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不好意思,方才吹了个牛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为开封周报一事,包拯下一次进宫时,就把云雁回带上了。
进去的时候,恰好官家在同数位大臣谈事,包拯就叫云雁回在外面带着,自己进去。一看,里面不但有首相王芑,以及几位老臣,居然还有云雁回的舅舅郑苠郑知院。
包拯和大家颔首打招呼,然后待他们事毕后,将开封府想办府报的事说了一下。此事条理较多,所以他没有选择上书,而是亲自来讲。
恰好枢密院的人也在,竖着耳朵一听,立刻表达了一下不赞同。
包拯觉得很奇怪,你们办你们的邸报,我搞我的府报,到时拿给你审没有违法违例的地方就行了吧,犯得着反对吗?
枢密院的人表示,尼玛,你也知道要拿给我们审啊,本来我们就够忙了,这不是在加重我们的工作量吗?
包拯一想,好吧,那既然如此,不如给进奏院审?
按前朝的管理,其实邸报本来就是进奏院编审的,是本朝太宗时才改了制,进奏院只管发抄了。
枢密院的一听就知道包拯在怼他们,更是直摇头了。
包拯嘴一撇,就差没说出来那句占着茅坑不拉屎了。
仁宗撑着下巴,“唉,包卿这个主意是好的,只是枢密院的确……”
包拯冷不丁道:“不是微臣的主意,这其实是——郑知院,的外甥的主意。”
其他人都吓一跳,还以为他要说是郑苠的主意,连郑苠自己也从看戏状态转为惊愕,听到后面才知道是大喘气。大家不禁狐疑地看向郑苠,郑苠的外甥?这和郑家有什么关系啊?
连仁宗也想了好一会儿,然后想起来,云雁回那厮不就是郑苠的外甥么。这个云雁回,也太小心眼了吧,才被他说过没文化,回去就憋着要弄个邸报出来。主意是好的,质量能行吗?
郑苠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顿时无语。
包拯,这是在现场拉人站队啊。
不过郑苠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其实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当即说道,“这孩子不学无术,但是还算尽忠职守,能够有心为开封府做些事。”
把郑苠拉下水,成了一个开始,在双方拉扯下,其他人也纷纷湿了裤脚,不得不参战。
仁宗默默看了半天,等他们吵累了,才淡淡道:“好了,依我看,此事是个好事,便允了开封府办。既然枢密院无暇,那就请位老翰林代劳吧。”
仁宗点的这位老翰林姓胡,当年以翰林学士知枢密院,年老后便潜心在翰林院做学问,带学生了,乃是两朝元老。如此一来,即便云雁回主编的邸报质量不行,老翰林也能看着点。
仁宗自问,他对云雁回这小子够好了吧?
而有了这么两重背景,便是枢密院的,也说不出什么来了。官家特批,但是批的人够资格,够身份啊,没得挑刺的地方。
仁宗当即就把胡翰林传了来,要和他讲一讲这个审稿的事情,人家是老臣,还是要问一下意见的。如果不愿意,他也不能强逼。
这时,枢密院那位又厚脸皮地表示,还没见过郑知院的外甥呢,叫来看看?
大家都是当官的,吵完立刻就能笑谈了。
郑苠笑了两下,“我也是许久没见到他了呢。”
因为郑凌的关系,很多人都以为他们两家已经和好——不过实际上,也的确缓和了很多。
既然如此,就宣云雁回进来吧。
待到云雁回进来后,大家才发现,郑苠的外甥如此年轻。
“唔,好像没在朝中见过,现在何处为官,什么官职啊?”枢密院的问道。
云雁回给长辈们行了礼,老老实实回答:“临时工来的……”
包拯在旁边顺口补上了临时工的意思,“就是我招来的,无品无级之小吏,也没有参加过科举。”
众人:“……”
什么情况,郑苠家的小辈是要逆天啊,又是进翰林图画院的,又是去开封府做小吏的。
仁宗微微笑:还没有让大家知道,不但没参加过科举,其实连书也不曾读呢。不过,人就是想办报纸,怎么了?
关心了小辈没一会儿,胡翰林也来了,白胡子一把,来了就被赐座。
仁宗便给胡翰林说了一下此事。
然而胡翰林觉得,本老头的时间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这么区区一个邸报,也要浪费我每周半个时辰?不太好吧?
仁宗极力促成此事,因为胡翰林极欣赏包拯,于是他说了一下这是包拯力求的,还有前段时间您老人家也很关心的安肃军走私大案,也是提出主意的这位云同学出了大力的。
其他人倒是一起“咦”了一声,因为点的是赵允初,所以没有仔细了解过案情的人,多半以为全是赵允初的功劳。郑苠倒是打听过所以知道,但是他没在外传播过啊。
“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
“外甥肖舅,外甥肖舅啊……”
郑苠听了后面那句,脸上浮起了一些笑容。真是可惜了,这是他的外甥,若是嫡系子弟,该有多好。郑苠还幻想了一下,自己有这么个亲儿子或孙子,会怎么怎么教。
胡翰林一听,遂缓了许多,走到云雁回面前,想要考校一番,包拯他是已经看过了的。
胡翰林以前根本不认识云雁回,而且刚来,不知道这位没读过几年书,一听去边关办过走私案,又对邸报上心,心里第一印象是好的,下意识觉得有才能干,因为这年头做官大多考的进士,于是问他,“你读书做官,是为了什么?”
——这句话,本来是非常土非常普遍的问题,一点新意也没有,多少读书人和官员都自问或被人问过。最简单,也最不好回答。
但是胡翰林问起云雁回,却是让在场其他人觉得有点可乐了,这孩子根本没有做官呢。仁宗几人更是想,书也是没有读过几天的咧。
包拯正想澄清,不想云雁回竟嘎嘣吐出来几句话,倒是掷地有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众人都愣了一下,表情有些变了,然后看向云雁回的眼神也不一样了,尤其是胡翰林。
当然了,不包括仁宗、包拯和郑苠。
仁宗:“……”
云雁回不在公文里引用文言,不代表他在现代没有学过语文啊,上次他不还活用了“苟利”句。
方才这四句,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不过这个时候,张载应该才十五六岁呢。当然,“早”在现代,云雁回就学过这四句话了。
这四句话言简意宏,简单解释就是为天下确定正确的精神,教育民众使他们为自己的命运努力,为圣贤们延续学说,最后一句好理解了,开万世太平。
在后来,这成为了很多读书人的目标,都要泛滥了,但是在现在,还能够让人有振聋发聩之感。
在场除了云雁回以外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饱学之士,更浸淫民生朝政,自然更为深刻地体会到言内之意。
胡翰林沉思良久,吐了口气,点点头,“很好。”他回身对仁宗一躬身,“冲着年青人如此有心,老臣愿意为枢密院审此周报。”
他愣是一脸我们大宋若是人人有这样的理想,不愁不富强。
仁宗:“……”
胡翰林接下任务,老怀宽慰地离开了。
剩下的人,正想要夸一夸郑苠的外甥,发现郑苠居然一脸茫然。
仁宗心里充满了荒谬的感觉,但是又抱着一丝“期望”,毕竟也没规定文盲就不能有大志了,看着云雁回道:“你从未说过,你还有如此志向?”
云雁回赧然低头:“回禀官家,不好意思,我,我方才吹了个牛……”
众人:“………………”
仁宗扶住了额头,“你……”
他真是昏头了,方才居然有一丝怀疑,他就说呢,云雁回个写文书通篇大白话的人,不说别的,他能为往圣继绝学?继个食谱还差不多!
郑苠和包拯也是哭笑不得,感情,只是为了忽悠胡老啊!
可是,哪条大宋律也没规定过就不能吹牛了。他若是不承认,还能归为在皇帝面前撒谎,可是他认了,而且他不是骗的皇帝,能把他怎么着啊?
云雁回惦记仁宗的话,可憋着坏呢!
仁宗手指虚点了他几下,最后也没说出来什么,因为即使是吹牛,这几句话也值得深思,“你啊,滚出去吧。”
云雁回笑呵呵地退出去了。装完逼就跑的感觉,真好。
……
这下关系算是打通了,接下来云雁回就要组织一下编辑组了,开封府六曹之中,士曹最为清闲,又贯来玩弄笔杆子的,因此从士曹之中便点了好几位来做编辑。
然后,再下公文给赤畿县和各厢政府,言明此事,要求他们择优选出通讯员,必要有一定文化水平,年轻一些,脑子活一点的,然后统一送到开封府来进行短期培训。
这可是个好差事,能够在开封府免费吃住一段时间,日后也有借口常来,如此一来,名额真个是打抢一般。
至于能否胜任通讯员的任务,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中。
写邸报,有什么难的?
为开封周报一事,包拯下一次进宫时,就把云雁回带上了。
进去的时候,恰好官家在同数位大臣谈事,包拯就叫云雁回在外面带着,自己进去。一看,里面不但有首相王芑,以及几位老臣,居然还有云雁回的舅舅郑苠郑知院。
包拯和大家颔首打招呼,然后待他们事毕后,将开封府想办府报的事说了一下。此事条理较多,所以他没有选择上书,而是亲自来讲。
恰好枢密院的人也在,竖着耳朵一听,立刻表达了一下不赞同。
包拯觉得很奇怪,你们办你们的邸报,我搞我的府报,到时拿给你审没有违法违例的地方就行了吧,犯得着反对吗?
枢密院的人表示,尼玛,你也知道要拿给我们审啊,本来我们就够忙了,这不是在加重我们的工作量吗?
包拯一想,好吧,那既然如此,不如给进奏院审?
按前朝的管理,其实邸报本来就是进奏院编审的,是本朝太宗时才改了制,进奏院只管发抄了。
枢密院的一听就知道包拯在怼他们,更是直摇头了。
包拯嘴一撇,就差没说出来那句占着茅坑不拉屎了。
仁宗撑着下巴,“唉,包卿这个主意是好的,只是枢密院的确……”
包拯冷不丁道:“不是微臣的主意,这其实是——郑知院,的外甥的主意。”
其他人都吓一跳,还以为他要说是郑苠的主意,连郑苠自己也从看戏状态转为惊愕,听到后面才知道是大喘气。大家不禁狐疑地看向郑苠,郑苠的外甥?这和郑家有什么关系啊?
连仁宗也想了好一会儿,然后想起来,云雁回那厮不就是郑苠的外甥么。这个云雁回,也太小心眼了吧,才被他说过没文化,回去就憋着要弄个邸报出来。主意是好的,质量能行吗?
郑苠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顿时无语。
包拯,这是在现场拉人站队啊。
不过郑苠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其实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当即说道,“这孩子不学无术,但是还算尽忠职守,能够有心为开封府做些事。”
把郑苠拉下水,成了一个开始,在双方拉扯下,其他人也纷纷湿了裤脚,不得不参战。
仁宗默默看了半天,等他们吵累了,才淡淡道:“好了,依我看,此事是个好事,便允了开封府办。既然枢密院无暇,那就请位老翰林代劳吧。”
仁宗点的这位老翰林姓胡,当年以翰林学士知枢密院,年老后便潜心在翰林院做学问,带学生了,乃是两朝元老。如此一来,即便云雁回主编的邸报质量不行,老翰林也能看着点。
仁宗自问,他对云雁回这小子够好了吧?
而有了这么两重背景,便是枢密院的,也说不出什么来了。官家特批,但是批的人够资格,够身份啊,没得挑刺的地方。
仁宗当即就把胡翰林传了来,要和他讲一讲这个审稿的事情,人家是老臣,还是要问一下意见的。如果不愿意,他也不能强逼。
这时,枢密院那位又厚脸皮地表示,还没见过郑知院的外甥呢,叫来看看?
大家都是当官的,吵完立刻就能笑谈了。
郑苠笑了两下,“我也是许久没见到他了呢。”
因为郑凌的关系,很多人都以为他们两家已经和好——不过实际上,也的确缓和了很多。
既然如此,就宣云雁回进来吧。
待到云雁回进来后,大家才发现,郑苠的外甥如此年轻。
“唔,好像没在朝中见过,现在何处为官,什么官职啊?”枢密院的问道。
云雁回给长辈们行了礼,老老实实回答:“临时工来的……”
包拯在旁边顺口补上了临时工的意思,“就是我招来的,无品无级之小吏,也没有参加过科举。”
众人:“……”
什么情况,郑苠家的小辈是要逆天啊,又是进翰林图画院的,又是去开封府做小吏的。
仁宗微微笑:还没有让大家知道,不但没参加过科举,其实连书也不曾读呢。不过,人就是想办报纸,怎么了?
关心了小辈没一会儿,胡翰林也来了,白胡子一把,来了就被赐座。
仁宗便给胡翰林说了一下此事。
然而胡翰林觉得,本老头的时间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这么区区一个邸报,也要浪费我每周半个时辰?不太好吧?
仁宗极力促成此事,因为胡翰林极欣赏包拯,于是他说了一下这是包拯力求的,还有前段时间您老人家也很关心的安肃军走私大案,也是提出主意的这位云同学出了大力的。
其他人倒是一起“咦”了一声,因为点的是赵允初,所以没有仔细了解过案情的人,多半以为全是赵允初的功劳。郑苠倒是打听过所以知道,但是他没在外传播过啊。
“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
“外甥肖舅,外甥肖舅啊……”
郑苠听了后面那句,脸上浮起了一些笑容。真是可惜了,这是他的外甥,若是嫡系子弟,该有多好。郑苠还幻想了一下,自己有这么个亲儿子或孙子,会怎么怎么教。
胡翰林一听,遂缓了许多,走到云雁回面前,想要考校一番,包拯他是已经看过了的。
胡翰林以前根本不认识云雁回,而且刚来,不知道这位没读过几年书,一听去边关办过走私案,又对邸报上心,心里第一印象是好的,下意识觉得有才能干,因为这年头做官大多考的进士,于是问他,“你读书做官,是为了什么?”
——这句话,本来是非常土非常普遍的问题,一点新意也没有,多少读书人和官员都自问或被人问过。最简单,也最不好回答。
但是胡翰林问起云雁回,却是让在场其他人觉得有点可乐了,这孩子根本没有做官呢。仁宗几人更是想,书也是没有读过几天的咧。
包拯正想澄清,不想云雁回竟嘎嘣吐出来几句话,倒是掷地有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众人都愣了一下,表情有些变了,然后看向云雁回的眼神也不一样了,尤其是胡翰林。
当然了,不包括仁宗、包拯和郑苠。
仁宗:“……”
云雁回不在公文里引用文言,不代表他在现代没有学过语文啊,上次他不还活用了“苟利”句。
方才这四句,是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不过这个时候,张载应该才十五六岁呢。当然,“早”在现代,云雁回就学过这四句话了。
这四句话言简意宏,简单解释就是为天下确定正确的精神,教育民众使他们为自己的命运努力,为圣贤们延续学说,最后一句好理解了,开万世太平。
在后来,这成为了很多读书人的目标,都要泛滥了,但是在现在,还能够让人有振聋发聩之感。
在场除了云雁回以外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饱学之士,更浸淫民生朝政,自然更为深刻地体会到言内之意。
胡翰林沉思良久,吐了口气,点点头,“很好。”他回身对仁宗一躬身,“冲着年青人如此有心,老臣愿意为枢密院审此周报。”
他愣是一脸我们大宋若是人人有这样的理想,不愁不富强。
仁宗:“……”
胡翰林接下任务,老怀宽慰地离开了。
剩下的人,正想要夸一夸郑苠的外甥,发现郑苠居然一脸茫然。
仁宗心里充满了荒谬的感觉,但是又抱着一丝“期望”,毕竟也没规定文盲就不能有大志了,看着云雁回道:“你从未说过,你还有如此志向?”
云雁回赧然低头:“回禀官家,不好意思,我,我方才吹了个牛……”
众人:“………………”
仁宗扶住了额头,“你……”
他真是昏头了,方才居然有一丝怀疑,他就说呢,云雁回个写文书通篇大白话的人,不说别的,他能为往圣继绝学?继个食谱还差不多!
郑苠和包拯也是哭笑不得,感情,只是为了忽悠胡老啊!
可是,哪条大宋律也没规定过就不能吹牛了。他若是不承认,还能归为在皇帝面前撒谎,可是他认了,而且他不是骗的皇帝,能把他怎么着啊?
云雁回惦记仁宗的话,可憋着坏呢!
仁宗手指虚点了他几下,最后也没说出来什么,因为即使是吹牛,这几句话也值得深思,“你啊,滚出去吧。”
云雁回笑呵呵地退出去了。装完逼就跑的感觉,真好。
……
这下关系算是打通了,接下来云雁回就要组织一下编辑组了,开封府六曹之中,士曹最为清闲,又贯来玩弄笔杆子的,因此从士曹之中便点了好几位来做编辑。
然后,再下公文给赤畿县和各厢政府,言明此事,要求他们择优选出通讯员,必要有一定文化水平,年轻一些,脑子活一点的,然后统一送到开封府来进行短期培训。
这可是个好差事,能够在开封府免费吃住一段时间,日后也有借口常来,如此一来,名额真个是打抢一般。
至于能否胜任通讯员的任务,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中。
写邸报,有什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