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汉魏文魁 > 第二十六章、熹平石经

第二十六章、熹平石经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明朝败家子北宋大表哥如意小郎君盛唐逆子:李恪传权御八荒最强特种兵之龙魂乱世枭雄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司马仲达双手合拢,举如眉齐,然后额头轻点,朝是勋行礼,开口道:“以身报国,诚所愿也,然而家父不良于行,末等皆才疏学浅,恐坏国事。子夏曰:‘学而优则仕。’未闻学而不优而能仕者。”

    是勋心中冷笑,想跟我耍嘴皮子,你小子还嫩了点儿——“然而卿等皆有志于学者乎?”司马懿说:“学为士人之业,自然日求精进。”于是是勋就问啦:“既如此,许下已重开太学,郑康成弟子多为博士,卿等何不赴许就学,岂不强于枯坐乡野之间?”你不想跟着我往关中去也成,那就先把你们哥儿几个给诓到许都去,等到了那儿,瞧你们还能逃得出我的手掌心不能!

    司马孚接口道:“末等所学甚浅,恐不足以当君子之教。”是勋微微一笑道:“昔刘豫州织席贩屦于幽州,犹就学于卢子干(卢植),勋起于海表,所从者皆乡儒,犹就学于孙公祐(孙乾),而况卿等仕宦之子乎?子曰:‘有教无类。’未闻识浅者不可教,性劣者不可教。郑门弟子皆秉圣人\ 之董道,凡求学者,无不倾囊相授。郑康成在高密,五日一开讲,即博徒卖浆者无不往听,未闻有所驱斥者也。彼等愿授,何卿等不愿学?无乃托辞乎?”这年月又不分小学、中学、大学,也没有高考,谁说学问低就不能进太学去听课了?我堂堂侍中推荐的人,他们会不收吗?这种荒唐的借口就别拿出来现世啦。

    说完这段话。他不等司马父子反应过来,就又继续说道:“且读书万卷,不如行路万里,书中所得终浅,深入必须躬行。马文渊(马援)受《齐诗》而意不能守章句,处边田牧,卒能征交趾而定关西;吴子颜(吴汉)家贫而给事为亭长,亡命贩马,终能灭割据而登云台。安汉之道,不在寻章摘句。而在身体力行。卿等果能随某西行。周旋于兵阵之间,安民于垄亩之上,所见既广,所学自深。上有功于国。今日之墨绶。异日之公卿,下有得于身,今日世家孺子。异日学门宗师。少年若不作为,老来徒增伤悲,卿等细思,毋失良机。

    “司马家世两千石,然而祖宗之业,儿孙岂能坐守?天下若安,则举孝廉、茂才,或蒙荫而仕,自不失州郡之位。然而天下波乱间,岂固步而封可安家业者乎?”乱世当中不出来冒冒险,以为光靠着读死书就能维持家名不堕吗?想得未免太天真了吧?

    最后还要加上一句:“自然,若卿等素无大志,又恋乡梓,只欲苟且全身,则勋所言,皆不过清风拂耳矣。”要是胆怯的话就明说,我也不多劝了。

    司马父子心说,这位说话可是够狠啊,一套接一套的,明为劝说,实是挟持,还真不好再开口拒绝。父子三人互相对视几眼,司马防“呵呵”地假笑两声:“时辰向晚,侍中可即安寝,随同西行之事,且容我等再议。”

    是勋把该说的话都说到了,也不怕他们送客,当即站起身来:“既如此,搅扰贵家了。王命催迫,勋不敢耽搁,明日便要动身西行,望卿等速速商议,毋失朝廷之望。”我容得你们商量,但不容你们拖延,劳驾明儿个就给我答复吧。

    想了想,又加上一句:“适才司马公所荐本县赵君初,望仲达相助延聘,或其不与卿父子同,有胆识西行者也。”最后再刺激刺激你们。

    是勋出去洗洗睡了,司马家父子三人跟堂上是面面相觑。司马孚就说啦,哪儿有这样的,这不逼着人出去做官吗?司马防沉吟道:“看来是侍中此番西行,颇为艰难,故此强要我等相助一臂。”司马懿说是啊,那些河东、关西的军头难道是好相与的吗?是侍中想要捡他们的便宜,收下关中以后就直接置于朝廷掌控之下,怎么可能不艰难?

    司马防问两个儿子:“汝等可有出仕之愿?即不出仕,可愿从是侍中西行,以广见闻?或往许下就学?”司马孚咬咬牙关:“是侍中名满天下,诚心相聘,若不从时,恐坏司马家之名。孚便相从,可免此难,二兄与弟等或就学许下,或在家奉养双亲,足可为狡兔之窟。”你们就再舍了我这个鸡蛋吧,只要别的鸡蛋还好好地放在篮子里就行。

    司马懿皱眉沉吟道:“且再商议……”

    是勋回到寝处,就问鲁肃,说对这一家子,你有啥观感?鲁肃冷笑道:“皆爱身而不忧国者也。”是勋说你也别一棒子打死,我瞧他们主要是担心许都朝廷撑不下去,所以暂且不愿出仕,但这几个都是人才,咱得多想想办法,把他们拢在手心里。鲁肃说:“宏辅利口,料司马家无可推拒,司马公便不西行,诸子中必有一人相随——或即司马孚也。”是勋说回想今天谈论的过程,那八成没跑了,他们再推个老三出来顶杠,那也是顺理成章啊,只是——“吾所欲得者,唯仲达尔。”

    鲁肃说那小子瞧上去也不比兄弟们强多少啊,而且似乎还比他家老三更想缩,反正我是没瞧出来他有啥特殊的。是勋捻须而笑:“此子心机甚深,子敬异日便知。”

    第二天一大早,司马懿就把赵君初给带来了,此人大名赵咨。想当初董卓一把火烧光了雒阳,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司马防也在迁中,就派原本跟在自己身边的长子司马朗回乡守业。司马朗觉得周边地区一定会乱啊,便举族北迁去了黎阳,两三年后才始返回。当时温县的大家显族,全都故土难离,结果没多久就遭到前来讨董的关东联军的蹂躏,只有赵咨跟司马朗是莫逆之交,相信朋友的眼光、见识。跟着一起走了,幸免于难。在原本的历史上,赵咨后来仕魏做到九卿之一的太常。

    是勋见了赵咨,好言抚慰几句,然后就问司马懿,说尊父子考虑得如何了?司马懿说,我愿意随君西行,让三弟叔达前往许昌太学就读。

    司马家原本是打算把比较机灵的老三司马孚推出去顶杠的,但是司马懿说,此番西行关中。形势险峻。任务艰难,三弟不够沉稳,不能冒这个险,还是我去吧。老爹和兄弟们都知道这老二别无长处。就是肚子里弯弯绕比较多。平常想得挺远。最善长趋利避害,相信他跟着是勋西行,活着回来的可能性比司马孚要大。所以商量了一阵子,也就勉强答应了。

    是勋这才是意外之喜,于是急忙去拜见司马防,跟他告辞,然后就带着赵咨和司马懿上了路。他原本还想请司马防写几封书信,方便带到关中去征辟某些名士的,但如今既然把人家儿子给拐上了,信就可以免了吧——赶紧走,省得他们家人再改主意!

    司马家乃温县之首,家大业大,有的是洋蜡……哦,骡马,所以就选了两匹马给赵咨、司马懿,让他们跟着是勋一起疾驰南下,随即渡过黄河,仅仅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就与夏侯渊等两千骑兵会合。

    于是略微休整一番,翌日继续西行,过偃师而趋雒阳。在雒阳城中暂居一宿,司马懿突然跑来跟是勋说:“昔董卓火烧雒阳,挟驾而西,石经尽遭毁弃。今天子既迁许昌,郑康成先生仕为大司农,郑门弟子并列五经博士,侍中何不上奏,请再立石经,以孚天下士人之望?”

    这一路上,赵咨表现出了相当好学的一面,逮着什么问什么,上从朝廷动态、百官贤愚,下到夏侯渊所部骑兵的编组、武器、马镫,无不诚心求教。司马懿却一声不吭,光用眼睛瞧,用耳朵听,赵咨问什么,他也把脑袋凑过来,赵咨不问,他也不开口。这回还是他第一次主动跟是勋搭话,是勋感到非常欣喜——司马仲达就是司马仲达,这个主意出得不坏啊。

    司马懿所说的石经,史称“熹平石经”,乃是灵帝熹平四年,为了正定五经文字,方便太学授课,命人将五经并《公羊》、《论语》二传校订后刻石四十六块,竖立在雒阳太学门口——据说蔡邕就是主要的校订者和书写者。这年月还没有印刷术,文字传抄,多所讹误,所以有个官方的石刻定本,谁都可以去对照、抄写,也算是经学界的一大善举。只可惜,这工程花了六年的时候才始完成,然后在太学前面才竖了十二年就让董卓给毁了。原本的历史上,要等五十年以后,才在魏帝曹芳治下,刻定了第二代石经——史称“正始石经”。

    是勋把历史给改变了,如今郑玄出仕,郑门弟子列任博士,太学重开,许下经学大兴,所以司马懿才提议,应该再搞一次校订经、传并且刻石的工程。是勋一琢磨,这是个很妙的主意啊,话说当年“熹平石经”刻的全是今文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今文对古文的强有力反扑,如今要是按照古文学刻定了石经,那古文的地位不就牢不可破了吗?今文还有死灰重燃的机会吗?

    当下拍着司马懿的肩膀,连声鼓励:“仲达所言大善,待某还许,定当上奏天子,使成此事,亦不会忘了仲达建议之功。仲达高才,若有所思、所疑,尽可开口,毋须有何顾忌。”司马懿喏喏而退。

    离开雒阳以后,一行人继续向西,前趋弘农郡。沿途仍然是一派萧条的景象,偶见农田,倒是金黄一片,麦浪飘香。赵咨就问了:“朝廷何不大力经营河南?”是勋点头答道:“且待关中平定,必要恢复太平旧貌。”他嘴里这么说着,眼睛可一直瞟着田里那些麦子,并且下令道:“暂缓前行。”

    就此突然间把速度给降了下来,走走停停,骑兵行军,倒还没有步兵走得快。赵咨多次询问,是勋只是捻须微笑不语。当日从许昌而趋五社津,三百里路用了不到两日;从五社津而趋函谷关,二百里路一日有余;可是从函谷关走到陕县附近,亦三百里,却整整花了七天,然后在县城内又连歇了四晚。

    直到九月八日,是勋早晨起来,便有出城哨探的军士来报:“城外麦已割尽矣。”是勋大喜,急召鲁肃过来:“正其时也,我等这便启程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