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文学 > 抗日之兵王传说 > 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战之后1

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战之后1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重生之都市仙尊花娇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复兴文学 www.fx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战之后1

    虽然说蒋委员长给了李学坤部三十万块大洋,但李学坤只抚恤一项,就用的差不多了,他现在急需的是军火、弹药、金钱,这一仗,虽然打胜了,但也把李学坤的家底给打空了。

    好在日本人也被李学坤打怕了,不敢,也无力再出动,所以滁洲根据地才取得了暂时的安宁,但这样下去却不是长久之计。

    张八岭的兵工厂,李学坤已命令昼夜开工,生产弹药,兵工厂的生产能力已到了极限,每个月可以为李学坤生产出二十万枚子弹,五千枚手榴弹来,但这对于李学坤部来说,还是太少,不足以维持日常训消散所用。

    无奈之下,李学坤向蒋委员长打了报告,我部拟扩为军,但装备无着,子弹奇缺,请酌情解决。

    蒋委员长看到了李学坤的电报,当即大笔一挥,给李学坤运送一百万发各式子弹,十万枚手榴弹,着安徽省政府押运。

    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不敢怠慢,立即组织人从重庆方面接货,然后运输,可就算这样,等这批军火运送到滁洲根据地时,也已经是两个月以后了。

    而就在这段时间,国际局势也起了重大变化。

    在如快刀切豆腐一般的闪电战中,德国毫无悬念的占领了波兰,而苏联也出兵挑起了苏芬战争。国内,国共的对立开始加剧,到处是摩擦,特别是阎锡山,还成立了三三铁血团,效仿希特勒,建立了一支嫡系特种武装。

    总之,国内外战局极为混乱,扑朔迷离,国外,德、苏、英、法争雄,国内,国、共、日、伪犬牙交错,乱成一团,除了少数大智慧的人,谁也看不出历史未来的走向。

    对于新四军和八路军,李学坤的内心是极为仰慕的,所以,他将毛XX的字挂在了卧室里,当然,这事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亲信知道,否则,让军统和蒋委员长知道了的话,又会生出波澜。

    在忙过了最初的一段时间之后,滁洲城的一切终于再一次走上了正轨,但有一件大事摆在了李学坤的面前。

    随着滁洲根据地的巩固,越来越多江北的难民流入了滁洲根据地,这让滁洲根据地的人口暴膨,滁洲虽是鱼米之乡,但也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养活那二、三十万的难民,于是,建筑巢湖农场就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李学坤找来了金教授等三位农业专家,这一段时间,三位专家都没有闲着,要么教书,为农场的建立储备人才,要么亲自勘察环境,为农场的建立打好基础。

    现在,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

    李学坤将从皖中和皖西一带买来的牛和农具全部分发给了巢湖当地的政府,正式宣布巢湖农场成立。

    李学坤的政策也很简单,那就是,由政府提供农具和牲畜,由流民开垦荒地,开垦后的荒地,归巢湖农场所有,但流民可以保有三十年的使用权,每年,要将打下粮食的三分之一交公,其余的自己支配。

    当然,农具与牲畜是属于政府的,而政府则出面联系农户之间形成生产互助组,帮助流民耕种,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即提高了流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粮食储备。

    金教授乐呵呵的对李学坤说道:“只要人手足,那么,他可以保证,一年开垦出三万亩上好的稻田来。”

    李学坤也是一笑,二十万的流民,这人手,是要多少有多少。

    金教授听李学坤这么说,大喜过望,口中说道:“真要有这么多人,我可以保证,一年之中开垦出最少五万亩的土地,而且到收获时全都能交上公粮。”

    李学坤点了点头,如果多出五万亩的地可以养活十万人口,那么用不了三年,不但可以让这些流民自给自足,还可以调济周围的城乡,到那里,巢湖农场就真的成了鱼米之乡了。

    “金教授,你还有什么困难,尽管提。”李学坤说道。

    “主要是牛太少,没有机械化的工具,大多数的活儿,都要用人来干,要是牛再多一些就好了。”金教授说道。

    “好的,我一定尽量解决,从皖中和皖西收购的耕牛会源源不断的送来的。”

    “那就好了,不过,你把这二十万流民交给了我,这可是二十万张吃饭的嘴啊,我拿什么来养活他们?”金教授问道。

    “这样吧,我每个月给你拔八十万金粮食,省着点吃应该是够用了,等农场的第一茬庄稼下来就好办了。”李学坤说道。

    “太好了,这样一来,就解决了这二十万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温饱,才能更好的干活儿。”金教授连连点头。

    李学坤与金教授又聊了一会儿,金教授给李学坤憧憬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等到巢湖农场三年后全面建成了,那不但可以养活所有的流民,而且还可以反哺滁洲根据地,到时,整个滁洲根据地的人都可以做到丰衣足食,这是多么美好的前景啊。

    李学坤相信金教授的话,有这三个教授在,一定可以建设成一个欣欣向荣的农场,为自己解决后顾之忧。

    解决了巢湖农场的事情,李学坤的目光又转移到了军队建筑上来。

    蒋委员长亲自下令,将李学坤的铁血抗日军,由一个师级单位,扩充到一个军级单位,按理说,应该水涨船高,自己最起码也是少将军长,手下的赵大海等人也应该升为上校了。

    军衔虽然升了,可是人员、装备都没有着落,一个军级单位,虽说蒋委员长给自己的只是一个乙种军的编制,但是,却也包括三个乙种师,每个师,要有两个旅,每个旅要两个团,每个团三千人。

    再加上直属队,炮兵营,补充营等等,一个师,要在一万三千人以上,比如八路军,一个师就达到了一万五千人。

    这样算下来,自己如果组成一个军,那就要将部队扩充到四、五万人左右,这是笔巨大消耗,光凭蒋委员长那点军响,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所以,李学坤并不打算真的把部队马上扩编成军的建制,他觉的,在原有的基础上略做补充,倒还是可以的,在与日军的战斗中,李学坤觉的,旅级单位更适合与日军的作战。

    李学坤首先从各县的保安团抽调了五千士兵加入了正规军的序列之中,这样,李学坤的主力部队就被扩充到了一万余人,已完全是一个师的编制。

    其次,李学坤在滁洲各地设立的招兵处,选择身体强壮,有文化的人加入军队之中,在李学坤看来,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所以,他新招的士兵,除了身体强壮外,一定要有文化。

    此时的中国,有文化的人很少,这也造成了大多数想投军的人被拒之门外,不过就算如此,李学坤还是招到了四千新兵,这些新兵每个人识字都在三千字以上,最起码算不上文盲。

    他们之中,有各地流亡的学生,其中还有一些大学生,这让李学坤部队的文化素质一下子提升了许多。

    李学坤相信,有了这些学生军的加入,假以时日,自己部队的战斗力一定会进一步提升,最起码,要强过日本人。

    这样算下来,李学坤的铁血军一下子扩充到了一万五千人左右,与此同时,各县民团也在招兵,很多人加入了各县的保安团,各县保安团的总数在一个月后又恢复到了一万余人的规模。