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6 呵护生命,不仅需要呵护身体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四章6 呵护生命,不仅需要呵护身体
庄子寿终于83岁,这个年纪在战国时期算是非常高寿的了。他一生不仕,过着贫困的生活,甚至以编草鞋来维持生计,但是从来没有因为清苦的生活而感到不满;相反,他是那个时代难得的“自娱自乐”之人。他的哲学思想和养生之道融为一体,给处于困境中的人指引了一条“康庄大道”。 因此,《庄子》不仅是一本道家的经典、传统哲学的泉眼、浪漫文学的先锋,同时也是一本关于养生的书籍,而且庄子本人提出了传统养生的核心思想——养心。
养心就是要培养和呵护自己的心灵,在庄子看来,养心主要要做到平淡、寡欲和清静,这三个方面,其实是相互交融的。
平淡就是平易恬淡。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面神不亏。”与平淡相对的,就是刺激,大喜大悲,起起伏伏。而这也都是因人的欲望太强烈,内心得不到满足所致,因此也就要寡欲,控制自己的欲望,看破一切虚名,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清静。
一个乐观的人往往精神焕发,朝气蓬勃,而一个悲观的人却往往委靡不振、形如病夫。那些带着厚厚的镜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如今已经越来越不被社会认可了,只有身心强健的人,才能够经受重重考验,经得起成败得失。对于我们来说,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灵同培养强健的体魄一样,都是对生命的呵护。
那么,我们怎样来呵护心灵呢?庄子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在《庄子?养生主》中,开篇就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前半段的表层意思是,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那就会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而难以自拔。这实质上是在告诉人们,不要过分积极地追求身外之物,它不仅是难以如愿以偿,而且会摧残身心健康。因此,人们应当听从庄子的告诫:“缘督以为经。”意思是说,人们必须顺应自然的“中道”以处理人与外物的关系,不要拼命追求外物。紧接着他所讲的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也含有顺应自然之意,要求人们做任何事都要摸索事物的规律,以避开是非与矛盾的纠缠,因而“故事”的结尾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只要人们能顺应自然、不过分苛求,就可以找到养生的秘诀。
要呵护心灵,另外要学会的就是忘却情感。对心灵影响最大的就是情感的变化。时而喜极而泣,时而怒发冲冠,时而柔肠寸断,时而仰天长啸,这样的情感变化都是在给心灵施加压力,让欢喜悲痛一次胜过一次,这样就会有损身心。
庄子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老聃死后,“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他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聚在一起来哭丧呢?这是由于他们把生死看得太重,从而情不自禁地对死者哭诉起来。其实,生与死都是很自然的事,生是应时,死是偶然,有什么值得悲哀的呢?人们应当认识到,喜生悲死是违反常理的,只要安于天理和常分,顺应自然和变化,解脱生老病死的苦乐,那么哀伤或欢乐就不会进入人们的心怀了。
另外,不要为物累,不要因贪图外物而损害自己。一个不为名利所羁绊的人,会获得健康而永葆青春。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也是保持心灵豁达的一条原则。
庄子自己就是以十分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的。他生活贫苦,衣衫褴褛,有时候,甚至不得不向别人借米来下锅,但这些都不影响他的心情。庄子的妻子死后,朋友来悼念的时候,看见庄子不仅不哭,反而敲着瓦盆唱歌。朋友生气地问他为什么不哭,他说:“我开始也觉得很伤心,但是想想,人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又是怎样离开这个世界的。人还因为气聚在一起,现在气散了,她回到了自然中,我应该高兴啊。”庄子当时并不了解生命科学,因此用“气”来解释人的身形,虽然这在今天看来并不科学,但是这种看法给了当时的庄子心灵慰藉,让他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得以解脱。也正是这种乐观对待生死得失的态度,让庄子写出了后人评价的“天下第一才子书”《庄子》。
第四章6 呵护生命,不仅需要呵护身体
庄子寿终于83岁,这个年纪在战国时期算是非常高寿的了。他一生不仕,过着贫困的生活,甚至以编草鞋来维持生计,但是从来没有因为清苦的生活而感到不满;相反,他是那个时代难得的“自娱自乐”之人。他的哲学思想和养生之道融为一体,给处于困境中的人指引了一条“康庄大道”。 因此,《庄子》不仅是一本道家的经典、传统哲学的泉眼、浪漫文学的先锋,同时也是一本关于养生的书籍,而且庄子本人提出了传统养生的核心思想——养心。
养心就是要培养和呵护自己的心灵,在庄子看来,养心主要要做到平淡、寡欲和清静,这三个方面,其实是相互交融的。
平淡就是平易恬淡。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面神不亏。”与平淡相对的,就是刺激,大喜大悲,起起伏伏。而这也都是因人的欲望太强烈,内心得不到满足所致,因此也就要寡欲,控制自己的欲望,看破一切虚名,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清静。
一个乐观的人往往精神焕发,朝气蓬勃,而一个悲观的人却往往委靡不振、形如病夫。那些带着厚厚的镜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如今已经越来越不被社会认可了,只有身心强健的人,才能够经受重重考验,经得起成败得失。对于我们来说,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灵同培养强健的体魄一样,都是对生命的呵护。
那么,我们怎样来呵护心灵呢?庄子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要学会顺应自然。在《庄子?养生主》中,开篇就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前半段的表层意思是,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那就会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而难以自拔。这实质上是在告诉人们,不要过分积极地追求身外之物,它不仅是难以如愿以偿,而且会摧残身心健康。因此,人们应当听从庄子的告诫:“缘督以为经。”意思是说,人们必须顺应自然的“中道”以处理人与外物的关系,不要拼命追求外物。紧接着他所讲的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也含有顺应自然之意,要求人们做任何事都要摸索事物的规律,以避开是非与矛盾的纠缠,因而“故事”的结尾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只要人们能顺应自然、不过分苛求,就可以找到养生的秘诀。
要呵护心灵,另外要学会的就是忘却情感。对心灵影响最大的就是情感的变化。时而喜极而泣,时而怒发冲冠,时而柔肠寸断,时而仰天长啸,这样的情感变化都是在给心灵施加压力,让欢喜悲痛一次胜过一次,这样就会有损身心。
庄子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老聃死后,“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他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聚在一起来哭丧呢?这是由于他们把生死看得太重,从而情不自禁地对死者哭诉起来。其实,生与死都是很自然的事,生是应时,死是偶然,有什么值得悲哀的呢?人们应当认识到,喜生悲死是违反常理的,只要安于天理和常分,顺应自然和变化,解脱生老病死的苦乐,那么哀伤或欢乐就不会进入人们的心怀了。
另外,不要为物累,不要因贪图外物而损害自己。一个不为名利所羁绊的人,会获得健康而永葆青春。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也是保持心灵豁达的一条原则。
庄子自己就是以十分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的。他生活贫苦,衣衫褴褛,有时候,甚至不得不向别人借米来下锅,但这些都不影响他的心情。庄子的妻子死后,朋友来悼念的时候,看见庄子不仅不哭,反而敲着瓦盆唱歌。朋友生气地问他为什么不哭,他说:“我开始也觉得很伤心,但是想想,人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又是怎样离开这个世界的。人还因为气聚在一起,现在气散了,她回到了自然中,我应该高兴啊。”庄子当时并不了解生命科学,因此用“气”来解释人的身形,虽然这在今天看来并不科学,但是这种看法给了当时的庄子心灵慰藉,让他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得以解脱。也正是这种乐观对待生死得失的态度,让庄子写出了后人评价的“天下第一才子书”《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