“极有可能。”羊舜华也有点忧虑。“父兄在家论起来,说北朝现在混乱不堪。那个濮阳郡公侯景现在在豫州好像很不安分,不知安的是什么心思。家君和大兄都怕他生出什么事来。”
羊舜华一时还不太能想得出来侯景会生什么事,但只看父兄忧虑得很。她想,无非就是兴兵犯境罢了。羊氏个个都能忠君保社稷,有什么好怕的。她只要护好了公主就是了。
溧阳公主想的倒比羊舜华深。
萧琼琚是不得不如此。她本来也是养在深闺的世家小娘子一样。但是因为从前和高澄的际遇,几番离合,世事多变,她也逐渐关注起家国社稷的大事。
尤其现在看到祖父沉溺佛事,父亲软弱轻信,弟弟又没长成,叔父、堂兄弟明争暗斗……南梁皇室竟没有一个真正忧国忧社稷的人,难免心急忧虑。
她知道自己不能替祖、父、弟弟代行其事。但既然看明白了便不能再放下去当作浑然不知。
建威将军兰京从前就曾是她的护卫。也曾与她一起去过邺城。现在人在司州,还时时与她送来书信。萧琼琚已经从兰京的书信里知道,豫州现在风言风语传得厉害,侯景在豫州处境非常不利。又说他早有叛魏之心。
萧琼琚知道叔父萧正德与侯景交往很深,又常在父亲面前说侯景的好话。得意时说过,如果梁国得一侯景,必能如虎添翼。将来真有一日便能大败北朝的魏国。
现在这谣传正盛的时候,萧正德突然这么急着找父亲,这事一定和侯景有关系。
“阿姊,你说,会不会是他对我梁国起了什么心思?”萧琼琚忽然问羊舜华。
羊舜华一怔。她忽然明白了,公主说的这个“他”,正是高澄。
高澄在魏国初继王位,威名大起。
“他立足未稳……”羊舜华摇了摇头。
两个人都沉默了,没再说下去。
又到了秋日,山岩下的那片古松林里,太子读书的那几间小小的殿阁略有阴冷。
为了舒适,火盆早就安置好了。太子萧纲科头褒衣看起来满是疲惫地坐在大床上靠着凭几。他今日为了皇帝要宣讲佛法的事亲至同泰寺,事无巨细地一一问到,都检点妥当,实在是累坏了。
所以萧正德来见他,说些什么,萧纲都没有太大兴趣。他对这位“大皇兄”倒是没有什么恶感,只是也知道他不成器,嫌他太琐碎。
萧正德有侯景特意写给太子的书信。见太子只是草草一阅,萧正德不甘心如此。他是志在必得的,不像是太子无可不可。
“太子,太子殿下,”萧正德与太子萧纲坐在对面,这时把身子探过去,“侯郡公想效忠太子这是好事。殿下想一想,羊祖忻眼里除了主上没别人。王君才是七符的人。陈兴国和陈子华这父子二人表面上是忠心于主上,实际上暗中帮着七符,殿下也看出来了吧?除了我这个兄长,谁是真心帮着殿下的?侯郡公一来,必定能让殿下实力大增。侯郡公与我一直交厚,我心里是只有殿下没别人的……”
萧正德在那儿喋喋不休,萧纲不知觉间就被他打动了。
想到萧正德转述侯景说“效忠太子”,显然是有心的言辞,难免就让他动了心。而且萧纲觉得萧正德说的这些话确实有道理。就连那个样子见不得人的七符都背地里有人,只有他是没有私人的。哪怕是远在司州的建威将军兰京其实早先还是女儿溧阳公主的随护,也算不上是完全他的心腹。他听了萧正德的话不能不动心。
萧纲当然并不会当场喜之不尽,大开笑颜,只懒懒地说了几句。“七符在邺城被高澄禁于国使馆。侯郡公倒是多有照顾。这才成了那位高王的眼中钉。”
萧正德心里豁然一亮。知道这是太子暗示他如何去禀明他们的父皇、梁帝萧衍。要是说侯景对七皇子萧绎有照顾,一定能博得梁帝好感,肯接纳侯景。
这边溧阳公主萧琼琚和羊氏小娘子羊舜华心里做百般猜测的时候,不知道那边临贺郡王萧正德已经顺利地说服了太子,然后急不可待地又赶去了同泰寺。
溧阳公主见萧正德匆匆而去又满是欢喜,那样子活像是他自己得了什么莫大的好处。心里起疑便去问自己的父亲太子萧纲。
同泰寺里,皇帝虽然舍身入寺做沙弥,但他不是真的是一个普通沙弥。皇帝的晚课是谁都不敢打扰的。萧正德只有心急如焚地在茅殿外面等着。
有的事情就是这样,从前没有想过的时候也并没有多么着急。一旦真的去想了,去做了,就急不可耐,恨不得立刻达成愿望。这是形容萧正德此时心情的最恰当说法。
萧正德拿着侯景的书信来见梁帝萧衍。当然不是那份写给太子的书信。侯景一共写了两封书信。一封是给萧正德的,一封是给太子萧纲的。并没有直接上书给梁帝以自白。
自白有时候是没有价值的。侯景把他对梁帝的敬慕忠诚之心都写在了给萧正德的书信里。所有话都像是对着萧正德说的,而不是直接说给梁帝的语气。这样便不显肉麻而觉得诚恳。语气也可以是放开了的,不必太过拿捏分寸。看起来就更像是真的了。
侯景早料到,他的陈辞如果由萧正德来转述,比他自己直接说要有用的多。
只是在这么做的同时,侯景心里也在感叹,他竟然沦落到了这步田地。
侯景在书信里说,久慕江南繁华,感佩梁帝威名的这些话,让如今好佛的萧衍想起了他自己的前半生。金戈铁马的波澜壮阔,生死难料的宫闱奇谋,怎么样才成就了今天的南朝盛世?
侯景唤起了梁帝心里曾经有过的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
北朝一分为二,一个在混沌中酝酿着内乱,一个立国不久国力贫弱,这不正是南朝的好机会吗?如果真能收了侯景,借他的势力挥剑向北,再指向西,南朝一统天下的功业指日可待。
萧衍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早忘了侯景是个什么样的人。接纳一个侯景不过就是一个臣子而已。萧衍这时候也完全忘了自己的儿子、七郎萧绎还在邺城为质。
萧正德借机尽快敲定,急忙给侯景回信。
侯景接到萧正德的信,心里总算松了口气。他此时已经什么都顾不得了,他不再做魏臣,他要做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