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天气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子轩,你快来啊,看这边的花开的多好。”一望无际的杏花林里,一个穿着紫色衣衫的女子在林间穿梭着,身后跟了一个高大的男人。男人的目光,始终都跟随着前面那灵动的身影。
“静涵,你慢点,当心这杏树上也是有刺的。”子轩在静涵身后,无奈的喊道。
在他们两个的身后不远处,钱氏抱着一个小男孩,大概也就是一周岁左右,旁边的春杏手里牵着一个男孩儿,大概三四岁的年纪,长得十分可爱。钱氏一边走边说道,“都两个孩子的娘了,这个静涵,还是那么爱动。”
春杏笑了,“夫人始终都是这个样子,好像每天都很开心。不管有什么事情,只要看见夫人的笑容,就觉得心情非常的舒畅了。”
“是啊,我来这边已经三四年了,还很少看见静涵不笑的时候呢。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她也始终是那个笑盈盈的样子。”钱氏不禁感叹道。“这几年,也多亏了她这个性子的,要是换了别人,哪里能坚持得下来?”
不知不觉中,静涵和子轩来到这镇东县已经四五年了,经过了这几年的努力,这里的变化是巨大的。百姓的生活有了明显的好转,月亮泡的鱼儿、草原上的牛羊、香海泡的鸭鹅等等,都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随着生活转变的同时,是人们观念上的转变。现在好多的东西,都成了人们农忙之余来创造财富的工具。像是那些芦苇啊,就被编成了精美的席子,卖到各个地方。还有这片天然的杏树林,当地的村民,已经建起了一个加工的作坊。用秋天的杏子,来制作蜜饯。而这杏树的根,也是上好的根雕材料。
静涵当初弄来的那些个经济作物,如今已经大面积的种植了。人们不再只种玉米高粱,而是开始了多样化的种植。镇东出产的绿豆、小米、水稻、芝麻等,在临近的州县都是出名的。
而且静涵还在这边建了制糖的作坊,这样,种出来的甜菜就不用担心没有销路了。虽然甜菜做出来的糖没有蔗糖那么白,但是价钱也远比蔗糖要便宜很多,所以销量也是很不错的。
如今的镇东县,人口也是逐渐多了起来。原本那些被朝廷流放过来的流民,有的是可以返回原籍的。可是他们在原籍已经没有了土地等财产,回去了也是无家可归。于是子轩就说动了这些人,让他们留下来,并且将已经开垦出来的荒地分给他们。这些土地,是按照半价折算的,可以按照几年的期限,用粮食来代替银两,换取土地的所有权。这样一来,只要这些人肯安心的在这耕种个五六年,就可以换回来属于自己的土地了。
不少的流民都留在了这里,反正他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气候。再者,这里的土地还是很肥沃的,只要肯用心耕种,不怕没东西吃,总比回去不知道在哪落脚要好得多了。当然,也有那死心眼儿的,一定要回归故里,这样的人,子轩也不挽留。
人口多了,可用的劳动力自然也就增加,随之带动起来的就是经济了。良性循环之下,这里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好过了起来。这样,就有很多外地的客商来到这里,纷纷建起一些加工的作坊来。
如今镇东县里,就有好几家的织坊,都是南面的一些客商过来建的。他们看见呢子在外面卖的很好,千方百计的琢磨出来里面的门道,然后也去收羊毛,纺纱织布。可是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离着原料产地太远,成本太过昂贵了。于是有那个脑子灵活的,就也在镇东这里建了织坊。
静涵也不管那些,谁爱建就建,反正你来做买卖,就得交税,而且还得从当地找工人。这样一来,当地人就多了好些活计可以选择,从而增加了百姓的收入。静涵自己的作坊,并没有再扩大规模,而是始终保持着当初的规模。这样就已经很好了,反正能供得上京城那边卖的就行。
如今静涵已经不太操心这些个挣钱的事情了,都交给手底下的一些管事的,他们爱怎么办都行。反正静涵能想到的挣钱点子都拿出来了,以后怎么样,就不是她能做主的了。
正好是春暖花开的好时节,静涵非得让子轩陪着她来这里看杏花,于是子轩找了个空闲,就带着静涵还有两个儿子一起来了。
这里是一片天然的野生杏树林,大概能有一千多亩地都是杏树。冬天的时候,整片山上都是光秃秃的树干,由于杏树的树干呈紫色,所以,这里也被成为紫色的山岗。
徜徉在一望无际的杏花林中,看着树上纷纷坠落的花瓣,静涵觉得心情格外的好。在跑了一会儿之后,终于停了下来。
子轩从后面跟上来,揽着静涵的肩膀。“喜欢这里的景色么?要是喜欢,明年还带你来。”子轩在静涵耳边低语。
“喜欢,这里真的挺美的。”静涵笑笑。
身后的小清远不干了,朝着他们喊道,“爹爹,娘亲,我饿了,咱们回家吧。”
夫妻两个相视一笑,手牵着手往回走。等着到了清远的身边,子轩一下子抱起来儿子,“儿子饿了啊,好吧,那咱们就下山,到村子里去。”
“好哎,我要去村子里找二狗子,他说要陪我玩的。”小清远高兴的拍手。
静涵在这个附近弄了个庄子,经常带清远过来玩,所以清远跟村子里的人都很熟悉。二狗子,是一个跟清远玩得不错的小伙伴。静涵从来不管孩子在外面怎么玩的,哪怕是玩得一身泥回来,也从来不管。小孩子嘛,就是要淘气才好。
回到庄子里,清远洗了洗手,然后拿了点心就跑,当然是找二狗子他们了。钱氏不放心,就派了个小丫头远远的跟着,只要清远不去那些太危险的地方就行。
吃过了晚饭,夫妻两个领着清远在外面溜达。村子里的一些老人也都在外面,见到了子轩夫妻,都过来打招呼。
“你听见了没有?今年开春打雷,可是个孤雷呢。”几个岁数大的老人聚在一起聊天儿。有一个人看样子得有八十来岁了,说话的声音挺大的,正在和大家讨论着开春打雷的事情。
“可不是么?这可不好。不都是说么,开春头一个雷,要是打孤雷的话,这一年可就是旱涝不均啊,弄不好就是大旱加上大涝。旱涝四十天呢,这可了不得。”另外一个老头这么说着。
“要说起来啊,咱们这年年都有点旱,这个倒不是大毛病。咱们这地方处处都是河,处处都有泡子,挖个水渠引水啥的也方便。咱们年年不都是这么干的么?就是怕涝啊,要是一涝起来,可就要坏事。”最开始说话的那个老人叹气道。“咱们这可是有三四十年没有涝过了,那些河的堤坝,早就不像个样子。万一真的发大水,那还不一下子就冲垮了?这事啊,真该跟知县大人说一说呢。”
“对,是该说说。知县大人这几年为了咱们县,可是出了不少的力,咱们能过上今天这日子,那全是人家的功劳呢。对了,知县大人好像正好带着夫人和小公子在庄子上吧?要不然咱们就去找找,这可是大事呢。”旁边的几个人听了,也都纷纷赞同。
子轩和静涵就在人群的后面,一听到这个,夫妻二人对视了一下,然后就走到前面去。“老丈,您说的这些可是真的么?”子轩开口问道。
大家回头一看,竟然是知县大人和夫人过来了,连忙起身见礼。
子轩摆摆手,“诸位长辈都快请坐吧,我来这里也是来玩的,诸位无需多礼。这位老丈,你刚才说的,我都听见了,敢问这些可是真的?”
那个岁数很大的老头点头,“这个是老人们传下来的。我记得那时候我才二十来岁吧,有一年啊,也是开春的时候打了个孤雷。我爷爷就说了,打这样的雷啊,弄不好年头要旱涝不均。后来那年果然,开春旱啊,大家伙儿都挖沟引水,好不容易把地里的庄稼个保住了。哪成想啊,等到了夏天,这雨可就下个没完了。咱们县境内的这些个泡子,还有北面的诺尼江、洮儿河等等,好几个河流全都涨了大水,后来有的地方就被水给淹了。那一年,被水冲走的人、牲畜,那是不计其数的。咱们这还好点,地势能高一些,没有多少地方受灾。洪水过后,瘟疫横行,很多人都死了的。”那老人一边说着,一边摇头叹气。“算一算,我今年八十三了,大概差不多就是六十年了。”
“差不多吧,那时候我的岁数小,不过倒是也有些印象的。都说这六十年一轮回,难不成这天气也是这样么?哎呀,那咱们可是得好好的准备准备呢,不怕旱,就怕涝啊。”旁边的一个老人也这么说着。
“子轩,你快来啊,看这边的花开的多好。”一望无际的杏花林里,一个穿着紫色衣衫的女子在林间穿梭着,身后跟了一个高大的男人。男人的目光,始终都跟随着前面那灵动的身影。
“静涵,你慢点,当心这杏树上也是有刺的。”子轩在静涵身后,无奈的喊道。
在他们两个的身后不远处,钱氏抱着一个小男孩,大概也就是一周岁左右,旁边的春杏手里牵着一个男孩儿,大概三四岁的年纪,长得十分可爱。钱氏一边走边说道,“都两个孩子的娘了,这个静涵,还是那么爱动。”
春杏笑了,“夫人始终都是这个样子,好像每天都很开心。不管有什么事情,只要看见夫人的笑容,就觉得心情非常的舒畅了。”
“是啊,我来这边已经三四年了,还很少看见静涵不笑的时候呢。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她也始终是那个笑盈盈的样子。”钱氏不禁感叹道。“这几年,也多亏了她这个性子的,要是换了别人,哪里能坚持得下来?”
不知不觉中,静涵和子轩来到这镇东县已经四五年了,经过了这几年的努力,这里的变化是巨大的。百姓的生活有了明显的好转,月亮泡的鱼儿、草原上的牛羊、香海泡的鸭鹅等等,都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随着生活转变的同时,是人们观念上的转变。现在好多的东西,都成了人们农忙之余来创造财富的工具。像是那些芦苇啊,就被编成了精美的席子,卖到各个地方。还有这片天然的杏树林,当地的村民,已经建起了一个加工的作坊。用秋天的杏子,来制作蜜饯。而这杏树的根,也是上好的根雕材料。
静涵当初弄来的那些个经济作物,如今已经大面积的种植了。人们不再只种玉米高粱,而是开始了多样化的种植。镇东出产的绿豆、小米、水稻、芝麻等,在临近的州县都是出名的。
而且静涵还在这边建了制糖的作坊,这样,种出来的甜菜就不用担心没有销路了。虽然甜菜做出来的糖没有蔗糖那么白,但是价钱也远比蔗糖要便宜很多,所以销量也是很不错的。
如今的镇东县,人口也是逐渐多了起来。原本那些被朝廷流放过来的流民,有的是可以返回原籍的。可是他们在原籍已经没有了土地等财产,回去了也是无家可归。于是子轩就说动了这些人,让他们留下来,并且将已经开垦出来的荒地分给他们。这些土地,是按照半价折算的,可以按照几年的期限,用粮食来代替银两,换取土地的所有权。这样一来,只要这些人肯安心的在这耕种个五六年,就可以换回来属于自己的土地了。
不少的流民都留在了这里,反正他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气候。再者,这里的土地还是很肥沃的,只要肯用心耕种,不怕没东西吃,总比回去不知道在哪落脚要好得多了。当然,也有那死心眼儿的,一定要回归故里,这样的人,子轩也不挽留。
人口多了,可用的劳动力自然也就增加,随之带动起来的就是经济了。良性循环之下,这里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好过了起来。这样,就有很多外地的客商来到这里,纷纷建起一些加工的作坊来。
如今镇东县里,就有好几家的织坊,都是南面的一些客商过来建的。他们看见呢子在外面卖的很好,千方百计的琢磨出来里面的门道,然后也去收羊毛,纺纱织布。可是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离着原料产地太远,成本太过昂贵了。于是有那个脑子灵活的,就也在镇东这里建了织坊。
静涵也不管那些,谁爱建就建,反正你来做买卖,就得交税,而且还得从当地找工人。这样一来,当地人就多了好些活计可以选择,从而增加了百姓的收入。静涵自己的作坊,并没有再扩大规模,而是始终保持着当初的规模。这样就已经很好了,反正能供得上京城那边卖的就行。
如今静涵已经不太操心这些个挣钱的事情了,都交给手底下的一些管事的,他们爱怎么办都行。反正静涵能想到的挣钱点子都拿出来了,以后怎么样,就不是她能做主的了。
正好是春暖花开的好时节,静涵非得让子轩陪着她来这里看杏花,于是子轩找了个空闲,就带着静涵还有两个儿子一起来了。
这里是一片天然的野生杏树林,大概能有一千多亩地都是杏树。冬天的时候,整片山上都是光秃秃的树干,由于杏树的树干呈紫色,所以,这里也被成为紫色的山岗。
徜徉在一望无际的杏花林中,看着树上纷纷坠落的花瓣,静涵觉得心情格外的好。在跑了一会儿之后,终于停了下来。
子轩从后面跟上来,揽着静涵的肩膀。“喜欢这里的景色么?要是喜欢,明年还带你来。”子轩在静涵耳边低语。
“喜欢,这里真的挺美的。”静涵笑笑。
身后的小清远不干了,朝着他们喊道,“爹爹,娘亲,我饿了,咱们回家吧。”
夫妻两个相视一笑,手牵着手往回走。等着到了清远的身边,子轩一下子抱起来儿子,“儿子饿了啊,好吧,那咱们就下山,到村子里去。”
“好哎,我要去村子里找二狗子,他说要陪我玩的。”小清远高兴的拍手。
静涵在这个附近弄了个庄子,经常带清远过来玩,所以清远跟村子里的人都很熟悉。二狗子,是一个跟清远玩得不错的小伙伴。静涵从来不管孩子在外面怎么玩的,哪怕是玩得一身泥回来,也从来不管。小孩子嘛,就是要淘气才好。
回到庄子里,清远洗了洗手,然后拿了点心就跑,当然是找二狗子他们了。钱氏不放心,就派了个小丫头远远的跟着,只要清远不去那些太危险的地方就行。
吃过了晚饭,夫妻两个领着清远在外面溜达。村子里的一些老人也都在外面,见到了子轩夫妻,都过来打招呼。
“你听见了没有?今年开春打雷,可是个孤雷呢。”几个岁数大的老人聚在一起聊天儿。有一个人看样子得有八十来岁了,说话的声音挺大的,正在和大家讨论着开春打雷的事情。
“可不是么?这可不好。不都是说么,开春头一个雷,要是打孤雷的话,这一年可就是旱涝不均啊,弄不好就是大旱加上大涝。旱涝四十天呢,这可了不得。”另外一个老头这么说着。
“要说起来啊,咱们这年年都有点旱,这个倒不是大毛病。咱们这地方处处都是河,处处都有泡子,挖个水渠引水啥的也方便。咱们年年不都是这么干的么?就是怕涝啊,要是一涝起来,可就要坏事。”最开始说话的那个老人叹气道。“咱们这可是有三四十年没有涝过了,那些河的堤坝,早就不像个样子。万一真的发大水,那还不一下子就冲垮了?这事啊,真该跟知县大人说一说呢。”
“对,是该说说。知县大人这几年为了咱们县,可是出了不少的力,咱们能过上今天这日子,那全是人家的功劳呢。对了,知县大人好像正好带着夫人和小公子在庄子上吧?要不然咱们就去找找,这可是大事呢。”旁边的几个人听了,也都纷纷赞同。
子轩和静涵就在人群的后面,一听到这个,夫妻二人对视了一下,然后就走到前面去。“老丈,您说的这些可是真的么?”子轩开口问道。
大家回头一看,竟然是知县大人和夫人过来了,连忙起身见礼。
子轩摆摆手,“诸位长辈都快请坐吧,我来这里也是来玩的,诸位无需多礼。这位老丈,你刚才说的,我都听见了,敢问这些可是真的?”
那个岁数很大的老头点头,“这个是老人们传下来的。我记得那时候我才二十来岁吧,有一年啊,也是开春的时候打了个孤雷。我爷爷就说了,打这样的雷啊,弄不好年头要旱涝不均。后来那年果然,开春旱啊,大家伙儿都挖沟引水,好不容易把地里的庄稼个保住了。哪成想啊,等到了夏天,这雨可就下个没完了。咱们县境内的这些个泡子,还有北面的诺尼江、洮儿河等等,好几个河流全都涨了大水,后来有的地方就被水给淹了。那一年,被水冲走的人、牲畜,那是不计其数的。咱们这还好点,地势能高一些,没有多少地方受灾。洪水过后,瘟疫横行,很多人都死了的。”那老人一边说着,一边摇头叹气。“算一算,我今年八十三了,大概差不多就是六十年了。”
“差不多吧,那时候我的岁数小,不过倒是也有些印象的。都说这六十年一轮回,难不成这天气也是这样么?哎呀,那咱们可是得好好的准备准备呢,不怕旱,就怕涝啊。”旁边的一个老人也这么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